汉时嫁娶不算保守,但也没到如此开放的地步,十有八九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别提虢县地盘上名望数一数二的施家,家族利益远胜儿女情长,小辈鲜少有主动求娶的资格,就是真喜欢,大都也只会娶回家当妾。
可施则一开口就是要章絮当妻,属实震惊,包括魏平。
她虽体恤孩子,可到底与施则不熟。昨日听见他说,亲耳听见他的请求——他希望能促成这段姻缘,哪怕章家开口要多加点聘礼也无妨,亏欠了账房的数目他自会填补——魏平便特意去问了施父的意思,问他对章家的门楣有没有更多的意见。
章家不算富庶,在县里只排得了中下,全无资格攀附显贵。
说到这里,章絮忽然想起来,两年议亲时也曾收到施家托人送来的礼单,还将她和母亲吓了一跳。她记得清楚,母亲特意问了媒人是不是送错。媒人却说,这是施家特意要她送来的,给了两倍的跑腿费。可母亲觉得这事太反常了,唯恐有诈,不敢将章絮送过去,便当场推了。
如今再看,想必是施则早早就相中了章絮。
母亲自然也想到了此事的不寻常,望着她,径直开口,高声询问,“此前可见过二公子?你们二人可曾相识。”母亲说话的时候,下意识将手边的茶杯握在手里,端直上半身,微微前屈,往章絮她们这边凑,用着看似亲切实则大惊失色的口吻同她说暗话,“若是你们两情相悦,那今日我便可同亲家就把事情定了。”
章絮听见这话,原先还能把持住的情绪忽然就倾泻了,脸色又红又白。红是因为不知道对方为什么会看上自己,白是因为母亲担心她在杜家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趁着夫君外出就同外男苟且。
“我不认识他。”少女看了眼母亲又看了眼魏平,急切又轻快地解释,“我也是今日才知晓他的名姓。”
可这样的辩解显得有些苍白。章絮说完,脸上的白便彻底盖住了红,要她羞愧,无地自容。
魏平今日来,自然不是叫她难堪的。她理解似的拉住章絮的手,像往常一样放在手心温柔捏住,解释道,“我说这些不是要你们为难。但看笑话的人多,不清不楚的,家里的侍女万一嘴碎,往外说些不实的闲言碎语,咱们也落不着好处。或者你再想想,也许什么时候见过老二呢? ”她说完,将手边的画卷递给章絮,要她见见未来夫婿的模样。
汉时婚姻礼制多少因阶级差异有所区分。譬如,底层百姓,像她与杜皓,有要结亲的意思,就可以在婚前随意见面了,就是闲时一同外出游玩,也是没人关注的。但像施则这种活在大家口中所谓大家族出来的少爷,就没有这样好的自由,娶正妻的每一项都要遵循礼法。
这当然也算是对未来妻子的尊重,尊重她作为女主人的尊严和地位。
看见那卷被麻绳系上的画纸,章絮脸上的红又浮现出来,自下往上悄悄地晕染,逐渐染透双颊。
太久未曾与男人共处。尽管嫁作人妇两年有余,可她仍保有未婚少女的那种羞涩。多羞涩,她还得转着眼珠儿仔细观察了两位长辈的脸色,才敢伸手去取。
寻常人遇到这个境况都会像她现在一样,思绪混乱、头脑发胀。正是因为知道了对方太过确定的心意,章絮羞涩得更加厉害,一点儿也不敢当着她长辈的面端详对方的样貌,而是面含微笑,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得走开,接着踱步到门口,面朝门外转,侧对着她们,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
这时候她肯定在想,施则究竟是位什么样的男人,是好男人还是坏男人,究竟认不认识自己,又看中了什么地方,是样貌还是为人品性,还是什么时候偷偷地见过自己……总不能是看上了自家的家世。
那样太傻,她才不要傻男人。
所以——才窥见对方的肩颈,她就意识到自己脸上愈发红热了,干脆抛下黄色麻纸的一角,慌不择路地伸手敷脸,想叫忽然跳起来的心脏蹦慢些。可几次呼吸无果,只好压了压。仍无果,没法儿,慌乱地撤回右手,当自己病了,不理面上不正常的羞红——他怎么就看上自己了呢?
这也是怪了。章絮归家五六月,上门议亲的少说也有□□家,母亲之前怎么和她说,她都是无关痛痒的。看起来好像是可以随便找个人家嫁了的模样,可偏偏一桩不成,不是算出来的八字不合,就是对方莫名其妙撤了帖子,再不然就是她以名字难听,婆婆难相处,家里太穷、太富这种奇形怪状的理由推拒了。像现在这样羞红着脸盯着男方的画像忍不住轻笑,还是头一回。
魏平自然也看见了,感觉这事儿有戏,又推波助澜了一把,开口添道,“絮儿,娘可不骗你。那画像上的图样只有三五分像我家老二,他真人长得可英气着呢。他现今的官职你知道么?咱们县里的游徼,专管治安的。”
(注:查阅资料得知,汉代负责社会治安的基层官吏有三种,啬夫、游缴和亭长,其中游缴办公地点不确定,流动治安,需要东奔西走,比较符合本文男主的设定。专家认为此三类职责略有差异,但在遇到大型的刑事案件或者战乱、叛乱时,以上三类需要联合参与。)
他是游缴?
章絮将画像上的男子从眉毛到鼻子嘴巴又反复看了三四遍,才确信施则就是一年多前在渭河边上遇到的那个男人。
确实,若不是游缴,怎么会像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出现在那里。
“我曾在渭河边遇见过他。”她红着脸将画卷收起来,仔细卷好,接着回身同两位母亲说,“虽然没能说上几句话,但对他的印象不坏。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我,但愿意请娘亲自来,还特意嘱咐那些话,足以说明他的为人。我信他。”
章絮说完,沉肩,歪头,骤然忆起很久之间同施则的匆匆一瞥,发现自己的心脏强烈地快要跳出来了,面上的笑容压抑不住,嘴角早就不知道上扬到哪儿去,正是女儿家大大方方的娇羞模样,举手投足,将心里的话都写在了脸上,“这门亲事我是答应的,人也不用刻意见了。万一招人闲话,娘你对外大可以说是舍不得我这个儿媳,想再续缘分,所以几位长辈定了这门婚事。女儿别无他求,只愿母亲对他不要太过苛求。倘若八字合算无差,寻个良辰吉日就将我送过去吧。”
事成了。
魏平和章母也跟着笑,进而对视一眼,像是定了心神,接着继续装作不熟的模样有板有眼地相互祝贺起来,“亲家母,看来得再和你做一回亲家了,此后的日子,还要亲家母多多担待。”
——
她们住的这个县位于扶风郡南靠近武都的地方。朝廷派来的官员骑马过了前面的五丈原便能看见立在渭河边上的那块用朱红色清漆描摹了“虢县”二字的界碑石。可以说得再准确些,她们就住在从洛阳出发前往河西的必经之路上。
虢县毗邻渭河,县中距河岸不过七八里。
但杜家并不富裕,一年多前章絮还是杜皓的媳妇时,就跟着魏平住在河边的院子里,整日整夜听河水的流动声。河边并不是适合居住的好地方,虽然取水方便,可难敌洪灾。每次碰上洪涝,这些河边的茅屋都是最先被冲垮的。只因杜家不够富裕。
魏平体谅她年幼,平日里繁重的耕地下田的农活都是亲力亲为,其余相对清闲的浣衣织布就交都给她。
所以经常是,她清晨一个人带着头日的脏衣、捣衣杵往河边去,蹲在石头旁捶洗衣物。之后归家纺织新布,一日布织四五尺,一直等到魏平回家,再做二人的晚饭。
按理来说,这样枯燥的生活是很难被人记住的。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就像她的婚姻生活看起来好像是实打实过了两年光景,但由于没有什么特殊事件,指使这段回忆在章絮的脑海里只能被压缩为数天。
可要说真的毫无波澜么?不是的。她忽然记起有日不同,正是无意中碰上施则的那日。
那日从清晨开始便不寻常。
先是魏平病了,染了风寒,章絮喂了半碗姜汤也不见好,浑身乏力,头疼难耐,根本干不了农活,只能在家歇息。
她不能闲着,也没功夫坐在床边看着。地里的活儿一日不能落,于是备好饭菜后,便带着扁担水桶去浇田。但她很少做农事,都是地里实在忙不过来时,才跟在魏平后面帮忙。所以这日费了许多功夫在田地里。
匆匆赶回家,把已经凉了的稀粥吃下便要带着衣裳去河边浣洗。可等她一个人赶到路边时,才发现往日常来河边的妇人们都已归家。
河岸空落落,目之所及只有她与手中端着的装有脏衣服的木盆。
若是放在平时,她不会害怕。毕竟杜皓长时间不在,很多事情都要她一个人做,早习惯了独处。
可偏偏近来不太平。前几日从不曾跟她们一道玩的崔氏媳妇左顾右盼地和她们讲,说打北边的雍县逃过来一个屡屡犯事的贼人,也不知这回是奸污了女子还是杀害了妻儿,总之她夫君上街的时候看见了亭长专门张贴的布告,要她不得已外出时可千万不要独处,若是遇上面生不像本地人的男人,一定躲开。
章絮没工夫去布告栏前观看,确定这消息是否属实。那时正值秋收,她们婆媳二人为了杜家传下来的一亩三分地,整忙了快二十七日。
只当崔氏说的都是真话,确有其事。
可忙里忙慌做完该做的终于能喘口气的时候,章絮才想起这回事儿,搁下木盆四处看,恍然意识到到危险。此地极偏,除了她们这群家里没井的结伴而来,平时见不到两个人。
她怕极了,越想越怕,回看身后层层叠叠的树干怕,踩到忽然凸起的石子怕,听见冷不丁从林子里传来的鸟鸣怕,就是浣洗时突然汹涌的一阵浪,也要她缩着肩头发怵。
快点洗完才是该做的。章絮匆忙从袋子里取出皂粉,胡乱地涂抹在衣物上,接着从河里掬出几捧水,泼湿衣物,最后抓起木杵,将之反复捶打成一张薄饼的模样。
“邦邦邦——”章絮脑子里只想着“快些,再快些,只要动作快,洗完就能回家了,这地方这样偏僻,就算歹人在附近,也发现不了她……”
殊不知,少女手中木棍击打岩石发出的潮湿闷顿声,早被附近林子里正巡逻的施则听个一清二楚。
“怎么还有浣衣的妇人?今晨不是要你都拦了么。”施则听见声音,皱了皱眉,忙回身问同一队的赵啬夫。
捉拿歹人是虢县这半月来最要紧的公事,他们连日来日夜巡逻,各处走访,为的就是尽快确定他逃亡的方向。肯定能拿下的,他们早在得到雍县亭长传来的消息的第一时就将附近二十里来往渭河两岸的桥控制住,接着以两人为一组分片区搜寻追查。
那人很大概率往这边来了,施则笃定,昨日还寻到了一名目击者,说是他要过河,准备继续往南边逃。
但渭河宽二百丈,河中有暗流,不是善游者,根本无法横渡此河。再加之,他们已在河岸安排了足够的人手巡逻,只要那人跳入河中,造出动静来,就一定能被他们发现。
赵啬夫满脸疑惑,心道自己确实同那几家打了招呼,就是半个时辰前还刻意去河边看了一眼,也不知道这捶衣声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朝着声音传来的地方看,嘴上坚持道,“兴许不是本地人,恰好这两日从外县来借住的。”
哪有这种事。施则摇摇头,开口反驳,“不会有主人叫客人做这种活儿的。赶紧过去看看吧,一定是错漏了。”
可施则一开口就是要章絮当妻,属实震惊,包括魏平。
她虽体恤孩子,可到底与施则不熟。昨日听见他说,亲耳听见他的请求——他希望能促成这段姻缘,哪怕章家开口要多加点聘礼也无妨,亏欠了账房的数目他自会填补——魏平便特意去问了施父的意思,问他对章家的门楣有没有更多的意见。
章家不算富庶,在县里只排得了中下,全无资格攀附显贵。
说到这里,章絮忽然想起来,两年议亲时也曾收到施家托人送来的礼单,还将她和母亲吓了一跳。她记得清楚,母亲特意问了媒人是不是送错。媒人却说,这是施家特意要她送来的,给了两倍的跑腿费。可母亲觉得这事太反常了,唯恐有诈,不敢将章絮送过去,便当场推了。
如今再看,想必是施则早早就相中了章絮。
母亲自然也想到了此事的不寻常,望着她,径直开口,高声询问,“此前可见过二公子?你们二人可曾相识。”母亲说话的时候,下意识将手边的茶杯握在手里,端直上半身,微微前屈,往章絮她们这边凑,用着看似亲切实则大惊失色的口吻同她说暗话,“若是你们两情相悦,那今日我便可同亲家就把事情定了。”
章絮听见这话,原先还能把持住的情绪忽然就倾泻了,脸色又红又白。红是因为不知道对方为什么会看上自己,白是因为母亲担心她在杜家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趁着夫君外出就同外男苟且。
“我不认识他。”少女看了眼母亲又看了眼魏平,急切又轻快地解释,“我也是今日才知晓他的名姓。”
可这样的辩解显得有些苍白。章絮说完,脸上的白便彻底盖住了红,要她羞愧,无地自容。
魏平今日来,自然不是叫她难堪的。她理解似的拉住章絮的手,像往常一样放在手心温柔捏住,解释道,“我说这些不是要你们为难。但看笑话的人多,不清不楚的,家里的侍女万一嘴碎,往外说些不实的闲言碎语,咱们也落不着好处。或者你再想想,也许什么时候见过老二呢? ”她说完,将手边的画卷递给章絮,要她见见未来夫婿的模样。
汉时婚姻礼制多少因阶级差异有所区分。譬如,底层百姓,像她与杜皓,有要结亲的意思,就可以在婚前随意见面了,就是闲时一同外出游玩,也是没人关注的。但像施则这种活在大家口中所谓大家族出来的少爷,就没有这样好的自由,娶正妻的每一项都要遵循礼法。
这当然也算是对未来妻子的尊重,尊重她作为女主人的尊严和地位。
看见那卷被麻绳系上的画纸,章絮脸上的红又浮现出来,自下往上悄悄地晕染,逐渐染透双颊。
太久未曾与男人共处。尽管嫁作人妇两年有余,可她仍保有未婚少女的那种羞涩。多羞涩,她还得转着眼珠儿仔细观察了两位长辈的脸色,才敢伸手去取。
寻常人遇到这个境况都会像她现在一样,思绪混乱、头脑发胀。正是因为知道了对方太过确定的心意,章絮羞涩得更加厉害,一点儿也不敢当着她长辈的面端详对方的样貌,而是面含微笑,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得走开,接着踱步到门口,面朝门外转,侧对着她们,小心翼翼地展开画卷。
这时候她肯定在想,施则究竟是位什么样的男人,是好男人还是坏男人,究竟认不认识自己,又看中了什么地方,是样貌还是为人品性,还是什么时候偷偷地见过自己……总不能是看上了自家的家世。
那样太傻,她才不要傻男人。
所以——才窥见对方的肩颈,她就意识到自己脸上愈发红热了,干脆抛下黄色麻纸的一角,慌不择路地伸手敷脸,想叫忽然跳起来的心脏蹦慢些。可几次呼吸无果,只好压了压。仍无果,没法儿,慌乱地撤回右手,当自己病了,不理面上不正常的羞红——他怎么就看上自己了呢?
这也是怪了。章絮归家五六月,上门议亲的少说也有□□家,母亲之前怎么和她说,她都是无关痛痒的。看起来好像是可以随便找个人家嫁了的模样,可偏偏一桩不成,不是算出来的八字不合,就是对方莫名其妙撤了帖子,再不然就是她以名字难听,婆婆难相处,家里太穷、太富这种奇形怪状的理由推拒了。像现在这样羞红着脸盯着男方的画像忍不住轻笑,还是头一回。
魏平自然也看见了,感觉这事儿有戏,又推波助澜了一把,开口添道,“絮儿,娘可不骗你。那画像上的图样只有三五分像我家老二,他真人长得可英气着呢。他现今的官职你知道么?咱们县里的游徼,专管治安的。”
(注:查阅资料得知,汉代负责社会治安的基层官吏有三种,啬夫、游缴和亭长,其中游缴办公地点不确定,流动治安,需要东奔西走,比较符合本文男主的设定。专家认为此三类职责略有差异,但在遇到大型的刑事案件或者战乱、叛乱时,以上三类需要联合参与。)
他是游缴?
章絮将画像上的男子从眉毛到鼻子嘴巴又反复看了三四遍,才确信施则就是一年多前在渭河边上遇到的那个男人。
确实,若不是游缴,怎么会像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出现在那里。
“我曾在渭河边遇见过他。”她红着脸将画卷收起来,仔细卷好,接着回身同两位母亲说,“虽然没能说上几句话,但对他的印象不坏。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我,但愿意请娘亲自来,还特意嘱咐那些话,足以说明他的为人。我信他。”
章絮说完,沉肩,歪头,骤然忆起很久之间同施则的匆匆一瞥,发现自己的心脏强烈地快要跳出来了,面上的笑容压抑不住,嘴角早就不知道上扬到哪儿去,正是女儿家大大方方的娇羞模样,举手投足,将心里的话都写在了脸上,“这门亲事我是答应的,人也不用刻意见了。万一招人闲话,娘你对外大可以说是舍不得我这个儿媳,想再续缘分,所以几位长辈定了这门婚事。女儿别无他求,只愿母亲对他不要太过苛求。倘若八字合算无差,寻个良辰吉日就将我送过去吧。”
事成了。
魏平和章母也跟着笑,进而对视一眼,像是定了心神,接着继续装作不熟的模样有板有眼地相互祝贺起来,“亲家母,看来得再和你做一回亲家了,此后的日子,还要亲家母多多担待。”
——
她们住的这个县位于扶风郡南靠近武都的地方。朝廷派来的官员骑马过了前面的五丈原便能看见立在渭河边上的那块用朱红色清漆描摹了“虢县”二字的界碑石。可以说得再准确些,她们就住在从洛阳出发前往河西的必经之路上。
虢县毗邻渭河,县中距河岸不过七八里。
但杜家并不富裕,一年多前章絮还是杜皓的媳妇时,就跟着魏平住在河边的院子里,整日整夜听河水的流动声。河边并不是适合居住的好地方,虽然取水方便,可难敌洪灾。每次碰上洪涝,这些河边的茅屋都是最先被冲垮的。只因杜家不够富裕。
魏平体谅她年幼,平日里繁重的耕地下田的农活都是亲力亲为,其余相对清闲的浣衣织布就交都给她。
所以经常是,她清晨一个人带着头日的脏衣、捣衣杵往河边去,蹲在石头旁捶洗衣物。之后归家纺织新布,一日布织四五尺,一直等到魏平回家,再做二人的晚饭。
按理来说,这样枯燥的生活是很难被人记住的。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就像她的婚姻生活看起来好像是实打实过了两年光景,但由于没有什么特殊事件,指使这段回忆在章絮的脑海里只能被压缩为数天。
可要说真的毫无波澜么?不是的。她忽然记起有日不同,正是无意中碰上施则的那日。
那日从清晨开始便不寻常。
先是魏平病了,染了风寒,章絮喂了半碗姜汤也不见好,浑身乏力,头疼难耐,根本干不了农活,只能在家歇息。
她不能闲着,也没功夫坐在床边看着。地里的活儿一日不能落,于是备好饭菜后,便带着扁担水桶去浇田。但她很少做农事,都是地里实在忙不过来时,才跟在魏平后面帮忙。所以这日费了许多功夫在田地里。
匆匆赶回家,把已经凉了的稀粥吃下便要带着衣裳去河边浣洗。可等她一个人赶到路边时,才发现往日常来河边的妇人们都已归家。
河岸空落落,目之所及只有她与手中端着的装有脏衣服的木盆。
若是放在平时,她不会害怕。毕竟杜皓长时间不在,很多事情都要她一个人做,早习惯了独处。
可偏偏近来不太平。前几日从不曾跟她们一道玩的崔氏媳妇左顾右盼地和她们讲,说打北边的雍县逃过来一个屡屡犯事的贼人,也不知这回是奸污了女子还是杀害了妻儿,总之她夫君上街的时候看见了亭长专门张贴的布告,要她不得已外出时可千万不要独处,若是遇上面生不像本地人的男人,一定躲开。
章絮没工夫去布告栏前观看,确定这消息是否属实。那时正值秋收,她们婆媳二人为了杜家传下来的一亩三分地,整忙了快二十七日。
只当崔氏说的都是真话,确有其事。
可忙里忙慌做完该做的终于能喘口气的时候,章絮才想起这回事儿,搁下木盆四处看,恍然意识到到危险。此地极偏,除了她们这群家里没井的结伴而来,平时见不到两个人。
她怕极了,越想越怕,回看身后层层叠叠的树干怕,踩到忽然凸起的石子怕,听见冷不丁从林子里传来的鸟鸣怕,就是浣洗时突然汹涌的一阵浪,也要她缩着肩头发怵。
快点洗完才是该做的。章絮匆忙从袋子里取出皂粉,胡乱地涂抹在衣物上,接着从河里掬出几捧水,泼湿衣物,最后抓起木杵,将之反复捶打成一张薄饼的模样。
“邦邦邦——”章絮脑子里只想着“快些,再快些,只要动作快,洗完就能回家了,这地方这样偏僻,就算歹人在附近,也发现不了她……”
殊不知,少女手中木棍击打岩石发出的潮湿闷顿声,早被附近林子里正巡逻的施则听个一清二楚。
“怎么还有浣衣的妇人?今晨不是要你都拦了么。”施则听见声音,皱了皱眉,忙回身问同一队的赵啬夫。
捉拿歹人是虢县这半月来最要紧的公事,他们连日来日夜巡逻,各处走访,为的就是尽快确定他逃亡的方向。肯定能拿下的,他们早在得到雍县亭长传来的消息的第一时就将附近二十里来往渭河两岸的桥控制住,接着以两人为一组分片区搜寻追查。
那人很大概率往这边来了,施则笃定,昨日还寻到了一名目击者,说是他要过河,准备继续往南边逃。
但渭河宽二百丈,河中有暗流,不是善游者,根本无法横渡此河。再加之,他们已在河岸安排了足够的人手巡逻,只要那人跳入河中,造出动静来,就一定能被他们发现。
赵啬夫满脸疑惑,心道自己确实同那几家打了招呼,就是半个时辰前还刻意去河边看了一眼,也不知道这捶衣声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朝着声音传来的地方看,嘴上坚持道,“兴许不是本地人,恰好这两日从外县来借住的。”
哪有这种事。施则摇摇头,开口反驳,“不会有主人叫客人做这种活儿的。赶紧过去看看吧,一定是错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