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
卫生间内吹风机的声音止息下去时,锅里的汤也逐渐开始沸腾,热气冒上来,扑上脸颊。张继科回过头的时候正看见刘诗雯撑着门框站在厨房门口,她刚洗过澡,他的衣服在她身上略略显得有些肥大。
“裙子一早□□洗店的人收走了。”四目相对,他率先打破沉默。
“我知道。”她把视线转到案板上,“辣椒和蒜都是要切的么?”见他点了点头又道,“那我来吧。”
两个人静默着,并排站在灶台前,为了切菜方便她将上衣扎进下裤里,没刻意避开他。他看了好一会儿才道:“从前的衣服我没留,所以只有这个。”
她按住刀把开始切蒜末:“你本来也不该留。你的东西我也没留,这很正常。”
过往同筑的堡垒已经塌陷成废墟,无论如何也无法恢复原状,这已经是无法否认,无可挽回的事实。
“你还在生气吗?”
“这个问题你昨天问过了。”
昨夜与暴雨一同平息下去的是情潮。他从后背抱紧她,两个人共同蜷缩在被褥之下,犹如婴孩。
“还在生气吗?”她听见他的声音从后面模糊传来。
四下静谧,只有窗帘微动的声响。
“没有。我不是生气。”
“后悔了吗?”
他没有等到她的回答,只听见她因为疲惫而陷入睡眠的绵长呼吸。
“你感冒了?”她切完蒜,又把辣椒抓过来。
“有点儿。”
“在我家门前蹲点蹲的,是吗?”
他转头看她,望见她也看回来。
“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你自己什么体质自己不知道吗?”她的语气有点生涩。
“那你回我信息?”
“以后看到了就回。”
他追问:“生着气也回?”
那边静默一会儿:“生着气也回。”
阳光自窗沿打进来,铺在餐桌桌面上,暴雨洗练过后的北京终于迎来了又一个晴天。
三菜一汤,两个人坐在四方桌两面相对而食,那感觉像回到了十几岁出头的时候下了训一起去西苑食堂吃饭的日子,也是这样面对面坐着,张口闭口都是球,都是对前路满怀的一腔希望。
“我打算继续打下去。”
刘诗雯明显停顿一下,很快点点头:“我知道。”
“我打算一直打到东京。”
她放下了筷子,别了脸让眼睛往窗外瞟,眼圈红得厉害。张继科走过去圈住她的肩膀,终于听见她泣不成声:“我当时真的以为你不打了……你搬出公寓的时候……你来给球队送行的时候……我真的以为……”
她那时才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真要从她的生命里彻底剥离而去的强烈痛楚,比靖西和三亚还要痛得多。
“我本来以为你再也不会回来了。”
直到哈尔姆世乒赛送行那一次,他们击了掌,他看着她的眼睛说加油。
她的人生里有很多近似于莫斯科的时刻。
13年的科威特公开赛,她在决赛再度迎战老对手冯天薇,在比赛间隙回头一望就看见他一直坐在场边看她。一整场,他从座位上换到地上,身边的人来了又去,他一直都在,直到陪着她把冠军拿下;14年的仁川亚运会,团体赛她又是在队友先失一局的情况下出场,而她又再丢一局,和当年莫斯科的情况一模一样,但这一次她扛住了压力逆转局面,反攻成功。那一次他也一直都在挡板后面看着她;
18年的哈尔姆世乒赛,是她莫斯科世乒赛后首次出战女团赛一单。他不参加,她以为他不会再来了,可是他还是来了。
她人生中后来每一个近似于莫斯科的时刻,他几乎都以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场,从未缺席。
莫斯科也可以不是一个将他们折断的魔咒。
“所以那天一定要去。我不止是想和他们说加油,我也希望你能加油,无论是以什么身份,朋友也好,队友也好。”
那是这场几近倾覆的感情中,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最最无法割舍的一点余温。
“无论我们之间变成什么样,我都希望你能加油,也希望你能过得好。”
就像小时候,他们年纪还轻的时候,他们总是很喜欢对彼此说加油,说什么都要再末尾加上一句加油。他被退回省队陷落低谷,要加油;队内大循环直通赛,要加油;姥姥辞世的噩耗让她难过不已,要加油。他们就在这样给彼此鼓劲的加油声中一点一点长大了。
那个时候他还叫她小猪,她还叫他笨笨,长大以后他们彼此指责嫌弃,开始连名带姓呼来唤去。但时光荏苒,一声声加油背后,他们对彼此的祝福从来没有变过。
“但我过得不好,我练得也不好。我上半年一直在输球……”
她终于嚎啕大哭。她从前只敢在卫生间的花洒下,和着水声释放的那么短短几分钟的情绪,在此刻,在他面前肆意炸裂开来,不再强行压抑与克制。
而他手忙脚乱地给她递纸巾,在一刻又再次变回了那个因着她的眼泪而手足无措的小小少年,最后看着她小声安慰:“我上半年也一直在输球……”
她捏着纸巾抽噎,使劲拍了他的大腿一下:“你跟我的情况又不一样!”
刘诗雯是知道的。她都听见了,看见了。
一开始,她听说他回了厦门福隆参加集训,给男队做陪练,然后是再次在球馆之中擦肩而过,她才确定他是真的要恢复训练了。
整整半年之后的回归,世界排名下滑到168名,堂堂大满贯从资格赛打起,甚至连从小严苛教导他的父亲都劝他不要再继续了,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他自己下了决心的事,就是不会听别人劝的。他从来都是这样的性子,她是知道的。
在香港公开赛的休息室里,她站在饮水机前面等热水烧开,一回头看见他拿着杯子进门来,两个人对上视线时均是一愣。
在这等水烧开的短短的几分钟内,两个人都只是沉默。等到她接完水临走的时候,他突然在她身后说:“加油。”
她顿了顿回应他:“你也是。”
真心的。那是他复出后的第一场公开赛。
在日本福冈,她在当天上午止步半决赛,肩伤又在皮肤之下纠缠住她,她不得不去队医那里做理疗以缓解疼痛。
她是在理疗室的壁挂电视机里再度看到他的,隔着瓶瓶罐罐磕碰的嘈杂响声,隔着一道荧屏的悠长距离。日语的解说,她听不懂,她是听旁边的人聊天才知道那个解说员在说:“张继科吃了四片止疼药,站到了决赛赛场上,他的对手是刚交手不久的张本智和。”
“小枣?”高队医在喊她的名字,喊了几声她才回了神。
“怎么了?”
“觉得太痛要和我说,不用忍着,我看你好像快哭了。”
刘诗雯趴在理疗床上使劲点头,努力地把眼泪憋回眼眶。
只短短几天前还在止步首轮的人,几天之后就打进了决赛,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他就是奇迹的代名词。
2009年刘诗雯拿下世界杯女单冠军,应邀上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她喜欢什么样的人,她说:“自信。”
不是那种不曾搏击风雨而盲目自大的自信,是那种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依然傲然怒放的自信。
2006年刘诗雯冒着小雨挤进无锡体育馆,在人山人海的看台上见缝插针往前凑,凑到最前也只能在挤挤挨挨中远远看见球桌对面两个人影。她那时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其中一个会成为她最敬重的师父,而另一个会成为她最亲密的爱人。
她只知道,只要将这一场赢下,他就能重新回来。
他说他一定能重新回来。
他做到了。
她也看到了蝴蝶在今年六月为他做的专访,那是一篇英文报导,她记得那个词:“return to the world’s pinnacle”。
return to the world’s pinnacle.
重回世界之巅。
他的野心和报复从未死去,他们少年时代的共同理想从未死去,她曾经深深钟爱过的那个少年从未褪色。
“别哭了。”他环着她的腰,脸颊贴在她的耳廓上,另一只手拿了抽纸来替她擤鼻涕,“哭成什么样了,鼻涕都打出泡了。”
她给了他一下,抢他手上的纸巾自己擦。他又拿了纸巾过来给她擦脸上的泪痕,说:“小猪变花猫。”
她大声反驳:“藏獒变笨狗!”
“行行行,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裙子一早□□洗店的人收走了。”四目相对,他率先打破沉默。
“我知道。”她把视线转到案板上,“辣椒和蒜都是要切的么?”见他点了点头又道,“那我来吧。”
两个人静默着,并排站在灶台前,为了切菜方便她将上衣扎进下裤里,没刻意避开他。他看了好一会儿才道:“从前的衣服我没留,所以只有这个。”
她按住刀把开始切蒜末:“你本来也不该留。你的东西我也没留,这很正常。”
过往同筑的堡垒已经塌陷成废墟,无论如何也无法恢复原状,这已经是无法否认,无可挽回的事实。
“你还在生气吗?”
“这个问题你昨天问过了。”
昨夜与暴雨一同平息下去的是情潮。他从后背抱紧她,两个人共同蜷缩在被褥之下,犹如婴孩。
“还在生气吗?”她听见他的声音从后面模糊传来。
四下静谧,只有窗帘微动的声响。
“没有。我不是生气。”
“后悔了吗?”
他没有等到她的回答,只听见她因为疲惫而陷入睡眠的绵长呼吸。
“你感冒了?”她切完蒜,又把辣椒抓过来。
“有点儿。”
“在我家门前蹲点蹲的,是吗?”
他转头看她,望见她也看回来。
“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你自己什么体质自己不知道吗?”她的语气有点生涩。
“那你回我信息?”
“以后看到了就回。”
他追问:“生着气也回?”
那边静默一会儿:“生着气也回。”
阳光自窗沿打进来,铺在餐桌桌面上,暴雨洗练过后的北京终于迎来了又一个晴天。
三菜一汤,两个人坐在四方桌两面相对而食,那感觉像回到了十几岁出头的时候下了训一起去西苑食堂吃饭的日子,也是这样面对面坐着,张口闭口都是球,都是对前路满怀的一腔希望。
“我打算继续打下去。”
刘诗雯明显停顿一下,很快点点头:“我知道。”
“我打算一直打到东京。”
她放下了筷子,别了脸让眼睛往窗外瞟,眼圈红得厉害。张继科走过去圈住她的肩膀,终于听见她泣不成声:“我当时真的以为你不打了……你搬出公寓的时候……你来给球队送行的时候……我真的以为……”
她那时才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真要从她的生命里彻底剥离而去的强烈痛楚,比靖西和三亚还要痛得多。
“我本来以为你再也不会回来了。”
直到哈尔姆世乒赛送行那一次,他们击了掌,他看着她的眼睛说加油。
她的人生里有很多近似于莫斯科的时刻。
13年的科威特公开赛,她在决赛再度迎战老对手冯天薇,在比赛间隙回头一望就看见他一直坐在场边看她。一整场,他从座位上换到地上,身边的人来了又去,他一直都在,直到陪着她把冠军拿下;14年的仁川亚运会,团体赛她又是在队友先失一局的情况下出场,而她又再丢一局,和当年莫斯科的情况一模一样,但这一次她扛住了压力逆转局面,反攻成功。那一次他也一直都在挡板后面看着她;
18年的哈尔姆世乒赛,是她莫斯科世乒赛后首次出战女团赛一单。他不参加,她以为他不会再来了,可是他还是来了。
她人生中后来每一个近似于莫斯科的时刻,他几乎都以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场,从未缺席。
莫斯科也可以不是一个将他们折断的魔咒。
“所以那天一定要去。我不止是想和他们说加油,我也希望你能加油,无论是以什么身份,朋友也好,队友也好。”
那是这场几近倾覆的感情中,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最最无法割舍的一点余温。
“无论我们之间变成什么样,我都希望你能加油,也希望你能过得好。”
就像小时候,他们年纪还轻的时候,他们总是很喜欢对彼此说加油,说什么都要再末尾加上一句加油。他被退回省队陷落低谷,要加油;队内大循环直通赛,要加油;姥姥辞世的噩耗让她难过不已,要加油。他们就在这样给彼此鼓劲的加油声中一点一点长大了。
那个时候他还叫她小猪,她还叫他笨笨,长大以后他们彼此指责嫌弃,开始连名带姓呼来唤去。但时光荏苒,一声声加油背后,他们对彼此的祝福从来没有变过。
“但我过得不好,我练得也不好。我上半年一直在输球……”
她终于嚎啕大哭。她从前只敢在卫生间的花洒下,和着水声释放的那么短短几分钟的情绪,在此刻,在他面前肆意炸裂开来,不再强行压抑与克制。
而他手忙脚乱地给她递纸巾,在一刻又再次变回了那个因着她的眼泪而手足无措的小小少年,最后看着她小声安慰:“我上半年也一直在输球……”
她捏着纸巾抽噎,使劲拍了他的大腿一下:“你跟我的情况又不一样!”
刘诗雯是知道的。她都听见了,看见了。
一开始,她听说他回了厦门福隆参加集训,给男队做陪练,然后是再次在球馆之中擦肩而过,她才确定他是真的要恢复训练了。
整整半年之后的回归,世界排名下滑到168名,堂堂大满贯从资格赛打起,甚至连从小严苛教导他的父亲都劝他不要再继续了,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他自己下了决心的事,就是不会听别人劝的。他从来都是这样的性子,她是知道的。
在香港公开赛的休息室里,她站在饮水机前面等热水烧开,一回头看见他拿着杯子进门来,两个人对上视线时均是一愣。
在这等水烧开的短短的几分钟内,两个人都只是沉默。等到她接完水临走的时候,他突然在她身后说:“加油。”
她顿了顿回应他:“你也是。”
真心的。那是他复出后的第一场公开赛。
在日本福冈,她在当天上午止步半决赛,肩伤又在皮肤之下纠缠住她,她不得不去队医那里做理疗以缓解疼痛。
她是在理疗室的壁挂电视机里再度看到他的,隔着瓶瓶罐罐磕碰的嘈杂响声,隔着一道荧屏的悠长距离。日语的解说,她听不懂,她是听旁边的人聊天才知道那个解说员在说:“张继科吃了四片止疼药,站到了决赛赛场上,他的对手是刚交手不久的张本智和。”
“小枣?”高队医在喊她的名字,喊了几声她才回了神。
“怎么了?”
“觉得太痛要和我说,不用忍着,我看你好像快哭了。”
刘诗雯趴在理疗床上使劲点头,努力地把眼泪憋回眼眶。
只短短几天前还在止步首轮的人,几天之后就打进了决赛,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他就是奇迹的代名词。
2009年刘诗雯拿下世界杯女单冠军,应邀上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她喜欢什么样的人,她说:“自信。”
不是那种不曾搏击风雨而盲目自大的自信,是那种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依然傲然怒放的自信。
2006年刘诗雯冒着小雨挤进无锡体育馆,在人山人海的看台上见缝插针往前凑,凑到最前也只能在挤挤挨挨中远远看见球桌对面两个人影。她那时并不知道,这两个人,其中一个会成为她最敬重的师父,而另一个会成为她最亲密的爱人。
她只知道,只要将这一场赢下,他就能重新回来。
他说他一定能重新回来。
他做到了。
她也看到了蝴蝶在今年六月为他做的专访,那是一篇英文报导,她记得那个词:“return to the world’s pinnacle”。
return to the world’s pinnacle.
重回世界之巅。
他的野心和报复从未死去,他们少年时代的共同理想从未死去,她曾经深深钟爱过的那个少年从未褪色。
“别哭了。”他环着她的腰,脸颊贴在她的耳廓上,另一只手拿了抽纸来替她擤鼻涕,“哭成什么样了,鼻涕都打出泡了。”
她给了他一下,抢他手上的纸巾自己擦。他又拿了纸巾过来给她擦脸上的泪痕,说:“小猪变花猫。”
她大声反驳:“藏獒变笨狗!”
“行行行,你说什么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