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风云
不知谢昭最后是怎么和魏昌说的。
赐婚的旨意,当天就下来了。
一道送进了文王府,一道送进了平阳侯府。
魏麟看着宣旨的太监离开平阳侯府,脸色阴沉。
旁边小太监弓着背小声问:“殿下,还进去吗?”
魏麟一甩袖子,转身就走:“还进去什么!”
他本是准备把沈妙妍弄到自己身边来的。
这样,她手里的那些东西能物尽其用,还不会成日做一些给平阳侯蒙羞的事情。
于大局有利。
谁想到,谢昭的动作比他更快?
前阵子造势的风声已经放出去了,不少人都知道他要娶平阳侯的嫡女。
现在皇帝指婚沈妙妍和谢昭。
他如果不在这时定下亲事,岂不是在说,自己失宠了,在皇帝那里,地位还不如谢昭?
他阴阴沉沉地向皇宫的方向看了一眼。
父皇啊,你是怎么想的呢?
这么多年来,一直明里暗里告诉他,那个位置是要他继承的。
在骗他吗?
不过是养了一点人在外面,做得比他过分的,不也比比皆是?
借着这个,把他的兵权薅得七七八八,是想让他给他哪个儿子做陪衬?
现在连谢昭那个克父克母的,都敢摆明了和他抢人……
事到如今,戏台已经摆好,他是想娶也得娶,不想娶也得娶了。
好在,平阳侯不止有一个女儿……
魏麟眯着眼,想起那个有些骄纵但是全心全意仰望他的女人。
也算给个机会,成全她的一片心意吧。
她最好不要让他失望。
皇帝的旨意是同一天下的。
平阳侯嫡二小姐,沈妙妍,嫁给文王谢昭,为文王妃。
平阳侯嫡三小姐,沈微月,嫁给六皇子魏麟,为六皇子妃。
再加上嫁入宫中做娘娘的平阳侯大小姐,平阳侯三个待嫁的适龄嫡女,均算是高嫁。
一时之间,京城中争相传颂,人人都道平阳侯和平阳侯夫人极会教女,教导出来的女儿各个蕙质兰心。
沈妙妍人在文王府,被一群笑得牙不见眼的老人们围着嘘寒问暖,倒是最晚一批听到这个消息的。
她沉默片刻。
这下是真的全乱了。
前世的种种,提前的提前,变化的变化。
只给她这唯一的旧人,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熟悉样子。
魏麟果然还是选择了沈微月做他的正妻。
但是,早了太多。
她记得,原本的魏麟,是和沈微月折腾很久后,才把她娶进府中做侧妃。
等他皇位彻底定下来,才想着把沈微月抬到正妻的位置上。
今世倒是一步到位了。
只是,原本的沈微月在磋磨中,学会了如何在魏麟那里收敛她的小性子,使得魏麟不会对她感到厌烦。
如今的沈微月,可说不好。
她又想起她前世坐在那个晃晃悠悠的小轿子上,从平阳侯府离开,去到文王府上。
她也不一样了。
她这次嫁谢昭,是正妃1368年,朱元璋发布硬性命令:“凡农民家有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如果有田十亩以上,则种植面积加倍。各级官吏要亲自督查,如果不中桑树,就罚他交绢一匹,不种麻和木棉的,罚他麻布、棉布各一匹。”。不知是不是先前同谢昭一起吃饭,他默默记下的。
谢昭是这样的。
若他觉得自己应当对你好,他会想得比任何人都要周全妥帖。
若是有幸能够在他心上占据一方……
那便更加不同。
“一切都好,府中人待我……”
沈妙妍想了想,找出一个词来:“极为热情。”
其实想也知道,王府中的这些人,都是看着谢昭长大的。
看沈妙妍,热情得不像样子。
只说今天一天,沈妙妍听到的谢昭儿时趣事,便不下十件。
见她说好,谢昭似乎放下心来。
“婚事定在下个月初八,需要做的事情,我这边都会做,你不必费心。”
沈妙妍点点头;“好。”
她很喜欢这种不用处理细枝末节的感觉。
谢昭是个心细的人。
和他在一起做事,会很舒服。
眼下看来,谢昭一时半会不会回去西疆。
西疆的情况也只能自求多福。
沈妙妍有些担忧锦薇她们。
但到底没办法做什么。
她还是不够强大,手中的力量不够多。
接下来的几日,沈妙妍开始与谢昭一同离开文王府,去震云处理事情。
顺利度过危机,她有了时间,该开始整合手里的牌了。
她于京中的势力发展迅速且庞大,去西疆一趟,又做了太久的甩手掌柜。
此时需要重新了解一番。
谢昭则去上朝。
这几日,朝中出了大事。
首先,皇帝看着边疆呈上来的战报,伤亡惨重,又屡遭进犯,靠着几位名将才勉强守住,勃然大怒。
皇帝当朝怒斥兵部尚书,言他在其位不谋其职。
不寻求思变,致使大魏军政问题积重难返。
兵部尚书跪地请责后,又将矛头指向户部,说寻求批款迟迟不到,导致兵部空有抱负没办法施展。
东拉西扯,互相攀咬。
咬着咬着,不知怎地,就拐到了军政改革上面去。
先前的事情既往不咎。
往后的改革要好好做事。
皇帝将话这么一说,下面群臣这么一拥,事情就算定下来了。
魏昌的眼睛虚瞟了一眼谢昭,见他安静垂首,立在那里,没有对周遭做出任何反应。
自然,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他难得的有些感慨。
谢昭的确是忠君之人,如果他不是那两个人的孩子,应当也能被他全心相信,委以重任。
可惜,他是。
谢昭这么顺从地接受军改,让魏昌感觉事情顺利得不可置信。
他又想起谢昭向他请旨,要求娶的那个女子。
沈妙妍……
虽说那女子有些麻烦,不过,到底只是一个女子。
不知他谢昭,对那女子有几分真心。
若是谢昭有了能够牵肠挂肚的亲人……
他也好放心地把他放回西北。
见皇帝心情正好。
常松自觉找到了机会,他眉开眼笑地向皇帝进言:“刚刚诸位大人,因为几百万两银子,就吵的不可开交,实在不必。
今我大魏广开商路,丝绸远销西洋。西洋人对我们的丝绸赞不绝口。
我前几日去了丝绸枢,听那来采买的洋人扬言,这上等的丝绸,有多少他们便买能多少。
若是加大丝绸产量,便是源源不断地,从洋人那里赚来金银,强我国力啊。”
皇帝颔首,似乎此事还算合他心意。
魏麟站在群臣前面,低垂了眉眼,遮住其间贪婪与急迫。
军政改革是大皇子一派的冯党起谋,对于他们来说极为有利。
而他自从上次凡云山一事被剥了兵权,现在在军政改革上占不到任何便宜。
若是对此不闻不问,以太子那个窝囊样,必定没人能同大皇子相敌。
不需要多少时间,这朝中势力便会像墙头草一样向大皇子倒去。
到那时,他再想反击,可就来不及了。
常松此人,是他的一张牌。
一直没有动用,便是为了今日。
他所言,皇帝一定会感兴趣。
只要皇帝点头同意改稻为桑,剩下的事情,便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
他先前犯了错,现在不好再试图插手兵权。
那便揽财。
虽说这朝中势力只分文武,商贾之人向来上不得台面。
但是各位大人吃穿用度,家中仆从婢女,众多儿女……
又哪一样不要这金银来供?
他准备娶沈妙妍,也有这个原因。
朝堂之上,魏昌高坐,没谁能准确猜到皇帝的心意。
他指尖在扶手上敲了敲,问道:“这丝绸产量要提高,是不是需要多种桑树啊?要不要下政令,改一半稻田,转做桑田?”
常松听着,又觉得皇帝的情绪似乎有些不对,已然心生退意。
但话已经出口,他也不能不回皇帝的话,只得早早给自己找了台阶:“桑树确是需要的,但也不一定要改一半稻田……常松愚见颇多,还得诸位大人共同商讨一个万全之策,由陛下定夺才是。”
魏昌闻言,冷笑一声:“你们心里打的什么主意,朕不知道?
我大魏的江山,三山六水一分田。每次逢到些灾祸,收成不好的时候,都要闹饥荒。
若还挤占稻田,到时灾民没有粮吃,是砍了你的头,还是由朕,下罪己诏啊?”
常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磕头:“陛下!臣对大魏一片真心,臣愚钝,常有思路不周,但臣绝无此心啊!陛下!”
朝中一片死寂,唯有常松跪地磕头的声音。
魏麟的身体紧绷,死死掐着自己的手心,指甲深深地嵌在肉里,方才使得自己没有失态。
谢昭睁开了眼睛,看常松满头大汗。
他还在想刚刚西疆报上来的伤亡人数,似乎和他知道的……对不上账。
虽然没细听,但看常松吓成这样,其间的事情不必多说。
他皱了眉,视线穿过朝臣,在魏麟的身上轻轻打了个转,又不动声色地滑开。
魏昌任由常松把自己的额头磕出了血。
血在大殿的玉石板上蜿蜒。
他才不咸不淡地松了口:“常爱卿这是做什么,都是为了大魏好,朕也没有怪你。”
常松连忙磕头谢恩。
“这稻田,也不是完全动不得,总有些富饶的地方,粮多了也吃不完。”
魏昌的视线轻轻一转,压到了魏麟身上。
魏麟掐着自己的指尖又用了几分力,表面上倒是看不出什么变化。
皇帝却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了。
“淮州年年有余粮,又适合养蚕,便在那里,先试行一下。每十亩田,择一亩改种桑苗。”
“产出的丝,统一采买,交给丝绸枢纺织。就这样办吧。”
赐婚的旨意,当天就下来了。
一道送进了文王府,一道送进了平阳侯府。
魏麟看着宣旨的太监离开平阳侯府,脸色阴沉。
旁边小太监弓着背小声问:“殿下,还进去吗?”
魏麟一甩袖子,转身就走:“还进去什么!”
他本是准备把沈妙妍弄到自己身边来的。
这样,她手里的那些东西能物尽其用,还不会成日做一些给平阳侯蒙羞的事情。
于大局有利。
谁想到,谢昭的动作比他更快?
前阵子造势的风声已经放出去了,不少人都知道他要娶平阳侯的嫡女。
现在皇帝指婚沈妙妍和谢昭。
他如果不在这时定下亲事,岂不是在说,自己失宠了,在皇帝那里,地位还不如谢昭?
他阴阴沉沉地向皇宫的方向看了一眼。
父皇啊,你是怎么想的呢?
这么多年来,一直明里暗里告诉他,那个位置是要他继承的。
在骗他吗?
不过是养了一点人在外面,做得比他过分的,不也比比皆是?
借着这个,把他的兵权薅得七七八八,是想让他给他哪个儿子做陪衬?
现在连谢昭那个克父克母的,都敢摆明了和他抢人……
事到如今,戏台已经摆好,他是想娶也得娶,不想娶也得娶了。
好在,平阳侯不止有一个女儿……
魏麟眯着眼,想起那个有些骄纵但是全心全意仰望他的女人。
也算给个机会,成全她的一片心意吧。
她最好不要让他失望。
皇帝的旨意是同一天下的。
平阳侯嫡二小姐,沈妙妍,嫁给文王谢昭,为文王妃。
平阳侯嫡三小姐,沈微月,嫁给六皇子魏麟,为六皇子妃。
再加上嫁入宫中做娘娘的平阳侯大小姐,平阳侯三个待嫁的适龄嫡女,均算是高嫁。
一时之间,京城中争相传颂,人人都道平阳侯和平阳侯夫人极会教女,教导出来的女儿各个蕙质兰心。
沈妙妍人在文王府,被一群笑得牙不见眼的老人们围着嘘寒问暖,倒是最晚一批听到这个消息的。
她沉默片刻。
这下是真的全乱了。
前世的种种,提前的提前,变化的变化。
只给她这唯一的旧人,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熟悉样子。
魏麟果然还是选择了沈微月做他的正妻。
但是,早了太多。
她记得,原本的魏麟,是和沈微月折腾很久后,才把她娶进府中做侧妃。
等他皇位彻底定下来,才想着把沈微月抬到正妻的位置上。
今世倒是一步到位了。
只是,原本的沈微月在磋磨中,学会了如何在魏麟那里收敛她的小性子,使得魏麟不会对她感到厌烦。
如今的沈微月,可说不好。
她又想起她前世坐在那个晃晃悠悠的小轿子上,从平阳侯府离开,去到文王府上。
她也不一样了。
她这次嫁谢昭,是正妃1368年,朱元璋发布硬性命令:“凡农民家有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如果有田十亩以上,则种植面积加倍。各级官吏要亲自督查,如果不中桑树,就罚他交绢一匹,不种麻和木棉的,罚他麻布、棉布各一匹。”。不知是不是先前同谢昭一起吃饭,他默默记下的。
谢昭是这样的。
若他觉得自己应当对你好,他会想得比任何人都要周全妥帖。
若是有幸能够在他心上占据一方……
那便更加不同。
“一切都好,府中人待我……”
沈妙妍想了想,找出一个词来:“极为热情。”
其实想也知道,王府中的这些人,都是看着谢昭长大的。
看沈妙妍,热情得不像样子。
只说今天一天,沈妙妍听到的谢昭儿时趣事,便不下十件。
见她说好,谢昭似乎放下心来。
“婚事定在下个月初八,需要做的事情,我这边都会做,你不必费心。”
沈妙妍点点头;“好。”
她很喜欢这种不用处理细枝末节的感觉。
谢昭是个心细的人。
和他在一起做事,会很舒服。
眼下看来,谢昭一时半会不会回去西疆。
西疆的情况也只能自求多福。
沈妙妍有些担忧锦薇她们。
但到底没办法做什么。
她还是不够强大,手中的力量不够多。
接下来的几日,沈妙妍开始与谢昭一同离开文王府,去震云处理事情。
顺利度过危机,她有了时间,该开始整合手里的牌了。
她于京中的势力发展迅速且庞大,去西疆一趟,又做了太久的甩手掌柜。
此时需要重新了解一番。
谢昭则去上朝。
这几日,朝中出了大事。
首先,皇帝看着边疆呈上来的战报,伤亡惨重,又屡遭进犯,靠着几位名将才勉强守住,勃然大怒。
皇帝当朝怒斥兵部尚书,言他在其位不谋其职。
不寻求思变,致使大魏军政问题积重难返。
兵部尚书跪地请责后,又将矛头指向户部,说寻求批款迟迟不到,导致兵部空有抱负没办法施展。
东拉西扯,互相攀咬。
咬着咬着,不知怎地,就拐到了军政改革上面去。
先前的事情既往不咎。
往后的改革要好好做事。
皇帝将话这么一说,下面群臣这么一拥,事情就算定下来了。
魏昌的眼睛虚瞟了一眼谢昭,见他安静垂首,立在那里,没有对周遭做出任何反应。
自然,也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他难得的有些感慨。
谢昭的确是忠君之人,如果他不是那两个人的孩子,应当也能被他全心相信,委以重任。
可惜,他是。
谢昭这么顺从地接受军改,让魏昌感觉事情顺利得不可置信。
他又想起谢昭向他请旨,要求娶的那个女子。
沈妙妍……
虽说那女子有些麻烦,不过,到底只是一个女子。
不知他谢昭,对那女子有几分真心。
若是谢昭有了能够牵肠挂肚的亲人……
他也好放心地把他放回西北。
见皇帝心情正好。
常松自觉找到了机会,他眉开眼笑地向皇帝进言:“刚刚诸位大人,因为几百万两银子,就吵的不可开交,实在不必。
今我大魏广开商路,丝绸远销西洋。西洋人对我们的丝绸赞不绝口。
我前几日去了丝绸枢,听那来采买的洋人扬言,这上等的丝绸,有多少他们便买能多少。
若是加大丝绸产量,便是源源不断地,从洋人那里赚来金银,强我国力啊。”
皇帝颔首,似乎此事还算合他心意。
魏麟站在群臣前面,低垂了眉眼,遮住其间贪婪与急迫。
军政改革是大皇子一派的冯党起谋,对于他们来说极为有利。
而他自从上次凡云山一事被剥了兵权,现在在军政改革上占不到任何便宜。
若是对此不闻不问,以太子那个窝囊样,必定没人能同大皇子相敌。
不需要多少时间,这朝中势力便会像墙头草一样向大皇子倒去。
到那时,他再想反击,可就来不及了。
常松此人,是他的一张牌。
一直没有动用,便是为了今日。
他所言,皇帝一定会感兴趣。
只要皇帝点头同意改稻为桑,剩下的事情,便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
他先前犯了错,现在不好再试图插手兵权。
那便揽财。
虽说这朝中势力只分文武,商贾之人向来上不得台面。
但是各位大人吃穿用度,家中仆从婢女,众多儿女……
又哪一样不要这金银来供?
他准备娶沈妙妍,也有这个原因。
朝堂之上,魏昌高坐,没谁能准确猜到皇帝的心意。
他指尖在扶手上敲了敲,问道:“这丝绸产量要提高,是不是需要多种桑树啊?要不要下政令,改一半稻田,转做桑田?”
常松听着,又觉得皇帝的情绪似乎有些不对,已然心生退意。
但话已经出口,他也不能不回皇帝的话,只得早早给自己找了台阶:“桑树确是需要的,但也不一定要改一半稻田……常松愚见颇多,还得诸位大人共同商讨一个万全之策,由陛下定夺才是。”
魏昌闻言,冷笑一声:“你们心里打的什么主意,朕不知道?
我大魏的江山,三山六水一分田。每次逢到些灾祸,收成不好的时候,都要闹饥荒。
若还挤占稻田,到时灾民没有粮吃,是砍了你的头,还是由朕,下罪己诏啊?”
常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磕头:“陛下!臣对大魏一片真心,臣愚钝,常有思路不周,但臣绝无此心啊!陛下!”
朝中一片死寂,唯有常松跪地磕头的声音。
魏麟的身体紧绷,死死掐着自己的手心,指甲深深地嵌在肉里,方才使得自己没有失态。
谢昭睁开了眼睛,看常松满头大汗。
他还在想刚刚西疆报上来的伤亡人数,似乎和他知道的……对不上账。
虽然没细听,但看常松吓成这样,其间的事情不必多说。
他皱了眉,视线穿过朝臣,在魏麟的身上轻轻打了个转,又不动声色地滑开。
魏昌任由常松把自己的额头磕出了血。
血在大殿的玉石板上蜿蜒。
他才不咸不淡地松了口:“常爱卿这是做什么,都是为了大魏好,朕也没有怪你。”
常松连忙磕头谢恩。
“这稻田,也不是完全动不得,总有些富饶的地方,粮多了也吃不完。”
魏昌的视线轻轻一转,压到了魏麟身上。
魏麟掐着自己的指尖又用了几分力,表面上倒是看不出什么变化。
皇帝却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了。
“淮州年年有余粮,又适合养蚕,便在那里,先试行一下。每十亩田,择一亩改种桑苗。”
“产出的丝,统一采买,交给丝绸枢纺织。就这样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