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梦里年少
孟隐的朋友为女儿举办了一场宝宝周岁宴,孟隐和她的闺蜜诗诗应邀参加。宴会厅门口摆放着宝宝的大幅照片,粉扑扑胖乎乎的样子像个肉团子,非常可爱。甜品台上,粉色城堡形状的方糖生日蛋糕置于c位,周围摆放着以小猪佩奇为主题的奶油纸杯蛋糕,花样各异、琳琅满目,引来许多小孩驻足观看,馋涎欲滴。容纳二十桌的大厅宾朋满座,舞台四周堆满粉色气球和各种绒毛玩具,正中央是小猪佩奇和她家人、同学的卡通图片背景墙。应邀出席的多是女同学以及她们的孩子。席间,大家忙着照顾各自小孩,让他们吃饱喝好,还要时时盯着熊孩子们,不让他们乱跑出事。偶尔和周边同学聊上几句,也无非是子女的养育问题以及工作情况。孟隐既没孩子又没工作,和大家寒暄之后,也实在没什么话题,好在诗诗没带女儿来,而且她最了解孟隐近况,她俩坐一起倒聊的痛快。
“孟隐,你现在怎样,还有去医院吗?”
“每个月来姨妈的时候都得去。”
“咳,这些医生,查这查那,就把病人当试验品。你已经很坚强了,我当年坚持了八个月想过放弃。不过后来又自然怀上了,真是缘分。”
“我已经坚持很久了,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孟隐无奈又迷茫。
“你老公一年收入多少?他有给你零花钱吗?”诗诗边夹菜边问。
诗诗问的太直接了,孟隐有些厌烦,但知道她就这性格,还是真心为自己打算,就敷衍着说:“二十几万吧,这个数字是要包括他的加班费值日费和监考费的,每个月给我的零花钱,交完社保和家里公用的开支,也所剩不多了。”
“女人还是要自己经济独立,不然用别人的钱碍手碍脚。找点事情做吧,比如短视频、配音,或者做点小生意,靠写作挣钱,死路一条。”
孟隐默不作声,她知道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而且现在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她又没这方面资源。
诗诗夹一片桂花糖藕往嘴里送。接着问,“你妈有给你钱吗?”诗诗张口闭口都是钱。
“之前有,但最近没有了,我弟弟年底要结婚,家里忙着操心他的婚事,得花不少钱呢。”
诗诗连连点头,又连连摇头。“你爸妈身体还好吧?”
“我爸还行,我妈不大乐观,刚做了肠镜,取出一个四厘米形态不好的大息肉,活检之后说是癌前病变。”
诗诗张大嘴巴,瞪大了眼,“啊”了一声。
孟隐看了眼诗诗,平静地说:“为这事,我难过了很久,弟弟也找老家的消化外科名医咨询,说要定期复查,真不行再手术,只是位置不大好。去年我妈肺部还长了磨玻璃结节,医生也说定期复查。”孟隐对着一桌精美的菜肴,提不起胃口。
“到处都得花钱。多回老家陪陪你妈。我爸说,年纪大了,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只要不躺在那儿就是万幸。”诗诗说。
“嗯。我们家事多,最近我公公嗜睡,他说自己整天晕乎乎,晚上睡了还不够,整个白天都躺在床上。”孟隐说。
“那要去医院看看。”
“讳疾忌医,我老公叫他去,他总说自己身体好着呢。”
两人正说着,很多宾客把目光投向舞台,台上几个不同年纪的小孩并排站立,高低参差不齐。音乐响起,随着节拍,他们跟着主持人手舞足蹈,有几个还没站稳,像小鸡般扑腾几下翅膀。整个宴会大厅热闹非凡,孟隐想到自家糟心事一大堆,完全感受不到欢乐,她笑的有点勉强,感到自己和周围环境很不和谐。这时,服务生端来一人一碗燕窝,盛在镶有金边的精致小瓷碗里,晶莹透明的燕窝上漂着几颗红枣,白雪红梅,非常好看。诗诗吃完了自己这碗,看孟隐未曾动过勺子,便问:“怎么不吃啊,多吃些补充营养。”孟隐说自己不爱吃燕窝。诗诗不客气地把孟隐这碗端到自己跟前,说:“你不吃我帮你吃了,可别浪费了,你看人家办这场周岁宴,花了大价钱。”孟隐看着周围的排场,台上送宾客的礼物堆积如山,主持人、摄影师、摄像师悉数到位,游戏节目精彩纷呈,台上台下互动频频,便点头称是。
百无聊赖之时,孟隐点开手机**网文平台APP,意外发现有人给她的连载送了九十九朵电子花,再看看送花者,竟是应臻。此刻孟隐内心阴霾全无,继而阳光明媚,这九十九朵花仿佛同时盛开在她心中,亭亭玉立。这时,孟隐手机响了,是应臻给她发来消息,告诉她去M大旁听的事。
“孟隐,你家虽然事多,可我今天看你比以前精神了很多。”诗诗没在意孟隐在看手机,继续说着。
孟隐盯着手机屏幕没有理会她,过了半晌,才反应过来,抬头“嗯”了一声,接着埋头喝了一勺宋嫂鱼羹来掩饰自己无处安放的喜悦。
应臻邀请孟隐来M大旁听他主讲的语言学课程。天空下起小雨,孟隐撑伞穿过细雨轻风,走在去往M大的林荫大道。两旁杉树葱郁挺拔,脚下弥漫着泥土经过雨水滋润后的清新,金桂暗淡轻黄,临风飘香,摩挲脸面,轻绕肩腰。
大学教室,学生们已三三两两坐下。前排永远留给最勤奋的女生,男生们则占据后排位子。孟隐一如既往地坐在最后排靠窗的角落。有学生认真温书,有学生玩弄手机,也有学生交头接耳笑语盈盈。年轻是个恃宠而骄的公主,可以肆意笑,尽情哭,自由呼吸,放手去爱,不管做了什么,都会被命运原谅。可孟隐不行,她只能冷静地和生活妥协,甚至委曲求全,努力在黑暗中开出一道口子,好让阳光照进。此刻,她好像看到了这束金灿灿的阳光。
应臻走进教室,把在场学生尽数落入眼底,他的视线下意识地在最后排靠窗的位子停留几秒,一双迷人的眼睛正望着他,嘴角带着笑,那个扎着马尾辫,穿黄色T恤的女生回来了。
讲台上,应臻声情并茂,声音从话筒传出,圆浑清悦,抑扬顿挫。他在黑板上大笔挥洒,苍劲有力,把对语言学的理解,对生活的热情传递给学生。孟隐看着台上的应臻,想起十年前那个讲解托福阅读的年轻老师,洒脱随性的外表下满是青春的不羁。他会拿学校领导蹲着吃饭的笑话给学生解闷,会唱时下流行的英文歌和经典的粤语老歌,他能吸引学生,而吸引他的,只有孟隐。他喜欢挑逗她,也会帮她。
“应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回答问题?”
“我看到有双明亮动人的眼睛在望着我。”
她甜甜地笑了,两朵红云飞上双颊。
“应老师,我申请了学校的勤工俭学。”
“不要勤工俭学了,做我助理吧,我付你工资,绝对比那个多。”
“啊。”孟隐惊讶又高兴,心里已欣然答应,可嘴上不知如何答复。
“你不要把我想的那么肤浅,我选助理是有标准的,你英语很好,做事认真负责,当然了,长的也很漂亮。”应臻漫不经心地随口而出,既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又解决了她的经济问题。
第一堂课结束,孟隐看见应臻拿出润喉片,含在嘴里,这个动作他一直没变。接着,几位学生上前向他请教问题,这样的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孟隐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场年轻的梦,一切都还来得及。
第二堂课上,应臻和学生互动。如果说做学术是一个人的事,那么讲课绝对是一个人和很多人的事。学生们听的很有滋味,没人看手机,也没人打瞌睡。孟隐望着应臻在台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谈笑风生,相比从前,他讲课的方式变了,少了玩笑,多了深度和广度。她心里泛起一丝涟漪,好奇这些年他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也后悔自己没有陪伴左右。年轻的梦断了,想接上是再也不能了。
讲课结束,灰暗的天空有些发亮,微弱的阳光勉强从云朵中穿透而出,用轻吻拭去空中的细小泪点。M大南面没有校门,连接着一片湿地。应臻和孟隐漫步在石板路上。小草从石板路的缝隙间艰难地挤出柔嫩的腰肢,旁边湿地水网密布,民居临水而筑,白鹭飞天,野鸭戏水,渔舟穿梭于汀沚间。
“听完我的课,有何感受?”应臻问。
“我不懂语言学,有些原理在我看来是很枯燥的,可经你的解释,我听来倒很入耳。还有,你讲课给我的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会留有余味。”
应臻笑的沉稳,说:“谢谢你的肯定。想起自己年轻时候上课的情形,就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孟隐噗嗤一笑,说:“应老师,那时候培训机构的网站上可是大力宣传你,说你是名师呢。”
应臻侧目,笑着说:“我可从没把你当学生,叫我应臻吧。”又接着说,“那时候讲课有些浮夸,可学生喜欢这种风格,学校又善于包装老师。后来,念了语言学博士,跟着导师学习,耳濡目染真正的大牛如何做学问,才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应臻讲的很认真。孟隐的脑海中闪过大蒙穿奇装异服在讲台上的样子,不禁在心中暗自摇头。
“这场课让我想起了和你之间的一些往事。”孟隐说。
“哪些?”应臻好奇。
“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我独自在寝室复习托福,得了急性肠炎,你带我去医院挂盐水,在那陪了我一晚。”他俩坐在回廊两旁的花岗岩石椅上,孟隐把双肩包抱在胸前,像极了女学生。
“我记得。”应臻抿嘴笑了,像大男孩般纯真的笑。
甜美的回忆随着他俩的话语缓缓浮现。
“孟隐,你闭上眼睛,我送你一个礼物,等我说可以了,再睁眼。”
“好。”孟隐身体上的不适已被流动的药物驱散,她期待这个神秘的礼物,心里小鹿乱蹿。应臻把两只耳塞塞到孟隐耳朵,按下MP3的播放键。孟隐静静地听着,林夕作词,梅艳芳演唱的《似是故人来》,在应臻的粤语翻唱下却另有一番风味。声音从她的耳朵蔓延到全身每个细胞,飘逸洒脱,余音袅袅。
“林夕的词好,你唱的更好。我好像没听到你在课堂上唱这首歌。”
“这首歌只专属于你。”
“我会一直单曲循环。”
这首歌单曲循环了十年。
“孟隐,其实那时候我还有个礼物想送你。”
孟隐双眸充满少女般的期盼,在某一刹那,她真希望自己现在还来得及接受。
“当时我在申请去加拿大,我想等你也去了那,再送你。”应臻本想等孟隐去了加拿大,就向她表白。
“你在登机前给我打了电话,说等着我。”
“可惜你没来。” 应臻转身望着远处一片田园风光,眼里尽是落寞。接着他马上补了句,“已经过去了。”
孟隐期盼的心情变得像梦一般朦胧,伴随着长时间的沉默。
“对了,谢谢你送花给我,算是弥补了当年没送出礼物的遗憾。”孟隐打破沉默。
“客气什么,两者不能相提并论,我现在又不能送真的花给你,只能以茶代酒,鼓励你继续创作。”
“你的肯定和鼓励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礼物。说说你在加拿大的事吧。”孟隐换了话题。
“十年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旅行的第一天总是最令人印象深刻,往后的日子就成了走马观花。记得入关时,工作人员误认为我是香港人,对于一个从未出过国门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他们觉得这种程度的口语水平简直登天了。”
“你的英语口语惊艳到他们了。”孟隐笑了,眼睛成了一道弯弯的月牙。
“呵呵,这还真要归功于培训机构,被当牲口使了三年,历练了不少。我住的地方地广人稀,当时背着一个登山包,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辗转来到住所附近。那时天色已暗,方圆百里不见人影。我很想找人问路,好不容易看到前方有个人影,我加快步伐想追上他,那人的脚步却越走越急,我放缓了速度,他也走的慢了。我费了好大劲赶上他,月光照在他脸上,这哥们一脸惊恐,怕是把我当成随身持枪的杀人抢劫犯。”
孟隐忍不住掩嘴大笑,两道月牙变得更细更弯。
“再之后的生活就千篇一律了,跟着导师做学术,当他助理,毕业留校任教。”
“你和讲台有缘。”
“我大部分人生都在讲台,在讲台认识了你,也认识了我妻子。”应臻第一次提到他妻子。
“她也是你学生?”听到“妻子”二字,孟隐收起笑容,月牙不见了,他俩之间的谈话首次出现了“第三者”,她掩藏起自己敏感的情绪,淡淡地问道。
“不是,她来读硕士课程,我导师给她上课,我又是导师的助理,那天在台上我看到她坐在后排靠窗的位子,扎着马尾辫,穿着黄色T恤,那一刻我以为你来了。”
时间悄然静止,孟隐的目光从应臻温和的脸庞移开。她略微低头,看着脚下那湿漉漉的柔嫩的小草,眼中书写着晦暗,十年的美好像被人偷走似的,一丝嫉妒和不甘拖着她的心沉沉地坠了。
“异国他乡会让爱情变得更妙不可言。”孟隐主动引出这个让她不愉快的话题,她控制不住自己对应臻妻子的好奇,她想知道这个女人是不是比她漂亮,比她优秀,最重要的是那时在应臻心中,谁更胜一筹。
“结婚前,我们把所有恋人该做的程序都完成一遍,如果这叫美好的回忆,那就算是吧。”应臻轻描淡写。
“你谈恋爱需要程序?”孟隐诧异,潇洒如应臻,谈起恋爱应该是一场花前月下,琴瑟和谐。
“那也得看对方是谁。”应臻停顿一会,继续说,“她性格很好,各方面都不错,就这样我习惯了她是我的女友,后来也就水到渠成做了夫妻。婚后,我们有了女儿,她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白天我爸妈帮忙带孩子,晚上和周末由我们夫妻俩负责。两人之间的话题,就是工作、孩子和家务。我关心女儿,也关心她,可事实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平常琐事。而且我发现她渐渐变得和婚前不一样了,性格变得暴躁,讲话也粗声粗气,甚至不大在意自己形象。除了上班时她稍微拾掇下自己,平时在家就懒得打理,成天穿着一件灰色外套和黑色牛仔裤。”
一丝得意如蜻蜓点水般掠过孟隐心头,但很快她想起自己去医院常穿的那件灰色外套和黑色牛仔裤,又对应臻的妻子起了恻隐之心。或许因为是同类,女人之间容易嫉妒,也更容易共情。她竟帮应臻妻子说话:“虽说夫妻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但女人还是会承担更多,慢慢地在家庭琐事和孩子抚养中失去自我。”
“可是你身上就没有已婚妇女的戾气和俗气。”应臻凝神望着孟隐,那眼神让她心神不宁。他的话像那簇乳白色桂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撩动她的心,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愫。这时,一阵凉风袭来,清香散去,太阳隐遁在厚厚的云层里,天空又笼着一片灰暗。已婚妇女的戾气和俗气,她是多么渴望拥有,那是一个女人有了小孩,真正融入家庭生活的精神状态。
“孟隐,你现在怎样,还有去医院吗?”
“每个月来姨妈的时候都得去。”
“咳,这些医生,查这查那,就把病人当试验品。你已经很坚强了,我当年坚持了八个月想过放弃。不过后来又自然怀上了,真是缘分。”
“我已经坚持很久了,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孟隐无奈又迷茫。
“你老公一年收入多少?他有给你零花钱吗?”诗诗边夹菜边问。
诗诗问的太直接了,孟隐有些厌烦,但知道她就这性格,还是真心为自己打算,就敷衍着说:“二十几万吧,这个数字是要包括他的加班费值日费和监考费的,每个月给我的零花钱,交完社保和家里公用的开支,也所剩不多了。”
“女人还是要自己经济独立,不然用别人的钱碍手碍脚。找点事情做吧,比如短视频、配音,或者做点小生意,靠写作挣钱,死路一条。”
孟隐默不作声,她知道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而且现在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她又没这方面资源。
诗诗夹一片桂花糖藕往嘴里送。接着问,“你妈有给你钱吗?”诗诗张口闭口都是钱。
“之前有,但最近没有了,我弟弟年底要结婚,家里忙着操心他的婚事,得花不少钱呢。”
诗诗连连点头,又连连摇头。“你爸妈身体还好吧?”
“我爸还行,我妈不大乐观,刚做了肠镜,取出一个四厘米形态不好的大息肉,活检之后说是癌前病变。”
诗诗张大嘴巴,瞪大了眼,“啊”了一声。
孟隐看了眼诗诗,平静地说:“为这事,我难过了很久,弟弟也找老家的消化外科名医咨询,说要定期复查,真不行再手术,只是位置不大好。去年我妈肺部还长了磨玻璃结节,医生也说定期复查。”孟隐对着一桌精美的菜肴,提不起胃口。
“到处都得花钱。多回老家陪陪你妈。我爸说,年纪大了,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只要不躺在那儿就是万幸。”诗诗说。
“嗯。我们家事多,最近我公公嗜睡,他说自己整天晕乎乎,晚上睡了还不够,整个白天都躺在床上。”孟隐说。
“那要去医院看看。”
“讳疾忌医,我老公叫他去,他总说自己身体好着呢。”
两人正说着,很多宾客把目光投向舞台,台上几个不同年纪的小孩并排站立,高低参差不齐。音乐响起,随着节拍,他们跟着主持人手舞足蹈,有几个还没站稳,像小鸡般扑腾几下翅膀。整个宴会大厅热闹非凡,孟隐想到自家糟心事一大堆,完全感受不到欢乐,她笑的有点勉强,感到自己和周围环境很不和谐。这时,服务生端来一人一碗燕窝,盛在镶有金边的精致小瓷碗里,晶莹透明的燕窝上漂着几颗红枣,白雪红梅,非常好看。诗诗吃完了自己这碗,看孟隐未曾动过勺子,便问:“怎么不吃啊,多吃些补充营养。”孟隐说自己不爱吃燕窝。诗诗不客气地把孟隐这碗端到自己跟前,说:“你不吃我帮你吃了,可别浪费了,你看人家办这场周岁宴,花了大价钱。”孟隐看着周围的排场,台上送宾客的礼物堆积如山,主持人、摄影师、摄像师悉数到位,游戏节目精彩纷呈,台上台下互动频频,便点头称是。
百无聊赖之时,孟隐点开手机**网文平台APP,意外发现有人给她的连载送了九十九朵电子花,再看看送花者,竟是应臻。此刻孟隐内心阴霾全无,继而阳光明媚,这九十九朵花仿佛同时盛开在她心中,亭亭玉立。这时,孟隐手机响了,是应臻给她发来消息,告诉她去M大旁听的事。
“孟隐,你家虽然事多,可我今天看你比以前精神了很多。”诗诗没在意孟隐在看手机,继续说着。
孟隐盯着手机屏幕没有理会她,过了半晌,才反应过来,抬头“嗯”了一声,接着埋头喝了一勺宋嫂鱼羹来掩饰自己无处安放的喜悦。
应臻邀请孟隐来M大旁听他主讲的语言学课程。天空下起小雨,孟隐撑伞穿过细雨轻风,走在去往M大的林荫大道。两旁杉树葱郁挺拔,脚下弥漫着泥土经过雨水滋润后的清新,金桂暗淡轻黄,临风飘香,摩挲脸面,轻绕肩腰。
大学教室,学生们已三三两两坐下。前排永远留给最勤奋的女生,男生们则占据后排位子。孟隐一如既往地坐在最后排靠窗的角落。有学生认真温书,有学生玩弄手机,也有学生交头接耳笑语盈盈。年轻是个恃宠而骄的公主,可以肆意笑,尽情哭,自由呼吸,放手去爱,不管做了什么,都会被命运原谅。可孟隐不行,她只能冷静地和生活妥协,甚至委曲求全,努力在黑暗中开出一道口子,好让阳光照进。此刻,她好像看到了这束金灿灿的阳光。
应臻走进教室,把在场学生尽数落入眼底,他的视线下意识地在最后排靠窗的位子停留几秒,一双迷人的眼睛正望着他,嘴角带着笑,那个扎着马尾辫,穿黄色T恤的女生回来了。
讲台上,应臻声情并茂,声音从话筒传出,圆浑清悦,抑扬顿挫。他在黑板上大笔挥洒,苍劲有力,把对语言学的理解,对生活的热情传递给学生。孟隐看着台上的应臻,想起十年前那个讲解托福阅读的年轻老师,洒脱随性的外表下满是青春的不羁。他会拿学校领导蹲着吃饭的笑话给学生解闷,会唱时下流行的英文歌和经典的粤语老歌,他能吸引学生,而吸引他的,只有孟隐。他喜欢挑逗她,也会帮她。
“应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回答问题?”
“我看到有双明亮动人的眼睛在望着我。”
她甜甜地笑了,两朵红云飞上双颊。
“应老师,我申请了学校的勤工俭学。”
“不要勤工俭学了,做我助理吧,我付你工资,绝对比那个多。”
“啊。”孟隐惊讶又高兴,心里已欣然答应,可嘴上不知如何答复。
“你不要把我想的那么肤浅,我选助理是有标准的,你英语很好,做事认真负责,当然了,长的也很漂亮。”应臻漫不经心地随口而出,既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又解决了她的经济问题。
第一堂课结束,孟隐看见应臻拿出润喉片,含在嘴里,这个动作他一直没变。接着,几位学生上前向他请教问题,这样的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孟隐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一场年轻的梦,一切都还来得及。
第二堂课上,应臻和学生互动。如果说做学术是一个人的事,那么讲课绝对是一个人和很多人的事。学生们听的很有滋味,没人看手机,也没人打瞌睡。孟隐望着应臻在台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谈笑风生,相比从前,他讲课的方式变了,少了玩笑,多了深度和广度。她心里泛起一丝涟漪,好奇这些年他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也后悔自己没有陪伴左右。年轻的梦断了,想接上是再也不能了。
讲课结束,灰暗的天空有些发亮,微弱的阳光勉强从云朵中穿透而出,用轻吻拭去空中的细小泪点。M大南面没有校门,连接着一片湿地。应臻和孟隐漫步在石板路上。小草从石板路的缝隙间艰难地挤出柔嫩的腰肢,旁边湿地水网密布,民居临水而筑,白鹭飞天,野鸭戏水,渔舟穿梭于汀沚间。
“听完我的课,有何感受?”应臻问。
“我不懂语言学,有些原理在我看来是很枯燥的,可经你的解释,我听来倒很入耳。还有,你讲课给我的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会留有余味。”
应臻笑的沉稳,说:“谢谢你的肯定。想起自己年轻时候上课的情形,就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孟隐噗嗤一笑,说:“应老师,那时候培训机构的网站上可是大力宣传你,说你是名师呢。”
应臻侧目,笑着说:“我可从没把你当学生,叫我应臻吧。”又接着说,“那时候讲课有些浮夸,可学生喜欢这种风格,学校又善于包装老师。后来,念了语言学博士,跟着导师学习,耳濡目染真正的大牛如何做学问,才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应臻讲的很认真。孟隐的脑海中闪过大蒙穿奇装异服在讲台上的样子,不禁在心中暗自摇头。
“这场课让我想起了和你之间的一些往事。”孟隐说。
“哪些?”应臻好奇。
“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我独自在寝室复习托福,得了急性肠炎,你带我去医院挂盐水,在那陪了我一晚。”他俩坐在回廊两旁的花岗岩石椅上,孟隐把双肩包抱在胸前,像极了女学生。
“我记得。”应臻抿嘴笑了,像大男孩般纯真的笑。
甜美的回忆随着他俩的话语缓缓浮现。
“孟隐,你闭上眼睛,我送你一个礼物,等我说可以了,再睁眼。”
“好。”孟隐身体上的不适已被流动的药物驱散,她期待这个神秘的礼物,心里小鹿乱蹿。应臻把两只耳塞塞到孟隐耳朵,按下MP3的播放键。孟隐静静地听着,林夕作词,梅艳芳演唱的《似是故人来》,在应臻的粤语翻唱下却另有一番风味。声音从她的耳朵蔓延到全身每个细胞,飘逸洒脱,余音袅袅。
“林夕的词好,你唱的更好。我好像没听到你在课堂上唱这首歌。”
“这首歌只专属于你。”
“我会一直单曲循环。”
这首歌单曲循环了十年。
“孟隐,其实那时候我还有个礼物想送你。”
孟隐双眸充满少女般的期盼,在某一刹那,她真希望自己现在还来得及接受。
“当时我在申请去加拿大,我想等你也去了那,再送你。”应臻本想等孟隐去了加拿大,就向她表白。
“你在登机前给我打了电话,说等着我。”
“可惜你没来。” 应臻转身望着远处一片田园风光,眼里尽是落寞。接着他马上补了句,“已经过去了。”
孟隐期盼的心情变得像梦一般朦胧,伴随着长时间的沉默。
“对了,谢谢你送花给我,算是弥补了当年没送出礼物的遗憾。”孟隐打破沉默。
“客气什么,两者不能相提并论,我现在又不能送真的花给你,只能以茶代酒,鼓励你继续创作。”
“你的肯定和鼓励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礼物。说说你在加拿大的事吧。”孟隐换了话题。
“十年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旅行的第一天总是最令人印象深刻,往后的日子就成了走马观花。记得入关时,工作人员误认为我是香港人,对于一个从未出过国门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他们觉得这种程度的口语水平简直登天了。”
“你的英语口语惊艳到他们了。”孟隐笑了,眼睛成了一道弯弯的月牙。
“呵呵,这还真要归功于培训机构,被当牲口使了三年,历练了不少。我住的地方地广人稀,当时背着一个登山包,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辗转来到住所附近。那时天色已暗,方圆百里不见人影。我很想找人问路,好不容易看到前方有个人影,我加快步伐想追上他,那人的脚步却越走越急,我放缓了速度,他也走的慢了。我费了好大劲赶上他,月光照在他脸上,这哥们一脸惊恐,怕是把我当成随身持枪的杀人抢劫犯。”
孟隐忍不住掩嘴大笑,两道月牙变得更细更弯。
“再之后的生活就千篇一律了,跟着导师做学术,当他助理,毕业留校任教。”
“你和讲台有缘。”
“我大部分人生都在讲台,在讲台认识了你,也认识了我妻子。”应臻第一次提到他妻子。
“她也是你学生?”听到“妻子”二字,孟隐收起笑容,月牙不见了,他俩之间的谈话首次出现了“第三者”,她掩藏起自己敏感的情绪,淡淡地问道。
“不是,她来读硕士课程,我导师给她上课,我又是导师的助理,那天在台上我看到她坐在后排靠窗的位子,扎着马尾辫,穿着黄色T恤,那一刻我以为你来了。”
时间悄然静止,孟隐的目光从应臻温和的脸庞移开。她略微低头,看着脚下那湿漉漉的柔嫩的小草,眼中书写着晦暗,十年的美好像被人偷走似的,一丝嫉妒和不甘拖着她的心沉沉地坠了。
“异国他乡会让爱情变得更妙不可言。”孟隐主动引出这个让她不愉快的话题,她控制不住自己对应臻妻子的好奇,她想知道这个女人是不是比她漂亮,比她优秀,最重要的是那时在应臻心中,谁更胜一筹。
“结婚前,我们把所有恋人该做的程序都完成一遍,如果这叫美好的回忆,那就算是吧。”应臻轻描淡写。
“你谈恋爱需要程序?”孟隐诧异,潇洒如应臻,谈起恋爱应该是一场花前月下,琴瑟和谐。
“那也得看对方是谁。”应臻停顿一会,继续说,“她性格很好,各方面都不错,就这样我习惯了她是我的女友,后来也就水到渠成做了夫妻。婚后,我们有了女儿,她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白天我爸妈帮忙带孩子,晚上和周末由我们夫妻俩负责。两人之间的话题,就是工作、孩子和家务。我关心女儿,也关心她,可事实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平常琐事。而且我发现她渐渐变得和婚前不一样了,性格变得暴躁,讲话也粗声粗气,甚至不大在意自己形象。除了上班时她稍微拾掇下自己,平时在家就懒得打理,成天穿着一件灰色外套和黑色牛仔裤。”
一丝得意如蜻蜓点水般掠过孟隐心头,但很快她想起自己去医院常穿的那件灰色外套和黑色牛仔裤,又对应臻的妻子起了恻隐之心。或许因为是同类,女人之间容易嫉妒,也更容易共情。她竟帮应臻妻子说话:“虽说夫妻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但女人还是会承担更多,慢慢地在家庭琐事和孩子抚养中失去自我。”
“可是你身上就没有已婚妇女的戾气和俗气。”应臻凝神望着孟隐,那眼神让她心神不宁。他的话像那簇乳白色桂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撩动她的心,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愫。这时,一阵凉风袭来,清香散去,太阳隐遁在厚厚的云层里,天空又笼着一片灰暗。已婚妇女的戾气和俗气,她是多么渴望拥有,那是一个女人有了小孩,真正融入家庭生活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