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和宇文述正在府中喝酒,宇文述笑道:“当今太子跋扈,待人无理,宠妾灭妻,对云昭训言听计从,皇后娘娘与云昭训不和已久,现在太子已然失了皇后娘娘的宠爱。杨素又道皇上最近对之颇有怨言。”①
“不枉我等蛰伏多年,还望晋王殿下一切顺利,这些年过得可谓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终于也算有了成果。杨素大人肯出手相助,宇文大人真是辛苦了。”李华淡淡笑道。
“怎么?我一向以为你生性果敢勇猛,不曾想,你竟也会有胆寒的时候。”宇文述哈哈大笑。
“人之常情,有何不可?”李华依旧神色淡然。
王献初来吏部,为人爽快干练,待人彬彬有礼,言谈多为公事,戴胄渐渐也对其放松戒备。
这日休沐,戴胄与贺谦待在屋中喝酒,戴胄对贺谦道:“阿谦,你可知我们吏部来了新人?”
“这事何人不知?牛弘嘛!学富五车,宽以待下,在朝堂之上风评甚好。”
“不止是牛大人。他还带了个人来,已在吏部一段时间了。”
“何人?”
“说来你也认识,便是当日王献。”
“王献?就是那个被陈家退婚的王献?”
“正是此人。我怕阿涵担心,在家中都不曾提起。说起来,他学富五车,颇具才干,年纪轻轻,已是六品官员,又得牛大人器重,真是令人羡慕。”
贺谦摇摇头道“当日退婚之事闹得满城皆知,街坊都道此人性格怪异固执,忤逆尊长,我看着也是个奇怪之人,戴胄与他为伍,还是小心为上。”
“说来奇怪,他也不曾为难于我,既然如此,我何必去招惹他呢?”
“能相安无事最好。”贺谦又缓缓为戴胄斟上一杯酒。
一段时间过后,王献对吏部的事务渐渐熟悉起来,处理起来得心应手。高侍郎看着井井有条的各种卷轴,不禁点了点头,问道“今年并州所举贤良都有谁啊?”王献趋步向前,行了一礼,笑道:“回高大人的话,仍按以往惯例,共有三人,分别为张世杰,年二十有四,擅长文章;刘方,年二十五,熟读经典;张恒,年十九,通晓律例。这是这三人的明细文书,还请高大人过目。”高侍郎笑着拍拍王献的肩膀“甚好,过目不忘,令人赞叹啊!你能有如此才干,也是吏部的福气。”说罢,高侍郎转头对戴胄说道:“卫州所举贤良就交由你收集誊写,先由王献过目,再送到我桌上。”
傍晚,戴胄撰写好卫州所举贤良的文案,毕恭毕敬地递给王献过目,王献只单手接过,略看一眼,便皱起眉头道:“怎么?吏部呈递给上司的文书,是可以随手涂改的吗?”
说罢,随手一甩,卷轴滚落在地,戴胄捡起卷轴,道:“这份文书并非终稿,还要高大人阅过,修改之后方誊抄收录,高大人向来不拘小节,我想着些许小错处无伤大雅,便直接涂改,没有重新誊抄订正。”
“荒唐!”王献厉声责问道:“行为不妥,你不反省改正,竟在此巧言狡辩,你就是这样糊弄上司的吗?岂有此理!”
戴胄只得道:“是下官不周,我现在就回去重写抄写。”
“明日一早便交给我。”王献甩手道。
吏部的官员陆陆续续回家去了。戴胄仍然对着摇曳的烛光慢慢誊抄,深夜的虫鸣回荡在大殿之内,一种幽深清冷之感在大殿中弥漫开来。戴胄叹了口气,生怕有所疏忽,抄错了字眼,又招惹得王献大发雷霆。
第二日,戴胄将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文案递给王献,王献只看了一眼,又丢回给戴胄道:“行文冗杂,为何写了出生年月,又注明了岁数,通篇拖泥带水,看着都费劲,重新订正。”
戴胄无可奈何,只好重新检查抄录,直到王献满意,他才如释重负。
王献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干练聪慧,待人周到,只有对戴胄,要么拂袖而去,要么横加指责,态度凌厉冷淡,丝毫不掩饰他的厌恶之感。吏部一众小官见王献与戴胄相处不睦,要么冷眼相向,要么也跟着斥责戴胄。戴胄眉头微皱,略略攥了攥拳头,不做搭理。
这日,戴胄沿着走廊慢步,忽而听到屏风后有人议论。
“你可知戴胄好日子到头了?”
“此话怎讲?”
“怎么?你不知道?戴胄可与王献大人有夺妻之恨!戴胄的发妻,就是当年把王献退婚的陈家小妹,这件事情闹得满城皆知,人人都道王献是个性情古怪之人,甚至坊间有传闻说王献留恋青楼女子,现在王献成了戴胄的上司,你说,他能咽得下这口气?”
戴胄听罢,只得不做搭理,愤怒地拂袖而去。
陈涵见戴胄闷闷不乐,问道:“阿胄可是有什么心事?”
戴胄摸着陈涵的头发,笑道:“身正不怕影子斜,我行事方正,还怕出事不成?美人在怀,心满意足,能有什么心事?阿涵,你既嫁给我,那么只要有我在,我必然会让你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陈涵笑了“阿胄定要说到做到才好啊!”
第二日,戴胄背着手站在吏部的院落里,望着大树略略出神,高孝基从背后叫了戴胄一声,戴胄连忙转身行礼。
高孝基道:“阿胄近来神色恍然,可是有什么心事?”
“劳高侍郎挂心,近来一切安好。”戴胄略略低头。
高侍郎笑道:“如此便好。”
微风拂动着绿叶,斑驳的光影将吏部的院落衬得格外幽长。高侍郎将王献单独唤到一旁,笑道:“阿献近来辛苦了,州郡举贤良一事确实繁琐,不知进展如何?”
王献笑道:“均已处理妥当,就等高大人过目。”
高侍郎笑道:“青年才俊,的确非比寻常。你看吏部院子大树环绕,树上的鸟巢一个又是一个。你知道为什么这些飞鸟为何能在此安栖?”
“这是为何?”王献不知道高侍郎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这院里的飞鸟互相之间不相互啄打争斗,各自安好,所以这个院落才能鸟鸣声声,令人神清气爽。”高侍郎回头看了一眼王献。
“大人所言极是。”王献只得笑道。
“若是这院中的飞鸟相互争斗,只怕啄伤飞羽、两败俱伤,如此岂不可惜?你说是吧。”
王献行了一礼,道“多谢大人教诲,王献谨记在心。”
说罢,高侍郎笑着独自远去。
王献望着高侍郎的背影,若有所思,神情复杂,高侍郎此言既出,王献也不好再明目张胆、疾言厉色。
院落里依旧人来人往,各自安好,行色匆匆。
①《隋书》: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幸。其妃元氏无宠,遇心疾,二日而薨,独孤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自是云昭训专内政,生长宁王俨,平原王裕,安成王筠;高良娣生安平王嶷,襄城王恪;王良媛生高阳王该,建安王韶;成姬生颍川王;后宫生孝实,孝范。后弥不平,颇遣人伺察,求勇过恶。
“不枉我等蛰伏多年,还望晋王殿下一切顺利,这些年过得可谓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终于也算有了成果。杨素大人肯出手相助,宇文大人真是辛苦了。”李华淡淡笑道。
“怎么?我一向以为你生性果敢勇猛,不曾想,你竟也会有胆寒的时候。”宇文述哈哈大笑。
“人之常情,有何不可?”李华依旧神色淡然。
王献初来吏部,为人爽快干练,待人彬彬有礼,言谈多为公事,戴胄渐渐也对其放松戒备。
这日休沐,戴胄与贺谦待在屋中喝酒,戴胄对贺谦道:“阿谦,你可知我们吏部来了新人?”
“这事何人不知?牛弘嘛!学富五车,宽以待下,在朝堂之上风评甚好。”
“不止是牛大人。他还带了个人来,已在吏部一段时间了。”
“何人?”
“说来你也认识,便是当日王献。”
“王献?就是那个被陈家退婚的王献?”
“正是此人。我怕阿涵担心,在家中都不曾提起。说起来,他学富五车,颇具才干,年纪轻轻,已是六品官员,又得牛大人器重,真是令人羡慕。”
贺谦摇摇头道“当日退婚之事闹得满城皆知,街坊都道此人性格怪异固执,忤逆尊长,我看着也是个奇怪之人,戴胄与他为伍,还是小心为上。”
“说来奇怪,他也不曾为难于我,既然如此,我何必去招惹他呢?”
“能相安无事最好。”贺谦又缓缓为戴胄斟上一杯酒。
一段时间过后,王献对吏部的事务渐渐熟悉起来,处理起来得心应手。高侍郎看着井井有条的各种卷轴,不禁点了点头,问道“今年并州所举贤良都有谁啊?”王献趋步向前,行了一礼,笑道:“回高大人的话,仍按以往惯例,共有三人,分别为张世杰,年二十有四,擅长文章;刘方,年二十五,熟读经典;张恒,年十九,通晓律例。这是这三人的明细文书,还请高大人过目。”高侍郎笑着拍拍王献的肩膀“甚好,过目不忘,令人赞叹啊!你能有如此才干,也是吏部的福气。”说罢,高侍郎转头对戴胄说道:“卫州所举贤良就交由你收集誊写,先由王献过目,再送到我桌上。”
傍晚,戴胄撰写好卫州所举贤良的文案,毕恭毕敬地递给王献过目,王献只单手接过,略看一眼,便皱起眉头道:“怎么?吏部呈递给上司的文书,是可以随手涂改的吗?”
说罢,随手一甩,卷轴滚落在地,戴胄捡起卷轴,道:“这份文书并非终稿,还要高大人阅过,修改之后方誊抄收录,高大人向来不拘小节,我想着些许小错处无伤大雅,便直接涂改,没有重新誊抄订正。”
“荒唐!”王献厉声责问道:“行为不妥,你不反省改正,竟在此巧言狡辩,你就是这样糊弄上司的吗?岂有此理!”
戴胄只得道:“是下官不周,我现在就回去重写抄写。”
“明日一早便交给我。”王献甩手道。
吏部的官员陆陆续续回家去了。戴胄仍然对着摇曳的烛光慢慢誊抄,深夜的虫鸣回荡在大殿之内,一种幽深清冷之感在大殿中弥漫开来。戴胄叹了口气,生怕有所疏忽,抄错了字眼,又招惹得王献大发雷霆。
第二日,戴胄将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文案递给王献,王献只看了一眼,又丢回给戴胄道:“行文冗杂,为何写了出生年月,又注明了岁数,通篇拖泥带水,看着都费劲,重新订正。”
戴胄无可奈何,只好重新检查抄录,直到王献满意,他才如释重负。
王献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干练聪慧,待人周到,只有对戴胄,要么拂袖而去,要么横加指责,态度凌厉冷淡,丝毫不掩饰他的厌恶之感。吏部一众小官见王献与戴胄相处不睦,要么冷眼相向,要么也跟着斥责戴胄。戴胄眉头微皱,略略攥了攥拳头,不做搭理。
这日,戴胄沿着走廊慢步,忽而听到屏风后有人议论。
“你可知戴胄好日子到头了?”
“此话怎讲?”
“怎么?你不知道?戴胄可与王献大人有夺妻之恨!戴胄的发妻,就是当年把王献退婚的陈家小妹,这件事情闹得满城皆知,人人都道王献是个性情古怪之人,甚至坊间有传闻说王献留恋青楼女子,现在王献成了戴胄的上司,你说,他能咽得下这口气?”
戴胄听罢,只得不做搭理,愤怒地拂袖而去。
陈涵见戴胄闷闷不乐,问道:“阿胄可是有什么心事?”
戴胄摸着陈涵的头发,笑道:“身正不怕影子斜,我行事方正,还怕出事不成?美人在怀,心满意足,能有什么心事?阿涵,你既嫁给我,那么只要有我在,我必然会让你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陈涵笑了“阿胄定要说到做到才好啊!”
第二日,戴胄背着手站在吏部的院落里,望着大树略略出神,高孝基从背后叫了戴胄一声,戴胄连忙转身行礼。
高孝基道:“阿胄近来神色恍然,可是有什么心事?”
“劳高侍郎挂心,近来一切安好。”戴胄略略低头。
高侍郎笑道:“如此便好。”
微风拂动着绿叶,斑驳的光影将吏部的院落衬得格外幽长。高侍郎将王献单独唤到一旁,笑道:“阿献近来辛苦了,州郡举贤良一事确实繁琐,不知进展如何?”
王献笑道:“均已处理妥当,就等高大人过目。”
高侍郎笑道:“青年才俊,的确非比寻常。你看吏部院子大树环绕,树上的鸟巢一个又是一个。你知道为什么这些飞鸟为何能在此安栖?”
“这是为何?”王献不知道高侍郎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这院里的飞鸟互相之间不相互啄打争斗,各自安好,所以这个院落才能鸟鸣声声,令人神清气爽。”高侍郎回头看了一眼王献。
“大人所言极是。”王献只得笑道。
“若是这院中的飞鸟相互争斗,只怕啄伤飞羽、两败俱伤,如此岂不可惜?你说是吧。”
王献行了一礼,道“多谢大人教诲,王献谨记在心。”
说罢,高侍郎笑着独自远去。
王献望着高侍郎的背影,若有所思,神情复杂,高侍郎此言既出,王献也不好再明目张胆、疾言厉色。
院落里依旧人来人往,各自安好,行色匆匆。
①《隋书》: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幸。其妃元氏无宠,遇心疾,二日而薨,独孤后意有他故,甚责望勇。自是云昭训专内政,生长宁王俨,平原王裕,安成王筠;高良娣生安平王嶷,襄城王恪;王良媛生高阳王该,建安王韶;成姬生颍川王;后宫生孝实,孝范。后弥不平,颇遣人伺察,求勇过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