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靠在凭几上,远远地看着庭院里的树叶随风摇摆,忽左忽右。戴胄送上文书“苏大人交办的事宜,请过目。”
苏威久久没有反应。
“苏大人?”
苏威伸手指向高高的大树。
“苏大人,您这是在做什么?”
“不知道呀。”苏威叹了一口气。
大业九年,炀帝再次下令征各地兵集于涿郡,发兵辽东①,宇文述又官复原职②,与裴矩等人在殿前有说有笑。
隋炀帝执意征战辽东,百姓苦于战役、徭役,又贻误农时,一时间入不敷出,民生艰难,难以为继。各地群雄蜂起,处处民不聊生。
转眼几个月过去,陆德明私下感慨道:“丁男远征,良田荒废,税赋有增无减,苍生凋零如此,远征究竟意义何在?黎民百姓受难于水火,江山社稷见紊。据说,高鸡泊窦建德、瓦岗寨翟让、济阴孟海公、齐郡人孟让、北海人郭方预、平原人郝孝德已聚众成盗,天下纷争至此,陛下还得早日班师回朝,平定叛乱,安抚民心才是啊。”戴胄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你我尚且在京城都见万事清减,底下加之匪盗闹事,何其萧条可想而知啊。前阵子我听闻前方已有捷报频传,但愿王师早归。”
此时的李华正侍奉隋炀帝左右,眼看胜利在望,即将班师,心里十分高兴。隋炀帝道:“阿华啊,你看看,你看看。这些个大臣,都是一群没有见识的胆小鬼,说什么辽东打不得?看如今,不是胜利在即嘛?他们也不想想,如今不打,难道坐等他日后做大做强,四处拉帮结派,那时候再打,不是更打不下来?若真到那时,岂不掳掠我大隋边民,强占我大隋边疆?我大隋,岂有坐以待毙的道理。还得是朕,想得长远,吃得一时苦,以后才睡得安。那些个只图眼前民生安稳的鼠目寸光之辈,只会哭诉粮米难支,却一点方法都拿不出来,天天扮出一副体恤民情的模样,沽名钓誉,却让朕去做个大恶人。这些人,朝廷也都还养着,也是仁厚之至。像这样的人,只能是一辈子人臣呐,就是给他守一座城池,也没有能长久的。”说罢,哈哈大笑。
李华忙道:“陛下圣明宽厚如此,必得上苍保佑!前线捷报连连,现如今辽东只剩一城,微臣等先行恭贺陛下凯旋。只待攻下城池,我朝便从此安宁了。”
苏威低头沉思,默不作声。
裴矩见状,忙上前,以袖拭泪“臣等三生有幸,得君父如此。陛下胸怀天下,英明神武,非臣等能及。此番陛下忧心国事,御驾亲征,日夜操劳,臣等莫不感激。陛下为我朝所创功绩,惠泽百姓,扬我国威,已非前朝汉武可比。”
隋炀帝哈哈大笑“爱卿经纬外藩多年,万事敢为人先,上能忠于君父,下能通察百事。能得爱卿如此,为朕分忧,是国之大幸呐!”
天灰蒙蒙的,礼部侍郎杨玄感正奉命在后方汲郡督运粮草。幽暗的小屋内,气氛显得异常肃静,他看到天下百姓苦于劳役,思乱之心已起,不由得暗自高兴。他与叔叔杨慎商议道:“如今百姓失业,众人思乱,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况且我等在此处督运粮草,看守粮仓,粮草不愁。加上阿弟在前线手头有兵,如此良机,可遇不可求啊。阿弟等人已经传来消息,前线不断推进,若等隋炀帝胜利,班师回朝,那就为时晚已。”
“贤侄说的在理。如今人心渐紊,我等又有所准备,机不可失呐。”
杨玄感速速派人暗中召回正随行辽东的弟弟,随后发兵东都。③
戴胄正侍奉在越王杨侗左右,忽然有人来报:“杨玄感叛乱了!正帅兵往东都而来!”
戴胄听闻,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愣在了原地。越王杨侗手中的笔迅速滑落,墨水洒落一地。
那人又道:“杨玄感伙同叛乱的百姓,准备渡江。他四处蛊惑百姓,说他‘无求富贵,不顾毁家灭族,不过为解救黎民!’④,又装模作样,在前锋卖弄长矛,鼓动手下,发起猛攻⑤。”
“陛下!陛下可知晓?”越王杨侗急切问道。
“地方已火速通知辽东。”
戴胄安慰道:“事出紧急,人人震撼。殿下受陛下重托,留守东都,身边还有众大臣备询,切莫自乱阵脚。我朝雄师训练有素,地方尚有守军,还得速速商讨,保卫东都,切断补给,防止杨玄感壮大。”
隋炀帝正悠然饮酒,突然得知消息,急忙召见苏威,道:“杨玄感乃杨素之后,据说生性聪敏,如今突然反叛,该当如何?”
苏威想了想:“聪明人明辨是非,能分析成败。杨玄感本人粗鄙简单,不像他的父亲,如何算地上一个聪明人,陛下大可不必为他忧虑。而今应当忧虑的是杨玄感反叛会成为祸患的开头!”
隋炀帝长舒一口气,苏威见状,略略皱眉,不再言语。⑥
东都守军日夜严防死守,并向隋炀帝和关中紧急求援。
地方守军有限,杨玄感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县衙外示众的俘虏们个个垂头丧气。“隋主失德,背信于天下,致使百姓忍饥挨饿,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为天下人所不齿。官吏助纣为虐,耀武扬威,毫无廉耻,罪恶做尽,残害百姓。昔日里,他们是如何作践诸位,诸位可还记得?我主杨玄感,心系苍生,不忍百姓受尽苦楚,欲救尔等于水火,所到之处,百姓莫不感激拥戴,仰慕我主而来之人不计其数,有如街市。我主英明,已夺下城池无数,占据了大半江山,如今,只剩下东都一城。苍天有眼,不日,我主定帅百万雄师做主东都,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几个大汉激动道“杨主英明!”、“我等愿意追随。”……杨玄感在县衙中哈哈大笑。
东都又收到急报“河南赞治裴弘策、刑部尚书卫玄⑦等人节节败退,杨玄感帅军逼近,锐不可当。”
杨侗不由得伤心道“这可如何是好?我虽留守东都,但也知辽东一役杨玄感督粮,杨积善领兵,如今还吸收了沿途流民匪寇,占我城池、粮仓,不断壮大,我方节节败退。陛下远征,将东都托付于我。若是东都城有个三长两短,我岂不是……唉!难以跟陛下交代……”
戴胄回道“杨玄感有粮,朝廷也有啊。这人马,每天都是要吃粮草的,时间一长,叛军难保不支。流民匪寇,不比王师训练有素,短时间内成不了气候。陛下留了大量精锐,骑射运矛,都不在话下。东都尚且兵强马壮、人心齐整,短时间内难以拿下。辽东兵马也在渐渐回援,他们心系东都家人,岂有不奋战的道理?只要支撑到援军到达,事态必有转机。您是皇家血脉,又深受陛下器重,来日陛下回到东都,您还要向他报告许多事宜。您要振作起来,切莫说些灰心丧气的话,拿出皇家的气魄,诸位大臣都在看着呐。”
果不其然,杨玄感帅兵包围东都,却久攻不下。隋朝武贲郎将陈棱、武卫将军屈突、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兒等奉命火速回援,直奔杨玄感而来⑧。
杨玄感兵分两路,一路阻击北下的隋军,一路阻击关中而来的卫玄。兵力悬殊,杨玄感才知不妙,战况越胶着,耗时越长,粮草越加困难,只得向西意图关中。⑨路至弘农宫,杨玄感急取宫中粮草,耽搁了时日⑩。朝廷的铁骑,翻山越岭,火速蜂拥而来。
败局已定,杨玄感与弟弟杨积善逃窜到葭芦戍,阴暗的天空遮蔽着密密麻麻的林木,杨玄感抬头,一阵晕眩,只觉得是密密麻麻的林木,遮蔽了天日。恍恍惚惚间他想起了父亲杨素,来来往往的太医、深不可测的君恩。杨素曾说“我儿不痴。”
杨玄感苦笑着,对弟弟说:“兵败了。本来想让大家都过上安稳富贵的生活。是我自以为是,我辜负了父亲,也对不起大家……我不愿意死于隋军手下,你动手杀了我吧!”
杨积善泪流满面,他狠狠的按了按手里的大刀,吸了口气,突然朝杨玄感砍去,殷红的鲜血瞬间从脖子喷涌而出。
林中一片鸟兽乱叫,杨积善安静了,抬手欲挥刀自戕。
杨玄感叛乱被平息,隋炀帝怒不可遏,宫中的玉石珍宝,碎了一地。
苏威和戴胄等人守在殿外。裴矩又一次感到迷茫,升官加爵,又没有了希望。是啊,反反复复,感觉像做了一场梦。漆黑夜色下明亮的皇宫,高大的槐树,紧簇的花团,荡漾的湖水,无声无息,显得格外凄清。
①《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八年春正月辛巳,大军集于涿郡。以兵部尚书段文振为左候卫大将军。”
②《资治通鉴》:二月,壬午,诏:“宇文述以兵粮不继,遂陷王师;乃军吏失于支料,非述之罪,宜复其官爵。”寻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③《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其弟武贲郎将玄纵、鹰扬郎将万硕并从幸辽东,玄感潜遣人召之。
④《隋书·杨玄感传》: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⑤《隋书·杨玄感传》: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
⑥《苏威传》:杨玄感之反也,帝引威帐中,惧见于色,谓威曰:“此小儿聪明,得不为患乎?”威曰:“夫识是非,审成败者,乃所谓聪明。玄感粗疏,非聪明者,必无所虑。但恐浸成乱阶耳。”威见劳役不息,百姓思乱,微以此讽帝,帝竟不寤。
⑦《杨玄感传》:子盖令河南赞治裴弘策拒之,弘策战败。
《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以步骑二万渡瀍涧挑战,玄感伪北。玄逐之,伏兵发,前军尽没。后数日,玄复与玄感战,兵始合,玄感诈令人大呼曰:“官军已得玄感矣。”玄军稍怠,玄感与数千骑乘之,于是大溃,拥八千人而去。
⑧《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攻元务本于黎阳,武卫将军屈突通屯河阳,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发兵继进,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复来赴援。
⑨《隋书·列传·卷三十五》:玄感为两军。西抗卫玄,东拒屈突通。子盖复出兵,于是大战,玄感军频北。复请计于子雄,子雄曰:“东都援军益至,我师屡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此亦霸王之业。”
⑩《隋书·列传·卷三十五》:玄感以为然,留攻之。三日城不下,追兵遂至。
11《隋书·列传·卷三十五》: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 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
苏威久久没有反应。
“苏大人?”
苏威伸手指向高高的大树。
“苏大人,您这是在做什么?”
“不知道呀。”苏威叹了一口气。
大业九年,炀帝再次下令征各地兵集于涿郡,发兵辽东①,宇文述又官复原职②,与裴矩等人在殿前有说有笑。
隋炀帝执意征战辽东,百姓苦于战役、徭役,又贻误农时,一时间入不敷出,民生艰难,难以为继。各地群雄蜂起,处处民不聊生。
转眼几个月过去,陆德明私下感慨道:“丁男远征,良田荒废,税赋有增无减,苍生凋零如此,远征究竟意义何在?黎民百姓受难于水火,江山社稷见紊。据说,高鸡泊窦建德、瓦岗寨翟让、济阴孟海公、齐郡人孟让、北海人郭方预、平原人郝孝德已聚众成盗,天下纷争至此,陛下还得早日班师回朝,平定叛乱,安抚民心才是啊。”戴胄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你我尚且在京城都见万事清减,底下加之匪盗闹事,何其萧条可想而知啊。前阵子我听闻前方已有捷报频传,但愿王师早归。”
此时的李华正侍奉隋炀帝左右,眼看胜利在望,即将班师,心里十分高兴。隋炀帝道:“阿华啊,你看看,你看看。这些个大臣,都是一群没有见识的胆小鬼,说什么辽东打不得?看如今,不是胜利在即嘛?他们也不想想,如今不打,难道坐等他日后做大做强,四处拉帮结派,那时候再打,不是更打不下来?若真到那时,岂不掳掠我大隋边民,强占我大隋边疆?我大隋,岂有坐以待毙的道理。还得是朕,想得长远,吃得一时苦,以后才睡得安。那些个只图眼前民生安稳的鼠目寸光之辈,只会哭诉粮米难支,却一点方法都拿不出来,天天扮出一副体恤民情的模样,沽名钓誉,却让朕去做个大恶人。这些人,朝廷也都还养着,也是仁厚之至。像这样的人,只能是一辈子人臣呐,就是给他守一座城池,也没有能长久的。”说罢,哈哈大笑。
李华忙道:“陛下圣明宽厚如此,必得上苍保佑!前线捷报连连,现如今辽东只剩一城,微臣等先行恭贺陛下凯旋。只待攻下城池,我朝便从此安宁了。”
苏威低头沉思,默不作声。
裴矩见状,忙上前,以袖拭泪“臣等三生有幸,得君父如此。陛下胸怀天下,英明神武,非臣等能及。此番陛下忧心国事,御驾亲征,日夜操劳,臣等莫不感激。陛下为我朝所创功绩,惠泽百姓,扬我国威,已非前朝汉武可比。”
隋炀帝哈哈大笑“爱卿经纬外藩多年,万事敢为人先,上能忠于君父,下能通察百事。能得爱卿如此,为朕分忧,是国之大幸呐!”
天灰蒙蒙的,礼部侍郎杨玄感正奉命在后方汲郡督运粮草。幽暗的小屋内,气氛显得异常肃静,他看到天下百姓苦于劳役,思乱之心已起,不由得暗自高兴。他与叔叔杨慎商议道:“如今百姓失业,众人思乱,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况且我等在此处督运粮草,看守粮仓,粮草不愁。加上阿弟在前线手头有兵,如此良机,可遇不可求啊。阿弟等人已经传来消息,前线不断推进,若等隋炀帝胜利,班师回朝,那就为时晚已。”
“贤侄说的在理。如今人心渐紊,我等又有所准备,机不可失呐。”
杨玄感速速派人暗中召回正随行辽东的弟弟,随后发兵东都。③
戴胄正侍奉在越王杨侗左右,忽然有人来报:“杨玄感叛乱了!正帅兵往东都而来!”
戴胄听闻,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愣在了原地。越王杨侗手中的笔迅速滑落,墨水洒落一地。
那人又道:“杨玄感伙同叛乱的百姓,准备渡江。他四处蛊惑百姓,说他‘无求富贵,不顾毁家灭族,不过为解救黎民!’④,又装模作样,在前锋卖弄长矛,鼓动手下,发起猛攻⑤。”
“陛下!陛下可知晓?”越王杨侗急切问道。
“地方已火速通知辽东。”
戴胄安慰道:“事出紧急,人人震撼。殿下受陛下重托,留守东都,身边还有众大臣备询,切莫自乱阵脚。我朝雄师训练有素,地方尚有守军,还得速速商讨,保卫东都,切断补给,防止杨玄感壮大。”
隋炀帝正悠然饮酒,突然得知消息,急忙召见苏威,道:“杨玄感乃杨素之后,据说生性聪敏,如今突然反叛,该当如何?”
苏威想了想:“聪明人明辨是非,能分析成败。杨玄感本人粗鄙简单,不像他的父亲,如何算地上一个聪明人,陛下大可不必为他忧虑。而今应当忧虑的是杨玄感反叛会成为祸患的开头!”
隋炀帝长舒一口气,苏威见状,略略皱眉,不再言语。⑥
东都守军日夜严防死守,并向隋炀帝和关中紧急求援。
地方守军有限,杨玄感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县衙外示众的俘虏们个个垂头丧气。“隋主失德,背信于天下,致使百姓忍饥挨饿,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为天下人所不齿。官吏助纣为虐,耀武扬威,毫无廉耻,罪恶做尽,残害百姓。昔日里,他们是如何作践诸位,诸位可还记得?我主杨玄感,心系苍生,不忍百姓受尽苦楚,欲救尔等于水火,所到之处,百姓莫不感激拥戴,仰慕我主而来之人不计其数,有如街市。我主英明,已夺下城池无数,占据了大半江山,如今,只剩下东都一城。苍天有眼,不日,我主定帅百万雄师做主东都,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几个大汉激动道“杨主英明!”、“我等愿意追随。”……杨玄感在县衙中哈哈大笑。
东都又收到急报“河南赞治裴弘策、刑部尚书卫玄⑦等人节节败退,杨玄感帅军逼近,锐不可当。”
杨侗不由得伤心道“这可如何是好?我虽留守东都,但也知辽东一役杨玄感督粮,杨积善领兵,如今还吸收了沿途流民匪寇,占我城池、粮仓,不断壮大,我方节节败退。陛下远征,将东都托付于我。若是东都城有个三长两短,我岂不是……唉!难以跟陛下交代……”
戴胄回道“杨玄感有粮,朝廷也有啊。这人马,每天都是要吃粮草的,时间一长,叛军难保不支。流民匪寇,不比王师训练有素,短时间内成不了气候。陛下留了大量精锐,骑射运矛,都不在话下。东都尚且兵强马壮、人心齐整,短时间内难以拿下。辽东兵马也在渐渐回援,他们心系东都家人,岂有不奋战的道理?只要支撑到援军到达,事态必有转机。您是皇家血脉,又深受陛下器重,来日陛下回到东都,您还要向他报告许多事宜。您要振作起来,切莫说些灰心丧气的话,拿出皇家的气魄,诸位大臣都在看着呐。”
果不其然,杨玄感帅兵包围东都,却久攻不下。隋朝武贲郎将陈棱、武卫将军屈突、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兒等奉命火速回援,直奔杨玄感而来⑧。
杨玄感兵分两路,一路阻击北下的隋军,一路阻击关中而来的卫玄。兵力悬殊,杨玄感才知不妙,战况越胶着,耗时越长,粮草越加困难,只得向西意图关中。⑨路至弘农宫,杨玄感急取宫中粮草,耽搁了时日⑩。朝廷的铁骑,翻山越岭,火速蜂拥而来。
败局已定,杨玄感与弟弟杨积善逃窜到葭芦戍,阴暗的天空遮蔽着密密麻麻的林木,杨玄感抬头,一阵晕眩,只觉得是密密麻麻的林木,遮蔽了天日。恍恍惚惚间他想起了父亲杨素,来来往往的太医、深不可测的君恩。杨素曾说“我儿不痴。”
杨玄感苦笑着,对弟弟说:“兵败了。本来想让大家都过上安稳富贵的生活。是我自以为是,我辜负了父亲,也对不起大家……我不愿意死于隋军手下,你动手杀了我吧!”
杨积善泪流满面,他狠狠的按了按手里的大刀,吸了口气,突然朝杨玄感砍去,殷红的鲜血瞬间从脖子喷涌而出。
林中一片鸟兽乱叫,杨积善安静了,抬手欲挥刀自戕。
杨玄感叛乱被平息,隋炀帝怒不可遏,宫中的玉石珍宝,碎了一地。
苏威和戴胄等人守在殿外。裴矩又一次感到迷茫,升官加爵,又没有了希望。是啊,反反复复,感觉像做了一场梦。漆黑夜色下明亮的皇宫,高大的槐树,紧簇的花团,荡漾的湖水,无声无息,显得格外凄清。
①《隋书卷四?帝纪第四?炀帝下》:“八年春正月辛巳,大军集于涿郡。以兵部尚书段文振为左候卫大将军。”
②《资治通鉴》:二月,壬午,诏:“宇文述以兵粮不继,遂陷王师;乃军吏失于支料,非述之罪,宜复其官爵。”寻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③《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武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其弟武贲郎将玄纵、鹰扬郎将万硕并从幸辽东,玄感潜遣人召之。
④《隋书·杨玄感传》: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
⑤《隋书·杨玄感传》: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
⑥《苏威传》:杨玄感之反也,帝引威帐中,惧见于色,谓威曰:“此小儿聪明,得不为患乎?”威曰:“夫识是非,审成败者,乃所谓聪明。玄感粗疏,非聪明者,必无所虑。但恐浸成乱阶耳。”威见劳役不息,百姓思乱,微以此讽帝,帝竟不寤。
⑦《杨玄感传》:子盖令河南赞治裴弘策拒之,弘策战败。
《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以步骑二万渡瀍涧挑战,玄感伪北。玄逐之,伏兵发,前军尽没。后数日,玄复与玄感战,兵始合,玄感诈令人大呼曰:“官军已得玄感矣。”玄军稍怠,玄感与数千骑乘之,于是大溃,拥八千人而去。
⑧《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攻元务本于黎阳,武卫将军屈突通屯河阳,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发兵继进,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复来赴援。
⑨《隋书·列传·卷三十五》:玄感为两军。西抗卫玄,东拒屈突通。子盖复出兵,于是大战,玄感军频北。复请计于子雄,子雄曰:“东都援军益至,我师屡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此亦霸王之业。”
⑩《隋书·列传·卷三十五》:玄感以为然,留攻之。三日城不下,追兵遂至。
11《隋书·列传·卷三十五》: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 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