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氏也在这个偏殿内,她同江远江连几人一早便拜完了,也不曾上山去那几个旧殿,便要快得多,而江连江远两人早早便到外头去逛了,若瑜本要跟着,却被李氏拦下,此刻她正一脸不高兴地坐在李氏旁边。
见到老太太进来,若瑜扬起笑脸迎了过去,一脸期待道:“祖母,大哥哥和哥哥去后山看湖了,我们也去吧?”
老太太道:“这天气湖面早就结冰了,没什么看头。”
李氏也迎了出来,拍了拍若瑜的头让她别胡闹,转而同老太太商量着该捐多少钱。
老太太笑道:“也不拘多少,就是个心意。”
这么说的话李氏心中便有数了,她方才闲着无聊便在翻看和尚们记的功德簿,最近官太太们来得少,都是附近的百姓,商贾富户便捐得多些,平头百姓便少些。
老太太来到功德箱前,扔了一锭银子进去,看着约莫有二十两,一旁的和尚见了眼睛都睁大了几分,这箱子里铜钱居多,连碎银子都少见,更别说这一整锭的了,这老太太出手可真大方。
他忙不迭说着吉利话,顺带好好夸了夸怀里的小娃娃一番,老太太听得很是受用,又来到了桌前,对记功德簿的两位僧人道:“我想在贵寺请一盏长明灯,不知该怎么做?”
其中一位僧人双手合十念了声佛,对老太太道:“施主仁善,只需捐些油钱,敝寺会为您办好的。”
老太太示意王妈妈拿银子,这番拿出来的便更多了,因王妈妈知道这是为已故的老太爷请的长明灯,一点银子自然不会斤斤计较,直接便摸出了五个同方才扔进功德箱一样大小的银锭子,这便足足有一百两了。
僧人见了,眼中是掩不住的喜意,先前说话的那和尚忙道:“施主大善,此灯必会为施主故人指引来去之路。”
这便是老太太的心中所愿,京城是他们夫妇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虽然他葬在了津州,但老太太仍希望他能找回来。
有明灯指引,莫要迷了路才好。
几人正商议着细节,便听门外传来动静,又有人进屋来。
众人的视线被吸引过去,只见打头走进来了一位气质不凡的妇人,身后跟着一位妙龄女子及一个半大孩童。
妇人进屋后见到有这么多人,也有几分讶然,走上前来笑着问道:“我原以为大家都去普宁寺上香了,不曾想还有同我们一样宁愿多走几步的憨人,几位太太瞧着倒眼生,可是京城人氏?”
李氏迎上前去,笑道:“我们是京城乐临巷江家,去岁才上京来,还不曾混个脸熟,不知太太是哪家的?”
那妇人闻言惊讶问道:“可是前阁老江大人的家眷?”
李氏见自家公爹名气这般大,不禁与有荣焉,走到老太太身边介绍道:“正是呢,您说的江大人是我公爹,这位便是我婆母。”
那妇人忙走了过来,颇有些激动地对老太太道:“原来您竟是江夫人,我家老爷姓孟,如今任太傅一职,从前便总听老爷提起当年的江大人,对其赞赏有加,还说江大人于他有大恩,原本您一家入京时我便该上门拜访的,只是不知老夫人您在,怕同贵府太太攀不上关系,便不敢唐突上门。”
李氏听完眼睛都亮了几分,太傅?那可是朝中一品大员,如今的孟太傅更是太子殿下正式行过拜师礼的师长,独他一人有此殊荣,而孟家幼子又做了太子伴读,一家子皆圣眷正浓,这旁人挤破头也攀不上的关系竟就这样送到了他们面前?
老太太笑了笑道:“孟夫人言重了,我当不得‘夫人’之称,老爷致仕已久,且已过身多年,我也年纪大了,从前的人和事都忘了,怠慢之处还望见谅。”
从前老爷子在时,老太太确实是封了一品诰命夫人,可随着老爷子致仕,这诰命自然也就没有了,至于她所说的恩情,老太太还真没有半点印象,想来是从前老爷子从未提过。
如今的孟府如日中天,而江家初到京城,还是略避嫌一些的好,免得有攀附之疑。
李氏见老太太并不热络,也冷静了下来,不再随意开口,只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两人寒暄。
孟夫人闻言轻叹道:“当初江大人在时,我家老爷才刚考上进士,自是和江大人攀不上关系的,只是江大人为人谦和,随意的一句关照,让我家老爷安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因此,这份恩情我们才会一直铭记于心。”
孟太傅当年刚入翰林院时因没有背景,年龄也比旁的同科要大一些,故而处处受排挤,甚至连办公的案桌都不给他安排,而那时的江阁老恰好到翰林院调用一份典籍,看到了站在一旁窘迫的孟太傅,便熟络地邀他出去喝茶,说有问题请教,两人待了一下午才回转。
众人见了以为孟太傅同江阁老关系匪浅,便不敢再为难他,甚至自此之后他在翰林院都没受到什么刁难。
老太太无奈道:“孟夫人再同我强调什么恩情,我只怕是不敢说话了。”
孟夫人身后的妙龄女子开口道:“就是啊娘,您一直说起什么恩情,莫不是觉得江老太太是个挟恩图报之人?”
孟夫人闻言顿时秀眉倒竖,回身呵斥道:“胡说什么,还敢非议长辈!”
女子讨好地笑着说道:“我哪儿敢啊,这不是见江老太太不自在嘛。”
孟夫人听她越说越没谱,不禁一阵头疼,这个女儿她一向管束不了,当着外人的面又不好说什么重话。
老太太替她解围道:“我倒觉得这姑娘说的在理,这是你女儿吧?”
孟夫人这才想起来还不曾相互引见,便拉过那女子同站在一旁半大孩童道:“这是我次女孟林徐,幺儿孟沉,过来拜见江老太太。”
孟林徐笑吟吟地给老太太行礼,道:“林徐见过江老太太。”
那名为孟沉的孩子却懒洋洋的,礼数倒是不差,也问安道:“孟沉见过老太太。”
老太太褪下了一个水头极好的翡翠镯子给孟林徐作见面礼,又拿出了一个玉佩给孟沉。
李氏也跟着给了东西。
那头小辈们见过礼了,这头若瑜和若琂也脆生生地给孟夫人行礼,孟夫人拿了一根簪子以及刚替自己外孙求的长命锁分别送给若瑜和若琂。
送给若琂的礼老太太十分满意,得知原是给外孙求的,很是惭愧,便拉了孟夫人要再去求一个来。
几人准备出门去,孟沉突然道:“娘,我想去龙湖看看。”
孟夫人犹豫了片刻,还是同意了,今日来龙湖寺上香本就是小儿子要求的,说想看看这边的雪景,况且已经拘着他这么长时间了,也该放他出去转转。
孟林徐亦道:“娘,我也一起去。”
孟夫人不同意,“你女孩子家家的,怎好乱走动。”
孟林徐却不依,道:“有这么多人跟着,怕什么。”
孟夫人对阵这个女儿一向是败仗的,也不好让江老太太和江太太一直等着她,只好放行。
她交代了一句:“外头冷,快去快回。”
若瑜趁机跑过来拉住孟林徐的手,请求道:“孟姐姐,你带我一起去吧。”
孟林徐看到这么一个可爱又大胆的小姑娘,想也没想便应下了,笑道:“好啊。”
李氏正要开口叫若瑜回来,便听老太太道:“瑜丫头猴似的,记得跟好孟姐姐。”
若瑜闻言开心不已,满口应下。
李氏只好作罢,又见女儿这般开心,便不管她了。
刚落地乖乖牵着老太太手的若琂见状艳羡不已,只是她还太小,不用想便知道祖母定是不会同意让她出生的。
还是快快长大的好,长大了就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了。
若琂抿着嘴暗自下定决心,不曾注意到一旁有人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她。
见到老太太进来,若瑜扬起笑脸迎了过去,一脸期待道:“祖母,大哥哥和哥哥去后山看湖了,我们也去吧?”
老太太道:“这天气湖面早就结冰了,没什么看头。”
李氏也迎了出来,拍了拍若瑜的头让她别胡闹,转而同老太太商量着该捐多少钱。
老太太笑道:“也不拘多少,就是个心意。”
这么说的话李氏心中便有数了,她方才闲着无聊便在翻看和尚们记的功德簿,最近官太太们来得少,都是附近的百姓,商贾富户便捐得多些,平头百姓便少些。
老太太来到功德箱前,扔了一锭银子进去,看着约莫有二十两,一旁的和尚见了眼睛都睁大了几分,这箱子里铜钱居多,连碎银子都少见,更别说这一整锭的了,这老太太出手可真大方。
他忙不迭说着吉利话,顺带好好夸了夸怀里的小娃娃一番,老太太听得很是受用,又来到了桌前,对记功德簿的两位僧人道:“我想在贵寺请一盏长明灯,不知该怎么做?”
其中一位僧人双手合十念了声佛,对老太太道:“施主仁善,只需捐些油钱,敝寺会为您办好的。”
老太太示意王妈妈拿银子,这番拿出来的便更多了,因王妈妈知道这是为已故的老太爷请的长明灯,一点银子自然不会斤斤计较,直接便摸出了五个同方才扔进功德箱一样大小的银锭子,这便足足有一百两了。
僧人见了,眼中是掩不住的喜意,先前说话的那和尚忙道:“施主大善,此灯必会为施主故人指引来去之路。”
这便是老太太的心中所愿,京城是他们夫妇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虽然他葬在了津州,但老太太仍希望他能找回来。
有明灯指引,莫要迷了路才好。
几人正商议着细节,便听门外传来动静,又有人进屋来。
众人的视线被吸引过去,只见打头走进来了一位气质不凡的妇人,身后跟着一位妙龄女子及一个半大孩童。
妇人进屋后见到有这么多人,也有几分讶然,走上前来笑着问道:“我原以为大家都去普宁寺上香了,不曾想还有同我们一样宁愿多走几步的憨人,几位太太瞧着倒眼生,可是京城人氏?”
李氏迎上前去,笑道:“我们是京城乐临巷江家,去岁才上京来,还不曾混个脸熟,不知太太是哪家的?”
那妇人闻言惊讶问道:“可是前阁老江大人的家眷?”
李氏见自家公爹名气这般大,不禁与有荣焉,走到老太太身边介绍道:“正是呢,您说的江大人是我公爹,这位便是我婆母。”
那妇人忙走了过来,颇有些激动地对老太太道:“原来您竟是江夫人,我家老爷姓孟,如今任太傅一职,从前便总听老爷提起当年的江大人,对其赞赏有加,还说江大人于他有大恩,原本您一家入京时我便该上门拜访的,只是不知老夫人您在,怕同贵府太太攀不上关系,便不敢唐突上门。”
李氏听完眼睛都亮了几分,太傅?那可是朝中一品大员,如今的孟太傅更是太子殿下正式行过拜师礼的师长,独他一人有此殊荣,而孟家幼子又做了太子伴读,一家子皆圣眷正浓,这旁人挤破头也攀不上的关系竟就这样送到了他们面前?
老太太笑了笑道:“孟夫人言重了,我当不得‘夫人’之称,老爷致仕已久,且已过身多年,我也年纪大了,从前的人和事都忘了,怠慢之处还望见谅。”
从前老爷子在时,老太太确实是封了一品诰命夫人,可随着老爷子致仕,这诰命自然也就没有了,至于她所说的恩情,老太太还真没有半点印象,想来是从前老爷子从未提过。
如今的孟府如日中天,而江家初到京城,还是略避嫌一些的好,免得有攀附之疑。
李氏见老太太并不热络,也冷静了下来,不再随意开口,只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两人寒暄。
孟夫人闻言轻叹道:“当初江大人在时,我家老爷才刚考上进士,自是和江大人攀不上关系的,只是江大人为人谦和,随意的一句关照,让我家老爷安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因此,这份恩情我们才会一直铭记于心。”
孟太傅当年刚入翰林院时因没有背景,年龄也比旁的同科要大一些,故而处处受排挤,甚至连办公的案桌都不给他安排,而那时的江阁老恰好到翰林院调用一份典籍,看到了站在一旁窘迫的孟太傅,便熟络地邀他出去喝茶,说有问题请教,两人待了一下午才回转。
众人见了以为孟太傅同江阁老关系匪浅,便不敢再为难他,甚至自此之后他在翰林院都没受到什么刁难。
老太太无奈道:“孟夫人再同我强调什么恩情,我只怕是不敢说话了。”
孟夫人身后的妙龄女子开口道:“就是啊娘,您一直说起什么恩情,莫不是觉得江老太太是个挟恩图报之人?”
孟夫人闻言顿时秀眉倒竖,回身呵斥道:“胡说什么,还敢非议长辈!”
女子讨好地笑着说道:“我哪儿敢啊,这不是见江老太太不自在嘛。”
孟夫人听她越说越没谱,不禁一阵头疼,这个女儿她一向管束不了,当着外人的面又不好说什么重话。
老太太替她解围道:“我倒觉得这姑娘说的在理,这是你女儿吧?”
孟夫人这才想起来还不曾相互引见,便拉过那女子同站在一旁半大孩童道:“这是我次女孟林徐,幺儿孟沉,过来拜见江老太太。”
孟林徐笑吟吟地给老太太行礼,道:“林徐见过江老太太。”
那名为孟沉的孩子却懒洋洋的,礼数倒是不差,也问安道:“孟沉见过老太太。”
老太太褪下了一个水头极好的翡翠镯子给孟林徐作见面礼,又拿出了一个玉佩给孟沉。
李氏也跟着给了东西。
那头小辈们见过礼了,这头若瑜和若琂也脆生生地给孟夫人行礼,孟夫人拿了一根簪子以及刚替自己外孙求的长命锁分别送给若瑜和若琂。
送给若琂的礼老太太十分满意,得知原是给外孙求的,很是惭愧,便拉了孟夫人要再去求一个来。
几人准备出门去,孟沉突然道:“娘,我想去龙湖看看。”
孟夫人犹豫了片刻,还是同意了,今日来龙湖寺上香本就是小儿子要求的,说想看看这边的雪景,况且已经拘着他这么长时间了,也该放他出去转转。
孟林徐亦道:“娘,我也一起去。”
孟夫人不同意,“你女孩子家家的,怎好乱走动。”
孟林徐却不依,道:“有这么多人跟着,怕什么。”
孟夫人对阵这个女儿一向是败仗的,也不好让江老太太和江太太一直等着她,只好放行。
她交代了一句:“外头冷,快去快回。”
若瑜趁机跑过来拉住孟林徐的手,请求道:“孟姐姐,你带我一起去吧。”
孟林徐看到这么一个可爱又大胆的小姑娘,想也没想便应下了,笑道:“好啊。”
李氏正要开口叫若瑜回来,便听老太太道:“瑜丫头猴似的,记得跟好孟姐姐。”
若瑜闻言开心不已,满口应下。
李氏只好作罢,又见女儿这般开心,便不管她了。
刚落地乖乖牵着老太太手的若琂见状艳羡不已,只是她还太小,不用想便知道祖母定是不会同意让她出生的。
还是快快长大的好,长大了就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了。
若琂抿着嘴暗自下定决心,不曾注意到一旁有人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