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江文竹原本还打算好生招待一下表弟杨硕,可杨家兄妹却无意多待,再三请辞,江文竹无法,只得放行。
临行时同杨硕说好过几日他亲去给舅舅拜年。
老太太听了便道不如过几日让大家一同去芳源县,说起来江文竹也许久未见过舅舅了,而家里这几个小的更是从未见过这位舅公。
知道老太太有这个心思,江文竹自然应好,老太太便与李氏商议了一下,决定在初十那日过去,接下来的几天里正好应付完京城里的人情往来,初十到了那边后,还可住上一两日,也不耽误回来过元宵。
杨家收到消息后,杨知信脸上也难得有了笑脸,如今府里主持中馈的是杨硕的妻子余氏,见公爹这般看重,便将预备给江家众人的院子好生收拾了一番。
到了初十那日,江府合家出动,许姨娘让乳娘带着若玥去凑个热闹,只除了段姨娘院里的若珊和逸哥儿,
风寒初愈的江若玲也出了屋,人瘦了一圈,脸色也比从前苍白,看上去多了几分柔弱之感,老太太心疼她,让她不必勉强,江若玲却坚持,她是想出门透透气,大不了她多穿一些。
此行一共套了五辆车子,江文竹如今身子骨不比从前,骑马觉得受不住了,便拉着江连江远一道坐车。
老太太带着若琂同江若玲坐在一处,李氏带着若瑜和若玥两个姑娘,丫鬟婆子们共乘一辆,还有一辆车装着满满的礼品,各式各样都有,其中药材最多,是老太太特地开了库房寻摸出来的。
若瑜依旧闲不住,马车里又不便动弹,便只能寻话同若玥聊,她问道:“三妹妹,你今年是不是也要去秦先生的学堂了?”
若玥幼时也是活泼好动的,如今长了几岁,倒突然沉静下来,微微点头道:“是的,姨娘已经为我缝好了书袋,说我马上要去学字了。”
许姨娘自己大字不识,因而对于若玥进学一事各外重视,不仅亲自为若玥缝了书袋,还拿出不少体己银子来买了好些上好的纸备着。
若瑜闻言很是开心,不禁笑道:“那敢情好,我终于有伴了。”
虽说之前一直有二妹妹若珊同她一起上学,可若珊却不怎么同她说话,碰了几回软钉子若瑜便放弃了找她玩儿。
李氏见若玥坐得端正,说话也乖顺,再看一眼歪歪扭扭像是屁股被火烧一般总是坐不住的若瑜,忍不住训道:“瑜儿你乖乖坐好,小心一会儿马车突然停下给你摔出去,你看看你三妹妹,人家这一路上也不曾乱动。”
若瑜背过身偷偷撇嘴,若玥见了忍不住偷偷地笑。
早上辰时出发,将将落日便抵达了芳源县,随后又走了一刻钟的功夫,便到了杨府门前。
杨府占地极广,一整条巷子只他一家,且背山面水而建,建制的也极为讲究,门前不远处是条小河,河水已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底下的水却在缓缓流动。
门前早有人迎了上来,也有下人远远见到人便跑进府中报信,不消片刻,杨知信带着家儿老小一齐走了出来。
老太太刚下马车,便听到一声呼喊:“姐姐!”
看着杨知信一高一低的步伐,老太太忍不住湿了眼眶,虽然多年前便已经接受了弟弟会变成跛脚的事实,可真正看着曾经在她跟前长大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这般模样,仍旧心疼不已,恨不能替他受过。
待人来到跟前,老太太忍不住垂泪,喃喃唤道:“信儿。”
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姐姐,杨知信却很高兴,关切问道:“姐姐一路上可曾受累?路好不好走,是不是结冰了?”
老太太止住眼泪,牵着他的手道:“走,外边冷,我们进屋说。”
杨知信笑着点头,招呼着江文竹等人进府。
待众人在厅堂里坐下,又沏上热茶,杨知信看着江文竹问道:“三哥儿今日怎么也有空过来?你初入京城,差事可顺利?”
江文竹笑道:“劳舅舅挂念,我一切都好,只是想起来许久不见舅舅了,便随母亲一道来给您拜年。”
杨知信满意地点点头,玩笑道:“如今江家只你一人有功名在身,你可要再给姐姐挣个一品诰命回来才是,莫堕了姐夫的名声。”
江文竹不敢应这个话,一品大员岂是人人都可做的,便拉上了江连道:“如今连哥儿也是举人,且过段时间还要下场的,只等他金榜题名了。”
闻言杨知信惊讶地看向江连,忍不住夸道:“果然是少年有成,大哥儿竟能生出这么会读书的儿子?”
从前姐姐刚生下长子江文策的时候,一家子皆对他寄予厚望,可不料这个儿子却实在没有读书天赋,连记性都比别人差了许多。勉强让他学到了七岁,水平却仍如刚开蒙的孩童,连字都尚未认全,江老太爷只好放弃。
老太太听了这话忍不住笑骂道:“胡说什么呢,也就是大哥儿不在此处。”
因杨知信与江文策年龄只差一岁,故而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就如同亲手足,杨知信调侃起江文策来也不遗余力。
江连听了十分无奈,他倒也听父亲说起过这个舅公,只是说的都是他如何离经叛道,不曾想性子这般大方爽朗。
“舅公谬赞,侄孙当不起。”江连忙谦虚了一番。
杨知信叹道:“你们一个赛一个的有出息,姐夫泉下有知,也算安慰了。”
老太太知道弟弟一贯对他姐夫格外敬爱有加,可此时提起亡夫,不免又让她红了眼眶。
钟氏见状嗔怪地瞪了丈夫一眼,上前宽慰老太太道:“说的都是高兴的事,姐姐怎的还落泪了。”
老太太收起眼泪,笑道:“是我不好,大年节下,该高高兴兴的。”
杨知信只好转了话题道:“既然来了,便多住几日,我这府里地方够大,园子里景致也不错,明日我带你们划船去。”
李氏问道:“前几日去龙湖寺见那湖都结上冰了,这样冷的天舅舅府里的湖竟未结冰吗?”
杨知信笑道:“我那湖引入的是山上的温泉,不会结冰的,在冬日里反而微微泛着雾气,湖中央有个人工堆积成的小岛,上面种了不少奇花异草,也可观赏一番。”
李氏听了不由咋舌,杨家这是有多少家底?竟能鼓捣出这样的园子来,只怕那些王公贵族府里也没有这般讲究的景致吧,不过她也多了几分期待。
第二日,众人各自在自己院里用过早膳后,便齐聚于老太太屋里,寒暄了片刻,随后杨知信带着大家前往花园。
一走进后院的花园里,今日要游的湖便赫然出现在眼前,湖边有个长廊,而长廊尽头的岸边停了两艘类似外头画舫大小的船,一艘足够容纳十几人乘坐,而摇桨的船夫已经在船上等着了。
几个年纪小的孩子兴奋不已,尤其是若瑜,挣开李氏的手就想往船上跑,又被江远一把拉住,若瑜撅着嘴瞪自己哥哥。
待仆从们将连接船的木板稳稳架好,江文竹率先登上,而李氏这才带着若瑜上了船,随后江远和若玥也紧随其后跟上。
老太太带着若琂上了另一艘,年哥儿吵着要同若琂坐在一起,江连想了想还是陪着祖母一起,杨知信也同老太太坐在一处,让杨硕带着妻子余氏去另一艘,替他招待江文竹夫妇。
因湖上湿气重,江若玲怕风寒反复,便只坐在岸边的长廊里,不曾坐船游湖,钟氏在一旁作陪。
江若玲见船上之人皆笑得开心,自己的心情也不禁好了许多,此处景色又极佳,连日来因病而生的郁气顿时一扫而空。
待船夫摇起桨,两艘船便渐渐远去,隐入迷蒙的雾气中消失不见。
江若玲收回目光,看着一旁的钟氏,颇有几分不好意思道:“舅母您不必留下陪我的,这院子景致这样美,我一人在此处坐着也颇有意趣。”
钟氏笑道:“是我不爱坐船,摇晃得人都晕乎乎的。”
江若玲也笑道:“您这点倒同我母亲一样,她也不乐意坐船,宁可坐车。”
钟氏道:“当年我做姑娘时同你母亲还见过几回,我爹同你外祖父也是好友,只是后来姐夫带着家儿老小回了津州,便往来得少了。”
江若玲的母亲赵氏,娘家原在京城也是有名的清贵人家,还同广陵的百年望族赵氏沾着远亲,这门亲可是当初江老太爷细细为大儿子挑选的。
江若玲道:“母亲也常同我们说起外祖家,幼时还上门拜访过,只是外祖父外祖母福浅,还没等我们好好孝敬他们便去了。”
说到这里,江若玲便垂下眼睑,情绪变得低落。
如今的赵家只剩下一个做同知的庶子,也早已迁出京城了。
钟氏忙宽慰道:“瞧我总说些伤心事做什么,你母亲如今养育出了你哥哥这样的少年天才,又有你这个贴心女儿,已是处处圆满了。”
江若玲牵起嘴角,道:“舅母说的是,还该往前看才是。”
临行时同杨硕说好过几日他亲去给舅舅拜年。
老太太听了便道不如过几日让大家一同去芳源县,说起来江文竹也许久未见过舅舅了,而家里这几个小的更是从未见过这位舅公。
知道老太太有这个心思,江文竹自然应好,老太太便与李氏商议了一下,决定在初十那日过去,接下来的几天里正好应付完京城里的人情往来,初十到了那边后,还可住上一两日,也不耽误回来过元宵。
杨家收到消息后,杨知信脸上也难得有了笑脸,如今府里主持中馈的是杨硕的妻子余氏,见公爹这般看重,便将预备给江家众人的院子好生收拾了一番。
到了初十那日,江府合家出动,许姨娘让乳娘带着若玥去凑个热闹,只除了段姨娘院里的若珊和逸哥儿,
风寒初愈的江若玲也出了屋,人瘦了一圈,脸色也比从前苍白,看上去多了几分柔弱之感,老太太心疼她,让她不必勉强,江若玲却坚持,她是想出门透透气,大不了她多穿一些。
此行一共套了五辆车子,江文竹如今身子骨不比从前,骑马觉得受不住了,便拉着江连江远一道坐车。
老太太带着若琂同江若玲坐在一处,李氏带着若瑜和若玥两个姑娘,丫鬟婆子们共乘一辆,还有一辆车装着满满的礼品,各式各样都有,其中药材最多,是老太太特地开了库房寻摸出来的。
若瑜依旧闲不住,马车里又不便动弹,便只能寻话同若玥聊,她问道:“三妹妹,你今年是不是也要去秦先生的学堂了?”
若玥幼时也是活泼好动的,如今长了几岁,倒突然沉静下来,微微点头道:“是的,姨娘已经为我缝好了书袋,说我马上要去学字了。”
许姨娘自己大字不识,因而对于若玥进学一事各外重视,不仅亲自为若玥缝了书袋,还拿出不少体己银子来买了好些上好的纸备着。
若瑜闻言很是开心,不禁笑道:“那敢情好,我终于有伴了。”
虽说之前一直有二妹妹若珊同她一起上学,可若珊却不怎么同她说话,碰了几回软钉子若瑜便放弃了找她玩儿。
李氏见若玥坐得端正,说话也乖顺,再看一眼歪歪扭扭像是屁股被火烧一般总是坐不住的若瑜,忍不住训道:“瑜儿你乖乖坐好,小心一会儿马车突然停下给你摔出去,你看看你三妹妹,人家这一路上也不曾乱动。”
若瑜背过身偷偷撇嘴,若玥见了忍不住偷偷地笑。
早上辰时出发,将将落日便抵达了芳源县,随后又走了一刻钟的功夫,便到了杨府门前。
杨府占地极广,一整条巷子只他一家,且背山面水而建,建制的也极为讲究,门前不远处是条小河,河水已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底下的水却在缓缓流动。
门前早有人迎了上来,也有下人远远见到人便跑进府中报信,不消片刻,杨知信带着家儿老小一齐走了出来。
老太太刚下马车,便听到一声呼喊:“姐姐!”
看着杨知信一高一低的步伐,老太太忍不住湿了眼眶,虽然多年前便已经接受了弟弟会变成跛脚的事实,可真正看着曾经在她跟前长大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这般模样,仍旧心疼不已,恨不能替他受过。
待人来到跟前,老太太忍不住垂泪,喃喃唤道:“信儿。”
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姐姐,杨知信却很高兴,关切问道:“姐姐一路上可曾受累?路好不好走,是不是结冰了?”
老太太止住眼泪,牵着他的手道:“走,外边冷,我们进屋说。”
杨知信笑着点头,招呼着江文竹等人进府。
待众人在厅堂里坐下,又沏上热茶,杨知信看着江文竹问道:“三哥儿今日怎么也有空过来?你初入京城,差事可顺利?”
江文竹笑道:“劳舅舅挂念,我一切都好,只是想起来许久不见舅舅了,便随母亲一道来给您拜年。”
杨知信满意地点点头,玩笑道:“如今江家只你一人有功名在身,你可要再给姐姐挣个一品诰命回来才是,莫堕了姐夫的名声。”
江文竹不敢应这个话,一品大员岂是人人都可做的,便拉上了江连道:“如今连哥儿也是举人,且过段时间还要下场的,只等他金榜题名了。”
闻言杨知信惊讶地看向江连,忍不住夸道:“果然是少年有成,大哥儿竟能生出这么会读书的儿子?”
从前姐姐刚生下长子江文策的时候,一家子皆对他寄予厚望,可不料这个儿子却实在没有读书天赋,连记性都比别人差了许多。勉强让他学到了七岁,水平却仍如刚开蒙的孩童,连字都尚未认全,江老太爷只好放弃。
老太太听了这话忍不住笑骂道:“胡说什么呢,也就是大哥儿不在此处。”
因杨知信与江文策年龄只差一岁,故而两人情谊非同一般,就如同亲手足,杨知信调侃起江文策来也不遗余力。
江连听了十分无奈,他倒也听父亲说起过这个舅公,只是说的都是他如何离经叛道,不曾想性子这般大方爽朗。
“舅公谬赞,侄孙当不起。”江连忙谦虚了一番。
杨知信叹道:“你们一个赛一个的有出息,姐夫泉下有知,也算安慰了。”
老太太知道弟弟一贯对他姐夫格外敬爱有加,可此时提起亡夫,不免又让她红了眼眶。
钟氏见状嗔怪地瞪了丈夫一眼,上前宽慰老太太道:“说的都是高兴的事,姐姐怎的还落泪了。”
老太太收起眼泪,笑道:“是我不好,大年节下,该高高兴兴的。”
杨知信只好转了话题道:“既然来了,便多住几日,我这府里地方够大,园子里景致也不错,明日我带你们划船去。”
李氏问道:“前几日去龙湖寺见那湖都结上冰了,这样冷的天舅舅府里的湖竟未结冰吗?”
杨知信笑道:“我那湖引入的是山上的温泉,不会结冰的,在冬日里反而微微泛着雾气,湖中央有个人工堆积成的小岛,上面种了不少奇花异草,也可观赏一番。”
李氏听了不由咋舌,杨家这是有多少家底?竟能鼓捣出这样的园子来,只怕那些王公贵族府里也没有这般讲究的景致吧,不过她也多了几分期待。
第二日,众人各自在自己院里用过早膳后,便齐聚于老太太屋里,寒暄了片刻,随后杨知信带着大家前往花园。
一走进后院的花园里,今日要游的湖便赫然出现在眼前,湖边有个长廊,而长廊尽头的岸边停了两艘类似外头画舫大小的船,一艘足够容纳十几人乘坐,而摇桨的船夫已经在船上等着了。
几个年纪小的孩子兴奋不已,尤其是若瑜,挣开李氏的手就想往船上跑,又被江远一把拉住,若瑜撅着嘴瞪自己哥哥。
待仆从们将连接船的木板稳稳架好,江文竹率先登上,而李氏这才带着若瑜上了船,随后江远和若玥也紧随其后跟上。
老太太带着若琂上了另一艘,年哥儿吵着要同若琂坐在一起,江连想了想还是陪着祖母一起,杨知信也同老太太坐在一处,让杨硕带着妻子余氏去另一艘,替他招待江文竹夫妇。
因湖上湿气重,江若玲怕风寒反复,便只坐在岸边的长廊里,不曾坐船游湖,钟氏在一旁作陪。
江若玲见船上之人皆笑得开心,自己的心情也不禁好了许多,此处景色又极佳,连日来因病而生的郁气顿时一扫而空。
待船夫摇起桨,两艘船便渐渐远去,隐入迷蒙的雾气中消失不见。
江若玲收回目光,看着一旁的钟氏,颇有几分不好意思道:“舅母您不必留下陪我的,这院子景致这样美,我一人在此处坐着也颇有意趣。”
钟氏笑道:“是我不爱坐船,摇晃得人都晕乎乎的。”
江若玲也笑道:“您这点倒同我母亲一样,她也不乐意坐船,宁可坐车。”
钟氏道:“当年我做姑娘时同你母亲还见过几回,我爹同你外祖父也是好友,只是后来姐夫带着家儿老小回了津州,便往来得少了。”
江若玲的母亲赵氏,娘家原在京城也是有名的清贵人家,还同广陵的百年望族赵氏沾着远亲,这门亲可是当初江老太爷细细为大儿子挑选的。
江若玲道:“母亲也常同我们说起外祖家,幼时还上门拜访过,只是外祖父外祖母福浅,还没等我们好好孝敬他们便去了。”
说到这里,江若玲便垂下眼睑,情绪变得低落。
如今的赵家只剩下一个做同知的庶子,也早已迁出京城了。
钟氏忙宽慰道:“瞧我总说些伤心事做什么,你母亲如今养育出了你哥哥这样的少年天才,又有你这个贴心女儿,已是处处圆满了。”
江若玲牵起嘴角,道:“舅母说的是,还该往前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