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花缠缠绵绵,也许风温柔了花,也许花惊艳了风,风与花深情相拥。残月如婴儿的巴掌,低调地藏在云层的身后。几颗星星散落在天空,月光并不明朗的夜晚,更是安静得舒服和惬意。
山里的一切,对静姝而言,都让她感到恋恋不舍。如果有来世,她乐意做大山的妻子。嫁给大山,她被呵护、被关爱、被捧在手心。躺在大山的怀抱,她掉进了蜜罐般幸福。
寒假余额只剩一天,今天下午就要离开大山前往泰市,她的不舍比山里的风还多。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侬今怜惜故乡花,他日怜侬会有谁?别后草是草来树是树,无人知晓故乡情。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石头和河水,化作皱纹,长在额头上,刻在了她的心里和魂里。
故乡静呀,静呀静,静得能听得见她梳头发的声音,听得见时光缓缓散步的声音。喧嚣和逐利,来了故乡会杳无踪影;浮躁和匆忙,来了故乡会哭着鼻子离开。职场上的“妖魔鬼怪”,在故乡是没有市场的;勾心斗角、互相陷害,来了故乡会失忆。天亮起床去山上,天黑坐在院落里,数着星星,赏着月亮。闭眼星星在身边,睁眼月亮在头上。无可奈何是常客,一如既往是选择,纵使心情比玻璃渣还碎,也要自己哄自己开心。毕竟,身边最靠谱的那个人,是自己。
“这是你爱吃的柿饼,又不多,妈给你全拿上”,母亲唠叨了三遍了,正拿着个布袋子忙着给静姝收拾行李。那红彤彤的柿饼,软软的,如同玛瑙般诱人。
“能不能今天不走,给校长请假。就说家里有事,你在家多呆一天。多呆一天。行不”?母亲可怜巴巴地乞求着她。从小到大,她每次离家,母亲都是拦住不让走。母亲舍不得女儿。
“不行。明天早上八点开教职工大会,谁敢请假呢?”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母亲,虽然她也不想走。她只能态度强硬地拒绝,否则母亲会不厌其烦地多次恳求。给母爱泼上一盆冷水,她心里不是滋味,又是愧疚,又是难过,又是无奈烦躁和不舍。
长长的蛇皮袋子里装满了吃的。有深红色的如蜜甜的圆柿饼,吃一口甜到心;还有婴儿拳头大的商洛核桃,被母亲洗得干干净净,在太阳底下晒干后白亮亮的;在深山老林里采摘的耳朵似的商洛木耳,如同黑乎乎的小精灵;香气扑鼻而来的商洛香菇,恰似一把一把的小伞,可爱至极。商洛深山老林里的特产,几乎撑破袋子。
“妈,不要再装东西了。从昨天晚上开始装,一直装到今天早上,你都装了十几个小时的东西了,是要把我爆破么?我一个人咋能吃完?我又没长十个肚子”,她埋怨着母亲。过度的爱,是一种负担。
她每次离家,好像是要离开地球似的,一去不复返。母亲给她带的好吃的,恨不得将整个世界装进去。
“才这么点。不多。不多。太少了。你,小山爸妈,小山,四个人呢。给你们都带着呢。这都是咱这的特产,纯天然呢。补身体的好东西”,母亲乐呵呵地说着。憨厚仁慈的母亲压根不知道女儿的婆婆不是省油的灯,还好心好意给亲家送东西呢。她不想让爸妈担心,就没有给爸妈说过她和婆婆之间的矛盾。母亲手脚忙个不停,想让女儿吃好点,担心女儿平时不好好吃饭。她固执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继续给她装吃的。
蛇皮袋子装得严严实实,一根香蕉都挤不进去。母亲从堂屋大红色的木土大柜子里取出一个灰色皮箱,笑嘻嘻地炫耀着,骄傲地对她大声说:
“这可是好皮箱呢,我都舍不得给你爸爸用。其他人我也没给用过。它珍藏好几年了,今天拿出来给姝姝”,说完话,母亲继续着过度的母爱,继续给她装好吃的。从厨房深红色的橱柜里,她拿出了四个大塑料袋。第一个塑料袋装进了十片油炸的老豆腐,它们金光闪闪,它们得意洋洋,它们骄傲自豪地在袋子里躺着睡觉。也许它们在自夸,因为蘸上盐的确很美味。这也是她最爱吃的美食,因为吃起来全是豆子的香味,吃起来是劲道的软中带硬,吃起来有嚼头。它是用真材实料的黄豆做成的,不同于城里人做的豆腐,偷工减料、淡而无味。第二个塑料袋装进了十块切成正方形的米丸子,黄灿灿的,就像是急着嫁人的新娘,焦急地坐在花轿里,期待着被宠被爱。米丸子们神气十足,吃起来又酥又脆。还有二十几个糖油膏、二十几个被切成三角形的油炸红薯、二十几个五颜六色的虾片、二十几个被切成三角形的油炸面膏、十个包子和六块玉米发糕。
整个皮箱被塞得快要爆炸了,就这母亲还不满足,准备再取一些地窖里的大白菜装上。
“别再装了。皮箱拉不上拉链了。我每天在学校食堂吃饭,很少做饭的。”
她加大音量,烦躁地吼着母亲。她恐怖的事情之一就是繁琐的行李,带这么多东西出门,坐车很不方便的。她体力小,怎么拿的动?她的人生哲学就是越简单越好,越没有牵绊越好。
出门坐车带着大包小包,这是她极其厌恶的。不带一个大包,只带一个能容得下手机、身份证和充电器的袖珍包。母亲可能是装东西装累了,也可能是感觉到女儿的生气了,终于不再忙着给她的行李里面再塞吃的了。母亲坐在炉子旁边的床上歇息,不放心地问她:“姝姝,这些吃的到底够不?要不妈再装点。”
“不用了。够了。真的够了。妈,你赶紧歇一会儿。”她很不耐烦地对母亲大声说着。
就像动物园的熊猫,它已经吃的很饱、很饱,它对食物已经厌倦,可是游人还在继续投喂。
徐小山坐在炉子旁边的一个小木椅子上,没有一句劝阻岳母的话。他偷偷地乐着,嘴角泛起了一点点笑意。因为他感觉到了岳母岳丈是善良的,是实诚的,是待人热情的,是很喜欢他的,是认可他的。带着这么多的特产回家,在爸妈面前,他挣够了面子。爸妈会喜出望外地夸赞:
“儿子,在岳丈家混得很有地位呀!”
他一会儿乐呵呵地看着岳母,一会儿把双手放在炉子上烤,一会儿独自偷着笑。嘴边的笑意有点憨,有点害羞。热辣辣的火苗“嘭嘭地”向外窜,房间里暖和如春,温度高达二十多度。脸热乎乎的,红红的,就像是家长给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奖励糖果一样,他此刻的心情就这么甜蜜,就这么快乐。因为男人和小孩一样,很好哄的,给面子,对爸妈好,就会知足满意。
离家的时候,舍不得的还有那心心念念的饭菜,那是母亲亲手做给宝贝女儿的,是非常美味的。有时候是她喜欢吃的糍粑,有时候是搅团,有时候是糊汤面,或者是饺子。
吃完饺子,两人坐车前往泰市。母亲父亲、还有大哥、弟弟,大家一起上了大巴车。车上没有空位子了,车子马上就开动了,司机拿着大喇叭使劲喊着:“请大家系好安全带,马上发车。”
这个时候亲人们才不得不从车上下来,然后又一起站在车外的窗子跟前送别。大家不舍地看着车窗里面的他们。母亲和父亲你一句我一句地唠叨着、嘱咐着:
“这些吃的要放在阴凉地方........及时吃,别放坏了........按时吃饭.........晚自习让小山接你,下班太晚不要一个人走回家.........注意安全......多喝水.........常给家里打电话..........有什么事有爸妈呢,别害怕.........晚上早点睡觉...........姝姝你不要和小山吵架......好好的。你们好好的。不吵架。”
爸妈的千宁万嘱,一字一字刻在了风里,风听见了;刻在了云里,云感受到了;刻在了静姝的心里,流淌在了血液里;印在了岁月这本书里,和时间一起永恒,和她的心同在。
情从心中来,自然而然化作泪。眼泪是情感的催化剂,是真实的自我的回归。情不由衷地,珍珠般的泪珠子,一滴赶着一滴,争先恐后地,滚烫地滑过脸颊,落到土里,滴滴入心,泪落成河。不想让父母看到她哭,就低着头眼睛不看父母,装出不在意的样子,假装平静地说:“知道了。知道了。你们赶紧回吧,车要开动了。”
她就是这么容易动情,就是这么多愁善感,就是这么玻璃心脆。生活里的一丝善意,一丝美好,她都会心潮荡漾。
此刻,他微笑得像受到表扬的孩子,自信地,自豪地,感动地,略带一点腼腆地点着头,断断续续地,重复着说:“嗯。嗯.......知道了..........知道了。”
繁重不堪的行李,她是极其厌烦的,他却如获至宝地悉数接受。两条平行线,两个不同的世界,离得再近,也无法相交,陌生依旧。世界上最大的陌生,是我和你在一起,我们却没有心的交汇。
大巴车从家门口的公路上开走了。车子前行着,情感持续着,时间消逝着,回忆会永久地存在着。在岁月的更替里,美好的情愫越来越清晰,除非人类失忆。
车窗外的阳光一缕一缕地洒在了石道屿河村,地里绿得发亮的麦苗在等待着春天的降临。到了春天,也许一切会好起来。到了春天,也许该发生的还会发生。如同四季,美丽得顺其自然。
山里的一切,对静姝而言,都让她感到恋恋不舍。如果有来世,她乐意做大山的妻子。嫁给大山,她被呵护、被关爱、被捧在手心。躺在大山的怀抱,她掉进了蜜罐般幸福。
寒假余额只剩一天,今天下午就要离开大山前往泰市,她的不舍比山里的风还多。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侬今怜惜故乡花,他日怜侬会有谁?别后草是草来树是树,无人知晓故乡情。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石头和河水,化作皱纹,长在额头上,刻在了她的心里和魂里。
故乡静呀,静呀静,静得能听得见她梳头发的声音,听得见时光缓缓散步的声音。喧嚣和逐利,来了故乡会杳无踪影;浮躁和匆忙,来了故乡会哭着鼻子离开。职场上的“妖魔鬼怪”,在故乡是没有市场的;勾心斗角、互相陷害,来了故乡会失忆。天亮起床去山上,天黑坐在院落里,数着星星,赏着月亮。闭眼星星在身边,睁眼月亮在头上。无可奈何是常客,一如既往是选择,纵使心情比玻璃渣还碎,也要自己哄自己开心。毕竟,身边最靠谱的那个人,是自己。
“这是你爱吃的柿饼,又不多,妈给你全拿上”,母亲唠叨了三遍了,正拿着个布袋子忙着给静姝收拾行李。那红彤彤的柿饼,软软的,如同玛瑙般诱人。
“能不能今天不走,给校长请假。就说家里有事,你在家多呆一天。多呆一天。行不”?母亲可怜巴巴地乞求着她。从小到大,她每次离家,母亲都是拦住不让走。母亲舍不得女儿。
“不行。明天早上八点开教职工大会,谁敢请假呢?”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母亲,虽然她也不想走。她只能态度强硬地拒绝,否则母亲会不厌其烦地多次恳求。给母爱泼上一盆冷水,她心里不是滋味,又是愧疚,又是难过,又是无奈烦躁和不舍。
长长的蛇皮袋子里装满了吃的。有深红色的如蜜甜的圆柿饼,吃一口甜到心;还有婴儿拳头大的商洛核桃,被母亲洗得干干净净,在太阳底下晒干后白亮亮的;在深山老林里采摘的耳朵似的商洛木耳,如同黑乎乎的小精灵;香气扑鼻而来的商洛香菇,恰似一把一把的小伞,可爱至极。商洛深山老林里的特产,几乎撑破袋子。
“妈,不要再装东西了。从昨天晚上开始装,一直装到今天早上,你都装了十几个小时的东西了,是要把我爆破么?我一个人咋能吃完?我又没长十个肚子”,她埋怨着母亲。过度的爱,是一种负担。
她每次离家,好像是要离开地球似的,一去不复返。母亲给她带的好吃的,恨不得将整个世界装进去。
“才这么点。不多。不多。太少了。你,小山爸妈,小山,四个人呢。给你们都带着呢。这都是咱这的特产,纯天然呢。补身体的好东西”,母亲乐呵呵地说着。憨厚仁慈的母亲压根不知道女儿的婆婆不是省油的灯,还好心好意给亲家送东西呢。她不想让爸妈担心,就没有给爸妈说过她和婆婆之间的矛盾。母亲手脚忙个不停,想让女儿吃好点,担心女儿平时不好好吃饭。她固执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继续给她装吃的。
蛇皮袋子装得严严实实,一根香蕉都挤不进去。母亲从堂屋大红色的木土大柜子里取出一个灰色皮箱,笑嘻嘻地炫耀着,骄傲地对她大声说:
“这可是好皮箱呢,我都舍不得给你爸爸用。其他人我也没给用过。它珍藏好几年了,今天拿出来给姝姝”,说完话,母亲继续着过度的母爱,继续给她装好吃的。从厨房深红色的橱柜里,她拿出了四个大塑料袋。第一个塑料袋装进了十片油炸的老豆腐,它们金光闪闪,它们得意洋洋,它们骄傲自豪地在袋子里躺着睡觉。也许它们在自夸,因为蘸上盐的确很美味。这也是她最爱吃的美食,因为吃起来全是豆子的香味,吃起来是劲道的软中带硬,吃起来有嚼头。它是用真材实料的黄豆做成的,不同于城里人做的豆腐,偷工减料、淡而无味。第二个塑料袋装进了十块切成正方形的米丸子,黄灿灿的,就像是急着嫁人的新娘,焦急地坐在花轿里,期待着被宠被爱。米丸子们神气十足,吃起来又酥又脆。还有二十几个糖油膏、二十几个被切成三角形的油炸红薯、二十几个五颜六色的虾片、二十几个被切成三角形的油炸面膏、十个包子和六块玉米发糕。
整个皮箱被塞得快要爆炸了,就这母亲还不满足,准备再取一些地窖里的大白菜装上。
“别再装了。皮箱拉不上拉链了。我每天在学校食堂吃饭,很少做饭的。”
她加大音量,烦躁地吼着母亲。她恐怖的事情之一就是繁琐的行李,带这么多东西出门,坐车很不方便的。她体力小,怎么拿的动?她的人生哲学就是越简单越好,越没有牵绊越好。
出门坐车带着大包小包,这是她极其厌恶的。不带一个大包,只带一个能容得下手机、身份证和充电器的袖珍包。母亲可能是装东西装累了,也可能是感觉到女儿的生气了,终于不再忙着给她的行李里面再塞吃的了。母亲坐在炉子旁边的床上歇息,不放心地问她:“姝姝,这些吃的到底够不?要不妈再装点。”
“不用了。够了。真的够了。妈,你赶紧歇一会儿。”她很不耐烦地对母亲大声说着。
就像动物园的熊猫,它已经吃的很饱、很饱,它对食物已经厌倦,可是游人还在继续投喂。
徐小山坐在炉子旁边的一个小木椅子上,没有一句劝阻岳母的话。他偷偷地乐着,嘴角泛起了一点点笑意。因为他感觉到了岳母岳丈是善良的,是实诚的,是待人热情的,是很喜欢他的,是认可他的。带着这么多的特产回家,在爸妈面前,他挣够了面子。爸妈会喜出望外地夸赞:
“儿子,在岳丈家混得很有地位呀!”
他一会儿乐呵呵地看着岳母,一会儿把双手放在炉子上烤,一会儿独自偷着笑。嘴边的笑意有点憨,有点害羞。热辣辣的火苗“嘭嘭地”向外窜,房间里暖和如春,温度高达二十多度。脸热乎乎的,红红的,就像是家长给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奖励糖果一样,他此刻的心情就这么甜蜜,就这么快乐。因为男人和小孩一样,很好哄的,给面子,对爸妈好,就会知足满意。
离家的时候,舍不得的还有那心心念念的饭菜,那是母亲亲手做给宝贝女儿的,是非常美味的。有时候是她喜欢吃的糍粑,有时候是搅团,有时候是糊汤面,或者是饺子。
吃完饺子,两人坐车前往泰市。母亲父亲、还有大哥、弟弟,大家一起上了大巴车。车上没有空位子了,车子马上就开动了,司机拿着大喇叭使劲喊着:“请大家系好安全带,马上发车。”
这个时候亲人们才不得不从车上下来,然后又一起站在车外的窗子跟前送别。大家不舍地看着车窗里面的他们。母亲和父亲你一句我一句地唠叨着、嘱咐着:
“这些吃的要放在阴凉地方........及时吃,别放坏了........按时吃饭.........晚自习让小山接你,下班太晚不要一个人走回家.........注意安全......多喝水.........常给家里打电话..........有什么事有爸妈呢,别害怕.........晚上早点睡觉...........姝姝你不要和小山吵架......好好的。你们好好的。不吵架。”
爸妈的千宁万嘱,一字一字刻在了风里,风听见了;刻在了云里,云感受到了;刻在了静姝的心里,流淌在了血液里;印在了岁月这本书里,和时间一起永恒,和她的心同在。
情从心中来,自然而然化作泪。眼泪是情感的催化剂,是真实的自我的回归。情不由衷地,珍珠般的泪珠子,一滴赶着一滴,争先恐后地,滚烫地滑过脸颊,落到土里,滴滴入心,泪落成河。不想让父母看到她哭,就低着头眼睛不看父母,装出不在意的样子,假装平静地说:“知道了。知道了。你们赶紧回吧,车要开动了。”
她就是这么容易动情,就是这么多愁善感,就是这么玻璃心脆。生活里的一丝善意,一丝美好,她都会心潮荡漾。
此刻,他微笑得像受到表扬的孩子,自信地,自豪地,感动地,略带一点腼腆地点着头,断断续续地,重复着说:“嗯。嗯.......知道了..........知道了。”
繁重不堪的行李,她是极其厌烦的,他却如获至宝地悉数接受。两条平行线,两个不同的世界,离得再近,也无法相交,陌生依旧。世界上最大的陌生,是我和你在一起,我们却没有心的交汇。
大巴车从家门口的公路上开走了。车子前行着,情感持续着,时间消逝着,回忆会永久地存在着。在岁月的更替里,美好的情愫越来越清晰,除非人类失忆。
车窗外的阳光一缕一缕地洒在了石道屿河村,地里绿得发亮的麦苗在等待着春天的降临。到了春天,也许一切会好起来。到了春天,也许该发生的还会发生。如同四季,美丽得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