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宫内,明妃正对镜描眉,身旁的嘉仪公主抱着金丝嵌宝妆奁,坐在榻上摆弄各种首饰,瞧见心仪的也往头上比划。
“母妃,二十三日的宴,我戴戴您的首饰。”燕嘉仪眼前一亮,握着支点翠钗子不愿撒手。
明妃略略抬眼一看,继续描眉。“拿去。看上什么,你戴着便是了。那日宴会士族子弟青年才俊都在,你好好打扮。那件正红缕金袄我早令尚衣局赶制了。我的女儿,大雍的公主,定是风光无限的。”
燕嘉仪突然想起些什么,问道:“听闻皇后要将张氏那个女儿接回来,不知她在想什么?平白招父皇烦。”
明 妃梳妆完毕,就着侍女鹧鸪的手整理衣裳,不屑地说道:“她儿子虽然占着太子名头,却随了她的性子,生的优柔寡断,在朝堂争不过你皇兄。你将来嫁得好,夫家也是你皇兄的助力。她现在自然着急,可不得找个没娘的女孩养着,将来好为她儿子铺路。先不说自小在破庙里长大的杂种怎么比得过你,我倒是想要看看,她腆着脸求来的公主,养不养得熟。”
燕嘉仪撇着嘴评价:“吃力不讨好。”
明妃扬起墨色长眉,笑着说:“可不是。这些女儿中,你父皇最疼你。你可千万别让人把你的风光抢了去。”
燕嘉仪满脸自得:“母妃放心好了。”
门外太监来报,说是皇帝的轿辇正在路上,请明妃娘娘准备着。果不其然,没过几时皇帝就进了永和宫的大门。
“父皇!”燕嘉仪小鸟似的飞奔出去,在院中行了礼,脆生生的语调里像是掺了蜜。
皇帝笑眯眯地扶起燕嘉仪,拉着她走进正殿,嘴上责怪道:“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冒失?将来若是嫁去夫家该如何是好?”
“皇上万安。”明妃行礼,也被扶起来,与皇上一同坐在榻上。
燕嘉仪顺势坐在云雀摆好的梅花五脚小凳上,同皇帝嗔怪道:“父皇,嘉儿舍不得您和母妃,才不嫁人。”
明妃早听见他们在门外的交谈,此刻笑盈盈接话:“纵然嘉儿嫁了人,思念父亲,难道还不能回宫来吗?你呀,现在说不嫁,等来日见了哪个俏郎君,心思跟着飞走了,说不得要寤寐思服,难熬好几宿。我且只等着笑话你。”
燕嘉仪被打趣,跺了两下脚,嗔怪地看一眼父皇与母妃,羞红着脸跑出去,只留皇帝与明妃在宫里说笑。
“你啊你啊,这么多年,这张嘴真是一点没变。数落人起来一点不留情。”皇帝用手虚点明妃,心中因朝堂不顺的郁结却尽数消散了。
夜幕降临,阿苦往灶里添了足够的柴火,铺好床,等着慧音。慧音还在寝屋内挂着的佛像前跪着,闭上眼诵经。金身佛像双目微睁,神态满是悲悯众生。
阿苦自小在这莲溪寺里长大,慧音却从不教她念经,也不许别人教。她还记得自己年幼时曾经跪在佛像面前求着要学,却被慧音厉声训斥。
“你要时时记住自己的身份,怎有时间学这些?再让我听见,罚你一日不许吃饭!”
旁边的僧尼有忍不住地偷偷笑。
她是什么身份?尊贵的公主?怎么可能?扔在这荒山破寺无人过问,谁还把她当公主看?不过是个打杂的丫鬟,自然不配学佛法。
那时,尚且年幼的阿苦看着慧音身前燃香升起的袅袅细烟,乖顺扣头称是,没有丝毫辩驳。但即便如此,慧音还是将她关进慎思室,罚她半日反省。
从六岁起,每每犯错,她都会被关入慎思室,许久才放出来。
室外窥探着的尼姑们总好奇慎思室是什么地方,也曾谋划过冒险偷钥匙私自溜入查看。可宫里贵人有令,慎思室绝不许旁人踏足。先前曾有个小尼姑偷溜进去过,第二日大早宫里便来了人,此后她们再没见过那小尼姑的面。日后每每提起她,众人总要起一身鸡皮疙瘩。
再加上公主每每犯错被罚,再出来时,瞧着总没精气神,病恹恹呆愣愣的。于是众人皆知,这慎思室便是只为修行公主设置的禁闭室,绝不是什么好地方。
寺外门扉突然传来“扣扣”声,引得阿苦停止回忆,思绪回笼,看向慧音。慧音也缓缓睁开眼。
敲门声再次传来,是有人深夜来访。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山上那样大的雪,不知是何人。
夜里冷风钻得人骨头都疼,没人愿意出门。阿苦披了慧音的棉花大袄,哆哆嗦嗦地前去开门。
开门便看见也冷得哆哆嗦嗦的人,男女都有,一行人十几个,都穿的尊贵整齐。小姑娘连忙请他们进寺里去,升起殿中央放的火盆。
慧音也来殿里迎客,一进门,就顿住了。
为首的姑姑笑着向慧音行礼。“慧音师傅安康。可还记得我?”
慧音借着微弱的火光,不动声色地打量眼前人,回礼道:“幽兰姑姑。”
幽兰惊喜道:“慧音师傅好记性,这么些年过去,竟还记得。”
慧音不愿与她再客套下去:“幽兰姑姑前来所为何事?皇后娘娘可有吩咐?”
皇后娘娘?宫里来的人!
阿苦神色一惊,片刻间恢复如常,继续拨弄炉火,没抬头。待焰火旺盛了,她自去烧水斟茶,十分乖觉。
幽兰看慧音不愿多绕弯子,便单刀直入了:“十三年前,皇上将尚在襁褓的公主殿下交予师傅,意在为国祈福。如今国泰民安,国运昌顺,公主也大了。前些天皇上还念着她,叫我们接回去,好共叙多年相思情,不再骨肉分离。现下雪大路难走,明日一早就启程,护送公主回宫才好。”
慧音听罢,淡淡答一句,就准备安顿幽兰他们住下,不料幽兰拦着问:“可能让我见一见公主殿下?”
慧音知道,皇家好面子,哪能把公主过的苦日子摆上明面讲?于是她只答:“明日就见到了,何必急于一晚?公主千金之躯,已经歇息了,不便打扰。”
幽兰接过阿苦递来的热茶,笑道:“也好。”
慧音拉着阿苦回屋,刚锁上门,便被阿苦抱住了腰。
“师傅。”小姑娘声音闷闷的。“阿苦不想走。”
慧音心疼地拿帕子给她擦眼泪。
“你父皇念着你,接你回去是好事,怎么不愿回去?不回去怎么办?和我在这寺里孤苦一生吗?你亲生父亲再不济,也总是要比我亲的。再说,宫中雕梁画栋,锦衣玉食。你回去过些好日子。”
小姑娘扭过脸,眼睛红红的。
“他若念着我们之间的父女之情,为何不早些年接我?就算今年接,何必等到大雪封山,到年关了,才想起自己有个女儿。”阿苦忍着泪,接着说,“宫里也不见得是好地方。我不愿走,我想陪着师傅,锦衣玉食又算得了什么。”
慧音摸着阿苦的头,叹了口气。
话虽然这样说,到底君命难违,阿苦也清楚。安静了一会,阿苦低声问慧音:“师傅可见过皇帝皇后?宫中的人师傅认识多少?”
慧音一愣。她年轻时也是高门小姐,与已逝的张皇后相熟,宫中的人她也认识不少。
“师傅,我若是要进宫,第一便是不能不识人。师傅把他们画下来,阿苦认认,不能出岔子。”
幸好慧音善画,便依她一张张地画,画了宫中一些人,还画了些朝中重臣,叫阿苦就着烛光细细看,她讲些这些人的品性。讲到最后,阿苦把目光停在皇帝的画像上,出声问:“怎没有我母亲?”
慧音不解:“你要她的画像干什么?我与你讲过当年的事变,张家没落,虽是你至亲,却也不能有牵扯。”
“只是想瞧瞧我母亲。”阿苦垂下目光,“我从未见过她。”
慧音不禁回想起那位惊才绝艳的女子,又看向阿苦,放下笔,起身给她拿了黄铜镜,笑道:“阿苦,其实,你眉眼像极了你母亲。你若长大,也定是她一样名动京城的美人。”
阿苦在镜中细细地照。镜中面孔虽还年幼,亦可窥见日后的绝代风姿。但阿苦秀气的眉皱起,面露不虞。
“我长得像母亲,不是好事。”
阿苦又拿起皇帝的画像。
“我应当,多像父亲些,在宫里才更好过。”
慧音想起当年张家的灾祸,再看一眼阿苦,心里一惊。她居然没想到这一层。
阿苦视线凝结在皇帝眉中的痣上。慧音看见解释道:“皇上眉间红痣自生来就有,时人称之为祥瑞。”
阿苦看着画像,又看向慧音念经时燃的香,突然下床,从香炉里拿起一根走回镜子前,在自己额前比对着。
“阿苦!”慧音一声惊呼。
好在阿苦又把香放回去了。
“这香烫不好就不像了,烫伤疤痕也不一定是红色的。”阿苦看见慧音案上抄的佛经,灵光一闪,去取了柜中的朱砂,用水融了,提笔点在自己额间,宛若一颗饱满的红痣。
“师傅,帮阿苦看看,可否以假乱真?”小姑娘声音没有波澜。
慧音看着眼前的女孩,犹豫着答:“能。”
阿苦点点头,睡下了,慧音却看着她,心里乱的很,失眠一整晚。
慧音不是个有主意的人,见阿苦这样做,总觉不好。这可是欺君之罪。但慧音也不好说,如果旁人一见到阿苦便想起她母亲,她又会是个什么下场。几经犹豫辗转,慧音终究是一句劝阻的话都没有讲。
她母亲从前就总有些新奇法子,出奇制胜。慧音只愿阿苦也能靠着这个法子,处处逢凶化吉才好。
“母妃,二十三日的宴,我戴戴您的首饰。”燕嘉仪眼前一亮,握着支点翠钗子不愿撒手。
明妃略略抬眼一看,继续描眉。“拿去。看上什么,你戴着便是了。那日宴会士族子弟青年才俊都在,你好好打扮。那件正红缕金袄我早令尚衣局赶制了。我的女儿,大雍的公主,定是风光无限的。”
燕嘉仪突然想起些什么,问道:“听闻皇后要将张氏那个女儿接回来,不知她在想什么?平白招父皇烦。”
明 妃梳妆完毕,就着侍女鹧鸪的手整理衣裳,不屑地说道:“她儿子虽然占着太子名头,却随了她的性子,生的优柔寡断,在朝堂争不过你皇兄。你将来嫁得好,夫家也是你皇兄的助力。她现在自然着急,可不得找个没娘的女孩养着,将来好为她儿子铺路。先不说自小在破庙里长大的杂种怎么比得过你,我倒是想要看看,她腆着脸求来的公主,养不养得熟。”
燕嘉仪撇着嘴评价:“吃力不讨好。”
明妃扬起墨色长眉,笑着说:“可不是。这些女儿中,你父皇最疼你。你可千万别让人把你的风光抢了去。”
燕嘉仪满脸自得:“母妃放心好了。”
门外太监来报,说是皇帝的轿辇正在路上,请明妃娘娘准备着。果不其然,没过几时皇帝就进了永和宫的大门。
“父皇!”燕嘉仪小鸟似的飞奔出去,在院中行了礼,脆生生的语调里像是掺了蜜。
皇帝笑眯眯地扶起燕嘉仪,拉着她走进正殿,嘴上责怪道:“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冒失?将来若是嫁去夫家该如何是好?”
“皇上万安。”明妃行礼,也被扶起来,与皇上一同坐在榻上。
燕嘉仪顺势坐在云雀摆好的梅花五脚小凳上,同皇帝嗔怪道:“父皇,嘉儿舍不得您和母妃,才不嫁人。”
明妃早听见他们在门外的交谈,此刻笑盈盈接话:“纵然嘉儿嫁了人,思念父亲,难道还不能回宫来吗?你呀,现在说不嫁,等来日见了哪个俏郎君,心思跟着飞走了,说不得要寤寐思服,难熬好几宿。我且只等着笑话你。”
燕嘉仪被打趣,跺了两下脚,嗔怪地看一眼父皇与母妃,羞红着脸跑出去,只留皇帝与明妃在宫里说笑。
“你啊你啊,这么多年,这张嘴真是一点没变。数落人起来一点不留情。”皇帝用手虚点明妃,心中因朝堂不顺的郁结却尽数消散了。
夜幕降临,阿苦往灶里添了足够的柴火,铺好床,等着慧音。慧音还在寝屋内挂着的佛像前跪着,闭上眼诵经。金身佛像双目微睁,神态满是悲悯众生。
阿苦自小在这莲溪寺里长大,慧音却从不教她念经,也不许别人教。她还记得自己年幼时曾经跪在佛像面前求着要学,却被慧音厉声训斥。
“你要时时记住自己的身份,怎有时间学这些?再让我听见,罚你一日不许吃饭!”
旁边的僧尼有忍不住地偷偷笑。
她是什么身份?尊贵的公主?怎么可能?扔在这荒山破寺无人过问,谁还把她当公主看?不过是个打杂的丫鬟,自然不配学佛法。
那时,尚且年幼的阿苦看着慧音身前燃香升起的袅袅细烟,乖顺扣头称是,没有丝毫辩驳。但即便如此,慧音还是将她关进慎思室,罚她半日反省。
从六岁起,每每犯错,她都会被关入慎思室,许久才放出来。
室外窥探着的尼姑们总好奇慎思室是什么地方,也曾谋划过冒险偷钥匙私自溜入查看。可宫里贵人有令,慎思室绝不许旁人踏足。先前曾有个小尼姑偷溜进去过,第二日大早宫里便来了人,此后她们再没见过那小尼姑的面。日后每每提起她,众人总要起一身鸡皮疙瘩。
再加上公主每每犯错被罚,再出来时,瞧着总没精气神,病恹恹呆愣愣的。于是众人皆知,这慎思室便是只为修行公主设置的禁闭室,绝不是什么好地方。
寺外门扉突然传来“扣扣”声,引得阿苦停止回忆,思绪回笼,看向慧音。慧音也缓缓睁开眼。
敲门声再次传来,是有人深夜来访。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山上那样大的雪,不知是何人。
夜里冷风钻得人骨头都疼,没人愿意出门。阿苦披了慧音的棉花大袄,哆哆嗦嗦地前去开门。
开门便看见也冷得哆哆嗦嗦的人,男女都有,一行人十几个,都穿的尊贵整齐。小姑娘连忙请他们进寺里去,升起殿中央放的火盆。
慧音也来殿里迎客,一进门,就顿住了。
为首的姑姑笑着向慧音行礼。“慧音师傅安康。可还记得我?”
慧音借着微弱的火光,不动声色地打量眼前人,回礼道:“幽兰姑姑。”
幽兰惊喜道:“慧音师傅好记性,这么些年过去,竟还记得。”
慧音不愿与她再客套下去:“幽兰姑姑前来所为何事?皇后娘娘可有吩咐?”
皇后娘娘?宫里来的人!
阿苦神色一惊,片刻间恢复如常,继续拨弄炉火,没抬头。待焰火旺盛了,她自去烧水斟茶,十分乖觉。
幽兰看慧音不愿多绕弯子,便单刀直入了:“十三年前,皇上将尚在襁褓的公主殿下交予师傅,意在为国祈福。如今国泰民安,国运昌顺,公主也大了。前些天皇上还念着她,叫我们接回去,好共叙多年相思情,不再骨肉分离。现下雪大路难走,明日一早就启程,护送公主回宫才好。”
慧音听罢,淡淡答一句,就准备安顿幽兰他们住下,不料幽兰拦着问:“可能让我见一见公主殿下?”
慧音知道,皇家好面子,哪能把公主过的苦日子摆上明面讲?于是她只答:“明日就见到了,何必急于一晚?公主千金之躯,已经歇息了,不便打扰。”
幽兰接过阿苦递来的热茶,笑道:“也好。”
慧音拉着阿苦回屋,刚锁上门,便被阿苦抱住了腰。
“师傅。”小姑娘声音闷闷的。“阿苦不想走。”
慧音心疼地拿帕子给她擦眼泪。
“你父皇念着你,接你回去是好事,怎么不愿回去?不回去怎么办?和我在这寺里孤苦一生吗?你亲生父亲再不济,也总是要比我亲的。再说,宫中雕梁画栋,锦衣玉食。你回去过些好日子。”
小姑娘扭过脸,眼睛红红的。
“他若念着我们之间的父女之情,为何不早些年接我?就算今年接,何必等到大雪封山,到年关了,才想起自己有个女儿。”阿苦忍着泪,接着说,“宫里也不见得是好地方。我不愿走,我想陪着师傅,锦衣玉食又算得了什么。”
慧音摸着阿苦的头,叹了口气。
话虽然这样说,到底君命难违,阿苦也清楚。安静了一会,阿苦低声问慧音:“师傅可见过皇帝皇后?宫中的人师傅认识多少?”
慧音一愣。她年轻时也是高门小姐,与已逝的张皇后相熟,宫中的人她也认识不少。
“师傅,我若是要进宫,第一便是不能不识人。师傅把他们画下来,阿苦认认,不能出岔子。”
幸好慧音善画,便依她一张张地画,画了宫中一些人,还画了些朝中重臣,叫阿苦就着烛光细细看,她讲些这些人的品性。讲到最后,阿苦把目光停在皇帝的画像上,出声问:“怎没有我母亲?”
慧音不解:“你要她的画像干什么?我与你讲过当年的事变,张家没落,虽是你至亲,却也不能有牵扯。”
“只是想瞧瞧我母亲。”阿苦垂下目光,“我从未见过她。”
慧音不禁回想起那位惊才绝艳的女子,又看向阿苦,放下笔,起身给她拿了黄铜镜,笑道:“阿苦,其实,你眉眼像极了你母亲。你若长大,也定是她一样名动京城的美人。”
阿苦在镜中细细地照。镜中面孔虽还年幼,亦可窥见日后的绝代风姿。但阿苦秀气的眉皱起,面露不虞。
“我长得像母亲,不是好事。”
阿苦又拿起皇帝的画像。
“我应当,多像父亲些,在宫里才更好过。”
慧音想起当年张家的灾祸,再看一眼阿苦,心里一惊。她居然没想到这一层。
阿苦视线凝结在皇帝眉中的痣上。慧音看见解释道:“皇上眉间红痣自生来就有,时人称之为祥瑞。”
阿苦看着画像,又看向慧音念经时燃的香,突然下床,从香炉里拿起一根走回镜子前,在自己额前比对着。
“阿苦!”慧音一声惊呼。
好在阿苦又把香放回去了。
“这香烫不好就不像了,烫伤疤痕也不一定是红色的。”阿苦看见慧音案上抄的佛经,灵光一闪,去取了柜中的朱砂,用水融了,提笔点在自己额间,宛若一颗饱满的红痣。
“师傅,帮阿苦看看,可否以假乱真?”小姑娘声音没有波澜。
慧音看着眼前的女孩,犹豫着答:“能。”
阿苦点点头,睡下了,慧音却看着她,心里乱的很,失眠一整晚。
慧音不是个有主意的人,见阿苦这样做,总觉不好。这可是欺君之罪。但慧音也不好说,如果旁人一见到阿苦便想起她母亲,她又会是个什么下场。几经犹豫辗转,慧音终究是一句劝阻的话都没有讲。
她母亲从前就总有些新奇法子,出奇制胜。慧音只愿阿苦也能靠着这个法子,处处逢凶化吉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