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史主事作为县衙三班六房众吏之首,在此时第一个站了出来:“拜谢知县大人主持扶犁鞭春,为我县乡民祈丰年劝农桑,县民上下同庆,同感知县大人美意,众乡民定会勤事农田、耕织垦荒,以报大人之德!”
话毕,就领了一众吏员都保,呼啦啦跪倒,齐声叩谢。
史主事这番话说的客气,一行人恭恭敬敬的姿态倒也无可指摘,但有心之人听了,便能察觉这话中的不妥之处。
知县作为一县主官,劝课农桑本就是他的职责所在。
总治一县民政,凡户口、赋役、钱谷、赈济、给纳、平决讼事、劝农兴学诸事,统掌之。
他段知县做权责份内之事,又哪里用得着史主事这一公吏以主人的姿态,代民拜谢?
王景禹心中好笑。
这明摆着是要叫段知县知晓,他们临南县上下一派,段知县即使作为朝廷任命的主官,在这临南县,也只是个高高在上的“客”的身份。
若欲过度插手县域之事,他一个光杆的司令,无论做什么,也需得过了他们这一关再说。
更是要当众叫县民们的看看,即使新来了主官,你们也莫觉得能够攀附上主官,而妄想着越过他们头上去了!
显然也是吃定了这段知县,不过是个官场上没有后台的软柿子。
王景禹再打眼望向廊下,只见段知县沉默的瞧着伏了一地的人头,原本微露的笑意已敛去,稍稍蹙了眉头。
前来观礼的县民,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停下吃用刚刚抢来的五谷大枣,屏气凝神看着县衙大门前这一幕。
须臾,段知县开口,嗓音中有着海风吹过,扬起烟尘的沙砾感。
“本官但尽职责,何劳你等如此叩谢,众位快快请起。”
他口中说着快快请起,却也没有丝毫要上前亲搀的意图,只依旧端立于廊下。
这般回应,自然不是史主事一班人想要的,因此,仍叩伏在地,不肯起身。
段知县一句劝起的话毕,见是史主事众人像没听到自己的话一般,也不再劝。
他转身叫了县衙人力:“给本官搬把椅子到廊下。”
那人力不过一临时摊派了县衙差役的小民,谁也得罪不起,飞也似的按吩咐搬了把椅子过来。
段知县一挥手扶正了座椅,接着当中坐了下去:“如此,本官就承了诸位的厚意,也好好领受一番诸位乡党之情重。”
竟是直接端坐于上,由着众人跪。
言下之意更是在说,你们跪的越久,其意才更显的诚。
而史主事、郭显贵众人,即已跪了,知县不叫他们起,也便架在了这里。
微雨扑面,石阶冰凉。
众目睽睽之下,气氛渐渐剑拔弩张。
王景禹明白段知县之举,从他到任以后兴学、劝农之类的温和举措,可以看出他并不打算一到任就与地方势力硬碰硬。
可今日的情境,他若当众让了步,那在这临南县便是头一遭露面即失了威信,今后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这些人施为拿捏的份儿。
这般的倔性,倒是符合王景禹对他的想象。
而史主事等人,若是等不来知县在众人面前对他们三请三扶的恭服场面,也并不惧怕就此撕破了脸。
反正,丢脸跌份儿的总不会是他们。
王景禹再不犹疑,大步迈出人群,“十分没有眼里见”的学着后世电视剧里的台词和动作,高喊一声。
“请知县大老爷为小民做主!”
然后刻意与史主事一众人隔开了距离,才一拜于地。
王景禹这一喊一拜,瞬间吸引了场中所有人的注意。
从史主事、郭显贵,到两乡都保齐贵、李茅等人,纷纷转了过来,朝向这边瞪目而视。
哪个不长眼的毛头小子,在这个时候撞刀口?
李茅倒是认识王景禹,却怎么也料不到这个平日里很是灵透低调,很得秋娘欢心的小子,这是犯了什么失心疯?
段岭也有些意外。
但不得不说这少年人的出现,使得原本对峙的两方,得以暂时转移了交锋的焦点。
他没什么犹豫的就接了话:“廊下何人,所求何事?”
王景禹直起身,直面段岭,高声回禀:“小子乃临南县东乡双满村人,虽出身农家以农事为生,却也随双满村村正爷爷读了两年书。前日里,得蒙知县大老爷主持兴学,张榜公告要举行县试,咱们第一时间就来县衙班房报了名。只是,要想通过报名初审,还需得在县试开考前十五日之内,交上具保联保状,方可参考!”
“求大人明见,小子家状户贴俱在此,身家清白,无任何不足参考之例。可双满村孤悬于全县之东,家中亦无长辈大人可替周全,无门路结识那可为小子具保的郭大老爷这等人物。”
“知县大人,难道小子就要因此不得参考,被拒科考门外,多年苦读付诸东流吗?”
那郭老秀才,今日原只是随行一场,只消做做样子,配合着儿子郭显贵等一行人的举动便罢,却不意此时,被一个半大少年当众点了名。
他有功名在身,见官可不行礼跪拜,但为表与郭显贵、史主事等同心,一直紧挨着郭显贵身侧站立。
此时吊着几缕灰白的眉毛,诧异的看了过去。
这少年既自称双满村人,想必就是那村正李长发连日里多次上门求肯,想要让他出面具保的两个娃儿之一了。
这事他早得了女儿的意思,叫他不可应承,因此上,恁那李长发一连几次拉下脸面携礼拜请,他都冷冷的叫他吃了闭门羹。
不意想,却被这愣头小子当众喊起冤了!
王端在见到王景禹迈出而出当时,当即就认出了他。
他轻轻笑了笑,原本事不关己冷眼看戏的情绪褪却,双目注视着场中少年,再一次被他挑起了兴致。
原来这泥巴地里爬出来的小子,是要科举入仕,做着一朝鱼跃龙门,便可逆天改命的梦呢!
别说,他还真有点期待。
段岭听了廊下少年所禀,倒是有些意外。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会听到一场长期承受恶势力欺压,请求父母之官为其做主伸冤的苦案或命案。
却不料,这农家少年郎,竟是为了读书科考。
他微一沉吟,叫人接了少年的家状户贴,的确如少年所讲,无甚违规不可参考之处。
甚至与普通农家子很不一样,十二岁的年纪却有着十分正式的名字——王景禹。
的确也是只有读了书,才会得如此学名。
段岭当即转向满脸惊愕的郭秀才:“据本官所知,本县现有秀才一员,便是郭教授了,学子们若要参考,必是要请郭教授具保的。”
知县当问,郭秀才忙躬了身:“回大人,正是。只是老朽并不识得……”
段岭抬了手,示意他不必解释:“无妨,教授担着一县学子的学业希望,平日里更兼着县内唯一一处私塾的教学,难免不能面面俱到。还请问,教授对于县内请肯具保的学子,是如何筛选的呢?”
听了这话,郭秀才稍稍放了心。
至于知县的问题,他么,向来是看人面、看礼金来筛选的。
这时自是不能如此回禀,又突然计上心头,给这不识相的泥腿小子堂堂正正的摆上一道,便道:“老朽一奉朝廷条制,看家状户贴是否触犯保例,二来,也会对求保的学子略作考校,知其非滥竽充数豁乱考场之徒,便会为其出具保状。”
“嗯。”
段岭听完赞同的点点头,“郭教授所虑甚是。那你看这位东乡双满村王景禹,可当得一保?”
郭秀才道:“大人既已检阅其家状户贴,东乡都保及双满村大保长俱在,想来其第一条却是无甚疑义。只是,老朽在临南县教授多年,从未知还有这样一位少年,也不知其真的读书识字多年,若是那滥竽充数之徒,岂不有损我县学风。”
王景禹听了,心底冷笑。
他对此早有预料,听到这里主动站出来:“大人、教授,除小子以外,还有一名学子李念仁,我二人同就学于双满村老村正李长发。此次县试公告,均已在县衙班房提了初报名,只苦于无人具保而不得参考。教授所言的确思虑周全,小子没有异议,愿意当场接受教授考校!”
“好,你且站起来。”
段岭欣赏少年人身上的勇气,见他敢于自请当众考校,当即应允。
又命了县衙人力,搬来书案、备齐笔墨纸砚。
郭秀才纵然再料不到这小子竟敢自请当中考校,但情势当前,他也没有了退路。
便理了理长衫,与王景禹相对而立。
只是,考校即将开始,可这廊前跪了一地的人……
是要就这么全程跪着观看么?
郭秀才有些尴尬的看段知县,希望知县能觉出不妥,再请劝一次。
可知县大人却似不懂他的意思。
史主事扶了扶寒意入骨的膝盖,跪着的一众人俱是愤懑难堪,无奈之下,只得求肯的望了望王主簿。
王主簿与他们交道多年,今天的局面经王景禹这么一搅,也明白既然此时是史主事一行人要主动软化,段知县也不能真的同他们太僵。
他出来化解此局,两方都要承他的情,也不算是多事。
他也是官身,知县方才也命人为他置了座椅。
此时略前倾了身子,对段知县道:“大人,既要当众考校,怕是会耗上一时三刻,不若叫他们先起来,同瞻咱们临南县学子风采?”
不出意料的,段知县点了头,眼神冷淡的在史主事众人等人身上一扫而过。
王主簿当下道:“老史、老郭,知县大人已允了,你等都先起来罢。”
“谢大人。”
这一场对峙就此宣告不了了之。
而因着今儿个这不同寻常的气氛,以及突然其来的变故,围在县衙大堂外的县民无一散去,甚至越聚越多,还有售卖糖葫芦、大碗茶的货郎,在人群中穿梭,直如节庆看戏一般。
只是大部分人也知道不高声喧哗,聆听着县衙大门前的一静一动。
郭秀才轻咳了一声,先问:“都读过了什么书?”
话毕,就领了一众吏员都保,呼啦啦跪倒,齐声叩谢。
史主事这番话说的客气,一行人恭恭敬敬的姿态倒也无可指摘,但有心之人听了,便能察觉这话中的不妥之处。
知县作为一县主官,劝课农桑本就是他的职责所在。
总治一县民政,凡户口、赋役、钱谷、赈济、给纳、平决讼事、劝农兴学诸事,统掌之。
他段知县做权责份内之事,又哪里用得着史主事这一公吏以主人的姿态,代民拜谢?
王景禹心中好笑。
这明摆着是要叫段知县知晓,他们临南县上下一派,段知县即使作为朝廷任命的主官,在这临南县,也只是个高高在上的“客”的身份。
若欲过度插手县域之事,他一个光杆的司令,无论做什么,也需得过了他们这一关再说。
更是要当众叫县民们的看看,即使新来了主官,你们也莫觉得能够攀附上主官,而妄想着越过他们头上去了!
显然也是吃定了这段知县,不过是个官场上没有后台的软柿子。
王景禹再打眼望向廊下,只见段知县沉默的瞧着伏了一地的人头,原本微露的笑意已敛去,稍稍蹙了眉头。
前来观礼的县民,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停下吃用刚刚抢来的五谷大枣,屏气凝神看着县衙大门前这一幕。
须臾,段知县开口,嗓音中有着海风吹过,扬起烟尘的沙砾感。
“本官但尽职责,何劳你等如此叩谢,众位快快请起。”
他口中说着快快请起,却也没有丝毫要上前亲搀的意图,只依旧端立于廊下。
这般回应,自然不是史主事一班人想要的,因此,仍叩伏在地,不肯起身。
段知县一句劝起的话毕,见是史主事众人像没听到自己的话一般,也不再劝。
他转身叫了县衙人力:“给本官搬把椅子到廊下。”
那人力不过一临时摊派了县衙差役的小民,谁也得罪不起,飞也似的按吩咐搬了把椅子过来。
段知县一挥手扶正了座椅,接着当中坐了下去:“如此,本官就承了诸位的厚意,也好好领受一番诸位乡党之情重。”
竟是直接端坐于上,由着众人跪。
言下之意更是在说,你们跪的越久,其意才更显的诚。
而史主事、郭显贵众人,即已跪了,知县不叫他们起,也便架在了这里。
微雨扑面,石阶冰凉。
众目睽睽之下,气氛渐渐剑拔弩张。
王景禹明白段知县之举,从他到任以后兴学、劝农之类的温和举措,可以看出他并不打算一到任就与地方势力硬碰硬。
可今日的情境,他若当众让了步,那在这临南县便是头一遭露面即失了威信,今后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这些人施为拿捏的份儿。
这般的倔性,倒是符合王景禹对他的想象。
而史主事等人,若是等不来知县在众人面前对他们三请三扶的恭服场面,也并不惧怕就此撕破了脸。
反正,丢脸跌份儿的总不会是他们。
王景禹再不犹疑,大步迈出人群,“十分没有眼里见”的学着后世电视剧里的台词和动作,高喊一声。
“请知县大老爷为小民做主!”
然后刻意与史主事一众人隔开了距离,才一拜于地。
王景禹这一喊一拜,瞬间吸引了场中所有人的注意。
从史主事、郭显贵,到两乡都保齐贵、李茅等人,纷纷转了过来,朝向这边瞪目而视。
哪个不长眼的毛头小子,在这个时候撞刀口?
李茅倒是认识王景禹,却怎么也料不到这个平日里很是灵透低调,很得秋娘欢心的小子,这是犯了什么失心疯?
段岭也有些意外。
但不得不说这少年人的出现,使得原本对峙的两方,得以暂时转移了交锋的焦点。
他没什么犹豫的就接了话:“廊下何人,所求何事?”
王景禹直起身,直面段岭,高声回禀:“小子乃临南县东乡双满村人,虽出身农家以农事为生,却也随双满村村正爷爷读了两年书。前日里,得蒙知县大老爷主持兴学,张榜公告要举行县试,咱们第一时间就来县衙班房报了名。只是,要想通过报名初审,还需得在县试开考前十五日之内,交上具保联保状,方可参考!”
“求大人明见,小子家状户贴俱在此,身家清白,无任何不足参考之例。可双满村孤悬于全县之东,家中亦无长辈大人可替周全,无门路结识那可为小子具保的郭大老爷这等人物。”
“知县大人,难道小子就要因此不得参考,被拒科考门外,多年苦读付诸东流吗?”
那郭老秀才,今日原只是随行一场,只消做做样子,配合着儿子郭显贵等一行人的举动便罢,却不意此时,被一个半大少年当众点了名。
他有功名在身,见官可不行礼跪拜,但为表与郭显贵、史主事等同心,一直紧挨着郭显贵身侧站立。
此时吊着几缕灰白的眉毛,诧异的看了过去。
这少年既自称双满村人,想必就是那村正李长发连日里多次上门求肯,想要让他出面具保的两个娃儿之一了。
这事他早得了女儿的意思,叫他不可应承,因此上,恁那李长发一连几次拉下脸面携礼拜请,他都冷冷的叫他吃了闭门羹。
不意想,却被这愣头小子当众喊起冤了!
王端在见到王景禹迈出而出当时,当即就认出了他。
他轻轻笑了笑,原本事不关己冷眼看戏的情绪褪却,双目注视着场中少年,再一次被他挑起了兴致。
原来这泥巴地里爬出来的小子,是要科举入仕,做着一朝鱼跃龙门,便可逆天改命的梦呢!
别说,他还真有点期待。
段岭听了廊下少年所禀,倒是有些意外。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会听到一场长期承受恶势力欺压,请求父母之官为其做主伸冤的苦案或命案。
却不料,这农家少年郎,竟是为了读书科考。
他微一沉吟,叫人接了少年的家状户贴,的确如少年所讲,无甚违规不可参考之处。
甚至与普通农家子很不一样,十二岁的年纪却有着十分正式的名字——王景禹。
的确也是只有读了书,才会得如此学名。
段岭当即转向满脸惊愕的郭秀才:“据本官所知,本县现有秀才一员,便是郭教授了,学子们若要参考,必是要请郭教授具保的。”
知县当问,郭秀才忙躬了身:“回大人,正是。只是老朽并不识得……”
段岭抬了手,示意他不必解释:“无妨,教授担着一县学子的学业希望,平日里更兼着县内唯一一处私塾的教学,难免不能面面俱到。还请问,教授对于县内请肯具保的学子,是如何筛选的呢?”
听了这话,郭秀才稍稍放了心。
至于知县的问题,他么,向来是看人面、看礼金来筛选的。
这时自是不能如此回禀,又突然计上心头,给这不识相的泥腿小子堂堂正正的摆上一道,便道:“老朽一奉朝廷条制,看家状户贴是否触犯保例,二来,也会对求保的学子略作考校,知其非滥竽充数豁乱考场之徒,便会为其出具保状。”
“嗯。”
段岭听完赞同的点点头,“郭教授所虑甚是。那你看这位东乡双满村王景禹,可当得一保?”
郭秀才道:“大人既已检阅其家状户贴,东乡都保及双满村大保长俱在,想来其第一条却是无甚疑义。只是,老朽在临南县教授多年,从未知还有这样一位少年,也不知其真的读书识字多年,若是那滥竽充数之徒,岂不有损我县学风。”
王景禹听了,心底冷笑。
他对此早有预料,听到这里主动站出来:“大人、教授,除小子以外,还有一名学子李念仁,我二人同就学于双满村老村正李长发。此次县试公告,均已在县衙班房提了初报名,只苦于无人具保而不得参考。教授所言的确思虑周全,小子没有异议,愿意当场接受教授考校!”
“好,你且站起来。”
段岭欣赏少年人身上的勇气,见他敢于自请当众考校,当即应允。
又命了县衙人力,搬来书案、备齐笔墨纸砚。
郭秀才纵然再料不到这小子竟敢自请当中考校,但情势当前,他也没有了退路。
便理了理长衫,与王景禹相对而立。
只是,考校即将开始,可这廊前跪了一地的人……
是要就这么全程跪着观看么?
郭秀才有些尴尬的看段知县,希望知县能觉出不妥,再请劝一次。
可知县大人却似不懂他的意思。
史主事扶了扶寒意入骨的膝盖,跪着的一众人俱是愤懑难堪,无奈之下,只得求肯的望了望王主簿。
王主簿与他们交道多年,今天的局面经王景禹这么一搅,也明白既然此时是史主事一行人要主动软化,段知县也不能真的同他们太僵。
他出来化解此局,两方都要承他的情,也不算是多事。
他也是官身,知县方才也命人为他置了座椅。
此时略前倾了身子,对段知县道:“大人,既要当众考校,怕是会耗上一时三刻,不若叫他们先起来,同瞻咱们临南县学子风采?”
不出意料的,段知县点了头,眼神冷淡的在史主事众人等人身上一扫而过。
王主簿当下道:“老史、老郭,知县大人已允了,你等都先起来罢。”
“谢大人。”
这一场对峙就此宣告不了了之。
而因着今儿个这不同寻常的气氛,以及突然其来的变故,围在县衙大堂外的县民无一散去,甚至越聚越多,还有售卖糖葫芦、大碗茶的货郎,在人群中穿梭,直如节庆看戏一般。
只是大部分人也知道不高声喧哗,聆听着县衙大门前的一静一动。
郭秀才轻咳了一声,先问:“都读过了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