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王景禹对道:“《三字经》《千字文》《蒙求》蒙书三册,《笠翁对韵》《大景重修广韵》声律两册,《孝经》《诗经》《论语》《孟子》串讲背诵,《春秋》《尚书》《尔雅》《周易》也听讲记诵过一遍。算术学了《九章》。”
郭秀才难掩诧异,再次确认的问:“都是李长发教的你?”
“正是。”
“听你并不称其为师,所以虽从其学,却并没有拜师?”
“不曾,老村正一心授我二人读书,独坚辞不肯为师。”
郭秀才轻轻哼了声,心道这李长发还是这副老实的热心肠!
乡约乡祠早都荒废了,还守着这陈年的仁义之心又有何用?
他先选了简单些的题目来问:“《孝经》全本共计几章?分别是何章目?”
“《孝经》阐述孝道与孝治,共计十八章。分别是开宗明义章、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丧亲章。”
“你且将圣治章背诵一遍。”
“好。《孝敬》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王景禹对答如流,片刻便毫无滞涩的将全章朗朗背诵而出,一字不错。
郭秀才此时已收了轻视之意,加大难度:“《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全篇三万余言,是最难记诵的一本,他倒不信这小子也能记得清清楚楚!
王景禹对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接下来又是毫不停滞的十几次问答,另兼两道算术题目,王景禹皆对答如流,连算术都几乎没经过什么演算和思考。
郭秀才渐渐挂上了冷汗,再问下去,怕是任谁都要说他有意刁难了。
他看了看段知县,挥手道:“你且以春耕为题,作七言绝句一首,以平起首句入韵。再墨《春秋》《论语》经义各十条交上来。”
这也是最后一轮考校了,只要王景禹作诗、书写都挑不出问题,那他今日便只得认了。
而这小子今日出尽风头,段知县必是印象深刻,日后李长发若再上门,他只怕还要大开府门来迎。
廊下与整个县衙大门外,所有人看向王景禹的眼神俱已变了。
惊疑不可置信的有之,慨叹孩子还是别人家好的有之,并不意外欣赏的有之。
王景禹身受众人注目,行动举止却依旧稳得很。
不论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做什么事情都投入的很快。只要他不想,周边的环境就很难影响到他。
听了郭秀才要求,王景禹便徐徐的动手研磨铺纸。
而候在一旁的公人,此时自觉的上来,亲切的提出帮他研磨,王景禹也不推却,铺好了纸镇上,安坐案前,执笔蘸墨书写。
微风裹挟着细雨,早有人撑开了一把大油伞,将这方书桌的上空罩住。
众人虽还未正面亲眼见到王景禹的字帖和赋文,但只看他运笔、落笔、收笔的气韵,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毕竟,哪有一个终日与泥土田地打交道的十二岁少年,能让人在观看他言行之时,就想到“气韵”这样的词?
让人不由得相信,气韵天成这样的说法。
这两年中,王景禹在典籍的记诵这方面是用了功夫的,兼之他本就聪颖,理解了古文之意后,记诵起来速度相当的快,平日里都要刻意在老村正面前收着来。
吟诗作对王景禹作为现代人不算擅长,但据他所知的大景朝科考时风,一直都是重经义而轻诗赋,显然正中他下怀。
郭秀才这般要求他当众作诗,甚至明确要求以平起首句入韵,已经是有些出格了。
在随老村正读书的两年中,他学完了《笠翁对韵》《大景重修广韵》,知晓了最基本的诗体格式,掌握基础的声韵格律。
李长发虽在诗作方面稍逊一筹,但两年下来每半月他和李念仁都要习作诗文,所以短时间内做出一首中规中矩的七言绝句来,对王景禹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消片刻,王景禹放下毛笔,移开镇纸。
七言诗被公人小心捧走,王景禹继续专心墨义。
郭秀才接过王景禹的卷纸,只第一眼看过去,便知今日事已定了。
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面部肌肉,硬生生扯出了个欣慰又欣赏的笑来:“果然,果然,李长发教的真是不错。”
到底还是不愿正面直接夸赞这小子。
段岭闻言笑将起来,也接过王景禹的卷纸来看。
只见一张白纸上,一个个端方的字体跃然纸上,字与字之间横竖间隔匀称,大小相称,整洁又漂亮。
卷首作七言绝句一首,段岭心情大好,极有兴致的诵读起来。
“一犁泥落雨初晴,四野青青望眼高。
几夕田陇闻杼机,秋来收获满仓骄。”
平仄押韵工整的一丝不苟,虽则隐喻尚显不足,但胜在一景一物,意趣十足,志情高远。
小小年纪,已是极难得了。
段岭读完,随手将卷纸又递给了王端等人传看,问郭秀才:“以郭教授之意,此子可堪得教授一保?”
“自是使得的,使得的。”郭秀才擦了擦额头冷汗。
王端看完这一张卷纸,也深深打量了少年一眼,对段知县道:“本县有此才识出众的少年学子,恭贺知县大人了。”
接着又看向郭秀才:“既是这般人才,就断不该叫他难为。教授你门下学子数众,合该帮他与另一名姓李的学子,把五子联保也一起办了。”
段知县闻言点头:“主簿说的有理,那就劳烦教授奔走了。”
接下来他从座椅中站起,对着满院观看的乡吏县民,朗声道:“见心明性,自读书始。学而优则仕,本县秉承大景朝兴学崇教之风,于三月二十日,开考县试。在此之前,两乡县民有意参考而困于行者,本县在此随时开衙接待,为学子们顺利参考排忧解难!”
自县试公告发出至今,已近十日。
段岭从衙门班房处的报名登记看,到县衙进行了初报名的学子数,尚不足二十。临南县虽为下县,但两乡加起来也有千余户,这样的参考人数实在是太少了。
就像全县上下连秀才都只有郭秀才一个这样,少的太过。
他最后看了一眼堂下的王景禹,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王景禹,我记住你了,从今日始,许你有任何事都可直奏本官。本县也十分期待你为众学子表率,助我县一开向学之风。”
经此一事,场下众人各自心思浮动。
先不论究竟都揣了什么心思,是否通识文墨,看了这一场精彩的考校后,有一点认识绝对的共通的。
这个双满村的农户子,考县试怕是绰绰有余!
而郭显贵、史主事等人互视一眼,也有了一点共识。
段知县最后这番话,意在挑明了要护着这少年。
不容许有什么“意外”、“不测”之类的事故,莫名其妙砸到他头上。
而纵然他们在本地的势力联盟密不透风,段岭作为钦命的知县官身,若要一力护一个人,他们到底也是要避讳着,不能擅动的。
郭显贵扶着自己不断擦汗的老爹,双唇抿出了深刻的法令纹,他再次看了史主事一眼。
史主事明白他的意思,根本不消郭显贵多说。
任你再有那知县大人庇护,可想要教他们就生生咽了今儿个的这口气,那也绝不可能!
李长发在那日当众考校后,被郭秀才恭恭敬敬的请到府中,不仅当场出具了他的那份具保,还拿出了他私塾内报名县试的学子名册,任由李长发挑选联保的另外三人。
五天后,王景禹同李念仁拿着联保具保,到县衙正式报了县试的名。
一路上,李念仁脚步轻快,笑语不停,一遍遍的向王景禹求问当日考校的详情,再不绝口的称赞!
王景禹知他实是太高兴了,也不厌其烦的有问必答。
两人一路相行,才回到双满村,就见石蛋大老远就从村头朝他奔了过来。
“大哥!你回来了!”
王景禹见他那惶急的脸色和一头的汗,问:“出什么事了?”
“俺爹要去应春夫了!”
石蛋一连串的话吐将出来:“说是洛水春汛,冲垮了河堤,淹了两州土地,要从咱们太康州和西梁州征急夫。这不户长今儿个通知了,双满村连俺爹在内,要凑出四五口丁出去。我娘在家,快要骂破天了……”
春天农闲时期,朝廷如有些大的工程,通常都是这个时候征调民力。
“有没有说役期多久,可有役钱使得?”王景禹直问核心。
“说是两月之期,断不会误了农时。役钱仍是没有的,但好在这回没叫咱自备器具和裹缠,说是官府会统管了吃住之用。”
起码还不算最差。
王景禹知道石蛋因着当初原主他爹和爷爷的事,对这样的征调应役有阴影,安抚石蛋:“不用如此担忧,也不是回回应役都要出甚么意外,前面两回乡里去应役的,都安安稳稳回来了。”
这样的集体征调,每县每乡要出丁几何一旦定了下来,是根本没有甚么回旋之地。
这本就是古代普通农人的日常之一,非一县一州之举。
况且,东乡这里隔了五年才再次摊到王二水头上,也没有可以让人指摘之处。
两人回到王家院外,王景禹看了眼自家,只见牛二正蹲在小院里,牛二在王景禹看过来时,忙站起来抬手指了指堂屋。
王景禹知道是元四从山里过来,在堂屋等他,就先告别了石蛋回去。
这二年里,他与元四等山户来往密切,但元四到底是戴罪的逃户之身,偶尔出了山活动必须要注意行径。
李立田只在听人说起看到王景禹回村后,也赶了过来。
几人显然是另有事情要与王景禹说。
一进院,牛二就先过来讲:“大郎,这回乡里征夫,算了我一个。”
“?”
王景禹禁不住挑眉。
先有王二水,紧接着就是众人皆知与自家关系甚密的牛二。
若说不是有人刻意而为,怕是不得信了。
郭秀才难掩诧异,再次确认的问:“都是李长发教的你?”
“正是。”
“听你并不称其为师,所以虽从其学,却并没有拜师?”
“不曾,老村正一心授我二人读书,独坚辞不肯为师。”
郭秀才轻轻哼了声,心道这李长发还是这副老实的热心肠!
乡约乡祠早都荒废了,还守着这陈年的仁义之心又有何用?
他先选了简单些的题目来问:“《孝经》全本共计几章?分别是何章目?”
“《孝经》阐述孝道与孝治,共计十八章。分别是开宗明义章、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三才章……丧亲章。”
“你且将圣治章背诵一遍。”
“好。《孝敬》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王景禹对答如流,片刻便毫无滞涩的将全章朗朗背诵而出,一字不错。
郭秀才此时已收了轻视之意,加大难度:“《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全篇三万余言,是最难记诵的一本,他倒不信这小子也能记得清清楚楚!
王景禹对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接下来又是毫不停滞的十几次问答,另兼两道算术题目,王景禹皆对答如流,连算术都几乎没经过什么演算和思考。
郭秀才渐渐挂上了冷汗,再问下去,怕是任谁都要说他有意刁难了。
他看了看段知县,挥手道:“你且以春耕为题,作七言绝句一首,以平起首句入韵。再墨《春秋》《论语》经义各十条交上来。”
这也是最后一轮考校了,只要王景禹作诗、书写都挑不出问题,那他今日便只得认了。
而这小子今日出尽风头,段知县必是印象深刻,日后李长发若再上门,他只怕还要大开府门来迎。
廊下与整个县衙大门外,所有人看向王景禹的眼神俱已变了。
惊疑不可置信的有之,慨叹孩子还是别人家好的有之,并不意外欣赏的有之。
王景禹身受众人注目,行动举止却依旧稳得很。
不论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做什么事情都投入的很快。只要他不想,周边的环境就很难影响到他。
听了郭秀才要求,王景禹便徐徐的动手研磨铺纸。
而候在一旁的公人,此时自觉的上来,亲切的提出帮他研磨,王景禹也不推却,铺好了纸镇上,安坐案前,执笔蘸墨书写。
微风裹挟着细雨,早有人撑开了一把大油伞,将这方书桌的上空罩住。
众人虽还未正面亲眼见到王景禹的字帖和赋文,但只看他运笔、落笔、收笔的气韵,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毕竟,哪有一个终日与泥土田地打交道的十二岁少年,能让人在观看他言行之时,就想到“气韵”这样的词?
让人不由得相信,气韵天成这样的说法。
这两年中,王景禹在典籍的记诵这方面是用了功夫的,兼之他本就聪颖,理解了古文之意后,记诵起来速度相当的快,平日里都要刻意在老村正面前收着来。
吟诗作对王景禹作为现代人不算擅长,但据他所知的大景朝科考时风,一直都是重经义而轻诗赋,显然正中他下怀。
郭秀才这般要求他当众作诗,甚至明确要求以平起首句入韵,已经是有些出格了。
在随老村正读书的两年中,他学完了《笠翁对韵》《大景重修广韵》,知晓了最基本的诗体格式,掌握基础的声韵格律。
李长发虽在诗作方面稍逊一筹,但两年下来每半月他和李念仁都要习作诗文,所以短时间内做出一首中规中矩的七言绝句来,对王景禹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消片刻,王景禹放下毛笔,移开镇纸。
七言诗被公人小心捧走,王景禹继续专心墨义。
郭秀才接过王景禹的卷纸,只第一眼看过去,便知今日事已定了。
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面部肌肉,硬生生扯出了个欣慰又欣赏的笑来:“果然,果然,李长发教的真是不错。”
到底还是不愿正面直接夸赞这小子。
段岭闻言笑将起来,也接过王景禹的卷纸来看。
只见一张白纸上,一个个端方的字体跃然纸上,字与字之间横竖间隔匀称,大小相称,整洁又漂亮。
卷首作七言绝句一首,段岭心情大好,极有兴致的诵读起来。
“一犁泥落雨初晴,四野青青望眼高。
几夕田陇闻杼机,秋来收获满仓骄。”
平仄押韵工整的一丝不苟,虽则隐喻尚显不足,但胜在一景一物,意趣十足,志情高远。
小小年纪,已是极难得了。
段岭读完,随手将卷纸又递给了王端等人传看,问郭秀才:“以郭教授之意,此子可堪得教授一保?”
“自是使得的,使得的。”郭秀才擦了擦额头冷汗。
王端看完这一张卷纸,也深深打量了少年一眼,对段知县道:“本县有此才识出众的少年学子,恭贺知县大人了。”
接着又看向郭秀才:“既是这般人才,就断不该叫他难为。教授你门下学子数众,合该帮他与另一名姓李的学子,把五子联保也一起办了。”
段知县闻言点头:“主簿说的有理,那就劳烦教授奔走了。”
接下来他从座椅中站起,对着满院观看的乡吏县民,朗声道:“见心明性,自读书始。学而优则仕,本县秉承大景朝兴学崇教之风,于三月二十日,开考县试。在此之前,两乡县民有意参考而困于行者,本县在此随时开衙接待,为学子们顺利参考排忧解难!”
自县试公告发出至今,已近十日。
段岭从衙门班房处的报名登记看,到县衙进行了初报名的学子数,尚不足二十。临南县虽为下县,但两乡加起来也有千余户,这样的参考人数实在是太少了。
就像全县上下连秀才都只有郭秀才一个这样,少的太过。
他最后看了一眼堂下的王景禹,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王景禹,我记住你了,从今日始,许你有任何事都可直奏本官。本县也十分期待你为众学子表率,助我县一开向学之风。”
经此一事,场下众人各自心思浮动。
先不论究竟都揣了什么心思,是否通识文墨,看了这一场精彩的考校后,有一点认识绝对的共通的。
这个双满村的农户子,考县试怕是绰绰有余!
而郭显贵、史主事等人互视一眼,也有了一点共识。
段知县最后这番话,意在挑明了要护着这少年。
不容许有什么“意外”、“不测”之类的事故,莫名其妙砸到他头上。
而纵然他们在本地的势力联盟密不透风,段岭作为钦命的知县官身,若要一力护一个人,他们到底也是要避讳着,不能擅动的。
郭显贵扶着自己不断擦汗的老爹,双唇抿出了深刻的法令纹,他再次看了史主事一眼。
史主事明白他的意思,根本不消郭显贵多说。
任你再有那知县大人庇护,可想要教他们就生生咽了今儿个的这口气,那也绝不可能!
李长发在那日当众考校后,被郭秀才恭恭敬敬的请到府中,不仅当场出具了他的那份具保,还拿出了他私塾内报名县试的学子名册,任由李长发挑选联保的另外三人。
五天后,王景禹同李念仁拿着联保具保,到县衙正式报了县试的名。
一路上,李念仁脚步轻快,笑语不停,一遍遍的向王景禹求问当日考校的详情,再不绝口的称赞!
王景禹知他实是太高兴了,也不厌其烦的有问必答。
两人一路相行,才回到双满村,就见石蛋大老远就从村头朝他奔了过来。
“大哥!你回来了!”
王景禹见他那惶急的脸色和一头的汗,问:“出什么事了?”
“俺爹要去应春夫了!”
石蛋一连串的话吐将出来:“说是洛水春汛,冲垮了河堤,淹了两州土地,要从咱们太康州和西梁州征急夫。这不户长今儿个通知了,双满村连俺爹在内,要凑出四五口丁出去。我娘在家,快要骂破天了……”
春天农闲时期,朝廷如有些大的工程,通常都是这个时候征调民力。
“有没有说役期多久,可有役钱使得?”王景禹直问核心。
“说是两月之期,断不会误了农时。役钱仍是没有的,但好在这回没叫咱自备器具和裹缠,说是官府会统管了吃住之用。”
起码还不算最差。
王景禹知道石蛋因着当初原主他爹和爷爷的事,对这样的征调应役有阴影,安抚石蛋:“不用如此担忧,也不是回回应役都要出甚么意外,前面两回乡里去应役的,都安安稳稳回来了。”
这样的集体征调,每县每乡要出丁几何一旦定了下来,是根本没有甚么回旋之地。
这本就是古代普通农人的日常之一,非一县一州之举。
况且,东乡这里隔了五年才再次摊到王二水头上,也没有可以让人指摘之处。
两人回到王家院外,王景禹看了眼自家,只见牛二正蹲在小院里,牛二在王景禹看过来时,忙站起来抬手指了指堂屋。
王景禹知道是元四从山里过来,在堂屋等他,就先告别了石蛋回去。
这二年里,他与元四等山户来往密切,但元四到底是戴罪的逃户之身,偶尔出了山活动必须要注意行径。
李立田只在听人说起看到王景禹回村后,也赶了过来。
几人显然是另有事情要与王景禹说。
一进院,牛二就先过来讲:“大郎,这回乡里征夫,算了我一个。”
“?”
王景禹禁不住挑眉。
先有王二水,紧接着就是众人皆知与自家关系甚密的牛二。
若说不是有人刻意而为,怕是不得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