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之后,念经的大和尚也去暂且歇了,灵堂里只留下杨令箴两人,灵烛忽然爆了一朵烛花。
她站了起来,走到正厅边上的耳房里,坐在炕上,杨鼐取来了一只暗红色的戗金小盒,放在炕桌上,就要出去:“少爷看吧,我去外面守着。”
这是父亲最后交代给她的东西。
小厮听到动静进书房之后,她并没有机会过目,只能叫了杨鼐过去取。
杨令箴摇头道:“没事,你也很累,在这里歇歇吧,这几日都有得忙。今晚不会有人过来了。”
杨鼐便去了门边坐下守着。
盒身装了机关。
杨令箴辨认片刻,是父亲以前教过她的暗锁,四面找到隐秘的小口,按照次序轻轻敲击,再小心沿着露出的缝隙轻轻掰开,盒盖应声而落。
第一件就是父亲说的休书。墨迹还很新,是前不久才写的。
“立书人杨希偃,系顺天府良乡县人。伉俪之道,义期同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少聘定香河许氏为妻,岂期过门未满一月而有娠三月,是为犯奸,虽有经持舅姑之丧,亦在出限,情愿退回本宗……”
末尾是年月日,还有历代相传的景川侯印。
杨令箴心中微震。
畅陵轩那位,竟然是未婚有娠进的门?父亲拿这个名由休妻,不就是否认瓒世子和杨昭仪是他的儿女吗?
但是,但是……晟哥和杨昭仪的相貌,都能看出来有和父亲相像的地方啊!
他是不惜自己的名誉也要给许氏扣上婚前失贞的罪名,许氏与更三年丧,在三不去之列,然而恶疾及奸却不在此限,不用此律。
杨令箴觉得这休书像个烫手山芋一般,真拿了出去,放到宗祠公开,父亲的名声一定要受损的……
她将休书放到了盒子最底下。
接着是一尊手掌大小的和田玉印玺,底面刻了“净明忠孝”四方小字。
一张薄薄的户帖,苏州府常熟县民,连姓,昌化三年入籍,父母七口,小二口,长女阿箴,十四岁,未嫁。
是杨希偃给她准备的傅本。官府勘合钤印一应俱全。
杨希偃名下所有产业,不经侯府的账,全部划归杨令箴所有。
还有之前所说的祥昌武馆里那支私兵的资料。都是军营里犯了死罪的士兵,杨希偃为他们改头换面留了性命,罪证都在这里。恩威并济,背叛的概率很小。
……
看完了东西,杨令箴抱着盒子深深吸气。
青禾堂里所有家生下人,还有父亲信任的小厮管事,阖家的身契都在盒子里,她是唯一的主子。除此之外,全都是不必告知侯府中人就能随她支配的财产、人手,完全可以做到不被任何人知晓。
心里茫然空洞。
**
次日天晓,分班差人往各亲眷处报丧。
刚刚派遣完毕,三老爷杨希端带着宫中的旨意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光禄寺和钦天监的官员。
吴太夫人被婆子用竹椅抬来了正院,要带着所有小辈跪下接旨。
乾清宫大总管齐项忙拦下了,劝道:“老太君年迈,又有伤在身,皇上特意嘱咐不必行跪。”
吴氏看了眼三老爷,杨希端暗暗点头,她才安下心来,先谢过皇上恩旨。
香案摆好,点上香烛,齐项宣读旨意。
“……五代景川侯杨公,讳希偃,字仰川。内孝友,外笃于风谊。干事恩威并施,及当利害,秉义直前,无何顾惜。利器械,阅兵马,号令肃然,除寇惩匪,用兵如神。平居笑语谐谑,恤及闾间巷里,事无间外。在官引大体,其言如衡,平绳有度。惜善类,诚尤力。昔在孝宗,读书亭上,济济多士,长养成之。燕冀于天。奕奕杨公,其行孑安,有决如川,其立如山。文则美矣,其武桓桓,其去不迟,其逝超然。赠太保,谥简肃,赐祭三坛,外加两坛,礼部并钦天监协同治丧。”
随行的还有御医,屏退众人,只留下吴氏和三老爷,并乾清宫齐总管。
御医揭开景川侯遗体覆的纸被,观察口鼻、面色,又验过那碗致命的腊八粥,齐项不错眼地盯着,御医终于点头:“确无疑义,粥里掺了大量枇杷核萃取的浓汁,剧毒无比,简肃公是用过粥才中毒而亡的。”
杨希端支撑着母亲摇摇欲坠的身子,代问道:“兄长向来骨筋强健,昨晚只有我侄儿箴哥在场,说是只喝了一口而已,如何就即刻毙命了?”
御医面上流露出些微的惊讶:“府里……竟不知简肃公底子如何吗?”
吴太夫人母子皆是一派茫然。
御医便道:
“昌化十三年之后,简肃公的身体就每况愈下,皇上屡屡命我等医治,却是忧思至极所致。心病难医,简肃公虽然看着安泰,内里却虚弱,我等皆无法。是以如今毒药轻易毁损了根底。再者,纵然没有昨日之患,简肃公恐怕……寿数也不过三五载而已。”
昌化十三年,箴哥进京的那年。
吴氏怔然道:“他,他从来不和我说。老大人们是在宫中为他医治么?”
御医略带愧疚地颔首:“简肃公私下与我等提及,不欲我等来回奔波侯府与禁内,都是直接去中军府诊脉的。”
吴氏心中火烧一般,猛然望向灵床上儿子僵直的遗体,几乎要跳起来指着他大骂。
不过是个地位卑贱的商女,命如草芥!哪里值得你用情至深,连老母、手足、骨肉尽皆不顾?皇朝侯爵,权重望崇,竟然为一个薄命的女人到了情愿毁损身子、几近殉情的地步!
你哪里配做我的儿子!
“娘!娘!”
杨希端察觉母亲不好,再看竟然双眼一翻,直直倒在椅背上,惊声呼喊。
御医即刻上前,先切脉,再翻了太夫人的上下眼皮、察看舌苔颜色。
齐项关切道:“老太君如何?”
“情急攻心,不好说,权且静养为宜。”
杨希端连连点头,急着送母亲回寒檀院歇息,却看着御医欲言又止:“有劳大人,今日之事……”
御医和齐项相视一笑,善解人意道:“三老爷放心,太夫人亲自上了折子禀明皇上实情,简肃公是国之重臣,皇上自然体谅太夫人一片苦心,也要保住简肃公威名,早已吩咐我等不准外传。简肃公乃是卒于任上。”
齐项接了话,低声道:“皇上的意思,刘太夫人的丧事,就悄悄地办了吧,横竖是旁支的长辈,又犯此罪孽,不必府里各位爷、娘为她戴孝了。”
杨希端称是,这才唤人进。
**
搭彩匠在正院天井搭了五间大棚,开丧破孝,做起道场。家下奴婢、小厮穿上热孝,收拾桌椅,处处槅扇挂上孝幔子,灵堂挂起经幡。
杨琦去请了技艺精湛的画师描摹遗像,杨理还在燕河营,打发了小厮去报丧,正在赶回的路上。
瑾哥、琅哥换马飞驰回府,跪爬入灵堂,在棺前稽颡泣血,放声大哭。晟哥、昱哥被奶母抱着跪在其后,穿了重孝,懵懵懂懂地哭泣。三夫人、四夫人并瓒大奶奶、琦二奶奶在后院料理停灵、迎宾送客诸事。
钦天监阴阳人看时批过书,写了殃榜盖在死者身上,择定发引、大殓、送殡吉日,光禄寺卿带着属吏依照一品官员的成例打点致祭。
皇帝辍朝一日,三老爷、四老爷告假,有了皇帝派来的官员协助,景川侯走得再突兀,再始料不及,仍是丧仪焜耀,宾客如云。
杨令箴还没娶亲,不算成丁,跪在灵堂守孝举哀,一并接待前来吊唁的同龄少年人。
梁家同在小时雍坊,与侯府不过一条胡同之隔,差人报丧,梁家排在第一,来得也是最早的。
面北吊唁完毕,三老爷、四老爷出幕外拜谢梁懋,梁胤常是小辈,先进了灵堂供奠。
灵柩前跪着的好友一身粗麻凶服,脸色青白,不过两日未见,已经瘦了好几圈,原本就清秀如竹,现在更显得弱不禁风。眼睛直直地望着灵柩里的侯爷,半分也没看见他。
梁胤常上前几步,半跪在她身边,忍不住揽过她的肩膀,几乎是搂在怀里的姿势,低声道:“箴哥儿,你、你还好吗?我来看你了。”
杨令箴一点挣扎也没有,甚至伸手拥紧了他,用力闭上眼睛,喃喃道:“我没有爹了……”
幼年失恃,少年失怙,她再也没有血亲了。
梁胤常简直不敢出声惊动,又觉得自己在杨伯父的灵前起这样的心思,实在无颜面对长辈,挣扎了好一会儿,才轻轻拍着杨令箴瘦弱的脊背:“节哀顺变。”
杨瑾、杨琅跪在杨令箴之后几步的位置,哭得有些累了,虽然见过梁胤常几面,却没怎么和他打过交道,不知该不该上前见礼。
杨鼐轻轻咳嗽了一声,几乎没有引起人注意,杨令箴却慢慢恢复了神智,满心的难过,现在的场面又叫她后悔和尴尬,五味杂陈的,尽量小幅度地推开了梁胤常,用袖子擦了眼泪,粗麻的布料碾得她脸上生疼。
“多谢你来,吃了早饭没有?”她抽了抽鼻子,若无其事道。
梁胤常怅然若失地收回手:“你自己还没用过吧?”
杨令箴哪里有胃口呢?却忽然想起来东宫,急忙道:“我忘了给太子那边告假了,你在端本宫值守,有没有听到他说什么?”
梁胤常有些好笑,安慰道:“别怕,连皇上都辍朝一日,太子早就得到信儿了,我昨日下值,东宫那个叫何勤的公公特地来找我,让你安心在家守孝便是。”
杨令箴松口气,手臂被人戳了戳,侧头看去,原来是杨琅,眼睛哭得发红,有些好奇问她:“四哥,你不给我们引见一二吗?”
杨瑾也看了过来。
杨令箴心里微震。
她这么多年很少有和这两个兄弟正经坐下来说说话的机会,寻常逢年过节,父亲都是带她出门和官员同僚交际,各府同龄之人,认她就是认景川侯。梁二哥是梁氏宗子,就住在隔壁胡同,瑾哥和琅哥竟然不怎么认得他吗?
父亲几乎是毫不关照除她以外的子嗣……
杨令箴连忙招手让两个弟弟过来,虚手比着梁胤常:“是我的疏忽。这是堂子胡同梁指挥使梁伯父家的二公子,”再对梁胤常道,“这是我的两个弟弟,杨瑾、杨琅。”
梁胤常倒是知道杨伯父膝下存有三子,也认得出相貌,却没正经说过话,温声道:“我名胤常,尚未取字,你们就和你们四哥一样,叫我梁二哥好了。”
杨瑾、杨琅认过。
梁胤常轻声对杨令箴道:“我有话想单独和你说,你现在方不方便?”
杨令箴心下不解,但见他一脸肃然,没有犹豫,便请他去耳房。
她站了起来,走到正厅边上的耳房里,坐在炕上,杨鼐取来了一只暗红色的戗金小盒,放在炕桌上,就要出去:“少爷看吧,我去外面守着。”
这是父亲最后交代给她的东西。
小厮听到动静进书房之后,她并没有机会过目,只能叫了杨鼐过去取。
杨令箴摇头道:“没事,你也很累,在这里歇歇吧,这几日都有得忙。今晚不会有人过来了。”
杨鼐便去了门边坐下守着。
盒身装了机关。
杨令箴辨认片刻,是父亲以前教过她的暗锁,四面找到隐秘的小口,按照次序轻轻敲击,再小心沿着露出的缝隙轻轻掰开,盒盖应声而落。
第一件就是父亲说的休书。墨迹还很新,是前不久才写的。
“立书人杨希偃,系顺天府良乡县人。伉俪之道,义期同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少聘定香河许氏为妻,岂期过门未满一月而有娠三月,是为犯奸,虽有经持舅姑之丧,亦在出限,情愿退回本宗……”
末尾是年月日,还有历代相传的景川侯印。
杨令箴心中微震。
畅陵轩那位,竟然是未婚有娠进的门?父亲拿这个名由休妻,不就是否认瓒世子和杨昭仪是他的儿女吗?
但是,但是……晟哥和杨昭仪的相貌,都能看出来有和父亲相像的地方啊!
他是不惜自己的名誉也要给许氏扣上婚前失贞的罪名,许氏与更三年丧,在三不去之列,然而恶疾及奸却不在此限,不用此律。
杨令箴觉得这休书像个烫手山芋一般,真拿了出去,放到宗祠公开,父亲的名声一定要受损的……
她将休书放到了盒子最底下。
接着是一尊手掌大小的和田玉印玺,底面刻了“净明忠孝”四方小字。
一张薄薄的户帖,苏州府常熟县民,连姓,昌化三年入籍,父母七口,小二口,长女阿箴,十四岁,未嫁。
是杨希偃给她准备的傅本。官府勘合钤印一应俱全。
杨希偃名下所有产业,不经侯府的账,全部划归杨令箴所有。
还有之前所说的祥昌武馆里那支私兵的资料。都是军营里犯了死罪的士兵,杨希偃为他们改头换面留了性命,罪证都在这里。恩威并济,背叛的概率很小。
……
看完了东西,杨令箴抱着盒子深深吸气。
青禾堂里所有家生下人,还有父亲信任的小厮管事,阖家的身契都在盒子里,她是唯一的主子。除此之外,全都是不必告知侯府中人就能随她支配的财产、人手,完全可以做到不被任何人知晓。
心里茫然空洞。
**
次日天晓,分班差人往各亲眷处报丧。
刚刚派遣完毕,三老爷杨希端带着宫中的旨意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光禄寺和钦天监的官员。
吴太夫人被婆子用竹椅抬来了正院,要带着所有小辈跪下接旨。
乾清宫大总管齐项忙拦下了,劝道:“老太君年迈,又有伤在身,皇上特意嘱咐不必行跪。”
吴氏看了眼三老爷,杨希端暗暗点头,她才安下心来,先谢过皇上恩旨。
香案摆好,点上香烛,齐项宣读旨意。
“……五代景川侯杨公,讳希偃,字仰川。内孝友,外笃于风谊。干事恩威并施,及当利害,秉义直前,无何顾惜。利器械,阅兵马,号令肃然,除寇惩匪,用兵如神。平居笑语谐谑,恤及闾间巷里,事无间外。在官引大体,其言如衡,平绳有度。惜善类,诚尤力。昔在孝宗,读书亭上,济济多士,长养成之。燕冀于天。奕奕杨公,其行孑安,有决如川,其立如山。文则美矣,其武桓桓,其去不迟,其逝超然。赠太保,谥简肃,赐祭三坛,外加两坛,礼部并钦天监协同治丧。”
随行的还有御医,屏退众人,只留下吴氏和三老爷,并乾清宫齐总管。
御医揭开景川侯遗体覆的纸被,观察口鼻、面色,又验过那碗致命的腊八粥,齐项不错眼地盯着,御医终于点头:“确无疑义,粥里掺了大量枇杷核萃取的浓汁,剧毒无比,简肃公是用过粥才中毒而亡的。”
杨希端支撑着母亲摇摇欲坠的身子,代问道:“兄长向来骨筋强健,昨晚只有我侄儿箴哥在场,说是只喝了一口而已,如何就即刻毙命了?”
御医面上流露出些微的惊讶:“府里……竟不知简肃公底子如何吗?”
吴太夫人母子皆是一派茫然。
御医便道:
“昌化十三年之后,简肃公的身体就每况愈下,皇上屡屡命我等医治,却是忧思至极所致。心病难医,简肃公虽然看着安泰,内里却虚弱,我等皆无法。是以如今毒药轻易毁损了根底。再者,纵然没有昨日之患,简肃公恐怕……寿数也不过三五载而已。”
昌化十三年,箴哥进京的那年。
吴氏怔然道:“他,他从来不和我说。老大人们是在宫中为他医治么?”
御医略带愧疚地颔首:“简肃公私下与我等提及,不欲我等来回奔波侯府与禁内,都是直接去中军府诊脉的。”
吴氏心中火烧一般,猛然望向灵床上儿子僵直的遗体,几乎要跳起来指着他大骂。
不过是个地位卑贱的商女,命如草芥!哪里值得你用情至深,连老母、手足、骨肉尽皆不顾?皇朝侯爵,权重望崇,竟然为一个薄命的女人到了情愿毁损身子、几近殉情的地步!
你哪里配做我的儿子!
“娘!娘!”
杨希端察觉母亲不好,再看竟然双眼一翻,直直倒在椅背上,惊声呼喊。
御医即刻上前,先切脉,再翻了太夫人的上下眼皮、察看舌苔颜色。
齐项关切道:“老太君如何?”
“情急攻心,不好说,权且静养为宜。”
杨希端连连点头,急着送母亲回寒檀院歇息,却看着御医欲言又止:“有劳大人,今日之事……”
御医和齐项相视一笑,善解人意道:“三老爷放心,太夫人亲自上了折子禀明皇上实情,简肃公是国之重臣,皇上自然体谅太夫人一片苦心,也要保住简肃公威名,早已吩咐我等不准外传。简肃公乃是卒于任上。”
齐项接了话,低声道:“皇上的意思,刘太夫人的丧事,就悄悄地办了吧,横竖是旁支的长辈,又犯此罪孽,不必府里各位爷、娘为她戴孝了。”
杨希端称是,这才唤人进。
**
搭彩匠在正院天井搭了五间大棚,开丧破孝,做起道场。家下奴婢、小厮穿上热孝,收拾桌椅,处处槅扇挂上孝幔子,灵堂挂起经幡。
杨琦去请了技艺精湛的画师描摹遗像,杨理还在燕河营,打发了小厮去报丧,正在赶回的路上。
瑾哥、琅哥换马飞驰回府,跪爬入灵堂,在棺前稽颡泣血,放声大哭。晟哥、昱哥被奶母抱着跪在其后,穿了重孝,懵懵懂懂地哭泣。三夫人、四夫人并瓒大奶奶、琦二奶奶在后院料理停灵、迎宾送客诸事。
钦天监阴阳人看时批过书,写了殃榜盖在死者身上,择定发引、大殓、送殡吉日,光禄寺卿带着属吏依照一品官员的成例打点致祭。
皇帝辍朝一日,三老爷、四老爷告假,有了皇帝派来的官员协助,景川侯走得再突兀,再始料不及,仍是丧仪焜耀,宾客如云。
杨令箴还没娶亲,不算成丁,跪在灵堂守孝举哀,一并接待前来吊唁的同龄少年人。
梁家同在小时雍坊,与侯府不过一条胡同之隔,差人报丧,梁家排在第一,来得也是最早的。
面北吊唁完毕,三老爷、四老爷出幕外拜谢梁懋,梁胤常是小辈,先进了灵堂供奠。
灵柩前跪着的好友一身粗麻凶服,脸色青白,不过两日未见,已经瘦了好几圈,原本就清秀如竹,现在更显得弱不禁风。眼睛直直地望着灵柩里的侯爷,半分也没看见他。
梁胤常上前几步,半跪在她身边,忍不住揽过她的肩膀,几乎是搂在怀里的姿势,低声道:“箴哥儿,你、你还好吗?我来看你了。”
杨令箴一点挣扎也没有,甚至伸手拥紧了他,用力闭上眼睛,喃喃道:“我没有爹了……”
幼年失恃,少年失怙,她再也没有血亲了。
梁胤常简直不敢出声惊动,又觉得自己在杨伯父的灵前起这样的心思,实在无颜面对长辈,挣扎了好一会儿,才轻轻拍着杨令箴瘦弱的脊背:“节哀顺变。”
杨瑾、杨琅跪在杨令箴之后几步的位置,哭得有些累了,虽然见过梁胤常几面,却没怎么和他打过交道,不知该不该上前见礼。
杨鼐轻轻咳嗽了一声,几乎没有引起人注意,杨令箴却慢慢恢复了神智,满心的难过,现在的场面又叫她后悔和尴尬,五味杂陈的,尽量小幅度地推开了梁胤常,用袖子擦了眼泪,粗麻的布料碾得她脸上生疼。
“多谢你来,吃了早饭没有?”她抽了抽鼻子,若无其事道。
梁胤常怅然若失地收回手:“你自己还没用过吧?”
杨令箴哪里有胃口呢?却忽然想起来东宫,急忙道:“我忘了给太子那边告假了,你在端本宫值守,有没有听到他说什么?”
梁胤常有些好笑,安慰道:“别怕,连皇上都辍朝一日,太子早就得到信儿了,我昨日下值,东宫那个叫何勤的公公特地来找我,让你安心在家守孝便是。”
杨令箴松口气,手臂被人戳了戳,侧头看去,原来是杨琅,眼睛哭得发红,有些好奇问她:“四哥,你不给我们引见一二吗?”
杨瑾也看了过来。
杨令箴心里微震。
她这么多年很少有和这两个兄弟正经坐下来说说话的机会,寻常逢年过节,父亲都是带她出门和官员同僚交际,各府同龄之人,认她就是认景川侯。梁二哥是梁氏宗子,就住在隔壁胡同,瑾哥和琅哥竟然不怎么认得他吗?
父亲几乎是毫不关照除她以外的子嗣……
杨令箴连忙招手让两个弟弟过来,虚手比着梁胤常:“是我的疏忽。这是堂子胡同梁指挥使梁伯父家的二公子,”再对梁胤常道,“这是我的两个弟弟,杨瑾、杨琅。”
梁胤常倒是知道杨伯父膝下存有三子,也认得出相貌,却没正经说过话,温声道:“我名胤常,尚未取字,你们就和你们四哥一样,叫我梁二哥好了。”
杨瑾、杨琅认过。
梁胤常轻声对杨令箴道:“我有话想单独和你说,你现在方不方便?”
杨令箴心下不解,但见他一脸肃然,没有犹豫,便请他去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