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为昏昏欲睡的朝锦歌拉上了被褥,灭了房内的明烛,徐徐迈出了屋。
莫殇坐在庭下的石凳上,晚风萧瑟,却不见其颤意。
“师兄何故不回屋歇息,独自在外吹风?”
宋城顺势坐于莫殇的同侧。
莫殇没有吱声,只是望着远处。
“三皇子,醒了。师弟不妨和我一同探望?”
莫殇蓦然发出邀约,不知何意。
明面上,宋境始终是宋城的兄长,兄长受难,宋城没有不前往探望慰问的道理。
宋城紧随莫殇的身后,进了屋。
宋境眼神空洞,所示之处皆被白色绷带缠绕着,些许鲜红点缀着,可他还是强撑着口气,挺了过来。
宋城不禁想到当初在南岐牢狱,对宋境除之后快,他只需勾勾手脚即可。一时心慈手软,倒为现在的他摆出了难题。前有军医和谢妫的照拂,后有莫涛和三清的看守,宋城再想对宋境下手,难于登天。
罢了,他也因此摆脱了构陷宋境的嫌疑,想来也算是保全了兄有弟恭的伪局。宋城在三清的心中,依旧还是仁爱胜于狠戾。
宋境不顾孱弱的身躯,急促的呼吸,涨红的脸色,他想要极力诉说着什么。
“我阿姊......智元......帝姬,如今可还安好?”
宋城闻言,在心底对此嗤之以鼻。还真是一出姐弟情深的戏码啊。可惜,宋境心系阿姊的境地,智元帝姬却不知顾不顾得上她这位好弟弟。
莫殇一边安抚着宋境,一边开口道:“智元帝姬昨日生产,母女平安,殿下大可放心,切莫为此烦忧,伤了神。”
宋境平稳着气息,逐渐镇定下来。眼角的泪,是无声滑落,是真情流露。
他的阿姊为了腹中血脉,不惜以背叛母族铤而走险,其中弯弯绕绕的勾当心思,他岂会不知?只是上天有愚人之乐,偏偏不让人得偿所愿,更道是负债累累。
一朝帝姬身负叛国之罪,君主估计黎民百姓,怎会轻饶?
阿姊心高气傲,怎会心甘情愿低足受刑于当庭广众之下?
智元帝姬已犯重罪,宋境的哀恸落泪,不仅是为阿姊混沌之举的艴然,更是为无力回天的哀悼。
自和亲一别,宋境日思夜想,只为见阿姊一面。
如今兵戎相见,阿姊被权势遮目,只怕是永别。
“兄长身负重伤,不该为智元帝姬的琐事烦扰,此事自有君主定夺。”
宋城鼓着嘴,似乎说出那句兄长,他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
宋境歪过头,凝视着宋城。宋城“不甘示弱”,眼神也从未躲却。
“四弟自幼在宫寺祈福长大,如今师承三清,日后定前途无量。”
宋境由衷之言,夹杂着一丝惊羡。
惊于宋城年少有成,身上不乏君主之后的气宇轩昂;羡于宋城完好之身、师承名门,青云万里,大有可为。
可惜宋城并未理解宋境言语中的羡慕之情,单单“宫寺”的字眼已经深深刺痛了他。
原来他十五载的雨僝风僽,苟活于此,在宋境或是他人的眼中,只是祈福的一番坦途罢了。他因此建立起来的仇恨苦闷,在别人眼中不过是无关痛痒的矫情是非。
宋境,他凭什么,凭什么先入为主,如此称心快意!
什么兄有弟恭的伪局,统统都是屁话,他与宋境根本谈不上手足;在这各自为营的皇室,需要的是更胜一筹的承继者,不是连枝同气的虚伪情谊!
“三殿下刚有好转,殇儿不妨带着四殿下先行去偏房歇息?”
莫涛示意莫殇带着宋城离开。
莫涛是朝都功高望重的武将出身,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战场,都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宋城已经将莫涛的师兄朝骏纳入麾下,此前南下,更是有意拉拢莫涛,何况他们之中还隔着莫殇这层关系,总是轻易些。
奈何经由宋城多日的察言观色,莫涛守正不饶,加之事前与宋境几近过命之交,引咎自责;莫涛虽沉默寡言,但心中的天秤早已向宋境偏袒而去,断不会“归顺”于宋城。
既不为他用者,又有何用?
“殿下几经波折,不仅窥探出了南岐秘容,如今更是朝都反败为胜的功臣......”
三言两语,莫涛几度哽咽,跪在宋境的榻边,只求遭受此等苦难的是自身,而非宋境。
宋境掩盖在褥下的手伸出,碰了碰莫涛宽大的手背,宽慰道:“将军奉命南下助我一臂之力,奈何我是无用之材,拖了将军的后腿,只望将军不要唾弃才是。”
宋境几乎将自己的身份卑微至于尘土,与断臂一起埋葬的不只是他的未来,更有他为尊维尊的尊严与自信。
莫涛红了眼眶,数年征战,他见过生,判过死,却看不得饱受战争苦难的将士与百姓,备尝艰苦,却忧患余生;失去了生的希望的人们,与行尸走肉一般。
“老臣接下君主的诏书,就得为南下将士负责,就得为殿下分忧;殿下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耗尽自己的一切,为国为家;道阻且长,余下的事宜,老臣会竭尽全力为殿下排难解纷。”
莫涛卸下身上的佩剑,以示敬意,俯身叩首道。
他莫涛是重情重义之人,三皇子忧国爱民之心日月可鉴,他绝不会弃殿下于不顾。
“父亲当真要亲自护送智元帝姬和三皇子殿下返还朝都?”
莫殇在偏房左右踌躇,不安道。
莫涛背着手,已然下定决心。“三皇子殿下与我奉君主之令,南下御敌;如今尘埃落定,既有三清师叔守阵亦有小辈齐心协力,南下困境已解,我也能放心将其重任交托与你的手中。”
莫涛郑重地摸了摸莫殇的脑袋,此刻他们之间的不仅是父与子,更是一代更迭的挺膺担当。
“父亲,那我便同你一道回去。”
算起来,莫殇也不过是十六岁的少年,有冲劲的同时也添稚气。
莫涛没有摆出为父高高在上的架势,只是无奈地苦笑着:“你如今不仅是莫家的少主,更是朝都的镇南将军,怎可意气用事。我不过是完成了我的使命,护送帝姬和三皇子回朝都,只要殇儿胜了此战,不过半月我军凯旋,父亲一定在朝都等你回来。”
莫殇低声抽泣着,不知突然想到了什么,又破涕为笑,“仔细算着日子,父亲回家之日,或许母亲已经临产,待我处理完南岐战事凯旋而归,我们一家人才算真正团圆。”
两道诏书,莫殇与父亲分离数月,如今又要分道扬镳,一个深入南部,一个遣返朝都;可任谁都没有忘却亲情的纽带。
“四殿下不妨与老臣一道同行,南蛮苦寒,殿下能陪殇儿南下已是不易。”
莫涛端详着宋城,询问道。
宋城原不忍打断莫涛与莫殇鲜少的父子寒暄,得了莫涛的问,这才起身,回话道:“我与莫殇师出同门,哪有师兄在前奋战,师弟躲后偷闲的道理。”
宋城借他与莫殇师兄弟关系的说辞,既为自己留在南蛮找了适宜的借口,更在无形中拉近了自己与莫家的关系。
三清想到宋城南下亦要躲避朝都的暗箭,也不赞同宋城与莫涛一道返还朝都。
“师侄莫忧,四殿下既然拜在我的门下,我必会护他不受无妄之灾。”
“南下之战,也该有一个了解了。只等我军凯旋!”
如此,莫涛死而无憾。
***
谢妫局促不安地在李欢屋外徘徊着,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准备敲门的手,一次次举起、又一次次落下。
李欢灭了屋内的烛火,但谢妫的身影依旧残留在门帘处。
“不知,谢公子有何事?”
李欢情不自禁,还是问出了口。
谢妫身躯一震,又犯起了口吃。“听闻李......城主明日就......要随着莫将军一同返还瑶城,我......特地前来为城主送行。”
谢妫只嫌弃自己嘴笨,说完话就用手轻轻打了自己的嘴巴。
李欢不自觉地摸上脸颊旁的伶仃碎发,克制道:“夜半更深,谢公子还是回去休息吧,公子一番好意,我心领了。若有再见之时,若有再见之时......”
李欢噤声,不知该如何说下去。
她是瑶城之人,先城主之女,身上担负着守护瑶城的重任;她今后的天地,只怕就在瑶城中,罢了。
谢妫一身医学才能,是朝都世家之后,与她本就陌路。
这十几日的朝夕相处,他们不过是被彼此间若明若昧的情愫所染,他们之间的界限不似朦胧醉眼,而该是了然于怀。
谢妫惝恍迷离,不知是该为李欢的严词拒绝而难过,还是为自己无拳无勇而丧气。
“那我就不打搅城主休息了,望来日......再见。”
李欢捂着嘴,不愿再发出声响。只是眼角无声的泪还是背叛了她,流露真情。
他们两人心知肚明,明日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谎言,今后他们的人生未必会有交叠,未必会有纠葛。未能说出口的道别,他不知如何披露腹心;柔肠寸断的独苦,她不知如何洗心涤虑。
涤地无类,荡然无余;是友,是心心相惜,但无情。
阒无人声,薄物细故的情丝,无疾而终。
莫殇坐在庭下的石凳上,晚风萧瑟,却不见其颤意。
“师兄何故不回屋歇息,独自在外吹风?”
宋城顺势坐于莫殇的同侧。
莫殇没有吱声,只是望着远处。
“三皇子,醒了。师弟不妨和我一同探望?”
莫殇蓦然发出邀约,不知何意。
明面上,宋境始终是宋城的兄长,兄长受难,宋城没有不前往探望慰问的道理。
宋城紧随莫殇的身后,进了屋。
宋境眼神空洞,所示之处皆被白色绷带缠绕着,些许鲜红点缀着,可他还是强撑着口气,挺了过来。
宋城不禁想到当初在南岐牢狱,对宋境除之后快,他只需勾勾手脚即可。一时心慈手软,倒为现在的他摆出了难题。前有军医和谢妫的照拂,后有莫涛和三清的看守,宋城再想对宋境下手,难于登天。
罢了,他也因此摆脱了构陷宋境的嫌疑,想来也算是保全了兄有弟恭的伪局。宋城在三清的心中,依旧还是仁爱胜于狠戾。
宋境不顾孱弱的身躯,急促的呼吸,涨红的脸色,他想要极力诉说着什么。
“我阿姊......智元......帝姬,如今可还安好?”
宋城闻言,在心底对此嗤之以鼻。还真是一出姐弟情深的戏码啊。可惜,宋境心系阿姊的境地,智元帝姬却不知顾不顾得上她这位好弟弟。
莫殇一边安抚着宋境,一边开口道:“智元帝姬昨日生产,母女平安,殿下大可放心,切莫为此烦忧,伤了神。”
宋境平稳着气息,逐渐镇定下来。眼角的泪,是无声滑落,是真情流露。
他的阿姊为了腹中血脉,不惜以背叛母族铤而走险,其中弯弯绕绕的勾当心思,他岂会不知?只是上天有愚人之乐,偏偏不让人得偿所愿,更道是负债累累。
一朝帝姬身负叛国之罪,君主估计黎民百姓,怎会轻饶?
阿姊心高气傲,怎会心甘情愿低足受刑于当庭广众之下?
智元帝姬已犯重罪,宋境的哀恸落泪,不仅是为阿姊混沌之举的艴然,更是为无力回天的哀悼。
自和亲一别,宋境日思夜想,只为见阿姊一面。
如今兵戎相见,阿姊被权势遮目,只怕是永别。
“兄长身负重伤,不该为智元帝姬的琐事烦扰,此事自有君主定夺。”
宋城鼓着嘴,似乎说出那句兄长,他就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
宋境歪过头,凝视着宋城。宋城“不甘示弱”,眼神也从未躲却。
“四弟自幼在宫寺祈福长大,如今师承三清,日后定前途无量。”
宋境由衷之言,夹杂着一丝惊羡。
惊于宋城年少有成,身上不乏君主之后的气宇轩昂;羡于宋城完好之身、师承名门,青云万里,大有可为。
可惜宋城并未理解宋境言语中的羡慕之情,单单“宫寺”的字眼已经深深刺痛了他。
原来他十五载的雨僝风僽,苟活于此,在宋境或是他人的眼中,只是祈福的一番坦途罢了。他因此建立起来的仇恨苦闷,在别人眼中不过是无关痛痒的矫情是非。
宋境,他凭什么,凭什么先入为主,如此称心快意!
什么兄有弟恭的伪局,统统都是屁话,他与宋境根本谈不上手足;在这各自为营的皇室,需要的是更胜一筹的承继者,不是连枝同气的虚伪情谊!
“三殿下刚有好转,殇儿不妨带着四殿下先行去偏房歇息?”
莫涛示意莫殇带着宋城离开。
莫涛是朝都功高望重的武将出身,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战场,都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宋城已经将莫涛的师兄朝骏纳入麾下,此前南下,更是有意拉拢莫涛,何况他们之中还隔着莫殇这层关系,总是轻易些。
奈何经由宋城多日的察言观色,莫涛守正不饶,加之事前与宋境几近过命之交,引咎自责;莫涛虽沉默寡言,但心中的天秤早已向宋境偏袒而去,断不会“归顺”于宋城。
既不为他用者,又有何用?
“殿下几经波折,不仅窥探出了南岐秘容,如今更是朝都反败为胜的功臣......”
三言两语,莫涛几度哽咽,跪在宋境的榻边,只求遭受此等苦难的是自身,而非宋境。
宋境掩盖在褥下的手伸出,碰了碰莫涛宽大的手背,宽慰道:“将军奉命南下助我一臂之力,奈何我是无用之材,拖了将军的后腿,只望将军不要唾弃才是。”
宋境几乎将自己的身份卑微至于尘土,与断臂一起埋葬的不只是他的未来,更有他为尊维尊的尊严与自信。
莫涛红了眼眶,数年征战,他见过生,判过死,却看不得饱受战争苦难的将士与百姓,备尝艰苦,却忧患余生;失去了生的希望的人们,与行尸走肉一般。
“老臣接下君主的诏书,就得为南下将士负责,就得为殿下分忧;殿下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耗尽自己的一切,为国为家;道阻且长,余下的事宜,老臣会竭尽全力为殿下排难解纷。”
莫涛卸下身上的佩剑,以示敬意,俯身叩首道。
他莫涛是重情重义之人,三皇子忧国爱民之心日月可鉴,他绝不会弃殿下于不顾。
“父亲当真要亲自护送智元帝姬和三皇子殿下返还朝都?”
莫殇在偏房左右踌躇,不安道。
莫涛背着手,已然下定决心。“三皇子殿下与我奉君主之令,南下御敌;如今尘埃落定,既有三清师叔守阵亦有小辈齐心协力,南下困境已解,我也能放心将其重任交托与你的手中。”
莫涛郑重地摸了摸莫殇的脑袋,此刻他们之间的不仅是父与子,更是一代更迭的挺膺担当。
“父亲,那我便同你一道回去。”
算起来,莫殇也不过是十六岁的少年,有冲劲的同时也添稚气。
莫涛没有摆出为父高高在上的架势,只是无奈地苦笑着:“你如今不仅是莫家的少主,更是朝都的镇南将军,怎可意气用事。我不过是完成了我的使命,护送帝姬和三皇子回朝都,只要殇儿胜了此战,不过半月我军凯旋,父亲一定在朝都等你回来。”
莫殇低声抽泣着,不知突然想到了什么,又破涕为笑,“仔细算着日子,父亲回家之日,或许母亲已经临产,待我处理完南岐战事凯旋而归,我们一家人才算真正团圆。”
两道诏书,莫殇与父亲分离数月,如今又要分道扬镳,一个深入南部,一个遣返朝都;可任谁都没有忘却亲情的纽带。
“四殿下不妨与老臣一道同行,南蛮苦寒,殿下能陪殇儿南下已是不易。”
莫涛端详着宋城,询问道。
宋城原不忍打断莫涛与莫殇鲜少的父子寒暄,得了莫涛的问,这才起身,回话道:“我与莫殇师出同门,哪有师兄在前奋战,师弟躲后偷闲的道理。”
宋城借他与莫殇师兄弟关系的说辞,既为自己留在南蛮找了适宜的借口,更在无形中拉近了自己与莫家的关系。
三清想到宋城南下亦要躲避朝都的暗箭,也不赞同宋城与莫涛一道返还朝都。
“师侄莫忧,四殿下既然拜在我的门下,我必会护他不受无妄之灾。”
“南下之战,也该有一个了解了。只等我军凯旋!”
如此,莫涛死而无憾。
***
谢妫局促不安地在李欢屋外徘徊着,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准备敲门的手,一次次举起、又一次次落下。
李欢灭了屋内的烛火,但谢妫的身影依旧残留在门帘处。
“不知,谢公子有何事?”
李欢情不自禁,还是问出了口。
谢妫身躯一震,又犯起了口吃。“听闻李......城主明日就......要随着莫将军一同返还瑶城,我......特地前来为城主送行。”
谢妫只嫌弃自己嘴笨,说完话就用手轻轻打了自己的嘴巴。
李欢不自觉地摸上脸颊旁的伶仃碎发,克制道:“夜半更深,谢公子还是回去休息吧,公子一番好意,我心领了。若有再见之时,若有再见之时......”
李欢噤声,不知该如何说下去。
她是瑶城之人,先城主之女,身上担负着守护瑶城的重任;她今后的天地,只怕就在瑶城中,罢了。
谢妫一身医学才能,是朝都世家之后,与她本就陌路。
这十几日的朝夕相处,他们不过是被彼此间若明若昧的情愫所染,他们之间的界限不似朦胧醉眼,而该是了然于怀。
谢妫惝恍迷离,不知是该为李欢的严词拒绝而难过,还是为自己无拳无勇而丧气。
“那我就不打搅城主休息了,望来日......再见。”
李欢捂着嘴,不愿再发出声响。只是眼角无声的泪还是背叛了她,流露真情。
他们两人心知肚明,明日只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谎言,今后他们的人生未必会有交叠,未必会有纠葛。未能说出口的道别,他不知如何披露腹心;柔肠寸断的独苦,她不知如何洗心涤虑。
涤地无类,荡然无余;是友,是心心相惜,但无情。
阒无人声,薄物细故的情丝,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