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欢再次来到了街市。
待郑泰进入茶楼后,夏欢便由雪棠陪着,在茶楼附近走走停停,寻找合适的商机。
聚福茶楼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正好在十字街角,南来北往的都要路过,内里的装饰也气派豪华,除了大堂还有雅座,刚刚开张便座无虚席。
茶楼周围几乎都是小店,茶叶蜂蜜,胭脂水粉,药铺钱庄,中间夹杂着一些临街的住家宅院,和现代的街市没有太大区别。
距离茶楼不远处,夏欢留意到一间铺子正在出租,派雪棠上前一打听,东家因着急回老家所以低价出租,月租三千五百文。
夏欢盘算着,只要每天卖够四十份薯片,成本就出来了,多卖的就是净赚。
一圈下来,夏欢对市面上卖的货品大概心中有数,正打算折回刚才的店铺进内里看看,郑泰带着契约书回来了。
好消息是,聚福茶楼每日薯片要求一百五十份麻辣,五十份甜口,共计二百份,每份四文没有讨价还价,当日结算,这无疑给资金周转提供了很大便利。
而比较挠头的是,茶楼要求每日分上下午二个时段供应,以保证薯片酥脆的口感,但是现在薯片从出宅子到茶楼,路上大概半个时辰,那么等到了客人手中时,薯片的口感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此时夏欢知道自己这趟没白来,转头就把刚才看好的商铺下了定金。
夏欢深知小恩小惠的作用,这两天家里下人们多干了不少活,顺路买了一些可口的点心。
花不了几个钱,但是笼络人心最为管用。
到家把点心给下人们一分,再许诺月钱每人多加一成,果不其然,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士气高涨不说,对夏欢的忠心也多了几分。
夏夫人吃着点心,听女儿把聚福茶楼订单的事大概说了一遍,欣慰之余,担心无法按茶楼的要求兑现。
眼前宅子里就这几个下人,除去日常的活,每日里做四十份薯片已经是极限,再多就吃不消了。
“母亲不用担心,女儿今天已经看好了茶楼附近的一个铺子,地方大小合适,只要人手够用,做茶楼这些薯片绰绰有余。”
夏欢顽皮的摊开双手伸到夏夫人眼前:“只是眼前女儿两手空空,必须要向娘借一些私房钱。”
夏夫人笑着拍了拍女儿的手:“欢儿用就拿去,借什么借。”
“钱一定是借的才会逼着自己去努力赚钱。”夏欢收起笑容:“若女儿想用钱便从娘这里拿,时日久了就习惯了,惰了。"
"等到坐吃山空那天,要么回到夏家看爹的脸色过日子,要么流落街头,女儿不想到那步田地。”
夏夫人点点头,女儿每一句都说到自己心上,只是想想日后女儿要更加辛苦,止不住辛酸。
给母亲写了欠条,一并承诺了利息,手头有了本钱的夏欢心里有了底气,但要想把茶楼的订单敲定,还有几件事要落实。
眼前急需的是人手:“若碧姑姑,若要尽快找到五六个好用的下人有什么办法?”
“这个好办,去牙市买就可以,有死契,也有活契,看大小姐想要什么样的人手。”若碧果然清楚。
“那下午劳烦姑姑带着徐州跑一趟,尽快解决人手问题。优先死契,最好是夫妻,带着孩儿的也没关系,一定要面相忠厚老实,这样的用起来放心。”
“明白。”若碧虽然有点不解为何要首选夫妻,但是也没有多问,知道大小姐办事自有道理。
夏欢想的多一些,两公婆的话,女的在宅子这边,男的在铺子干活就不会有歪心思,多少都要忌惮一下老婆在这边过的好不好。
“另外,挑二条通人性的家养狗养在院子里,日后宅子里女人居多,若有不速之客,有条狗起码可以震慑一下。”
若碧很是佩服大小姐的心思缜密,一一记下。
想着从古至今,要想东西卖的好,名字非常重要,尤其人们对一些不太福气的名字很是忌讳,而聚福茶楼里多是谈生意的商人和官场上的人,薯片可能会因为谐音“输”而不好卖。
想了想,夏欢提笔将薯片改为“旺旺脆片”,并嘱咐郑泰带句话给茶楼老板:从供应聚福茶楼开始,就不再摆摊散卖,保证京城只有聚福茶楼一家有卖。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就是要求茶楼将百份四百文钱提高到四百五十文。
此举可谓一举两得,茶楼的旺旺脆片一枝独秀,可以吸引更多食客,而夏欢这边相当于每份提高了单价。
为免夜长梦多,夏欢立刻打发郑泰下午将契约与聚福茶楼敲定,不出所料,茶楼老板对独家供应非常满意,提高点价格也就理所应当了,当场就敲定了契约书,约定三日后开始在茶楼供应。
前脚茶楼的事敲定,后脚若碧带着几个新买的下人也回来了,简单交代了几句,接下来购置后厨炊具,编制柳条篮,采购土豆和各类配菜,一切配备齐全,三日后,与聚福茶楼的合作顺利开张。
旺旺脆片的开发不是夏欢的终极目标,夏欢把店铺的大权交给郑泰,每隔一日去店铺里巡视一下,看看哪里需要改进或者下人们有什么要求。
几日后,旺旺脆片的制作步入正轨,夏欢有了精力,开始琢磨怎么把店铺的沿街店面利用上。
夏欢很是苦恼了几日,这里和现代不同,现代很多小吃在这里无法实现,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初春的时节,乍暖还寒,有温度的小吃应该好卖。
夏欢努力回忆着街市上看到的蔬果,在脑海中一个一个筛选着,很快,目标锁定在了这里没有的红枣糯米糕上。
街市上干鲜大红枣很多,估计都是去年的枣子晒的,卖糯米的也有几家,各种豆子就更不用说了,品类繁多。
夏欢是行动派,有了目标立刻动手,带着雪棠风风火火的买齐了食材,又购置了五层笼屉,一切就绪,动手开始制作枣糕。
等待枣糕揭锅的过程中,夏欢给店铺起了个名字:瑄记。
这个灵感来源于现代的老字号,夏欢很是喜欢,畅想着慢慢把瑄记做大,日后交给清瑄管理,自己就可以享清福了。
然而现实打脸来的很快,二个时辰后,枣糕出锅了,虽然看着秀色可餐,然而糯米入口毫无黏糯的口感,豆子不面也不甜,只有红枣过关,软烂香甜。
看着满满一笼屉失败的枣糕,夏欢非但没有沮丧,反而一拍大腿:“对啊,怎么早没有想到呢”。
待郑泰进入茶楼后,夏欢便由雪棠陪着,在茶楼附近走走停停,寻找合适的商机。
聚福茶楼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正好在十字街角,南来北往的都要路过,内里的装饰也气派豪华,除了大堂还有雅座,刚刚开张便座无虚席。
茶楼周围几乎都是小店,茶叶蜂蜜,胭脂水粉,药铺钱庄,中间夹杂着一些临街的住家宅院,和现代的街市没有太大区别。
距离茶楼不远处,夏欢留意到一间铺子正在出租,派雪棠上前一打听,东家因着急回老家所以低价出租,月租三千五百文。
夏欢盘算着,只要每天卖够四十份薯片,成本就出来了,多卖的就是净赚。
一圈下来,夏欢对市面上卖的货品大概心中有数,正打算折回刚才的店铺进内里看看,郑泰带着契约书回来了。
好消息是,聚福茶楼每日薯片要求一百五十份麻辣,五十份甜口,共计二百份,每份四文没有讨价还价,当日结算,这无疑给资金周转提供了很大便利。
而比较挠头的是,茶楼要求每日分上下午二个时段供应,以保证薯片酥脆的口感,但是现在薯片从出宅子到茶楼,路上大概半个时辰,那么等到了客人手中时,薯片的口感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此时夏欢知道自己这趟没白来,转头就把刚才看好的商铺下了定金。
夏欢深知小恩小惠的作用,这两天家里下人们多干了不少活,顺路买了一些可口的点心。
花不了几个钱,但是笼络人心最为管用。
到家把点心给下人们一分,再许诺月钱每人多加一成,果不其然,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士气高涨不说,对夏欢的忠心也多了几分。
夏夫人吃着点心,听女儿把聚福茶楼订单的事大概说了一遍,欣慰之余,担心无法按茶楼的要求兑现。
眼前宅子里就这几个下人,除去日常的活,每日里做四十份薯片已经是极限,再多就吃不消了。
“母亲不用担心,女儿今天已经看好了茶楼附近的一个铺子,地方大小合适,只要人手够用,做茶楼这些薯片绰绰有余。”
夏欢顽皮的摊开双手伸到夏夫人眼前:“只是眼前女儿两手空空,必须要向娘借一些私房钱。”
夏夫人笑着拍了拍女儿的手:“欢儿用就拿去,借什么借。”
“钱一定是借的才会逼着自己去努力赚钱。”夏欢收起笑容:“若女儿想用钱便从娘这里拿,时日久了就习惯了,惰了。"
"等到坐吃山空那天,要么回到夏家看爹的脸色过日子,要么流落街头,女儿不想到那步田地。”
夏夫人点点头,女儿每一句都说到自己心上,只是想想日后女儿要更加辛苦,止不住辛酸。
给母亲写了欠条,一并承诺了利息,手头有了本钱的夏欢心里有了底气,但要想把茶楼的订单敲定,还有几件事要落实。
眼前急需的是人手:“若碧姑姑,若要尽快找到五六个好用的下人有什么办法?”
“这个好办,去牙市买就可以,有死契,也有活契,看大小姐想要什么样的人手。”若碧果然清楚。
“那下午劳烦姑姑带着徐州跑一趟,尽快解决人手问题。优先死契,最好是夫妻,带着孩儿的也没关系,一定要面相忠厚老实,这样的用起来放心。”
“明白。”若碧虽然有点不解为何要首选夫妻,但是也没有多问,知道大小姐办事自有道理。
夏欢想的多一些,两公婆的话,女的在宅子这边,男的在铺子干活就不会有歪心思,多少都要忌惮一下老婆在这边过的好不好。
“另外,挑二条通人性的家养狗养在院子里,日后宅子里女人居多,若有不速之客,有条狗起码可以震慑一下。”
若碧很是佩服大小姐的心思缜密,一一记下。
想着从古至今,要想东西卖的好,名字非常重要,尤其人们对一些不太福气的名字很是忌讳,而聚福茶楼里多是谈生意的商人和官场上的人,薯片可能会因为谐音“输”而不好卖。
想了想,夏欢提笔将薯片改为“旺旺脆片”,并嘱咐郑泰带句话给茶楼老板:从供应聚福茶楼开始,就不再摆摊散卖,保证京城只有聚福茶楼一家有卖。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就是要求茶楼将百份四百文钱提高到四百五十文。
此举可谓一举两得,茶楼的旺旺脆片一枝独秀,可以吸引更多食客,而夏欢这边相当于每份提高了单价。
为免夜长梦多,夏欢立刻打发郑泰下午将契约与聚福茶楼敲定,不出所料,茶楼老板对独家供应非常满意,提高点价格也就理所应当了,当场就敲定了契约书,约定三日后开始在茶楼供应。
前脚茶楼的事敲定,后脚若碧带着几个新买的下人也回来了,简单交代了几句,接下来购置后厨炊具,编制柳条篮,采购土豆和各类配菜,一切配备齐全,三日后,与聚福茶楼的合作顺利开张。
旺旺脆片的开发不是夏欢的终极目标,夏欢把店铺的大权交给郑泰,每隔一日去店铺里巡视一下,看看哪里需要改进或者下人们有什么要求。
几日后,旺旺脆片的制作步入正轨,夏欢有了精力,开始琢磨怎么把店铺的沿街店面利用上。
夏欢很是苦恼了几日,这里和现代不同,现代很多小吃在这里无法实现,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初春的时节,乍暖还寒,有温度的小吃应该好卖。
夏欢努力回忆着街市上看到的蔬果,在脑海中一个一个筛选着,很快,目标锁定在了这里没有的红枣糯米糕上。
街市上干鲜大红枣很多,估计都是去年的枣子晒的,卖糯米的也有几家,各种豆子就更不用说了,品类繁多。
夏欢是行动派,有了目标立刻动手,带着雪棠风风火火的买齐了食材,又购置了五层笼屉,一切就绪,动手开始制作枣糕。
等待枣糕揭锅的过程中,夏欢给店铺起了个名字:瑄记。
这个灵感来源于现代的老字号,夏欢很是喜欢,畅想着慢慢把瑄记做大,日后交给清瑄管理,自己就可以享清福了。
然而现实打脸来的很快,二个时辰后,枣糕出锅了,虽然看着秀色可餐,然而糯米入口毫无黏糯的口感,豆子不面也不甜,只有红枣过关,软烂香甜。
看着满满一笼屉失败的枣糕,夏欢非但没有沮丧,反而一拍大腿:“对啊,怎么早没有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