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坊司的清韵琴声中,众人一一落座。裴昭身侧的寒门进士,似乎仍在因亲眼见得晋王姿容而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地诉说着晋王的功绩。
“早听闻晋王殿下有天人之姿,今日一见,当真是皎如玉树临风前①!”
“殿下不过弱冠时便痛击赤罗,替大周收复失地,位列正一品大将军。瞧瞧我们,早过了不惑,却依旧白身②,这便是云泥之别!”
“但老夫听闻,晋王兵权在握,行事又极是乖张,对朝中老臣也不甚恭敬……圣上与晋王虽有手足之谊,但到底太过纵容。”
“贤兄小声些!这话若是让晋王知晓了,可要仔细脑袋!”
裴昭默默听着众人的看法,或是倾慕,或是担忧,或是畏惧。她抬起眼,向堂上看去。礼部尚书坐在晋王身侧,满脸堆笑,颇有讨好之意,但青年只是神情慵懒地托着下颌,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偶尔嘴角轻轻勾起,似是被逗笑了一般——每逢此时,礼部尚书的表情便愈发浮夸起来。
“一把年纪了,也不忘阿谀谄媚。”温素注意到此番场景,不由冷笑道。
裴昭附和了一声,心下却开始思忖王萼的一番言辞,所谓剑柄,大概是指关切晋王性命的皇家私事。然而,能牵制千军万马的皇家私事可不多见。
佳肴盛馔一一摆上桌后,便轮到四部侍郎致辞。礼部潘侍郎清清喉咙,最先开场:“曩昔贤者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今圣上躬亲仁义,体行圣德,表里文武,显慈孝之行,广贤能之路③……”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等到官员致辞结束,众人饱腹后,便是群青宴的压轴戏——探采名花。
所谓“探采名花”,是指皇帝在进士中挑选四人为“探花使”,入花园采摘牡丹、芍药,四人中最晚回宴的进士要依“金谷酒数”受罚。探花使并非单凭名次选取,还要考虑仪容、气质、家世种种方面,是以不少进士都将此视作无上殊荣。
今年早春,皇帝染疾,探花使便由吏部、礼部、刑部、户部的四位尚书协商拟定。
可现下,见晋王返京,礼部的韩尚书便忍不住开口道:“晋王殿下有不世之功,在场进士中也不乏晋王的仰慕者。若能让晋王也选一名探花使,韩某觉得正是锦上添花。”
刑部张尚书闻言,厉声道:“韩尚书,你为了攀附晋王,如是讨好,置四部的威严于何处?”
韩尚书骂道:“张行简,你少来这套!别以为韩某不知道你那点心思——”
紫袍官员们在堂上争得面红耳赤,堂下进士们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正争论间,一位绿袍小官忽然起身,高声问道:“王萼、郑衍、萧临、顾惜时是原先拟定的四位。殿下莫不是有其他中意的人选?”
裴昭揣摩着四人的姓名,他们背后的势力倒是很容易推敲:王萼、郑衍分别出身琅玡王氏、荥阳郑氏,皆是大周望族;萧临则是当朝太后子侄;而顾惜时则为寒门学士之首。
原本名单尚未公布,晋王若有心仪之人,私下调换,明面上倒也过得去。可如今,绿袍小官的一番话,却明摆着要晋王与四方势力撕破脸面。
裴昭不由有些好奇,若晋王真有心仪的人选,他会替换掉四人中的哪一位?
“不要命了?他没听说过那年晋王在春蒐④当场射杀……”
“闭嘴闭嘴!再说下去你也没命。”
进士间响起窸窸窣窣的议论声。
“其实王某认为,探花使也不必仅限四人。”吏部侍郎王藻轻叩桌案,开口道,“若晋王殿下有心仪的人选,再多选几人又有何妨?不正表明大周人才济济,群英辈出么?”
此番说辞,滴水不漏。
正当众人以为能就此翻篇时,绿袍小官却面露难色:“王侍郎所言不差。只是,原先的探花使为尚书们共同拟定、耗时靡久,若仅凭晋王的随口之言,临时增补,怕是不尊重诸位尚书夜以继日的商议,怕是让四部颜面无存——”
不等绿袍小官话毕,吏部尚书忽而开口骂道:“陆攀,谁容许你如此顶撞殿下的!”
接着,吏部尚书又起身,向晋王躬身道:“犬子无状,多有冒犯,还望殿下宽宏大量,饶他一命。”
绿袍小官闻言,也跪地叩首:“下官无礼,恳请殿下恕罪。”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裴昭恍然大悟,难怪这小官敢如此放肆,原来出身吴郡陆氏,又是陆尚书之子。父子二人一唱一和演的一出戏,想来应当针对晋王。
可漂亮的青年只是垂眼翻阅手中的卷册,仿若众人争论之事与他毫无瓜葛。
然而这一种置若罔闻,却比严词厉色更令人生惧。
丝竹渐罄,随着最后一个琴音落下,园中的气氛压抑到了极致。
紫衣、绯衣官员都尚且敛声屏息,不愿多生事端,更何况场下的进士。大多缄口结舌、噤若寒蝉:胆小的放下银箸,低头盯着盘中物发愣;胆大的则是悄悄地斜眼,窥视着堂上的局势。
冬春之交,地面寒凉刺骨,半刻钟后,跪地许久的陆攀已是面无血色。
陆尚书徐徐开口道:“犬子方入仕途,尚不知礼数,殿下何故要与他这般计较?”一字一句,虽在求人,但声调极为硬冷。
青年神情慵懒,连眼皮也未曾一掀,过了半晌,方才笑道:“陆尚书这是何意?可不是本王让他跪的。况且,子不教,父之过,陆尚书若是心疼,便同他一并跪着,言传身教,如何?”
“殿下,你!”陆尚书自诩是朝中老臣,却在众目睽睽下受此羞辱,气得面色赤红,朝台下瞪去,“孽子,还不赶紧退下!要献丑到几时!”
陆攀这才起身,拭去膝上尘土,颤颤巍巍地退居旁侧。
崔珩将卷册递还给王侍郎,问道:“吴州袁熙,王侍郎以为如何?”
“下官见过她的策论,旁征博引,才华横溢。诗文也是一绝。”
裴昭面色一顿,讶异地朝台上看去,却见崔珩也在看她,似笑非笑,眼底晦暗不明。
“那便她罢。”
事已至此,裴昭便从容起身,垂首施礼道:“袁熙,多谢殿下赏识。”
因为方才的一番争执,宴会的气氛直转而下。采花结束后,飘起了蒙蒙细雨,片刻后,雨势倾颓,犹如天崩,群青宴便在凄凉雨幕中戛然而止。
裴昭跟着进士们回到绮楼避雨,她站在廊下,同他人一般,朝被众官簇拥着离开的晋王望去。
鸦青色的常服,在一片朱紫中分明异常,犹如点墨。
……
三月初七,皇宫。
日暮时分,沉香亭外水波粼粼,浮光跃金。亭内则是灯烛荧煌,珠翠满身的宫婢执旌擎扇,敛容侍立在围案而坐的三人身后。
坐在北位的男子身着赤黄团领袍衫,正是大周皇帝崔瑀。只见他徐徐开口:“七弟久居边关,实属不易。如今,终于重返京都,朕对七弟的日思夜盼,也算有了着落。”
崔珩淡淡笑道:“臣弟在外时,亦时时挂念皇兄、母后。”
皇帝微抿玉盏,道:“北地、陇西二役,七弟运筹帷幄,不减当年神武将军之勇,不但是朕之幸,更是大周荣幸。”
崔珩唇角微勾:“仰仗皇兄威仪而已,臣弟不敢居功。”字句倒是恭敬异常,神情却不见得恳切。
“韫晖,这样倒是生分了。”太后轻轻瞥了崔珩一眼,“听闻前些日子,你去了群青宴,还亲自选了一名探花使?”
“陆尚书因此参了两本,执意说七弟不合规章办事,有违大周礼法,偏要朕予以惩戒。”皇帝摇了摇头,“不过,那女子有何过人之处?”
“臣弟看过她的策论,颇有高宗右相遗风。只可惜她出身商贾,恐怕在朝中行事艰难。若因此埋没人才,倒是憾事。”
见崔珩所言无隙可乘,皇帝倏尔一笑,道:“陆尚书的奏折,朕驳回就是。朕原以为七弟还有其他心思……当年朕同七弟一般年岁时,膝下已有两位皇子。”
“正是。如今,年纪最小的阿珺也已成家,唯独韫晖还是一人。”太后附声,“哀家以为,杨家或是贺家的千金,容貌、家世皆是一流,不知韫晖意下如何?”
崔珩略微一愣,旋即笑道:“母后,如今金瓯尚缺,儿臣尚未想过嫁娶之事。”
“七弟能为大周鞠躬尽瘁,朕自是欣慰,只不过韶光不等人,淑妃屡次向朕她的三妹,说那姑娘对七弟颇是仰慕。朕已允诺淑妃,端午盛宴,让那姑娘来见七弟一面。七弟,不会怪罪朕吧?”
崔珩薄唇微动:“多谢皇兄挂念。”
皇帝笑着摆了摆手,接着神情却严肃起来:“七弟,杜谦遇刺一案,如今已由刑部和大理寺接手,你可要替朕多加督促他们——毕竟,这杜谦出身寒门,那些世家子弟,多半会因此怠慢。”
“臣弟明白。”
崔珩回到晋王府时,刑部的官员早已恭候多时。崔珩与刑部关系疏浅,甚少交集,如今能来晋王府拜谒,刑部官员们都铆足了劲。虽是借着了解案情的由头,但半个时辰过去,案情却未推进多少,各个倒是舌灿莲花,说了不少阿谀奉承之词。
戌初,卫婴将刑部官员送走后,重回书斋,却见崔珩仍在案前,端详着美人觚中的一支芍药。
这支芍药种属“初生台阁”,极是金贵,可与姚黄魏紫⑤媲美。京城之中,唯有群青苑才有。可惜的是,眼前的芍药已近凋萎,夜风拂过,花瓣便簌簌落地,颇是哀婉。
卫婴问道:“殿下,是否需要卑职将此花撤换?”
“不必。”崔珩摇了摇头,“本王乏了,卫统领也退下罢。”
正在此时,屋外却走进一名婢女,向崔珩施礼道:“殿下,贺家姑娘求见。”
“早听闻晋王殿下有天人之姿,今日一见,当真是皎如玉树临风前①!”
“殿下不过弱冠时便痛击赤罗,替大周收复失地,位列正一品大将军。瞧瞧我们,早过了不惑,却依旧白身②,这便是云泥之别!”
“但老夫听闻,晋王兵权在握,行事又极是乖张,对朝中老臣也不甚恭敬……圣上与晋王虽有手足之谊,但到底太过纵容。”
“贤兄小声些!这话若是让晋王知晓了,可要仔细脑袋!”
裴昭默默听着众人的看法,或是倾慕,或是担忧,或是畏惧。她抬起眼,向堂上看去。礼部尚书坐在晋王身侧,满脸堆笑,颇有讨好之意,但青年只是神情慵懒地托着下颌,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偶尔嘴角轻轻勾起,似是被逗笑了一般——每逢此时,礼部尚书的表情便愈发浮夸起来。
“一把年纪了,也不忘阿谀谄媚。”温素注意到此番场景,不由冷笑道。
裴昭附和了一声,心下却开始思忖王萼的一番言辞,所谓剑柄,大概是指关切晋王性命的皇家私事。然而,能牵制千军万马的皇家私事可不多见。
佳肴盛馔一一摆上桌后,便轮到四部侍郎致辞。礼部潘侍郎清清喉咙,最先开场:“曩昔贤者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今圣上躬亲仁义,体行圣德,表里文武,显慈孝之行,广贤能之路③……”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等到官员致辞结束,众人饱腹后,便是群青宴的压轴戏——探采名花。
所谓“探采名花”,是指皇帝在进士中挑选四人为“探花使”,入花园采摘牡丹、芍药,四人中最晚回宴的进士要依“金谷酒数”受罚。探花使并非单凭名次选取,还要考虑仪容、气质、家世种种方面,是以不少进士都将此视作无上殊荣。
今年早春,皇帝染疾,探花使便由吏部、礼部、刑部、户部的四位尚书协商拟定。
可现下,见晋王返京,礼部的韩尚书便忍不住开口道:“晋王殿下有不世之功,在场进士中也不乏晋王的仰慕者。若能让晋王也选一名探花使,韩某觉得正是锦上添花。”
刑部张尚书闻言,厉声道:“韩尚书,你为了攀附晋王,如是讨好,置四部的威严于何处?”
韩尚书骂道:“张行简,你少来这套!别以为韩某不知道你那点心思——”
紫袍官员们在堂上争得面红耳赤,堂下进士们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正争论间,一位绿袍小官忽然起身,高声问道:“王萼、郑衍、萧临、顾惜时是原先拟定的四位。殿下莫不是有其他中意的人选?”
裴昭揣摩着四人的姓名,他们背后的势力倒是很容易推敲:王萼、郑衍分别出身琅玡王氏、荥阳郑氏,皆是大周望族;萧临则是当朝太后子侄;而顾惜时则为寒门学士之首。
原本名单尚未公布,晋王若有心仪之人,私下调换,明面上倒也过得去。可如今,绿袍小官的一番话,却明摆着要晋王与四方势力撕破脸面。
裴昭不由有些好奇,若晋王真有心仪的人选,他会替换掉四人中的哪一位?
“不要命了?他没听说过那年晋王在春蒐④当场射杀……”
“闭嘴闭嘴!再说下去你也没命。”
进士间响起窸窸窣窣的议论声。
“其实王某认为,探花使也不必仅限四人。”吏部侍郎王藻轻叩桌案,开口道,“若晋王殿下有心仪的人选,再多选几人又有何妨?不正表明大周人才济济,群英辈出么?”
此番说辞,滴水不漏。
正当众人以为能就此翻篇时,绿袍小官却面露难色:“王侍郎所言不差。只是,原先的探花使为尚书们共同拟定、耗时靡久,若仅凭晋王的随口之言,临时增补,怕是不尊重诸位尚书夜以继日的商议,怕是让四部颜面无存——”
不等绿袍小官话毕,吏部尚书忽而开口骂道:“陆攀,谁容许你如此顶撞殿下的!”
接着,吏部尚书又起身,向晋王躬身道:“犬子无状,多有冒犯,还望殿下宽宏大量,饶他一命。”
绿袍小官闻言,也跪地叩首:“下官无礼,恳请殿下恕罪。”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裴昭恍然大悟,难怪这小官敢如此放肆,原来出身吴郡陆氏,又是陆尚书之子。父子二人一唱一和演的一出戏,想来应当针对晋王。
可漂亮的青年只是垂眼翻阅手中的卷册,仿若众人争论之事与他毫无瓜葛。
然而这一种置若罔闻,却比严词厉色更令人生惧。
丝竹渐罄,随着最后一个琴音落下,园中的气氛压抑到了极致。
紫衣、绯衣官员都尚且敛声屏息,不愿多生事端,更何况场下的进士。大多缄口结舌、噤若寒蝉:胆小的放下银箸,低头盯着盘中物发愣;胆大的则是悄悄地斜眼,窥视着堂上的局势。
冬春之交,地面寒凉刺骨,半刻钟后,跪地许久的陆攀已是面无血色。
陆尚书徐徐开口道:“犬子方入仕途,尚不知礼数,殿下何故要与他这般计较?”一字一句,虽在求人,但声调极为硬冷。
青年神情慵懒,连眼皮也未曾一掀,过了半晌,方才笑道:“陆尚书这是何意?可不是本王让他跪的。况且,子不教,父之过,陆尚书若是心疼,便同他一并跪着,言传身教,如何?”
“殿下,你!”陆尚书自诩是朝中老臣,却在众目睽睽下受此羞辱,气得面色赤红,朝台下瞪去,“孽子,还不赶紧退下!要献丑到几时!”
陆攀这才起身,拭去膝上尘土,颤颤巍巍地退居旁侧。
崔珩将卷册递还给王侍郎,问道:“吴州袁熙,王侍郎以为如何?”
“下官见过她的策论,旁征博引,才华横溢。诗文也是一绝。”
裴昭面色一顿,讶异地朝台上看去,却见崔珩也在看她,似笑非笑,眼底晦暗不明。
“那便她罢。”
事已至此,裴昭便从容起身,垂首施礼道:“袁熙,多谢殿下赏识。”
因为方才的一番争执,宴会的气氛直转而下。采花结束后,飘起了蒙蒙细雨,片刻后,雨势倾颓,犹如天崩,群青宴便在凄凉雨幕中戛然而止。
裴昭跟着进士们回到绮楼避雨,她站在廊下,同他人一般,朝被众官簇拥着离开的晋王望去。
鸦青色的常服,在一片朱紫中分明异常,犹如点墨。
……
三月初七,皇宫。
日暮时分,沉香亭外水波粼粼,浮光跃金。亭内则是灯烛荧煌,珠翠满身的宫婢执旌擎扇,敛容侍立在围案而坐的三人身后。
坐在北位的男子身着赤黄团领袍衫,正是大周皇帝崔瑀。只见他徐徐开口:“七弟久居边关,实属不易。如今,终于重返京都,朕对七弟的日思夜盼,也算有了着落。”
崔珩淡淡笑道:“臣弟在外时,亦时时挂念皇兄、母后。”
皇帝微抿玉盏,道:“北地、陇西二役,七弟运筹帷幄,不减当年神武将军之勇,不但是朕之幸,更是大周荣幸。”
崔珩唇角微勾:“仰仗皇兄威仪而已,臣弟不敢居功。”字句倒是恭敬异常,神情却不见得恳切。
“韫晖,这样倒是生分了。”太后轻轻瞥了崔珩一眼,“听闻前些日子,你去了群青宴,还亲自选了一名探花使?”
“陆尚书因此参了两本,执意说七弟不合规章办事,有违大周礼法,偏要朕予以惩戒。”皇帝摇了摇头,“不过,那女子有何过人之处?”
“臣弟看过她的策论,颇有高宗右相遗风。只可惜她出身商贾,恐怕在朝中行事艰难。若因此埋没人才,倒是憾事。”
见崔珩所言无隙可乘,皇帝倏尔一笑,道:“陆尚书的奏折,朕驳回就是。朕原以为七弟还有其他心思……当年朕同七弟一般年岁时,膝下已有两位皇子。”
“正是。如今,年纪最小的阿珺也已成家,唯独韫晖还是一人。”太后附声,“哀家以为,杨家或是贺家的千金,容貌、家世皆是一流,不知韫晖意下如何?”
崔珩略微一愣,旋即笑道:“母后,如今金瓯尚缺,儿臣尚未想过嫁娶之事。”
“七弟能为大周鞠躬尽瘁,朕自是欣慰,只不过韶光不等人,淑妃屡次向朕她的三妹,说那姑娘对七弟颇是仰慕。朕已允诺淑妃,端午盛宴,让那姑娘来见七弟一面。七弟,不会怪罪朕吧?”
崔珩薄唇微动:“多谢皇兄挂念。”
皇帝笑着摆了摆手,接着神情却严肃起来:“七弟,杜谦遇刺一案,如今已由刑部和大理寺接手,你可要替朕多加督促他们——毕竟,这杜谦出身寒门,那些世家子弟,多半会因此怠慢。”
“臣弟明白。”
崔珩回到晋王府时,刑部的官员早已恭候多时。崔珩与刑部关系疏浅,甚少交集,如今能来晋王府拜谒,刑部官员们都铆足了劲。虽是借着了解案情的由头,但半个时辰过去,案情却未推进多少,各个倒是舌灿莲花,说了不少阿谀奉承之词。
戌初,卫婴将刑部官员送走后,重回书斋,却见崔珩仍在案前,端详着美人觚中的一支芍药。
这支芍药种属“初生台阁”,极是金贵,可与姚黄魏紫⑤媲美。京城之中,唯有群青苑才有。可惜的是,眼前的芍药已近凋萎,夜风拂过,花瓣便簌簌落地,颇是哀婉。
卫婴问道:“殿下,是否需要卑职将此花撤换?”
“不必。”崔珩摇了摇头,“本王乏了,卫统领也退下罢。”
正在此时,屋外却走进一名婢女,向崔珩施礼道:“殿下,贺家姑娘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