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陋室己是薄暮时分,山风时而袭来,颇有些凉意。
子辰推开残破的门,几只蝙蝠应声惊起,快速飞出门去,转眼消失在暮色中。
娘俩简单收拾一下,便生火烧水做饭。
子辰一面往灶膛里添柴枝,一面说:“明天我把家里坏了的家私修补一下,再到后山挖点野菜回来备着,就去城里接锦妤。”
刘妈点头:“得把房子好好收拾一下,锦妤小姐毕竟不是我们山里的孩儿,肯定住不习惯,也只得将就一下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子辰便早早起来,把家里收拾修理一番,便上后山拾柴禾去了。
刘妈把稀粥和一盘野菜端出来放到院子里,招呼子辰过来吃早饭。
“不知道前日来找锦妤的表哥是做什么营生的?苏老爷是寒门子弟出身,家中倒没什么钱,锦妤这个姑姑听说倒是嫁到南洋有些年头了,我这些年在苏府也没见着回来省亲,合家大小仿佛都记不得有这门亲似的,没想到危难之时还是至亲靠得住。”
子辰沉思片刻,道:“我也从没听过锦妤提起到这位姑姑,许是她都无缘见过。”
刘妈感概:“亲戚间不来往都生疏了,小一辈的人兴许走到街上都认不得。你说这锦妤表哥是特地来接她去南洋,还是到哪里去?南洋不听说挺远的,也不知道锦妤肯不肯去。”
子辰扬脖喝完碗里的粥,抹抹嘴道:“明天去了才知道,我猜锦妤不会去。”
刘妈诧异:“为什么?跟着自己亲人不挺好的吗?南洋又不打仗。”
子辰道:“锦妤自从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一直想找到自己生母,这事始终是她心里一块结,去了南洋她还怎么找?”
刘妈摇头:“这孩子,怎么这么轴呢?不是说她亲娘早就病死了吗?那还找什么找?”
“锦妤说她幼时时常在梦里见到一女子,总是看着她笑而不语,她认为那就是她生母。”
刘妈大惊:“出现在梦里?那不正是托梦吗?那更不用找了,她娘一定是不在人世了。”
“是吗?”子辰疑惑。
刘妈大力点头:“一点不错,只有死人才托梦。”
子辰看向远处的山峦,朝晖映照下,群山像水彩画一样秀美,四周一片云蒸霞蔚,朦朦胧胧,飘飘渺渺。
待子辰一路舟车劳顿赶到榆州城,己是正午时分,城内静寂非常,偶然走过三两个步履匆匆的行人。
他找到锦妤的医院,想打听锦妤是否返来,可是一个圆圆脸的看护小姑娘告诉他,锦妤己经不在这里工作了,被她表哥接走了。
子辰很吃了一惊:“己经走了?这么快?你知道他们往哪走吗?”
小姑娘想了想说:“听苏锦妤说好像是要去香港。”
“香港?”子辰不解:“他表哥不是从南洋来吗?为什么去了香港?”
小姑娘摇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香港不打仗,总比在国内强。”
子辰失魂落魄地往回走,小姑娘在后面高声喊他:“喂,喂,你是不是刘子辰?锦妤留了一封信,说如果刘子辰来找她,就将这信交给他——你是不是啊?”
子辰狐疑转身:”信?”
小姑娘拿来一个信封,上面确确实实写着刘子辰亲启几个字,字迹歪歪扭扭的,一看就是锦妤的笔迹。
他赶紧将信展开来。
子辰:你好,看到此信之时,我应该己经在去香港的路上了,姑母让表哥来接我了,我们先去香港,表哥在香港一家银行做事,我会在那里升学,其实你知道的,我顶不爱读书,可是表哥说我还太小,不必出来做事,我跟表哥商量仍然读看护学校。我去鲤鱼巷了,发现你和刘妈都搬走了,医院的同事告诉我,你来找过我,我想你应该还会来找我,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到这封信,等我安顿下来,我再让表哥想办法带你过来,我们是朋友嘛,我不能扔下你不管。记得小时候曾经对你说,要你长大后带我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可是我终于去了,却不是你带着我。表哥说姑母知道我生母的事情,我想等见到她老人家的时候再好好问清楚,也许还会有她的相片,都说我长得像我爹爹,我觉得并不怎么像,兴许我长相随我娘~~~~~~
子辰合上信,心中百般滋味。
“这个也是锦妤留给你了。”小姑娘递过来一个锦盒。
子辰打开一看,里面是只美丽的彩蝶。虽然己死去,但是美丽依旧,蓝紫色的大翅膀在阳光下仍然闪着光。
子辰想起来了,这是那年暮春锦妤捕到的彩蝶,她曾说过要拿回去做成标本。
榆州城里乱成一团,一会儿听说日本人来了,一会儿又说国军来了,处处民不聊生,子辰和刘妈只好在乡下住下去。
乡下的日子也不好过,靠一点薄田连糊口都成问题,子辰每天要到后山拾柴,挖野菜,有时候打只野兔拿回去给母亲炖汤。刚做完手术城里就乱套了,母亲也没休息好,更没吃两顿好的补补身子,如今身子骨愈来愈虚弱,两个脸颊深深地陷进去,一件粗布蓝褂子套在身上晃来荡去的,两只手伸出来干柴一般。
时间这这么一天一天过去,这天清早,子辰照例在山中拾柴,忽然闻到一阵甜香袭来。他顺着花香寻去,原来是山坡上的野玫瑰花开了。
粉红的花儿开得密密蓬蓬的,引来一群蜜蜂彩蝶前来采蜜。
当日锦妤便在是这里让花刺扎伤了手的,子辰想,也不知道锦妤过得怎么样,世道太乱,连她的只言片语也收不到。
他小心地扒开长满刺的花枝,摘了许多花儿抱在怀里,于是,连呼吸的空气都变得甜腻起来。
回到家中,母亲刚从里间出来,一面伸手拢散到额前的头发,一面关切地问:“怎么去了这么久?”
子辰笑道:“柴禾早就拾好了,我在后山玩了会子。”
刘妈嗔怪地白他一眼:“这么大个人了,还在后山玩打鸟儿的游戏?要不就是爬树?怎么还跟小时候一样皮?”
子辰把怀里兜着的玫瑰花拿给她看,说:“我摘了些野玫瑰花回来,晒干了可以做点心。”
刘妈叹口气:“家里不知还剩有白糖没有,要做玫瑰团子恐怕只有等田里的糯米熟了才行了。”
子辰把柴放在院子里码好,一面说:“不要紧,我这几天多拾点柴,赶集的时候拿去集市上卖,买点白糖糯米总是够的。”
刘妈的思绪不知飘何处,半晌才幽幽地说道:“锦妤最爱吃这些甜甜腻腻的小玩意儿,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如今背井离乡的,不知道姑妈对她好不好。”
子辰想宽她的心,于是说:“放心吧,总是血浓于水的,否则她姑妈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险跑这么久来接她。”他这么说不知道是想宽她母亲的心,还是他自己的心。
刘妈点点头,又说道:“明天你到后山多采点玫瑰花,有多少采多少,我多做点玫瑰糖,啥时候有了锦妤的信儿了,你就给她捎去。离家那么远,我怕她想吃又吃不着。”
子辰点点头。
赶巧这几日都是大晴天,院子里晾满了玫瑰花儿,阳光暖暖的照在上面,院子里飘满甜丝丝的香气。
子辰在一边看刘妈做玫瑰糖,屋后竹林里的知了叫个不停,微风轻轻吹过,竹叶沙沙作响。
时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子辰还年幼,祖母还没有那么老,母亲的白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
那些夏天的午后,母亲和祖母一起在院里晾晒切成片状的南瓜,和各种山上采摘的野菜,满满当当地晾了一院子,连竹蓠芭上也挂满了。等晒得干透了就收起来,装在布口袋里收好悬在房梁上,冬天再拿出来炖着吃。山村的冬天一片荒芜,夏天里最茂盛的野草都干枯了,子辰把它们大把大把地割回来当柴烧。田里没有一棵庄稼,也挖不到一根野菜,偶尔碰到出来觅食的小免子,子辰也不忍心捉它,他想它肯定也跟他一样饿。
可是记忆中童年的冬天似乎没有格外寒冷过。
傍晚,母亲和祖母在土灶里塞几个马铃薯,然后往灶膛里添柴禾,不一会儿,小小的灶间便飘出来阵阵香味。母亲拿火钳把马铃薯扒拉出来,子辰顾不得拍上面的灶灰,便急急拿手剥开,小手被烫得嗷嗷直叫。
母亲笑他,一面拿起他的小手轻轻呵气,一面说他:“跟王婶家的猫儿一样馋,急什么?还不都是你的。”
王婶是住在前面的邻居,前几年上山采野茶摔下了山崖,家人在山里寻了两天才寻着,背回去过了一夜就死了,王婶有两个女儿出嫁了,一个儿子被过路的部队抓去参军了,一走便没回来。子辰昨天从他家路过,看到茅屋顶上长出来的青草都开出淡黄色的花儿来。
村里本来就只有二十来户人家,如今世道艰难,吃不饱还在其次,到处都在打仗,穷人活得更像蝼蚁。子辰现在什么也不图,只图和母亲能在这山里安安生生过几年,等仗打完了,兴许还能回学校上学。没准,锦妤也回来了。
可是母亲的身体却是每况愈下,原本以为回乡间好好养养,调理一阵,身子也就慢慢好了,子辰眼见母亲的身子日渐枯瘦,心里难受得无法言说。
“娘,要不我们进城一趟吧,让医生好好看看,开几帖药吃吃,总拖着怎么能行呢。”子辰担忧地说。
母亲摇摇头:“我并不有什么不妥,只是常常乏力罢了,许是上了岁数,歇一歇便好了。”
子辰急了:“你不要担心钱,这几日我打的柴都卖光了,除了日用,我攒下不少呢。”
母亲笑了:“那些钱攒起来以后读书还用得着,难道你想在这山里做一辈子打柴郎?”
子辰嘟嚷:“打柴郎有什么不好?我觉着在这山里和娘住一辈子挺好的,山里山青水秀的,我越住越喜欢。”
母亲皱眉:“以往我们在山里一年倒有半年吃不饱,我看可没什么好。”
子辰笑了:“那么,明天去城里看病去?病好了你再决定我们在山里还住不住下去。”
母亲仍然摇头:“我不去,那些药又涩又苦还死贵,这么些年我真是喝够了。”
子辰上前握住她的手,温言道:“不怕,我们今年做了好多玫瑰糖,你要是怕药苦,就吃一口药再吃一口玫瑰糖,再苦的药也就不苦了。”
母亲无奈地笑:“我总是拗不过你。”
子辰恳切地看着她:“我只有你一个亲人了,我想你始终陪着我才好。”
母亲闻言,眼窝一热,不由得掉下泪来。
子辰推开残破的门,几只蝙蝠应声惊起,快速飞出门去,转眼消失在暮色中。
娘俩简单收拾一下,便生火烧水做饭。
子辰一面往灶膛里添柴枝,一面说:“明天我把家里坏了的家私修补一下,再到后山挖点野菜回来备着,就去城里接锦妤。”
刘妈点头:“得把房子好好收拾一下,锦妤小姐毕竟不是我们山里的孩儿,肯定住不习惯,也只得将就一下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子辰便早早起来,把家里收拾修理一番,便上后山拾柴禾去了。
刘妈把稀粥和一盘野菜端出来放到院子里,招呼子辰过来吃早饭。
“不知道前日来找锦妤的表哥是做什么营生的?苏老爷是寒门子弟出身,家中倒没什么钱,锦妤这个姑姑听说倒是嫁到南洋有些年头了,我这些年在苏府也没见着回来省亲,合家大小仿佛都记不得有这门亲似的,没想到危难之时还是至亲靠得住。”
子辰沉思片刻,道:“我也从没听过锦妤提起到这位姑姑,许是她都无缘见过。”
刘妈感概:“亲戚间不来往都生疏了,小一辈的人兴许走到街上都认不得。你说这锦妤表哥是特地来接她去南洋,还是到哪里去?南洋不听说挺远的,也不知道锦妤肯不肯去。”
子辰扬脖喝完碗里的粥,抹抹嘴道:“明天去了才知道,我猜锦妤不会去。”
刘妈诧异:“为什么?跟着自己亲人不挺好的吗?南洋又不打仗。”
子辰道:“锦妤自从知道自己身世之后,一直想找到自己生母,这事始终是她心里一块结,去了南洋她还怎么找?”
刘妈摇头:“这孩子,怎么这么轴呢?不是说她亲娘早就病死了吗?那还找什么找?”
“锦妤说她幼时时常在梦里见到一女子,总是看着她笑而不语,她认为那就是她生母。”
刘妈大惊:“出现在梦里?那不正是托梦吗?那更不用找了,她娘一定是不在人世了。”
“是吗?”子辰疑惑。
刘妈大力点头:“一点不错,只有死人才托梦。”
子辰看向远处的山峦,朝晖映照下,群山像水彩画一样秀美,四周一片云蒸霞蔚,朦朦胧胧,飘飘渺渺。
待子辰一路舟车劳顿赶到榆州城,己是正午时分,城内静寂非常,偶然走过三两个步履匆匆的行人。
他找到锦妤的医院,想打听锦妤是否返来,可是一个圆圆脸的看护小姑娘告诉他,锦妤己经不在这里工作了,被她表哥接走了。
子辰很吃了一惊:“己经走了?这么快?你知道他们往哪走吗?”
小姑娘想了想说:“听苏锦妤说好像是要去香港。”
“香港?”子辰不解:“他表哥不是从南洋来吗?为什么去了香港?”
小姑娘摇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香港不打仗,总比在国内强。”
子辰失魂落魄地往回走,小姑娘在后面高声喊他:“喂,喂,你是不是刘子辰?锦妤留了一封信,说如果刘子辰来找她,就将这信交给他——你是不是啊?”
子辰狐疑转身:”信?”
小姑娘拿来一个信封,上面确确实实写着刘子辰亲启几个字,字迹歪歪扭扭的,一看就是锦妤的笔迹。
他赶紧将信展开来。
子辰:你好,看到此信之时,我应该己经在去香港的路上了,姑母让表哥来接我了,我们先去香港,表哥在香港一家银行做事,我会在那里升学,其实你知道的,我顶不爱读书,可是表哥说我还太小,不必出来做事,我跟表哥商量仍然读看护学校。我去鲤鱼巷了,发现你和刘妈都搬走了,医院的同事告诉我,你来找过我,我想你应该还会来找我,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到这封信,等我安顿下来,我再让表哥想办法带你过来,我们是朋友嘛,我不能扔下你不管。记得小时候曾经对你说,要你长大后带我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可是我终于去了,却不是你带着我。表哥说姑母知道我生母的事情,我想等见到她老人家的时候再好好问清楚,也许还会有她的相片,都说我长得像我爹爹,我觉得并不怎么像,兴许我长相随我娘~~~~~~
子辰合上信,心中百般滋味。
“这个也是锦妤留给你了。”小姑娘递过来一个锦盒。
子辰打开一看,里面是只美丽的彩蝶。虽然己死去,但是美丽依旧,蓝紫色的大翅膀在阳光下仍然闪着光。
子辰想起来了,这是那年暮春锦妤捕到的彩蝶,她曾说过要拿回去做成标本。
榆州城里乱成一团,一会儿听说日本人来了,一会儿又说国军来了,处处民不聊生,子辰和刘妈只好在乡下住下去。
乡下的日子也不好过,靠一点薄田连糊口都成问题,子辰每天要到后山拾柴,挖野菜,有时候打只野兔拿回去给母亲炖汤。刚做完手术城里就乱套了,母亲也没休息好,更没吃两顿好的补补身子,如今身子骨愈来愈虚弱,两个脸颊深深地陷进去,一件粗布蓝褂子套在身上晃来荡去的,两只手伸出来干柴一般。
时间这这么一天一天过去,这天清早,子辰照例在山中拾柴,忽然闻到一阵甜香袭来。他顺着花香寻去,原来是山坡上的野玫瑰花开了。
粉红的花儿开得密密蓬蓬的,引来一群蜜蜂彩蝶前来采蜜。
当日锦妤便在是这里让花刺扎伤了手的,子辰想,也不知道锦妤过得怎么样,世道太乱,连她的只言片语也收不到。
他小心地扒开长满刺的花枝,摘了许多花儿抱在怀里,于是,连呼吸的空气都变得甜腻起来。
回到家中,母亲刚从里间出来,一面伸手拢散到额前的头发,一面关切地问:“怎么去了这么久?”
子辰笑道:“柴禾早就拾好了,我在后山玩了会子。”
刘妈嗔怪地白他一眼:“这么大个人了,还在后山玩打鸟儿的游戏?要不就是爬树?怎么还跟小时候一样皮?”
子辰把怀里兜着的玫瑰花拿给她看,说:“我摘了些野玫瑰花回来,晒干了可以做点心。”
刘妈叹口气:“家里不知还剩有白糖没有,要做玫瑰团子恐怕只有等田里的糯米熟了才行了。”
子辰把柴放在院子里码好,一面说:“不要紧,我这几天多拾点柴,赶集的时候拿去集市上卖,买点白糖糯米总是够的。”
刘妈的思绪不知飘何处,半晌才幽幽地说道:“锦妤最爱吃这些甜甜腻腻的小玩意儿,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如今背井离乡的,不知道姑妈对她好不好。”
子辰想宽她的心,于是说:“放心吧,总是血浓于水的,否则她姑妈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险跑这么久来接她。”他这么说不知道是想宽她母亲的心,还是他自己的心。
刘妈点点头,又说道:“明天你到后山多采点玫瑰花,有多少采多少,我多做点玫瑰糖,啥时候有了锦妤的信儿了,你就给她捎去。离家那么远,我怕她想吃又吃不着。”
子辰点点头。
赶巧这几日都是大晴天,院子里晾满了玫瑰花儿,阳光暖暖的照在上面,院子里飘满甜丝丝的香气。
子辰在一边看刘妈做玫瑰糖,屋后竹林里的知了叫个不停,微风轻轻吹过,竹叶沙沙作响。
时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子辰还年幼,祖母还没有那么老,母亲的白发也没有现在这么多。
那些夏天的午后,母亲和祖母一起在院里晾晒切成片状的南瓜,和各种山上采摘的野菜,满满当当地晾了一院子,连竹蓠芭上也挂满了。等晒得干透了就收起来,装在布口袋里收好悬在房梁上,冬天再拿出来炖着吃。山村的冬天一片荒芜,夏天里最茂盛的野草都干枯了,子辰把它们大把大把地割回来当柴烧。田里没有一棵庄稼,也挖不到一根野菜,偶尔碰到出来觅食的小免子,子辰也不忍心捉它,他想它肯定也跟他一样饿。
可是记忆中童年的冬天似乎没有格外寒冷过。
傍晚,母亲和祖母在土灶里塞几个马铃薯,然后往灶膛里添柴禾,不一会儿,小小的灶间便飘出来阵阵香味。母亲拿火钳把马铃薯扒拉出来,子辰顾不得拍上面的灶灰,便急急拿手剥开,小手被烫得嗷嗷直叫。
母亲笑他,一面拿起他的小手轻轻呵气,一面说他:“跟王婶家的猫儿一样馋,急什么?还不都是你的。”
王婶是住在前面的邻居,前几年上山采野茶摔下了山崖,家人在山里寻了两天才寻着,背回去过了一夜就死了,王婶有两个女儿出嫁了,一个儿子被过路的部队抓去参军了,一走便没回来。子辰昨天从他家路过,看到茅屋顶上长出来的青草都开出淡黄色的花儿来。
村里本来就只有二十来户人家,如今世道艰难,吃不饱还在其次,到处都在打仗,穷人活得更像蝼蚁。子辰现在什么也不图,只图和母亲能在这山里安安生生过几年,等仗打完了,兴许还能回学校上学。没准,锦妤也回来了。
可是母亲的身体却是每况愈下,原本以为回乡间好好养养,调理一阵,身子也就慢慢好了,子辰眼见母亲的身子日渐枯瘦,心里难受得无法言说。
“娘,要不我们进城一趟吧,让医生好好看看,开几帖药吃吃,总拖着怎么能行呢。”子辰担忧地说。
母亲摇摇头:“我并不有什么不妥,只是常常乏力罢了,许是上了岁数,歇一歇便好了。”
子辰急了:“你不要担心钱,这几日我打的柴都卖光了,除了日用,我攒下不少呢。”
母亲笑了:“那些钱攒起来以后读书还用得着,难道你想在这山里做一辈子打柴郎?”
子辰嘟嚷:“打柴郎有什么不好?我觉着在这山里和娘住一辈子挺好的,山里山青水秀的,我越住越喜欢。”
母亲皱眉:“以往我们在山里一年倒有半年吃不饱,我看可没什么好。”
子辰笑了:“那么,明天去城里看病去?病好了你再决定我们在山里还住不住下去。”
母亲仍然摇头:“我不去,那些药又涩又苦还死贵,这么些年我真是喝够了。”
子辰上前握住她的手,温言道:“不怕,我们今年做了好多玫瑰糖,你要是怕药苦,就吃一口药再吃一口玫瑰糖,再苦的药也就不苦了。”
母亲无奈地笑:“我总是拗不过你。”
子辰恳切地看着她:“我只有你一个亲人了,我想你始终陪着我才好。”
母亲闻言,眼窝一热,不由得掉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