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饭,任飘飘跟王奕博搞他俩的直播去了,留下师父和白胡子老头继续他们的话题。

    什么话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与俗。

    起初,这蒙古白胡子是说自己不懂汉文化;今晚,他却句句讲的都是诗词歌赋。看来,原先他是谦虚了。

    不过,诗词歌赋又是淳于溷的强项,所以,两位老人也是越拉活,越热切。

    只听白胡子又道:“元曲是什么?所谓的‘元曲’,其实就是,我们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的文学。

    这个‘曲’,和大部分人认为的不同,实际上是指‘戏曲’。王国维写过一本《中国戏曲史》的书,讲的就是元代戏曲。

    但是,现代人一提及元曲,立刻想到了什么?”

    淳于溷接话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白胡子道:“对了,就是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如此,人们就产生了疑问,这不,‘元曲’与‘宋词’没什么区别吗?

    其实,元曲分‘散曲’和‘杂剧’。

    至于‘杂剧’,和诗词没有什么可比性,不会让人混淆。但是说起‘散曲’,‘杂剧’又绕不过去。

    因为,这杂剧是散曲产生的基础。

    杂剧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大概起源于唐朝时的‘参军戏’。这种形式类似于如今的单口相声,一个人,一套词,定个调,属于一种说唱模式,讲起来比如今的脱口秀,显得更有意思些。而那些定好了宫调的唱词,同行拿到手上,也就知道如何演唱,这就为行业的标准化做好了准备。到了金代,这种模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叫做‘诸宫调’。

    为什么叫‘诸宫调’?

    它也是一种‘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一个人在说唱的时候,要进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唱词,即进入各种不同的宫调词。不同的人物或叙述,会用不同的宫调,连起来,就是一整套表演。

    金灭亡之后,元朝和南宋对峙的四十多年中,这段时期的文学形式,可以说是宋的,也可以说是元的。此时,杂剧就出现了多人表演模式,越来越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戏剧形式了。

    在元统治的北方,这种形式就叫北曲;南宋的戏曲发展晚一些,被称为南戏。

    老一个人站着说唱多没意思啊,于是,就有很多演员参与进来,化妆、搭台子,进入角色开始扮演了。而音乐也从‘诸宫调’形式发展成为‘曲牌’。

    这也是‘戏曲’二字的由来。

    而我们所谓之‘元曲’主要就是指从‘诸宫调’发展起来的戏曲。正是戏曲的空前发展,为散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戏曲的发展,就不会出现散曲。今人编写的《全元曲》,第一部分就是元杂剧[北曲],第二部分是南戏,第三部分才是散曲。”

    淳于溷问:“那么,为什么,戏曲会在不懂汉文化的蒙元王朝中兴盛起来了呢?”

    白胡子道:“这就牵扯到中国文化的‘雅’与‘俗’问题。

    南宋末年,随着宋词的雅化,创作活力逐渐枯竭。但是民间的创作热情,从来不会因为某种文学形式的濒临死亡而停留,而会在某种形式立不起来的时候,迅速涌入其他创作形式,进行纾解和寻路。

    当时,有哪些路子可以走呢?

    诗,因为唐宋两代已经变得格式谨严,意境孤清,甚至带有浓重的说教味道,老百姓只是喜欢、尊敬,但是,却无法再融入百姓生活。只能是,可远观,但不可亵玩……这是不是与现在的‘主流相声’,有点儿像?”

    淳于溷抿嘴笑。

    白胡子接着说:“既然,‘词’的路走不通,‘诗’又回不去。所以,民间创作热情,就被接地气的‘诸宫调’,给吸引了去。而这些发自天然的创作,大多是以艳情、流俗为主……这也是流行的必然因素和特性。

    但是我们纵观诗歌史,就会发现: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走的路子都是从民间来---高级文人参与---雅化失去活力---被其他文学形式取代。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承转合’的必然发展规律。

    诗走这条路,走了一千年;词走这条路,走了六百年;而曲从出现,到兴盛,再到高级文人大量介入,大概也就是几十年间,这和整个诗歌史的发展比起来,简直就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而已。”

    淳于溷问:“为什么,元曲消失的这么快?”

    白胡子道:“这和元朝的政治、社会原因有关。

    蒙古人是马上治国,早期对汉人儒学非常轻视。所以,开国很久也不举行什么科举考试之类的事情。

    文人学无所用,报国无门,一身的才华都无处发挥,于是,就都奔着新兴的‘戏曲’来了。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只要有文人一参与,自然就会对低俗的、没有文采的作品,进行大量地修改和再创作。

    当时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大戏曲家,个个都是大文人;后来的王实甫,文采更高。

    他们编剧的大都是一些悲剧,比方说,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还有一些爱情悲剧,像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可蹬大雅之堂的正剧,就像如今的‘春节联欢晚会’,让女主持人说几句煽情的话,让老百姓在这举国欢腾的日子里,陪着再掉几滴眼泪,虽说有点不合时宜,但都是政治需要么……

    再说了,就算编写的爱情故事再精彩,也好像与穷苦百姓不扯边,他们还是觉得听荤口小曲过瘾,比如《俏冤家》中的唱词:

    ‘……

    搂一搂,愁便解;抱一抱,闷巳消。纵不能跟心肝郎,乐个通宵,急匆匆,豁出小命,快把那凤鸾交,即便是一霎时,浇浇火也是个好……’

    这就是最原始的元杂剧,是不比德云社的荤口相声低俗多了?

    再说,元散曲,那可就更荤了。那个年代的歌姬戏子,人人都能作几首小令[散曲的一种],为什么呢?

    因为散曲没有那么多规定,只要押韵就行。

    在元朝,汉语的发音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因为,元代北方官话里面,已经没有了入声韵。也就是说,元朝的官话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但与平水韵的唐音宋调相比,可以说差别巨大。

    所以,元曲就采用了大多数人能听懂、习惯的北方话,作为韵脚。这就类似于今天很多人用新韵写旧体诗一样,虽然体制是旧的,但是要现代人听懂,用新韵作诗就成了最简单的事了。

    元曲使用的北方话作为韵脚,这也是后来的‘十三辙’的来源。

    同时,元曲放宽押韵规则,原本在诗词中不能使用的‘平仄通押’,到了元曲中就是可以的了。比如‘张’和‘掌’,在诗词中押韵就犯忌,而在元曲中就没有问题。”

章节目录

等你回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谁家翁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谁家翁媪并收藏等你回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