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禁令
昭德二年,岁在庚丑。
那是个多事之年。
春,西岐来犯,大邺与之爆发激战,好在最后由镇西大将军徐膺带兵平定,但西北军元气大伤。二月,盛京大旱,到了五月南部又涝灾频发,连淮州城的青丈河都涨水溢过堤岸,城内一派乱象。六月东部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边地农户收成大减,几乎寥寥。
直至八月才稍稍安定下来,刚登基不满三年的当今圣上亟需一个契机重振威信。也就是那时,同大邺交恶多年的南靖修书来和好,并以极为恳切的语气上请帝王画像,以供皇室观瞻。帝王欣然应允,并亲自遴选画师为其绘制御容。
一向负责皇家绘画事宜的宫廷画院和朝臣举荐的玉台画院变成了帝王择选的对象。最终,在朝中一众大臣的保谏下,皇帝选择了玉台画院作为此次绘制御容的主力,并亲选玉台画史钱襄作为主笔。
此次绘制帝像责任重大,钱襄亲自绘制,画成总共耗时三个多月,并修改不下三十余次,只求帝像威严庄重,不失大邺风度。绘制完成后,由画院的修池匠——师承大家的姜兴平定画装裱,并制成立轴式,以方便南靖观瞻,裱画也极费苦工,天地头、天地杆、惊燕、圈档与边、隔水,无一不精。待到完成之时,已至正月,便特在元旦大朝会呈奉给皇帝。
画作在帝王和文武百官的面前徐徐展开,画心居于画轴正中,御容威严生动。帝王大喜,即刻派遣屡立战功的镇西大将军徐膺护送,赶在正月送到,也图个吉庆。
可半途却遇探子来报,帝画像已损毁,未免失仪,皇帝便即刻下诏命徐膺速速返回。待皇帝再看到帝画像时,纸面已裂开,御容有损,大为不吉。
而究其原因,
却谁也说不清楚。
而那时,却正赶上钦天监占得帝王被人秘密行厌胜之术,皇帝立刻联想到此事,一怒之下,便以大不敬和护送不利为名将徐膺流徙千里,并问责玉台画院。可毕竟大朝会上的帝王画像无恙,由于缺乏证实,皇帝只遣送钱襄回乡,以示惩戒。
作为此事的结点,也为了永禁此等巫蛊之术,皇帝便下诏颁布丹青禁令,再不许民间绘画,保留笔墨也只为书法,颜料原矿开采出来便交归禁中,只许宫廷画院完成必要的祭祀典礼之画,并——永封玉台画院。
这两道旨意一下,百官无不称颂皇帝贤明仁德。
可——
昔日大将军徐膺在流徙途中病故,
而钱襄也自感负愧于大邺画工,因此郁郁而终。
-
陋室矮榻前,女子双膝跪地,泪水盈眶,紧紧抓着着父亲的手,只怕松开分毫,此后便再难相握。却听床上缠绵病榻多日的人道:“阿因,不是为父……”
冷汗倏地一下浸透钱因的薄衫,她才意识到刚刚是在做梦,可后颈却兀地感到一阵寒凉,尔后便再无丝毫睡意。
钱因坐起身,从架子上取下外衣,抬手一披便出了房门。
院中寂寂,漆黑如墨;远处灯火万家,明光熠熠。
距那日玉台大雨,已然过去了三年。
那天,今上诏令一出,城内兵卒便即刻动身,将玉台画院围的水泄不通,父亲被人带走盘问,院内画师应时遣散。昔日至交好友离散回乡,就连她都再不愿踏入邺都盛京。
她只记得那日雨僝风僽,娇绿扑簌,蕊红落地,一夕之间,往日玉台竟成了禁地。
离开盛京那日,她只身前往玉台,那里门扉紧闭,台阁尽锁。丹青无言,玉台亦无言,可她一步三回首,犹恐忘记昔日胜地。
珠流璧转,岁月逾迈。从那日起,这数千个日夜,那份想为父亲鸣冤,想为画工求丹青的昭昭之愿,从未动摇过分毫。
女子身影伶俜立于屋外石阶,微凉的夜风裹挟起她的素衫,可她却恍若未觉。
-
更深露重,皓月千里。
淮州城北江南道织造府内,院墙深深。
谢浔凤眼微敛,边独自弈棋,边听着来人禀告。
“属下已查到近一到两年间,与那裱画匠姜兴平字迹相仿的字幅确实在淮州城多有出现,且均为佚名,并未落款,唯独那幅最早出现的《萼绿帖》标有虚愚道人的名号。不过可惜近几月已再无相仿的字幅出现。而且城内书画斋掌柜的都说所有字幅均是提前预定,而后放在店铺门前的,并不知道卖家是何许人。”
青铖斟酌着继续讲道。
“而且还有一事,淮州名媛云胭夫人似乎是那姜兴平未过门的妻子。”
“不过这位云胭夫人虽曾为江左才女,但近年来却深居简出,只与相熟之人有联络,恐怕要想不着痕迹地套出些情报来并非易事。”
赤钺在旁小声嘀咕着,
“不过除了这姜兴平,宫廷画院那边倒也有事可查。”
谢浔接过了他的话头,
“最终的得益者,自然是有干系。可毕竟是在大内禁中,眼线太多,且那庞尹如今大有只手遮天之势,未免打草惊蛇,还是继续从这个裱画匠入手为好。”
那司礼大监庞尹自幼随驾,跟在帝王身侧已有多年,颇得宠幸。且近年来皇帝疏于朝政,许多军国大事都交由阁臣来做。甚至不居皇城,携贵妃在敬元别宫居住。
“便是王爷他,昔年都有意拉拢那庞尹……”
赤钺说着,觑了眼主子的神色,连忙住嘴,便不敢往下说了。
而他口中的王爷,便是谢浔的父亲,当今成王。
谢浔此刻喜怒难辨,可那弈棋之手却凌厉依旧。
盘中白子已定,黑棋却还未落。
“不过主子,今日您那幅字一挂出,想来会有能解困局的有心之人。”
那幅虚愚道人的《萼绿帖》是谢浔月余前千方百计寻来的,不光绢纸源自雍州所供,就连那字,都与昔日玉台裱画匠姜兴平有七分相似。尽管这张字幅出自名家之手,且在三州巡览过,也多有爱字之人欣赏,可却因为裁纸的习惯特别,难挂于室内,竟也无人买下。
因着卖家透露此字购于江南道,便有了他这趟淮州之行。
听了这话,谢浔却不置可否。
他原想着,定会有知情人猜中这个哑谜,前来揭榜。总之以爱字为名,自然不会暴露他心中图谋。
可现下来看,估计只有那一人……
修长手指捻了捻左耳垂,那里有一个已经愈合的孔痕。
想到故人,他眸光亦温润了几分。
赤钺和青铖已告退,书斋中惟余谢浔一人。
寂寂深夜,却未点灯,唯有皎月透过窗棂洒下了几分亮光。
棋盘前,谢浔几乎隐于黑暗,可桌上的白子黑棋已然进入了胶着状态,他凤眸微垂,仿若观棋者,那盘中棋子的搏杀与他并无关联。
看着盘中棋,他眼眸幽暗,便已忆及旧事。
——义父衷心,无人不知。却不知为何人所害,此仇他必将报之。
思及此处,手指已是拿起黑棋落子。
一子已定乾坤。
-
天已大亮,可今日却是愁云淡雾,教人心生烦扰。
甫一起身,佩玖和鸣珂便已打好水给钱因送了过来。洗盆还未放下,便看到纱帘微微晃荡了下。
佩玖便知这是小姐要起了。
果然片刻,床上人影已打起帘子坐起身来。
自打当了钱府的丫鬟,这挑帐帘的事竟是极少由她们打理的。
不是下人太过懒怠,而是主子起身的时辰多变,怕扰了小姐休憩的安宁。
从前家里还未败落时,钱因总会深夜随性绘制丹青。也许哪日要夜间观云雾了,便托着灯、拿着画箱出了卧房,坐在院中作画,也许哪日要清晨绘雀鸟了,便天还未亮就提起笔来,这歇下和起身的时刻便总是拿捏不准的。
可后来钱家落败了,钱因依旧保持着从前的习惯,或起的大早,或忙至深夜,拿出从前绘制的画样,精挑细选,拣择着能出手的,当作绣样拿去绣坊兜售,可女子的身份总归是受限的。因此迫于无奈只能扮作男子,隐去了原先的名字,改以小字作名,生意竟好了许多。
-
鸣珂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眼小姐的脸色。今日天气不好,怎的衬的小姐的脸色也有点雾色,那眼下的乌青怎的那么重。
钱因这才在妆台前坐定,抬眸看向了镜中。
因着昨夜想起许多从前事,本就睡得晚了,好不容易歇下也不得安宁。眼下乌青一片,钱因这边想着,已是要拿起妆匣。
鸣珂感觉主子心情似乎郁郁,便想了个玩笑话,“小姐,别再拿那黄粉敷面了,不然凭我家小姐的好颜色,让那些好男风之人觊觎可怎么是好?”
听了这话,三人笑闹一片,佩玖还说:“你这人竟看些杂书,怎么又提起来这程子事了。”
只听鸣珂嗫嚅道:“不就是前一阵子从那墨香斋买的话本子吗?小姐也看了,你还说我。”
钱因不料这事居然还扯到她身上了,便笑着对两个丫鬟说:“好了好了不闹了。鸣珂,记得把你那话本子收起来别看了。”
一场闹剧便是已然收场,钱因心情也好了几分。
正思量间,佩玖已站到了钱因身后帮忙梳拢着头发,并束起来,手上忙活着,眼睛顺带望向了镜中人。
镜中女子粉面桃腮,琼鼻柳眉,虽不是时下盛京流行的杏眼,但眼若桃花,笑起来眸子就成了一弯新月,一颦一笑中眼波流转,自有一番韵致,任谁看了都觉得是个美人。
可现下……
佩玖看着小姐熟练地拿起粉扑子,便给那瓷白莹润的皮肤敷上了一层淡黄的粉。原本透润的俏脸霎时间便暗淡了下来,且微微泛着一层灰。
佩玖不禁心疼地想,鸣珂说的也对,小姐若是不用扮作男子该多好。
如若不是突逢家变,想来小姐现下已经觅得了志趣相投的如意郎君,哪会像现在这般得迫于无奈乔装改扮。
不说别的,就那时的林湛公子就是极好的,温润如玉,且二人知根知底的,又因着父母之命定了亲,本能成为一对佳偶。
哎,只可惜镜花水月一场,终究是有缘无份呐。
可谁知道那人后来竟背信弃义至此。
方才笑闹了片刻,鸣珂此刻也看向镜中影,却想着小姐像刚刚那般无虑地笑着似乎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她的小姐自幼便生的极美,就连那号称美人的舅家小姐庾珠都是远比不上的,也是因为这样,便对小姐颇有妒忌,钱家败落寄居庾府的时候,这位庾小姐更是耀武扬威,讲的话句句都是带了刺的。
想起小姐的舅父,那更是让人来气。
哪有做长辈的侵吞小辈家产的道理。
更何况小姐还是一个弱质女流,孤女的钱都要侵占,真真是坏了良心。
罢了,不与小人争短长。眼下小姐日子过得好便足够了。
鸣珂正想着,这当晌,佩玖已帮着钱因打理好衣裳。
-
钱因自然不知道她这俩丫鬟心里的不平。满心都在想着昨日宴中之事。
房中一角,那柄油绢伞有如青竹而立。
钱因眸光微动。
青士已至,此君托根[1],正好给了她由头再看看那幅字……
那是个多事之年。
春,西岐来犯,大邺与之爆发激战,好在最后由镇西大将军徐膺带兵平定,但西北军元气大伤。二月,盛京大旱,到了五月南部又涝灾频发,连淮州城的青丈河都涨水溢过堤岸,城内一派乱象。六月东部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边地农户收成大减,几乎寥寥。
直至八月才稍稍安定下来,刚登基不满三年的当今圣上亟需一个契机重振威信。也就是那时,同大邺交恶多年的南靖修书来和好,并以极为恳切的语气上请帝王画像,以供皇室观瞻。帝王欣然应允,并亲自遴选画师为其绘制御容。
一向负责皇家绘画事宜的宫廷画院和朝臣举荐的玉台画院变成了帝王择选的对象。最终,在朝中一众大臣的保谏下,皇帝选择了玉台画院作为此次绘制御容的主力,并亲选玉台画史钱襄作为主笔。
此次绘制帝像责任重大,钱襄亲自绘制,画成总共耗时三个多月,并修改不下三十余次,只求帝像威严庄重,不失大邺风度。绘制完成后,由画院的修池匠——师承大家的姜兴平定画装裱,并制成立轴式,以方便南靖观瞻,裱画也极费苦工,天地头、天地杆、惊燕、圈档与边、隔水,无一不精。待到完成之时,已至正月,便特在元旦大朝会呈奉给皇帝。
画作在帝王和文武百官的面前徐徐展开,画心居于画轴正中,御容威严生动。帝王大喜,即刻派遣屡立战功的镇西大将军徐膺护送,赶在正月送到,也图个吉庆。
可半途却遇探子来报,帝画像已损毁,未免失仪,皇帝便即刻下诏命徐膺速速返回。待皇帝再看到帝画像时,纸面已裂开,御容有损,大为不吉。
而究其原因,
却谁也说不清楚。
而那时,却正赶上钦天监占得帝王被人秘密行厌胜之术,皇帝立刻联想到此事,一怒之下,便以大不敬和护送不利为名将徐膺流徙千里,并问责玉台画院。可毕竟大朝会上的帝王画像无恙,由于缺乏证实,皇帝只遣送钱襄回乡,以示惩戒。
作为此事的结点,也为了永禁此等巫蛊之术,皇帝便下诏颁布丹青禁令,再不许民间绘画,保留笔墨也只为书法,颜料原矿开采出来便交归禁中,只许宫廷画院完成必要的祭祀典礼之画,并——永封玉台画院。
这两道旨意一下,百官无不称颂皇帝贤明仁德。
可——
昔日大将军徐膺在流徙途中病故,
而钱襄也自感负愧于大邺画工,因此郁郁而终。
-
陋室矮榻前,女子双膝跪地,泪水盈眶,紧紧抓着着父亲的手,只怕松开分毫,此后便再难相握。却听床上缠绵病榻多日的人道:“阿因,不是为父……”
冷汗倏地一下浸透钱因的薄衫,她才意识到刚刚是在做梦,可后颈却兀地感到一阵寒凉,尔后便再无丝毫睡意。
钱因坐起身,从架子上取下外衣,抬手一披便出了房门。
院中寂寂,漆黑如墨;远处灯火万家,明光熠熠。
距那日玉台大雨,已然过去了三年。
那天,今上诏令一出,城内兵卒便即刻动身,将玉台画院围的水泄不通,父亲被人带走盘问,院内画师应时遣散。昔日至交好友离散回乡,就连她都再不愿踏入邺都盛京。
她只记得那日雨僝风僽,娇绿扑簌,蕊红落地,一夕之间,往日玉台竟成了禁地。
离开盛京那日,她只身前往玉台,那里门扉紧闭,台阁尽锁。丹青无言,玉台亦无言,可她一步三回首,犹恐忘记昔日胜地。
珠流璧转,岁月逾迈。从那日起,这数千个日夜,那份想为父亲鸣冤,想为画工求丹青的昭昭之愿,从未动摇过分毫。
女子身影伶俜立于屋外石阶,微凉的夜风裹挟起她的素衫,可她却恍若未觉。
-
更深露重,皓月千里。
淮州城北江南道织造府内,院墙深深。
谢浔凤眼微敛,边独自弈棋,边听着来人禀告。
“属下已查到近一到两年间,与那裱画匠姜兴平字迹相仿的字幅确实在淮州城多有出现,且均为佚名,并未落款,唯独那幅最早出现的《萼绿帖》标有虚愚道人的名号。不过可惜近几月已再无相仿的字幅出现。而且城内书画斋掌柜的都说所有字幅均是提前预定,而后放在店铺门前的,并不知道卖家是何许人。”
青铖斟酌着继续讲道。
“而且还有一事,淮州名媛云胭夫人似乎是那姜兴平未过门的妻子。”
“不过这位云胭夫人虽曾为江左才女,但近年来却深居简出,只与相熟之人有联络,恐怕要想不着痕迹地套出些情报来并非易事。”
赤钺在旁小声嘀咕着,
“不过除了这姜兴平,宫廷画院那边倒也有事可查。”
谢浔接过了他的话头,
“最终的得益者,自然是有干系。可毕竟是在大内禁中,眼线太多,且那庞尹如今大有只手遮天之势,未免打草惊蛇,还是继续从这个裱画匠入手为好。”
那司礼大监庞尹自幼随驾,跟在帝王身侧已有多年,颇得宠幸。且近年来皇帝疏于朝政,许多军国大事都交由阁臣来做。甚至不居皇城,携贵妃在敬元别宫居住。
“便是王爷他,昔年都有意拉拢那庞尹……”
赤钺说着,觑了眼主子的神色,连忙住嘴,便不敢往下说了。
而他口中的王爷,便是谢浔的父亲,当今成王。
谢浔此刻喜怒难辨,可那弈棋之手却凌厉依旧。
盘中白子已定,黑棋却还未落。
“不过主子,今日您那幅字一挂出,想来会有能解困局的有心之人。”
那幅虚愚道人的《萼绿帖》是谢浔月余前千方百计寻来的,不光绢纸源自雍州所供,就连那字,都与昔日玉台裱画匠姜兴平有七分相似。尽管这张字幅出自名家之手,且在三州巡览过,也多有爱字之人欣赏,可却因为裁纸的习惯特别,难挂于室内,竟也无人买下。
因着卖家透露此字购于江南道,便有了他这趟淮州之行。
听了这话,谢浔却不置可否。
他原想着,定会有知情人猜中这个哑谜,前来揭榜。总之以爱字为名,自然不会暴露他心中图谋。
可现下来看,估计只有那一人……
修长手指捻了捻左耳垂,那里有一个已经愈合的孔痕。
想到故人,他眸光亦温润了几分。
赤钺和青铖已告退,书斋中惟余谢浔一人。
寂寂深夜,却未点灯,唯有皎月透过窗棂洒下了几分亮光。
棋盘前,谢浔几乎隐于黑暗,可桌上的白子黑棋已然进入了胶着状态,他凤眸微垂,仿若观棋者,那盘中棋子的搏杀与他并无关联。
看着盘中棋,他眼眸幽暗,便已忆及旧事。
——义父衷心,无人不知。却不知为何人所害,此仇他必将报之。
思及此处,手指已是拿起黑棋落子。
一子已定乾坤。
-
天已大亮,可今日却是愁云淡雾,教人心生烦扰。
甫一起身,佩玖和鸣珂便已打好水给钱因送了过来。洗盆还未放下,便看到纱帘微微晃荡了下。
佩玖便知这是小姐要起了。
果然片刻,床上人影已打起帘子坐起身来。
自打当了钱府的丫鬟,这挑帐帘的事竟是极少由她们打理的。
不是下人太过懒怠,而是主子起身的时辰多变,怕扰了小姐休憩的安宁。
从前家里还未败落时,钱因总会深夜随性绘制丹青。也许哪日要夜间观云雾了,便托着灯、拿着画箱出了卧房,坐在院中作画,也许哪日要清晨绘雀鸟了,便天还未亮就提起笔来,这歇下和起身的时刻便总是拿捏不准的。
可后来钱家落败了,钱因依旧保持着从前的习惯,或起的大早,或忙至深夜,拿出从前绘制的画样,精挑细选,拣择着能出手的,当作绣样拿去绣坊兜售,可女子的身份总归是受限的。因此迫于无奈只能扮作男子,隐去了原先的名字,改以小字作名,生意竟好了许多。
-
鸣珂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眼小姐的脸色。今日天气不好,怎的衬的小姐的脸色也有点雾色,那眼下的乌青怎的那么重。
钱因这才在妆台前坐定,抬眸看向了镜中。
因着昨夜想起许多从前事,本就睡得晚了,好不容易歇下也不得安宁。眼下乌青一片,钱因这边想着,已是要拿起妆匣。
鸣珂感觉主子心情似乎郁郁,便想了个玩笑话,“小姐,别再拿那黄粉敷面了,不然凭我家小姐的好颜色,让那些好男风之人觊觎可怎么是好?”
听了这话,三人笑闹一片,佩玖还说:“你这人竟看些杂书,怎么又提起来这程子事了。”
只听鸣珂嗫嚅道:“不就是前一阵子从那墨香斋买的话本子吗?小姐也看了,你还说我。”
钱因不料这事居然还扯到她身上了,便笑着对两个丫鬟说:“好了好了不闹了。鸣珂,记得把你那话本子收起来别看了。”
一场闹剧便是已然收场,钱因心情也好了几分。
正思量间,佩玖已站到了钱因身后帮忙梳拢着头发,并束起来,手上忙活着,眼睛顺带望向了镜中人。
镜中女子粉面桃腮,琼鼻柳眉,虽不是时下盛京流行的杏眼,但眼若桃花,笑起来眸子就成了一弯新月,一颦一笑中眼波流转,自有一番韵致,任谁看了都觉得是个美人。
可现下……
佩玖看着小姐熟练地拿起粉扑子,便给那瓷白莹润的皮肤敷上了一层淡黄的粉。原本透润的俏脸霎时间便暗淡了下来,且微微泛着一层灰。
佩玖不禁心疼地想,鸣珂说的也对,小姐若是不用扮作男子该多好。
如若不是突逢家变,想来小姐现下已经觅得了志趣相投的如意郎君,哪会像现在这般得迫于无奈乔装改扮。
不说别的,就那时的林湛公子就是极好的,温润如玉,且二人知根知底的,又因着父母之命定了亲,本能成为一对佳偶。
哎,只可惜镜花水月一场,终究是有缘无份呐。
可谁知道那人后来竟背信弃义至此。
方才笑闹了片刻,鸣珂此刻也看向镜中影,却想着小姐像刚刚那般无虑地笑着似乎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她的小姐自幼便生的极美,就连那号称美人的舅家小姐庾珠都是远比不上的,也是因为这样,便对小姐颇有妒忌,钱家败落寄居庾府的时候,这位庾小姐更是耀武扬威,讲的话句句都是带了刺的。
想起小姐的舅父,那更是让人来气。
哪有做长辈的侵吞小辈家产的道理。
更何况小姐还是一个弱质女流,孤女的钱都要侵占,真真是坏了良心。
罢了,不与小人争短长。眼下小姐日子过得好便足够了。
鸣珂正想着,这当晌,佩玖已帮着钱因打理好衣裳。
-
钱因自然不知道她这俩丫鬟心里的不平。满心都在想着昨日宴中之事。
房中一角,那柄油绢伞有如青竹而立。
钱因眸光微动。
青士已至,此君托根[1],正好给了她由头再看看那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