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徐明硕带兵围了谢府时,里面已经空无一人,不仅谢砚他们不知所踪,就连原本住在其中的厨娘和掌柜也消失不见。
再去谢家在林城的店铺,也门窗紧闭,没有开门做生意。
项宗严带着人强行撞开了门,只见到空空荡荡的房间。
他们在其中搜寻了一阵,莫说密室暗格了,连根头发丝也没找着。
倒是原来在店铺中做工的伙计还找得到,据他们说,前两天掌柜突然找到自己,说有事要关闭店铺,给了自己一笔银子做遣散费,还说这笔钱是看他平时辛苦多给的,叫他不要说出去,免得遭人记恨。
于是,所有人不约而同地保守了这个秘密,以至于被人找上门来才发现所有人都是一样。
至于掌柜去了哪里,谢砚又去了哪里,他们一概不知。
徐明硕听了属下的回禀,忽然想到几个月在林城发生的另一件事。
那件事也和南齐有关。
南齐曾出过一个姓许的大儒,被人尊称为许老。
许老知识渊博,博古通今,曾作文章针砭时弊,指出当时南齐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对策,可惜那时的齐皇沉迷佛法,又好大喜功,认为这是许老搏名声的言辞,不予理会。
但又惜他文采斐然,便让他去学宫授课。
在此期间,许老独子在朝为官,却被奸人构陷入狱,不堪污名,自缢于狱中,其妻也随之而去,只留下一个年仅三岁的女儿。
许老万念俱灰,带着孙女辞官隐居,从此消失在所有人视线中。
徐明硕少年时曾读过他的策论,龙章秀骨,更能经世致用,便一直想找到其人,将其招至麾下,只是一直未能找到他的踪迹。
几个月前,徐明硕无意中得知,有人在林城附近见到许老的踪迹,他喜出望外,派人多番探查,终于探听到许老这两年一直住在相望峰峰底的村庄中。
他赶紧亲自去请,却扑了个空,村民说前几天有人来找过许老,许老已经跟着那人走了。
徐明硕派人去追,但已错过时机,终究没有追上。
不等他根据村民的描述寻找带走许老的人,南齐便传来消息,许老重新回到了南齐朝堂,官至大学士,在南齐晋王世子的支持下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被人捷足先登,徐明硕自然心有不爽,当时发了很大的火。也正因此,才有了后来他一气之下让织玉去刺杀晋王世子一事。
当时他探听得知,许老离开相望峰峰脚时,秦昀远在齐都,而谢砚,却曾经短暂地出现在林城过,还救了织玉一次。
所以让织玉去接近谢砚,其实也是经过了他的首肯,因为从那时起,他就一直疑惑,谢砚在南齐,究竟是在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他是如传闻中一样不受重用,所以想方设法通过一些手段来得到秦昀的重视,还是如温如禅所说,本身有其他的野心?
徐明硕正沉思着,霍芝茵走进来,禀告道:“殿下,查到谢砚等人的行踪了,他们往东边去了。”
“东边?”徐明硕眼神一闪,想到一个暗中流传的消息,忽然明白过来谢砚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他终于露出了笑容,“正好,免得我多跑一趟。霍芝茵,带一队人跟我去月鹿祝贺堂兄成婚,顺便看望一下外祖母。”
徐明硕的外祖母温老夫人,在彦朝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年轻守寡,在温家最落魄的时候竭力料理一大家子事,将三个儿女养大成人,两个儿子入朝为官,身居要职,女儿入宫为妃,荣宠无限。
可以说,正是因为她,温家这个百年世家才重新又为人所熟知,得享盛名。
可惜她年轻时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不好,近些年便一直在月鹿静养,鲜少出现于人前。
今年温老夫人正值六十大寿,但她一向节俭,不肯办寿宴。
“犯不着为了老身一个糟老太婆兴师动众。”
温老夫人原话如是。
当徐明硕决定前往月鹿时,已行至月鹿数百里之外的谢砚一行人,也正坐在客栈之中,听人谈论着这位传奇的老人家。
温老夫人虽然不愿意给自己办寿宴,却很看重小辈,这一次要成婚的是温家二老爷之子,温如禅的堂兄,女方也是月鹿有名的人家宋家的女儿,一直闲居的温老夫人终于从佛堂中出来,要亲自为自己的孙子操持婚礼事宜。
这个消息已经从月鹿传遍了彦朝南方各郡,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凭着温家对月鹿乃至于月鹿周边的影响力,想要借此巴结温家的人不知凡几,一时之间,收集奇珍异宝的风气蔓延开来,对此颇有微词的人也不在少数。
“什么婚宴,我看是温家想要借机敛财。”坐在谢砚他们隔壁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东南大旱,流民遍地,他们这般行事,也不怕圣上怪罪下来吗?”他的同伴附和道。
两人都做书生打扮,应当是附近书院的学子。
都说南方婉约,南方的文士却从来以言辞犀利著称,莫说温家,连皇室也敢大加诘责。
谢砚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端起茶杯轻轻摇晃,看着茶梗缓缓沉入杯底。
“这位兄台有什么高见?”那两个书生却注意到了他的神色。
谢砚放下茶杯,轻笑道:“鄙人并无什么高见,只是觉得若我是圣上,不但不会怪罪,反而会拍手称好。”
“为何?”
“温家越是大张旗鼓,越是说明他们对这场婚事十分满意,可是以鄙人愚见,温家权势名声之盛,远非宋家可及。”
两人一愣,不由得顺着他的话仔细去比较起两家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都是远在云端的富贵人家。但作为自诩深谙官场黑暗的读书人,他们知道,世家名门也分三六九等,最讲究个门当户对,譬如温家如日中天,莫说月鹿,便是在彦都也找不出多少配得上的。
反观宋家,日渐没落,朝中无人不说,近来还醉心商贾,与一些绿林中人交往过密,着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么一想,的确有些蹊跷。
他们连忙还想再多问两句,谢砚这边却已经起身向外走去,栾辙方才结账去了,见两个人鬼鬼祟祟地看过来,脸色微寒,吓得两人老老实实地坐着不敢去追。
自从出了林城,依仗着织玉对附近的熟悉,三人一路骑马走最近的山路,其中不乏人迹罕至年久失修的路,因此还未见过书生口中所言流民遍地,只觉得彦朝南边倒和魏都一般炎热。
魏都好歹还下过几次雨,去往月鹿这段时间,却始终是艳阳天,地上也有干旱的裂纹。
几天之后,行至月鹿附近,三人踏上了官道,终于见到道路两旁携家带口的流民队伍,不禁心情沉重。
三人虽然风尘仆仆,脸上有着旅途的疲惫,看起来却脸色尚佳,衣饰精致,与周围缺衣少食、嘴唇干裂的流民截然不同,引来诸多打量的目光。
其中不乏贪婪阴狠的视线,但在看到栾辙和织玉身上的武器之后,又默默歇了心思。
晌午时分,三人在官道旁的驿站中稍作休息,又听驿卒抱怨了一通流民太多,时常有流民来驿站中讨要水和干粮,他们虽然能帮则帮,但终究杯水车薪,再这样下去自己都要吃不起饭了。
休息完毕,织玉走到马厩旁边,正要将马牵出,突然看到马厩下面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正奄奄一息地呻吟着,好似经历着巨大的苦痛。
那人的旁边还围着几个同样灰头土脸的汉子,听到声响回头看向织玉,瞧见她脸上不忍哀怜的神色,眼睛一亮,快步走上前来,激动地说:“姑娘,一看您就是大好人,求求您帮帮我们。”
“……怎么了?”织玉不知所措地后退道,骏马嚼着干草,仿佛被气氛感染,仰头嘶鸣了一声。
“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饭了,姑娘行行好,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吃的。”那几人见她面露犹豫,又指着地上躺着的那人说,“他本就生了病,再没饭吃,只怕是熬不过今天了。”
几人说着,言语中带了哭腔,说罢低头抹了抹眼泪,膝盖一弯,竟是要朝她跪下来。
织玉忙道:“不是我不愿意相帮,实在是我也没多少吃的。”
“那姑娘你若能施舍几文钱也行,我们可以自己去买吃的。”
这却不是什么难事,织玉低头将手伸进荷包,从中摸出几粒银子,正要递过去,一只修长的手握住了她的手腕,织玉不解其意,怔怔地抬头:“公子?”
谢砚看了一眼她的手心,慢慢放开她的手腕,温声问道:“怎么还不走?”
那几人眼见着织玉掏出银子,相互对视一眼,面上露出喜色,下一刻就见两个年轻公子走过来,其中一人阻止了她的动作,还仿佛完全没有看见他们似的,一个眼神也不给,笑容顿时僵在脸上。
“他们……”
织玉正要解释,栾辙已经将马牵了出来,打断了她的话。
谢砚一手握住缰绳,翻身利落地跨上了马背,低头看着她:“走吧。”
他虽然什么都没有说,动作和眼神无不昭示着他的不赞同,织玉闷闷地应了一声,心里挣扎着,直到谢砚和栾辙已经骑马走开,才匆匆给那几人放下一粒银子,略带歉意地看了他们一眼,翻身上马离去。
再去谢家在林城的店铺,也门窗紧闭,没有开门做生意。
项宗严带着人强行撞开了门,只见到空空荡荡的房间。
他们在其中搜寻了一阵,莫说密室暗格了,连根头发丝也没找着。
倒是原来在店铺中做工的伙计还找得到,据他们说,前两天掌柜突然找到自己,说有事要关闭店铺,给了自己一笔银子做遣散费,还说这笔钱是看他平时辛苦多给的,叫他不要说出去,免得遭人记恨。
于是,所有人不约而同地保守了这个秘密,以至于被人找上门来才发现所有人都是一样。
至于掌柜去了哪里,谢砚又去了哪里,他们一概不知。
徐明硕听了属下的回禀,忽然想到几个月在林城发生的另一件事。
那件事也和南齐有关。
南齐曾出过一个姓许的大儒,被人尊称为许老。
许老知识渊博,博古通今,曾作文章针砭时弊,指出当时南齐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对策,可惜那时的齐皇沉迷佛法,又好大喜功,认为这是许老搏名声的言辞,不予理会。
但又惜他文采斐然,便让他去学宫授课。
在此期间,许老独子在朝为官,却被奸人构陷入狱,不堪污名,自缢于狱中,其妻也随之而去,只留下一个年仅三岁的女儿。
许老万念俱灰,带着孙女辞官隐居,从此消失在所有人视线中。
徐明硕少年时曾读过他的策论,龙章秀骨,更能经世致用,便一直想找到其人,将其招至麾下,只是一直未能找到他的踪迹。
几个月前,徐明硕无意中得知,有人在林城附近见到许老的踪迹,他喜出望外,派人多番探查,终于探听到许老这两年一直住在相望峰峰底的村庄中。
他赶紧亲自去请,却扑了个空,村民说前几天有人来找过许老,许老已经跟着那人走了。
徐明硕派人去追,但已错过时机,终究没有追上。
不等他根据村民的描述寻找带走许老的人,南齐便传来消息,许老重新回到了南齐朝堂,官至大学士,在南齐晋王世子的支持下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被人捷足先登,徐明硕自然心有不爽,当时发了很大的火。也正因此,才有了后来他一气之下让织玉去刺杀晋王世子一事。
当时他探听得知,许老离开相望峰峰脚时,秦昀远在齐都,而谢砚,却曾经短暂地出现在林城过,还救了织玉一次。
所以让织玉去接近谢砚,其实也是经过了他的首肯,因为从那时起,他就一直疑惑,谢砚在南齐,究竟是在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他是如传闻中一样不受重用,所以想方设法通过一些手段来得到秦昀的重视,还是如温如禅所说,本身有其他的野心?
徐明硕正沉思着,霍芝茵走进来,禀告道:“殿下,查到谢砚等人的行踪了,他们往东边去了。”
“东边?”徐明硕眼神一闪,想到一个暗中流传的消息,忽然明白过来谢砚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他终于露出了笑容,“正好,免得我多跑一趟。霍芝茵,带一队人跟我去月鹿祝贺堂兄成婚,顺便看望一下外祖母。”
徐明硕的外祖母温老夫人,在彦朝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年轻守寡,在温家最落魄的时候竭力料理一大家子事,将三个儿女养大成人,两个儿子入朝为官,身居要职,女儿入宫为妃,荣宠无限。
可以说,正是因为她,温家这个百年世家才重新又为人所熟知,得享盛名。
可惜她年轻时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不好,近些年便一直在月鹿静养,鲜少出现于人前。
今年温老夫人正值六十大寿,但她一向节俭,不肯办寿宴。
“犯不着为了老身一个糟老太婆兴师动众。”
温老夫人原话如是。
当徐明硕决定前往月鹿时,已行至月鹿数百里之外的谢砚一行人,也正坐在客栈之中,听人谈论着这位传奇的老人家。
温老夫人虽然不愿意给自己办寿宴,却很看重小辈,这一次要成婚的是温家二老爷之子,温如禅的堂兄,女方也是月鹿有名的人家宋家的女儿,一直闲居的温老夫人终于从佛堂中出来,要亲自为自己的孙子操持婚礼事宜。
这个消息已经从月鹿传遍了彦朝南方各郡,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凭着温家对月鹿乃至于月鹿周边的影响力,想要借此巴结温家的人不知凡几,一时之间,收集奇珍异宝的风气蔓延开来,对此颇有微词的人也不在少数。
“什么婚宴,我看是温家想要借机敛财。”坐在谢砚他们隔壁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东南大旱,流民遍地,他们这般行事,也不怕圣上怪罪下来吗?”他的同伴附和道。
两人都做书生打扮,应当是附近书院的学子。
都说南方婉约,南方的文士却从来以言辞犀利著称,莫说温家,连皇室也敢大加诘责。
谢砚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端起茶杯轻轻摇晃,看着茶梗缓缓沉入杯底。
“这位兄台有什么高见?”那两个书生却注意到了他的神色。
谢砚放下茶杯,轻笑道:“鄙人并无什么高见,只是觉得若我是圣上,不但不会怪罪,反而会拍手称好。”
“为何?”
“温家越是大张旗鼓,越是说明他们对这场婚事十分满意,可是以鄙人愚见,温家权势名声之盛,远非宋家可及。”
两人一愣,不由得顺着他的话仔细去比较起两家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都是远在云端的富贵人家。但作为自诩深谙官场黑暗的读书人,他们知道,世家名门也分三六九等,最讲究个门当户对,譬如温家如日中天,莫说月鹿,便是在彦都也找不出多少配得上的。
反观宋家,日渐没落,朝中无人不说,近来还醉心商贾,与一些绿林中人交往过密,着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么一想,的确有些蹊跷。
他们连忙还想再多问两句,谢砚这边却已经起身向外走去,栾辙方才结账去了,见两个人鬼鬼祟祟地看过来,脸色微寒,吓得两人老老实实地坐着不敢去追。
自从出了林城,依仗着织玉对附近的熟悉,三人一路骑马走最近的山路,其中不乏人迹罕至年久失修的路,因此还未见过书生口中所言流民遍地,只觉得彦朝南边倒和魏都一般炎热。
魏都好歹还下过几次雨,去往月鹿这段时间,却始终是艳阳天,地上也有干旱的裂纹。
几天之后,行至月鹿附近,三人踏上了官道,终于见到道路两旁携家带口的流民队伍,不禁心情沉重。
三人虽然风尘仆仆,脸上有着旅途的疲惫,看起来却脸色尚佳,衣饰精致,与周围缺衣少食、嘴唇干裂的流民截然不同,引来诸多打量的目光。
其中不乏贪婪阴狠的视线,但在看到栾辙和织玉身上的武器之后,又默默歇了心思。
晌午时分,三人在官道旁的驿站中稍作休息,又听驿卒抱怨了一通流民太多,时常有流民来驿站中讨要水和干粮,他们虽然能帮则帮,但终究杯水车薪,再这样下去自己都要吃不起饭了。
休息完毕,织玉走到马厩旁边,正要将马牵出,突然看到马厩下面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正奄奄一息地呻吟着,好似经历着巨大的苦痛。
那人的旁边还围着几个同样灰头土脸的汉子,听到声响回头看向织玉,瞧见她脸上不忍哀怜的神色,眼睛一亮,快步走上前来,激动地说:“姑娘,一看您就是大好人,求求您帮帮我们。”
“……怎么了?”织玉不知所措地后退道,骏马嚼着干草,仿佛被气氛感染,仰头嘶鸣了一声。
“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过饭了,姑娘行行好,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吃的。”那几人见她面露犹豫,又指着地上躺着的那人说,“他本就生了病,再没饭吃,只怕是熬不过今天了。”
几人说着,言语中带了哭腔,说罢低头抹了抹眼泪,膝盖一弯,竟是要朝她跪下来。
织玉忙道:“不是我不愿意相帮,实在是我也没多少吃的。”
“那姑娘你若能施舍几文钱也行,我们可以自己去买吃的。”
这却不是什么难事,织玉低头将手伸进荷包,从中摸出几粒银子,正要递过去,一只修长的手握住了她的手腕,织玉不解其意,怔怔地抬头:“公子?”
谢砚看了一眼她的手心,慢慢放开她的手腕,温声问道:“怎么还不走?”
那几人眼见着织玉掏出银子,相互对视一眼,面上露出喜色,下一刻就见两个年轻公子走过来,其中一人阻止了她的动作,还仿佛完全没有看见他们似的,一个眼神也不给,笑容顿时僵在脸上。
“他们……”
织玉正要解释,栾辙已经将马牵了出来,打断了她的话。
谢砚一手握住缰绳,翻身利落地跨上了马背,低头看着她:“走吧。”
他虽然什么都没有说,动作和眼神无不昭示着他的不赞同,织玉闷闷地应了一声,心里挣扎着,直到谢砚和栾辙已经骑马走开,才匆匆给那几人放下一粒银子,略带歉意地看了他们一眼,翻身上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