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朝南边大旱,齐朝的襄郡也不太平,暴雨从五月二十八一直下到六月初三,直到六月初四凌晨,才将将停歇。
襄郡毗邻魏朝,以乞涼河为分界,连日的暴雨使得乞涼河河水暴涨,淹没了周边大片区域,住在其中的百姓不得已拖家带口往各自最近的城镇逃难。
李大夫一路走来,路遇无数灾民。
他没什么别的本事,只能尽绵薄之力,为生病受伤的民众医治,但在缺少药材的情况下,时常有力所不能及之处。
乌云蔽日,风卷落叶,他利落地收起银针,只见眼前躺着的面色苍白的少年终于不再一动不动,身体颤抖了几下,从喉咙深处呕出几口混杂着腥味的酸水后,缓缓睁开了眼睛。
“醒了!大夫您可真是活菩萨,这恩情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了。”围着少年的几人与他容貌相似,衣着相近,乃是他的家人,见状喜极而泣,差点儿给李大夫跪下。
李大夫赶紧制止他们,神情复杂地看着眼前衣不蔽体的几人,幸好他刚刚路过发现了这少年的异常,要不然白白损失一条性命。
“用不着报答,敢问一句,这可是前往锦泽城的路。”
恩人发话了,几人哪能不回答,异口同声地说:“正是。”
顿了一下,其中较年长的一个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问道:“恩人可是要前往锦泽城,我们兄弟几个也是要往锦泽城去,不如一同前行?”
李大夫看他们虽然衣衫褴褛,脸色倒不算难看,身体也颇为健硕,又想到水灾刚歇,易生匪患,便欣然应允了。
路上闲聊才知道,几人是锦泽城里镖局的镖师,前些日子正压着一趟镖打算渡过乞涼河,谁料洪水突至,身上家当都给冲了个干净,如今正要回锦泽城。
“如今这世道,真是不消停。”李大夫不免感慨。
“可不是嘛。”领头的人附和道,“几年前刚打过仗,好不容易安稳点儿,又闹起了水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不过对于你们镖局来说,这个时候不正是赚钱的好时机吗?”李大夫听出那人话语中的担忧,又有几分奇怪。
那人向左右看了看,压低了声音,“要只是发洪水的话,我们这边郡守大人不可能不管,倒也没什么,但恩人您可知道,河对面那边,如今正乱着呢。”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魏朝朝廷没有派人来赈灾吗?”
那人道:“有倒是有,可惜来的是个中饱私囊的贪官,我听说就没几两银子到了百姓手里,现在水一淹,粮食都泡了水发霉了,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
“另外——”那人停顿了一下,像是有些不知道怎么开口,又在李大夫催促的眼神中,神秘兮兮地说道,“我们哥几个常年在两边跑,听道上的朋友说,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指不定又要打仗了。”
李大夫“啊”了一声以表示惊讶,心思却早已飞出很远,脑海中依次浮现魏都中那几个北狄人的脸,然后是织玉看着地图为难的样子。
最后的最后,是数天之前,当他们快要抵达林城的时候,某个夕阳灿烂的黄昏,织玉去前方探路,他和那俊雅神秘的青年的对话。
“先生心愿已了,不知未来有何打算?”
“老夫累了,或许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了却余生吧。”
那时青年的脸上是他一贯的轻笑,浅淡到几乎无法察觉,闻言也只是喟然叹道:“山雨欲来,先生的才能若是埋没了当真可惜。”
他是知道眼前人的身份的,听到这句话,当即心神一凛,半晌苦笑道:“那老道算的果然没错,老夫这一生前半生活得逍遥自在,后半生反倒身不由己,成了个劳碌命。”
青年望着天边火红的晚霞,夕阳将他的衣袍也染上红色,“先生若不嫌弃的话,可以去往襄郡,告诉襄郡郡守是在下所托,无论之后是否就此隐居山林,他都会安排妥当。”
“恩人去锦泽城是为何事?”
高耸巍峨的城墙近在咫尺,作为齐朝最临近魏朝的城池之一,锦泽城占据天险要隘,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五年前魏朝大皇子亲征,大军第一个目标便是渡过乞涼河,占据锦泽城。
“没什么,去找个朋友。”
到底是萍水相逢,李大夫不愿透露太多,抬头看着城墙上走动的士兵,握紧了手中的包袱。
城门处挤满了受灾的灾民,各排了两个长队,一个是官府施粥的队伍,一个是进城的队伍,有人在为灾民登记户籍,只要确认了的确是齐朝人士,便可进城去。
李大夫身上有通关文牒,倒不用和他们一起排队,进城之后原本打算和几个镖师作别,没想到几人热情邀请他前往镖局做客。
盛情难却之下,想到初来乍到,刚好可以打听点消息,便不再推辞。
***
三人出了驿站,继续沿着官道往月鹿的方向而去,没走出多远,织玉回望了一眼驿站,它在马蹄踏起的尘土之中若隐若现,方才的那些人,也渐渐看不清了。
再望向前方,谢砚和栾辙的身影已经转入了不远处的山坳之中,因为心中烦闷,她始终落后他们几步,如今彻底看不到了,神色一凛,夹紧马肚赶了上去。
刚踏入山坳之中,却见两人停在了道路中央,前方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伸出瘦弱的双臂,挡在马蹄前。
山坳的两旁有一些干涸的农田,里面大概原本种了稻谷之类的,却不见绿色,只有枯黄的茎干,几个神情麻木虚弱的老幼妇孺坐在山坳转弯处的大榕树下,向这边张望着。
一个面如菜色的妇人急匆匆地奔来,她一脸的焦急,却因为没有力气根本跑不动,等到了跟前,虚弱得像是随时要昏倒的样子。
但她还是用嘶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道:“对……对不……住,小孩子……不懂事,贵人莫怪。”说着,拉着小姑娘的胳膊将她往路边扯。
可惜实在没有力气,小姑娘一动不动,她看着倒康健许多,轻易挣开妇人的手,终于开口说道:“我很懂事了。”
说罢,一下子跪了下去,竟是朝三人磕起头来。
三人连忙下了马,织玉动作轻柔地想要扶起她,她却使出了吃奶的劲挣扎,竟然还要继续磕,织玉只好将她拎了起来,很轻,像一朵云似的。
“求求你们救救我姥姥。”小姑娘不停地说着,直到声音嘶哑,泣不成声。
妇人一屁股坐在地上,脸上依然是麻木的表情,眼中却有着深深的悲痛,她似乎也想哭,最后却一滴眼泪也没挤出来。
不需要多说,事情也很明朗,和先前一样,又是受灾饿肚子的百姓,走投无路求到了他们头上。
“她在哪里?”织玉赶紧问道,当小姑娘指向榕树下时,一刻也不停歇地赶了过去,她不愿去看谢砚,害怕再次从他脸上看到冷漠。
榕树下的人见她们过来,不由得精神一震,可下一瞬仿佛又想到了什么似的,抱紧了怀中的孩子,警惕地看着织玉。
小姑娘拉着她走到一个老人旁边,老人半闭着眼,嘴唇干裂,口中发出嘶嘶的声音,在小姑娘焦急地讲述中,知道原来老人每次都骗她们自己已经吃过东西了,将最后一点儿食物和水都给了她们,这会儿终于撑不下去了。
她的水袋还系在马上,织玉正要转身回去拿,却见谢砚和栾辙已经牵着三匹马走了过来,刚刚的妇人有气没力地跟在后面。
她有些意外,但也顾不上多问,沉默着将水袋取下,扶起老人喂下一点儿水,又拿出干粮,犹豫了一下,交到妇人手上,“我只有这点儿吃的,你们看着分一分,这个太干了,最好不要直接给她喂下。”
按照脚程,至多再过一晚,他们就能到达月鹿,所以剩下的干粮很少,但这对于妇人她们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哪里会抱怨少。
妇人的眼中终于溢出了泪水,千恩万谢地接过干粮,摊开一块布,小心翼翼地掰成细碎的小块,分给榕树下的众人,最后留了一点儿,碾碎与水混在一起,搅成面糊状,缓缓喂老人喝下。
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织玉有些不忍再看,刚垂下眼,忽然听到栾辙的声音:“我们这还有些吃的,也拿去吧。”
织玉猛地抬起头,虽然同样是谢老爷找来的护卫,但一路下来,她明显感觉到了栾辙对谢砚的忠心耿耿,如果不是谢砚同意,他绝不会主动这么做。
更何况,他是将两人的食物都拿了出来。
织玉不禁看向谢砚,只见他面色沉重地看着榕树下的众人,与平时或是言笑晏晏或是冷漠戏谑的样子截然不同。
出于习惯,栾辙准备的干粮分量很足,分给这一大群老老小小胃口本就不大的人,绰绰有余,这下不仅是解了燃眉之急,更是没了后顾之忧。
吃下一些干粮,又喝了一点儿水之后,众人脸上麻木的神情终于淡去,虽然这些干粮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恢复干劲,但总算不至于饿得连路都不动了。
更重要的是,有了希望。
在谢砚的温声询问中,他们终于说起了这里的情况。
“我们本来是更靠近月鹿的另一个村子的人,因为没吃的了,想去桐城谋个生路,路过这边,发现这个村子里人都走光了,刚想要借住一晚,却跑出来一群流氓,将我们的吃的都抢光了。没了吃的,大家也没力气走,才留在了这里。”
桐城在月鹿西边,若不是抄了近道,他们也会经由桐城到月鹿,这话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谢砚却抓住了其中不寻常之处,“怎么不去月鹿?没记错的话,这里离月鹿更近。”
心地善良,长得好看,也没架子,现在三人在众人眼中,简直是天神下凡,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郡府就在月鹿,守城的不让我们进去,说是郡守大人看了要生气。”
有人不忿地呸了一声:“什么大人,呸,狗官,我看就是他吞了朝廷救灾的银子。”
谢砚眸色沉沉,栾辙脸色也不太好,织玉回想了一下,却只隐约记得月鹿郡守似乎姓王,除了对温家一向恭敬,逢年过节总要拜访送礼之外,便再无印象了。
月鹿有个温家,倒是无形中削弱了这位郡守的存在。
辞别众人,再度踏上前往月鹿的路,氛围依然如先前一般沉重,但这时的沉重又与先前有所不同。
入夜之后,距离月鹿仍有一段路程,三人没有再披星戴月地赶路,就在官道附近的山林中找了一个山洞,权作休息之处。
栾辙在洞中生起火堆,没有了干粮,织玉觉得十分愧疚,去林中转悠了半天,终于捉到了一只野兔,剥了皮简单处理之后,放在火上烤熟了分给两人。
两人看着她忙活来忙活去,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能忍心打断。
拿到烤好的兔子,谢砚用小刀一片一片地剃下,慢条斯理地慢慢吃着,栾辙则像是饿了许久一样,吃了很快,似乎每一口都没嚼几下。
织玉看他们的样子,总算减轻了几分愧疚,将剩下的兔肉拿过来,一口咬下去,脸色顿时一变。
又干又柴,还没有味道,根本难以下咽,他们是怎么吃下去的?
“怎么……没有味道?”织玉勉强咽下这口兔肉,期期艾艾道。
栾辙似是终于忍不住了,扶额道:“因为你没有加任何调味的东西,当然没有味道了。”
原来他的狼吞虎咽是因为实在难以下咽,又不好意思吐掉。
“抱歉,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调味品也不知道有什么。”织玉又愧疚了起来。
“额……”栾辙仔细想了一下,突然发现自己也不知道野外哪有调味品。只是听人提过有一些野生的香料。
“茱萸,木姜子,梅子……”谢砚的声音听着似乎有些无奈,抬眼瞧见两人期待的眼神,笑了一下,又说,“想让我来做吗?不可能。”
织玉失落地低下头,难为情地看着手中的兔肉,刚想说“我再去找点吃的”,忽听谢砚又不紧不慢地说道:“不过织玉你做的也还行,至少比栾辙上次做的好吃多了。”
栾辙被噎了一下,看了眼谢砚,又看了眼织玉,果断闭嘴。
织玉则被这话安慰到了,她可是知道谢砚平日在吃这一项上有多挑剔,却还愿意安慰自己,虽然这个“还行”的评价真实性存疑。
感动之余又有点儿疑惑,上次是哪一次?她的印象中栾辙并没有做过这些?
月色静谧,织玉坐在火堆旁的石头上,向火堆中添着木块,抬头看到谢砚低声对栾辙说了什么,心里想着刚才的事,觉得自己果然看不透他。
一开始,她觉得他吃穿用度十分讲究,果然一副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做派,后来发现他也有许多不拘小节之处,他似乎对野外的生活并不陌生,简直和他的身份不符。
还有白天截然不同的态度,冷漠与温情,竟可以如此转换自如。
“在想什么?”
在她愣神的功夫,谢砚已经和栾辙说完话,栾辙似乎听从了什么吩咐,出了山洞,谢砚走进来,月光洒在他的身后,拉长了他的影子。
织玉想,一定是月光太惑人,才让她如此大胆地歪着头说:“我在想,为什么公子你今天会将吃的都送出去。”
“可见在你心里我是有多么的冷漠无情了。”谢砚微微勾起了唇,清俊的面容佯作伤心,任谁看了都会忍不住反省自己是不是说了什么十恶不赦的话。
但织玉已经不会被他这副样子骗到,只是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站起来,借着动作悄悄抑制住狂乱的心跳,仍然盯着他:“谁让你在驿站外面不许我给钱给他们。”
谢砚长眉一挑,慢慢走过来,“我正想问你,今天你的脸色一直不太对,也心不在焉的,竟然没有发现驿站外面的人有问题。”
“有问题?”织玉愣了愣,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那时她看到一路上的惨状,的确心情格外的沉重,可能忽略掉了一些细节。
她一边回想着,谢砚也缓缓说道:“他们的衣着的确与流民相似,但是脸色尚可,双颊未见凹陷,双目有神,动作也十分矫健,并不像是饿极了的人会有的状态。”
织玉跟随着他的话回想着,脸色骤然变了,不想便罢了,如今仔细一回想,甚至那个躺着的人也呼吸平稳有力,不像是重病。
谢砚在她面前站定,循循善诱道:“你并不是连这么简单的把戏都看不清的人,所以当时一定有什么扰乱了你的心神……是什么?”
襄郡毗邻魏朝,以乞涼河为分界,连日的暴雨使得乞涼河河水暴涨,淹没了周边大片区域,住在其中的百姓不得已拖家带口往各自最近的城镇逃难。
李大夫一路走来,路遇无数灾民。
他没什么别的本事,只能尽绵薄之力,为生病受伤的民众医治,但在缺少药材的情况下,时常有力所不能及之处。
乌云蔽日,风卷落叶,他利落地收起银针,只见眼前躺着的面色苍白的少年终于不再一动不动,身体颤抖了几下,从喉咙深处呕出几口混杂着腥味的酸水后,缓缓睁开了眼睛。
“醒了!大夫您可真是活菩萨,这恩情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了。”围着少年的几人与他容貌相似,衣着相近,乃是他的家人,见状喜极而泣,差点儿给李大夫跪下。
李大夫赶紧制止他们,神情复杂地看着眼前衣不蔽体的几人,幸好他刚刚路过发现了这少年的异常,要不然白白损失一条性命。
“用不着报答,敢问一句,这可是前往锦泽城的路。”
恩人发话了,几人哪能不回答,异口同声地说:“正是。”
顿了一下,其中较年长的一个站了出来,拱手作揖,问道:“恩人可是要前往锦泽城,我们兄弟几个也是要往锦泽城去,不如一同前行?”
李大夫看他们虽然衣衫褴褛,脸色倒不算难看,身体也颇为健硕,又想到水灾刚歇,易生匪患,便欣然应允了。
路上闲聊才知道,几人是锦泽城里镖局的镖师,前些日子正压着一趟镖打算渡过乞涼河,谁料洪水突至,身上家当都给冲了个干净,如今正要回锦泽城。
“如今这世道,真是不消停。”李大夫不免感慨。
“可不是嘛。”领头的人附和道,“几年前刚打过仗,好不容易安稳点儿,又闹起了水灾,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不过对于你们镖局来说,这个时候不正是赚钱的好时机吗?”李大夫听出那人话语中的担忧,又有几分奇怪。
那人向左右看了看,压低了声音,“要只是发洪水的话,我们这边郡守大人不可能不管,倒也没什么,但恩人您可知道,河对面那边,如今正乱着呢。”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魏朝朝廷没有派人来赈灾吗?”
那人道:“有倒是有,可惜来的是个中饱私囊的贪官,我听说就没几两银子到了百姓手里,现在水一淹,粮食都泡了水发霉了,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
“另外——”那人停顿了一下,像是有些不知道怎么开口,又在李大夫催促的眼神中,神秘兮兮地说道,“我们哥几个常年在两边跑,听道上的朋友说,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指不定又要打仗了。”
李大夫“啊”了一声以表示惊讶,心思却早已飞出很远,脑海中依次浮现魏都中那几个北狄人的脸,然后是织玉看着地图为难的样子。
最后的最后,是数天之前,当他们快要抵达林城的时候,某个夕阳灿烂的黄昏,织玉去前方探路,他和那俊雅神秘的青年的对话。
“先生心愿已了,不知未来有何打算?”
“老夫累了,或许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了却余生吧。”
那时青年的脸上是他一贯的轻笑,浅淡到几乎无法察觉,闻言也只是喟然叹道:“山雨欲来,先生的才能若是埋没了当真可惜。”
他是知道眼前人的身份的,听到这句话,当即心神一凛,半晌苦笑道:“那老道算的果然没错,老夫这一生前半生活得逍遥自在,后半生反倒身不由己,成了个劳碌命。”
青年望着天边火红的晚霞,夕阳将他的衣袍也染上红色,“先生若不嫌弃的话,可以去往襄郡,告诉襄郡郡守是在下所托,无论之后是否就此隐居山林,他都会安排妥当。”
“恩人去锦泽城是为何事?”
高耸巍峨的城墙近在咫尺,作为齐朝最临近魏朝的城池之一,锦泽城占据天险要隘,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五年前魏朝大皇子亲征,大军第一个目标便是渡过乞涼河,占据锦泽城。
“没什么,去找个朋友。”
到底是萍水相逢,李大夫不愿透露太多,抬头看着城墙上走动的士兵,握紧了手中的包袱。
城门处挤满了受灾的灾民,各排了两个长队,一个是官府施粥的队伍,一个是进城的队伍,有人在为灾民登记户籍,只要确认了的确是齐朝人士,便可进城去。
李大夫身上有通关文牒,倒不用和他们一起排队,进城之后原本打算和几个镖师作别,没想到几人热情邀请他前往镖局做客。
盛情难却之下,想到初来乍到,刚好可以打听点消息,便不再推辞。
***
三人出了驿站,继续沿着官道往月鹿的方向而去,没走出多远,织玉回望了一眼驿站,它在马蹄踏起的尘土之中若隐若现,方才的那些人,也渐渐看不清了。
再望向前方,谢砚和栾辙的身影已经转入了不远处的山坳之中,因为心中烦闷,她始终落后他们几步,如今彻底看不到了,神色一凛,夹紧马肚赶了上去。
刚踏入山坳之中,却见两人停在了道路中央,前方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伸出瘦弱的双臂,挡在马蹄前。
山坳的两旁有一些干涸的农田,里面大概原本种了稻谷之类的,却不见绿色,只有枯黄的茎干,几个神情麻木虚弱的老幼妇孺坐在山坳转弯处的大榕树下,向这边张望着。
一个面如菜色的妇人急匆匆地奔来,她一脸的焦急,却因为没有力气根本跑不动,等到了跟前,虚弱得像是随时要昏倒的样子。
但她还是用嘶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道:“对……对不……住,小孩子……不懂事,贵人莫怪。”说着,拉着小姑娘的胳膊将她往路边扯。
可惜实在没有力气,小姑娘一动不动,她看着倒康健许多,轻易挣开妇人的手,终于开口说道:“我很懂事了。”
说罢,一下子跪了下去,竟是朝三人磕起头来。
三人连忙下了马,织玉动作轻柔地想要扶起她,她却使出了吃奶的劲挣扎,竟然还要继续磕,织玉只好将她拎了起来,很轻,像一朵云似的。
“求求你们救救我姥姥。”小姑娘不停地说着,直到声音嘶哑,泣不成声。
妇人一屁股坐在地上,脸上依然是麻木的表情,眼中却有着深深的悲痛,她似乎也想哭,最后却一滴眼泪也没挤出来。
不需要多说,事情也很明朗,和先前一样,又是受灾饿肚子的百姓,走投无路求到了他们头上。
“她在哪里?”织玉赶紧问道,当小姑娘指向榕树下时,一刻也不停歇地赶了过去,她不愿去看谢砚,害怕再次从他脸上看到冷漠。
榕树下的人见她们过来,不由得精神一震,可下一瞬仿佛又想到了什么似的,抱紧了怀中的孩子,警惕地看着织玉。
小姑娘拉着她走到一个老人旁边,老人半闭着眼,嘴唇干裂,口中发出嘶嘶的声音,在小姑娘焦急地讲述中,知道原来老人每次都骗她们自己已经吃过东西了,将最后一点儿食物和水都给了她们,这会儿终于撑不下去了。
她的水袋还系在马上,织玉正要转身回去拿,却见谢砚和栾辙已经牵着三匹马走了过来,刚刚的妇人有气没力地跟在后面。
她有些意外,但也顾不上多问,沉默着将水袋取下,扶起老人喂下一点儿水,又拿出干粮,犹豫了一下,交到妇人手上,“我只有这点儿吃的,你们看着分一分,这个太干了,最好不要直接给她喂下。”
按照脚程,至多再过一晚,他们就能到达月鹿,所以剩下的干粮很少,但这对于妇人她们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哪里会抱怨少。
妇人的眼中终于溢出了泪水,千恩万谢地接过干粮,摊开一块布,小心翼翼地掰成细碎的小块,分给榕树下的众人,最后留了一点儿,碾碎与水混在一起,搅成面糊状,缓缓喂老人喝下。
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织玉有些不忍再看,刚垂下眼,忽然听到栾辙的声音:“我们这还有些吃的,也拿去吧。”
织玉猛地抬起头,虽然同样是谢老爷找来的护卫,但一路下来,她明显感觉到了栾辙对谢砚的忠心耿耿,如果不是谢砚同意,他绝不会主动这么做。
更何况,他是将两人的食物都拿了出来。
织玉不禁看向谢砚,只见他面色沉重地看着榕树下的众人,与平时或是言笑晏晏或是冷漠戏谑的样子截然不同。
出于习惯,栾辙准备的干粮分量很足,分给这一大群老老小小胃口本就不大的人,绰绰有余,这下不仅是解了燃眉之急,更是没了后顾之忧。
吃下一些干粮,又喝了一点儿水之后,众人脸上麻木的神情终于淡去,虽然这些干粮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恢复干劲,但总算不至于饿得连路都不动了。
更重要的是,有了希望。
在谢砚的温声询问中,他们终于说起了这里的情况。
“我们本来是更靠近月鹿的另一个村子的人,因为没吃的了,想去桐城谋个生路,路过这边,发现这个村子里人都走光了,刚想要借住一晚,却跑出来一群流氓,将我们的吃的都抢光了。没了吃的,大家也没力气走,才留在了这里。”
桐城在月鹿西边,若不是抄了近道,他们也会经由桐城到月鹿,这话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谢砚却抓住了其中不寻常之处,“怎么不去月鹿?没记错的话,这里离月鹿更近。”
心地善良,长得好看,也没架子,现在三人在众人眼中,简直是天神下凡,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郡府就在月鹿,守城的不让我们进去,说是郡守大人看了要生气。”
有人不忿地呸了一声:“什么大人,呸,狗官,我看就是他吞了朝廷救灾的银子。”
谢砚眸色沉沉,栾辙脸色也不太好,织玉回想了一下,却只隐约记得月鹿郡守似乎姓王,除了对温家一向恭敬,逢年过节总要拜访送礼之外,便再无印象了。
月鹿有个温家,倒是无形中削弱了这位郡守的存在。
辞别众人,再度踏上前往月鹿的路,氛围依然如先前一般沉重,但这时的沉重又与先前有所不同。
入夜之后,距离月鹿仍有一段路程,三人没有再披星戴月地赶路,就在官道附近的山林中找了一个山洞,权作休息之处。
栾辙在洞中生起火堆,没有了干粮,织玉觉得十分愧疚,去林中转悠了半天,终于捉到了一只野兔,剥了皮简单处理之后,放在火上烤熟了分给两人。
两人看着她忙活来忙活去,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能忍心打断。
拿到烤好的兔子,谢砚用小刀一片一片地剃下,慢条斯理地慢慢吃着,栾辙则像是饿了许久一样,吃了很快,似乎每一口都没嚼几下。
织玉看他们的样子,总算减轻了几分愧疚,将剩下的兔肉拿过来,一口咬下去,脸色顿时一变。
又干又柴,还没有味道,根本难以下咽,他们是怎么吃下去的?
“怎么……没有味道?”织玉勉强咽下这口兔肉,期期艾艾道。
栾辙似是终于忍不住了,扶额道:“因为你没有加任何调味的东西,当然没有味道了。”
原来他的狼吞虎咽是因为实在难以下咽,又不好意思吐掉。
“抱歉,我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调味品也不知道有什么。”织玉又愧疚了起来。
“额……”栾辙仔细想了一下,突然发现自己也不知道野外哪有调味品。只是听人提过有一些野生的香料。
“茱萸,木姜子,梅子……”谢砚的声音听着似乎有些无奈,抬眼瞧见两人期待的眼神,笑了一下,又说,“想让我来做吗?不可能。”
织玉失落地低下头,难为情地看着手中的兔肉,刚想说“我再去找点吃的”,忽听谢砚又不紧不慢地说道:“不过织玉你做的也还行,至少比栾辙上次做的好吃多了。”
栾辙被噎了一下,看了眼谢砚,又看了眼织玉,果断闭嘴。
织玉则被这话安慰到了,她可是知道谢砚平日在吃这一项上有多挑剔,却还愿意安慰自己,虽然这个“还行”的评价真实性存疑。
感动之余又有点儿疑惑,上次是哪一次?她的印象中栾辙并没有做过这些?
月色静谧,织玉坐在火堆旁的石头上,向火堆中添着木块,抬头看到谢砚低声对栾辙说了什么,心里想着刚才的事,觉得自己果然看不透他。
一开始,她觉得他吃穿用度十分讲究,果然一副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做派,后来发现他也有许多不拘小节之处,他似乎对野外的生活并不陌生,简直和他的身份不符。
还有白天截然不同的态度,冷漠与温情,竟可以如此转换自如。
“在想什么?”
在她愣神的功夫,谢砚已经和栾辙说完话,栾辙似乎听从了什么吩咐,出了山洞,谢砚走进来,月光洒在他的身后,拉长了他的影子。
织玉想,一定是月光太惑人,才让她如此大胆地歪着头说:“我在想,为什么公子你今天会将吃的都送出去。”
“可见在你心里我是有多么的冷漠无情了。”谢砚微微勾起了唇,清俊的面容佯作伤心,任谁看了都会忍不住反省自己是不是说了什么十恶不赦的话。
但织玉已经不会被他这副样子骗到,只是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站起来,借着动作悄悄抑制住狂乱的心跳,仍然盯着他:“谁让你在驿站外面不许我给钱给他们。”
谢砚长眉一挑,慢慢走过来,“我正想问你,今天你的脸色一直不太对,也心不在焉的,竟然没有发现驿站外面的人有问题。”
“有问题?”织玉愣了愣,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那时她看到一路上的惨状,的确心情格外的沉重,可能忽略掉了一些细节。
她一边回想着,谢砚也缓缓说道:“他们的衣着的确与流民相似,但是脸色尚可,双颊未见凹陷,双目有神,动作也十分矫健,并不像是饿极了的人会有的状态。”
织玉跟随着他的话回想着,脸色骤然变了,不想便罢了,如今仔细一回想,甚至那个躺着的人也呼吸平稳有力,不像是重病。
谢砚在她面前站定,循循善诱道:“你并不是连这么简单的把戏都看不清的人,所以当时一定有什么扰乱了你的心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