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徐姓师徒,明濯雪一脚深一脚浅走进观后竹林。
腕上铃铛来回碰撞,“乒呤乓啷”一阵乱响,扰得雀鸟齐齐离窝,去远处树枝上扎堆。
竹林深处有明濯雪的居所。
准确来说,是她、老卢和李攻玉三人的。
明濯雪两岁失恃,是她哥把她奶到五岁。
五岁后她被交给李攻玉,李攻玉又把她带上不鸣山。
山上日子是乏味里带着点乐。
就好像日复一日在河底摸石。摸上来的,大部分都是碎石土砾。只是偶尔的,运气好了,可以在河床的淤泥上发现一点闪亮的光,捞起一看,是块漂亮的琉璃碎块。
——明濯雪平日在竹林练剑学刀,难得空闲就去观里捣乱。和徐生清往老观主脸上涂墨,给师伯打发辫,帮橘猫变成虎;再送山上野鸡入土,给水里肥鱼送终,把整个不鸣山搅得不得安生。
最后往往是徐涉川忍无可忍,找来李攻玉帮忙捉人。
李攻玉再两个剑招打趴二人,一手提溜一个,跟提萝卜似的把孩子带回观里。
李攻玉脾气好,从不对明濯雪生气,但就是为人有几分固执。
她认定了一件事就绝不会改。
比如,李攻玉当年问明盖野,想让明濯雪学到什么程度。明盖野随口一句化解你三招就算出师,她就真死认这句话,半点不肯退让。
比如,不着调的老观主叫她下山惹了祸,别说是不鸣山出来的。她就真没向别人提过自己的来历,搞得众人只晓得她出生李家,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却不知她长于不鸣山观。徐涉川为此痛心疾首,高呼平白失去了一个赚钱的噱头。
再比如,她说待明濯雪出师她就离开,当真就在明濯雪出师那日离开了山观,至此了无音讯。
江湖中偶然有她的传闻,明濯雪听了去寻,发现大部分都是捕风捉影的谣言,唯有一个曾在漓河出现是真。但她刚探明虚实,还未来得及仔细追寻,就被闻声而来的大哥领着两百赤甲兵团团围住,不明情况的民众还以为他们是来抓敌军奸细的。
随后,她被揪着耳朵拎回家,被十五精锐“押送”回不鸣山观。
其中辛酸,实在难为外人道也。
明濯雪推开泛黄的竹栏院门,便瞧见望逍遥满脸嫌弃,对着草料挑挑拣拣。
老卢蹲在井旁,打了桶水,不知在洗什么。
老卢是明濯雪娘的奴仆,跟了很久。
据说其她父母还未相识时,老卢就已经跟在她娘身边帮忙牵马了。
她娘死后,老卢就跟了明濯雪。
明濯雪和李攻玉在不鸣山练剑,他就在山里抓野味,借观里的锅子煮好饭菜,等她们回来吃。
明濯雪外出游历,他就牵着望逍遥在后头跟着,乐呵乐呵看着她行侠仗义,顺带教她些野外求生必备技能。
旧主换新主,老马换新马。
从漓河到不鸣山,再到大周各地,他总牵着一匹玉雪骢,一路陪着。
就连明濯雪跑去上京城找明溪深那会儿,她刻意把他俩给撇下了。
老卢都能牵着望逍遥,于隔天出现在她的必经之路上,脸上幽怨如深闺怨妇。望逍遥在他身后,鼻子出着气,与他同仇敌忾。
能有忠仆宝马如此,委实难得。
明濯雪探头过去,见桶里一颗石头,好奇道:“这是什么?”
老卢也不知从哪学来的,看石鉴石的本领一流。
当年徐涉川要翻新道观,还特意问明濯雪借了老卢几天,带着人把瞿水城及周边的所有石料铺子都跑了个遍。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这群商家都是黑心的鬼。
老卢一手握着石头,一手拇指在其表面来回搓揉。石上灰棕的表层随着动作化成数缕颜色缓缓上浮,石头上显出半点玉石肉来。
这是块被人上了色,把玉石颜色藏去伪装成普通石头的原石。
“这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呀。”明濯雪眨巴眨巴眼,道,“我哪位小师伯眼神这么好,捡来这块石头?”
老卢脸色有些微妙,沾湿的手甩了几下,往衣上擦干,才从外衫内袋中掏出一张染了些许灰棕色颜料的信封。
上头四个大字“明濯雪收”。
笔力迥劲,结体工整,这是李攻玉的字。
“师父回来过?”
明濯雪大喜,接过信封,却见里面空空如也。
她看看老卢,又瞄向桶底的石头,狐疑道:“这石头是她带来给我的?”
老卢点点头,又摇头。
他做起捡和倾倒的动作,摊开手掌表示空空如也。又手指山门,移向观景台,做了个行走的动作,笔画一阵,一手成拳状,压上手背上。
明濯雪琢磨出意思,问:“今天?”
老卢颔首。
明濯雪神色也一道微妙起来。
“有个游人用这块石头压信封,把它留在了观景台。师伯们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
明濯雪复述着老卢方才表达的意思,纷纷思绪,千言万语,最后汇成一句:“为什么?”
她举起信封,对着渐西的日头仔细检验一番。
信封除却封口有破损痕迹外,其余皆完好无损。
信封内部未受染,仅表面染了一圈范围不大的灰棕。背面虽也染上了色,但范围小上许多,颜色浅上许多,从外形上看,痕迹形似指印。
近日多雨,天气潮湿。
想来,这玉石在被押上去前,就已经开始褪色了。
送信人发现了,却没在意,甚至任由手上沾染颜色,在将颜色留在信封上。
或许,这石头上的伪装在他看来并不要紧。
甚至这可能是故意留下破绽,就是想叫旁人发现这上面的假,继而再发现内里的真。
可这内里也不过一块玛瑙原石,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明濯雪神色忽地一凛,望向老卢,问:“这玛瑙原石有什么情况?”
老卢一向细致。
他既然在未告知明濯雪的情况下就开始洗石去色,定然是发现了什么端倪。
只见老卢向四周警惕张望一番,拿起枝杈在地上写下两个字,又即刻用脚抹去。
“太一。”
明濯雪目光冷了几分,压低声道:“你觉得这石头来自太一宫?”
老卢皱巴着脸,一张本就被风吹日晒的满是沟壑的脸愈加显得百折千回。
他似乎也不敢十分确定,只打手势道:我在太一山见过。
接着,他用树枝尖端戳向玉石中心的一块泥点。
只一小会儿,那泥沙就被戳穿,露出一个明显被打磨过的,可供穿绳的孔洞。
明濯雪拿过树枝,折成两半充当筷子,将石从桶里捞了起来,红日余晖穿过细小孔洞,落于地面,恍惚好似一块血斑。
太一宫曾是大周人才辈出之地。
朝堂之中,四品以上官员有半数出自太一宫。另外半数中又有一半,师从太一宫中弟子。
因其门生遍天下,又多出封侯拜相这类位高权重者,渐渐地,民间流传起“高官厚禄太一寻”、“师不从太一,官不之上三品”之类说法。
亦使得天下学子,但凡事想功成名就的,无不对太一宫趋之若鹜。
太一宫依山而建,山门正前方矗立一块巨石,背面刻有太一宫三十二戒规,正面则是太一宫创立者韩仙人对学子的诫语“甘与顽石行,不攀金雀枝”。
每一过了太一宫入门考核的学员,皆会被赠与一块山上“顽石”,望其不负教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后来有善鉴石之人发现太一宫那些顽石实乃玉石原石,赞叹曰,太一宫这是暗指良玉出于顽石。
可实际上,太一宫那些老顽固根本不懂石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随手一扒拉送给学生的东西是玉石。
太一宫第二圣荀松子在清野开设的不妄学宫为标榜自己出身正统,乃属太一宫的一支学派,还专门寻人从太一山运石头来,学着太一宫,赠石予学生。
不过他们傍了皇室,自立门户后,这个规矩就废除了。
而自太一宫出,入仕拜官之人,也并未如师愿去做顽石。他们大多攀了金雀枝,成了趋炎附势之徒。
少有清正耿直如赢生光、季从善等人,下场往往都不太好看。
后来,一起黄衫案,一本劝君说,触了天子霉头,又受不妄学宫从中挑拨,引来雷霆震怒。
朝廷十万铁骑,一朝踏平太一山,太一宫就此覆灭。
那些自太一而出的官员多是闭眼捂耳,高呼,“余师,惟天子耳。”
少有冒头的,轻则掉了乌纱帽,重则抄家流放。
太一宫名满天下,最后落得这番光景实在令人唏嘘。
明濯雪对此倒并无多少感触。
因她父亲那句谶语,她对不妄学宫一直没什么好感,连带着也不喜它的前身,太一宫。这二位自相残杀,在明濯雪这儿,虽说不至于嘲讽“罪有应得”,但也送了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腕上铃铛来回碰撞,“乒呤乓啷”一阵乱响,扰得雀鸟齐齐离窝,去远处树枝上扎堆。
竹林深处有明濯雪的居所。
准确来说,是她、老卢和李攻玉三人的。
明濯雪两岁失恃,是她哥把她奶到五岁。
五岁后她被交给李攻玉,李攻玉又把她带上不鸣山。
山上日子是乏味里带着点乐。
就好像日复一日在河底摸石。摸上来的,大部分都是碎石土砾。只是偶尔的,运气好了,可以在河床的淤泥上发现一点闪亮的光,捞起一看,是块漂亮的琉璃碎块。
——明濯雪平日在竹林练剑学刀,难得空闲就去观里捣乱。和徐生清往老观主脸上涂墨,给师伯打发辫,帮橘猫变成虎;再送山上野鸡入土,给水里肥鱼送终,把整个不鸣山搅得不得安生。
最后往往是徐涉川忍无可忍,找来李攻玉帮忙捉人。
李攻玉再两个剑招打趴二人,一手提溜一个,跟提萝卜似的把孩子带回观里。
李攻玉脾气好,从不对明濯雪生气,但就是为人有几分固执。
她认定了一件事就绝不会改。
比如,李攻玉当年问明盖野,想让明濯雪学到什么程度。明盖野随口一句化解你三招就算出师,她就真死认这句话,半点不肯退让。
比如,不着调的老观主叫她下山惹了祸,别说是不鸣山出来的。她就真没向别人提过自己的来历,搞得众人只晓得她出生李家,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却不知她长于不鸣山观。徐涉川为此痛心疾首,高呼平白失去了一个赚钱的噱头。
再比如,她说待明濯雪出师她就离开,当真就在明濯雪出师那日离开了山观,至此了无音讯。
江湖中偶然有她的传闻,明濯雪听了去寻,发现大部分都是捕风捉影的谣言,唯有一个曾在漓河出现是真。但她刚探明虚实,还未来得及仔细追寻,就被闻声而来的大哥领着两百赤甲兵团团围住,不明情况的民众还以为他们是来抓敌军奸细的。
随后,她被揪着耳朵拎回家,被十五精锐“押送”回不鸣山观。
其中辛酸,实在难为外人道也。
明濯雪推开泛黄的竹栏院门,便瞧见望逍遥满脸嫌弃,对着草料挑挑拣拣。
老卢蹲在井旁,打了桶水,不知在洗什么。
老卢是明濯雪娘的奴仆,跟了很久。
据说其她父母还未相识时,老卢就已经跟在她娘身边帮忙牵马了。
她娘死后,老卢就跟了明濯雪。
明濯雪和李攻玉在不鸣山练剑,他就在山里抓野味,借观里的锅子煮好饭菜,等她们回来吃。
明濯雪外出游历,他就牵着望逍遥在后头跟着,乐呵乐呵看着她行侠仗义,顺带教她些野外求生必备技能。
旧主换新主,老马换新马。
从漓河到不鸣山,再到大周各地,他总牵着一匹玉雪骢,一路陪着。
就连明濯雪跑去上京城找明溪深那会儿,她刻意把他俩给撇下了。
老卢都能牵着望逍遥,于隔天出现在她的必经之路上,脸上幽怨如深闺怨妇。望逍遥在他身后,鼻子出着气,与他同仇敌忾。
能有忠仆宝马如此,委实难得。
明濯雪探头过去,见桶里一颗石头,好奇道:“这是什么?”
老卢也不知从哪学来的,看石鉴石的本领一流。
当年徐涉川要翻新道观,还特意问明濯雪借了老卢几天,带着人把瞿水城及周边的所有石料铺子都跑了个遍。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这群商家都是黑心的鬼。
老卢一手握着石头,一手拇指在其表面来回搓揉。石上灰棕的表层随着动作化成数缕颜色缓缓上浮,石头上显出半点玉石肉来。
这是块被人上了色,把玉石颜色藏去伪装成普通石头的原石。
“这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呀。”明濯雪眨巴眨巴眼,道,“我哪位小师伯眼神这么好,捡来这块石头?”
老卢脸色有些微妙,沾湿的手甩了几下,往衣上擦干,才从外衫内袋中掏出一张染了些许灰棕色颜料的信封。
上头四个大字“明濯雪收”。
笔力迥劲,结体工整,这是李攻玉的字。
“师父回来过?”
明濯雪大喜,接过信封,却见里面空空如也。
她看看老卢,又瞄向桶底的石头,狐疑道:“这石头是她带来给我的?”
老卢点点头,又摇头。
他做起捡和倾倒的动作,摊开手掌表示空空如也。又手指山门,移向观景台,做了个行走的动作,笔画一阵,一手成拳状,压上手背上。
明濯雪琢磨出意思,问:“今天?”
老卢颔首。
明濯雪神色也一道微妙起来。
“有个游人用这块石头压信封,把它留在了观景台。师伯们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
明濯雪复述着老卢方才表达的意思,纷纷思绪,千言万语,最后汇成一句:“为什么?”
她举起信封,对着渐西的日头仔细检验一番。
信封除却封口有破损痕迹外,其余皆完好无损。
信封内部未受染,仅表面染了一圈范围不大的灰棕。背面虽也染上了色,但范围小上许多,颜色浅上许多,从外形上看,痕迹形似指印。
近日多雨,天气潮湿。
想来,这玉石在被押上去前,就已经开始褪色了。
送信人发现了,却没在意,甚至任由手上沾染颜色,在将颜色留在信封上。
或许,这石头上的伪装在他看来并不要紧。
甚至这可能是故意留下破绽,就是想叫旁人发现这上面的假,继而再发现内里的真。
可这内里也不过一块玛瑙原石,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明濯雪神色忽地一凛,望向老卢,问:“这玛瑙原石有什么情况?”
老卢一向细致。
他既然在未告知明濯雪的情况下就开始洗石去色,定然是发现了什么端倪。
只见老卢向四周警惕张望一番,拿起枝杈在地上写下两个字,又即刻用脚抹去。
“太一。”
明濯雪目光冷了几分,压低声道:“你觉得这石头来自太一宫?”
老卢皱巴着脸,一张本就被风吹日晒的满是沟壑的脸愈加显得百折千回。
他似乎也不敢十分确定,只打手势道:我在太一山见过。
接着,他用树枝尖端戳向玉石中心的一块泥点。
只一小会儿,那泥沙就被戳穿,露出一个明显被打磨过的,可供穿绳的孔洞。
明濯雪拿过树枝,折成两半充当筷子,将石从桶里捞了起来,红日余晖穿过细小孔洞,落于地面,恍惚好似一块血斑。
太一宫曾是大周人才辈出之地。
朝堂之中,四品以上官员有半数出自太一宫。另外半数中又有一半,师从太一宫中弟子。
因其门生遍天下,又多出封侯拜相这类位高权重者,渐渐地,民间流传起“高官厚禄太一寻”、“师不从太一,官不之上三品”之类说法。
亦使得天下学子,但凡事想功成名就的,无不对太一宫趋之若鹜。
太一宫依山而建,山门正前方矗立一块巨石,背面刻有太一宫三十二戒规,正面则是太一宫创立者韩仙人对学子的诫语“甘与顽石行,不攀金雀枝”。
每一过了太一宫入门考核的学员,皆会被赠与一块山上“顽石”,望其不负教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后来有善鉴石之人发现太一宫那些顽石实乃玉石原石,赞叹曰,太一宫这是暗指良玉出于顽石。
可实际上,太一宫那些老顽固根本不懂石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随手一扒拉送给学生的东西是玉石。
太一宫第二圣荀松子在清野开设的不妄学宫为标榜自己出身正统,乃属太一宫的一支学派,还专门寻人从太一山运石头来,学着太一宫,赠石予学生。
不过他们傍了皇室,自立门户后,这个规矩就废除了。
而自太一宫出,入仕拜官之人,也并未如师愿去做顽石。他们大多攀了金雀枝,成了趋炎附势之徒。
少有清正耿直如赢生光、季从善等人,下场往往都不太好看。
后来,一起黄衫案,一本劝君说,触了天子霉头,又受不妄学宫从中挑拨,引来雷霆震怒。
朝廷十万铁骑,一朝踏平太一山,太一宫就此覆灭。
那些自太一而出的官员多是闭眼捂耳,高呼,“余师,惟天子耳。”
少有冒头的,轻则掉了乌纱帽,重则抄家流放。
太一宫名满天下,最后落得这番光景实在令人唏嘘。
明濯雪对此倒并无多少感触。
因她父亲那句谶语,她对不妄学宫一直没什么好感,连带着也不喜它的前身,太一宫。这二位自相残杀,在明濯雪这儿,虽说不至于嘲讽“罪有应得”,但也送了一句“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