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濯雪蹙眉,不满地嘟囔:“都是十几年的陈年老尸了,安安分分死着不好吗,诈尸做什么。”
明濯雪与太一宫并无什么联系,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信哪怕被人捅了出去说是太一宫遗孤们送过来的,明濯雪都不怕。
但不鸣山观不一样。
同为小武道会的主办方,天晓得徐涉川有没有私下和人联系过。
何况,这石头还是连着李攻玉的空壳信一起送来的。
谁又晓得李攻玉和他们有没有联系。
正忧虑着,肚子不争气地发出一声响。
明濯雪抬手一抛,果断将石头扔回桶里,树枝放在原地。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老卢适时指向竹屋,做了个扒饭的动作,示意明濯雪:屋内有饭菜。
明濯雪问:“你吃饭了吗?”
得了肯定的回答,还见老卢抬手昂头做出喝酒的样子,明濯雪才起身向屋里走去。
刚走几步,她又回身嘱咐老卢:“你帮我把这石头再洗洗干净。我等会儿拿它去找徐老头。”
现下还是该把太一宫和李攻玉的关系,和不鸣山观的关系给挖清楚了,再作应对,免得叫人给拖浑水里去了都不自知。
老卢颔首作应声,摆手催人去就餐。
同时还不忘打手势道,饭是观里送来的。
这不说不打紧,说了,明濯雪心一“咯噔”,思绪全消,食欲全无,登时就不觉着饿了。
不鸣山观饭菜十几年如一日的清汤寡水。
一盘绿里躺半个蛋,一碗零星浮着几点肉沫子的水,配上一碗白米饭,一年十二个月里菜式基本如此,少有变更。偶尔饭菜换了面食,哪怕只是葱花面,都能叫观里众人欢呼雀跃一整天。
明濯雪坐上长凳愤愤戳饭,扒拉两口,食之犹如嚼蜡。
前次出门远行,她在路边捡了个“金口袋”,“金口袋”带着她一路山珍海味好好享了一把富贵命,把嘴给享刁了。
游历归来,没过多久,听闻大哥封侯,她又火急火燎进京。
上京城虽说拘束,但珍馐颇多,让她还没来得及掰回去的嘴又刁了几分。
以至如今,明濯雪生扒硬喂,才让自己吃进去半碗饭。
她撂下筷子出门。
外头已入了夜,星子挂上天簇拥一轮弦月。
老卢叫那块石头返璞归了真横陈竹椅上,还给她备好一盏灯笼用以照明。
明濯雪拿着信,收了玉,提起灯抬脚要出院子,就见老卢手里笔画,叫明濯雪行路小心。
明濯雪笑道:“在这能遇上什么危险呀?”
说完,又道:“我要是遇上事了,就边叫边摇铃铛。这铃串子那么响,你肯定在屋子里都能听见,就别瞎操心了。快回屋里歇着吧,我去去就来。”
老卢也不知听进去了几分,就咧嘴笑着点头。明濯雪走进竹林,到了通向山观后门的拐弯角,回头望去,还能见老卢站在屋前的小小身影。
她挥了挥手,转身走进观里。
观里比想象的热闹,好些人挨在一起窃窃私语,远远的,还有几声村妇的呼声从前门传来。
平日早都躺床上思周公的几位师伯这会儿也都抖擞着精神,挨在道院门口,向观门方向张望。
“什么事呀,这般热闹?”
明濯雪抓着个人问,好巧不巧正是在山门前给老卢递信的师伯。
旁人脸上都是惊奇,独这一位如丧拷妣。
他反手把住明濯雪的小臂,问:“那石头和信你收到了吗?”
明濯雪乖巧作答:“收到了。”
“那就好,那就好。”
嘴里说的是好,但那声音连哭腔都带出来了,听着更像悲事。
明濯雪问他:“怎么了?”
师伯泫然欲泣:“小师侄,我好像撞鬼了。”
“啊?”
明濯雪砸吧下嘴,见师伯脸色惨白,把后头跟的“这么厉害”给吞咽下肚。
她听师伯继续道:“我下午,就你回来前不久,在观景台遇到石姑娘。她今天戴了帷帽,很急匆匆地来,跟我们打了声招呼,就又急匆匆走了,连观景台都没登上,就爬了几阶楼梯。你那份信,就是她留下的。我当时亲眼看她留下信,捡起来一看,里面空无一物,以为是她放错了,忙下去追人。人没追上,倒是看见了老卢。”
“不过后来,我发现自己手上全是颜料,应该是那石头上的。我就想她想给的可能是那石头,还好我当时没把石头扔了。”师伯念叨着,脸色缓和下来,又不解道,“她为什么不把石头放信封里呢?这多容易丢啊。”
不放信里就是为告诉旁人,这石头另属他人,而非寄信人。
至于真被丢了怎么办?
谁知道呢?
明濯雪不在意,也懒得细琢磨,只继续问:“你怎么知道那个是石姑娘?”
师伯睁大眼,约是没想到明濯雪会提这个问题,呆呆愣愣地答:“啊?她就是石姑娘啊。她跟我们打招呼了。”
明濯雪耐下心,从话中捡出信息,问他:“也就是说你们认识她?她也认识你们?”
师伯连连点头,脑袋快点出残影:“我们常去她家铺子买糕点。”
见明濯雪眼神不对,他忙补充:“是师父喜欢,师父三天两头遣我们去买。这一来二去的,大家就都熟了。”
大抵是怕明濯雪追问,他又加上一句:“她嗓子坏了,说话声音哑哑的,和别人不一样,一听就能知道是她。”
明濯雪“哦”了一声,把事情问回最初:“那撞鬼是怎么回事?”
师伯脸色霎时间又是一白,似是忆起了极可怕的东西。
他颤颤巍巍咽了口口水,牙齿开始打战:“就刚刚,眠雨村来人了,说要请师父做法事。她说……说,石姑娘已经死了一周了,村人将她抬去义庄,又一起凑了点银子给她置办棺材,想着等过了头七给她下葬。谁想,等日子到了他们去看,那尸体竟然……竟然失踪了。
“后来,是有小孩在溪边玩耍,发现了她。小孩找来大人一看,发现是石姑娘,再仔细一看,发现那尸体手里还放着观景台的票。生清师兄去看了,骑缝印对的上,就是今天发出去的那张。”
明濯雪震惊:“眠雨村到我们山,步行怎么也得一个时辰。这尸体真尽责,就是死了也要走一个时辰来给我送信。”
师伯缩起脖子,捂住耳,脸上愈加没了血色。
“别怕别怕,哪有鬼大白天出来的。”明濯雪敛起调笑,正色道,“那你知道发现尸体的小孩是谁家的吗?”
师伯木讷摇头,表示并不清楚详情。
“那我找别人问问去。”
-
明濯雪是被观中众人看着长大的。
像看一颗种子发芽生长,看一只猫崽从蹒跚学步到上窜下跳一般看着。
多数时候,他们也只能看着。
他们不会武学,不懂那些吞气吐纳,更不懂剑意要领。他们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拿摆摊来的钱给小师侄买一根糖葫芦,带一盏花灯,一只纸鸢,再往她饭菜里偷偷多加个蛋。
就像偶尔给种子浇水的路人,给小猫喂食的过客。
但路人也会因花在第二年又开而惊喜,过客也会因小猫时隔多日后的再次出现而欢欣。
她的师伯更是如此。
明濯雪很乐意对师伯们回应同样的欢喜,只要他们不太过疯狂。
“雪丫头!”
明濯雪刚一个侧身,挤进院门前的人堆里,就听见身边人唤她。
明濯雪应了一声:“师伯。”
后知后觉的,应对危机的本能开始叫嚣。
家是自己家,危险确实是没危险的。
但前提是,她的师伯们不一拥而起。
要知道口水也是能淹死人的。
瞬息间,就好似狼群发现猎物,原本围聚门口凑热闹的人齐刷刷别过脑袋。
再一个眨眼,这群人已经辗转腾挪至明濯雪身周,把她团团围住。
“雪丫头,你终于回来了。”
“雪丫头,上京城里怎么样?”
“雪丫头,听说你逃婚了。”
一人一张嘴,叽里呱啦一串话。
二十人二十张嘴,吵吵嚷嚷组成一场鹅叫盛宴。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明濯雪想,二十个男人大概也能组成一个鸡鸭养殖场。
那吵闹声此起彼伏,与养殖场内的“下里巴人”异曲同工。
明濯雪讪讪笑着,干巴巴用了最能包容万象的二字,答:“还好。”
在明濯雪看来,“还好”可堪万能。
泪眼婆娑时一句“还好”,能叫人看出万般委屈;笑意盈盈时一声“还好”,能使人体会其中雀跃;甚至不尴不尬时,抛出这二字,都能让人感出种种无奈。
对菜品、服装、首饰乃至其他各类器物,更是都可用“还好”去形容,至于其中真意如何,则可交由旁人慢慢品味。
明濯雪一边像打鸣青蛙不停“呱”着声般道着“还好”,一边正在思索怎么逃出师伯们的包围网。
忽地,前方传来徐涉川中气十足的一声喊:“雪丫头。”
“徐老头!”明濯雪如蒙大赦,即刻回道。
原本挡在明濯雪身前人群立即作鸟兽散,让出一条宽敞大道。
整个山观,其实也就徐生清和明濯雪敢对徐涉川蹬鼻子上脸,其他人对他都还是颇为敬畏的。哪怕徐涉川整日没个正形,他们也不敢过多造次,最多也就偷偷把他的黄酒换成水,对他说饮酒伤身。
徐生清说,这是孺慕之情。
明濯雪当时问他:“那你怎么不孺慕?”
徐生清给她一指,就见徐涉川卧倒在树荫下,身下占着他二人的坐垫,身旁给两小孩的零嘴盒敞着,里头瓜果点心成了渣屑。
明濯雪见状,举刀就要去给徐涉川戳几个血窟窿,好险被徐生清给拦了。
徐涉川此刻站在前处暖黄灯笼下,笑得一脸慈爱,目光热忱,好似一汪能化开坚冰的春水。叫明濯雪想起了那盒被偷吃的点心,“祸不单行”四字无端浮现脑海。
他边上,徐生清被一半老妇人拽紧双手,双眼无神,面如死灰。
他身后,立着一个人,秀颀挺拔,一身锦衣华服,好不贵气,就是那相貌实在很像她那“金口袋”。
徐涉川匆匆走来,喜眉笑眼地拉过明濯雪,用眼神撇了撇“金口袋”,给她笔了一个手势,做了个“五十万两”的口型。
明濯雪没理会,借着身体做遮挡,先把原石信封塞进对方手里。
徐涉川垂眸见中间带孔洞,明显被打磨过的原石,又见信封上的字,脸色倏变,赶紧抖抖袖子将手盖住,又干笑两声,朗声道:“有贵客来找你。你也知道观里的规矩,不能留客。正好他下榻的地方在眠雨村,你小师伯也要去眠雨村做道事。你陪一陪你小师伯,正好也和贵客说说话。”
语罢,他极快极轻地接了一句:“回来再说。”
明濯雪望了眼“金口袋”,见对方向她拱手一礼,转而又回望徐涉川,语气古怪:“你知道他是谁吗?”
徐涉川压低声,但远没刚才轻,至少旁边人能听清:“我不知道,但他说想给观里捐五十万两白银。他肯定不是坏人。”
明濯雪长叹一声,顶着徐涉川莫名不解的视线,道:“他是淮庆王。”
随即晾下呆愣的徐涉川,走向徐生清。
明濯雪与太一宫并无什么联系,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信哪怕被人捅了出去说是太一宫遗孤们送过来的,明濯雪都不怕。
但不鸣山观不一样。
同为小武道会的主办方,天晓得徐涉川有没有私下和人联系过。
何况,这石头还是连着李攻玉的空壳信一起送来的。
谁又晓得李攻玉和他们有没有联系。
正忧虑着,肚子不争气地发出一声响。
明濯雪抬手一抛,果断将石头扔回桶里,树枝放在原地。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老卢适时指向竹屋,做了个扒饭的动作,示意明濯雪:屋内有饭菜。
明濯雪问:“你吃饭了吗?”
得了肯定的回答,还见老卢抬手昂头做出喝酒的样子,明濯雪才起身向屋里走去。
刚走几步,她又回身嘱咐老卢:“你帮我把这石头再洗洗干净。我等会儿拿它去找徐老头。”
现下还是该把太一宫和李攻玉的关系,和不鸣山观的关系给挖清楚了,再作应对,免得叫人给拖浑水里去了都不自知。
老卢颔首作应声,摆手催人去就餐。
同时还不忘打手势道,饭是观里送来的。
这不说不打紧,说了,明濯雪心一“咯噔”,思绪全消,食欲全无,登时就不觉着饿了。
不鸣山观饭菜十几年如一日的清汤寡水。
一盘绿里躺半个蛋,一碗零星浮着几点肉沫子的水,配上一碗白米饭,一年十二个月里菜式基本如此,少有变更。偶尔饭菜换了面食,哪怕只是葱花面,都能叫观里众人欢呼雀跃一整天。
明濯雪坐上长凳愤愤戳饭,扒拉两口,食之犹如嚼蜡。
前次出门远行,她在路边捡了个“金口袋”,“金口袋”带着她一路山珍海味好好享了一把富贵命,把嘴给享刁了。
游历归来,没过多久,听闻大哥封侯,她又火急火燎进京。
上京城虽说拘束,但珍馐颇多,让她还没来得及掰回去的嘴又刁了几分。
以至如今,明濯雪生扒硬喂,才让自己吃进去半碗饭。
她撂下筷子出门。
外头已入了夜,星子挂上天簇拥一轮弦月。
老卢叫那块石头返璞归了真横陈竹椅上,还给她备好一盏灯笼用以照明。
明濯雪拿着信,收了玉,提起灯抬脚要出院子,就见老卢手里笔画,叫明濯雪行路小心。
明濯雪笑道:“在这能遇上什么危险呀?”
说完,又道:“我要是遇上事了,就边叫边摇铃铛。这铃串子那么响,你肯定在屋子里都能听见,就别瞎操心了。快回屋里歇着吧,我去去就来。”
老卢也不知听进去了几分,就咧嘴笑着点头。明濯雪走进竹林,到了通向山观后门的拐弯角,回头望去,还能见老卢站在屋前的小小身影。
她挥了挥手,转身走进观里。
观里比想象的热闹,好些人挨在一起窃窃私语,远远的,还有几声村妇的呼声从前门传来。
平日早都躺床上思周公的几位师伯这会儿也都抖擞着精神,挨在道院门口,向观门方向张望。
“什么事呀,这般热闹?”
明濯雪抓着个人问,好巧不巧正是在山门前给老卢递信的师伯。
旁人脸上都是惊奇,独这一位如丧拷妣。
他反手把住明濯雪的小臂,问:“那石头和信你收到了吗?”
明濯雪乖巧作答:“收到了。”
“那就好,那就好。”
嘴里说的是好,但那声音连哭腔都带出来了,听着更像悲事。
明濯雪问他:“怎么了?”
师伯泫然欲泣:“小师侄,我好像撞鬼了。”
“啊?”
明濯雪砸吧下嘴,见师伯脸色惨白,把后头跟的“这么厉害”给吞咽下肚。
她听师伯继续道:“我下午,就你回来前不久,在观景台遇到石姑娘。她今天戴了帷帽,很急匆匆地来,跟我们打了声招呼,就又急匆匆走了,连观景台都没登上,就爬了几阶楼梯。你那份信,就是她留下的。我当时亲眼看她留下信,捡起来一看,里面空无一物,以为是她放错了,忙下去追人。人没追上,倒是看见了老卢。”
“不过后来,我发现自己手上全是颜料,应该是那石头上的。我就想她想给的可能是那石头,还好我当时没把石头扔了。”师伯念叨着,脸色缓和下来,又不解道,“她为什么不把石头放信封里呢?这多容易丢啊。”
不放信里就是为告诉旁人,这石头另属他人,而非寄信人。
至于真被丢了怎么办?
谁知道呢?
明濯雪不在意,也懒得细琢磨,只继续问:“你怎么知道那个是石姑娘?”
师伯睁大眼,约是没想到明濯雪会提这个问题,呆呆愣愣地答:“啊?她就是石姑娘啊。她跟我们打招呼了。”
明濯雪耐下心,从话中捡出信息,问他:“也就是说你们认识她?她也认识你们?”
师伯连连点头,脑袋快点出残影:“我们常去她家铺子买糕点。”
见明濯雪眼神不对,他忙补充:“是师父喜欢,师父三天两头遣我们去买。这一来二去的,大家就都熟了。”
大抵是怕明濯雪追问,他又加上一句:“她嗓子坏了,说话声音哑哑的,和别人不一样,一听就能知道是她。”
明濯雪“哦”了一声,把事情问回最初:“那撞鬼是怎么回事?”
师伯脸色霎时间又是一白,似是忆起了极可怕的东西。
他颤颤巍巍咽了口口水,牙齿开始打战:“就刚刚,眠雨村来人了,说要请师父做法事。她说……说,石姑娘已经死了一周了,村人将她抬去义庄,又一起凑了点银子给她置办棺材,想着等过了头七给她下葬。谁想,等日子到了他们去看,那尸体竟然……竟然失踪了。
“后来,是有小孩在溪边玩耍,发现了她。小孩找来大人一看,发现是石姑娘,再仔细一看,发现那尸体手里还放着观景台的票。生清师兄去看了,骑缝印对的上,就是今天发出去的那张。”
明濯雪震惊:“眠雨村到我们山,步行怎么也得一个时辰。这尸体真尽责,就是死了也要走一个时辰来给我送信。”
师伯缩起脖子,捂住耳,脸上愈加没了血色。
“别怕别怕,哪有鬼大白天出来的。”明濯雪敛起调笑,正色道,“那你知道发现尸体的小孩是谁家的吗?”
师伯木讷摇头,表示并不清楚详情。
“那我找别人问问去。”
-
明濯雪是被观中众人看着长大的。
像看一颗种子发芽生长,看一只猫崽从蹒跚学步到上窜下跳一般看着。
多数时候,他们也只能看着。
他们不会武学,不懂那些吞气吐纳,更不懂剑意要领。他们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拿摆摊来的钱给小师侄买一根糖葫芦,带一盏花灯,一只纸鸢,再往她饭菜里偷偷多加个蛋。
就像偶尔给种子浇水的路人,给小猫喂食的过客。
但路人也会因花在第二年又开而惊喜,过客也会因小猫时隔多日后的再次出现而欢欣。
她的师伯更是如此。
明濯雪很乐意对师伯们回应同样的欢喜,只要他们不太过疯狂。
“雪丫头!”
明濯雪刚一个侧身,挤进院门前的人堆里,就听见身边人唤她。
明濯雪应了一声:“师伯。”
后知后觉的,应对危机的本能开始叫嚣。
家是自己家,危险确实是没危险的。
但前提是,她的师伯们不一拥而起。
要知道口水也是能淹死人的。
瞬息间,就好似狼群发现猎物,原本围聚门口凑热闹的人齐刷刷别过脑袋。
再一个眨眼,这群人已经辗转腾挪至明濯雪身周,把她团团围住。
“雪丫头,你终于回来了。”
“雪丫头,上京城里怎么样?”
“雪丫头,听说你逃婚了。”
一人一张嘴,叽里呱啦一串话。
二十人二十张嘴,吵吵嚷嚷组成一场鹅叫盛宴。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明濯雪想,二十个男人大概也能组成一个鸡鸭养殖场。
那吵闹声此起彼伏,与养殖场内的“下里巴人”异曲同工。
明濯雪讪讪笑着,干巴巴用了最能包容万象的二字,答:“还好。”
在明濯雪看来,“还好”可堪万能。
泪眼婆娑时一句“还好”,能叫人看出万般委屈;笑意盈盈时一声“还好”,能使人体会其中雀跃;甚至不尴不尬时,抛出这二字,都能让人感出种种无奈。
对菜品、服装、首饰乃至其他各类器物,更是都可用“还好”去形容,至于其中真意如何,则可交由旁人慢慢品味。
明濯雪一边像打鸣青蛙不停“呱”着声般道着“还好”,一边正在思索怎么逃出师伯们的包围网。
忽地,前方传来徐涉川中气十足的一声喊:“雪丫头。”
“徐老头!”明濯雪如蒙大赦,即刻回道。
原本挡在明濯雪身前人群立即作鸟兽散,让出一条宽敞大道。
整个山观,其实也就徐生清和明濯雪敢对徐涉川蹬鼻子上脸,其他人对他都还是颇为敬畏的。哪怕徐涉川整日没个正形,他们也不敢过多造次,最多也就偷偷把他的黄酒换成水,对他说饮酒伤身。
徐生清说,这是孺慕之情。
明濯雪当时问他:“那你怎么不孺慕?”
徐生清给她一指,就见徐涉川卧倒在树荫下,身下占着他二人的坐垫,身旁给两小孩的零嘴盒敞着,里头瓜果点心成了渣屑。
明濯雪见状,举刀就要去给徐涉川戳几个血窟窿,好险被徐生清给拦了。
徐涉川此刻站在前处暖黄灯笼下,笑得一脸慈爱,目光热忱,好似一汪能化开坚冰的春水。叫明濯雪想起了那盒被偷吃的点心,“祸不单行”四字无端浮现脑海。
他边上,徐生清被一半老妇人拽紧双手,双眼无神,面如死灰。
他身后,立着一个人,秀颀挺拔,一身锦衣华服,好不贵气,就是那相貌实在很像她那“金口袋”。
徐涉川匆匆走来,喜眉笑眼地拉过明濯雪,用眼神撇了撇“金口袋”,给她笔了一个手势,做了个“五十万两”的口型。
明濯雪没理会,借着身体做遮挡,先把原石信封塞进对方手里。
徐涉川垂眸见中间带孔洞,明显被打磨过的原石,又见信封上的字,脸色倏变,赶紧抖抖袖子将手盖住,又干笑两声,朗声道:“有贵客来找你。你也知道观里的规矩,不能留客。正好他下榻的地方在眠雨村,你小师伯也要去眠雨村做道事。你陪一陪你小师伯,正好也和贵客说说话。”
语罢,他极快极轻地接了一句:“回来再说。”
明濯雪望了眼“金口袋”,见对方向她拱手一礼,转而又回望徐涉川,语气古怪:“你知道他是谁吗?”
徐涉川压低声,但远没刚才轻,至少旁边人能听清:“我不知道,但他说想给观里捐五十万两白银。他肯定不是坏人。”
明濯雪长叹一声,顶着徐涉川莫名不解的视线,道:“他是淮庆王。”
随即晾下呆愣的徐涉川,走向徐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