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元神归位神体,故安不敢有丝毫耽搁,她脚下比思绪更快一步,穿过几条街巷,几是逃离江沐视野、远离王府,落入南城喧嚣人潮之中。
直至坐在西城街边一家小店里、要了一碗热腾腾的葱花馄饨吃,她才真正恍然回过神来。
小店生意不错,桌椅房舍虽简陋了些,也十分干净整齐,店里客人闲谈声音起伏,大多是些家长里短。大抵是见多了修士奇景,也无人对她和她的面具多加注目。这些都教故安慢慢冷静下来,一面心不在焉地吃着馄饨,一面小心拾起方才所见一切。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心绪,努力教自己不去想白慕尘。他几处古怪,大抵都同元神异样有关。江王府里十三岁的少年,几乎就是她许多时候曾遥想过的、子桑君年少模样。然而虽气质口吻都极相似,故安却能看出,他确是不记得上界中事的。
因此一切疑惑,也就无从解脱。不过左右也就是这二十几年,她还是等得。
最棘手的是,她想。是那双眼睛。
多少昼夜回想之间,她与白慕尘虽相守时日不多,甚而屈指可算,她也绝看不错他的眼睛。电光火石、对视一刹,她便能认出来,那是子桑君神体之上的一双桃花眼瞳。
故安放下筷子,搁几个铜板在空碗旁算付了钱,而后坐在长凳上发呆。
她原本打算是泡汤了。原以为万无一失,只看他一眼、确认一番便走,绝不扰他命格,怎也没料到,他如今一副凡胎,竟能看穿她全力隐匿的元神化形。
怎也没料到他会回头。
若小世子心性单纯,只把她当做个病中幻影、或是王府刺客之类也好,此事即便热闹一阵,应付些时日也就过去了,不至在他命轨留下太多痕迹。可看他言行笑容,几与秘境中拿桃花枝逗弄她的子桑君无异。故安凭着与白慕尘相处之道,能生出直觉——恐怕事情要糟。
既如此,还是先躲为妙。
她主意已定,又无行李牵挂,出了馄饨店,从齐业街买个城中寻常女子都戴的面纱,趁着黄昏夜色,混在人群里即要出城。
离了京师,茫茫九州,她隐入山林。即便是江王府,即便真有心要寻她,也难于登天了。
京师四城共开有九门。北城三门专供皇族世家府中人出入,故安为避江王府势力,走的则是西城最为拥挤的永安门。这道城门供城中与郊外百姓流动生计,及至傍晚,常有千人自此而过,盘查也最是轻松。她不愿再动用元神之力,更毋论众目睽睽之下与皇城卫有什么硬碰硬,因此也是此门最稳妥。
却未曾想到,江王府的动作比她更快,所为也更出乎意料。
隔着数十丈远,城门之内竖起一面大旗,上头写着“江”字。其下立起一棚,道王爷今儿向皇上请了命,因世子死里逃生,命数回春,已有十日,要感上天与君主恩德,继而还愿,向百姓施财。从今儿起三日里,凡从东、西、南三城城门出入平民,逐个施下一吊铜钱。
这钱半由江王府来出,半由皇上私库赏赐。京中百姓闻者雀跃,皆道皇上仁心、君臣相得,一时城门处堪称拥挤,因有皇城卫与江王府侍卫维持,倒也还有秩序,只是要逐个登记盘查,实则严格。
于修士来说,且不言他们大多不以铜钱银两交易,单论是世家中人,也不将这钱放在眼中。但于百姓之家,一吊钱足可应付一家人许久生活了。
城中唯一不大雀跃的,就是故安了。
坦诚来讲,她怎么也不能相信那小世子是为了找自己,才弄出这一招。这钱对王府与皇室来说虽九牛一毛,可半日之间,要蒙骗王爷,要进宫言此、又教皇帝欣然答应,实在荒谬。更毋论她不信那一点儿意外之见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可若不是世子刻意所为,她也不愿信自己会这样倒霉。
总之,除非她下定决心在光天化日下展一番神力,从皇城卫当中闯过去,便得等到三日后再出城了。
小心起见,这三日也是躲藏着些好。
若是她能把世子、或是侍卫百姓记忆抹除就好了。
已是第二日夜中三更,故安躺在客栈房中床上,深深叹一口气。
天儿还是有些冷,她裹在被子里,微微张嘴就能哈出点热气。坐起来吹蜡烛,冻得一激灵,随即清醒了。
抹除记忆的法术,除去九重天禁药外,便只有长洵帝君的蒙尘术。传言中那法术搭上帝君的无边神力,堪称绝妙:其可依帝君心意,单单抹去某一人与某物、甚而某人相关的回忆……
是一切回忆。从此岁月久长,脑海中旧事仍能平顺相连,却再无那人印记了。
想得有些远了。不言有无这般法术,如今情状,她是不需、也不能这样做。
踏错一步,再顺之往前,必然是步步错,愈毁愈深。
左右还有一日,故安不信还能搞出什么幺蛾子。她在一片微光不见的黑暗里闭上了眼,决心明儿去东城北面再换一家客栈住。
冬日都将尽了,京师中却又下起雪来。
故安一早付了账,戴上面纱,从客栈出门往北走。东城因多凡俗世家,闹市商街便少些,行人衣着打扮也更体面,她在其中融入得极好。
大抵是受居住在此的官员感染,百姓也颇爱议论政事国势。朝廷于此管理宽松,皇帝似乎并不大在意百姓口中究竟把朝中斗争揣测成什么样——许是因国朝太平,修士与凡人官民皆是井水不犯河水多年,确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不过这揣测中究竟杂了多少分民众对世家的偏见私情,可就确听不出来了。
08.
东城中没什么小店,故安只好物色一家酒楼,到里头解决今儿的午饭。她坐在一楼杂乱大堂,入耳的闲谈议论便更多,酒楼饭菜食之无味,她只好把这当做一点消遣了。并上这许多日里听得的林林总总八卦,也能教她把京城形势拼出个七七八八。
白慕尘此世既为王府世子,注定要卷入这风云,她或许也该着意留心些。
民间流传的那名唤“乘云”的宗门,果然还是在朝廷里掀起了不小波澜。据说前两三年时候,因其无甚行迹,也摸不到实实在在证据,皇上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近些日子,九州都有些声称是乘云宗弟子的修士行走,做些“行侠仗义”“揭露官场”之事,愈演愈烈之时,朝官可就坐不住了。
以内阁阁主文序文大人为首,多有官员上疏,请皇上下旨,遣钦差前去彻查此事。这些官员也都是修仙世家中人,乘云宗威胁其利所在,自然有意抹杀。其余科举出身的大臣,则多有观望。
毕竟乘云宗人揭露诸事中,极要紧的一条,便是传言修仙世家操纵科举、安人舞弊,将这里头的凡人也变作他们的棋子。
若真有此事、真要调查,朝中形势无疑要大变,甚会沦为政斗筹码,不免使得人人自危;民间也将有轩然大波。皇上态度,便显得格外关键了。
文阁主是修仙世家领袖文家的家主,在阁主一位上已坐了二十年,修为至金丹中期,位高权重,深得皇上信任与修士支持;其胞妹文师则在十将督抚盟中领着三万人的平民兵马,更为文家添了助力。他在朝中所进言论,向来代表修仙者态度,也多为皇上所从。可这回却拖了足有几个月,足见事态复杂。
不过,宫中传出点消息,说这半月来雍王与世子常进宫,大约是要出手了。
说起雍王,则比文阁主还要有名些,然不是什么好名声——雍王府同江王府一样,是开国来便有的几百年世家,只一为异姓王,担监察之责;一为外戚,是开国皇后的母家嫡系所传,从来做皇室手下的刀。至这一代雍王季彦,更仗着皇帝宠爱重用,在京城中嚣张跋扈、足有话本里常骂的恶霸权贵之貌。
王爷修为与本事都十分一般,能替皇上做事,多倚靠膝下一双好儿女。例如这回许要领军卫前去暗查的世子季涟,年不过而立,修为已至筑基圆满,任羽林卫统领,是满城早有传颂的英才。在朝中也办过几件大事,行事老练,得了许多官员认可,前途无量。
世子有一胞妹,闺名季上眉,是皇后所赐,年七岁时便得封雍懿郡主。外人虽极少得见真容,却传闻郡主美貌绝世,天赋不下其兄长。去年王府中为她办了及笄礼,京中许多权贵,便都盘算着要将郡主聘入自家了。
然此事也有争论:有灵通人士道,郡主早已心有所属了。
这话听着便荒唐。且不言情意真假,雍懿郡主若真定了打算,也不会教闲杂人等知晓。但他们既说得热闹,故安也就顺势听一听,当是补上自己还不大知道的错杂关系——左右还有一道点心没给她端上桌。
“可不是王府漏出的信儿,世子那样人,手下不留嘴不干净的东西。”说话人许也是喝得有点迷糊,没想及自己在这儿大吹大喊,会不会惹来祸端。同他一桌的人默默坐得远了点儿,却仍忍不住侧耳听着。
“雍王爷圣宠优渥,说不定啊,郡主是要嫁进宫里去呢。”不待听者惊呼,赶忙又道,“可不是太子。当今太子一心修炼为政,不近女色,且这年纪也差得多了些……”
“那是六皇子?”
到底有人嘴快,张口就来。又见那人一点头,酒杯一磕,“可不就是六皇子殿下,跟郡主年纪模样都般配,要我说,若真成了,就是天造地设姻缘。”
皇室规矩,唯有嫡子有继位资格,又唯有修仙世家女子能做皇后、正妃。太子封甫与六皇子封柯,正是当今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
太子已有三十余岁,领东宫多年,在百姓之中名声甚好:说是谦谦君子,温润沉稳,修为又高,是极合格的储君,只是尚未成婚;六皇子则要差一些,或说在权贵中受些轻视,只因其常混迹平民之中,流连繁华之所,不事修炼、不上心朝事,此生多半就是个浪荡王爷了。
果不其然,随即有人接话冷笑,“照我说,若亲事真成,以郡主性子,恐要日日催着六殿下‘上进’了。”
又听一人低笑,“这位殿下可是‘上进’不得。”
这话便声音极轻了。且立时转了头,接续先前无关紧要的那话题说起来,“我听说的却是,前日里世子登了明府的门儿,大抵是要向明二公子提亲呢。”
话音刚落地,便有许多人摆手,“这绝不可能,雍王爷和江王爷乃是对头,明府跟江王府可是世交。明副阁主做不出那样不厚道的事。”
“明府又不需借雍王爷权势,要我看,不如说世子想娶明小姐更靠谱点儿。”
话论及江王府,故安虽已吃完了那碟子做得还不错的点心,也不得不又倒上壶茶,侧耳听着了。那伙儿人议论更激烈了,连带帮她把明府情状也摸个透。
这家人倒有点意思。她想。等江王府这风头过去、她许还得留心些。
明家家主明渊,任内阁副阁主,是朝廷里第二号人物,却因统领科举士子、掌凡人官吏,在凡俗世家中极有影响力,几与文阁主能够平起平坐。
所谓“明二公子”,正是他胞弟明沧,兄弟两人相差二十岁,明沧年方十七,修为已破筑基,因是文坛领袖,在朝廷上也单占一席之地。明二公子青衣薄衫、温文尔雅,是京中许多姑娘意中郎君。若说郡主真看上了他,倒也有得可信。
然正如众人所说,雍王府与明家,是成不了喜事的。
等到故安听够了或真或假的逸事,付清了账,悄默声走出酒楼,已是下晌里街上十分热闹的时候了。东城里多马车行走,更使她不显眼,只这雪竟愈下愈大。她遥遥往城门处望去,东城两座门处都仍聚集着不少人,不过也就这最后一日了。
看来江王府多半没能寻到她踪迹,毕竟她不似寻常修士,此世中人,探不清她元神气息,便只能用些凡人手段,那可无异于大海捞针。
等到明日离了京师,再与他相见,又不知是何年何月。她自觉或有一刻体味到他思绪——她从前六世那些时日,他在上界,又是怎样一番心结?许会因见她百态千相而惘然,还是有些……相思?
相思。
故安在街上逛了几步,便往落脚的客栈走。上晌进酒楼前便定好了房,东城常有大户商贾流动,客房紧俏,她能定上一间,确有些不易,好在是不愁钱花。
这客栈大门前种了几丛竹子,只吐了些叶芽,眼下被纷纷落雪全然盖住了。她裹紧斗笠,站在进门槛处,抬眼看了那竹林半晌。
实在与她的散真院有些像,使她竟想念起三梵来。
或许白慕尘在那院里,也种了桃花呢?
她思绪甫落,却觉耳边长久掠过的寒风变了温度。她心下一震,下意识转身、往街上跑去,却被一道带笑的声紧紧抓住骨血,动弹不得。
“姑娘。”
少年话比暖风更柔和,从背后传进她耳中。
“找到你了。”
元神归位神体,故安不敢有丝毫耽搁,她脚下比思绪更快一步,穿过几条街巷,几是逃离江沐视野、远离王府,落入南城喧嚣人潮之中。
直至坐在西城街边一家小店里、要了一碗热腾腾的葱花馄饨吃,她才真正恍然回过神来。
小店生意不错,桌椅房舍虽简陋了些,也十分干净整齐,店里客人闲谈声音起伏,大多是些家长里短。大抵是见多了修士奇景,也无人对她和她的面具多加注目。这些都教故安慢慢冷静下来,一面心不在焉地吃着馄饨,一面小心拾起方才所见一切。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心绪,努力教自己不去想白慕尘。他几处古怪,大抵都同元神异样有关。江王府里十三岁的少年,几乎就是她许多时候曾遥想过的、子桑君年少模样。然而虽气质口吻都极相似,故安却能看出,他确是不记得上界中事的。
因此一切疑惑,也就无从解脱。不过左右也就是这二十几年,她还是等得。
最棘手的是,她想。是那双眼睛。
多少昼夜回想之间,她与白慕尘虽相守时日不多,甚而屈指可算,她也绝看不错他的眼睛。电光火石、对视一刹,她便能认出来,那是子桑君神体之上的一双桃花眼瞳。
故安放下筷子,搁几个铜板在空碗旁算付了钱,而后坐在长凳上发呆。
她原本打算是泡汤了。原以为万无一失,只看他一眼、确认一番便走,绝不扰他命格,怎也没料到,他如今一副凡胎,竟能看穿她全力隐匿的元神化形。
怎也没料到他会回头。
若小世子心性单纯,只把她当做个病中幻影、或是王府刺客之类也好,此事即便热闹一阵,应付些时日也就过去了,不至在他命轨留下太多痕迹。可看他言行笑容,几与秘境中拿桃花枝逗弄她的子桑君无异。故安凭着与白慕尘相处之道,能生出直觉——恐怕事情要糟。
既如此,还是先躲为妙。
她主意已定,又无行李牵挂,出了馄饨店,从齐业街买个城中寻常女子都戴的面纱,趁着黄昏夜色,混在人群里即要出城。
离了京师,茫茫九州,她隐入山林。即便是江王府,即便真有心要寻她,也难于登天了。
京师四城共开有九门。北城三门专供皇族世家府中人出入,故安为避江王府势力,走的则是西城最为拥挤的永安门。这道城门供城中与郊外百姓流动生计,及至傍晚,常有千人自此而过,盘查也最是轻松。她不愿再动用元神之力,更毋论众目睽睽之下与皇城卫有什么硬碰硬,因此也是此门最稳妥。
却未曾想到,江王府的动作比她更快,所为也更出乎意料。
隔着数十丈远,城门之内竖起一面大旗,上头写着“江”字。其下立起一棚,道王爷今儿向皇上请了命,因世子死里逃生,命数回春,已有十日,要感上天与君主恩德,继而还愿,向百姓施财。从今儿起三日里,凡从东、西、南三城城门出入平民,逐个施下一吊铜钱。
这钱半由江王府来出,半由皇上私库赏赐。京中百姓闻者雀跃,皆道皇上仁心、君臣相得,一时城门处堪称拥挤,因有皇城卫与江王府侍卫维持,倒也还有秩序,只是要逐个登记盘查,实则严格。
于修士来说,且不言他们大多不以铜钱银两交易,单论是世家中人,也不将这钱放在眼中。但于百姓之家,一吊钱足可应付一家人许久生活了。
城中唯一不大雀跃的,就是故安了。
坦诚来讲,她怎么也不能相信那小世子是为了找自己,才弄出这一招。这钱对王府与皇室来说虽九牛一毛,可半日之间,要蒙骗王爷,要进宫言此、又教皇帝欣然答应,实在荒谬。更毋论她不信那一点儿意外之见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可若不是世子刻意所为,她也不愿信自己会这样倒霉。
总之,除非她下定决心在光天化日下展一番神力,从皇城卫当中闯过去,便得等到三日后再出城了。
小心起见,这三日也是躲藏着些好。
若是她能把世子、或是侍卫百姓记忆抹除就好了。
已是第二日夜中三更,故安躺在客栈房中床上,深深叹一口气。
天儿还是有些冷,她裹在被子里,微微张嘴就能哈出点热气。坐起来吹蜡烛,冻得一激灵,随即清醒了。
抹除记忆的法术,除去九重天禁药外,便只有长洵帝君的蒙尘术。传言中那法术搭上帝君的无边神力,堪称绝妙:其可依帝君心意,单单抹去某一人与某物、甚而某人相关的回忆……
是一切回忆。从此岁月久长,脑海中旧事仍能平顺相连,却再无那人印记了。
想得有些远了。不言有无这般法术,如今情状,她是不需、也不能这样做。
踏错一步,再顺之往前,必然是步步错,愈毁愈深。
左右还有一日,故安不信还能搞出什么幺蛾子。她在一片微光不见的黑暗里闭上了眼,决心明儿去东城北面再换一家客栈住。
冬日都将尽了,京师中却又下起雪来。
故安一早付了账,戴上面纱,从客栈出门往北走。东城因多凡俗世家,闹市商街便少些,行人衣着打扮也更体面,她在其中融入得极好。
大抵是受居住在此的官员感染,百姓也颇爱议论政事国势。朝廷于此管理宽松,皇帝似乎并不大在意百姓口中究竟把朝中斗争揣测成什么样——许是因国朝太平,修士与凡人官民皆是井水不犯河水多年,确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不过这揣测中究竟杂了多少分民众对世家的偏见私情,可就确听不出来了。
08.
东城中没什么小店,故安只好物色一家酒楼,到里头解决今儿的午饭。她坐在一楼杂乱大堂,入耳的闲谈议论便更多,酒楼饭菜食之无味,她只好把这当做一点消遣了。并上这许多日里听得的林林总总八卦,也能教她把京城形势拼出个七七八八。
白慕尘此世既为王府世子,注定要卷入这风云,她或许也该着意留心些。
民间流传的那名唤“乘云”的宗门,果然还是在朝廷里掀起了不小波澜。据说前两三年时候,因其无甚行迹,也摸不到实实在在证据,皇上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近些日子,九州都有些声称是乘云宗弟子的修士行走,做些“行侠仗义”“揭露官场”之事,愈演愈烈之时,朝官可就坐不住了。
以内阁阁主文序文大人为首,多有官员上疏,请皇上下旨,遣钦差前去彻查此事。这些官员也都是修仙世家中人,乘云宗威胁其利所在,自然有意抹杀。其余科举出身的大臣,则多有观望。
毕竟乘云宗人揭露诸事中,极要紧的一条,便是传言修仙世家操纵科举、安人舞弊,将这里头的凡人也变作他们的棋子。
若真有此事、真要调查,朝中形势无疑要大变,甚会沦为政斗筹码,不免使得人人自危;民间也将有轩然大波。皇上态度,便显得格外关键了。
文阁主是修仙世家领袖文家的家主,在阁主一位上已坐了二十年,修为至金丹中期,位高权重,深得皇上信任与修士支持;其胞妹文师则在十将督抚盟中领着三万人的平民兵马,更为文家添了助力。他在朝中所进言论,向来代表修仙者态度,也多为皇上所从。可这回却拖了足有几个月,足见事态复杂。
不过,宫中传出点消息,说这半月来雍王与世子常进宫,大约是要出手了。
说起雍王,则比文阁主还要有名些,然不是什么好名声——雍王府同江王府一样,是开国来便有的几百年世家,只一为异姓王,担监察之责;一为外戚,是开国皇后的母家嫡系所传,从来做皇室手下的刀。至这一代雍王季彦,更仗着皇帝宠爱重用,在京城中嚣张跋扈、足有话本里常骂的恶霸权贵之貌。
王爷修为与本事都十分一般,能替皇上做事,多倚靠膝下一双好儿女。例如这回许要领军卫前去暗查的世子季涟,年不过而立,修为已至筑基圆满,任羽林卫统领,是满城早有传颂的英才。在朝中也办过几件大事,行事老练,得了许多官员认可,前途无量。
世子有一胞妹,闺名季上眉,是皇后所赐,年七岁时便得封雍懿郡主。外人虽极少得见真容,却传闻郡主美貌绝世,天赋不下其兄长。去年王府中为她办了及笄礼,京中许多权贵,便都盘算着要将郡主聘入自家了。
然此事也有争论:有灵通人士道,郡主早已心有所属了。
这话听着便荒唐。且不言情意真假,雍懿郡主若真定了打算,也不会教闲杂人等知晓。但他们既说得热闹,故安也就顺势听一听,当是补上自己还不大知道的错杂关系——左右还有一道点心没给她端上桌。
“可不是王府漏出的信儿,世子那样人,手下不留嘴不干净的东西。”说话人许也是喝得有点迷糊,没想及自己在这儿大吹大喊,会不会惹来祸端。同他一桌的人默默坐得远了点儿,却仍忍不住侧耳听着。
“雍王爷圣宠优渥,说不定啊,郡主是要嫁进宫里去呢。”不待听者惊呼,赶忙又道,“可不是太子。当今太子一心修炼为政,不近女色,且这年纪也差得多了些……”
“那是六皇子?”
到底有人嘴快,张口就来。又见那人一点头,酒杯一磕,“可不就是六皇子殿下,跟郡主年纪模样都般配,要我说,若真成了,就是天造地设姻缘。”
皇室规矩,唯有嫡子有继位资格,又唯有修仙世家女子能做皇后、正妃。太子封甫与六皇子封柯,正是当今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
太子已有三十余岁,领东宫多年,在百姓之中名声甚好:说是谦谦君子,温润沉稳,修为又高,是极合格的储君,只是尚未成婚;六皇子则要差一些,或说在权贵中受些轻视,只因其常混迹平民之中,流连繁华之所,不事修炼、不上心朝事,此生多半就是个浪荡王爷了。
果不其然,随即有人接话冷笑,“照我说,若亲事真成,以郡主性子,恐要日日催着六殿下‘上进’了。”
又听一人低笑,“这位殿下可是‘上进’不得。”
这话便声音极轻了。且立时转了头,接续先前无关紧要的那话题说起来,“我听说的却是,前日里世子登了明府的门儿,大抵是要向明二公子提亲呢。”
话音刚落地,便有许多人摆手,“这绝不可能,雍王爷和江王爷乃是对头,明府跟江王府可是世交。明副阁主做不出那样不厚道的事。”
“明府又不需借雍王爷权势,要我看,不如说世子想娶明小姐更靠谱点儿。”
话论及江王府,故安虽已吃完了那碟子做得还不错的点心,也不得不又倒上壶茶,侧耳听着了。那伙儿人议论更激烈了,连带帮她把明府情状也摸个透。
这家人倒有点意思。她想。等江王府这风头过去、她许还得留心些。
明家家主明渊,任内阁副阁主,是朝廷里第二号人物,却因统领科举士子、掌凡人官吏,在凡俗世家中极有影响力,几与文阁主能够平起平坐。
所谓“明二公子”,正是他胞弟明沧,兄弟两人相差二十岁,明沧年方十七,修为已破筑基,因是文坛领袖,在朝廷上也单占一席之地。明二公子青衣薄衫、温文尔雅,是京中许多姑娘意中郎君。若说郡主真看上了他,倒也有得可信。
然正如众人所说,雍王府与明家,是成不了喜事的。
等到故安听够了或真或假的逸事,付清了账,悄默声走出酒楼,已是下晌里街上十分热闹的时候了。东城里多马车行走,更使她不显眼,只这雪竟愈下愈大。她遥遥往城门处望去,东城两座门处都仍聚集着不少人,不过也就这最后一日了。
看来江王府多半没能寻到她踪迹,毕竟她不似寻常修士,此世中人,探不清她元神气息,便只能用些凡人手段,那可无异于大海捞针。
等到明日离了京师,再与他相见,又不知是何年何月。她自觉或有一刻体味到他思绪——她从前六世那些时日,他在上界,又是怎样一番心结?许会因见她百态千相而惘然,还是有些……相思?
相思。
故安在街上逛了几步,便往落脚的客栈走。上晌进酒楼前便定好了房,东城常有大户商贾流动,客房紧俏,她能定上一间,确有些不易,好在是不愁钱花。
这客栈大门前种了几丛竹子,只吐了些叶芽,眼下被纷纷落雪全然盖住了。她裹紧斗笠,站在进门槛处,抬眼看了那竹林半晌。
实在与她的散真院有些像,使她竟想念起三梵来。
或许白慕尘在那院里,也种了桃花呢?
她思绪甫落,却觉耳边长久掠过的寒风变了温度。她心下一震,下意识转身、往街上跑去,却被一道带笑的声紧紧抓住骨血,动弹不得。
“姑娘。”
少年话比暖风更柔和,从背后传进她耳中。
“找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