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宫路上,元介还在不断地回想着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秋妈妈在她眼前招供,又在她眼皮子底下被京兆府尹亲自带人来抓走,可她却隐约觉得似乎有那里不太对。
是否有些太过巧合。
元汤见她还紧皱着眉头,温声道:
“那秋妈妈已被抓走,既是张府尹亲自来抓的人,定会还姜学士一个公道,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
元介闻言,勉强扯出一抹笑,调转话题道:
“这归云楼的厨子手艺当真不错,虽菜品不及宫中那般精致,但却颇有那‘大道至简’的滋味。介儿上次尝过兄长带的那葱醋鸭,已然觉得十分惊艳,今日得尝这新鲜出炉的葱醋鸡,才知何谓人间美味。果真是高手在民间!”
元汤听见她对今日的午餐赞不绝口,似乎姜学士一事的阴霾已在她心里慢慢褪去,心中顿时感到极大的满足。
她又掀起车帘,往窗外看了一眼。
街上一派繁华气象,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翠绿的柳枝随风摇曳,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她垂眼瞧了瞧手中那湖蓝色的车帘,轻丝的质地柔滑而冰凉,甚是好看,开口问道:
“方才就想问兄长,若是介儿没记错,兄长这车帘可是换了颜色?可真是巧了,介儿近来也甚是喜爱这湖蓝水色。”
说罢,她双手一同抚上了那车帘。
“不过介儿觉得,还是紫色更衬兄长气度。”
元汤闻言,朗声一笑:“紫色虽华贵,看多了却也有些乏味,这湖蓝色倒是清雅,介儿若是觉得紫色更好,改日我让南川换回来便是。”
元介连忙说不必,“兄长不必当回事,介儿只是随口一说,近日天热,这湖蓝瞧着倒是凉爽。”
马车已行至宫门,元汤见她还是若有所思,宽慰她道:“介儿莫要多想,世事无常,一切自有定数。”
她点点头,听得他的话,心里逐渐平静下来。
------------------------------------
沈府。
一方种满了牡丹的院落里,一丛一丛的花儿早已掉落枯萎,沈府的家丁这几日正忙着将那过了花期的牡丹换成在庄子里育好的凤仙。
只见一位大约十七八岁,身姿婀娜的娇俏少女,端着置有一盏莲花汤盅的漆画木托盘进了院子。
她踩上一道用各色砖石铺了花鸟纹样的小径,又跨过一道青砖白漆垂花门,见沈老太太正躺在屋檐下的紫檀木躺椅上闭目小憩。
胜春在一旁,轻轻为她摇着扇。
忍苏小心翼翼地屈身,将那托盘轻声放到了一旁的月牙桌上,交手站在一旁候着。
一阵微风拂面而过,院墙外的那几丛老树发出“沙沙”的声响。
沈老太太缓缓将眼睛睁开,问道:
“可已经去请过你家大爷了?”
她话音刚落,就见一袭白衣的沈岸踱步进来了。
“见过母亲。”沈岸福身开口道。
“不知母亲寻孩儿来,可是有要紧事?”
沈老太太斜眼看向一旁的胜春,将手一摆,示意她们都退下。
她坐起身,用手捻了捻腿上盖着的薄毯,对沈岸道。
“那日宫宴,我远远瞧见了二公主,倒是出落的和文茵一般水灵。听说几年前进了弘文馆,陛下可是宝贝得紧。”
沈岸的心里一沉,又听她道。
“毕竟是我沈家的血脉,不能同我沈家隔得太远了。你得了空,也让卿儿去同她亲近亲近,既是血脉至亲,就没有各自生分的道理。”
沈岸眉头紧锁,“母亲,我们可是答应过文茵……”
“我知道!可那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她心里就是有气也早该得消了!”她忽然高声道,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睁大了眼睛,怒视着沈岸。
“我这么做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沈家,为了你们!你难道还要怪罪你母亲吗!”
她望向前方,敛了敛怒气,又扶着额头对沈岸说道:“回去吧,我有些头晕,”
沈岸背着手侧目向着她,看着她往后一倒,靠在了躺椅上,阖上眼,不愿再同他交谈。
他站定许久,一言未发,转身出了院子。
---------------------------------------
转眼就到了七月。
因御花园需修缮,皇后今年托了恒王妃宋韫在恒王府办乞巧宴,元介听闻后顿时起了兴趣,也闹着要去凑热闹。
可自她三岁那年去上一任京兆府尹府中赏荷,却意外走失,掉进湖中差点丢了命,太后便再也不许她出宫赴宴。偶尔偷偷随着元启和元汤溜出宫去,都得悄悄瞒着她,恐她知道了担心。
元介经历了姜学士一事,仿佛去那修罗殿里走了一遭,刚解开心结,实在是觉得宫中的日子乏味,得出宫去透透气。
于是此番她为了出宫,先去求了太子,又去求了皇后,软磨硬泡,请他们帮自己说服太后,无奈太后对上一次她落水后的惨状仍是心有余悸,一直不肯答应。
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还是靠元启去太后面前做了担保,只许元介寸步不离的跟在他身旁,她老人家才终于松了口。
乞巧节这日。
近日在立阳宫中小住的元妍还在拉着元介挑簪花,元启便带着大公主元仪一同来了立阳宫。
两人向太后请过安,便准备接了元介和元妍一道去恒王府。
临走,太后还是不放心。
元介为了安她的心,便主动提议再带上扶砚贴身护卫。
一行人终于上了马车,便往宫外去了。
一路上,元介和元妍兴奋得不得了,撩起帘子便望着外边叽里呱啦地说起话来,两人身旁那车帘子就没放下来过。
不一会,元仪被她俩吵得渐渐起了火气,秀眉轻皱。
“你们俩能不能消停一会。”元仪终于开口道。
话音刚落,元介和元妍便立刻消声安静了下来。
这位长姐自幼习武,一身正气,言语间总是不怒自威,元介连同她亲近都有些生怯,更是不敢惹恼她。
元仪瞧见她俩的反应,自觉语气有些过于严厉,清了清嗓子道:
“今日乞巧宴,京中朝臣的家眷大多都会来,宫外的宴席不比宫内,人会多上不少,你们不常露面,年纪又小,这京中的命妇贵女,大多都不认得你们,切记要跟在兄长和我身边,莫要四处乱跑,尤其是介儿。”
两个小家伙点头如捣蒜,一句异议也不敢有。
元启见此,弯眉浅笑,道:“今日有你们大姐姐在,可是让为兄放心不少,仪儿莫要担心,我定会照看好她们两个。”
过了约莫一刻钟,马车停在了恒王府门口。
陆陆续续地有人前来赴宴,门口的家丁看见马车便赶忙上前来迎接他们。
元介刚下车站定,又两辆马车紧随其后停了下来。
元启见后边那辆马车旁随侍的是听肆,便知道车里的人定是定国公世子封衍。
听肆朝太子一行人行过礼,听得外面的动静,那马车的门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轻轻掀起。
透过半面被撩起的门帘,元介见里面坐着一位身着身着深蓝挑花圆领袍的男子。
那男子眉眼疏朗,肤色泛着些古铜,散发着淡淡如墨玉般的光华。
元介抬眼偷偷瞟他,她并不识得听肆,正猜着这是哪家的公子,那男子却像是察觉到她打量的视线。
忽然,两人目光一触,他寒潭般的眼睛里带着一股冷冽,元介有些被惊到,忙低头,回避了他的眼神。
“逸清!真是赶巧了,你我竟同时到了。”
元启笑着走上前去。
那男子从车上下来,后边还跟着顾淮和封家的大小姐,封祝锦。
自他们前面那辆马车,下来两位贵妇人和一位未见过的少年。
那两位妇人,一位是定国公夫人卫宝丽,她与元汤已逝的母亲是亲姐妹,一位是封脩封大人的夫人,严映。
众人互相问过安,太子便领着众人往府中去了。
元启侧着身,同两位夫人说话,元介悄悄拉着元妍放慢脚步。
只听身后的元仪对那深蓝圆领袍的男子道:
“封世子,多年不见。听闻世子此次是随陆大将军一同回的宣京。”
原来这人就是封衍。
封衍神色淡淡,只礼貌回了一个“是”字。
元仪又问道:“世子这些年在云州可好?”元介竟觉得元仪语气中略有些羞涩。
那封衍答道:“尚好。”
元仪不知该继续问些什么,不再出声,只安静跟在他身旁。
元介见长姐吃了瘪,觉得这封衍与顾淮实在不像是表兄弟,倒像是亲兄弟,便溜到顾淮身边,低声问他。
“你家的人,都像这般不爱说话?”
顾淮对她这没头没尾的发问有些摸不着头脑,疑惑道:“什么?”
元介连忙摆手摇着头,道:”没什么,没什么。“
又悄悄瞥了眼一旁的封小姐和那位少年,这两人也是一幅淡然无求的神态,平白让人觉得有些距离感。
元介微微抿唇,也同元仪一般闭了嘴。
几人跨过又一道院门,人便多了起来。
元介远远瞧见今日一袭绯衣的魏时禹正和一帮公子哥侃侃而谈,见元介一行进来,众人赶忙上前来问安。
元介跟着元启进了正厅,里边坐着受邀而来的京中各个府上的夫人。宋韫端坐在中间,正同众位夫人聊着天。
沈老太太今日也在,见元介进来,她细细打量着她。
元介余光瞥见这老太太,只见她一脸慈祥地笑着。
元介从来与这位外祖母无甚交集,只觉得她那审视的目光有些瘆人。
寒暄片刻,元启向着厅里的诸位说道,既是乞巧佳节,各位夫人和小姐才是今日主角,便退步出了正厅,去了游园处。
元介心里惦记着去找魏时禹,问过各位夫人,也拉着元妍出了正厅。
元介神秘地对元妍道,“厅里都是些老太太,待会定是要穿针乞巧,一群人拿着几根线穿来穿去,想想都十分无趣,二姐姐带你去寻些乐子。”
元妍一脸认真的点头,开开心心跟她去了。
待她二人在庭院的湖边长廊里寻见魏时禹,他正声飞色舞,向着几个公子小姐讲着什么趣事。
陆让今日也来了,他靠着柱子,环抱双臂,见元介来了,直起身来,朝她微微福身。
“呀!快看看这是谁来了,竟在宫外得见您老人家了,可真是少见,少见!”魏时禹也瞧见了她,兴奋地对她说道。
元介白了他一眼,走上前去,对众人道,“诸位在聊些什么,也讲与我听听。”
“无甚大事,不过是今日我来时,见宣京城内为着乞巧节布置的乞巧夜市,花花绿绿的,十分喜庆,四处还悬挂了灯,想必待晚上天暗了,定是另有一番胜景。”魏时禹答道。
“王府中今日不挂花灯吗?”元妍问道。
“不挂,陛下尚简,一切宴席皆不许大操大办。今日这乞巧宴酉时的晚宴后便就会散了。”魏时禹身旁的一位小姑娘扬着头抢着答道。
魏时禹急忙接过话头:“这是我幼妹,魏映珠。”
“珠儿,这是二公主和南康郡主,休得无礼。”
魏映珠和其他几位才连忙向元介二人行了个礼。
“原来是魏公子的幼妹,幸会,幸会。”元介对着那小姑娘说道,又拉过魏时禹。
“你方才提到的夜市,再同我仔细讲讲。”
秋妈妈在她眼前招供,又在她眼皮子底下被京兆府尹亲自带人来抓走,可她却隐约觉得似乎有那里不太对。
是否有些太过巧合。
元汤见她还紧皱着眉头,温声道:
“那秋妈妈已被抓走,既是张府尹亲自来抓的人,定会还姜学士一个公道,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
元介闻言,勉强扯出一抹笑,调转话题道:
“这归云楼的厨子手艺当真不错,虽菜品不及宫中那般精致,但却颇有那‘大道至简’的滋味。介儿上次尝过兄长带的那葱醋鸭,已然觉得十分惊艳,今日得尝这新鲜出炉的葱醋鸡,才知何谓人间美味。果真是高手在民间!”
元汤听见她对今日的午餐赞不绝口,似乎姜学士一事的阴霾已在她心里慢慢褪去,心中顿时感到极大的满足。
她又掀起车帘,往窗外看了一眼。
街上一派繁华气象,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街道两旁,翠绿的柳枝随风摇曳,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她垂眼瞧了瞧手中那湖蓝色的车帘,轻丝的质地柔滑而冰凉,甚是好看,开口问道:
“方才就想问兄长,若是介儿没记错,兄长这车帘可是换了颜色?可真是巧了,介儿近来也甚是喜爱这湖蓝水色。”
说罢,她双手一同抚上了那车帘。
“不过介儿觉得,还是紫色更衬兄长气度。”
元汤闻言,朗声一笑:“紫色虽华贵,看多了却也有些乏味,这湖蓝色倒是清雅,介儿若是觉得紫色更好,改日我让南川换回来便是。”
元介连忙说不必,“兄长不必当回事,介儿只是随口一说,近日天热,这湖蓝瞧着倒是凉爽。”
马车已行至宫门,元汤见她还是若有所思,宽慰她道:“介儿莫要多想,世事无常,一切自有定数。”
她点点头,听得他的话,心里逐渐平静下来。
------------------------------------
沈府。
一方种满了牡丹的院落里,一丛一丛的花儿早已掉落枯萎,沈府的家丁这几日正忙着将那过了花期的牡丹换成在庄子里育好的凤仙。
只见一位大约十七八岁,身姿婀娜的娇俏少女,端着置有一盏莲花汤盅的漆画木托盘进了院子。
她踩上一道用各色砖石铺了花鸟纹样的小径,又跨过一道青砖白漆垂花门,见沈老太太正躺在屋檐下的紫檀木躺椅上闭目小憩。
胜春在一旁,轻轻为她摇着扇。
忍苏小心翼翼地屈身,将那托盘轻声放到了一旁的月牙桌上,交手站在一旁候着。
一阵微风拂面而过,院墙外的那几丛老树发出“沙沙”的声响。
沈老太太缓缓将眼睛睁开,问道:
“可已经去请过你家大爷了?”
她话音刚落,就见一袭白衣的沈岸踱步进来了。
“见过母亲。”沈岸福身开口道。
“不知母亲寻孩儿来,可是有要紧事?”
沈老太太斜眼看向一旁的胜春,将手一摆,示意她们都退下。
她坐起身,用手捻了捻腿上盖着的薄毯,对沈岸道。
“那日宫宴,我远远瞧见了二公主,倒是出落的和文茵一般水灵。听说几年前进了弘文馆,陛下可是宝贝得紧。”
沈岸的心里一沉,又听她道。
“毕竟是我沈家的血脉,不能同我沈家隔得太远了。你得了空,也让卿儿去同她亲近亲近,既是血脉至亲,就没有各自生分的道理。”
沈岸眉头紧锁,“母亲,我们可是答应过文茵……”
“我知道!可那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她心里就是有气也早该得消了!”她忽然高声道,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睁大了眼睛,怒视着沈岸。
“我这么做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沈家,为了你们!你难道还要怪罪你母亲吗!”
她望向前方,敛了敛怒气,又扶着额头对沈岸说道:“回去吧,我有些头晕,”
沈岸背着手侧目向着她,看着她往后一倒,靠在了躺椅上,阖上眼,不愿再同他交谈。
他站定许久,一言未发,转身出了院子。
---------------------------------------
转眼就到了七月。
因御花园需修缮,皇后今年托了恒王妃宋韫在恒王府办乞巧宴,元介听闻后顿时起了兴趣,也闹着要去凑热闹。
可自她三岁那年去上一任京兆府尹府中赏荷,却意外走失,掉进湖中差点丢了命,太后便再也不许她出宫赴宴。偶尔偷偷随着元启和元汤溜出宫去,都得悄悄瞒着她,恐她知道了担心。
元介经历了姜学士一事,仿佛去那修罗殿里走了一遭,刚解开心结,实在是觉得宫中的日子乏味,得出宫去透透气。
于是此番她为了出宫,先去求了太子,又去求了皇后,软磨硬泡,请他们帮自己说服太后,无奈太后对上一次她落水后的惨状仍是心有余悸,一直不肯答应。
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还是靠元启去太后面前做了担保,只许元介寸步不离的跟在他身旁,她老人家才终于松了口。
乞巧节这日。
近日在立阳宫中小住的元妍还在拉着元介挑簪花,元启便带着大公主元仪一同来了立阳宫。
两人向太后请过安,便准备接了元介和元妍一道去恒王府。
临走,太后还是不放心。
元介为了安她的心,便主动提议再带上扶砚贴身护卫。
一行人终于上了马车,便往宫外去了。
一路上,元介和元妍兴奋得不得了,撩起帘子便望着外边叽里呱啦地说起话来,两人身旁那车帘子就没放下来过。
不一会,元仪被她俩吵得渐渐起了火气,秀眉轻皱。
“你们俩能不能消停一会。”元仪终于开口道。
话音刚落,元介和元妍便立刻消声安静了下来。
这位长姐自幼习武,一身正气,言语间总是不怒自威,元介连同她亲近都有些生怯,更是不敢惹恼她。
元仪瞧见她俩的反应,自觉语气有些过于严厉,清了清嗓子道:
“今日乞巧宴,京中朝臣的家眷大多都会来,宫外的宴席不比宫内,人会多上不少,你们不常露面,年纪又小,这京中的命妇贵女,大多都不认得你们,切记要跟在兄长和我身边,莫要四处乱跑,尤其是介儿。”
两个小家伙点头如捣蒜,一句异议也不敢有。
元启见此,弯眉浅笑,道:“今日有你们大姐姐在,可是让为兄放心不少,仪儿莫要担心,我定会照看好她们两个。”
过了约莫一刻钟,马车停在了恒王府门口。
陆陆续续地有人前来赴宴,门口的家丁看见马车便赶忙上前来迎接他们。
元介刚下车站定,又两辆马车紧随其后停了下来。
元启见后边那辆马车旁随侍的是听肆,便知道车里的人定是定国公世子封衍。
听肆朝太子一行人行过礼,听得外面的动静,那马车的门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轻轻掀起。
透过半面被撩起的门帘,元介见里面坐着一位身着身着深蓝挑花圆领袍的男子。
那男子眉眼疏朗,肤色泛着些古铜,散发着淡淡如墨玉般的光华。
元介抬眼偷偷瞟他,她并不识得听肆,正猜着这是哪家的公子,那男子却像是察觉到她打量的视线。
忽然,两人目光一触,他寒潭般的眼睛里带着一股冷冽,元介有些被惊到,忙低头,回避了他的眼神。
“逸清!真是赶巧了,你我竟同时到了。”
元启笑着走上前去。
那男子从车上下来,后边还跟着顾淮和封家的大小姐,封祝锦。
自他们前面那辆马车,下来两位贵妇人和一位未见过的少年。
那两位妇人,一位是定国公夫人卫宝丽,她与元汤已逝的母亲是亲姐妹,一位是封脩封大人的夫人,严映。
众人互相问过安,太子便领着众人往府中去了。
元启侧着身,同两位夫人说话,元介悄悄拉着元妍放慢脚步。
只听身后的元仪对那深蓝圆领袍的男子道:
“封世子,多年不见。听闻世子此次是随陆大将军一同回的宣京。”
原来这人就是封衍。
封衍神色淡淡,只礼貌回了一个“是”字。
元仪又问道:“世子这些年在云州可好?”元介竟觉得元仪语气中略有些羞涩。
那封衍答道:“尚好。”
元仪不知该继续问些什么,不再出声,只安静跟在他身旁。
元介见长姐吃了瘪,觉得这封衍与顾淮实在不像是表兄弟,倒像是亲兄弟,便溜到顾淮身边,低声问他。
“你家的人,都像这般不爱说话?”
顾淮对她这没头没尾的发问有些摸不着头脑,疑惑道:“什么?”
元介连忙摆手摇着头,道:”没什么,没什么。“
又悄悄瞥了眼一旁的封小姐和那位少年,这两人也是一幅淡然无求的神态,平白让人觉得有些距离感。
元介微微抿唇,也同元仪一般闭了嘴。
几人跨过又一道院门,人便多了起来。
元介远远瞧见今日一袭绯衣的魏时禹正和一帮公子哥侃侃而谈,见元介一行进来,众人赶忙上前来问安。
元介跟着元启进了正厅,里边坐着受邀而来的京中各个府上的夫人。宋韫端坐在中间,正同众位夫人聊着天。
沈老太太今日也在,见元介进来,她细细打量着她。
元介余光瞥见这老太太,只见她一脸慈祥地笑着。
元介从来与这位外祖母无甚交集,只觉得她那审视的目光有些瘆人。
寒暄片刻,元启向着厅里的诸位说道,既是乞巧佳节,各位夫人和小姐才是今日主角,便退步出了正厅,去了游园处。
元介心里惦记着去找魏时禹,问过各位夫人,也拉着元妍出了正厅。
元介神秘地对元妍道,“厅里都是些老太太,待会定是要穿针乞巧,一群人拿着几根线穿来穿去,想想都十分无趣,二姐姐带你去寻些乐子。”
元妍一脸认真的点头,开开心心跟她去了。
待她二人在庭院的湖边长廊里寻见魏时禹,他正声飞色舞,向着几个公子小姐讲着什么趣事。
陆让今日也来了,他靠着柱子,环抱双臂,见元介来了,直起身来,朝她微微福身。
“呀!快看看这是谁来了,竟在宫外得见您老人家了,可真是少见,少见!”魏时禹也瞧见了她,兴奋地对她说道。
元介白了他一眼,走上前去,对众人道,“诸位在聊些什么,也讲与我听听。”
“无甚大事,不过是今日我来时,见宣京城内为着乞巧节布置的乞巧夜市,花花绿绿的,十分喜庆,四处还悬挂了灯,想必待晚上天暗了,定是另有一番胜景。”魏时禹答道。
“王府中今日不挂花灯吗?”元妍问道。
“不挂,陛下尚简,一切宴席皆不许大操大办。今日这乞巧宴酉时的晚宴后便就会散了。”魏时禹身旁的一位小姑娘扬着头抢着答道。
魏时禹急忙接过话头:“这是我幼妹,魏映珠。”
“珠儿,这是二公主和南康郡主,休得无礼。”
魏映珠和其他几位才连忙向元介二人行了个礼。
“原来是魏公子的幼妹,幸会,幸会。”元介对着那小姑娘说道,又拉过魏时禹。
“你方才提到的夜市,再同我仔细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