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的撞击让我眼前一黑,除了碰撞时的痛苦以外,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伤痛。
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在奶奶的怀抱之中。
也许,这里便是我复生的“存档点”。
有了刚才的经历,大脑尚显稚嫩与简单的我,也是一阵阵的后怕。
我本能地觉得,我应该立即睡觉,不要急迫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我强迫自己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这一次,奶奶很开心。
她认为,我是因为吃饱了,所以很快便进入梦乡。
她把我放在了母亲的床边,仔细用被子把我围在里面,随后便离开了病房。
那时的我还不会翻身,自然不用担心我掉到病床下面。
可是奶奶还是睡不着,她还是端着脸盆去了水房。
走廊里依旧安静,护士站里同样没人。
奶奶并没有因为少负担了一个我,成功躲开水房的湿滑。
熟悉的撞击声再度响起,这一次我离得很远,也没有摔晕,清楚的听到了大人们慌乱的脚步声。
奶奶的胳膊还是摔断了一条,医院为她简单处理之后,她连夜便被老闺女接回家伺候。
后来,我听说医院严肃批评了当日擅离职守的产科护士。
被批评的护士却委屈地表示:“哪有人上夜班不睡觉的!”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完美的按照工作时间调整生物钟。
所以,夜班困急了打个盹,也是人之常情。
但,安排多人值守的岗位,集体跑去睡觉,还说得这么理直气壮,怎么能不让医院的领导上火?
护士写了深刻的检查,在全体医护和患者家属面前检讨。
因此,护士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不出事就没事,出了事就是我们护士背锅,当领导可真容易。
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造成了患者家属摔伤的事实。
这个护士姐姐之后不管值不值班,都会特意跑到母亲的病床前帮忙。
母亲知道,护士是想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
只是,这个行为让护士在工作中时的精神状态更加恍惚。
也多亏母亲又住了没几天院,便出院回家了。
因为母亲对于住院这件事,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便是:在城里生个孩子,可真是太贵了。
父亲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块左右,这次母亲入院生产,花掉了家里两三年的积蓄。
因为家庭财政即将出现赤字,我的父母纪念我出生的方式也显得十分朴素。
仅仅是把年月日的日历纸撕下,夹在字典里面。
有趣的是,日历纸上还写着另一个人的生日纪念文字——鲁迅诞辰纪念日。
对于家庭财政吃紧这一情况,父亲除了卖力的工作,并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
我出生在夏末,这个时间节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友好。
因为自年月开始,气候忽然变得非常寒冷。
同年十一月,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特大寒潮自北向南席卷全国。
我家当时住的房子,是父亲单位分的房子。
因为分房时我是个没有人权的胎儿,厂里只同意分给我父母一间房子。
甚至,连一室一厅的“直门独”都不批,只是将一套两居室分给两户人家做了“伙单”。
住在我家“对门儿”的,是安叔叔一家。
安叔叔的名字很吉利,就叫安家。
只不过,在我家刚刚搬进来的时候,周围的邻居都在叮嘱安叔叔。
“小安子,你对门的小瑞子不爱说话,你可不能欺负他!”
尽管小安子这个外号,有些像前朝的大总管,可若是叫安叔叔小家子,恐怕歧义更大。
后来与安叔叔相处多年才知道,安叔叔其实只是心思活泛了一些,道德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而且,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生活环境之中,自私其实并不能算是人性的缺点。
毕竟,那个时代越是缺少什么,才越是要提倡与宣传些什么。
工厂自行建设的单元房,最大都特点就是基本能用。
若是讨论坚固与否,大地震刚刚过去十年,人们对抗震的执念还十分根深蒂固。
这座六层建筑,按照当时的说法,最少能抗八级地震。
但若论舒适度,建筑面积平米的卧室,实用面积其实只有不到平米。
屋里放上一张双人床,别的家私怕不是都要挂在墙上。
父亲和母亲结婚时的那套手工打造的组合家具,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组合家具,被落在一起塞进了这处住所。() ()
而最为关键的是,设计这套住房的时候,并没有设计集中供暖。
设计师贴心的为住房设计了烟道,目的是为了每户人家都可以自行生火取暖。
这样的取暖方式,最大的弊病是:要想热,就得多烧煤。
可是,买煤得凭煤本。
你家里是光棍一个,还是一家三口,二斤半一块的蜂窝煤,只卖给你一百块。
一块二斤半的蜂窝煤,不闷火的前提下,从引燃到熄灭只能烧两个小时左右。
换句话说,一个月按煤本上限买煤,一天只能烧三四块。
为此,我最好是生在一个双职工家庭里面。
这样一来,白天父母上班,家里不需要点火,晚上回家再生火取暖。
为了能省一点煤,当时几乎每户家庭都在竞赛一般尝试着“压火”。
压火的好处是,晚上火不灭,屋内温度虽然上不来,却一直有口热乎气。
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两个小时就起来续一次新煤。
要知道,抽拉炉膛隔板的声音,在那个建筑面积才平米的小屋里面,异常刺耳。
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午夜。
而压火不好的地方就是,蜂窝煤长时间处于燃烧不充分的状态,如果控制不好,特别容易一氧化碳中毒。
我的父母第一次为人父母,自然很舍得烧煤,因为他们怕我冷。
可他们那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冷,叫父母觉得我冷。
我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厚重的襁褓之中半年时间,到开春之后,才被释放出来。
这个时候,早已养好摔伤的奶奶,再次向我父母伸出了援手,要求把孩子送去她那里看管。
父亲把我送到爷爷家的时候,才知道奶奶也通知了我老叔。
我的堂妹也在同一时间,刚好出现在奶奶家。
父亲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只是惊讶于,曾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家也会生儿子的老弟,怎么抱了个女儿回家。
完全没有顾及到,我老叔为什么在孩子过完百天才让孩子露面。
仅仅是因为冬天太冷吗?
在奶奶家的日子其实挺不错,尤其是由身体明显比奶奶更健硕的爷爷看管我,我觉得比在家里好多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奶奶注意到我长时间被裹在襁褓里,腿有点伸不直。
为了帮助自己的孙子获得一个好的腿型,我奶奶用粗布条把我的腿捆了起来。
据说,这是能让孩子腿长得又直又好看的土办法。
由于我离开了家里,母亲为了节省蜂窝煤的用量,在正在搞商品房试点建设的工人新村工地边上,找了个饭店上班。
这个时候的母亲,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爷爷曾经答应为她落实工作的事情。
爷爷刚刚进城,便从自行车厂调任去了农药厂,随后便立即离休。
母亲不清楚这里是否存在利益交换,她固执地认为,是她的公公说话不算话。
如果在“山沟里”的时候给她解决了工作,现在她也会是自行车厂的正式职工。
那样的话,她也就不用出来给人端盘子了。
时间过了一个礼拜,父亲这周休“大礼拜”,有两天工休。
父亲特意没有加班,与母亲一起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到奶奶家看我。
当母亲看到双腿被绑的我的时候,明显有些难以压制怒火。
奶奶很是平静地解释了自己的好意,并表示,他自己的儿子们都绑过腿。
母亲压抑不住愤怒,指责奶奶那是封建迷信思想。
并口不择言地指责奶奶:“你们满族人罗圈腿是骑马骑的,我们家阿福又不骑马,怎么会罗圈腿?”
奶奶没有争辩,因为她会骑马是事实。
而且,在某段特殊的年月,她的民族出身,也确实是她的历史污点。
奶奶固执地把我交还给了母亲,她不肯再替母亲看顾我。
母亲也是一个骄傲的人,她抱着我离去,再次辗转了九十分钟的公交车程。
路上,我们母子因为晕车,吐得稀里哗啦。
回到家以后,母亲洗衣服洗到深夜。
饭店那边只请了两天假,母亲若是在家带我,便要辞去饭店的工作。
母亲思来想去,觉得不应该辞职。
一方面,她舍不得饭店月结的工钱,另一方面,她觉得突然让人家再去招工,人家也会措手不及。
母亲一刻也不肯耽搁,抱着我去找了楼上的邻居。
楼上住得是海叔叔,是厂长的助理。
后来这个工作,好像改叫了秘书。
母亲深夜来寻的,正是这个海叔叔。
当我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在奶奶的怀抱之中。
也许,这里便是我复生的“存档点”。
有了刚才的经历,大脑尚显稚嫩与简单的我,也是一阵阵的后怕。
我本能地觉得,我应该立即睡觉,不要急迫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我强迫自己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这一次,奶奶很开心。
她认为,我是因为吃饱了,所以很快便进入梦乡。
她把我放在了母亲的床边,仔细用被子把我围在里面,随后便离开了病房。
那时的我还不会翻身,自然不用担心我掉到病床下面。
可是奶奶还是睡不着,她还是端着脸盆去了水房。
走廊里依旧安静,护士站里同样没人。
奶奶并没有因为少负担了一个我,成功躲开水房的湿滑。
熟悉的撞击声再度响起,这一次我离得很远,也没有摔晕,清楚的听到了大人们慌乱的脚步声。
奶奶的胳膊还是摔断了一条,医院为她简单处理之后,她连夜便被老闺女接回家伺候。
后来,我听说医院严肃批评了当日擅离职守的产科护士。
被批评的护士却委屈地表示:“哪有人上夜班不睡觉的!”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完美的按照工作时间调整生物钟。
所以,夜班困急了打个盹,也是人之常情。
但,安排多人值守的岗位,集体跑去睡觉,还说得这么理直气壮,怎么能不让医院的领导上火?
护士写了深刻的检查,在全体医护和患者家属面前检讨。
因此,护士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不出事就没事,出了事就是我们护士背锅,当领导可真容易。
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造成了患者家属摔伤的事实。
这个护士姐姐之后不管值不值班,都会特意跑到母亲的病床前帮忙。
母亲知道,护士是想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
只是,这个行为让护士在工作中时的精神状态更加恍惚。
也多亏母亲又住了没几天院,便出院回家了。
因为母亲对于住院这件事,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便是:在城里生个孩子,可真是太贵了。
父亲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块左右,这次母亲入院生产,花掉了家里两三年的积蓄。
因为家庭财政即将出现赤字,我的父母纪念我出生的方式也显得十分朴素。
仅仅是把年月日的日历纸撕下,夹在字典里面。
有趣的是,日历纸上还写着另一个人的生日纪念文字——鲁迅诞辰纪念日。
对于家庭财政吃紧这一情况,父亲除了卖力的工作,并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
我出生在夏末,这个时间节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友好。
因为自年月开始,气候忽然变得非常寒冷。
同年十一月,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特大寒潮自北向南席卷全国。
我家当时住的房子,是父亲单位分的房子。
因为分房时我是个没有人权的胎儿,厂里只同意分给我父母一间房子。
甚至,连一室一厅的“直门独”都不批,只是将一套两居室分给两户人家做了“伙单”。
住在我家“对门儿”的,是安叔叔一家。
安叔叔的名字很吉利,就叫安家。
只不过,在我家刚刚搬进来的时候,周围的邻居都在叮嘱安叔叔。
“小安子,你对门的小瑞子不爱说话,你可不能欺负他!”
尽管小安子这个外号,有些像前朝的大总管,可若是叫安叔叔小家子,恐怕歧义更大。
后来与安叔叔相处多年才知道,安叔叔其实只是心思活泛了一些,道德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而且,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生活环境之中,自私其实并不能算是人性的缺点。
毕竟,那个时代越是缺少什么,才越是要提倡与宣传些什么。
工厂自行建设的单元房,最大都特点就是基本能用。
若是讨论坚固与否,大地震刚刚过去十年,人们对抗震的执念还十分根深蒂固。
这座六层建筑,按照当时的说法,最少能抗八级地震。
但若论舒适度,建筑面积平米的卧室,实用面积其实只有不到平米。
屋里放上一张双人床,别的家私怕不是都要挂在墙上。
父亲和母亲结婚时的那套手工打造的组合家具,也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组合家具,被落在一起塞进了这处住所。() ()
而最为关键的是,设计这套住房的时候,并没有设计集中供暖。
设计师贴心的为住房设计了烟道,目的是为了每户人家都可以自行生火取暖。
这样的取暖方式,最大的弊病是:要想热,就得多烧煤。
可是,买煤得凭煤本。
你家里是光棍一个,还是一家三口,二斤半一块的蜂窝煤,只卖给你一百块。
一块二斤半的蜂窝煤,不闷火的前提下,从引燃到熄灭只能烧两个小时左右。
换句话说,一个月按煤本上限买煤,一天只能烧三四块。
为此,我最好是生在一个双职工家庭里面。
这样一来,白天父母上班,家里不需要点火,晚上回家再生火取暖。
为了能省一点煤,当时几乎每户家庭都在竞赛一般尝试着“压火”。
压火的好处是,晚上火不灭,屋内温度虽然上不来,却一直有口热乎气。
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两个小时就起来续一次新煤。
要知道,抽拉炉膛隔板的声音,在那个建筑面积才平米的小屋里面,异常刺耳。
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午夜。
而压火不好的地方就是,蜂窝煤长时间处于燃烧不充分的状态,如果控制不好,特别容易一氧化碳中毒。
我的父母第一次为人父母,自然很舍得烧煤,因为他们怕我冷。
可他们那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冷,叫父母觉得我冷。
我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厚重的襁褓之中半年时间,到开春之后,才被释放出来。
这个时候,早已养好摔伤的奶奶,再次向我父母伸出了援手,要求把孩子送去她那里看管。
父亲把我送到爷爷家的时候,才知道奶奶也通知了我老叔。
我的堂妹也在同一时间,刚好出现在奶奶家。
父亲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他只是惊讶于,曾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家也会生儿子的老弟,怎么抱了个女儿回家。
完全没有顾及到,我老叔为什么在孩子过完百天才让孩子露面。
仅仅是因为冬天太冷吗?
在奶奶家的日子其实挺不错,尤其是由身体明显比奶奶更健硕的爷爷看管我,我觉得比在家里好多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奶奶注意到我长时间被裹在襁褓里,腿有点伸不直。
为了帮助自己的孙子获得一个好的腿型,我奶奶用粗布条把我的腿捆了起来。
据说,这是能让孩子腿长得又直又好看的土办法。
由于我离开了家里,母亲为了节省蜂窝煤的用量,在正在搞商品房试点建设的工人新村工地边上,找了个饭店上班。
这个时候的母亲,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爷爷曾经答应为她落实工作的事情。
爷爷刚刚进城,便从自行车厂调任去了农药厂,随后便立即离休。
母亲不清楚这里是否存在利益交换,她固执地认为,是她的公公说话不算话。
如果在“山沟里”的时候给她解决了工作,现在她也会是自行车厂的正式职工。
那样的话,她也就不用出来给人端盘子了。
时间过了一个礼拜,父亲这周休“大礼拜”,有两天工休。
父亲特意没有加班,与母亲一起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来到奶奶家看我。
当母亲看到双腿被绑的我的时候,明显有些难以压制怒火。
奶奶很是平静地解释了自己的好意,并表示,他自己的儿子们都绑过腿。
母亲压抑不住愤怒,指责奶奶那是封建迷信思想。
并口不择言地指责奶奶:“你们满族人罗圈腿是骑马骑的,我们家阿福又不骑马,怎么会罗圈腿?”
奶奶没有争辩,因为她会骑马是事实。
而且,在某段特殊的年月,她的民族出身,也确实是她的历史污点。
奶奶固执地把我交还给了母亲,她不肯再替母亲看顾我。
母亲也是一个骄傲的人,她抱着我离去,再次辗转了九十分钟的公交车程。
路上,我们母子因为晕车,吐得稀里哗啦。
回到家以后,母亲洗衣服洗到深夜。
饭店那边只请了两天假,母亲若是在家带我,便要辞去饭店的工作。
母亲思来想去,觉得不应该辞职。
一方面,她舍不得饭店月结的工钱,另一方面,她觉得突然让人家再去招工,人家也会措手不及。
母亲一刻也不肯耽搁,抱着我去找了楼上的邻居。
楼上住得是海叔叔,是厂长的助理。
后来这个工作,好像改叫了秘书。
母亲深夜来寻的,正是这个海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