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看到身前的人似乎微微抽动了一下,好像是被吓一跳,他回头看清是孟宜后:“二嫂。”随后点头问好。秦之道:“我们是在这儿采集些桃花瓣,我意欲回去做些桃花香囊用以祈求平安之用。”
他顿了顿又道:“听闻阿翁与二兄今日不太睡得着觉,或许加些草药于香囊之中可以安神。”
“五弟竟会做香囊?”孟宜微微睁大了眼睛,虽说女子们多多少少都会学些女工,但她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总是学不会,曾几时一时兴起想过要好好学但最终都还是放弃了。
任何需要动手的事情做起来总是觉得不太行,“心灵手巧”这词到底是与她无关了。阿母与妹妹们还总是打趣她说这完全是因为她乞巧节乞巧得不够虔诚的缘故。说起今日画牛的事儿,其实倒也没有画得多么精美,但胜在传神。依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老远看到一只大牛在吃草,鼻孔一张一张的,就一心想着一定要把这传神的鼻孔给画下来,这想法绝对是独一无二。
“都是日常无聊打发时间罢了,我身体不好也做不了什么。”秦之耸了耸肩,“二嫂要看看吗?”说罢便将手中的袋子打开展现在孟宜面前。
孟宜看了看里面的花瓣,倒真像是从树上摘下来的似的,花瓣很新鲜都没有蔫坏,全片都是粉红的没有一丝杂质,一定是仔细地挑选了。她笑道:“这任谁看都能看出五弟的一片真心了。”她眨了眨眼又道,“不过有一句话我得纠正你一下,女工做得好也是一件了不得的技能了,不要妄自菲薄。”
“这是我的真心话。”她又补了一句。
秦之侧头向她看去,正好对上了她的眼眸,一双杏眼,乌黑的瞳仁,在阳光下亮晶晶的。这位嫂嫂平日里并不怎么和他讲话,看到她这般认真地鼓励自己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两人又来来回回说了几句,这时棠之醒了,兄弟两便起身接着最后拣些花瓣,孟宜见状也帮着拣了几片,随后三人便一道回去了。一回去便看到仲孚大张旗鼓说是要寻秦之他们,见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刚好那一边众人玩得差不多,又弹了会儿曲子便收拾着回家去。
随后的几天孟宜都宅在院子里,没事就看看书,吃点饼,偶尔取点水来玩玩地上的蚂蚁。仲孚还是一如既往老样子,睡的时间总是比醒的多。每天醒来也只是弹弹琴唱唱曲无所事事,要是某时破天荒做了别的倒令人惊奇了。时常就着酒饮五石散,前些年孟宜还会劝两下,可每次都劝不动也就随他去了。
这天午后用完膳之后,孟宜来到院子里席地坐着,还带了本《史记》过来。她向来是喜欢这院子的—这里安静又漂亮。四周种植着名贵的植物,不过孟宜最爱的还是院中的这棵白玉兰,她总觉得这树似是有一种安神的效果,每每来到这里总是心神安宁。
她靠在玉兰树下看了几页书,她自小便对这些能助长知识见解的书籍感兴趣,但却总是看一会便觉力不从心了,感觉思绪一直在往外飘。孟宜便就此躺倒,合上书放到自己脑袋下面当枕头,头顶的玉兰树挡去了大部分的阳光,因此睁眼并不觉得刺眼。孟宜盯着那一朵朵白玉兰,倒觉得它们像亮闪闪的花灯,尤其是透着那树枝间的阳光看它们就更是恍惚了。闻着玉兰花好闻的香味,再看看这头顶一片“玉兰天”,她沉沉地睡去了。
半梦半醒间似乎有脚步声响起,有人朝这边来了。孟宜本是一向不理会的,只是她感到自己脸上似乎落了几朵白玉兰,应是之前熟睡的时候掉下来的,现在有点醒了倒是觉得难受。她想要抬手拂去,可大概是没有彻底清醒的缘故,手总是晃了晃就垂下了。这时突然有一股沉香的气味涌入鼻尖,周围有一块好像融入了阴影之中。紧接着,困扰了她好一会儿的落花被拿下了。孟宜这时清醒了,她伸出右手挡在脸前以适应亮光,五指张开,慢慢睁眼透过手指的缝隙看到了秦之的脸。
他穿着一身青色的衣衫,青衣乌发衬的皮肤越发苍白了,一双丹凤眼看着孟宜:“二嫂。”他顿了顿,“我来给二嫂送东西。”他从袖口掏出来一个香囊,这香囊与寻常买的不同,外头是一层薄薄的绿绡,下面的穗子上垂着一块小玉石。
“给我的?”孟宜闻言坐了起来,她伸手接过香囊,拎着它在眼前晃了晃,突然双手一合香囊瞬间就包手心里了。“没白夸你!还得了这么个好东西,不过,这香囊的样式可寓意的是我的名字?”她咧嘴笑着,露出一口整齐的小白牙。玉石配绿绡的,可不就是她的名玉绡。
“倒被二嫂识破了。”秦之笑道。孟宜看着他的脸似乎不似刚才那般苍白,倒是多了点颜色。“我想着直接绣上二嫂的名怕是于礼不合。”
“那你二兄呢?”
“二兄的只在内侧绣表字‘仲孚’二字。”
孟宜听到这又笑了:“你是个贴心人儿,哎呀,你要是再小个五六岁,我决计去请求把你过继了来当儿子。”
秦之一听,支支吾吾地,半天才道:“这……辈分不符。”他说这话的时候脸都涨红了,垂下眼帘,睫毛微微抖动着。
孟宜只觉得他可爱,又笑了会,将香囊别在了腰间:“我会戴着的。”后面两人就没再说话,再坐了一会之后珠苑和绿荷过来招呼吃饭,原是仲孚看到秦之过来特吩咐厨房做了一大桌子的菜。兄弟两虽说住的不远,可一见面话就说不完,一直到戌时秦之才告辞回去。
又过了几日,一日仲孚突然精神了起来,这是极难得的。今日他早早就起身,沐浴完之后穿上了熏香的衣衫,倒来回都是那几件裲裆衫,自从他开始服用五石散皮肤便异常敏感,伴随着发热和溃烂,遂不得不总是穿着这种衣衫。
在用早膳的时候孟宜才听说是因为仲孚的一位好友托扬州有名的工匠造了一艘游船,正邀请他们一同游湖呢。孟宜本不愿去,然仲孚坚持着要她同去,也就不便再推脱了。
这湖上的风光极美,如果是夏季时分再开上个几朵荷花大约会更美。孟宜坐在船头的小圆桌边,一手托着腮,另一只手无聊地叩着桌子。这时仲孚从船舫里出来了,他手上拿一件大衣,走到孟宜身后给她披上。孟宜一向畏寒但又不爱加衣,因此每次两人出去他总要备上一件大衣。在生活上他倒是贴心的,只不过除此之外两人也再没有其他的什么了。
等到了巳时,湖面上陆陆续续多了好几艘游船,达官贵人家的郎君娘子多在此时出没。“我听说今日绣兰会来。”说话的正是仲孚的好友丰贞—也是这游船的主人。他是扬州丝绸大户陈家的公子,要说仲孚虽爱涂脂抹粉不爱穿衣,但好歹在整体上并无太大违和感;可这位陈郎君可谓是极尽浮夸了——孟宜第一次见到他时,还以为是金子上面长了个人,静徽之前看到他也曾笑称他为“金郎君”。至于陈郎君所说的这位“绣兰”,乃是扬州名伎,传闻她精通音律,貌若天仙,多少郎君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孟宜听说也是极想看的。
这时湖面上传来了琵琶声,任孟宜这种不通音律的人听来也觉哀婉动人,循着琵琶声看去,湖中的游船船头坐着一名女郎,她穿一身烟粉色的杂裾垂臂服,露出一截纤细的玉腕,头戴帷帽,虽看不清脸,但看这身韵气质定是一绝色佳人。想必这便是绣兰娘子了。一曲终,船上的人纷纷站起身来鼓掌,绣兰娘子也起身一一点头致谢。
孟宜正看着湖面出神,突然的说笑声倒是将她拉回了现实。她扭头看去,刚才的陈郎君不知何时竟上了绣兰娘子的船,和那位娘子有说有笑的,突然他往孟宜这边看来,招手示意仲孚也过来。
“我就不必了。”仲孚摇头,又喝起了不知从哪里来的酒。
“想必这位便是王二郎君?”绣兰问道,她这时已经拿下了帷帽,露出一张清瘦精致的面庞。
“绣兰娘子果真是好眼力!也是,像我们仲孚这般模样是扬州少见了。”陈郎君笑道。
“绣兰久闻王家三位郎君姿容皆如仙人般模样,如今亲眼见到确是如此。”她指的是秉之、秦之、棠之三人,三人同母所生,连模样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二郎君身旁这位可是王二娘子?绣兰这厢有礼了。”
孟宜本是置身事外的,如今听对方向她问候,也就浅笑着点头回应了她。在外人面前她向来是说不了多少话的,唯有在熟人面前偶尔才会耍个皮之类。
几个人又唠了几句,便各自准备返程回去了,临走前陈郎君还叫着改日一定要亲自去拜访绣兰。孟宜和仲孚两个人坐在马车上,一路无言。
接下来的几日仲孚总是外出,孟宜也懒得理会他。最近府里得了个好消息:静徽有孕了。孟宜听闻便立即搬到了那边院子里照顾她,连账簿什么的都一并带来了,应是要住好长时间。虽说有小丫头们照顾着,可到底她是静徽的亲姊姊,亲自照顾更加放心。“我们的徽儿要做阿娘了。”孟宜一边收拾着衣物一边说着。“诶,静徽你看。”她打开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了一块红色的绸缎,色泽细腻光亮,是块极好的料子,“用这个给未出世的孩子做身衣裳怎么样?”
他顿了顿又道:“听闻阿翁与二兄今日不太睡得着觉,或许加些草药于香囊之中可以安神。”
“五弟竟会做香囊?”孟宜微微睁大了眼睛,虽说女子们多多少少都会学些女工,但她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总是学不会,曾几时一时兴起想过要好好学但最终都还是放弃了。
任何需要动手的事情做起来总是觉得不太行,“心灵手巧”这词到底是与她无关了。阿母与妹妹们还总是打趣她说这完全是因为她乞巧节乞巧得不够虔诚的缘故。说起今日画牛的事儿,其实倒也没有画得多么精美,但胜在传神。依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老远看到一只大牛在吃草,鼻孔一张一张的,就一心想着一定要把这传神的鼻孔给画下来,这想法绝对是独一无二。
“都是日常无聊打发时间罢了,我身体不好也做不了什么。”秦之耸了耸肩,“二嫂要看看吗?”说罢便将手中的袋子打开展现在孟宜面前。
孟宜看了看里面的花瓣,倒真像是从树上摘下来的似的,花瓣很新鲜都没有蔫坏,全片都是粉红的没有一丝杂质,一定是仔细地挑选了。她笑道:“这任谁看都能看出五弟的一片真心了。”她眨了眨眼又道,“不过有一句话我得纠正你一下,女工做得好也是一件了不得的技能了,不要妄自菲薄。”
“这是我的真心话。”她又补了一句。
秦之侧头向她看去,正好对上了她的眼眸,一双杏眼,乌黑的瞳仁,在阳光下亮晶晶的。这位嫂嫂平日里并不怎么和他讲话,看到她这般认真地鼓励自己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两人又来来回回说了几句,这时棠之醒了,兄弟两便起身接着最后拣些花瓣,孟宜见状也帮着拣了几片,随后三人便一道回去了。一回去便看到仲孚大张旗鼓说是要寻秦之他们,见他们平安回来才放心。刚好那一边众人玩得差不多,又弹了会儿曲子便收拾着回家去。
随后的几天孟宜都宅在院子里,没事就看看书,吃点饼,偶尔取点水来玩玩地上的蚂蚁。仲孚还是一如既往老样子,睡的时间总是比醒的多。每天醒来也只是弹弹琴唱唱曲无所事事,要是某时破天荒做了别的倒令人惊奇了。时常就着酒饮五石散,前些年孟宜还会劝两下,可每次都劝不动也就随他去了。
这天午后用完膳之后,孟宜来到院子里席地坐着,还带了本《史记》过来。她向来是喜欢这院子的—这里安静又漂亮。四周种植着名贵的植物,不过孟宜最爱的还是院中的这棵白玉兰,她总觉得这树似是有一种安神的效果,每每来到这里总是心神安宁。
她靠在玉兰树下看了几页书,她自小便对这些能助长知识见解的书籍感兴趣,但却总是看一会便觉力不从心了,感觉思绪一直在往外飘。孟宜便就此躺倒,合上书放到自己脑袋下面当枕头,头顶的玉兰树挡去了大部分的阳光,因此睁眼并不觉得刺眼。孟宜盯着那一朵朵白玉兰,倒觉得它们像亮闪闪的花灯,尤其是透着那树枝间的阳光看它们就更是恍惚了。闻着玉兰花好闻的香味,再看看这头顶一片“玉兰天”,她沉沉地睡去了。
半梦半醒间似乎有脚步声响起,有人朝这边来了。孟宜本是一向不理会的,只是她感到自己脸上似乎落了几朵白玉兰,应是之前熟睡的时候掉下来的,现在有点醒了倒是觉得难受。她想要抬手拂去,可大概是没有彻底清醒的缘故,手总是晃了晃就垂下了。这时突然有一股沉香的气味涌入鼻尖,周围有一块好像融入了阴影之中。紧接着,困扰了她好一会儿的落花被拿下了。孟宜这时清醒了,她伸出右手挡在脸前以适应亮光,五指张开,慢慢睁眼透过手指的缝隙看到了秦之的脸。
他穿着一身青色的衣衫,青衣乌发衬的皮肤越发苍白了,一双丹凤眼看着孟宜:“二嫂。”他顿了顿,“我来给二嫂送东西。”他从袖口掏出来一个香囊,这香囊与寻常买的不同,外头是一层薄薄的绿绡,下面的穗子上垂着一块小玉石。
“给我的?”孟宜闻言坐了起来,她伸手接过香囊,拎着它在眼前晃了晃,突然双手一合香囊瞬间就包手心里了。“没白夸你!还得了这么个好东西,不过,这香囊的样式可寓意的是我的名字?”她咧嘴笑着,露出一口整齐的小白牙。玉石配绿绡的,可不就是她的名玉绡。
“倒被二嫂识破了。”秦之笑道。孟宜看着他的脸似乎不似刚才那般苍白,倒是多了点颜色。“我想着直接绣上二嫂的名怕是于礼不合。”
“那你二兄呢?”
“二兄的只在内侧绣表字‘仲孚’二字。”
孟宜听到这又笑了:“你是个贴心人儿,哎呀,你要是再小个五六岁,我决计去请求把你过继了来当儿子。”
秦之一听,支支吾吾地,半天才道:“这……辈分不符。”他说这话的时候脸都涨红了,垂下眼帘,睫毛微微抖动着。
孟宜只觉得他可爱,又笑了会,将香囊别在了腰间:“我会戴着的。”后面两人就没再说话,再坐了一会之后珠苑和绿荷过来招呼吃饭,原是仲孚看到秦之过来特吩咐厨房做了一大桌子的菜。兄弟两虽说住的不远,可一见面话就说不完,一直到戌时秦之才告辞回去。
又过了几日,一日仲孚突然精神了起来,这是极难得的。今日他早早就起身,沐浴完之后穿上了熏香的衣衫,倒来回都是那几件裲裆衫,自从他开始服用五石散皮肤便异常敏感,伴随着发热和溃烂,遂不得不总是穿着这种衣衫。
在用早膳的时候孟宜才听说是因为仲孚的一位好友托扬州有名的工匠造了一艘游船,正邀请他们一同游湖呢。孟宜本不愿去,然仲孚坚持着要她同去,也就不便再推脱了。
这湖上的风光极美,如果是夏季时分再开上个几朵荷花大约会更美。孟宜坐在船头的小圆桌边,一手托着腮,另一只手无聊地叩着桌子。这时仲孚从船舫里出来了,他手上拿一件大衣,走到孟宜身后给她披上。孟宜一向畏寒但又不爱加衣,因此每次两人出去他总要备上一件大衣。在生活上他倒是贴心的,只不过除此之外两人也再没有其他的什么了。
等到了巳时,湖面上陆陆续续多了好几艘游船,达官贵人家的郎君娘子多在此时出没。“我听说今日绣兰会来。”说话的正是仲孚的好友丰贞—也是这游船的主人。他是扬州丝绸大户陈家的公子,要说仲孚虽爱涂脂抹粉不爱穿衣,但好歹在整体上并无太大违和感;可这位陈郎君可谓是极尽浮夸了——孟宜第一次见到他时,还以为是金子上面长了个人,静徽之前看到他也曾笑称他为“金郎君”。至于陈郎君所说的这位“绣兰”,乃是扬州名伎,传闻她精通音律,貌若天仙,多少郎君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孟宜听说也是极想看的。
这时湖面上传来了琵琶声,任孟宜这种不通音律的人听来也觉哀婉动人,循着琵琶声看去,湖中的游船船头坐着一名女郎,她穿一身烟粉色的杂裾垂臂服,露出一截纤细的玉腕,头戴帷帽,虽看不清脸,但看这身韵气质定是一绝色佳人。想必这便是绣兰娘子了。一曲终,船上的人纷纷站起身来鼓掌,绣兰娘子也起身一一点头致谢。
孟宜正看着湖面出神,突然的说笑声倒是将她拉回了现实。她扭头看去,刚才的陈郎君不知何时竟上了绣兰娘子的船,和那位娘子有说有笑的,突然他往孟宜这边看来,招手示意仲孚也过来。
“我就不必了。”仲孚摇头,又喝起了不知从哪里来的酒。
“想必这位便是王二郎君?”绣兰问道,她这时已经拿下了帷帽,露出一张清瘦精致的面庞。
“绣兰娘子果真是好眼力!也是,像我们仲孚这般模样是扬州少见了。”陈郎君笑道。
“绣兰久闻王家三位郎君姿容皆如仙人般模样,如今亲眼见到确是如此。”她指的是秉之、秦之、棠之三人,三人同母所生,连模样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二郎君身旁这位可是王二娘子?绣兰这厢有礼了。”
孟宜本是置身事外的,如今听对方向她问候,也就浅笑着点头回应了她。在外人面前她向来是说不了多少话的,唯有在熟人面前偶尔才会耍个皮之类。
几个人又唠了几句,便各自准备返程回去了,临走前陈郎君还叫着改日一定要亲自去拜访绣兰。孟宜和仲孚两个人坐在马车上,一路无言。
接下来的几日仲孚总是外出,孟宜也懒得理会他。最近府里得了个好消息:静徽有孕了。孟宜听闻便立即搬到了那边院子里照顾她,连账簿什么的都一并带来了,应是要住好长时间。虽说有小丫头们照顾着,可到底她是静徽的亲姊姊,亲自照顾更加放心。“我们的徽儿要做阿娘了。”孟宜一边收拾着衣物一边说着。“诶,静徽你看。”她打开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从里面拿出了一块红色的绸缎,色泽细腻光亮,是块极好的料子,“用这个给未出世的孩子做身衣裳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