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婴心中暗忖,青葵此前恐怕也从未目睹过崔使君这般“鲜活”的一面,此刻她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里,新奇与惊讶尚未完全褪去,将她一直努力维持的成熟气质冲刷得一干二净,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十二三岁少女特有的那份鲜活气息。

    崔婴轻轻眨眼,模仿着崔使君之前的亲昵动作,冷不丁地在青葵的脸颊上轻捏了一下:“确实,鲜活些才更可爱!”

    “是吗?”青葵手捂脸颊,有些愣神地应和着。

    “扑哧——”,两人的目光在不经意间交汇,随即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仿佛之前的生疏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迅速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待青葵眼中的笑意渐渐平息,崔婴向她招了招手,青葵就着半蹲的姿势凑到崔婴身前,轻声问道:“小娘子有何吩咐?”

    “老管家就是你父亲吧?”

    青葵点点头。

    “方才阿父匆匆离去,我心中有些不安。”崔婴眼带忧色的觑了青葵一眼,低下头轻声道,“你父亲常年伴随阿父左右,对于府衙中的事务定然了如指掌。最近县里可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

    青葵摇了摇头,坦诚地回答:“朝廷大事,阿父即便知晓,也不会轻易与我提及。”

    “不过,”她话锋一转,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机灵,“近半个月来,三位大人确实频繁来访,且每次停留的时间都不短。”

    青葵说完,看了崔婴一眼,又补充了句:“几位大人分管的事务各异,以往鲜少一同前来。”

    崔婴听后,眼中闪过一抹赞赏,青葵果然聪明伶俐。即便她不明白崔婴为何会对崔使君与三位大人的政事感兴趣,却仍会尽力帮她收拢信息。

    崔婴心中暗叹,这样懂事又能干的下属才是优质好下属啊!感慨完,崔婴又笑眯眯的拉起了青葵的手:“青葵,你应该知道阿父会见三位大人的地点吧?带我一同去看看,可否?”

    青葵稍作犹豫,但在崔婴期待的目光下,很快便点头答应了。

    *

    府衙前院。

    老管家领着几名家仆,步履沉稳地为求见的三位大人奉上茶汤,随后便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留下他们三人静坐于各自的席位上,低眉品茶,心中各自盘算。

    县丞张远的目光在左侧的功曹季旦和右侧的三老赵成之间逡巡了几个来回,最终定格在赵成身上。他微微侧身,向右手边的赵成挪近了些,声音压得低沉:“赵老,关于那个空缺的位子,你们赵家有何打算?”

    县丞一职有别于县城佐吏,乃是和县令一样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因此,他既不如功曹季旦那般是崔使君的心腹,又不如三老赵成那般是当地的豪强。平日里,他总是独来独往,自成一派,只不过相对于崔使君的拥趸季功曹而言,他肯定是更愿意和赵成相交的。

    可惜的是,赵成并不这么想。

    所谓三老指的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不仅如此,三老除了查证调停民事纠纷、负责教化乡里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职责那就是征税。

    赵成作为本地豪强兼掌管税收的大员,其在朐县的势力并不逊色于崔使君。甚至他平日对崔使君的尊重都并非是因为县令的官位,而是敬重清河崔氏的门楣。

    张远这么个出身卑微却因举孝廉而崛起的县丞,从未真正进入过赵成的眼帘。因此,即便张远的询问声入耳,赵成依旧泰然自若,端坐如故,仿佛未闻其言。

    被赵成无视了个干净,张远脸上不禁泛起羞愤的涨红,仿佛被人狠狠地抽了两个耳光,幸而崔家老管家带着家仆们早已退下,堂内仅有他们三人,张远倒也看得开。心里狠狠啐了赵成几口,面上却迅速调整,恢复了平静的微笑,又转向左侧的季旦:“季兄,使君大人可有透露关于都尉人选的消息?朝廷的诏令已下半月有余,使君大人心中是否已有定夺?”

    张远此问,确有道理。功曹季旦,掌管人事,又是崔使君的心腹,无论从职责还是私交,季旦都应对此有所了解。

    只是张远向来觉得自己身为县丞本该是本地政务二把手,风头却被崔使君压得死死的,心中对崔使君多有怨怼,对季功曹自然也少有什么好脸色。故而季功曹这会儿也只是笑眯眯的同张远打着太极:“张兄言重了,都尉一职事关重大,我等小吏,使君大人又怎会轻易透露?”

    冷不防又在季旦这里碰了个软钉子,张远这才算是真的老实了,端端正正地坐回了原处。

    就在这时,崔使君迈步进入正堂,三人立刻起身,恭敬行礼:“见过使君!”

    “诸位请起。”崔使君从容穿过三人,至上首落座。未等他们再次开口,他便挥了挥衣袖,直截了当地说道,“诸位今日所来何事,我心知肚明。”

    都尉一职乃是武官。

    自东汉建武六年起,朝廷为巩固中央集权,仅于边郡常设都尉,以抵御异族侵扰,中原地区则久未置此官。直至年初黄巾之乱爆发,灵帝意欲加强地方兵力以平乱,中原各郡遂相继恢复都尉之职,并准许各地自行招募兵勇以对抗叛军。

    此举虽一时缓解了战乱,却也使得兵权渐次分散,为汉室的衰微埋下了隐患。

    然而,放眼天下,能深谋远虑、洞见这一职位重启对汉朝影响的人寥寥无几,这些俗人,只能看到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都尉一职,按各郡县大小由本地长官拨粮招兵,须知按东汉配置都尉一般下辖一千至五千人不等,若是能将这个职位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即便是按照最低的配置,手中也能拥有千余人马的军队,这可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所以自朝廷重启都尉之职的旨意传至朐县,县丞张远与三老赵成便如同猎犬嗅到了猎物的气味,对这个职位垂涎三尺。

    对于张县丞而言,他在朐县的管理层中孤立无援,若能借此机会安排一个自己的心腹上位,那么他的话语也将因此增添几分重量,无论是崔使君还是赵老,都将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对于赵老而言,自己掌管朐县税务,若是再将朐县的兵权握拢在自己手里,那以后整个朐县可不就是由赵家说了算啦?

    崔使君虽然不长于政事,但是也将张县丞和赵老的心思看的十分明白,也正是因为看的明白,所以才迟迟不肯定下都尉一职的人选。

    张县丞出身不显,崔使君从未将他放在眼里,他防备的是赵老。

    可都尉招收的兵马需要本地官员自行供养,朐县的税务都握在赵老的手里,这个职位就算推了个自己人上去最后不还是得看赵家的脸色吗?

    翻来覆去思索了大半个月也迟迟找不到破局之法,崔使君也着实无奈至极。

    而这,也正是赵老不慌不忙、任由崔使君拖延大半个月都无动于衷的原因了,不过是十拿九稳罢了。

    ……

    罢罢罢!

    崔使君轻叹一声,双手合拳,朝着雒阳方向虚虚一拱,语气恭敬:“圣谕在上,自当谨遵皇命,慎重行事。然而,家国大事也不容耽搁,本官心中已有数位人选,足以担此重任。但我也不欲独断专行,愿听取诸位之意。”

    他的目光依次扫过三人:“张县丞、季功曹、赵老,你们皆是朐县股肱,不妨也各自举荐一位贤才,三日后,我将公布最终的决策。”

    张县丞未曾料到,前些日子提及都尉人选还推诿搪塞的崔使君,今日竟如此果断。他一时未能回过神来,而赵老则面露喜色,恭敬地向崔使君行了一礼。

    想来他心里也是明白的,这是崔使君对他们赵家的让步了。

    ……

    张县丞晕晕乎乎地走出正堂,看着赵老满脸的得意,终于回过味来,心中涌起一股苦涩:看来这次机会,自己终究是错失了。从今往后,这朐县的天啊,怕是要变了。

    崔使君倒是无所谓,有清河崔氏在背后支持,赵家再怎样也不敢怠慢了对方,但自己这个有名无实的县丞,日后怕是要仰赵家鼻息了。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加快步伐追上了已经走远的赵老,脸上堆起笑容:“赵老,听闻府上近日有喜事,新添了一位小郎君?”

    ……

    随着二人渐行渐远,他们交谈的声音也渐渐模糊,最终消散在空气中。

    崔婴带着青葵鬼鬼祟祟地从茂密的绿植后小心翼翼地探出身来,青葵扯了扯崔婴的衣袖,哑着嗓子问道:“小娘子,我们是不是该回后院了?”

    崔婴轻轻摇头,指向正堂的方向:“不急,还有人没出来呢!”说完,她蹑手蹑脚地倚靠上了正堂的外墙,耳朵贴着墙壁,专注地听着里面的动静。

    “……使君不必自责,您也已经尽力了。幸而赵家还算是识时务,平日里使君下达的命令都未曾阳奉阴违。前些日子使君说过的叫粮铺放粮的事,下官私下里一直叫人关注着,赵家在城内的三家粮铺每日放粮二十石,从未停歇……”

    *

    汉时一日三餐,可吃过第三顿晡食,也不过才下午五点而已,农历七月,天还大亮着。

    崔婴矮矮小小的一只,坐在软榻上和崔使君大眼瞪小眼。崔使君从未带过孩子,但如今,不带也不行。

    他回忆了下幼时自己每次同父亲相处都在干什么,又觉得对小娘子该更温和亲切些,于是伸手将崔婴抱进了怀里,问道:“你在家时跟你阿娘学了些什么?”

    崔婴眨了眨眼,伸出手握住崔使君宽大的手掌摇了摇,坦白道:“阿父,下午我带着青葵到前院去偷听你们讲话了。”她听说了崔使君强令城中粮铺必须每日放粮的事,看在清河崔氏的面子上,一众粮商虽说放的有多有少,但却没有一家违令不尊的。

    出身士族还能低下头看见黎庶的疾苦,崔使君的确是个好官,朐县的百姓能生活在这样一位执政主官的治下,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但如果都尉之位落到了赵家手中,崔使君的话,将来还会如此有力吗?人们或许会给崔家一次、十次面子,但到了第十一次、十二次呢?

    崔使君笑容不变:“阿婴都听到些什么了?”

    崔婴看着崔使君:“阿父既然不愿让赵家的人担任都尉,何不另选他人?”

    崔使君与崔婴对视良久,最终叹了口气,解释道:“赵家是本地的豪强,朐县的税务又掌控在赵家三老手中,即便我们的人坐上了都尉之位,军饷口粮还是要从他们那里来……”

    崔婴抿了抿唇,反问:“赵家成为三老之前,又是何等身份?”

    崔使君被问得一愣:“……嗯?”

    “赵家在成为三老之前,又是什么身份?朐县的豪强,难道只有赵家一家吗?”崔婴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望着崔使君,疯狂暗示道,“我听青葵说,城中十一家粮铺,赵家只占三家,而糜家却有五家。我觉得糜家是个不错的选择,阿父认为呢?”

    ……

    崔婴曾以为朐县不过是三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小城,直到青葵告诉她糜家在朐县拥有五家粮铺,她的思绪如同烟花般炸开。

    “糜”,这个罕见的姓氏,因其稀少,更易于追溯其渊源。

    提及三国糜氏,人们立刻会想到季汉的糜竺、糜芳、糜夫人,却鲜有人知,糜氏正是源自徐州东海郡朐县。

    这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豪商巨富,曾在刘备落魄时大力资助的天使投资人啊!

    有这样的大腿摆在面前,崔使君何须再受赵家的处处制约?

章节目录

我在三国当女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什么月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什么月白并收藏我在三国当女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