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书同给沈华年解释一番后,却见沈华年仍然踮着脚往里面看。
里面一片楼阁林立,各式各样的饭店,洗浴馆前挂着霓虹招牌,在白昼的衬托下,彩虹光竟陡然失色了几分。人群形色匆匆,穿梭于大街小巷,却都默契地远离边界,似施了法术一般。
租界里确实跟外面不一样,里面的人看起来生活得很是滋润,吃穿不愁高鼻凹眼的女人的脸上是脂粉与唇彩,但在表象之下却是另一方天地。
随意□□,就算伤了人也没人替你出头。
这个年头,只能自保平安。谁也没有办法去求谁救自己。
沈华年踮着脚站在租界外往里面看了好一会儿,仔仔细细地观察了来往的行人,半晌才问付书同:“为什么里面全都是洋/人?我连一个国/人的影子都没看见。”
付书同也想过她会这样问,但他不想告诉她实情。因为沈华年心里对这种事情带着一定程度的敏感,只要一说,便会像往她心里狠命剜了一刀般。
见付书同没说话,沈华年放平踮着的脚,手上的红玫瑰花束不知什么时候飘落了几片花瓣,散在刚铺好的沥青路上,形成红与黑鲜明的对比。
她回眸,略带几分疑惑地看向他:“付…先生?”
沈华年以为付书同在思索什么问题,于是唤了一声。
付书同回神,斟酌片刻,还是告诉了沈华年实情:“这里是外/国人的地盘,里面就算有我们的同胞,也是下下等的苦役。”
“外国人的地方?”沈华年觉得奇怪,明明是大/清的江山,何时落得个国人在国土之上无立足之地的下场。“可这是我们的江山。”她继续说。
付书同没有反驳沈华年说的话,只是轻声说了句:“清廷无能,守不住江山,才尽数教着洋/人分了去,才有了政/府也管不了的租借地。”
在我们的地盘上圈了一块地,然后让我们不准进去。
沈华年听完,目光里透着些暗淡,周围阳光依然火热地撒在她带了几分情绪的脸上,金光照射出她温柔的侧脸。
她倒是平静,眼中未泛起涟漪,语气柔得似春日刚化冰的山泉:“那我们走吧,不是我们的,便不看。”
两人从租界地离开时,原本金灿灿的太阳光线隐没了几分,沈华年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其实内里心情复杂,抱着那束红玫瑰,跟在付书同身边不发一语。
但沈华年心里想的却是,不是我们的,我们不看,我们拿回来。
这个想法在心里一旦发了芽,就再难被外界的火焰灼烧殆尽。
两人一路走着,直至付书同与她绕回了沈家大宅。
牌匾依然高悬,只是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丝丝灰尘留在人看不见的地方,终日蚕食着已经上了年岁的木。
“你…明日真的要离开上海吗?”到了家门口,沈华年这才慢慢开口,问了一句。
问题到跟刚才看见的事情无关紧要。
付书同点头。
陈默良久,沈华年看着手上那束红玫瑰:“等你这次回来,能教我学历史吗?”
付书同见沈华年似是被刚才那一幕,与之前的事层层叠叠起来,心里不是滋味,于是点了点头:“行,我这次离开,大概半月有余,等我回来,我教你史学,教你读《四洲志》和《海国图志》。”
沈华年这才从复杂的情绪里露出一个微笑,本想对付书同说声谢谢,但不行。
说谢他又得让她以身相许了。
斟酌了一会儿,沈华年才对付书同说:“那就这样安排,麻烦你了。”
付书同笑了笑,对着沈华年做了个再见的手势:“不麻烦。既然你也到家门口了,那我先走了,明日一早还得去乘船。”
沈华年应和着,但又似发现什么一样:“你这次…要去哪里啊?我能知道吗。”
关于目的地的问题,付书同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需要保密的,因为地点随时都能变,告诉沈华年也无妨。
“在马来半岛。”他回道。
又是马来西亚。
沈华年第二次听说这个地方。
“那我能问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教我读《海国图志》吗,我听我哥哥讲过,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魏源的《海国图志》,知识面很广,囊括了各个科目,都是沈华年见都没见过的。
沈华年看沈华兴读过,只不过当时自己还太小,一来没什么记忆,二来就算有记忆也不认识字。
沈大小姐唯一记得的就是,沈华兴曾告诉她,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值得一读。
这么简短的一句话,沈华年记到现在。
付书同思索片刻,估摸着会议结束的大概时间,对沈华年说了个大概:“快的话半月出头,慢的话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也不是没可能。”
沈华年眉眼间带了些笑意:“好,等你回来那日,我给你做炸糕。”
那是沈华年唯一会做的糕点。
以前过年时,大家小姐们本来就爱比这比那,衣服首饰个顶个拿出来都是上上品,比人呢,个个又都金枝玉叶,长得水灵灵的,没什么可比性。
于是便转换了战地。
俗语有云,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这些闺秀们虽不至于成亲以后亲自下厨,但偶尔做些糕饼端到夫君面前展现自己的贤良淑德也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大小姐们的比头便从金银珠宝变成了谁做的点心最好吃。
沈华年向来是输得最彻底的一个。
她只会做炸糕,只因为炸糕做起来最简单,最容易上手,费了两天功夫就学到手了。
但聚会时一拿到一众大小姐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糕点面前,沈华年的东西就如普通人家卖的最普通的东西。
再反观那些大家小姐,个个都是金枝玉叶,做出来的点心却都精致好看,装在那三层的木制雕花食盒里,跟酒楼里卖的并无二别。
付书同见沈华年这么说,也就没拒绝心上人的好意:“好啊,等我回来的前几日,我给你写封信。回来当日,在我到家之前应该你能收到。”
沈华年这才从刚才暗淡的情绪里抽出笑容,对着付书同笑得温婉:“那就这么说定了。我等你的信。”
付书同低头看了看表,离自己的船离岸的时间还早,现在可以回去收拾收拾,不然等一会儿再回去,该赶不上了。
沈华年和付书同道别后,带着像蜜一般的心情踏进沈家大宅的大门。
“小橙。”沈华年前脚刚踏进屋里,后脚便唤着小橙过来。
小橙闻声赶来,一面给沈华年递上茶,一面问着沈华年有什么事要吩咐。
沈华年指了指刚刚自己放在桌上的玫瑰花束,示意小橙将花收好,别被母亲看见。
因为不论是周今画还是沈华年,都知道红玫瑰的寓意。
红玫瑰的花语是忠贞不渝的爱情。
红色的玫瑰代表着爱情,周今画肯定知道,而知道的后果就是以为沈大小姐在外面跟哪个男子私相授受。
沈华年在外面和付书同逛了几乎半个下午,一回家还不觉得,直到现在自己坐久了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双腿不住的酸软。
就跟刚去日/本的时候,跟着沈华兴走了半个下午的路一样。
“小橙。你再帮我捶捶腿吧,今日路走多了,实在酸得慌。”沈华年揉了揉腿道。
小橙点点头,拿来按摩的小锤,为沈华年放松着筋骨。
沈华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或是在想付书同,亦或是在想今日看见的法租界,正出神间,便听周今画的丫鬟过来通传:“大小姐,太太请您过去一趟。”
沈华年放下手中正捧着的茶盏:“走吧小橙,母亲叫我。”
两人一路穿过廊子,里面风铃的声音清脆,伴随着微风轻轻荡漾着。穿越廊子来到前院,里面花草种类繁多,但并不稀奇,都是些开花花期长又好养活的主。
自从沈昀去世之后,沈家便没人再有心侍弄花草,那些奇花异草不知道枯死了多少,后来周今画干脆心一横,将花草全部换了一遭。
“母亲。”沈华年见周今画正跟自己不太熟悉的几个人交谈着什么,自己便上前去唤了一声。
周今画见她来,忙招呼到:“华年来了,这是你二叔,那是你三叔,这几位女子分别是他们的家眷,还有这,是你堂哥,那是你堂妹。”
一大串关系绕得沈华年脑袋晕乎乎的,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还是小橙在后面解释一通。
沈华年的祖父育有三个儿子,沈昀是长子,也就是大房。沈玉山是次子,便是二房,剩下一个最小的,是沈终义。沈家三房的每一房又都有一个儿子,长房是沈华兴,二房是沈丘,三房的儿子是沈京华。
三房还有个大女儿,年纪比华年要小些,今年不过二八。
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沈华年有些不明所以等小橙解释完之后,沈华年才明白来的人们都是谁,于是信步走到周今画身边:“母亲,二叔三叔为什么…忽然就跑到我们这里来了?”
周今画看着沈华年一脸懵懂的样子,笑了笑,对着她解释道:“扬州最近不太平,你二叔三叔才来投奔我们,这下家中小辈一多,你也不至于寂寞了。”
沈华年这才点了点头:“好,母亲,我明白了。”
沈华年说话的声音里多了些不知所措,没再看周今画。
但这群人来这儿是出于什么目地,周今画不应该不知道,毕竟当年沈昀去世后,是她带着沈华年和沈华兴在一众亲戚面前力挽狂澜,才不至于让沈昀留下的家产被二房三房吞了去。
对这群人,沈华年实在是笑不起来。
她只能进最大的礼数,对着一众人道:“见过诸位亲戚,诸位一路风餐露宿,请随我们到正堂喝茶歇歇吧。”
毕竟一看见他们,脑子里全是沈昀去世那一年,三家人争家产挣得头破血流的一面。
不知不觉,沈华年又回忆起沈昀走的那一年。
隆冬时节,上海奇冷。
天阴沉得犹如还未褪去黑色的黎明。冷风一阵接着一阵,带来一地雪白,又砸在枝头,零零碎碎,似开了满树的梨花。
清早的沈府灯火明亮,在浓重而又阴沉的天色下格外突兀。牌匾上白花高悬,众人都浸在这凄哀的氛围里,就连下人都面无半丝表情。
夜刚过完,周今画披麻戴孝站在沈昀的棺椁前,面无表情,双眼红肿。
偌大的沈宅忽然间没了顶梁柱,这让周今画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只是呆呆的站在丈夫的棺椁前,默默守着,一句话也不说。
就连沈华年来了也不理会。
沈华年当年才七岁,正是女娃娃刚刚懂点事的年纪,迈着步子小跑进来,站在周今画旁边。
“母亲…,哥哥让我告诉你,二叔三叔他们来了。”沈华年扯了扯周今画的衣角,抬眼懵懂地看着她。
沈华兴是长子,自然要忙着接待前来吊唁的客人。所以抽不开身,才让沈华年帮忙通传。
周今画这才回过神来。
“我知道了,华年,既然他们来了,你一会儿就带着你堂哥堂妹们去给你父亲绣些经幡,让他好上路,这里的事有我们就好。”
头上还戴着白布的沈华年点了点头。
绣东西这种活计,自己已经能摸着门道慢慢绣些花样出来,更别说只是缝些经幡了。
沈华年走出灵堂,外面仍旧飘着小雪她也不知道自己刚到周今画面前,就会被支出来,不让她待在灵堂里。
周今画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面对些什么。
不一会儿,沈家二房三房的人就径自来到灵堂里,沈终义的妻子一边轻抚着周今画的背,一边不住地说着节哀。
一群人虎视眈眈,就等着这一天。
自从沈昀病重以来,沈家就没安宁过,二房三房不住地从扬州一趟趟奔波到上海,打着探望的旗号
提着东西过来,让人没法拒绝。
表面上是兄弟和睦家人情深,在外人看来又是一场血浓于水却不得不分离的悲剧,但他们内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才能将着沈家的祖宅争到手。
这下沈昀撒手一走,留下周今画独自在这面对一群能把人生吞活剥的亲戚。
一众亲戚们同周今画一起站在灵堂里,对着沈昀的棺椁点上香烛,道士奏响的哀乐一阵又一阵,在还没亮完的天幕下显得格外悲凉又尖锐。
灵堂里的人个个哭得很悲,却个个心怀鬼胎。
这偌大的府院里如今没了主,沈昀走之前没有立遗嘱,如今财产这件事,怕是要争上一段时间。
“大嫂啊,你看这…现在大哥也不在了,这大宅子和他留下的东西,不如我们兄妹几个分了去。也好过无主不是。”刚说完,那女人就噤了声,不发一语地垂眸揉着衣角。
话刚出口,周今画就一个眼神狠狠剜了回去,抹了抹眼角刚泛出的泪:“你大哥还在这,你觉得你能站在他面前分他的东西吗?!”
说完,周今画转身对着在座的一众亲戚们放了狠话:“大家都听好了,我男人是不在了,可是他的东西,你们一个也别想分走,什么宅子,金子,都是要留给华年和华兴的。”
这话听得沈终义不乐意了,于是站出来走到周今画面前,人高马大的他对上周今画的视线,那么一瞬间,竟有几分胆怯。
胆怯归胆怯,却仍然不饶人,当即就在沈昀的灵堂里与周今画吵得不可开交:“你说什么?!我大哥的东西怎么就变成你的了,如今他人驾鹤西去,这宅子和金子自然是要给我们,你一个女人,有什么资格在这跟我谈遗产?你能给我大哥摔瓦起灵吗!”
“是啊,你倒是给个理由啊!这东西不能白白让你一个外姓人占了去啊!”沈家二房,一向脓包的沈玉山也站出来拱火,给这本就不太平的场面天添油加醋。
女人们声音小些,但也在下面暗暗交头接耳:“这是什么说法,这叔伯兄弟们都没谈分东西,她一个丧了夫的女人在这里闹什么。”
周今画听着这些声音,只觉得自己脑袋嗡嗡的。
渐渐的,下面声音越来越多,都说周今画自私之类,没有办法,旁边的瓦罐子本来得留着明天起灵的时候摔,现在为了镇住场子,周今画顺势跑过去,抱起瓦罐往那地上一摔。
瓦罐被砸在地上,声音如节日里的炮竹,刺耳而又清脆,响过一声后便落在地上砸了个粉碎,四散开来。
“我看谁敢从我这儿分走一点东西!他是我男人,你们要分家产,先从我尸/身踏过去再说!”
周今画说完,双眸通红,眼角泛着泪光,气血上头的看着在场的一众人。
顿时,灵堂里鸦雀无声,安静至极,连道士的声乐都在这氛围里减小几分。
里面一片楼阁林立,各式各样的饭店,洗浴馆前挂着霓虹招牌,在白昼的衬托下,彩虹光竟陡然失色了几分。人群形色匆匆,穿梭于大街小巷,却都默契地远离边界,似施了法术一般。
租界里确实跟外面不一样,里面的人看起来生活得很是滋润,吃穿不愁高鼻凹眼的女人的脸上是脂粉与唇彩,但在表象之下却是另一方天地。
随意□□,就算伤了人也没人替你出头。
这个年头,只能自保平安。谁也没有办法去求谁救自己。
沈华年踮着脚站在租界外往里面看了好一会儿,仔仔细细地观察了来往的行人,半晌才问付书同:“为什么里面全都是洋/人?我连一个国/人的影子都没看见。”
付书同也想过她会这样问,但他不想告诉她实情。因为沈华年心里对这种事情带着一定程度的敏感,只要一说,便会像往她心里狠命剜了一刀般。
见付书同没说话,沈华年放平踮着的脚,手上的红玫瑰花束不知什么时候飘落了几片花瓣,散在刚铺好的沥青路上,形成红与黑鲜明的对比。
她回眸,略带几分疑惑地看向他:“付…先生?”
沈华年以为付书同在思索什么问题,于是唤了一声。
付书同回神,斟酌片刻,还是告诉了沈华年实情:“这里是外/国人的地盘,里面就算有我们的同胞,也是下下等的苦役。”
“外国人的地方?”沈华年觉得奇怪,明明是大/清的江山,何时落得个国人在国土之上无立足之地的下场。“可这是我们的江山。”她继续说。
付书同没有反驳沈华年说的话,只是轻声说了句:“清廷无能,守不住江山,才尽数教着洋/人分了去,才有了政/府也管不了的租借地。”
在我们的地盘上圈了一块地,然后让我们不准进去。
沈华年听完,目光里透着些暗淡,周围阳光依然火热地撒在她带了几分情绪的脸上,金光照射出她温柔的侧脸。
她倒是平静,眼中未泛起涟漪,语气柔得似春日刚化冰的山泉:“那我们走吧,不是我们的,便不看。”
两人从租界地离开时,原本金灿灿的太阳光线隐没了几分,沈华年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其实内里心情复杂,抱着那束红玫瑰,跟在付书同身边不发一语。
但沈华年心里想的却是,不是我们的,我们不看,我们拿回来。
这个想法在心里一旦发了芽,就再难被外界的火焰灼烧殆尽。
两人一路走着,直至付书同与她绕回了沈家大宅。
牌匾依然高悬,只是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丝丝灰尘留在人看不见的地方,终日蚕食着已经上了年岁的木。
“你…明日真的要离开上海吗?”到了家门口,沈华年这才慢慢开口,问了一句。
问题到跟刚才看见的事情无关紧要。
付书同点头。
陈默良久,沈华年看着手上那束红玫瑰:“等你这次回来,能教我学历史吗?”
付书同见沈华年似是被刚才那一幕,与之前的事层层叠叠起来,心里不是滋味,于是点了点头:“行,我这次离开,大概半月有余,等我回来,我教你史学,教你读《四洲志》和《海国图志》。”
沈华年这才从复杂的情绪里露出一个微笑,本想对付书同说声谢谢,但不行。
说谢他又得让她以身相许了。
斟酌了一会儿,沈华年才对付书同说:“那就这样安排,麻烦你了。”
付书同笑了笑,对着沈华年做了个再见的手势:“不麻烦。既然你也到家门口了,那我先走了,明日一早还得去乘船。”
沈华年应和着,但又似发现什么一样:“你这次…要去哪里啊?我能知道吗。”
关于目的地的问题,付书同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需要保密的,因为地点随时都能变,告诉沈华年也无妨。
“在马来半岛。”他回道。
又是马来西亚。
沈华年第二次听说这个地方。
“那我能问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教我读《海国图志》吗,我听我哥哥讲过,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魏源的《海国图志》,知识面很广,囊括了各个科目,都是沈华年见都没见过的。
沈华年看沈华兴读过,只不过当时自己还太小,一来没什么记忆,二来就算有记忆也不认识字。
沈大小姐唯一记得的就是,沈华兴曾告诉她,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值得一读。
这么简短的一句话,沈华年记到现在。
付书同思索片刻,估摸着会议结束的大概时间,对沈华年说了个大概:“快的话半月出头,慢的话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也不是没可能。”
沈华年眉眼间带了些笑意:“好,等你回来那日,我给你做炸糕。”
那是沈华年唯一会做的糕点。
以前过年时,大家小姐们本来就爱比这比那,衣服首饰个顶个拿出来都是上上品,比人呢,个个又都金枝玉叶,长得水灵灵的,没什么可比性。
于是便转换了战地。
俗语有云,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这些闺秀们虽不至于成亲以后亲自下厨,但偶尔做些糕饼端到夫君面前展现自己的贤良淑德也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大小姐们的比头便从金银珠宝变成了谁做的点心最好吃。
沈华年向来是输得最彻底的一个。
她只会做炸糕,只因为炸糕做起来最简单,最容易上手,费了两天功夫就学到手了。
但聚会时一拿到一众大小姐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糕点面前,沈华年的东西就如普通人家卖的最普通的东西。
再反观那些大家小姐,个个都是金枝玉叶,做出来的点心却都精致好看,装在那三层的木制雕花食盒里,跟酒楼里卖的并无二别。
付书同见沈华年这么说,也就没拒绝心上人的好意:“好啊,等我回来的前几日,我给你写封信。回来当日,在我到家之前应该你能收到。”
沈华年这才从刚才暗淡的情绪里抽出笑容,对着付书同笑得温婉:“那就这么说定了。我等你的信。”
付书同低头看了看表,离自己的船离岸的时间还早,现在可以回去收拾收拾,不然等一会儿再回去,该赶不上了。
沈华年和付书同道别后,带着像蜜一般的心情踏进沈家大宅的大门。
“小橙。”沈华年前脚刚踏进屋里,后脚便唤着小橙过来。
小橙闻声赶来,一面给沈华年递上茶,一面问着沈华年有什么事要吩咐。
沈华年指了指刚刚自己放在桌上的玫瑰花束,示意小橙将花收好,别被母亲看见。
因为不论是周今画还是沈华年,都知道红玫瑰的寓意。
红玫瑰的花语是忠贞不渝的爱情。
红色的玫瑰代表着爱情,周今画肯定知道,而知道的后果就是以为沈大小姐在外面跟哪个男子私相授受。
沈华年在外面和付书同逛了几乎半个下午,一回家还不觉得,直到现在自己坐久了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双腿不住的酸软。
就跟刚去日/本的时候,跟着沈华兴走了半个下午的路一样。
“小橙。你再帮我捶捶腿吧,今日路走多了,实在酸得慌。”沈华年揉了揉腿道。
小橙点点头,拿来按摩的小锤,为沈华年放松着筋骨。
沈华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或是在想付书同,亦或是在想今日看见的法租界,正出神间,便听周今画的丫鬟过来通传:“大小姐,太太请您过去一趟。”
沈华年放下手中正捧着的茶盏:“走吧小橙,母亲叫我。”
两人一路穿过廊子,里面风铃的声音清脆,伴随着微风轻轻荡漾着。穿越廊子来到前院,里面花草种类繁多,但并不稀奇,都是些开花花期长又好养活的主。
自从沈昀去世之后,沈家便没人再有心侍弄花草,那些奇花异草不知道枯死了多少,后来周今画干脆心一横,将花草全部换了一遭。
“母亲。”沈华年见周今画正跟自己不太熟悉的几个人交谈着什么,自己便上前去唤了一声。
周今画见她来,忙招呼到:“华年来了,这是你二叔,那是你三叔,这几位女子分别是他们的家眷,还有这,是你堂哥,那是你堂妹。”
一大串关系绕得沈华年脑袋晕乎乎的,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还是小橙在后面解释一通。
沈华年的祖父育有三个儿子,沈昀是长子,也就是大房。沈玉山是次子,便是二房,剩下一个最小的,是沈终义。沈家三房的每一房又都有一个儿子,长房是沈华兴,二房是沈丘,三房的儿子是沈京华。
三房还有个大女儿,年纪比华年要小些,今年不过二八。
这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沈华年有些不明所以等小橙解释完之后,沈华年才明白来的人们都是谁,于是信步走到周今画身边:“母亲,二叔三叔为什么…忽然就跑到我们这里来了?”
周今画看着沈华年一脸懵懂的样子,笑了笑,对着她解释道:“扬州最近不太平,你二叔三叔才来投奔我们,这下家中小辈一多,你也不至于寂寞了。”
沈华年这才点了点头:“好,母亲,我明白了。”
沈华年说话的声音里多了些不知所措,没再看周今画。
但这群人来这儿是出于什么目地,周今画不应该不知道,毕竟当年沈昀去世后,是她带着沈华年和沈华兴在一众亲戚面前力挽狂澜,才不至于让沈昀留下的家产被二房三房吞了去。
对这群人,沈华年实在是笑不起来。
她只能进最大的礼数,对着一众人道:“见过诸位亲戚,诸位一路风餐露宿,请随我们到正堂喝茶歇歇吧。”
毕竟一看见他们,脑子里全是沈昀去世那一年,三家人争家产挣得头破血流的一面。
不知不觉,沈华年又回忆起沈昀走的那一年。
隆冬时节,上海奇冷。
天阴沉得犹如还未褪去黑色的黎明。冷风一阵接着一阵,带来一地雪白,又砸在枝头,零零碎碎,似开了满树的梨花。
清早的沈府灯火明亮,在浓重而又阴沉的天色下格外突兀。牌匾上白花高悬,众人都浸在这凄哀的氛围里,就连下人都面无半丝表情。
夜刚过完,周今画披麻戴孝站在沈昀的棺椁前,面无表情,双眼红肿。
偌大的沈宅忽然间没了顶梁柱,这让周今画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只是呆呆的站在丈夫的棺椁前,默默守着,一句话也不说。
就连沈华年来了也不理会。
沈华年当年才七岁,正是女娃娃刚刚懂点事的年纪,迈着步子小跑进来,站在周今画旁边。
“母亲…,哥哥让我告诉你,二叔三叔他们来了。”沈华年扯了扯周今画的衣角,抬眼懵懂地看着她。
沈华兴是长子,自然要忙着接待前来吊唁的客人。所以抽不开身,才让沈华年帮忙通传。
周今画这才回过神来。
“我知道了,华年,既然他们来了,你一会儿就带着你堂哥堂妹们去给你父亲绣些经幡,让他好上路,这里的事有我们就好。”
头上还戴着白布的沈华年点了点头。
绣东西这种活计,自己已经能摸着门道慢慢绣些花样出来,更别说只是缝些经幡了。
沈华年走出灵堂,外面仍旧飘着小雪她也不知道自己刚到周今画面前,就会被支出来,不让她待在灵堂里。
周今画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面对些什么。
不一会儿,沈家二房三房的人就径自来到灵堂里,沈终义的妻子一边轻抚着周今画的背,一边不住地说着节哀。
一群人虎视眈眈,就等着这一天。
自从沈昀病重以来,沈家就没安宁过,二房三房不住地从扬州一趟趟奔波到上海,打着探望的旗号
提着东西过来,让人没法拒绝。
表面上是兄弟和睦家人情深,在外人看来又是一场血浓于水却不得不分离的悲剧,但他们内心里想的却是如何才能将着沈家的祖宅争到手。
这下沈昀撒手一走,留下周今画独自在这面对一群能把人生吞活剥的亲戚。
一众亲戚们同周今画一起站在灵堂里,对着沈昀的棺椁点上香烛,道士奏响的哀乐一阵又一阵,在还没亮完的天幕下显得格外悲凉又尖锐。
灵堂里的人个个哭得很悲,却个个心怀鬼胎。
这偌大的府院里如今没了主,沈昀走之前没有立遗嘱,如今财产这件事,怕是要争上一段时间。
“大嫂啊,你看这…现在大哥也不在了,这大宅子和他留下的东西,不如我们兄妹几个分了去。也好过无主不是。”刚说完,那女人就噤了声,不发一语地垂眸揉着衣角。
话刚出口,周今画就一个眼神狠狠剜了回去,抹了抹眼角刚泛出的泪:“你大哥还在这,你觉得你能站在他面前分他的东西吗?!”
说完,周今画转身对着在座的一众亲戚们放了狠话:“大家都听好了,我男人是不在了,可是他的东西,你们一个也别想分走,什么宅子,金子,都是要留给华年和华兴的。”
这话听得沈终义不乐意了,于是站出来走到周今画面前,人高马大的他对上周今画的视线,那么一瞬间,竟有几分胆怯。
胆怯归胆怯,却仍然不饶人,当即就在沈昀的灵堂里与周今画吵得不可开交:“你说什么?!我大哥的东西怎么就变成你的了,如今他人驾鹤西去,这宅子和金子自然是要给我们,你一个女人,有什么资格在这跟我谈遗产?你能给我大哥摔瓦起灵吗!”
“是啊,你倒是给个理由啊!这东西不能白白让你一个外姓人占了去啊!”沈家二房,一向脓包的沈玉山也站出来拱火,给这本就不太平的场面天添油加醋。
女人们声音小些,但也在下面暗暗交头接耳:“这是什么说法,这叔伯兄弟们都没谈分东西,她一个丧了夫的女人在这里闹什么。”
周今画听着这些声音,只觉得自己脑袋嗡嗡的。
渐渐的,下面声音越来越多,都说周今画自私之类,没有办法,旁边的瓦罐子本来得留着明天起灵的时候摔,现在为了镇住场子,周今画顺势跑过去,抱起瓦罐往那地上一摔。
瓦罐被砸在地上,声音如节日里的炮竹,刺耳而又清脆,响过一声后便落在地上砸了个粉碎,四散开来。
“我看谁敢从我这儿分走一点东西!他是我男人,你们要分家产,先从我尸/身踏过去再说!”
周今画说完,双眸通红,眼角泛着泪光,气血上头的看着在场的一众人。
顿时,灵堂里鸦雀无声,安静至极,连道士的声乐都在这氛围里减小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