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知年看殿内很快又安静了下来,便知右相的开声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便言道,“那朕就下旨重开长安门吧。”
“等等。”年相深吸一口气,“陛下,此女鸣冤确实令人震惊,但不一定要开长安门。难道陛下忘了,京城袁家昔年的惨剧了吗?!”
京城袁家.....此话一出,殿内老臣的气氛顿时低迷起来,就连右相的面庞上都浮现出一抹痛色。年轻的王侍郎瞧这突然变得古怪的氛围,转而向礼部尚书问道,“上官大人,京城袁家是怎么回事啊?!”
上官仪长叹一声,“那年靖国侯叛乱,先帝被围困于宫中时,这京城的东西南北四门都有禁军苦守,其中防范最弱的便是东门。而那长安门正巧位于东门正门的侧方。那时,京城袁家还是这京中著名的武将世家之一,府内有三位年轻子弟都在那年的春闱武考中拿下了前三,谁知还未能赶上分配正式的差事,就撞上了谋反。三位将军为了保护东门的百姓,带着自家手上所有的亲兵就这样上了战场。据说最后,连女眷都上了。”
王侍郎讶异,“袁家女眷可以上战场?!”
“武将世家自当如是。”说到此处,他的话语里带上了无尽的伤痛,“可是等到陛下带着兵将回来砸开城门时,袁家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的尸体混在禁军、盗贼、百姓和叛军当中,很多人都面目全非。而砸开城门的将领,是袁老太师,他原跟着陛下在西北平叛。”
天呐,白发人送黑发人,王侍郎不禁捂住自己的嘴,他无法想象那样的伤痛。
上官仪接着低声道,“据后来陛下说,京城四门几乎全部失守,唯一的缺口便是东门,好像是袁家一位年轻子弟用炸药包炸出来的,虽不知他是如何把这么多的炸药包搬过去,又是如何做到的,但这成为了陛下杀回京城的突破口。”
“那后来呢?!”
“后来啊,袁老太师拿着先帝给的赏赐和晋封的圣旨,自尽了。”
灭门了。王侍郎感觉自己如坠地狱,“那朝廷....是怎么确认是袁家子弟用炸药包炸了城门的呢?!”
“因为不远处剩余的炸药包上,写着‘袁’字。后来经过调查,是陛下密旨发给袁家,让他们暗中研制一种新型炸药,若是成功,则交予兵部并广而发之军中。”说到此,上官仪感叹,“可是没想到,成功是成功了,效果也知道了,人却都没了。”
王侍郎沉默了,殿内所有人都沉默了,萧知年瞧这场景忽而怒道,“朕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众位爱卿,十年前的那场叛乱,难道皇室和京中官员们就没有责任吗?!”
话音落,犹如一颗巨石翻入大海,开始泛起阵阵波澜,他瞧着朝臣们一个个面色不断变换,接着添一把火,“靖国侯为什么能瞒过所有人的耳目带着数十万大军埋伏在京城周边,而京城却无一人察觉?!为什么能如此快的找到京城防卫的缺口在东门?!为什么会如此精准地挑中朕不在而先帝病重之时发动进攻?!”
每当一句话落下,年相的心都会剧烈颤动,舟敬国察觉到他的异象,略带冷静地开口,“臣觉得陛下说得有道理,但是这些就算要查,也需要时间。年兄,不如先暂开长安门,将眼前的事情解决掉,你看如何呢?!”
年相却十分坚持,“右相说得有道理,可是臣觉得,这个口子不能开。”他话方落,舟敬国终是长叹一声,看来终究是阻止不了的。
萧知年冷笑,“那是因为,咱们大梁有内奸。是这些内奸将人放进京城,是这些内奸透露了京城的防卫,是这些内奸巧立名目将其一路护送,才让数十万叛军得以长驱直入!”
满堂哗然。
年相皱了皱眉,边稳着心绪边朝萧知年道,“陛下,当年先帝已经查了,也处置了。原四部尚书中落马两位,京城世家中子弟由此被斩首并流放的,不下百人。”言下之意,这些人虽然已经处置,但是并不能挽回当年的血溅之事。
“既然京城防卫有疏漏,年相又何必将这些血债全部算在长安门的头上!”严之轶厉声呵斥,随后也不管年相的神色,直接站到殿中央行礼,“陛下,臣有事启奏。”
“说。”
“两年前,臣登位不久便有下属回报,说是清查账册时发觉,京城中有一家珠宝阁的税银缴纳数目不对,而后一层层追查下去发现,这些银子都流落到了刑部侍郎府,也就是如今的刑部尚书府。”
殿内官员霎时议论纷纷。
“接着说。”
“后来,臣派人盯着府中,发觉他们将银子收下后,全部交到城北的一家销金坊,经过熔炼化作珠宝或交予坊中兑换银票,拿到手后分批输送出城。经过两年的跟踪,臣终于找到他们输送的终点是,南楚王室。”
“如此大的案子,为何现在才奏报!“
严之轶回身瞧着年相那怒极的脸庞,意味不明地笑了,“年相也说了,这是大案子,臣当然要全部查实才能奏报啊。”
说着,他从袖中拿出一份奏折交到萧知年手中,再说道,“还不止。在调查当中,牵扯出一份十年前在旱灾的人口流失核查的名目上也出了错,鉴于这些名目上的有些人是当年袁家的奴仆,臣便留了心。经过调查他们的家人发现,袁家祖宅有一座坟场,在叛军进入京城前,这座坟场曾经接受过数量极其庞大的尸体。”
田越怒排桌案而起,“人口流失是京兆衙门的事儿,你户部如何知晓?!严大人莫要在此空口白牙,磨灭了救国之士的名声。”
“哎。”严之轶说话的声带了点温柔的寒,“田将军不要着急,听我说完。由于此事事关重大,臣接着追查,发现那位接手的袁家奴仆,正是当年从袁家分家而出的袁五公子手下的人。而这位五公子,在京城叛乱的时候并不在现场,此后更是改名换姓,流落到了南楚地界。至于我为何知道,那当然是因为他们为了焚烧那些百姓尸体,数量太大而自家坟场无法容纳,所以只能找了许多家。甚至出了京城寻到了洛阳,又很巧的找到了宁王殿下手上有个案子涉及的坟场上。”
“也多亏了宁王殿下,他当时就觉得不对便留了个心眼打探,等到事情全面结束,调查后发觉这件事涉及朝中大员和亲兄弟,便暗中联络上了属下。原先属下想奏报的,毕竟这件事儿中也有先前那位户部尚书的手笔。但是当时历经两次叛乱,城中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臣不仅腾不出手,更重要的是臣手中的证据并不足以弹劾那位已经因谋反罪被处置的,前任户部尚书。所以臣只能按下不提,接着查。”
分家的人没有参与平叛,自然也不分得功劳,左相的心松了松,回头示意田越稍安勿躁。
瞧田越虽还是很谨慎地盯着他但已然坐了回去,严之轶继续说道,“杀人、埋尸、焚烧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时文言朔虽然还只是个小主簿,但仍是联络了王爷和原先的户部尚书,通过巧立名目转移官家银钱,先是一点点的抓住这些百姓再杀掉,将尸体再送入坟场中,为了不掩人耳目,他们找的都是受了灾的村镇,无论是富豪还是贫苦人士通通没能逃过毒手。经过大半年的转移,有数万两消失,那时京城混乱没人注意到这笔财产,自然也无人有精力去查。”
他浅饮了一口茶水,再言,“后来叛乱失败。他们便趁着兵荒马乱,通过这珠宝阁的明账暗账一步步平账,最终让这些官银变成民银消失无踪。”
“哇。”也不知殿内是谁叹了一声,仿佛是在叹这些人的心黑手毒。
说至此间,严之轶长叹,“臣惭愧,前任留下的旧账太多,加之他们行事确实相当谨慎,所以查了两年多,臣也没有查到物证,只有人证。不过老天有眼,最近这段时间他们又忍不住了,不知为何开始转移水患的官银,臣严防死守之下,他们只能通过水匪凿船和那些劫道的土匪一起将官银转移。最终在数月前将银子交到销金坊的时候,被臣暗中替换的人手给盯上了。”
萧知年连连点头,“干得好!所以,就是这群人,杀了百姓换了他们的名字,一个个埋伏在京城附近的村落甚至城里,加之京城中的内奸里应外合才造成了当年的隐患。哎,长安门说到底不过只是一扇门,如果不是我们的防卫有漏洞,如果不是内部出了内奸,怎会出现如此大的血案。”
他一番感叹,年相便闭上了双眼,而右相则站了出来,郑重道,“臣觉得应该重开长安门,一定要严查文言朔,不禁是为那女子和其母弟讨个公道,也要为当年京城子弟的血债讨个公道!请陛下允准!”
他一跪,殿中所有人除了年相都跪了,哪怕是田越都不再执拗,因为他猩红的眼里,只有那份血仇,所以他也想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年相,你觉得呢?!”
萧知年问得很轻,而年相则同样起身后下跪,沉声道,“臣,谨遵圣谕。”
“等等。”年相深吸一口气,“陛下,此女鸣冤确实令人震惊,但不一定要开长安门。难道陛下忘了,京城袁家昔年的惨剧了吗?!”
京城袁家.....此话一出,殿内老臣的气氛顿时低迷起来,就连右相的面庞上都浮现出一抹痛色。年轻的王侍郎瞧这突然变得古怪的氛围,转而向礼部尚书问道,“上官大人,京城袁家是怎么回事啊?!”
上官仪长叹一声,“那年靖国侯叛乱,先帝被围困于宫中时,这京城的东西南北四门都有禁军苦守,其中防范最弱的便是东门。而那长安门正巧位于东门正门的侧方。那时,京城袁家还是这京中著名的武将世家之一,府内有三位年轻子弟都在那年的春闱武考中拿下了前三,谁知还未能赶上分配正式的差事,就撞上了谋反。三位将军为了保护东门的百姓,带着自家手上所有的亲兵就这样上了战场。据说最后,连女眷都上了。”
王侍郎讶异,“袁家女眷可以上战场?!”
“武将世家自当如是。”说到此处,他的话语里带上了无尽的伤痛,“可是等到陛下带着兵将回来砸开城门时,袁家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的尸体混在禁军、盗贼、百姓和叛军当中,很多人都面目全非。而砸开城门的将领,是袁老太师,他原跟着陛下在西北平叛。”
天呐,白发人送黑发人,王侍郎不禁捂住自己的嘴,他无法想象那样的伤痛。
上官仪接着低声道,“据后来陛下说,京城四门几乎全部失守,唯一的缺口便是东门,好像是袁家一位年轻子弟用炸药包炸出来的,虽不知他是如何把这么多的炸药包搬过去,又是如何做到的,但这成为了陛下杀回京城的突破口。”
“那后来呢?!”
“后来啊,袁老太师拿着先帝给的赏赐和晋封的圣旨,自尽了。”
灭门了。王侍郎感觉自己如坠地狱,“那朝廷....是怎么确认是袁家子弟用炸药包炸了城门的呢?!”
“因为不远处剩余的炸药包上,写着‘袁’字。后来经过调查,是陛下密旨发给袁家,让他们暗中研制一种新型炸药,若是成功,则交予兵部并广而发之军中。”说到此,上官仪感叹,“可是没想到,成功是成功了,效果也知道了,人却都没了。”
王侍郎沉默了,殿内所有人都沉默了,萧知年瞧这场景忽而怒道,“朕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众位爱卿,十年前的那场叛乱,难道皇室和京中官员们就没有责任吗?!”
话音落,犹如一颗巨石翻入大海,开始泛起阵阵波澜,他瞧着朝臣们一个个面色不断变换,接着添一把火,“靖国侯为什么能瞒过所有人的耳目带着数十万大军埋伏在京城周边,而京城却无一人察觉?!为什么能如此快的找到京城防卫的缺口在东门?!为什么会如此精准地挑中朕不在而先帝病重之时发动进攻?!”
每当一句话落下,年相的心都会剧烈颤动,舟敬国察觉到他的异象,略带冷静地开口,“臣觉得陛下说得有道理,但是这些就算要查,也需要时间。年兄,不如先暂开长安门,将眼前的事情解决掉,你看如何呢?!”
年相却十分坚持,“右相说得有道理,可是臣觉得,这个口子不能开。”他话方落,舟敬国终是长叹一声,看来终究是阻止不了的。
萧知年冷笑,“那是因为,咱们大梁有内奸。是这些内奸将人放进京城,是这些内奸透露了京城的防卫,是这些内奸巧立名目将其一路护送,才让数十万叛军得以长驱直入!”
满堂哗然。
年相皱了皱眉,边稳着心绪边朝萧知年道,“陛下,当年先帝已经查了,也处置了。原四部尚书中落马两位,京城世家中子弟由此被斩首并流放的,不下百人。”言下之意,这些人虽然已经处置,但是并不能挽回当年的血溅之事。
“既然京城防卫有疏漏,年相又何必将这些血债全部算在长安门的头上!”严之轶厉声呵斥,随后也不管年相的神色,直接站到殿中央行礼,“陛下,臣有事启奏。”
“说。”
“两年前,臣登位不久便有下属回报,说是清查账册时发觉,京城中有一家珠宝阁的税银缴纳数目不对,而后一层层追查下去发现,这些银子都流落到了刑部侍郎府,也就是如今的刑部尚书府。”
殿内官员霎时议论纷纷。
“接着说。”
“后来,臣派人盯着府中,发觉他们将银子收下后,全部交到城北的一家销金坊,经过熔炼化作珠宝或交予坊中兑换银票,拿到手后分批输送出城。经过两年的跟踪,臣终于找到他们输送的终点是,南楚王室。”
“如此大的案子,为何现在才奏报!“
严之轶回身瞧着年相那怒极的脸庞,意味不明地笑了,“年相也说了,这是大案子,臣当然要全部查实才能奏报啊。”
说着,他从袖中拿出一份奏折交到萧知年手中,再说道,“还不止。在调查当中,牵扯出一份十年前在旱灾的人口流失核查的名目上也出了错,鉴于这些名目上的有些人是当年袁家的奴仆,臣便留了心。经过调查他们的家人发现,袁家祖宅有一座坟场,在叛军进入京城前,这座坟场曾经接受过数量极其庞大的尸体。”
田越怒排桌案而起,“人口流失是京兆衙门的事儿,你户部如何知晓?!严大人莫要在此空口白牙,磨灭了救国之士的名声。”
“哎。”严之轶说话的声带了点温柔的寒,“田将军不要着急,听我说完。由于此事事关重大,臣接着追查,发现那位接手的袁家奴仆,正是当年从袁家分家而出的袁五公子手下的人。而这位五公子,在京城叛乱的时候并不在现场,此后更是改名换姓,流落到了南楚地界。至于我为何知道,那当然是因为他们为了焚烧那些百姓尸体,数量太大而自家坟场无法容纳,所以只能找了许多家。甚至出了京城寻到了洛阳,又很巧的找到了宁王殿下手上有个案子涉及的坟场上。”
“也多亏了宁王殿下,他当时就觉得不对便留了个心眼打探,等到事情全面结束,调查后发觉这件事涉及朝中大员和亲兄弟,便暗中联络上了属下。原先属下想奏报的,毕竟这件事儿中也有先前那位户部尚书的手笔。但是当时历经两次叛乱,城中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臣不仅腾不出手,更重要的是臣手中的证据并不足以弹劾那位已经因谋反罪被处置的,前任户部尚书。所以臣只能按下不提,接着查。”
分家的人没有参与平叛,自然也不分得功劳,左相的心松了松,回头示意田越稍安勿躁。
瞧田越虽还是很谨慎地盯着他但已然坐了回去,严之轶继续说道,“杀人、埋尸、焚烧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时文言朔虽然还只是个小主簿,但仍是联络了王爷和原先的户部尚书,通过巧立名目转移官家银钱,先是一点点的抓住这些百姓再杀掉,将尸体再送入坟场中,为了不掩人耳目,他们找的都是受了灾的村镇,无论是富豪还是贫苦人士通通没能逃过毒手。经过大半年的转移,有数万两消失,那时京城混乱没人注意到这笔财产,自然也无人有精力去查。”
他浅饮了一口茶水,再言,“后来叛乱失败。他们便趁着兵荒马乱,通过这珠宝阁的明账暗账一步步平账,最终让这些官银变成民银消失无踪。”
“哇。”也不知殿内是谁叹了一声,仿佛是在叹这些人的心黑手毒。
说至此间,严之轶长叹,“臣惭愧,前任留下的旧账太多,加之他们行事确实相当谨慎,所以查了两年多,臣也没有查到物证,只有人证。不过老天有眼,最近这段时间他们又忍不住了,不知为何开始转移水患的官银,臣严防死守之下,他们只能通过水匪凿船和那些劫道的土匪一起将官银转移。最终在数月前将银子交到销金坊的时候,被臣暗中替换的人手给盯上了。”
萧知年连连点头,“干得好!所以,就是这群人,杀了百姓换了他们的名字,一个个埋伏在京城附近的村落甚至城里,加之京城中的内奸里应外合才造成了当年的隐患。哎,长安门说到底不过只是一扇门,如果不是我们的防卫有漏洞,如果不是内部出了内奸,怎会出现如此大的血案。”
他一番感叹,年相便闭上了双眼,而右相则站了出来,郑重道,“臣觉得应该重开长安门,一定要严查文言朔,不禁是为那女子和其母弟讨个公道,也要为当年京城子弟的血债讨个公道!请陛下允准!”
他一跪,殿中所有人除了年相都跪了,哪怕是田越都不再执拗,因为他猩红的眼里,只有那份血仇,所以他也想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年相,你觉得呢?!”
萧知年问得很轻,而年相则同样起身后下跪,沉声道,“臣,谨遵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