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母定睛一看,见少年郎身姿挺拔,唇红齿白,桃花映面,书香与风流并存,恍若戏文里的狐狸书生。
她顿时没了脾气,不由得深深看了几眼,暗叹江南果真钟灵毓秀出美人。
数月以前,佛母也见过一个美男,长得丰神俊朗,恍若战场归来的武神,虽受着伤,却更显英勇。
后来,即便他火烧庙宇,她亦不忍心将人诛杀,不顾翟护法的强烈反对,设法将人放了。
教主得知后,生了怒意,罚她抄了五百遍往生经文,才许她出山。
想不到,再至徐州,又饱眼福。
晓镜温笑道,“罢了,本座宽恕你了,且坐下吧。”
闻静面上挂着诚挚的歉意,然则思绪早已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何处,默默了良久才回过神来。
她的目光再度谨慎地落在晓镜身上,这明艳的长相,虽不能说同她前世的容颜如出一辙,可也有七分相像,尤其是在传教之时,举手投足之间,庄重神色的仪态,从背影与气质上看,简直能与她这个前世的大巫祝全然重叠。
这世上真的有这么巧的事吗?
闻静开始怀疑忆宁教背后的人究竟是谁。
佛母口中所言不外乎也是长生不老之道,这一招莫说是不识字的黎明百姓,即便是对世家贵族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一段荒谬的故事,说一遍,约莫也只能骗到愚民,而若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上当的人在其中,会变成异类,而后渐渐被同化。
以是,闻静从来不会为前世的无知愚昧感到耻辱,任谁自幼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都会迷失,旁人若是她,并不会比她更聪慧。
传教完毕,闻静回到家宅中,思索许久后,决定在真相未明之前,不做打草惊蛇之举。
她抬首,“李嫂,麻烦你这段时间都盯紧些,凡事皆道与本官。”
李嫂郑重地点点头,领命而去。
接连几日,透过李嫂源源不断的消息,闻静心头的迷雾逐渐被拨开,深觉此事没有那么简单。
忆宁教的教义与仪式并非凭空捏造,其背后或许与前朝遗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果真如此,这异教主的野心可不止于复古,复国都有可能。
眼下不宜打草惊蛇,闻静心中默道。
素白的葱指轻扣案桌,发出清脆的声响,她其实还有一个无法宣之于口的猜测…
难不成,大司命还活着?
这个念头如同一根细针狠厉地扎入闻静的心口,仿佛穿透了皮肉,密密麻麻地疼。
闻静脸色有些苍白,紧咬樱唇,努力让自己不失态。
多年以来,她心底的怨恨从未真正平息过,否则,也不至于敏感多疑,患上无药可医的心病。
午夜梦回之时,她恨不能亲手处决他,让他也尝尝锥心之痛。
闻静饮下一口冷泡茶,定了定神,若他还苟活于世,她必不会让他继续欺世盗名。
静坐片刻后,闻静的心湖终于平静了些,扭头问道,“还没有收到嘉若的来信吗?”
蒲苇摇头,“未曾。”
闻静支着下领,又陷入思索。沈嘉若先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沈家血脉,直到沈舅妈走后,才被旁人不经意间道出。
闻静放下茶盏,茶水的凉意透过瓷杯,从指尖穿过全身,眼神掠过一丝忧虑,嘉若莫不是被沈家人欺负了?
晚膳过后,她在屋内来回踱步,始终放心不下那可怜的小表妹,索性佛母一事尚须静观其变,衙门暂且没有其他事务,告假几日也无妨。
思及此,闻静朝蒲苇吩咐道,“收拾一下,咱们明早去沈家一趟。”
说罢,闻静略一凝神,好似想到了些什么,补了一句”,“此事勿要声张。”
却说太子留下的小公公元宝,为了窥得闻大人的行迹,不负太子的重任,动了不少心思。
先是打入闻家内部,成功买通了一个不起眼的家丁,这家丁虽只是个干杂活的,但胜在每日穿梭于门庭之间,对闻家的进出情况颇为了解。
如此一来,闻大人的动向尽在元宝的掌握之中。
经过好几日的观察,元宝对闻大人的了解愈发深入。他发觉闻大人宛如一股清流,全然不同于长安城的官员们耽于享乐,反倒作息严谨的很,每日几乎都是在闻家和县衙之间往返,勤勉致政,清正廉洁。
偶尔,闻大人也会换上便装,上酒楼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点几样小菜,听着说书人抑扬顿挫地讲悲欢离合,温一壶美酒,于月下对影成三人。
他估摸着太子爷知晓后,恨不能立刻从西北快马加鞭到广陵,陪闻大人赏月色、品美酒。
太子爷来信,问衙门的情况如何,于是元宝又轻车熟路地与一捕快接上头,将衙门事务详尽禀告。
紧接着,元宝就收到了太子的称赞,“不错,孤重重有赏。”
元宝美滋滋地将信件揣进怀里,为了能日日言之有物,他在衙门不远处寻了一家客栈住下。
这一日,元宝在街上迟迟未见闻大人的身影,他甚是奇怪,于是乘着家丁在府邸前扫落叶时,迅速将人拉进旁边小巷里盘问。
“闻大人呢?怎么今日没见着他去衙门?”
家丁挠了挠头,“小公子来得正好,奴正巧欲找你报个信,闻大人今日告假出远门了。”
元宝顿时一惊,急急追问,“闻大人上哪去了?”
家丁仔细想了想,双手比划解释道,“闻大人天一亮就走了,看那架势,应是去庐陵探亲去了。”
庐陵?元宝皱着张圆脸。闻大人这一走,万一要隔上三五日才回来,让他如何向太子爷解释,哎唷,这差事也没那么好干啊!
这可真是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亏得自己慷慨解囊,给家丁塞了不少银子,都抵得上他两三年的工钱了,结果还出了这意外。
想到这里,元宝不禁有些不满,“你怎么不早说?”
“这…”
家丁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挫着衣角无奈地解释,“小公子,您也知道闻大人除了前段时间和师爷常在一起,平日里都是独来独往的,怎么会提前告知咱们这些下人呢?”
元宝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些,“罢了罢了,那你可知,闻大人探的是什么亲?”
家丁眼前一亮,恰巧早时是他为闻大人牵马送行,故而还是从只言片语中知晓了不少消息。
家丁眼珠子滴溜溜地转个不停,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虽说闻府待下人大方,可白来的钱谁不想要呢?这位小公子出手阔绰,他可得想办法让他常来垂询。
故而他凑近了些,倒豆子道,“是去看表妹呢,听说他们两兄妹感情可好了。 ”
感情很好的表兄妹?
这是普通的探亲吗?
元宝想到,闻大人洁身自好,还从未见过他身边有妙龄女眷,连通房丫鬟都没影儿,这徒然的探亲之举让元宝心里咚咚打鼓。
莫不是去上门提亲的?
这下,元宝顿觉兜里的狼毫似有千斤重,不知今日该如何落笔。
沈家是庐陵的富商,金银满屋,却鲜有笔墨之香,家中子弟多沉浸于商海浮沉,鲜少有人涉足学问之道。
故而闻静中举上任后,沈家免不得与闻家打点好关系。知晓闻静带着闻母回来探亲后,沈家人纷纷在府邸大门迎接。
一番寒暄后,闻静目光细细打量着站在众人边缘的表妹,不过几个月没见,小娘子就形容消瘦,变得脸色苍白,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闻静不知道她究竟遭遇了什么,忍不住心疼地开口,“嘉若表妹,你怎的瘦了这么多?”
沈嘉若闻言鼻尖一酸,忙低下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没什么事的,表兄。”
闻静瞧着沈嘉若微微泛着红的眼眶,轻叹口气,自从知道自己是养女后,她总是这样,寄人篱下,察言观色,小心翼翼。
以往明艳肆意的小娘子,如今仿若一朵灰败枯萎的小花,愈发沉默寡言了。
闻静也惯于将心事埋在心底,不愿轻易吐露,此为慎言慎行。
而表妹则是个彻头彻尾的闷葫芦,将情绪都咽在肚子里,长此以往,会闷出病来的。
沈舅见外甥蹙眉,和煦一笑,打圆场道,“静贤侄,你有段时间没来庐陵了吧?这风光可大不相同了,要不让沈昌招待招待你?”
沈昌是沈舅最宠爱的柳姨娘所生的儿子,闻静不喜这位纨绔的表兄,并且表露的十分明显,故而沈舅很少在她面前提这号人物。
自舅妈离世,柳姨娘被沈舅顺理成章地扶正,母子的地位肉眼可见地水涨船高起来。
闻静敏锐地察觉到,沈舅说到沈昌之时,嘉若笑得很勉强,眼神中带着一抹化不开的忧郁。
结合沈昌的种种劣迹,闻静已大概猜到嘉若的烦忧之处。
以是,她勾起一抹礼貌而疏离的微笑,“谢舅舅美意,只是阿娘此番一路奔波,有些乏了,我须先顾好阿娘,才能安心游玩。”
沈昌脸上堆着笑,有意提高声调赞叹,“阿静一片孝心,真是难能可贵啊。”
他转过身,对着闻母恭维道,“长姐好福气,生了阿静这样忠孝两全、出类拔萃的乖儿,小弟可羡慕咯!”
闻母神色淡然,捡了几句客套话算是应和。
众人皆散后,闻静拉住表妹的手腕步入闻母房内,门扉轻合。
闻静指着一旁的雕花木椅,示意沈嘉若坐下,而后认真地问道。
“嘉若,到底发生何事了?”
她的目光紧紧锁在表妹脸上,嗓音柔和,“不要担心,表姐给你做主。”
她顿时没了脾气,不由得深深看了几眼,暗叹江南果真钟灵毓秀出美人。
数月以前,佛母也见过一个美男,长得丰神俊朗,恍若战场归来的武神,虽受着伤,却更显英勇。
后来,即便他火烧庙宇,她亦不忍心将人诛杀,不顾翟护法的强烈反对,设法将人放了。
教主得知后,生了怒意,罚她抄了五百遍往生经文,才许她出山。
想不到,再至徐州,又饱眼福。
晓镜温笑道,“罢了,本座宽恕你了,且坐下吧。”
闻静面上挂着诚挚的歉意,然则思绪早已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飘向何处,默默了良久才回过神来。
她的目光再度谨慎地落在晓镜身上,这明艳的长相,虽不能说同她前世的容颜如出一辙,可也有七分相像,尤其是在传教之时,举手投足之间,庄重神色的仪态,从背影与气质上看,简直能与她这个前世的大巫祝全然重叠。
这世上真的有这么巧的事吗?
闻静开始怀疑忆宁教背后的人究竟是谁。
佛母口中所言不外乎也是长生不老之道,这一招莫说是不识字的黎明百姓,即便是对世家贵族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
一段荒谬的故事,说一遍,约莫也只能骗到愚民,而若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上当的人在其中,会变成异类,而后渐渐被同化。
以是,闻静从来不会为前世的无知愚昧感到耻辱,任谁自幼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都会迷失,旁人若是她,并不会比她更聪慧。
传教完毕,闻静回到家宅中,思索许久后,决定在真相未明之前,不做打草惊蛇之举。
她抬首,“李嫂,麻烦你这段时间都盯紧些,凡事皆道与本官。”
李嫂郑重地点点头,领命而去。
接连几日,透过李嫂源源不断的消息,闻静心头的迷雾逐渐被拨开,深觉此事没有那么简单。
忆宁教的教义与仪式并非凭空捏造,其背后或许与前朝遗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果真如此,这异教主的野心可不止于复古,复国都有可能。
眼下不宜打草惊蛇,闻静心中默道。
素白的葱指轻扣案桌,发出清脆的声响,她其实还有一个无法宣之于口的猜测…
难不成,大司命还活着?
这个念头如同一根细针狠厉地扎入闻静的心口,仿佛穿透了皮肉,密密麻麻地疼。
闻静脸色有些苍白,紧咬樱唇,努力让自己不失态。
多年以来,她心底的怨恨从未真正平息过,否则,也不至于敏感多疑,患上无药可医的心病。
午夜梦回之时,她恨不能亲手处决他,让他也尝尝锥心之痛。
闻静饮下一口冷泡茶,定了定神,若他还苟活于世,她必不会让他继续欺世盗名。
静坐片刻后,闻静的心湖终于平静了些,扭头问道,“还没有收到嘉若的来信吗?”
蒲苇摇头,“未曾。”
闻静支着下领,又陷入思索。沈嘉若先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并非沈家血脉,直到沈舅妈走后,才被旁人不经意间道出。
闻静放下茶盏,茶水的凉意透过瓷杯,从指尖穿过全身,眼神掠过一丝忧虑,嘉若莫不是被沈家人欺负了?
晚膳过后,她在屋内来回踱步,始终放心不下那可怜的小表妹,索性佛母一事尚须静观其变,衙门暂且没有其他事务,告假几日也无妨。
思及此,闻静朝蒲苇吩咐道,“收拾一下,咱们明早去沈家一趟。”
说罢,闻静略一凝神,好似想到了些什么,补了一句”,“此事勿要声张。”
却说太子留下的小公公元宝,为了窥得闻大人的行迹,不负太子的重任,动了不少心思。
先是打入闻家内部,成功买通了一个不起眼的家丁,这家丁虽只是个干杂活的,但胜在每日穿梭于门庭之间,对闻家的进出情况颇为了解。
如此一来,闻大人的动向尽在元宝的掌握之中。
经过好几日的观察,元宝对闻大人的了解愈发深入。他发觉闻大人宛如一股清流,全然不同于长安城的官员们耽于享乐,反倒作息严谨的很,每日几乎都是在闻家和县衙之间往返,勤勉致政,清正廉洁。
偶尔,闻大人也会换上便装,上酒楼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点几样小菜,听着说书人抑扬顿挫地讲悲欢离合,温一壶美酒,于月下对影成三人。
他估摸着太子爷知晓后,恨不能立刻从西北快马加鞭到广陵,陪闻大人赏月色、品美酒。
太子爷来信,问衙门的情况如何,于是元宝又轻车熟路地与一捕快接上头,将衙门事务详尽禀告。
紧接着,元宝就收到了太子的称赞,“不错,孤重重有赏。”
元宝美滋滋地将信件揣进怀里,为了能日日言之有物,他在衙门不远处寻了一家客栈住下。
这一日,元宝在街上迟迟未见闻大人的身影,他甚是奇怪,于是乘着家丁在府邸前扫落叶时,迅速将人拉进旁边小巷里盘问。
“闻大人呢?怎么今日没见着他去衙门?”
家丁挠了挠头,“小公子来得正好,奴正巧欲找你报个信,闻大人今日告假出远门了。”
元宝顿时一惊,急急追问,“闻大人上哪去了?”
家丁仔细想了想,双手比划解释道,“闻大人天一亮就走了,看那架势,应是去庐陵探亲去了。”
庐陵?元宝皱着张圆脸。闻大人这一走,万一要隔上三五日才回来,让他如何向太子爷解释,哎唷,这差事也没那么好干啊!
这可真是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亏得自己慷慨解囊,给家丁塞了不少银子,都抵得上他两三年的工钱了,结果还出了这意外。
想到这里,元宝不禁有些不满,“你怎么不早说?”
“这…”
家丁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挫着衣角无奈地解释,“小公子,您也知道闻大人除了前段时间和师爷常在一起,平日里都是独来独往的,怎么会提前告知咱们这些下人呢?”
元宝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些,“罢了罢了,那你可知,闻大人探的是什么亲?”
家丁眼前一亮,恰巧早时是他为闻大人牵马送行,故而还是从只言片语中知晓了不少消息。
家丁眼珠子滴溜溜地转个不停,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虽说闻府待下人大方,可白来的钱谁不想要呢?这位小公子出手阔绰,他可得想办法让他常来垂询。
故而他凑近了些,倒豆子道,“是去看表妹呢,听说他们两兄妹感情可好了。 ”
感情很好的表兄妹?
这是普通的探亲吗?
元宝想到,闻大人洁身自好,还从未见过他身边有妙龄女眷,连通房丫鬟都没影儿,这徒然的探亲之举让元宝心里咚咚打鼓。
莫不是去上门提亲的?
这下,元宝顿觉兜里的狼毫似有千斤重,不知今日该如何落笔。
沈家是庐陵的富商,金银满屋,却鲜有笔墨之香,家中子弟多沉浸于商海浮沉,鲜少有人涉足学问之道。
故而闻静中举上任后,沈家免不得与闻家打点好关系。知晓闻静带着闻母回来探亲后,沈家人纷纷在府邸大门迎接。
一番寒暄后,闻静目光细细打量着站在众人边缘的表妹,不过几个月没见,小娘子就形容消瘦,变得脸色苍白,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闻静不知道她究竟遭遇了什么,忍不住心疼地开口,“嘉若表妹,你怎的瘦了这么多?”
沈嘉若闻言鼻尖一酸,忙低下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没什么事的,表兄。”
闻静瞧着沈嘉若微微泛着红的眼眶,轻叹口气,自从知道自己是养女后,她总是这样,寄人篱下,察言观色,小心翼翼。
以往明艳肆意的小娘子,如今仿若一朵灰败枯萎的小花,愈发沉默寡言了。
闻静也惯于将心事埋在心底,不愿轻易吐露,此为慎言慎行。
而表妹则是个彻头彻尾的闷葫芦,将情绪都咽在肚子里,长此以往,会闷出病来的。
沈舅见外甥蹙眉,和煦一笑,打圆场道,“静贤侄,你有段时间没来庐陵了吧?这风光可大不相同了,要不让沈昌招待招待你?”
沈昌是沈舅最宠爱的柳姨娘所生的儿子,闻静不喜这位纨绔的表兄,并且表露的十分明显,故而沈舅很少在她面前提这号人物。
自舅妈离世,柳姨娘被沈舅顺理成章地扶正,母子的地位肉眼可见地水涨船高起来。
闻静敏锐地察觉到,沈舅说到沈昌之时,嘉若笑得很勉强,眼神中带着一抹化不开的忧郁。
结合沈昌的种种劣迹,闻静已大概猜到嘉若的烦忧之处。
以是,她勾起一抹礼貌而疏离的微笑,“谢舅舅美意,只是阿娘此番一路奔波,有些乏了,我须先顾好阿娘,才能安心游玩。”
沈昌脸上堆着笑,有意提高声调赞叹,“阿静一片孝心,真是难能可贵啊。”
他转过身,对着闻母恭维道,“长姐好福气,生了阿静这样忠孝两全、出类拔萃的乖儿,小弟可羡慕咯!”
闻母神色淡然,捡了几句客套话算是应和。
众人皆散后,闻静拉住表妹的手腕步入闻母房内,门扉轻合。
闻静指着一旁的雕花木椅,示意沈嘉若坐下,而后认真地问道。
“嘉若,到底发生何事了?”
她的目光紧紧锁在表妹脸上,嗓音柔和,“不要担心,表姐给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