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大早,李朝今正在院外劈柴,天气比昨日要暖和了一些,他将袖子撸至小臂,动作干脆利落。手臂挥舞间,隐隐漏出前胸结实的肌肉。
忽听见身后有人唤他:“朝今兄!”
李朝今闻声回头,便看见一英俊少年大步走来。
沈延朗今日未穿骑服,身着劲装紫衫,踏云纹长靴,束发于顶,气宇轩昂。“朝今兄,今日打扰,”他向李朝今拱了拱手:“关于昨日的机弩,沈某想请朝今兄和李前辈再多指点指点。”
李朝今点了点头,倒也并不觉得太惊讶,他昨日对长缨的小弩十分感兴趣,领兵之人本就常好兵器。
远处偶有叮叮当当的声音,李家小院在城西,离集铁街很近,和城东相比,此处住家并不算多。沈延朗随李朝今踏进院门,抬头望去,前院不大,却十分整洁,院墙边种一棵高大槐树,院正中摆一小方几,一少女正伏在桌上描画着什么,听到人声便回过头来。李长缨穿的还是昨日的那身衣裳,此时未梳高髻,头发只松松挽了个结,垂在耳边,一副娇俏慵懒的模样。先是喊了一声:“哥哥!”看见沈延朗,又微微笑了笑,打招呼道:“沈将军。”
沈延朗也笑了一笑,冲她点头道:“李姑娘。”
李朝今去后院请李原,李长缨便收拾了小几,挽了袖子,仔细给沈延朗沏茶。她冲泡的是融城百姓常喝的柳花茶,花叶同色,热水一沏,清香扑鼻。女孩动作轻缓,抬手间露出纤细的手腕。
沈延朗轻轻说道:“打扰姑娘了。”便见她摇了摇头:“将军不必客气。”
两人客套间,李朝今扶着李原走了出来。李原五十岁上下,手拄一拐,左小腿往下的裤管空空荡荡,发须参白,面额上有旧伤,一张脸饱经风霜,唯双目清明。沈延朗站了起来,郑重拜了一拜:“李前辈。”
李原点了点头:“沈小将军。”
四人坐在案几前,沈延朗细说起昨日的情形,寒暄了几句,便开口说道:“昨日有幸见识了姑娘的暗弩,十分佩服,李姑娘说原是您亲手所做。今日贸然拜访,不知可否劳烦前辈为在下讲解一二。”
李原顿了顿,回头看了看李长缨,李长缨从袖中掏出一把小弩,放置桌上。只见它有竹制弩臂,比十字弓更为轻巧,关节部分用铁片薄薄贴合,弩机做了改良,牙口并不是常见的箭头型,而做成柳叶镖型,弩机很深,箭仓里面似是装有不止一把箭矢。沈延朗仔细端详,看向李原:“前辈,此弩可是连发?”
李原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拿起小弩,抬臂对向槐树,扣下了扳机。一箭射出后,只见箭仓和与之一体的箭槽也随之往前,箭槽后缘缺口向上抬起并自动勾住弩弦。再抬手,便又射出一箭。
沈延朗屏住呼吸,细细看去,两枚小镖齐齐插入树干。
风吹过院落,发出沙沙的声音。
沈延朗安静了片刻,回头望向李原:“前辈技艺,巧夺天工。”他神情愈发认真,“前辈想必了解,西宁军原是西南守军。”李原点了点头,沈延朗接着说:“早前与西戎对抗时,短兵相接,我军长矛刀剑,不曾落得下风。三年前我随父兄来到融城,与北狄几番对战,敌人有跑得更快的马,射的更快的弓。那时我才知道,在绝对速度面前,我的拳头甚至挥不到敌人的面前。前辈,”沈延朗顿了一顿,“西宁军需要比北狄还快的弓,还利的箭,在述律耶云冲到石子河前,能斩落他于狼尾山下。所谓九州九鼎,百炼成钢。”少年面容坚毅,双目炯炯:“前辈有此能工巧技,可愿助我,锻得风霜刃,跨山斩豺狼?”
院中有小鸟叽叽喳喳,沈延朗说完此话,李原依然没有开口。他看向年轻人朝气的面庞,似是在端详他,又好似在透过他看向别的什么。李朝今和李长缨坐在他身后,一时不敢出声打扰,小小院落就这样安静了下来。
沈延朗也没有催促,他静静看着李原,看他受伤的左腿,和布满疤痕的双手。沈延朗想,他明白李原一家曾经经历过什么,他敬佩每一个勇于反抗侵略的大梁军民,也知道这种反抗,必将不死不休。
李长缨上前,给李原倒了一杯茶,轻轻喊了一句:“爹爹”。李原终是叹了口气,他喝了茶,再开口,声音不似之前那般嘶哑:“将军可知,我是凉州人?”沈延朗点了点头,李原接着说道:“萧瑟白人骨,焚火照凉州。”沈延朗听后不自觉握紧了双拳,李原却闭了闭眼:“我老了,不知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家乡。”他摇了摇头:“罢了,我愿助将军,愿小将军有朝一日,斩断狼尾山,万里赴戎关。”
沈延朗郑重点了点头,很是高兴。不同于弓箭和暗弩,连发背弩制造周期更长,对技巧和材料要求更高。沈延朗开始同李原和李朝今商谈原料选择和图样绘制的细节,用了些时间才将此事大致定了下来。
最后,沈延朗似是又想到了什么,说道:“据说述律宗真号称一把钩镰摧三州,只惧长银枪。等您制完这批弩,再托您给我打把趁手的枪。”
李长缨在李原身后,静静望向沈延朗。
沈延朗放下定银,便打算起身告辞。想了一瞬,又从怀里摸索一番,走到李长缨面前。他身高腿长,女孩大约只到他胸膛,他低头看向她,身影似是能完全将她笼罩。“李姑娘,”他说得认真,不自觉放轻了声音:“这是昨天你打出的小镖,后来我回去掩埋敌人,取了下来,洗净了还你。”
李长缨看向他,又低下了头。少年掌心有层薄茧,手指修长有力。柳镖应是被重新打磨过了,边角微微反着光。
沈延朗看着她低垂的发顶,发丝柔顺,只见她伸手轻轻拿回了东西,指尖一触即离,复又抬起了头。
微风拂过,卷起李长缨几捋长发,女孩站在斑驳树影中,柔和又沉静,张口轻轻说了声:“谢谢沈将军。”
沈延朗顿了顿,又笑笑,便点点头,告辞跨门出去了。
院门合上,李原闭上眼,轻叹了口气,院里三人终是没有说话。
这天晚上,沈国清从校场回了府中,沈择庭也巡防回来,父子三人难得聚一起,和袁伯甫、范先生围炉烤羊吃。沈延朗顺势把这两天发生的事情说了。
沈国清已年过半百,当年他从南阳入仕,山河破碎时弃文从武,终成一方统帅。他奉昭帝之命一路向北,敌人从西戎换成了北狄。现如今他带领西宁军在石子河畔已驻守六年,往北却再寸步难行。
此时他用铁钩翻弄着炭火,看向沈延朗,心底有隐秘的骄傲,也有无法诉说的忧心。石子河的锁链已快栓不住年轻气盛的骏马,他们迫不及待想要征服狼尾山,从述律宗真和述律耶云手中夺回自己的领土。
可朝廷会松开链绳吗?
袁伯甫撕了块羊排,大口大口啃得啧啧作响,山羊胡上沾满油脂也毫不在意。他就了口烧刀子,满意地哼了一声:“几次交锋,你被阿古萧和铁乌勒的弓箭手打的满地找牙,原来眼么前就有个神工匠。哼,总算运气不是太差,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吐了块骨头,才又接着说:“这个铁匠什么来头?儿子女儿都能手刃北狄骑兵了?你这个骠骑校尉干脆让给人家来当好了,官升的这样慢,我看人家比你有天赋!”
沈延朗抬头望天,今日下弦月,月如钩。范先生咳了一声,自然接过了话头:“这个李原曾是凉州军卫,凉州失守后,带着一儿一女流落渭州。北狄打过狼尾山来,他们就随流民过河在融城安置了。李原不良于行,平常打铁为生,不过他家儿子女儿倒是不凡,街坊邻里都很喜欢。嗯,还个顶个能干,牧羊耕种,绣纺织布,如今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凉州?当年赫连氏平凉自戕,谭云天守城身死,平凉城被烈火付之一炬。能活下来的也都是活死人啦。”袁伯甫又灌了一大口酒,摇了摇头。
一片乌云飘来,渐渐遮挡住了月亮。
李朝今靠在门上,抬了抬头,今夜无风,衬得这夜色更寂静无声。他静静回头,能看见门里闪动着烛光,斗柜下,隐隐显露出地窖顶板。
乱世之下,有间藏身密室倒也并不特别。
密室中,有一方小桌,桌上放一棋盘,局方棋圆。李原跪坐在桌前,手执白子:“冯青归来,定是已完成先皇后嘱托。”他抬头,定定望向对面:“主君,时候快到了。”
桌对面的李长缨缓缓睁开双眼,轻轻回答道:“是,先生。”
忽听见身后有人唤他:“朝今兄!”
李朝今闻声回头,便看见一英俊少年大步走来。
沈延朗今日未穿骑服,身着劲装紫衫,踏云纹长靴,束发于顶,气宇轩昂。“朝今兄,今日打扰,”他向李朝今拱了拱手:“关于昨日的机弩,沈某想请朝今兄和李前辈再多指点指点。”
李朝今点了点头,倒也并不觉得太惊讶,他昨日对长缨的小弩十分感兴趣,领兵之人本就常好兵器。
远处偶有叮叮当当的声音,李家小院在城西,离集铁街很近,和城东相比,此处住家并不算多。沈延朗随李朝今踏进院门,抬头望去,前院不大,却十分整洁,院墙边种一棵高大槐树,院正中摆一小方几,一少女正伏在桌上描画着什么,听到人声便回过头来。李长缨穿的还是昨日的那身衣裳,此时未梳高髻,头发只松松挽了个结,垂在耳边,一副娇俏慵懒的模样。先是喊了一声:“哥哥!”看见沈延朗,又微微笑了笑,打招呼道:“沈将军。”
沈延朗也笑了一笑,冲她点头道:“李姑娘。”
李朝今去后院请李原,李长缨便收拾了小几,挽了袖子,仔细给沈延朗沏茶。她冲泡的是融城百姓常喝的柳花茶,花叶同色,热水一沏,清香扑鼻。女孩动作轻缓,抬手间露出纤细的手腕。
沈延朗轻轻说道:“打扰姑娘了。”便见她摇了摇头:“将军不必客气。”
两人客套间,李朝今扶着李原走了出来。李原五十岁上下,手拄一拐,左小腿往下的裤管空空荡荡,发须参白,面额上有旧伤,一张脸饱经风霜,唯双目清明。沈延朗站了起来,郑重拜了一拜:“李前辈。”
李原点了点头:“沈小将军。”
四人坐在案几前,沈延朗细说起昨日的情形,寒暄了几句,便开口说道:“昨日有幸见识了姑娘的暗弩,十分佩服,李姑娘说原是您亲手所做。今日贸然拜访,不知可否劳烦前辈为在下讲解一二。”
李原顿了顿,回头看了看李长缨,李长缨从袖中掏出一把小弩,放置桌上。只见它有竹制弩臂,比十字弓更为轻巧,关节部分用铁片薄薄贴合,弩机做了改良,牙口并不是常见的箭头型,而做成柳叶镖型,弩机很深,箭仓里面似是装有不止一把箭矢。沈延朗仔细端详,看向李原:“前辈,此弩可是连发?”
李原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拿起小弩,抬臂对向槐树,扣下了扳机。一箭射出后,只见箭仓和与之一体的箭槽也随之往前,箭槽后缘缺口向上抬起并自动勾住弩弦。再抬手,便又射出一箭。
沈延朗屏住呼吸,细细看去,两枚小镖齐齐插入树干。
风吹过院落,发出沙沙的声音。
沈延朗安静了片刻,回头望向李原:“前辈技艺,巧夺天工。”他神情愈发认真,“前辈想必了解,西宁军原是西南守军。”李原点了点头,沈延朗接着说:“早前与西戎对抗时,短兵相接,我军长矛刀剑,不曾落得下风。三年前我随父兄来到融城,与北狄几番对战,敌人有跑得更快的马,射的更快的弓。那时我才知道,在绝对速度面前,我的拳头甚至挥不到敌人的面前。前辈,”沈延朗顿了一顿,“西宁军需要比北狄还快的弓,还利的箭,在述律耶云冲到石子河前,能斩落他于狼尾山下。所谓九州九鼎,百炼成钢。”少年面容坚毅,双目炯炯:“前辈有此能工巧技,可愿助我,锻得风霜刃,跨山斩豺狼?”
院中有小鸟叽叽喳喳,沈延朗说完此话,李原依然没有开口。他看向年轻人朝气的面庞,似是在端详他,又好似在透过他看向别的什么。李朝今和李长缨坐在他身后,一时不敢出声打扰,小小院落就这样安静了下来。
沈延朗也没有催促,他静静看着李原,看他受伤的左腿,和布满疤痕的双手。沈延朗想,他明白李原一家曾经经历过什么,他敬佩每一个勇于反抗侵略的大梁军民,也知道这种反抗,必将不死不休。
李长缨上前,给李原倒了一杯茶,轻轻喊了一句:“爹爹”。李原终是叹了口气,他喝了茶,再开口,声音不似之前那般嘶哑:“将军可知,我是凉州人?”沈延朗点了点头,李原接着说道:“萧瑟白人骨,焚火照凉州。”沈延朗听后不自觉握紧了双拳,李原却闭了闭眼:“我老了,不知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家乡。”他摇了摇头:“罢了,我愿助将军,愿小将军有朝一日,斩断狼尾山,万里赴戎关。”
沈延朗郑重点了点头,很是高兴。不同于弓箭和暗弩,连发背弩制造周期更长,对技巧和材料要求更高。沈延朗开始同李原和李朝今商谈原料选择和图样绘制的细节,用了些时间才将此事大致定了下来。
最后,沈延朗似是又想到了什么,说道:“据说述律宗真号称一把钩镰摧三州,只惧长银枪。等您制完这批弩,再托您给我打把趁手的枪。”
李长缨在李原身后,静静望向沈延朗。
沈延朗放下定银,便打算起身告辞。想了一瞬,又从怀里摸索一番,走到李长缨面前。他身高腿长,女孩大约只到他胸膛,他低头看向她,身影似是能完全将她笼罩。“李姑娘,”他说得认真,不自觉放轻了声音:“这是昨天你打出的小镖,后来我回去掩埋敌人,取了下来,洗净了还你。”
李长缨看向他,又低下了头。少年掌心有层薄茧,手指修长有力。柳镖应是被重新打磨过了,边角微微反着光。
沈延朗看着她低垂的发顶,发丝柔顺,只见她伸手轻轻拿回了东西,指尖一触即离,复又抬起了头。
微风拂过,卷起李长缨几捋长发,女孩站在斑驳树影中,柔和又沉静,张口轻轻说了声:“谢谢沈将军。”
沈延朗顿了顿,又笑笑,便点点头,告辞跨门出去了。
院门合上,李原闭上眼,轻叹了口气,院里三人终是没有说话。
这天晚上,沈国清从校场回了府中,沈择庭也巡防回来,父子三人难得聚一起,和袁伯甫、范先生围炉烤羊吃。沈延朗顺势把这两天发生的事情说了。
沈国清已年过半百,当年他从南阳入仕,山河破碎时弃文从武,终成一方统帅。他奉昭帝之命一路向北,敌人从西戎换成了北狄。现如今他带领西宁军在石子河畔已驻守六年,往北却再寸步难行。
此时他用铁钩翻弄着炭火,看向沈延朗,心底有隐秘的骄傲,也有无法诉说的忧心。石子河的锁链已快栓不住年轻气盛的骏马,他们迫不及待想要征服狼尾山,从述律宗真和述律耶云手中夺回自己的领土。
可朝廷会松开链绳吗?
袁伯甫撕了块羊排,大口大口啃得啧啧作响,山羊胡上沾满油脂也毫不在意。他就了口烧刀子,满意地哼了一声:“几次交锋,你被阿古萧和铁乌勒的弓箭手打的满地找牙,原来眼么前就有个神工匠。哼,总算运气不是太差,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吐了块骨头,才又接着说:“这个铁匠什么来头?儿子女儿都能手刃北狄骑兵了?你这个骠骑校尉干脆让给人家来当好了,官升的这样慢,我看人家比你有天赋!”
沈延朗抬头望天,今日下弦月,月如钩。范先生咳了一声,自然接过了话头:“这个李原曾是凉州军卫,凉州失守后,带着一儿一女流落渭州。北狄打过狼尾山来,他们就随流民过河在融城安置了。李原不良于行,平常打铁为生,不过他家儿子女儿倒是不凡,街坊邻里都很喜欢。嗯,还个顶个能干,牧羊耕种,绣纺织布,如今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凉州?当年赫连氏平凉自戕,谭云天守城身死,平凉城被烈火付之一炬。能活下来的也都是活死人啦。”袁伯甫又灌了一大口酒,摇了摇头。
一片乌云飘来,渐渐遮挡住了月亮。
李朝今靠在门上,抬了抬头,今夜无风,衬得这夜色更寂静无声。他静静回头,能看见门里闪动着烛光,斗柜下,隐隐显露出地窖顶板。
乱世之下,有间藏身密室倒也并不特别。
密室中,有一方小桌,桌上放一棋盘,局方棋圆。李原跪坐在桌前,手执白子:“冯青归来,定是已完成先皇后嘱托。”他抬头,定定望向对面:“主君,时候快到了。”
桌对面的李长缨缓缓睁开双眼,轻轻回答道:“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