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了一整夜,在天刚亮时终于停了。皑皑白雪反着朝阳,映着东都错落的楼阁和林立的商铺。卯时刚过,路上还没有什么行人,沈延朗骑着随风,沿着街巷缓缓走着。
俞飞在他身后,也骑了马,不远不近的跟着。沈延朗出行很少乘轿辇,风里雨里都是骑行,俞飞从西宁军时跟随他,早已习惯了。可是今日却有些担心,昨天范晓大人说的话他都听见了,自侯爷离去后,沈延朗仿佛换了个人,冷峻疏离,拒人千里之外,别人也许看不出来,俞飞却很清楚,若说还有什么事能让自家大人多看一眼,便只有北姜那位的消息了。
俞飞是融城人,十岁进侯府打杂,再大一些便在一直在沈延朗麾下。那时与北狄作战的沈延朗,锐不可当,少年将军如战神下凡,俞飞敬佩他,愿意跟随他出生入死。
后来他进了前锋营,因骑术优秀,又目力过人,成为了前锋营射手,不同于普通的弓骑兵,前锋营射手由沈延朗亲训,配备了世间难寻的连发背弩。他曾跟随将军,奇兵制胜攻下甘谷,隔了近十年再次跨越石子河,立下不世之功。
可是当他们以为离狼尾山越来越近之时,侯爷却遇害了,人们都说和璇瑛公主脱不了干系。
俞飞望着沈延朗的背影,目露担忧。
他是少数几个知道李长缨和沈延朗关系的人之一。
俞飞陷入回忆中,那是三年前的花朝节,也就是他跟随将军回东都为大公子筹备婚事的前夕,他偶然在融城西城门撞见了沈延朗。花朝节是大梁重要的节日,在秋天的末尾,人们庆贺一年的丰收,许愿明年花常开,景还在。当时西宁军已经攻下了甘谷,融城百姓欢欣鼓舞,军民齐齐聚在石子河边,用河灯和竟渡庆祝节日和胜利。
那天他当值巡防,还在遗憾不能去参加庆典,却不曾想远远看见沈延朗骑着随风回了城。甘谷之战,沈延朗立了头功,被朝廷封赏为中郎将,今日本该接受军中上下庆贺,俞飞纳闷他怎么这么早就回城了,再仔细一看,却惊讶得嘴都合不上了。随风竟载了不止一人,沈延朗正将一女子护在怀中,用外袍包裹着她,女子将头轻轻依偎在身后人的胸膛,长发轻摇。
俞飞觉得脸好似烧了起来,心里嚷嚷着将军不会把我灭口吧啊啊。
快到城门时,沈延朗把外袍脱下披在女孩身上,自己下了马,牵着随风慢慢走着。二人应是落水了,沈延朗身上衣服湿漉漉的。
少女这时转过了身,俞飞一咬牙大着胆子抬头看了看。只见她面容秀美,肌肤胜雪,清澈眼眸里似有璀璨星河,一头乌黑长发披散下来,好似花神一般。
真漂亮啊,俞飞心里想。
然后就被沈延朗敲了头盔。
沈延朗牵着随风往侯府方向走去,俞飞隐约听见他在问女子:
“长缨,冷不冷?”
声音是他从未听过的温柔。
想到这儿,俞飞叹了口气,璇瑛公主要来东都了,他知道璇瑛公主就是李长缨,当年她和大人纠葛颇深。如今物是人非,昔日怀中护着的女子,变为将与他人订立婚约的公主,大人该如何面对啊?
胡思乱想间,他跟随着沈延朗已行至右掖门,沈延朗利落下了马,将缰绳递给俞飞,便大步走了进去。
穿过明堂,便进了殿前司,殿前司差使纷纷向沈延朗行礼问安,沈延朗潦草应了,进了内殿。
指挥使柯逸已在殿中坐定,见了他,开怀笑了笑,直说道:“淮游,快来!”
他案前放着一幅展开的画卷,上画一山水图。
“雾在山头起,云从水上升。”柯逸叹了一叹:“金盏令的云丛图,真迹啊,可算被我寻到了。”
沈延朗似已习以为常,在桌边坐定,看向自己的上司,他知道柯逸并不需要他说什么,只要有人听他感叹就好。
柯逸是状元郎出身,他容貌清雅温润,言谈举止间,颇有谦谦君子的气度。
这样的人,却实在不像殿前司指挥使。
据说当年,年长他五岁的湖蓉长公主对他情根深种,立誓非他不嫁,等了三年才如愿以偿。柯逸被招为驸马后,便离开了文渊阁,昭帝登基后,任命他为殿前司指挥使,一直到现在。
“素练风云起,山水置眼前。不愧是金公啊。”柯逸又好一番感叹,才恋恋不舍合上了画卷。
他抬眼望向沈延朗,给二人沏了茶,转了话题。“淮游,你得到消息了吧。”柯逸将茶杯推给沈延朗,接着说道:“北姜拓跋赤辞要携璇瑛公主来东都和谈,这几年北姜势大,二十万大军驻扎狼尾山下,朝廷颇为忌惮,璇瑛公主身份又特殊,昨日中书省和礼部那帮人都要吵翻了天了。”
柯逸摇了摇头,依然不疾不徐地说道:“最后定的是依外邦世子公主之礼迎之,修缮番馆。”他喝了口茶,并不遮掩目中鄙夷之色,“大梁还没亡呢,对先隆宣帝及嘉柔皇后之女,一口一个前朝公主,以外族公主之礼相待,薛怀礼还是这般不要脸。”
沈延朗盯着茶杯中浮浮沉沉的茶叶,眼睫低垂。
“公主回来大概还要月余。”柯逸看着沈延朗,语气又缓和下来:“如今你们三年孝期已满,你大哥许久未曾来东都了,圣上已下令由择庭做迎礼官,从融城护送公主回京,将高政换防去融城。”柯逸接着嘱咐道:“近日便要出发了,你自可去送送你师伯。”
沈延朗点了点头。
“还有一事,”柯逸又掩唇咳嗽了声:“小女瑶栩想邀你共赴薛皇后设的上元之筵,虽日子离得还远,她却有些急迫,非要我先来问你。许是怕你被别人抢走吧。”柯逸笑着摇了摇头,有些无奈。
索性他也放开说了:“我知你并无婚配,如今也到了弱冠之年,淮游,你是否愿意......”
“大人,”沈延朗抬起头,打断了柯逸的话,他说得直截了当:“在下无意求娶郡主。”
柯逸静了一瞬,却也预料到似的,对他点了点头:“情之一字,勉强最无益。”又好奇问他:“你拒绝得这般干脆,可是心中已有他人?”
出了殿前司,沈延朗朝俞飞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跟随,只自己骑了马,一路往东都外城奔去。马蹄声震,直到了五丈河才停下,河边松林处,有一茅草屋,高政便居住于此。
似是本就在等他,沈延朗刚栓了马,里面的门就开了,高政抖了抖书籍,看向他说道:“进来吧。”
“是从殿前司来的?”高政看向沈延朗,见他身着锦服,头戴冠帽,自问自答到:“柯逸跟你说了昨日殿上的事了?故人归来,有人坐立难安呐。”
沈延朗跟着高政迈进了屋里,只见屋中物品摆放凌乱,四处散落着书籍杂物。沈延朗倒是习以为常,这些年师伯独自居住,没有家人,不设随从,总是这般两袖清风,闲云野鹤。
沈延朗坐定,看向师伯。高政给人的感觉和袁伯甫很不一样,他气质稳如泰山,从容平和,仿佛天塌下来,也不会皱起眉头。
以前袁伯甫时常给沈延朗讲二人练剑琐事,说他二人从幼时便师从一代剑客万仞,在最南端争鸣岛上习武。袁伯甫总说师傅要求严厉,师兄又十分假正经,他每天盼着剑术飞进,好早日出关离岛游历。
等到后来二人真过了海,见过了人间百态,却又决定持剑入仕。高政本想北上加入承影军,恰在东都时遇见了前来朝觐的时任南阳令尹沈国清。二人一见如故,彼时南阳被西戎所扰,正是沈国清上书请求自建边防军队之时。高政便改道,跟随沈国清回了南阳,二人正式联手组建西宁军。
再后来,对手从西戎打到北狄,沈国清成了西宁候,高政被封兵部侍郎,在东都协调筹备西宁军辎重换防等军务。
“北狄来势汹汹,北姜日渐起势,朝廷又想让拓跋守寂念着昔日赫连嘉柔皇后的情谊与自己联盟,又怕璇瑛公主追究当日世家拒让其母返东都的旧事,似跳梁小丑般左顾右盼,当真可笑。”高政随意往木箱中收拾着典籍,沈延朗在一旁给他打下手。
“墉州之战疑窦未解,昭帝至今无所出,作为先皇唯一后人,璇瑛公主归来,不管有意无意,东都必将风云再起。”高政直起了腰,拍了拍书本,扬起细微灰尘。
“去年谭朝今和拓跋赤辞领兵攻下了渭州,集结二十万大军。拓跋赤辞此时来东都,时机颇为巧妙。如今都说北姜拓跋家威慑渐涨,”高政坐到了桌前,顿了一顿:“我倒觉得,璇瑛公主不可小觑。”
沈延朗也停了动作,抬头看向师伯,眼眸深沉。
“当年平凉已如人间炼狱,她能逃出,其中苦楚必不可少,继又隐瞒身份十年。三年前融城事变,侯爷守城身死,不论当时是何情形,璇瑛公主应处境颇险,危难时她转投北姜寻得相助,以金昌为据,招揽北方流民,重建承影军,还能联合拓跋赤辞攻下渭州。”
“她以渭州为营,已有起势之象,不论她与拓跋家达成了什么交易,”高政看向窗外松树,“隆宣帝之女果然心性坚韧,绝非常人。”
沈延朗也转头看向窗外,眉眼沉沉。偶有积雪掉落枝头,发出沉闷声响。
“天下棋局,本就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棋子在棋盘上呆的久了,误以为自己也能左右局势了。”高政看向沈延朗,语带叹息:“淮游,你既有凌云之志,切莫被棋子间的争斗蒙了双眼。”
俞飞在他身后,也骑了马,不远不近的跟着。沈延朗出行很少乘轿辇,风里雨里都是骑行,俞飞从西宁军时跟随他,早已习惯了。可是今日却有些担心,昨天范晓大人说的话他都听见了,自侯爷离去后,沈延朗仿佛换了个人,冷峻疏离,拒人千里之外,别人也许看不出来,俞飞却很清楚,若说还有什么事能让自家大人多看一眼,便只有北姜那位的消息了。
俞飞是融城人,十岁进侯府打杂,再大一些便在一直在沈延朗麾下。那时与北狄作战的沈延朗,锐不可当,少年将军如战神下凡,俞飞敬佩他,愿意跟随他出生入死。
后来他进了前锋营,因骑术优秀,又目力过人,成为了前锋营射手,不同于普通的弓骑兵,前锋营射手由沈延朗亲训,配备了世间难寻的连发背弩。他曾跟随将军,奇兵制胜攻下甘谷,隔了近十年再次跨越石子河,立下不世之功。
可是当他们以为离狼尾山越来越近之时,侯爷却遇害了,人们都说和璇瑛公主脱不了干系。
俞飞望着沈延朗的背影,目露担忧。
他是少数几个知道李长缨和沈延朗关系的人之一。
俞飞陷入回忆中,那是三年前的花朝节,也就是他跟随将军回东都为大公子筹备婚事的前夕,他偶然在融城西城门撞见了沈延朗。花朝节是大梁重要的节日,在秋天的末尾,人们庆贺一年的丰收,许愿明年花常开,景还在。当时西宁军已经攻下了甘谷,融城百姓欢欣鼓舞,军民齐齐聚在石子河边,用河灯和竟渡庆祝节日和胜利。
那天他当值巡防,还在遗憾不能去参加庆典,却不曾想远远看见沈延朗骑着随风回了城。甘谷之战,沈延朗立了头功,被朝廷封赏为中郎将,今日本该接受军中上下庆贺,俞飞纳闷他怎么这么早就回城了,再仔细一看,却惊讶得嘴都合不上了。随风竟载了不止一人,沈延朗正将一女子护在怀中,用外袍包裹着她,女子将头轻轻依偎在身后人的胸膛,长发轻摇。
俞飞觉得脸好似烧了起来,心里嚷嚷着将军不会把我灭口吧啊啊。
快到城门时,沈延朗把外袍脱下披在女孩身上,自己下了马,牵着随风慢慢走着。二人应是落水了,沈延朗身上衣服湿漉漉的。
少女这时转过了身,俞飞一咬牙大着胆子抬头看了看。只见她面容秀美,肌肤胜雪,清澈眼眸里似有璀璨星河,一头乌黑长发披散下来,好似花神一般。
真漂亮啊,俞飞心里想。
然后就被沈延朗敲了头盔。
沈延朗牵着随风往侯府方向走去,俞飞隐约听见他在问女子:
“长缨,冷不冷?”
声音是他从未听过的温柔。
想到这儿,俞飞叹了口气,璇瑛公主要来东都了,他知道璇瑛公主就是李长缨,当年她和大人纠葛颇深。如今物是人非,昔日怀中护着的女子,变为将与他人订立婚约的公主,大人该如何面对啊?
胡思乱想间,他跟随着沈延朗已行至右掖门,沈延朗利落下了马,将缰绳递给俞飞,便大步走了进去。
穿过明堂,便进了殿前司,殿前司差使纷纷向沈延朗行礼问安,沈延朗潦草应了,进了内殿。
指挥使柯逸已在殿中坐定,见了他,开怀笑了笑,直说道:“淮游,快来!”
他案前放着一幅展开的画卷,上画一山水图。
“雾在山头起,云从水上升。”柯逸叹了一叹:“金盏令的云丛图,真迹啊,可算被我寻到了。”
沈延朗似已习以为常,在桌边坐定,看向自己的上司,他知道柯逸并不需要他说什么,只要有人听他感叹就好。
柯逸是状元郎出身,他容貌清雅温润,言谈举止间,颇有谦谦君子的气度。
这样的人,却实在不像殿前司指挥使。
据说当年,年长他五岁的湖蓉长公主对他情根深种,立誓非他不嫁,等了三年才如愿以偿。柯逸被招为驸马后,便离开了文渊阁,昭帝登基后,任命他为殿前司指挥使,一直到现在。
“素练风云起,山水置眼前。不愧是金公啊。”柯逸又好一番感叹,才恋恋不舍合上了画卷。
他抬眼望向沈延朗,给二人沏了茶,转了话题。“淮游,你得到消息了吧。”柯逸将茶杯推给沈延朗,接着说道:“北姜拓跋赤辞要携璇瑛公主来东都和谈,这几年北姜势大,二十万大军驻扎狼尾山下,朝廷颇为忌惮,璇瑛公主身份又特殊,昨日中书省和礼部那帮人都要吵翻了天了。”
柯逸摇了摇头,依然不疾不徐地说道:“最后定的是依外邦世子公主之礼迎之,修缮番馆。”他喝了口茶,并不遮掩目中鄙夷之色,“大梁还没亡呢,对先隆宣帝及嘉柔皇后之女,一口一个前朝公主,以外族公主之礼相待,薛怀礼还是这般不要脸。”
沈延朗盯着茶杯中浮浮沉沉的茶叶,眼睫低垂。
“公主回来大概还要月余。”柯逸看着沈延朗,语气又缓和下来:“如今你们三年孝期已满,你大哥许久未曾来东都了,圣上已下令由择庭做迎礼官,从融城护送公主回京,将高政换防去融城。”柯逸接着嘱咐道:“近日便要出发了,你自可去送送你师伯。”
沈延朗点了点头。
“还有一事,”柯逸又掩唇咳嗽了声:“小女瑶栩想邀你共赴薛皇后设的上元之筵,虽日子离得还远,她却有些急迫,非要我先来问你。许是怕你被别人抢走吧。”柯逸笑着摇了摇头,有些无奈。
索性他也放开说了:“我知你并无婚配,如今也到了弱冠之年,淮游,你是否愿意......”
“大人,”沈延朗抬起头,打断了柯逸的话,他说得直截了当:“在下无意求娶郡主。”
柯逸静了一瞬,却也预料到似的,对他点了点头:“情之一字,勉强最无益。”又好奇问他:“你拒绝得这般干脆,可是心中已有他人?”
出了殿前司,沈延朗朝俞飞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跟随,只自己骑了马,一路往东都外城奔去。马蹄声震,直到了五丈河才停下,河边松林处,有一茅草屋,高政便居住于此。
似是本就在等他,沈延朗刚栓了马,里面的门就开了,高政抖了抖书籍,看向他说道:“进来吧。”
“是从殿前司来的?”高政看向沈延朗,见他身着锦服,头戴冠帽,自问自答到:“柯逸跟你说了昨日殿上的事了?故人归来,有人坐立难安呐。”
沈延朗跟着高政迈进了屋里,只见屋中物品摆放凌乱,四处散落着书籍杂物。沈延朗倒是习以为常,这些年师伯独自居住,没有家人,不设随从,总是这般两袖清风,闲云野鹤。
沈延朗坐定,看向师伯。高政给人的感觉和袁伯甫很不一样,他气质稳如泰山,从容平和,仿佛天塌下来,也不会皱起眉头。
以前袁伯甫时常给沈延朗讲二人练剑琐事,说他二人从幼时便师从一代剑客万仞,在最南端争鸣岛上习武。袁伯甫总说师傅要求严厉,师兄又十分假正经,他每天盼着剑术飞进,好早日出关离岛游历。
等到后来二人真过了海,见过了人间百态,却又决定持剑入仕。高政本想北上加入承影军,恰在东都时遇见了前来朝觐的时任南阳令尹沈国清。二人一见如故,彼时南阳被西戎所扰,正是沈国清上书请求自建边防军队之时。高政便改道,跟随沈国清回了南阳,二人正式联手组建西宁军。
再后来,对手从西戎打到北狄,沈国清成了西宁候,高政被封兵部侍郎,在东都协调筹备西宁军辎重换防等军务。
“北狄来势汹汹,北姜日渐起势,朝廷又想让拓跋守寂念着昔日赫连嘉柔皇后的情谊与自己联盟,又怕璇瑛公主追究当日世家拒让其母返东都的旧事,似跳梁小丑般左顾右盼,当真可笑。”高政随意往木箱中收拾着典籍,沈延朗在一旁给他打下手。
“墉州之战疑窦未解,昭帝至今无所出,作为先皇唯一后人,璇瑛公主归来,不管有意无意,东都必将风云再起。”高政直起了腰,拍了拍书本,扬起细微灰尘。
“去年谭朝今和拓跋赤辞领兵攻下了渭州,集结二十万大军。拓跋赤辞此时来东都,时机颇为巧妙。如今都说北姜拓跋家威慑渐涨,”高政坐到了桌前,顿了一顿:“我倒觉得,璇瑛公主不可小觑。”
沈延朗也停了动作,抬头看向师伯,眼眸深沉。
“当年平凉已如人间炼狱,她能逃出,其中苦楚必不可少,继又隐瞒身份十年。三年前融城事变,侯爷守城身死,不论当时是何情形,璇瑛公主应处境颇险,危难时她转投北姜寻得相助,以金昌为据,招揽北方流民,重建承影军,还能联合拓跋赤辞攻下渭州。”
“她以渭州为营,已有起势之象,不论她与拓跋家达成了什么交易,”高政看向窗外松树,“隆宣帝之女果然心性坚韧,绝非常人。”
沈延朗也转头看向窗外,眉眼沉沉。偶有积雪掉落枝头,发出沉闷声响。
“天下棋局,本就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棋子在棋盘上呆的久了,误以为自己也能左右局势了。”高政看向沈延朗,语带叹息:“淮游,你既有凌云之志,切莫被棋子间的争斗蒙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