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凌涪见到李浔的第一眼起,悄然而生一种别样的情愫。
他自然不知李浔真实来历,眼前这个容貌清丽的姑娘,与名动京师的表妹刘荔珊相较不遑多让,尤其更加聪慧机敏,于他而言说不出的熨帖动人。
李浔淡淡望向石青弹墨藤纹云袖袍的年轻男子,他身形颀长,剑眉星目,即使没有尊崇身份作衬,端是一表人才。
可在她看来,他依然是那个婴童,同玉已一般紧紧裹在玄色襁褓中,不知不觉被调换了人生。
“听说李大夫有应对偏头痛的良方?”
他没有拐弯抹角,看来被头痛欲裂折磨得没了耐性,至于称呼李大夫则是模糊了她眼下身份,免得尴尬。
“不错,只是阁下得稍微受点苦楚。”李浔浮现一抹从容笑意,拿出一个类似笔帘的羊皮囊袋。
羊皮囊袋上烙印着浅绛色的茱萸纹,正是张意勍留下的那一套柳针,凌涪伸首一瞥,颇为好奇。
李浔纤指拈起一根细如牛毛的柳针,微眯起眼朝着亮处端详,随后点着一支蜡烛,将针尖往焰心轻轻拨弄一番,示意凌涪闭目养神。
她不再多言,眼疾手快将柳针浅浅刺入太阳、率谷、风池三处穴位,这种手法令藏身在屏风后窥视的宋牧桥疑窦丛生。
原来凌涪尚未完全对李浔放下戒心,提前授意让宋牧桥隐在暗处观察。
早在李浔取出柳针的一刹那,宋牧桥便睁圆双眼,惊觉张意勍托付的物事,怕是同一类针灸用具,之前他懵懂不知柳针来历,亦不知此物何用。
宋牧桥仍以寻常针灸视之,故对李浔依次浅扎的奇异手法深感不解,“偏三针”依常理该是同时扎入穴位才对,再根据具体症状循经取穴另作补足。
他有所不知的是,“偏三针”在滇南尹氏眼里是中庸针法,心高气傲如第一代家主自然不愿多花精力钻研,传承渐渐偏离了中原医术。
李浔并非一夕之间掌握了柳针手法,离开棠城前,师父曾细细讲解过一遍。
当初,李岩年从尹氏学到一些施针手法,不求徒儿完全铭记于心,要紧处应付一二即可。
如今想来,师父真是煞费苦心,李浔不愿辜负教导,平日私下反复琢磨,浅刺“偏三针”算是她的独创了。
柳针虽微,深入肌理却有着超乎寻常的功效。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深受偏头痛侵扰的凌涪灵台清明许多,痛楚犹如抽丝剥茧般消弭,紧皱成川字的眉宇有所舒展,眼中喜色渐盛。
“多谢李大夫妙手回春,敢问此针何来,其状甚殊,不似中原常见?”
李浔坦诚相告:“此乃柳针,出自滇南医学世家尹氏,不知阁下是否有所听闻?”
她灵机一动,趁此机会旁敲侧击一问,尽管案发之时太子尚未出生,但屏风后不慎露出衣角的仁兄或有知晓。
宋牧桥果然大吃一惊,他虽不是当年滇南尹氏灭门案的亲历者,然此事掀起风波之大,杏林中无人不知,尤其在太医院传播甚广。
不少同僚私下议论纷纷,幸灾乐祸有之,扼腕叹息有之,却一致认为尹氏是得罪了朝中贵人,才落得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
虽同为悬壶济世的杏林中人,贪痴嗔总难免压过纯粹医心,这也是宋牧桥离开太医院的缘由之一。
凌涪近些年用心熟悉朝政,但还未到熟稔早年案子的地步,他谨慎作答:“尹氏家学渊源深厚,可惜,可惜!”
余光瞥见那套柳针缺了一枚,直觉敏锐如凌涪开口相询:“此处是少了一枚么?”
李浔会意,郑重道:“确实,此套柳针机缘巧合从一位前辈处获得,拿来时发现不知为何缺了一枚!”
她见凌涪饶有兴味,便继续说道:“阁下请看,标签上写着一个字‘类’,估摸柳针是按长短依次排列,类针约长一寸二!”
宋牧桥心跳加速,更加确定李浔所缺那枚,正是自己小心翼翼保管着的。
他暗骂张意勍平白无故抽根针出来,也不解释何意,哪怕提点个只字片语,也胜过多日胡思乱想。
宋牧桥一时沉浸在思索中,李浔的话语断断续续传入耳中:“……既已试过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通窍活血汤之类,诱发头痛之症恐有他因,方才诊脉无大碍,不如在汤药里再加一味隋艽罢。”
说罢,她将随身携带的珍贵药材取出,示意凌涪此为隋艽,产自北疆,还是聂韫礼想方设法托翟季从郎奚院求来的。
隋艽能解百毒,她要防的,是有人在太子汤药中,故意下了不易察觉的微毒,待到年深月累,病发之日已无力回天。
直到此刻,宋牧桥不得不叹服李岩年教出来的徒儿医术自有独到之处,已胜过自己从医十余载。
不,哪怕放眼整个太医院,亦找不出天赋才禀胜于这位妙龄姑娘的。
他也终于明白,为何张意勍如此肯定,总有一天有人找上门来,缺了类针,整套柳针便不完整。
近日发生之事跌宕起伏,无一不提醒着宋牧桥,手握类针之人,势必被卷入风波中身不由己。
刘家也好,侯府也罢,角力已成,泾渭已分,再没有什么明哲保身偏安一隅的法子。
他不由攥紧了双拳,浑身微微发抖,想到自己背负李家宿怨,是得做出抉择了。
屏风另一端,李浔不紧不慢为凌涪开完药方,才留意到对方目光逡巡不定,始终绕在她身上,当下不愿往深处细想,只行礼道别。
待她离开宅院,宋牧桥才缓缓从屏风后走出,向凌涪深深作揖道:“李大夫确实医术精妙,对症下药,在下自叹不如!”
凌涪怔怔望向门外出神,松了一口气,身心皆轻快许多。
他见宋牧桥面露迟疑之色,温声问道:“李大夫面色怎地不大好,是站久累了么,快坐下歇歇罢!”
“太子殿下!在下有要事禀告!”
宋牧桥跪倒在地直呼太子名号,他想,是成是败,在此一举。
马车缓缓前行经过闹市,李浔坐在厢中打盹,方才全神贯注使用柳针,实在耗神之极,她硬撑着不让旁人看穿而已。
路过海棠书肆,她心有感应似地睁开眼,掀开帘子朝外望去,想及还欠书肆老板的钱,便让随从停下。
书肆老板照常热情接待了侯府贵客,李浔倏尔瞥见窗边闲坐着一人,悠然自得饮着茶,不是柳杨缶还能是谁。
“幸甚之至,又遇小郡主,今日掌柜新得了纳溪梅岭,不如一道坐下品茶?”
李浔心道,我又不懂茶,你想搭讪直说便是,于是当下也不推辞,坐在他对面,静等茶水奉上。
他自然不知李浔真实来历,眼前这个容貌清丽的姑娘,与名动京师的表妹刘荔珊相较不遑多让,尤其更加聪慧机敏,于他而言说不出的熨帖动人。
李浔淡淡望向石青弹墨藤纹云袖袍的年轻男子,他身形颀长,剑眉星目,即使没有尊崇身份作衬,端是一表人才。
可在她看来,他依然是那个婴童,同玉已一般紧紧裹在玄色襁褓中,不知不觉被调换了人生。
“听说李大夫有应对偏头痛的良方?”
他没有拐弯抹角,看来被头痛欲裂折磨得没了耐性,至于称呼李大夫则是模糊了她眼下身份,免得尴尬。
“不错,只是阁下得稍微受点苦楚。”李浔浮现一抹从容笑意,拿出一个类似笔帘的羊皮囊袋。
羊皮囊袋上烙印着浅绛色的茱萸纹,正是张意勍留下的那一套柳针,凌涪伸首一瞥,颇为好奇。
李浔纤指拈起一根细如牛毛的柳针,微眯起眼朝着亮处端详,随后点着一支蜡烛,将针尖往焰心轻轻拨弄一番,示意凌涪闭目养神。
她不再多言,眼疾手快将柳针浅浅刺入太阳、率谷、风池三处穴位,这种手法令藏身在屏风后窥视的宋牧桥疑窦丛生。
原来凌涪尚未完全对李浔放下戒心,提前授意让宋牧桥隐在暗处观察。
早在李浔取出柳针的一刹那,宋牧桥便睁圆双眼,惊觉张意勍托付的物事,怕是同一类针灸用具,之前他懵懂不知柳针来历,亦不知此物何用。
宋牧桥仍以寻常针灸视之,故对李浔依次浅扎的奇异手法深感不解,“偏三针”依常理该是同时扎入穴位才对,再根据具体症状循经取穴另作补足。
他有所不知的是,“偏三针”在滇南尹氏眼里是中庸针法,心高气傲如第一代家主自然不愿多花精力钻研,传承渐渐偏离了中原医术。
李浔并非一夕之间掌握了柳针手法,离开棠城前,师父曾细细讲解过一遍。
当初,李岩年从尹氏学到一些施针手法,不求徒儿完全铭记于心,要紧处应付一二即可。
如今想来,师父真是煞费苦心,李浔不愿辜负教导,平日私下反复琢磨,浅刺“偏三针”算是她的独创了。
柳针虽微,深入肌理却有着超乎寻常的功效。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深受偏头痛侵扰的凌涪灵台清明许多,痛楚犹如抽丝剥茧般消弭,紧皱成川字的眉宇有所舒展,眼中喜色渐盛。
“多谢李大夫妙手回春,敢问此针何来,其状甚殊,不似中原常见?”
李浔坦诚相告:“此乃柳针,出自滇南医学世家尹氏,不知阁下是否有所听闻?”
她灵机一动,趁此机会旁敲侧击一问,尽管案发之时太子尚未出生,但屏风后不慎露出衣角的仁兄或有知晓。
宋牧桥果然大吃一惊,他虽不是当年滇南尹氏灭门案的亲历者,然此事掀起风波之大,杏林中无人不知,尤其在太医院传播甚广。
不少同僚私下议论纷纷,幸灾乐祸有之,扼腕叹息有之,却一致认为尹氏是得罪了朝中贵人,才落得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
虽同为悬壶济世的杏林中人,贪痴嗔总难免压过纯粹医心,这也是宋牧桥离开太医院的缘由之一。
凌涪近些年用心熟悉朝政,但还未到熟稔早年案子的地步,他谨慎作答:“尹氏家学渊源深厚,可惜,可惜!”
余光瞥见那套柳针缺了一枚,直觉敏锐如凌涪开口相询:“此处是少了一枚么?”
李浔会意,郑重道:“确实,此套柳针机缘巧合从一位前辈处获得,拿来时发现不知为何缺了一枚!”
她见凌涪饶有兴味,便继续说道:“阁下请看,标签上写着一个字‘类’,估摸柳针是按长短依次排列,类针约长一寸二!”
宋牧桥心跳加速,更加确定李浔所缺那枚,正是自己小心翼翼保管着的。
他暗骂张意勍平白无故抽根针出来,也不解释何意,哪怕提点个只字片语,也胜过多日胡思乱想。
宋牧桥一时沉浸在思索中,李浔的话语断断续续传入耳中:“……既已试过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通窍活血汤之类,诱发头痛之症恐有他因,方才诊脉无大碍,不如在汤药里再加一味隋艽罢。”
说罢,她将随身携带的珍贵药材取出,示意凌涪此为隋艽,产自北疆,还是聂韫礼想方设法托翟季从郎奚院求来的。
隋艽能解百毒,她要防的,是有人在太子汤药中,故意下了不易察觉的微毒,待到年深月累,病发之日已无力回天。
直到此刻,宋牧桥不得不叹服李岩年教出来的徒儿医术自有独到之处,已胜过自己从医十余载。
不,哪怕放眼整个太医院,亦找不出天赋才禀胜于这位妙龄姑娘的。
他也终于明白,为何张意勍如此肯定,总有一天有人找上门来,缺了类针,整套柳针便不完整。
近日发生之事跌宕起伏,无一不提醒着宋牧桥,手握类针之人,势必被卷入风波中身不由己。
刘家也好,侯府也罢,角力已成,泾渭已分,再没有什么明哲保身偏安一隅的法子。
他不由攥紧了双拳,浑身微微发抖,想到自己背负李家宿怨,是得做出抉择了。
屏风另一端,李浔不紧不慢为凌涪开完药方,才留意到对方目光逡巡不定,始终绕在她身上,当下不愿往深处细想,只行礼道别。
待她离开宅院,宋牧桥才缓缓从屏风后走出,向凌涪深深作揖道:“李大夫确实医术精妙,对症下药,在下自叹不如!”
凌涪怔怔望向门外出神,松了一口气,身心皆轻快许多。
他见宋牧桥面露迟疑之色,温声问道:“李大夫面色怎地不大好,是站久累了么,快坐下歇歇罢!”
“太子殿下!在下有要事禀告!”
宋牧桥跪倒在地直呼太子名号,他想,是成是败,在此一举。
马车缓缓前行经过闹市,李浔坐在厢中打盹,方才全神贯注使用柳针,实在耗神之极,她硬撑着不让旁人看穿而已。
路过海棠书肆,她心有感应似地睁开眼,掀开帘子朝外望去,想及还欠书肆老板的钱,便让随从停下。
书肆老板照常热情接待了侯府贵客,李浔倏尔瞥见窗边闲坐着一人,悠然自得饮着茶,不是柳杨缶还能是谁。
“幸甚之至,又遇小郡主,今日掌柜新得了纳溪梅岭,不如一道坐下品茶?”
李浔心道,我又不懂茶,你想搭讪直说便是,于是当下也不推辞,坐在他对面,静等茶水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