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架空,双作家

    ……而自杀是夜间的主题,一个人处于生存与死亡的边界线上。那也许是一种梦境。

    ——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亲爱的直美:

    见信好。

    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实在抱歉。自从回到东京以后,种种繁杂的事务一同袭来,就连入睡之前想在脑海中整理清楚,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编辑帮我分担了一部分,然而老家的事他毕竟不能插手,因此,在刚刚回国的最初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逢周末,就要乘坐新干线在东京和京都之间打个来回。在逐渐变暗的天色下靠近车窗,看到途径的城镇点起模糊的灯,我忍不住想起在麻省理工上学时,我们在学期末的考试结束后,心血来潮想要第二天去纽约逛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记忆。当晚带着胡乱收拾的行李坐上火车之后,你变魔术似的从包里取出还热着的咖啡给我。美东和本州岛的城市密度实际相差不多,但坐在车厢中,看到外面的田野上灯光闪烁,却又能明显感觉出两个国家的不同。只不过,有过去的记忆在,此种相似的景色仍然令我感到了稍许慰藉。

    我需要频繁往返于两地之间的原因,除了需要处理那些原本被我刻意无视着抛在脑后的家事,和完成那部从你我相识开始我就在为之奋力收集资料的长篇小说外,还因为我接受了一项出版社的委托,需要为一位可以称得上是有些名气的作家撰写他的人物传记。虽然你很少读当代作家的书,从事的软件开发更是与文学创作领域大相径庭,但我想大概你曾经听说过他父亲的名字:工藤优作。他本人名叫工藤新一,是推理小说家工藤优作的儿子,后者最出名的作品是“暗夜男爵”系列。他的母亲曾用名藤峰有希子,大约二十年之前,她在日本影视圈昙花一现,曾是十分耀眼的明星,随后息影结婚,生了工藤新一。自从许诺这个委托之后,我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工藤的生平,以及阅读他过往的作品上,现在我家里到处都是他的书,就连出门和编辑商讨文稿,手提包里都会带一本他的文库本。见面结束途经街道上的书店,看到工藤新一的书和他父亲的摆在一起,书封上印着他的照片,我时常会觉得这并不是他的初衷,然而在这部人物传记动笔之前,我对工藤新一的所思所想仍然一无所知。

    我不知道出版社为什么会找到我,我并不是一个传记作家,从之前写过的几部小说来看,非虚构性写作的技艺也只能说是不过尔尔。或许是因为我交稿的速度很快,而稿酬又实在低廉吧?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畅销书架上的陈列品两天就会更换一次,吸引眼球的书籍介绍和内容精选永远层出不穷,身处这样的洪流之间,似乎稍有不慎,便会被后来的新人呼啦呼啦地甩到身后去。我为了和你说过的那部长篇收集了将近四年的资料,而今刚写了十几章,中途便已经根据编辑的要求横插了将近十篇风格迥异的中短篇作品。老实说,比量着邮箱里收到的要求飞快地写完之后,看着发出的文档我自己都诧异:这居然是从我笔下流出的东西?至少第一眼看起来,它似乎和我的本心背道而驰。然而同我大学时投稿的那些作品相比,现在发表在杂志上的这些要受欢迎得多,我的人气也跟着水涨船高,编辑说再过两个月就可以为我出版这一系列的新书。当然,书封上免不了也会印上我包装后的耀眼生平与精修过的写真照片。我之前说过出书以后想送给你,但我很担心你并不会喜欢。

    通读工藤新一的所有作品花费了我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我专门为他建立了一个文件夹,阅读时遇到重要的内容也都作了注释和笔记。将记录在笔记本上的内容誊抄到文档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短暂的重读,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作家,阅读他的作品至关重要。我也查阅了一些关于他生平的资料——大部分是从那些对他父亲的解读和论述中摘录出来的,就他本人而言,他作品的知名程度远远比不上他的颜值。在网络上他有很多拥趸,似乎前几年线下签售会和见面会的人气也不逞多让。和编辑询问的时候,他说工藤新一将母亲的美丽容貌继承了十成十,就算哪一天封笔不再写作,光凭借贩售写真都仍然能赚得盆满钵满,只不过,他这两年似乎连见面会都不再开了。至于父亲的才气,则在工藤身上体现不多。工藤优作先生擅长推理小说,他的儿子却对此兴致缺缺,并没能传承父亲几度包揽日本大小奖项和畅销书榜的辉煌。

    我一共去见过工藤新一两次,两次都是在他所在的疗养机构。第一次见他时,电脑文档中有关他的传记还只草草写了目录和一行正文,第二次去见他,则是将新鲜出炉的文稿打印成厚厚一本,亲手送给他看。未经删改和修订的初稿共有二十万字,而我的两次拜访相隔不到一个半月。我至今记得工藤新一从我手中接过文稿时难以置信的神色。那是深山里一个难得的晴天,前一夜下了整晚的雪,寒冷的阳光照耀着白雪皑皑的山岭和黑色的松林,仿佛一个完全独立于文明社会的幻境。我从编辑那里拿到工藤新一的电话,当时很是吃了一惊,因为顺着这个带有区号的办公电话拨过去,接听的人并非我预想的工藤的助手或秘书,而是我前面所说的他所在的疗养机构。它位于长野县的深山里,下新干线以后还需要倒一趟巴士,再步行大约半个小时。关于这家机构,网站上介绍寥寥且语焉不详,我皱着眉查了几个小时又问了编辑,却始终没能得到一个有关工藤现状的明确答复,只好默念着“明天会有明天的风吹来”硬着头皮预约。好在接待的人员十分友善,而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带着整理过的问题清单成行。第二天,在我终于见到工藤新一之后,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辛苦了。能找到这里不容易吧?”

    他居住的处所是疗养机构所在区域中的一个独栋,位于一大片荒无人烟的场地的边缘,正对着寂寥的山间。别墅内的起居室称得上空旷,落地窗占据了整面墙,令人觉得仿佛只要坐在窗前的椅子上环顾四周,就会觉得自己的昨天、今天与尚未到来的明天都将会重复同样的步调,一成不变。我走上他门前的台阶,按响门铃,工藤新一亲自出来给我开的门——后来我知道在这个疗养机构里并没有什么管家或服务生,管你在外面默默无闻还是声名煊赫,此刻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他简单地向我点点头,虽然不是写真上冷若冰霜的样子,脸上却也没有什么表情。房间里干净又整洁,不仅毫无居住着男性的痕迹,甚至说这个区域荒无人烟也说得通。奇怪,我不知不觉把“荒无人烟”这个词重复用了两次,这是创作的忌讳,但或许你可以藉此感受到那时占据了我整个心房的荒凉之感吧!

    他问我:“喝咖啡吗?”随后便冲我招招手,踩着拖鞋往餐厅走去。我放下包跟上他,餐厅连着开放式厨房,工藤示意我坐在其中一把高脚凳上,他自己则绕到吧台后面,打开橱柜往外拿咖啡豆。他明显平时已经做熟了,连往外取豆的动作都成了□□记忆,然而就在倾倒的前一刻,他仿佛突然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硬生生停住了悬空的手,有些无奈地抬头看向我。我做了个“客随主便”的手势,他便笑了笑,继续埋头研磨他已经喝了半袋的牙买加蓝山。我们都曾很着迷咖啡,因而一看他的动作我便知道工藤也是个中老手。他朝滤杯中注水的时候,我就在一旁无声无息地看着他。按说我们相识不到五分钟,说了不到三句话,我却并不觉得这样的沉默有什么尴尬,仿佛生来就应当如此,或者说像与一个儿时熟稔的老朋友重逢,只需一个眼神便可以领会彼此的未尽之意。他将分享壶里的咖啡倒在给我的马克杯里,没有问我味道怎么样,也没有表露出任何一丝大多数人向其他人展示一项自己擅长或引以为傲的爱好的优越的矜持感,指了指起居室的沙发和扶手椅,我便会意地跟上他。

    我在来之前已经看过了许多有关他的评价与发掘出的隐私,对于这位“脸比作品有名”的作家,连以前卫著称的东京批评家们给出的评论都是毁誉参半的。工藤让我在沙发上落座,他自己则面向我,陷进窗前的一把扶手椅里,交叠双腿,右手端着咖啡,左手支在扶手椅的把手上,手指尖抵着一侧额头。我原本想从包里拿出我的采访稿,手伸到一半却又将它推了回去。虽然我有信心在将那个清单上的问题问过一遍后写出能在淳久堂或者纪伊国屋书店畅销书榜单上大卖特卖的工藤生平传记,但直觉告诉我,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在不久的将来大概会后悔不迭。因此,在放弃了原有计划,思索应该问他什么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默默地看着他。他最初还很镇定,但当这寂静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工藤新一原本的坦然神色逐渐被哭笑不得所替代。

    “你……不做个自我介绍么?”他一口喝干了他的那份咖啡,问我,“我只知道你的名字。”

    “那么,除了你的名字,我还知道关于你的许多事,也读过你所有的书。”我说道,“不过,如果你需要一个开场白的话……我叫灰原哀,今年二十五岁,大学在美国读生物制药,但现在是个写小说的。或许你已经知道了,”我耸了耸肩,“书社要为你出版一本人物传记,由我负责撰写。”我不觉得在我来之前工藤不知道这些。疗养机构需要真实姓名预约,他这种大势作家当然也有自己的责任编辑,总不会两方都没有任何知会就要求他贸贸然给陌生人开门。然而工藤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用一种明显是在快速思考的眼神注视了我一会,说:“你好,灰原哀。”我立刻意识到刚才自己假设的错误。他随后又说:“我叫工藤新一,今年三十五岁,大学在美国读心理学。曾经是个写小说的,但已经很久不写小说了。”

    我们相视一笑,他的回答和我的自我介绍使用了完全一致的格式,很难说这没有拉近我们俩之间的距离。三十五岁是青年和中年的分界,但他笑起来的时候脸庞轮廓柔和,年纪像是平白小了十岁,说与我同龄也不为过。我顺着他的话问了他的师承(他的学校就是离麻省理工不远的哈佛),发现工藤年轻时也曾经来我们的学校旁听过课堂。“真的嘛?”我说道,“可惜中间差的年级太多,不然或许在波士顿上学的时候就见过你。”他失笑:“其实我中途休学过两年……不过,十年的确是太多了。”这话说出口之后,客厅里忽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并非因为工藤叹息的十年,而是因为那之前的数字。直美,我那时忽然难以抑制地想到了你。而坐在我对面的工藤新一,我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但无疑也陷入了回忆之中。

    “好了,小姑娘,”过了一会他说道,“既然你要为我作传,又千辛万苦地找到了这个地方,你有没有什么想要问我的?或者说,采访纲要?”他的眼神在我放在身边的手包上一扫而过,眼中有促狭的笑意,“总不会是专程来找我喝咖啡的。”

    “原本是有的,喏。”我从包里找出笔记本,将那几页夹在里面的打印下来的采访稿抽出,在我们两人的面前晃了一晃。工藤抬起手似乎是想要接过,但我摇了摇头,虽然没有特意避开,但还是把稿子放到了一边,他也就放下了手。“见到你之后改主意了,”我说,“看着这个房间,端着这杯咖啡——觉得你会比较想和我聊点别的。至于采访内容就再说吧。”

    他闻言笑了,我也笑了,因为我觉得他比我刚进门的时候放松了不少。

    “嗯……你很敏锐。”他说道,“服部只说会安排写书的作家来见我,但他没提是这么聪明的朋友。”服部就是工藤的责编,书社里大名鼎鼎的明星经纪人,琴酒是他的同事,但我和他却一点都不熟。听工藤话里的意思,似乎是这位服部指定我来的,但为什么是我呢?对这一点,我依旧毫无头绪。

    “聊点什么吧?”我试探着说,既然采访稿不打算问,社交圈又没有一处重合,那也总该找些工藤喜欢谈,我又了解的,“比如谈谈马尔克斯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再比如,你刚才自我介绍时说的,为什么现在不再写小说的原因。”

    工藤抬起头,我不由自主地看向长沙发另一端台灯下摞起来摆放的几本书,从下往上,依次是《苦妓回忆录》《罪与罚》和《二手时间》。《罪》是平装本,从侧面露出的内页状态可以看出,书籍的主人丝毫不吝于在上面批注、划线和折角,因为整本书的侧面都陈旧得快要卷起来了。除了《二手时间》之外,另两本书对熟悉其作者并读过工藤新一作品的人并不陌生:至少,以我粗略通读过那两人的文学水准,已经可以看出工藤小说中基于他们高度上的致敬和创作。

    在那一瞬间,他的眼睛亮了亮:“你会西语?”我说:“学过一点,勉强能读。”他又说:“那俄语呢?”我说:“一样。”这几本书在日本都有译本,但工藤放在家里的都是原版,无独有偶,恰好是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最常读的那几版,因此一进门时甚至没有需要特意观察,信息直接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工藤摇了摇头,似乎对我陈述自己语言天赋只是泛泛的言论并不是很认同,脸上的笑意却并未减少半分,反而更甚。我原以为他还会和我说点别的,但他话音一转,开始用这两本书最初出版的语言和我交流内容。他打了我个措手不及,很是让我手忙脚乱了一阵。幸好,我的西语跟俄语虽然马虎,应付日常交流却已绰绰有余,更何况,尽管我不敢说自己了解工藤,记下来的他的作品却做不得假。直美,那一刻我忽然间意识到,见到他第一面的熟悉之感从何而来,我们对话中长久而惬意的沉默又代表了什么。我比自己以为的更加了解他,或者说早在那之前,我就明白了他需要的和不能获得之物与他之间的距离。

    关于他喜欢的作家和作品的讨论持续了很久。在讨论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停划过类似“想要和他说话的试炼真是漫长且困难”之类的弹幕,到后来话题步上正轨,这个想法却被惆怅和心痛所取代。在寂寥无人的山林包围之中,逐渐暗淡下来的天光之下,工藤新一说出的每句话,都仿佛是微暗的房间里摇曳的烛火一般。他说完一句,那烛火就不堪重负地一抖,然而就在你觉得它要彻底熄灭之时,橙红色的烛芯却又被某种不知名的物质引燃,重新散发出光和热。我们的话题始终没有围绕我们本身,而是一直都在谈论别人。我想起王尔德的话:“每个人都习惯说谎,但给他一个面具,他便会告诉你事实。”此时我所见的工藤新一,有几分在说谎,又有几分是真实的他自己呢?说得口干舌燥。中途他去给我们一人倒了杯水,回来的时候险些被踏脚凳绊了一跤,只好无奈地说:“我们打开灯吧。”

    窗帘没有拉,窗外已经完全暗了,玻璃中清晰明了地映出了客厅里的景象。我要起身帮忙,工藤制止了我,说:“被关在这种地方,拉不拉窗帘的意义似乎都不大了。”他占着手,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走到了窗户旁边。我把眼睛凑到初冬时节冰凉的玻璃上,凝神静听外面的声音。“你听见森林里的声音了吗?”几个小时以后我们已经很熟稔了,我疑惑地说,“我好像听见外面有一条狗。”

    工藤正拆开一兜饼干,闻言,那“沙啦沙啦”的声音顿了顿,随后又响起来:“好像没有。是什么样的狗呢?”

    我摇摇头。在长野县深山的密林里,不论是什么颜色的狗,大概都会被夜晚染成千篇一律的黑色。“黑狗吧?”我回答,“声音不大,应该是一条中等大小的黑狗。”

    “那是黑色的柴犬了。”工藤笑着说,“来吧,吃点饼干。”

    我道过谢,从他的英式雕花骨瓷盘中拣了一块塞进嘴里。饼干质地酥脆松软,这是我妈妈生前爱吃的。他也坐下拿起一块,慢慢咀嚼,神情若有所思,但和几个小时之前相比,那双眼睛里的情绪却多了点我看不懂的内容。白天时他一直背光,现在打开了灯,我才意识到他的眼睛是蓝色的。冰蓝色。

    我们刚刚谈论到工藤最近不再创作的理由。在我泛泛指代的时候,工藤给出了明确的时间:两年。“两年?”我奇道。这正是我抛弃自己的原生专业,一无所有地开始写作的时间,工藤知道以后,评价道:“或许正是有这样的缘分也未可知。”至于是什么样的缘分,便都在二人相视一笑的不言中了。他向我阐明他的过往和心境,我自然也得用我的经历和他交换,投桃报李似的,我们都是依赖过去创作的作家。我吃着饼干,逃避着问他停止写作的理由,他却像是迫不及待似的,自己撞了上来。“你知道的,小姑娘,”他拿起一支笔,放在两只手之间,喃喃自语一般,“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了解自己为之创造的是什么。对我而言,笔下想要描绘、撰写、传达的所有的一切,都无非是为了抵达人的心灵和感情,或者说——”他露出为难的神色。“摇撼。”我插嘴道,“对。”工藤点点头,那眼神不知为何,显得知悉又忧伤,“‘摇撼’——摇撼那些憧憬,或者说,天然存在的未经染指的感情。”

    我沉默地注视着他,忽然感觉到了疲惫。“那么,为什么无法继续写下去?”这句话我没有用声音说,而是用眼睛说的。有一阵风吹过长野的群山,令漆黑的森林为之颤动。工藤先是摇了摇头,又沉静地笑了笑,过了一会,说:“目之所及,我所看到的感情是如此苍白,以至于疾声呼吁,竟不能撼动分毫。”这句话是唱歌般的语调。

    我再次见到工藤是一个半月之后。那天夜里,我乘坐新干线返回东京,打开家门时已经将近凌晨两点。窗外的文京区已经暗了大半,远处的CBD则仍然灯火通明。我将一字未写的采访稿往地下一丢,按下电脑开机键的时候,手指和肩膀都因为激动而颤抖。在这个幽深、寂静的冬夜里,我忽然意识到,在我的心里居然存在有那么多可以用来描写他的词句,有那么多他说不出口的,应该由我来阐明的结语。我拉上窗帘,在家里废寝忘食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写了一个多月,途中错过编辑的无数邮件电话,也都不以为意。最终,他不得不跑到我家门口来敲门。我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和没洗的脸放他进来,他说:“灰原哀,我以为你死了。”并从公文包里拿出我新书的打样给我看。我怀疑他们给我和工藤的书封找了同一个设计师,因为就连作者神态和签名位置都如出一辙。我这才惊觉,没有见到工藤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

    第二次预约的步骤和第一次完全相同,大约是疗养机构接待的来访者实在太少,这次连门卫都能叫出我的名字了。我从没过脚踝的白雪中艰难地跋涉过去,远远看见工藤站在他别墅的门外,正在一边晒太阳一边往疗养机构大门的方向伸长脖子。他没有穿外套,白衬衫外只披了一件格纹的针织衫,像一个进入了年代剧的福尔摩斯。气喘吁吁地关上门,我说:“你不冷吗?”他说:“完全没有感觉。”我把带给他的礼物放在茶几上,低头去包里翻找初稿。工藤在我旁边坐下,把那束花拿起来,放到鼻子下面嗅了嗅。“是晚香玉。”他说道。

    和我上次来相比,沙发上的《苦妓回忆录》还放在那,书堆的上方又增加了一本《布里格手记》。工藤把花抱在怀里,笑着看向我。白花从东京一路翻山越岭抵达长野,虽然我尽量精心保护,边缘也难免有些蔫了。工藤把花枝贴在自己的脸上,时值白天,那香气却仍然源源不绝。

    “晚上可别放在卧室里,”我说,“查了一下,说是有毒呢。”

    他点了点头:“这季节能找到晚香玉,费心了,”又展颜一笑,“谢谢小哀。”

    他又去煮了咖啡,这一次用了意式咖啡壶,这样在他阅读传记初稿的时候我就可以自便了。刚开始的两章我们还会偶尔交流,后来,随着插在玻璃花瓶中的晚香玉散发出愈加浓烈的白花香气,起居室里也变得越来越安静。我坐在他摆在落地窗前的扶手椅上,愣愣地看着窗外冬季灿烂的阳光和寂寥的松林,工藤翻动纸页的声音仿佛读秒,在这里,时间似乎是完全停滞的,冬天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去。读完以后,他用手按了按眼睛,将稿子交还给我:“我没有什么……”他说道,“没有需要补充的。”他看起来似乎十分疲惫,眼神却是温柔的:“这已经是所有我想说的。”

    “我原本没想过你今天会读完,”我说道,“已经做好准备过几天再跑一趟了。”

    工藤摇摇头:“不用跑了。也没什么要修改的。”他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眼睛弯了弯,“下次见面,大概就是出版之后了。但我得先从这里出去,等我出去以后,就可以在外面见面了。我应该请你吃饭。”

    “好啊,”我欣然同意,“我恰好有想吃的店。那么,就期待外面见了。”

    步行离开的路上,我看到一个穿着大衣的长发女子。我离开工藤家,她却是从疗养机构入口的方向往里走。我们打了个照面,她说:“灰原小姐?是灰原小姐吗?”摘下大衣兜帽,露出下面姣好的容貌。我马上意识到她是毛利兰,便立即迎了上去,说我来给工藤送传记初稿,说早就听工藤说起过她,但这居然是第一次见面云云。她露出一个温柔的微笑,看神情颇想和我要来男友的传记初稿读一读,但唯一一份打印稿已经留给了工藤,所以她只是叹了口气。“新一很欣赏你。”她对我说道,“你每次来看他,他都很高兴。”我不由得一愣,端详她的神情语气,发现无一不是满满的诚恳。发现我在看她,毛利兰有些拘谨地侧了侧头,不好意思地福了福身。有一根松枝被雪压断,“啪”地发出脆响,我伸出手,虚扶了一下毛利兰的小臂,感觉自己甚至无法维持脸上的笑容。“我……”我刚想说,远处的森林里却传来一阵狗的叫声。那声音既凶狠又恐怖,我们俩不由得一齐扭过头去。

    是那只黑狗。一个半月不见,它以我难以置信的速度长大,在阳光触及不到的密林的掩映中一闪而逝。“又长大了吗?那条黑狗。”我忍不住说。毛利兰看了看我,轻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嗯。”

    我们在岔路口道别,留下了彼此的电话号码。对于工藤来说,毛利兰也是从外面来探望他的人,我们都是他的访客。这也是为什么他不能保留任何通讯设备,只能依靠疗养机构预约,我们却能携带电话进来的原因。那天我似乎不停地在道别,从工藤新一开始,不停地和人说“期待下次见面”和“回头见”。直美,半个月之后我收到毛利兰的消息,她邀请我去参加工藤新一的葬礼。同样的消息我也从琴酒和服部的邮件里收到。据说工藤新一指名希望我参加,但我最后还是拒绝了,他留给我的东西我也没有收。他的传记正在如火如荼地出版,直美,我想你应该可以理解我吧?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界线上,我已经经受不起又一次道别了。

    天快亮了,很难想象我写了一整晚,却只能让你看到一篇这样的东西。白天还有白天的工作,就此搁笔吧!我无时无刻不在惦记和想念着你,期待和你相见。

    你忠实的灰原哀

    窗帘关着,书桌一角燃着蜡烛,白花的香气溢满了整个房间。灰原哀放下钢笔,揉了揉酸痛的指节,将几张信纸收在一起折好,塞进信封,又在信封正面写下:直美·阿尔金特收。

    做完这些以后,她抬头看了看一边的书架。书架上摆着一张黑白照片,里面的女孩大约二十三四岁,扎着马尾辫,正冲着镜头微笑。

    她握着那封信,静静地坐了一会。随后用手拿着信封一角,移到蜡烛上方,缓慢地烧掉了。

    End

章节目录

[柯哀/新志]新雪落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芙蓉糖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芙蓉糖浆并收藏[柯哀/新志]新雪落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