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殿西室书房里,槅子中央安置一只欹器,上镌铭文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器满则覆,物盛则衰”。
先帝生性烈火冰河,直至晚年病弱方渐收敛,乃光大太祖基业的奋武之君;而今上禀赋穆如清风,持盈守成,正是承平睿文之主。
他方听政归来,仍衣天子常服,赭黄窄袍、通犀金玉环带、皂纱折上巾。正当而立盛年的今上,坐于御案之后,望去与先帝像也不像。相像的是仪度,不像的是状貌。梁劲已记不清先帝的面容,或许他们父子容貌亦有相类之处,但他印象中的先帝是个高瘦清癯的中年人,如同一竿凌霜之竹,不比今上颀长健实、风华正茂。最后一回随父兄入宫参谒时,他所见的先帝更已虚劳疾笃,寝顿积年衰惫支离,再无丈夫昂藏之态。
然而如今想来,当日更令他难以置信的是清平。她跪坐于榻前踏床上,垂首默默为先帝按摩浮肿的手,梁氏父子入室见礼亦丝毫未阻碍其动作,因而他几乎以为她也是阁中内人。直至四兄弟先行告退,她才抬头望了他一眼。那一瞬他见她神色平静中掩不住的憔悴,与原先的鲜妍明丽大相径庭。
彼时他作何感想呢?当时他们尚是熟不拘礼的友伴,况且他一向不开窍,所以想的大约是她纯孝可嘉……就像林蔚,自从得知先帝的真实病情,便不再热衷于给大内所有人添乱了。
他与清平的最后一面就是如此荒诞草率。
自从得知随后要赴中宫见清平,梁劲便想起这些往事来。即使在之前,长兄与天子的交谈他也无甚参与。世间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况且诏令虽下,成婚犹远,尚主关系梁氏全族,唯独与他本人干系不大。在乾元殿中半日,今上口中的“梁卿”十有八九是指梁劭,警坐陪侍的梁劲只觉百无聊赖。
出来之后,还是梁劭揩着额角细汗,与向衡议论方才的奏对。这君臣三人少时同窗宫学,却早已今非昔比。梁劭并非侍从近臣,除去正至、朔望等大朝参,唯有于五日一度的“百官大起居”时,遥遥望拜御座上的天子罢了。
而梁劲走在他们身后,偶尔应答两句,显得更像个僭衣九品公服的伴当。
待入了坤宁殿西阁,起初情形也是相似。裴皇后同曹夫人等女眷叙谈将毕,如今对着新至的梁家两兄弟,开口只余一番客气的场面话。
中宫祖父裴道弼,其名爵与梁景先同列,皆有拓土开疆、共襄定鼎之功。但若单以年岁论,其实相差一代人,梁景先算是裴道弼的子侄辈。他立身扬名颇早,是元从中唯一勉强与先帝年龄相仿之人,故君臣私交甚笃,乃至传言欲为婚姻。然裴氏因初代家主道弼早逝而中落,在裴皇后选为储妃之前,当今国丈昆仲与梁景先不可同日而语,两家交通仅限于节下人情往来,是以裴皇后与梁劲兄弟虽出身相类,却素昧平生。
梁劲耐着性子听母嫂兄姊与中宫又闲话一阵,终于她微笑道:“蕙娘,去请长公主来罢。”
尚宫局司言任蕙卿领命而退,其芳名梁劲曾听母嫂提及许多次。梁氏内眷则识趣地离座告退,每人走时都望了梁劲一眼,目光各异。
不知为何,他们的神情令他感觉先前有事发生。幸而未待他再次陷入琢磨,清平便进殿来了。
兴许是他自己三年来亦长高许多的缘故,十七岁的清平在他眼中依然瘦小。她今日应是着意妆扮过,衣饰工致,施黛抹朱;然而身形依旧单薄,神色清清淡淡,所以看去并不秾艳,反而愈见纤弱,像个扮作成人的小孩子。唇点得嫣红,便衬得面孔上未施胭脂之处愈加苍白,梁劲素日不大注意女子妆容,此刻甚至不能确定那苍白是否只是傅粉的缘故。仿佛髻上零星几点珠翠,于她也过分沉重了。
这不是他认识的林苒。清平长公主静立于他面前,新进驸马都尉梁劲望着她,却难以想象她曾是那个总角小姑娘,因长于父兄之手而爱作男装,与宫学同窗们一处观射柳时,肆无忌惮地随众挥臂叫好,浑不在意彩楼上诸女眷古怪的目光。
先帝从未将她交予嫔御抚育,一直亲自教养,但他约莫是不知如何养育女儿,视她一如她两位兄长,致使她性情举止与寻常闺秀贵女迥然不同。从前的她明快爽朗,一脉纯真欢喜,远非如今端方却疏淡的模样。
有一瞬他想或许她又是像幼时那般,应酬外客时矜重典雅,而一旦见到其中有熟悉之人,便偷空对那人眨眼笑。他小的时候随母嫂入宫,她甚至会悄悄对他做鬼脸。
可是他的念头落空了。
梁劲头脑像是生了锈,幸而自幼训教出的礼仪本能还在。他机械地离座长揖,口称“长主”。林苒的还礼亦得体而淡泊,并无一丝逾矩或亲密。
裴皇后满意地起身。“好了,你们就在这里说说话罢。”见梁劲神色有异,又关切道:“梁都尉身体不适么?”
他定一定神,否认道:“臣只是见长公主玉容宛若天人,不胜惶恐。”
裴皇后对此拙劣恭维付之一笑,转入内殿去了。近侍宫官随从离去,而殿中依然内人环立,足足十余双耳目陪着他们“说说话”。
林苒默默行至他对面落座。两人一时无言,内人们皆垂首侍立,偶尔偷眼望来。殿里刻漏嘀嗒之声无比清晰,遥遥可闻中庭传来的虫鸣鸟叫。
最终还是梁劲先开口:“长主别来无恙。”
恐怕任何曾于三年前见过她的人,此时都不能衷心说出“无恙”。他说完就有些后悔,这样显得不知是谁更生疏了。
林苒笑了笑:“经年不见,十一兄风采更胜往昔。”
梁劲心底承认这话至少有几分真。两年国子监求学令他不复甫束发时的稚涩,神气温润了许多。在郊祀典礼与正至大朝会上,身着太常礼官的朝服立班时,再不至于像是沐猴而冠。
梁景先是名儒将,相貌亦文秀不类武人,年轻时提兵临敌总要佩戴青铜鬼面。家中长辈亲戚有时也说他兄弟四人生得好,“个个承了父亲”。且不论真假,关键是清平与他们不同,她之前从未对他的形相予以置评。梁劲一时不知怎么回应才是,原来面对昔日密友的客套恭维是这种感觉。
今上与他长兄叙谈时也是如此么?
“要不要试一下我点的茶?”
“啊?”他一怔才反应过来,点汤是暗示送客,但主人亲手点汤大约不是。“哦,好。谢长主赐茶。”
于是林苒举目示意殿中内人,有几名敛衽而退。“十一兄,”她轻声道,“你还是像从前那样称呼我罢。”
“这……不太合适。”
“你已经是驸马都尉了。”林苒似笑非笑。
此时的她才有些三年前的慧黠模样,但梁劲着实不欲令天子夫妇以为自己是个浮薄浪子。林苒见他努力思索回话而不得,遂叹道:“至少你可以同常人一般呼我封号。”
梁劲的答复是拱手应喏。
幸而这时内人们送了茶具来,她终于放过他一马,起身行至茶席后坐下,开始点茶。
京中数年前才兴起此技艺,不过梁劲的三嫂章氏出身福建望族,于兹颇精通,随他三兄回京时在家里展示过几回。家中女眷艳羡不已,多半随之习学起来,所以他也算见识过世面。大内命妇往来络绎不绝,消息自然更灵通,他依稀记得清平从前也说过想学茶道,彼时他与林蔚还取笑说这等娴静之事不适合她做。
坤宁殿内人颇大方,所备茶饼是名贵的小龙团,水则看不出品类。林苒用银汤瓶烹水,茶饼则先刮去外层膏油,裹纸锤碎,再置于舟形独轮银碾中研磨,最后以绢罗反复过筛,直至茶末轻细如粉尘。汤瓶中水沸至鱼目、蟹眼连绎迸跃时离火,取一青黑兔毫盏,先炙盏,再抄入一杓茶粉,右手持竹筅,左手提汤瓶缓缓注水入盏。其间需量茶受汤,先注入少量水,将茶粉调如融胶,尔后环注盏畔,同时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梁劲曾数见三嫂击拂,其势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点出的茶面上,灿然生沫如疏星皎月。最佳时,沫浡咬盏若一瓯春雪,可以再行勾画图案,名为“水丹青”。林苒技艺不比她娴熟,更不能作水丹青,但盏中茶汤也做到了色泽纯白、馨香四达。
他接过茶盏来品鉴,心里五味杂陈,反而完全不知这茶汤是何味,更不必提三嫂教过的什么“香、甘、重、滑”了。*
“如何?”林苒望着他。
记忆中活泼精灵的小女孩儿与眼前雍容沉静的少女不断交错,梁劲鬼使神差般答道:“不算糟蹋了小龙团。”
林苒笑了。纵使她及时举袖掩口,他仍看得出那是如从前一般真心的笑,皓齿微露,明眸光耀。
“十一兄,”她笑道,“无愧于我自小这样唤你。在你之前,我两位兄长都是那么说的。”
先帝生性烈火冰河,直至晚年病弱方渐收敛,乃光大太祖基业的奋武之君;而今上禀赋穆如清风,持盈守成,正是承平睿文之主。
他方听政归来,仍衣天子常服,赭黄窄袍、通犀金玉环带、皂纱折上巾。正当而立盛年的今上,坐于御案之后,望去与先帝像也不像。相像的是仪度,不像的是状貌。梁劲已记不清先帝的面容,或许他们父子容貌亦有相类之处,但他印象中的先帝是个高瘦清癯的中年人,如同一竿凌霜之竹,不比今上颀长健实、风华正茂。最后一回随父兄入宫参谒时,他所见的先帝更已虚劳疾笃,寝顿积年衰惫支离,再无丈夫昂藏之态。
然而如今想来,当日更令他难以置信的是清平。她跪坐于榻前踏床上,垂首默默为先帝按摩浮肿的手,梁氏父子入室见礼亦丝毫未阻碍其动作,因而他几乎以为她也是阁中内人。直至四兄弟先行告退,她才抬头望了他一眼。那一瞬他见她神色平静中掩不住的憔悴,与原先的鲜妍明丽大相径庭。
彼时他作何感想呢?当时他们尚是熟不拘礼的友伴,况且他一向不开窍,所以想的大约是她纯孝可嘉……就像林蔚,自从得知先帝的真实病情,便不再热衷于给大内所有人添乱了。
他与清平的最后一面就是如此荒诞草率。
自从得知随后要赴中宫见清平,梁劲便想起这些往事来。即使在之前,长兄与天子的交谈他也无甚参与。世间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况且诏令虽下,成婚犹远,尚主关系梁氏全族,唯独与他本人干系不大。在乾元殿中半日,今上口中的“梁卿”十有八九是指梁劭,警坐陪侍的梁劲只觉百无聊赖。
出来之后,还是梁劭揩着额角细汗,与向衡议论方才的奏对。这君臣三人少时同窗宫学,却早已今非昔比。梁劭并非侍从近臣,除去正至、朔望等大朝参,唯有于五日一度的“百官大起居”时,遥遥望拜御座上的天子罢了。
而梁劲走在他们身后,偶尔应答两句,显得更像个僭衣九品公服的伴当。
待入了坤宁殿西阁,起初情形也是相似。裴皇后同曹夫人等女眷叙谈将毕,如今对着新至的梁家两兄弟,开口只余一番客气的场面话。
中宫祖父裴道弼,其名爵与梁景先同列,皆有拓土开疆、共襄定鼎之功。但若单以年岁论,其实相差一代人,梁景先算是裴道弼的子侄辈。他立身扬名颇早,是元从中唯一勉强与先帝年龄相仿之人,故君臣私交甚笃,乃至传言欲为婚姻。然裴氏因初代家主道弼早逝而中落,在裴皇后选为储妃之前,当今国丈昆仲与梁景先不可同日而语,两家交通仅限于节下人情往来,是以裴皇后与梁劲兄弟虽出身相类,却素昧平生。
梁劲耐着性子听母嫂兄姊与中宫又闲话一阵,终于她微笑道:“蕙娘,去请长公主来罢。”
尚宫局司言任蕙卿领命而退,其芳名梁劲曾听母嫂提及许多次。梁氏内眷则识趣地离座告退,每人走时都望了梁劲一眼,目光各异。
不知为何,他们的神情令他感觉先前有事发生。幸而未待他再次陷入琢磨,清平便进殿来了。
兴许是他自己三年来亦长高许多的缘故,十七岁的清平在他眼中依然瘦小。她今日应是着意妆扮过,衣饰工致,施黛抹朱;然而身形依旧单薄,神色清清淡淡,所以看去并不秾艳,反而愈见纤弱,像个扮作成人的小孩子。唇点得嫣红,便衬得面孔上未施胭脂之处愈加苍白,梁劲素日不大注意女子妆容,此刻甚至不能确定那苍白是否只是傅粉的缘故。仿佛髻上零星几点珠翠,于她也过分沉重了。
这不是他认识的林苒。清平长公主静立于他面前,新进驸马都尉梁劲望着她,却难以想象她曾是那个总角小姑娘,因长于父兄之手而爱作男装,与宫学同窗们一处观射柳时,肆无忌惮地随众挥臂叫好,浑不在意彩楼上诸女眷古怪的目光。
先帝从未将她交予嫔御抚育,一直亲自教养,但他约莫是不知如何养育女儿,视她一如她两位兄长,致使她性情举止与寻常闺秀贵女迥然不同。从前的她明快爽朗,一脉纯真欢喜,远非如今端方却疏淡的模样。
有一瞬他想或许她又是像幼时那般,应酬外客时矜重典雅,而一旦见到其中有熟悉之人,便偷空对那人眨眼笑。他小的时候随母嫂入宫,她甚至会悄悄对他做鬼脸。
可是他的念头落空了。
梁劲头脑像是生了锈,幸而自幼训教出的礼仪本能还在。他机械地离座长揖,口称“长主”。林苒的还礼亦得体而淡泊,并无一丝逾矩或亲密。
裴皇后满意地起身。“好了,你们就在这里说说话罢。”见梁劲神色有异,又关切道:“梁都尉身体不适么?”
他定一定神,否认道:“臣只是见长公主玉容宛若天人,不胜惶恐。”
裴皇后对此拙劣恭维付之一笑,转入内殿去了。近侍宫官随从离去,而殿中依然内人环立,足足十余双耳目陪着他们“说说话”。
林苒默默行至他对面落座。两人一时无言,内人们皆垂首侍立,偶尔偷眼望来。殿里刻漏嘀嗒之声无比清晰,遥遥可闻中庭传来的虫鸣鸟叫。
最终还是梁劲先开口:“长主别来无恙。”
恐怕任何曾于三年前见过她的人,此时都不能衷心说出“无恙”。他说完就有些后悔,这样显得不知是谁更生疏了。
林苒笑了笑:“经年不见,十一兄风采更胜往昔。”
梁劲心底承认这话至少有几分真。两年国子监求学令他不复甫束发时的稚涩,神气温润了许多。在郊祀典礼与正至大朝会上,身着太常礼官的朝服立班时,再不至于像是沐猴而冠。
梁景先是名儒将,相貌亦文秀不类武人,年轻时提兵临敌总要佩戴青铜鬼面。家中长辈亲戚有时也说他兄弟四人生得好,“个个承了父亲”。且不论真假,关键是清平与他们不同,她之前从未对他的形相予以置评。梁劲一时不知怎么回应才是,原来面对昔日密友的客套恭维是这种感觉。
今上与他长兄叙谈时也是如此么?
“要不要试一下我点的茶?”
“啊?”他一怔才反应过来,点汤是暗示送客,但主人亲手点汤大约不是。“哦,好。谢长主赐茶。”
于是林苒举目示意殿中内人,有几名敛衽而退。“十一兄,”她轻声道,“你还是像从前那样称呼我罢。”
“这……不太合适。”
“你已经是驸马都尉了。”林苒似笑非笑。
此时的她才有些三年前的慧黠模样,但梁劲着实不欲令天子夫妇以为自己是个浮薄浪子。林苒见他努力思索回话而不得,遂叹道:“至少你可以同常人一般呼我封号。”
梁劲的答复是拱手应喏。
幸而这时内人们送了茶具来,她终于放过他一马,起身行至茶席后坐下,开始点茶。
京中数年前才兴起此技艺,不过梁劲的三嫂章氏出身福建望族,于兹颇精通,随他三兄回京时在家里展示过几回。家中女眷艳羡不已,多半随之习学起来,所以他也算见识过世面。大内命妇往来络绎不绝,消息自然更灵通,他依稀记得清平从前也说过想学茶道,彼时他与林蔚还取笑说这等娴静之事不适合她做。
坤宁殿内人颇大方,所备茶饼是名贵的小龙团,水则看不出品类。林苒用银汤瓶烹水,茶饼则先刮去外层膏油,裹纸锤碎,再置于舟形独轮银碾中研磨,最后以绢罗反复过筛,直至茶末轻细如粉尘。汤瓶中水沸至鱼目、蟹眼连绎迸跃时离火,取一青黑兔毫盏,先炙盏,再抄入一杓茶粉,右手持竹筅,左手提汤瓶缓缓注水入盏。其间需量茶受汤,先注入少量水,将茶粉调如融胶,尔后环注盏畔,同时搅动茶膏,渐加击拂。
梁劲曾数见三嫂击拂,其势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点出的茶面上,灿然生沫如疏星皎月。最佳时,沫浡咬盏若一瓯春雪,可以再行勾画图案,名为“水丹青”。林苒技艺不比她娴熟,更不能作水丹青,但盏中茶汤也做到了色泽纯白、馨香四达。
他接过茶盏来品鉴,心里五味杂陈,反而完全不知这茶汤是何味,更不必提三嫂教过的什么“香、甘、重、滑”了。*
“如何?”林苒望着他。
记忆中活泼精灵的小女孩儿与眼前雍容沉静的少女不断交错,梁劲鬼使神差般答道:“不算糟蹋了小龙团。”
林苒笑了。纵使她及时举袖掩口,他仍看得出那是如从前一般真心的笑,皓齿微露,明眸光耀。
“十一兄,”她笑道,“无愧于我自小这样唤你。在你之前,我两位兄长都是那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