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元八年春末。
晨雾方歇,新芽初展,曙光撕破五更的夜色,伴着朦朦远远的传来的更人“天下长安”悠长的尾音,赵王府负责洒扫的仆妇们,要赶在主子们起床之前,将王府内外清扫妥当。
跃华阁滨水而建,比其他屋宇更加超市阴暗,临近夏日,不免蚊虫滋生,一行仆妇手持艾草或蒿草各处熏过一遍,早早就在阁中的门窗换成纱窗、挂起帘子。
大宫女苏方为首,后面跟着四五个丫鬟捧着银盆,巾帕,香珠,香料等物,进了阁楼。
霞光透过上窄下宽覆斗丝罗帐,照进了昏暗的架子床内,逐渐印亮床内人的脸庞,孟朝着一身玉白绸的中衣,肤色胜雪,却紧盯着纱帐上绣着的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纹,外面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一丝不漏的都进入了耳中。
“孺人醒醒,已是卯初时分。”苏方先行独自进入,一面细声唤孟朝起床,一面卷起帘帐,更多的晨光撒进了罗帐内。
孟朝缓缓挪转了目光,与苏方对了个正着。
苏方吓了一跳,也不知道自家孺人什么时候醒的。
“孺人可是昨夜没睡好?”
孟朝好像经历了一场醒不过来的噩梦,梦里的她好累,好累。绷紧的神经,虚弱的身体,崩溃的情感,无数经历和情绪的堆叠,让此刻的她不知身在何处。
苏方的出现让孟朝终于拽回了一缕神识。
没有反应的孟朝让苏方疑惑起来,伸手摸了摸孟朝的额头,自言自语道:“没发烧啊!”手腕忽然被抓住,苏方低头与孟朝对视。
“苏,苏方。”
“是我,我在!”今日的孟朝有点反常。
孟朝一入赵王府,苏方就是她最亲近,最亲密的侍女,陪着她走过了许多难捱的日子。却为了她挡了灾祸,死于內狱,被抬出来的时候,浑身没有一片好皮肤。
她上辈子做了许多错事,苏方是她此生最大的遗憾,等她有了权利,再挽不回苏方的性命。
孟朝一时间心中翻江倒海,情难自已,抱着苏方,霎时间泪如雨下。
“娘娘!”苏方面对岑珉的情绪的突然宣泄,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眼前的苏方身体温热,脉搏砰砰的跳动,声音温柔。
梳妆台雕花的银镜映出一张鲜艳夺目的俏脸,两眼顾盼神飞,鼻骨高挑而有神,双唇薄而圆润,炯炯有神,五官契合,有一种张扬的美丽。
孟朝确定,她这是又活过来了。
扶着她肩膀的一双玉手,光滑润泽,海棠红染就得指甲也有一寸长,十个指甲修饰的整整齐齐。
“今年是哪一年?”
“啊,娘娘,今年是嘉元八年。”苏方觉得今天的娘娘好像变了,摸不准娘娘要做什么。
孟朝惊讶的语气都结巴起来:“嘉元八年,八年。”
嘉元七年冬,六皇子赵王绪,自藩地被召回中都。
嘉元八年十一月月,世宗驾崩,赵王灵前继位,承继大统。
孟朝终于意识到,自己回到了十七岁的那年,回到了自己还在赵王府做赵孺人的那年,那段青春正好的年华。
也就是说不知是哪位神灵,给了她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她的迫切的直追着苏方问“现在是几月份?”
“六月了”
孟朝喃喃道:“还有两个月。”
苏方是真听不懂了。
“我伺候孺人起床吧,今日忙起来,孺人怕也不得闲,这会子尽力歇一歇吧。”
孟朝想起来了,赵王妃胡氏身体不好,出身也不过中等官宦之家,诸事繁忙,力有未逮。王府后宅琐事,平日里是她身边几个姑姑照管,孟朝进府后,赵王妃胡氏正怀着身孕,怀相不好,索性将一应琐事,都交给了赵王的姬妾们处理。
因着孟朝自进府后,无所依仗,小心勤谨的侍奉赵王和赵王妃,赵王妃胡氏看中她这份勤谨,有意拉拔她,刚开始将管理庭赵王府园苑和蔬果的一摊子事交给了她,孟朝日夜操心,勤勉好学,又有几分能力,颇得赵王妃胡氏的赞许,由此方抬起了头,在赵王府立住了脚。
孟朝是第一波随赵王回的中都,后宅无人做主,她便自行处置,赵王妃胡氏回中都后,看她处置的井井有条,也倚为臂膀,让她与赵王侧妃万氏共同处置后宅事物,而胡氏自己忙着长袖善舞,应对宫里各位娘娘和各路诰命夫人,难以脱身。
如今她正管着赵王府后宅的一摊子事,日日忙碌,为了撑着面子,身体不适已久,犹然强撑。
“苏方,我不舒服,心跳的突突的,浑身乏力,去召太医。”
重活一世,孟朝后宅管理之事,已经毫无兴趣,更何况,她接下来要忙的就是赵王纳开国郡公的孙女-李茹为侧妃的婚事。
开国郡公李家做的好一颗墙头草,原本大姑娘嫁给了惠明太子,结果惠明太子殁了,赵王妃带着太子孩子,孤儿寡母的迁出了东宫。眼瞅着赵王被召回了中都,又请皇后居中说和,下了懿旨,将李茹册封为赵王侧妃。
六月十六日,正是钦天监卜的好日子,李茹进赵王府的日子。
李茹的婚事,孟朝伸一指头也觉得恶心,这辈子若是她为了李茹,忙前忙后,累病了自个,那可就真真的愚蠢至极。
跃华阁外几个捧盆端茶的小丫鬟等的焦急起来,这热水都要凉了,平日里她们早该进去,这会子都过了一盏茶的时间,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
正疑惑间,苏方推门而出,转向小丫鬟云蕊,你带着她们好好伺候孺人净面。今日孺人身体极为不适,需得请太医诊治,我去向赵王妃娘娘告假。”
云蕊应是。
---
苏方到了仪元殿,将情形一五一十的回禀了赵王妃胡氏身边的莲芳姑姑。
只是不凑巧的很,赵王妃胡氏已经更衣完毕,出了赵王府,往宫中谒见皇后去了。
莲芳做主,连忙让苏方拿了对牌,又派几个太监跟着,去到赵王的太医署内请值班太医为孟孺人请脉。
只是,各处管事嬷嬷并管事太监都已经聚集在后院三间抱厦内,等着向主子汇报各色事务。
孟孺人突然病了,她手中的这摊子事,也无奈暂时搁置一下,除了紧要的,其他的都等太医瞧过再说,若是一时半刻好不起来,也要秉明赵王妃另行分派。若是吃两剂药便能松快些,也不用耽误。仍旧由孟孺人处置。
眼瞅着赵王就是下一任的储君,府内府外,诸事陡增,赵王府内人人都忙的脚不沾地,唯恐出了差错,误了王爷的大事。
几个嬷嬷暗中嘟囔了几句,昨日还好好地,怎滴今日便病了,说也无法,又恐误了事,各人散开各自做事去了。
——
跃华阁内,除苏方外的年轻宫女,依着规矩,都纷纷躲了出去,并不敢露面。
阁内一位蓝衣首领太监带着四名小太监垂手侍立,四位老嬷嬷将帷帐放下,肃立床榻左右,阁外还有几名小太监听候差遣,全幅阵仗以保万全,无意外发生。
来的是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太医,看着医术极为高明的样子。
老太医行了礼,首领太监请他坐下。
隔着帘帐,孟朝伸出一双玉手,海棠红染就得指甲也有一寸长,十个指甲修饰的整整齐齐,老嬷嬷拿出一方素白锦帕,盖在手腕之上。
老太医告了罪,方扶手搭脉。
半日低头不语,将脉切了又切,胡子捋了又捋。
孟朝淡定的很,她并非虚报疾病,这些日子,她实在是累的脸色不好,眼下青黑一片。哪怕孟朝刚刚清醒过来,都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虚亏,也就是仗着年轻底子好,勉力撑着。
“老朽敢问娘娘,最近的一次月事是何时候。”老太医问。
讳疾不忌医,苏方代为回答道:“孺人是前日来的,尚未去的。”
“上次呢?”
“是一个半月以前。”
老太医又切了切脉,请宫人掀开帘帐看了看脸色。
方才开口道:“阴在手下,虚涩燥急,脉沉细无力,滋养无源,更兼气血两虚,有流产之兆。”
一语惊呆众人。
孟朝难以消化:“你说什么?”
老太医道:“娘娘已经怀孕两月有余,如今胎像不稳,出现小红,娘娘要安心修养,保胎为上。”
老太医的话,将这满屋子的肃静炸的粉碎,一屋子的人喜不自禁。
蓝衣领头太监尤为喜形于色:“褚太医,要不要紧,孺人这胎能不能保得住。”
褚太医:“臣为娘娘开一方安胎药,娘娘服下,若是三日内,无有继续流血,则保胎有望,臣再请脉,再为娘娘更换药方。”
蓝衣领头太监原是赵王的大伴之一,总管后宅一切要务,率先向孟朝贺喜:“恭喜孺人,贺喜孺人,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奴婢立刻向赵王殿下,赵王妃娘娘禀报,请孺人娘娘安心保胎,殿下和娘娘必有厚赏。”
赵王万事皆好,美中不足的是成婚五载,子嗣艰难,府中成活了赵王妃的一位皇孙,和万侧妃所出的一个女儿,陆孺人出的一个女儿。赵王妃娘娘早发了话下去,谁若是能为殿下诞下皇嗣,不管出身如何,都将为其请封侧妃之位。
众太监嬷嬷一齐向孟朝贺喜。
孟朝半是酸涩,半是欣喜,一时之间五味杂陈,原来,她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身孕。
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愁,赵王的后院漾起阵阵涟漪。
晨雾方歇,新芽初展,曙光撕破五更的夜色,伴着朦朦远远的传来的更人“天下长安”悠长的尾音,赵王府负责洒扫的仆妇们,要赶在主子们起床之前,将王府内外清扫妥当。
跃华阁滨水而建,比其他屋宇更加超市阴暗,临近夏日,不免蚊虫滋生,一行仆妇手持艾草或蒿草各处熏过一遍,早早就在阁中的门窗换成纱窗、挂起帘子。
大宫女苏方为首,后面跟着四五个丫鬟捧着银盆,巾帕,香珠,香料等物,进了阁楼。
霞光透过上窄下宽覆斗丝罗帐,照进了昏暗的架子床内,逐渐印亮床内人的脸庞,孟朝着一身玉白绸的中衣,肤色胜雪,却紧盯着纱帐上绣着的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纹,外面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一丝不漏的都进入了耳中。
“孺人醒醒,已是卯初时分。”苏方先行独自进入,一面细声唤孟朝起床,一面卷起帘帐,更多的晨光撒进了罗帐内。
孟朝缓缓挪转了目光,与苏方对了个正着。
苏方吓了一跳,也不知道自家孺人什么时候醒的。
“孺人可是昨夜没睡好?”
孟朝好像经历了一场醒不过来的噩梦,梦里的她好累,好累。绷紧的神经,虚弱的身体,崩溃的情感,无数经历和情绪的堆叠,让此刻的她不知身在何处。
苏方的出现让孟朝终于拽回了一缕神识。
没有反应的孟朝让苏方疑惑起来,伸手摸了摸孟朝的额头,自言自语道:“没发烧啊!”手腕忽然被抓住,苏方低头与孟朝对视。
“苏,苏方。”
“是我,我在!”今日的孟朝有点反常。
孟朝一入赵王府,苏方就是她最亲近,最亲密的侍女,陪着她走过了许多难捱的日子。却为了她挡了灾祸,死于內狱,被抬出来的时候,浑身没有一片好皮肤。
她上辈子做了许多错事,苏方是她此生最大的遗憾,等她有了权利,再挽不回苏方的性命。
孟朝一时间心中翻江倒海,情难自已,抱着苏方,霎时间泪如雨下。
“娘娘!”苏方面对岑珉的情绪的突然宣泄,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眼前的苏方身体温热,脉搏砰砰的跳动,声音温柔。
梳妆台雕花的银镜映出一张鲜艳夺目的俏脸,两眼顾盼神飞,鼻骨高挑而有神,双唇薄而圆润,炯炯有神,五官契合,有一种张扬的美丽。
孟朝确定,她这是又活过来了。
扶着她肩膀的一双玉手,光滑润泽,海棠红染就得指甲也有一寸长,十个指甲修饰的整整齐齐。
“今年是哪一年?”
“啊,娘娘,今年是嘉元八年。”苏方觉得今天的娘娘好像变了,摸不准娘娘要做什么。
孟朝惊讶的语气都结巴起来:“嘉元八年,八年。”
嘉元七年冬,六皇子赵王绪,自藩地被召回中都。
嘉元八年十一月月,世宗驾崩,赵王灵前继位,承继大统。
孟朝终于意识到,自己回到了十七岁的那年,回到了自己还在赵王府做赵孺人的那年,那段青春正好的年华。
也就是说不知是哪位神灵,给了她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她的迫切的直追着苏方问“现在是几月份?”
“六月了”
孟朝喃喃道:“还有两个月。”
苏方是真听不懂了。
“我伺候孺人起床吧,今日忙起来,孺人怕也不得闲,这会子尽力歇一歇吧。”
孟朝想起来了,赵王妃胡氏身体不好,出身也不过中等官宦之家,诸事繁忙,力有未逮。王府后宅琐事,平日里是她身边几个姑姑照管,孟朝进府后,赵王妃胡氏正怀着身孕,怀相不好,索性将一应琐事,都交给了赵王的姬妾们处理。
因着孟朝自进府后,无所依仗,小心勤谨的侍奉赵王和赵王妃,赵王妃胡氏看中她这份勤谨,有意拉拔她,刚开始将管理庭赵王府园苑和蔬果的一摊子事交给了她,孟朝日夜操心,勤勉好学,又有几分能力,颇得赵王妃胡氏的赞许,由此方抬起了头,在赵王府立住了脚。
孟朝是第一波随赵王回的中都,后宅无人做主,她便自行处置,赵王妃胡氏回中都后,看她处置的井井有条,也倚为臂膀,让她与赵王侧妃万氏共同处置后宅事物,而胡氏自己忙着长袖善舞,应对宫里各位娘娘和各路诰命夫人,难以脱身。
如今她正管着赵王府后宅的一摊子事,日日忙碌,为了撑着面子,身体不适已久,犹然强撑。
“苏方,我不舒服,心跳的突突的,浑身乏力,去召太医。”
重活一世,孟朝后宅管理之事,已经毫无兴趣,更何况,她接下来要忙的就是赵王纳开国郡公的孙女-李茹为侧妃的婚事。
开国郡公李家做的好一颗墙头草,原本大姑娘嫁给了惠明太子,结果惠明太子殁了,赵王妃带着太子孩子,孤儿寡母的迁出了东宫。眼瞅着赵王被召回了中都,又请皇后居中说和,下了懿旨,将李茹册封为赵王侧妃。
六月十六日,正是钦天监卜的好日子,李茹进赵王府的日子。
李茹的婚事,孟朝伸一指头也觉得恶心,这辈子若是她为了李茹,忙前忙后,累病了自个,那可就真真的愚蠢至极。
跃华阁外几个捧盆端茶的小丫鬟等的焦急起来,这热水都要凉了,平日里她们早该进去,这会子都过了一盏茶的时间,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
正疑惑间,苏方推门而出,转向小丫鬟云蕊,你带着她们好好伺候孺人净面。今日孺人身体极为不适,需得请太医诊治,我去向赵王妃娘娘告假。”
云蕊应是。
---
苏方到了仪元殿,将情形一五一十的回禀了赵王妃胡氏身边的莲芳姑姑。
只是不凑巧的很,赵王妃胡氏已经更衣完毕,出了赵王府,往宫中谒见皇后去了。
莲芳做主,连忙让苏方拿了对牌,又派几个太监跟着,去到赵王的太医署内请值班太医为孟孺人请脉。
只是,各处管事嬷嬷并管事太监都已经聚集在后院三间抱厦内,等着向主子汇报各色事务。
孟孺人突然病了,她手中的这摊子事,也无奈暂时搁置一下,除了紧要的,其他的都等太医瞧过再说,若是一时半刻好不起来,也要秉明赵王妃另行分派。若是吃两剂药便能松快些,也不用耽误。仍旧由孟孺人处置。
眼瞅着赵王就是下一任的储君,府内府外,诸事陡增,赵王府内人人都忙的脚不沾地,唯恐出了差错,误了王爷的大事。
几个嬷嬷暗中嘟囔了几句,昨日还好好地,怎滴今日便病了,说也无法,又恐误了事,各人散开各自做事去了。
——
跃华阁内,除苏方外的年轻宫女,依着规矩,都纷纷躲了出去,并不敢露面。
阁内一位蓝衣首领太监带着四名小太监垂手侍立,四位老嬷嬷将帷帐放下,肃立床榻左右,阁外还有几名小太监听候差遣,全幅阵仗以保万全,无意外发生。
来的是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太医,看着医术极为高明的样子。
老太医行了礼,首领太监请他坐下。
隔着帘帐,孟朝伸出一双玉手,海棠红染就得指甲也有一寸长,十个指甲修饰的整整齐齐,老嬷嬷拿出一方素白锦帕,盖在手腕之上。
老太医告了罪,方扶手搭脉。
半日低头不语,将脉切了又切,胡子捋了又捋。
孟朝淡定的很,她并非虚报疾病,这些日子,她实在是累的脸色不好,眼下青黑一片。哪怕孟朝刚刚清醒过来,都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虚亏,也就是仗着年轻底子好,勉力撑着。
“老朽敢问娘娘,最近的一次月事是何时候。”老太医问。
讳疾不忌医,苏方代为回答道:“孺人是前日来的,尚未去的。”
“上次呢?”
“是一个半月以前。”
老太医又切了切脉,请宫人掀开帘帐看了看脸色。
方才开口道:“阴在手下,虚涩燥急,脉沉细无力,滋养无源,更兼气血两虚,有流产之兆。”
一语惊呆众人。
孟朝难以消化:“你说什么?”
老太医道:“娘娘已经怀孕两月有余,如今胎像不稳,出现小红,娘娘要安心修养,保胎为上。”
老太医的话,将这满屋子的肃静炸的粉碎,一屋子的人喜不自禁。
蓝衣领头太监尤为喜形于色:“褚太医,要不要紧,孺人这胎能不能保得住。”
褚太医:“臣为娘娘开一方安胎药,娘娘服下,若是三日内,无有继续流血,则保胎有望,臣再请脉,再为娘娘更换药方。”
蓝衣领头太监原是赵王的大伴之一,总管后宅一切要务,率先向孟朝贺喜:“恭喜孺人,贺喜孺人,这真是天大的喜事。”
“奴婢立刻向赵王殿下,赵王妃娘娘禀报,请孺人娘娘安心保胎,殿下和娘娘必有厚赏。”
赵王万事皆好,美中不足的是成婚五载,子嗣艰难,府中成活了赵王妃的一位皇孙,和万侧妃所出的一个女儿,陆孺人出的一个女儿。赵王妃娘娘早发了话下去,谁若是能为殿下诞下皇嗣,不管出身如何,都将为其请封侧妃之位。
众太监嬷嬷一齐向孟朝贺喜。
孟朝半是酸涩,半是欣喜,一时之间五味杂陈,原来,她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身孕。
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愁,赵王的后院漾起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