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气晴好,惠风和畅,应当是一个事事皆宜的吉日。
我动身前往竹思园看望谢氏族人。
竹思园是安灵帝在时的一处行宫,后因此处常有异象发生,国师谓之不详而被荒弃。
待梁淮郅篡位成功后,就给此处取了一个新名——竹思园,意为“驻足深思”。
绝大多数安朝皇族中人便是在此处服役,劳而知辛,惟有切身体肤之痛才可断贪逸享乐之念。
我对此深以为然,安朝因何而亡,天下人尽知,却唯独谢氏不知。
刚踏入竹思园的门,就有一个老太监走到我跟前,言行极尽谄媚之态:“公主殿下,老奴盼星星盼月亮,可算盼到您来了。”
身边侍女闻言有些生气:“你这是什么意思?盼着殿下来这鬼地方?”
老太监忙解释道:“老奴不是这个意思,是宫里传过旨意,说殿下要来竹思园与家人说些体己话,让老奴早做准备,万不可怠慢了殿下。”
我了然,点头应道:“如此就麻烦公公了。”
老太监笑得灿烂:“这是老奴该做的。”
竹思园虽不比皇宫辉煌气派,却也是个雅情别致的去处。
只是昔年金尊玉贵的谢氏族人在这样一个附庸风雅的去处里做苦役,还真是印证了那句俗话,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心气再高又如何,还不是得给曾经跪伏他们脚下的人卑躬屈膝。
我不着痕迹地打量了四周,随着老太监的指引,我首先见到了周氏。
周氏着粗布麻衣,面容憔悴,枯黄的发丝间已生白发,我见到她时险些没认出来。
她与我初见时大相径庭。
数年前的周氏,最是娇靥动人,有京中第一美人之称,安灵帝对她一见钟情,予她皇后之尊。
我出嫁前见过她一面,那时她高坐在凤位上,华服在身,仪态雍容,活似一朵灼然绽放的花王牡丹。
只是如今,她的傲气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被消磨殆尽,过去那双含情似水的眸子此时却如已经枯竭的干井再无生机。
周氏福了福身,给我请安。
我扶助她的臂腕,道:“您......不必如此。”
她却笑道:“尊卑有别。”
老太监识趣地退下,不过我瞧门外还是守卫森严,想必我今日的一言一行定会传入那人耳中。
周氏给我倒了一盏茶水,道:“我这儿简陋,望殿下莫嫌弃。”
我看着她久久心绪难以平静。
我道:“您不必唤我‘殿下’,论辈分您该唤我一声‘妹妹’,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但您若执意如此,只会让我心中难安。”
周氏了然,随即道:“好,若私下无人,我便唤你‘妹妹’。你也唤我一声‘嫂嫂’吧。”
“妹妹,你今日来此是为何故?”周氏又道。
“陛下开恩,念及我阔别故国多年思念亲人,遂于此次入京觐见特许我来此面见亲眷。”
周氏颔首道:“陛下圣明。”
见周氏神情恹恹,我不知该说什么,但想到此行的目的,只好道:“嫂嫂可知乐平侯在何处?”
梁淮郅登基后封了废帝谢谨为乐平侯,这还是谢氏一族中除我之外唯一可续享荣华的人。
不过谢谨是亡国之君,此番由君为臣,实为莫大的羞辱。
这自然也是历代篡位君王会有的手段,一则向天下彰显他宽厚仁慈之名,二则震慑前朝罪臣不安之心。
周氏那双恍如枯井的眸子定定地看着我,不由惨然一笑:“乐平侯自然不会与我们这些罪奴在一处,他就住在宫里,陛下言其年幼正值读书启智之龄,故允他以太子伴读的身份留于宫中。”
我不禁疑惑道:“太子?我听闻陛下未曾娶妻纳妾,怎会多出来一个太子?”
周氏闻言颇为怪异地瞥了我一眼:“慎言。陛下的后宫的确悬而未置,太子是陛下长兄之子。”
“这是为何?”
“陛下至孝,遵钱太后临终遗言立长兄之子为太子。至于详情,我亦不知。”周氏说罢,突然握住我的手,道,“妹妹听我一言,你我往日虽算不得过分亲厚,我的话信不信随你,但只一条,你该谨记于心。”
我讶然道:“嫂嫂但说无妨。”
周氏摊开我的手掌,而后先在其上写了几个字,再道:“妹妹该谨记陛下龙恩浩荡。”
我木然许久不发一言。
周氏知我心不在焉,便以“事务繁杂”为由自请退下。
这天我又陆续见了一些故人,不过再也没有同周氏交谈时拥有单独面谈的机会了。
我没见到父母兄嫂,因为他们皆已离世。
我与这些故人也无甚可谈的,他们看我的眼神或是敬畏或是不屑,总之我并不在意他们作何想法,因此说起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是轻松自在。
夜间时,我想起自己今日的姿态,不免心生愧意。
父母兄嫂若是知晓了,应当会怪我吧?
安朝气数已尽,还能有死灰复燃的一天吗?
四周静谧无声,我却难以入眠。
我动身前往竹思园看望谢氏族人。
竹思园是安灵帝在时的一处行宫,后因此处常有异象发生,国师谓之不详而被荒弃。
待梁淮郅篡位成功后,就给此处取了一个新名——竹思园,意为“驻足深思”。
绝大多数安朝皇族中人便是在此处服役,劳而知辛,惟有切身体肤之痛才可断贪逸享乐之念。
我对此深以为然,安朝因何而亡,天下人尽知,却唯独谢氏不知。
刚踏入竹思园的门,就有一个老太监走到我跟前,言行极尽谄媚之态:“公主殿下,老奴盼星星盼月亮,可算盼到您来了。”
身边侍女闻言有些生气:“你这是什么意思?盼着殿下来这鬼地方?”
老太监忙解释道:“老奴不是这个意思,是宫里传过旨意,说殿下要来竹思园与家人说些体己话,让老奴早做准备,万不可怠慢了殿下。”
我了然,点头应道:“如此就麻烦公公了。”
老太监笑得灿烂:“这是老奴该做的。”
竹思园虽不比皇宫辉煌气派,却也是个雅情别致的去处。
只是昔年金尊玉贵的谢氏族人在这样一个附庸风雅的去处里做苦役,还真是印证了那句俗话,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心气再高又如何,还不是得给曾经跪伏他们脚下的人卑躬屈膝。
我不着痕迹地打量了四周,随着老太监的指引,我首先见到了周氏。
周氏着粗布麻衣,面容憔悴,枯黄的发丝间已生白发,我见到她时险些没认出来。
她与我初见时大相径庭。
数年前的周氏,最是娇靥动人,有京中第一美人之称,安灵帝对她一见钟情,予她皇后之尊。
我出嫁前见过她一面,那时她高坐在凤位上,华服在身,仪态雍容,活似一朵灼然绽放的花王牡丹。
只是如今,她的傲气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被消磨殆尽,过去那双含情似水的眸子此时却如已经枯竭的干井再无生机。
周氏福了福身,给我请安。
我扶助她的臂腕,道:“您......不必如此。”
她却笑道:“尊卑有别。”
老太监识趣地退下,不过我瞧门外还是守卫森严,想必我今日的一言一行定会传入那人耳中。
周氏给我倒了一盏茶水,道:“我这儿简陋,望殿下莫嫌弃。”
我看着她久久心绪难以平静。
我道:“您不必唤我‘殿下’,论辈分您该唤我一声‘妹妹’,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但您若执意如此,只会让我心中难安。”
周氏了然,随即道:“好,若私下无人,我便唤你‘妹妹’。你也唤我一声‘嫂嫂’吧。”
“妹妹,你今日来此是为何故?”周氏又道。
“陛下开恩,念及我阔别故国多年思念亲人,遂于此次入京觐见特许我来此面见亲眷。”
周氏颔首道:“陛下圣明。”
见周氏神情恹恹,我不知该说什么,但想到此行的目的,只好道:“嫂嫂可知乐平侯在何处?”
梁淮郅登基后封了废帝谢谨为乐平侯,这还是谢氏一族中除我之外唯一可续享荣华的人。
不过谢谨是亡国之君,此番由君为臣,实为莫大的羞辱。
这自然也是历代篡位君王会有的手段,一则向天下彰显他宽厚仁慈之名,二则震慑前朝罪臣不安之心。
周氏那双恍如枯井的眸子定定地看着我,不由惨然一笑:“乐平侯自然不会与我们这些罪奴在一处,他就住在宫里,陛下言其年幼正值读书启智之龄,故允他以太子伴读的身份留于宫中。”
我不禁疑惑道:“太子?我听闻陛下未曾娶妻纳妾,怎会多出来一个太子?”
周氏闻言颇为怪异地瞥了我一眼:“慎言。陛下的后宫的确悬而未置,太子是陛下长兄之子。”
“这是为何?”
“陛下至孝,遵钱太后临终遗言立长兄之子为太子。至于详情,我亦不知。”周氏说罢,突然握住我的手,道,“妹妹听我一言,你我往日虽算不得过分亲厚,我的话信不信随你,但只一条,你该谨记于心。”
我讶然道:“嫂嫂但说无妨。”
周氏摊开我的手掌,而后先在其上写了几个字,再道:“妹妹该谨记陛下龙恩浩荡。”
我木然许久不发一言。
周氏知我心不在焉,便以“事务繁杂”为由自请退下。
这天我又陆续见了一些故人,不过再也没有同周氏交谈时拥有单独面谈的机会了。
我没见到父母兄嫂,因为他们皆已离世。
我与这些故人也无甚可谈的,他们看我的眼神或是敬畏或是不屑,总之我并不在意他们作何想法,因此说起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是轻松自在。
夜间时,我想起自己今日的姿态,不免心生愧意。
父母兄嫂若是知晓了,应当会怪我吧?
安朝气数已尽,还能有死灰复燃的一天吗?
四周静谧无声,我却难以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