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府选址遵循前水后山,渊珠举目望见平日远眺的山峦缓缓向她靠近,才发现自己竟顺着湖泊一路游出了江府。
幸亏钟济提前在内外打过照面,必经之处守卫尤其宽松,这才让渊珠顺利游到了山脚。
雨过初霁,山脚的旷野上坠满雨珠,映着晨曦,仿佛千百个米粒大的金乌栖息在这一片带水坡地上。
也不怪江夫人死前念念不忘嘱托儿子将朝夕相伴的花草移到这里。
渊珠从河滩上走入旷野,踏着这片日光赶路,衣摆摇曳在晨风中,如同一片游荡的云。
吸进一口带着山风的气,她能感受到,在万仞山下,她与脚下及身旁的万物一般渺小。
平阔的旷野上凸起一块嶙峋的怪石,在周遭零零散散的岩石中,它显得微不足道。
但它却不生于此地,它是渊珠昨夜从河滩上拖过来的。
怪石上歪歪扭扭地刻了三个字“菩萨蛮”。
摸黑刻下的字迹杂乱交错:“菩”字的五横里有两横叠合在一起,“蛮”字的两竖交叉,中间那个“萨”字更是一团乱麻,一点滚到整个字底下,一点把后面的“蛮”字划了个对穿。
这潦草的刻字就是总教习的碑铭,下面葬的是她的一段衣袖,上面沾着他的血。
一个采樵的老翁佝偻着背,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上山。路过久立的渊珠,见她神情哀切,就瞧了一眼她凝望的字迹,口中喃喃道:“菩萨蛮……不像个人的名字……”
的确不是人的名字,这是个物件的名字。
一套十八件,皆以词牌为名。
摇光阿姊曾告诫她,他们这些作舔血营生的人,临死之言万万听不得。
只惜她不是聋子,手中刀虽不曾被临死之言拖慢,可那话语却如钉子一般,钉在她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回响。
总教习和她师傅是同期,是看着她长大的,平时也甚少摆总教习的架子,只让她叫自己“蛮叔”。
当年她第一次出逃被抓,要下万蛇坑。蛮叔由着她往自己衣服里缝药粉,摇光拉着无射给她送饭食,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昨夜她在万蛇坑的坑口蹲了半夜,在蛮叔开锁之际,举刀刺入他心口,将他一刀毙命。
弥留之际,他认出渊珠来,倒也没嚷,只是拍拍她的头,说他对不起她,对不起她师傅。
而后长叹一声:“阿珠,你知道我都是为了什么,求你替我照顾阿竹。”
蛮叔当初也是被卖进沉砚川的,不过不同于渊珠那一辈是在孩童时被卖进来的,他被卖之前年纪不小,早过了娶妻生子的年纪。
不过每个死士出川时都是要灌药的,习医多年,渊珠依旧没有弄清大家当初被灌下的药到底是什么,师傅也不肯向她透露。
它只有一个死士间私下流行的浑名——“忘川水”。
一碗忘川水灌下去,此前所历过的悲欢离合一概忘却。
蛮叔本也不知自己曾经娶妻生子,直到阿竹入川。
阿竹的长相同总教习太过相像,甚至背上的胎记都一摸一样,连多年老友南乡子都不禁感慨:“这不会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儿子吧?”
某次南乡子与老友饮酒,几碗白酒下肚,酒品极差的南乡子拉过钻研医案的渊珠,醉醺醺地推她出门,让她把阿竹带过来。
渊珠一向很听师傅的话,虽云里雾里,但还是将阿竹从公斋里叫了出来。
带回来时,房屋正中摆好一条香案,上头没放贡品,只有三柱香,还供着一个碗。
蛮叔无奈地合上门,将老友关在屋中,往渊珠和阿竹兜中各塞了一把花生米:“你师傅酒后胡闹,不必理他,快把这孩子送回去。”
南乡子推门而出,一手拉着渊珠,一手拉着阿竹,把他们俩拽进屋中,临走前还不忘狠狠瞪了一眼蛮叔。
靠近香案,渊珠看清碗中盛着清水,里面滴着一滴血。
握住阿竹的手碗,南乡子用银针扎了他的指尖,滴血入碗。
阿竹年纪尚小,顿时吓得嚎啕大哭。
渊珠赶忙叫了一声“师傅”,抱住阿竹向一旁躲去,正巧撞上蛮叔震惊的神色。
她忙着给阿竹包扎,没来得及看一眼那碗水,但不用看她也知道结果。
那日之后,蛮叔忽然变得谨小慎微,处理起川中事物来担得起一句“战战兢兢”。
渊珠不解,她师傅却看得分明:“他是想熬点资历功劳,好让主子开恩,放他儿子出去。”
这多少有些异想天开,江氏移居休州后从未有放走死士的先例。
尽管如此,一向谦和不争的蛮叔仍不肯放弃,铆足劲四处打探门路,同时日日夜夜紧盯川中,生怕出了半点差错。
渊珠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自己的第二次出逃实在挑的不是时候。
风声鹤唳之时,她闹的事情便是不大也足以致她于死地,更何况,死士出逃在江士一贯是死罪。
她师傅急病发作,一半是因为忧心她的安危,一半是因为气忿老友的背离。
若是没有漫山遍野地挂铃铛轰她,渊珠这次多半是能逃开的。
下狱上刑这些都不提,在出逃死罪面前都是洒洒水,但伙同江岑掺和江氏争斗,为此把他徒弟的锁用丝线系了挂她自己身上关上一宿,这让南乡子极为气恼。
天亮时,南乡子去看她,发现她已经恍惚到认不出人了。
南乡子知道江岑许诺了他什么——开上一次先例,放他儿子从良。
南乡子也知道他为江岑做了什么——为掩盖江岁名为兵变实为遇刺的死亡,他屠戮了半城百姓,还有十几个受他们教导的学生。
往事尘埃落定,化作石头上散乱的刻字,化作耳边一声哀求,化作乱葬岗中一具白骨。
渊珠知道自己活下去了,但活下去的滋味没有那么好受。
它是苦涩且变化无常的,还常常伴有孑然一身的孤独。
陷入思绪,她全然未发觉日头渐高,她的后背晒得发烫,裙摆却凉凉地拖着残雨与朝露,外侧的鬓发已被晒干,但贴着后颈的头发还湿着。
顶着暑气,隐隐望见远处飘着一片描鸾刺凤,近了才看清是车上的华盖。
她明了是江榕来找她,更不得舒颜。
这位主子花声在外,想必是个风流倜傥、阴德亏损的命格。
待哪日这短命的主子撒手人寰,她跟着殉葬倒走得干净。只怕再留下一窝家生间杂野养的狐狸,剩给摇光阿姊他们一摊烂账。
·
步入山中,夏山幽寂草木深,她望着渐浓的草色与绿荫仿佛看到了春去秋来,冬过夏至。
一年又一年轮回,生生不息。
幸亏钟济提前在内外打过照面,必经之处守卫尤其宽松,这才让渊珠顺利游到了山脚。
雨过初霁,山脚的旷野上坠满雨珠,映着晨曦,仿佛千百个米粒大的金乌栖息在这一片带水坡地上。
也不怪江夫人死前念念不忘嘱托儿子将朝夕相伴的花草移到这里。
渊珠从河滩上走入旷野,踏着这片日光赶路,衣摆摇曳在晨风中,如同一片游荡的云。
吸进一口带着山风的气,她能感受到,在万仞山下,她与脚下及身旁的万物一般渺小。
平阔的旷野上凸起一块嶙峋的怪石,在周遭零零散散的岩石中,它显得微不足道。
但它却不生于此地,它是渊珠昨夜从河滩上拖过来的。
怪石上歪歪扭扭地刻了三个字“菩萨蛮”。
摸黑刻下的字迹杂乱交错:“菩”字的五横里有两横叠合在一起,“蛮”字的两竖交叉,中间那个“萨”字更是一团乱麻,一点滚到整个字底下,一点把后面的“蛮”字划了个对穿。
这潦草的刻字就是总教习的碑铭,下面葬的是她的一段衣袖,上面沾着他的血。
一个采樵的老翁佝偻着背,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上山。路过久立的渊珠,见她神情哀切,就瞧了一眼她凝望的字迹,口中喃喃道:“菩萨蛮……不像个人的名字……”
的确不是人的名字,这是个物件的名字。
一套十八件,皆以词牌为名。
摇光阿姊曾告诫她,他们这些作舔血营生的人,临死之言万万听不得。
只惜她不是聋子,手中刀虽不曾被临死之言拖慢,可那话语却如钉子一般,钉在她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回响。
总教习和她师傅是同期,是看着她长大的,平时也甚少摆总教习的架子,只让她叫自己“蛮叔”。
当年她第一次出逃被抓,要下万蛇坑。蛮叔由着她往自己衣服里缝药粉,摇光拉着无射给她送饭食,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昨夜她在万蛇坑的坑口蹲了半夜,在蛮叔开锁之际,举刀刺入他心口,将他一刀毙命。
弥留之际,他认出渊珠来,倒也没嚷,只是拍拍她的头,说他对不起她,对不起她师傅。
而后长叹一声:“阿珠,你知道我都是为了什么,求你替我照顾阿竹。”
蛮叔当初也是被卖进沉砚川的,不过不同于渊珠那一辈是在孩童时被卖进来的,他被卖之前年纪不小,早过了娶妻生子的年纪。
不过每个死士出川时都是要灌药的,习医多年,渊珠依旧没有弄清大家当初被灌下的药到底是什么,师傅也不肯向她透露。
它只有一个死士间私下流行的浑名——“忘川水”。
一碗忘川水灌下去,此前所历过的悲欢离合一概忘却。
蛮叔本也不知自己曾经娶妻生子,直到阿竹入川。
阿竹的长相同总教习太过相像,甚至背上的胎记都一摸一样,连多年老友南乡子都不禁感慨:“这不会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儿子吧?”
某次南乡子与老友饮酒,几碗白酒下肚,酒品极差的南乡子拉过钻研医案的渊珠,醉醺醺地推她出门,让她把阿竹带过来。
渊珠一向很听师傅的话,虽云里雾里,但还是将阿竹从公斋里叫了出来。
带回来时,房屋正中摆好一条香案,上头没放贡品,只有三柱香,还供着一个碗。
蛮叔无奈地合上门,将老友关在屋中,往渊珠和阿竹兜中各塞了一把花生米:“你师傅酒后胡闹,不必理他,快把这孩子送回去。”
南乡子推门而出,一手拉着渊珠,一手拉着阿竹,把他们俩拽进屋中,临走前还不忘狠狠瞪了一眼蛮叔。
靠近香案,渊珠看清碗中盛着清水,里面滴着一滴血。
握住阿竹的手碗,南乡子用银针扎了他的指尖,滴血入碗。
阿竹年纪尚小,顿时吓得嚎啕大哭。
渊珠赶忙叫了一声“师傅”,抱住阿竹向一旁躲去,正巧撞上蛮叔震惊的神色。
她忙着给阿竹包扎,没来得及看一眼那碗水,但不用看她也知道结果。
那日之后,蛮叔忽然变得谨小慎微,处理起川中事物来担得起一句“战战兢兢”。
渊珠不解,她师傅却看得分明:“他是想熬点资历功劳,好让主子开恩,放他儿子出去。”
这多少有些异想天开,江氏移居休州后从未有放走死士的先例。
尽管如此,一向谦和不争的蛮叔仍不肯放弃,铆足劲四处打探门路,同时日日夜夜紧盯川中,生怕出了半点差错。
渊珠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自己的第二次出逃实在挑的不是时候。
风声鹤唳之时,她闹的事情便是不大也足以致她于死地,更何况,死士出逃在江士一贯是死罪。
她师傅急病发作,一半是因为忧心她的安危,一半是因为气忿老友的背离。
若是没有漫山遍野地挂铃铛轰她,渊珠这次多半是能逃开的。
下狱上刑这些都不提,在出逃死罪面前都是洒洒水,但伙同江岑掺和江氏争斗,为此把他徒弟的锁用丝线系了挂她自己身上关上一宿,这让南乡子极为气恼。
天亮时,南乡子去看她,发现她已经恍惚到认不出人了。
南乡子知道江岑许诺了他什么——开上一次先例,放他儿子从良。
南乡子也知道他为江岑做了什么——为掩盖江岁名为兵变实为遇刺的死亡,他屠戮了半城百姓,还有十几个受他们教导的学生。
往事尘埃落定,化作石头上散乱的刻字,化作耳边一声哀求,化作乱葬岗中一具白骨。
渊珠知道自己活下去了,但活下去的滋味没有那么好受。
它是苦涩且变化无常的,还常常伴有孑然一身的孤独。
陷入思绪,她全然未发觉日头渐高,她的后背晒得发烫,裙摆却凉凉地拖着残雨与朝露,外侧的鬓发已被晒干,但贴着后颈的头发还湿着。
顶着暑气,隐隐望见远处飘着一片描鸾刺凤,近了才看清是车上的华盖。
她明了是江榕来找她,更不得舒颜。
这位主子花声在外,想必是个风流倜傥、阴德亏损的命格。
待哪日这短命的主子撒手人寰,她跟着殉葬倒走得干净。只怕再留下一窝家生间杂野养的狐狸,剩给摇光阿姊他们一摊烂账。
·
步入山中,夏山幽寂草木深,她望着渐浓的草色与绿荫仿佛看到了春去秋来,冬过夏至。
一年又一年轮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