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霄做了一夜零碎的梦。
医馆今日格外忙碌,一是少了三师兄这么一位看诊配药的好手,二是前来问病的人实在多。所幸师姐昨夜歇息得好,现下在前院,正替人号脉呢。
反倒是应霄,被药香薰了一夜,昏昏沉沉的。温书温了一夜的元飞白亦不好过,眼下挂着一圈乌青。用早饭时,应霄还打趣了他两句。
所幸今日她不用出入前院,只需要在药房操持,趁着煎药的间隙,还能合眼小憩上一会儿。
江阴不大,要她说,哪来那么多病人,无非是瞧上师父收的银钱少,还随药配上半顿精粮……应霄意识朦胧,喃喃自语道。元宵日正寒,她面颊却是微红滚烫的,都得益于面前的四个咕嘟作响的药炉。
没有比这更舒坦的活儿了,师父果真疼她,应霄慨然。
清风吩咐,伤寒温病一类的药剂,要在药房煎好,他亲眼瞧着喝下去了才算。这活原是祁不易做的,药房也是他与元飞白操持。今年稍有不同。而应霄,原是与疏竹一齐管着药与粮食的分发。她总能记住许多人的脸,使贪心之人难觅空隙。
“要体谅人,要宽容些,有些人来取个三两次亦无妨,许是真的艰难。”
应霄想起师父曾吩咐的话,手上扇扇,心里记挂起前院。话虽如此,应霄私心却不愿纵容贪心小人。你说,天底下这般多穷苦人,有人多昧一份,那不自然会有人少得一份吗?也不知疏竹师兄能不能把握住,他向来好说话,一派温和模样……
“好哇,在这偷懒,不被我拿个正着?”元飞白受命来取汤药,正巧撞见应霄在“垂钓”,右边第三个药炉几乎要溢出了。他急忙垫上一层衣袖,取走陶盖,同时说道。
“好险,好险,多亏你来了。前院情况如何,可需要我过去吗?”应霄惊叫一声。
“你精神怎么如此糟糕?”元飞白盛出药汤,“一共诊出了八个疑似有温症的病人,六个都是师姐诊出的,我有些担心。霄儿,你待会再多支一个炉子罢,替师姐煎一副。”说罢,他端起文盘,紧着脚步往外出。
后院又剩下应霄,还有五个待沸的药炉。临近正午,早几日前聘好的小厮送来饭食,很简单,但有一小碗干肉,在闹了旱灾的江阴已很不错了。她几乎是狼吞虎咽的,吃完便去前院换师文阮下来。
应霄自认医术尚可,替师姐一会,问题应该不大。
师文阮难得不倔,只交待应霄无力解决的病人,便老实交由师父诊断。应霄点点头,接过手,连着几个都是因营养不良而出现虚弱之症的病人。大多是老人与妇孺,来此诊病,也只是为了讨那半顿粮食。
初入师门时,应霄曾问过师清风,为何要在大好的白面里掺沙,又不是不够分,再不济她还可以……清风没有回答,揉了揉应霄的脑袋,只言日后她便懂了。
后来见得多了,应霄才参悟,只有“不干不净”的米面,兴许才能真的进到灾民肚子里。
她不由得感到一阵悲悯。
“善心的姑娘,给老头子我多开张单子吧……求你,家里八口人,半月不进米油,孙儿面上都陷了……”
“好姑娘,好姑娘,多开些吧,我还怀着一个呢,算两人的罢。”
“姐姐……咳咳……饿……咳咳咳……”
应霄鲜少来药台,不忍此情,看向清风道人和元飞白。前两年的江阴,虽说赋税佃租重,然百姓的温饱尚有保证,远不及今年的惨状。今年,前来问病的人,无一不是面黄肌瘦,行路颤颤巍巍,更有甚者,身上连件完好的衣物也无。
清风敛着眸子,没有回应,元飞白对上应霄的眼神,默默摇了摇头。应霄只得叹息,颤着手拒绝了他们恳求。她不差银子的,有必要的话,她可以取一些来救急。
救得了一时,救不住一世;保得齐一隅,保不下一方。好孩子,不是所有的好心都会换来好的结果,他们的因果不在你一人……应霄想起师父曾对她说过的话。
为何呢?救不完天下所有受灾的人,那便救一县,救一城。灾荒不是年年有,日子总是会好起来的,他们这几年不也走过了几个市镇,救了这一片不少人吗?几两银子就能保一户人家一年的吃食,江阴民众加起来,也不过千户罢了……
她既救不下,那管这江阴的知县呢,江南的知州呢,一城有难,京州众官竟是无一人知吗?无一人上禀皇帝吗?
忽然,后院传出一声惊叫,倏地拉回了应霄飘远了的思绪。
是师姐的声音。几乎是一瞬间,应霄与元飞白同时起身,撇下来求医的百姓,朝后院奔去。师文阮性子恬静,极少失仪,那便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医馆今日格外忙碌,一是少了三师兄这么一位看诊配药的好手,二是前来问病的人实在多。所幸师姐昨夜歇息得好,现下在前院,正替人号脉呢。
反倒是应霄,被药香薰了一夜,昏昏沉沉的。温书温了一夜的元飞白亦不好过,眼下挂着一圈乌青。用早饭时,应霄还打趣了他两句。
所幸今日她不用出入前院,只需要在药房操持,趁着煎药的间隙,还能合眼小憩上一会儿。
江阴不大,要她说,哪来那么多病人,无非是瞧上师父收的银钱少,还随药配上半顿精粮……应霄意识朦胧,喃喃自语道。元宵日正寒,她面颊却是微红滚烫的,都得益于面前的四个咕嘟作响的药炉。
没有比这更舒坦的活儿了,师父果真疼她,应霄慨然。
清风吩咐,伤寒温病一类的药剂,要在药房煎好,他亲眼瞧着喝下去了才算。这活原是祁不易做的,药房也是他与元飞白操持。今年稍有不同。而应霄,原是与疏竹一齐管着药与粮食的分发。她总能记住许多人的脸,使贪心之人难觅空隙。
“要体谅人,要宽容些,有些人来取个三两次亦无妨,许是真的艰难。”
应霄想起师父曾吩咐的话,手上扇扇,心里记挂起前院。话虽如此,应霄私心却不愿纵容贪心小人。你说,天底下这般多穷苦人,有人多昧一份,那不自然会有人少得一份吗?也不知疏竹师兄能不能把握住,他向来好说话,一派温和模样……
“好哇,在这偷懒,不被我拿个正着?”元飞白受命来取汤药,正巧撞见应霄在“垂钓”,右边第三个药炉几乎要溢出了。他急忙垫上一层衣袖,取走陶盖,同时说道。
“好险,好险,多亏你来了。前院情况如何,可需要我过去吗?”应霄惊叫一声。
“你精神怎么如此糟糕?”元飞白盛出药汤,“一共诊出了八个疑似有温症的病人,六个都是师姐诊出的,我有些担心。霄儿,你待会再多支一个炉子罢,替师姐煎一副。”说罢,他端起文盘,紧着脚步往外出。
后院又剩下应霄,还有五个待沸的药炉。临近正午,早几日前聘好的小厮送来饭食,很简单,但有一小碗干肉,在闹了旱灾的江阴已很不错了。她几乎是狼吞虎咽的,吃完便去前院换师文阮下来。
应霄自认医术尚可,替师姐一会,问题应该不大。
师文阮难得不倔,只交待应霄无力解决的病人,便老实交由师父诊断。应霄点点头,接过手,连着几个都是因营养不良而出现虚弱之症的病人。大多是老人与妇孺,来此诊病,也只是为了讨那半顿粮食。
初入师门时,应霄曾问过师清风,为何要在大好的白面里掺沙,又不是不够分,再不济她还可以……清风没有回答,揉了揉应霄的脑袋,只言日后她便懂了。
后来见得多了,应霄才参悟,只有“不干不净”的米面,兴许才能真的进到灾民肚子里。
她不由得感到一阵悲悯。
“善心的姑娘,给老头子我多开张单子吧……求你,家里八口人,半月不进米油,孙儿面上都陷了……”
“好姑娘,好姑娘,多开些吧,我还怀着一个呢,算两人的罢。”
“姐姐……咳咳……饿……咳咳咳……”
应霄鲜少来药台,不忍此情,看向清风道人和元飞白。前两年的江阴,虽说赋税佃租重,然百姓的温饱尚有保证,远不及今年的惨状。今年,前来问病的人,无一不是面黄肌瘦,行路颤颤巍巍,更有甚者,身上连件完好的衣物也无。
清风敛着眸子,没有回应,元飞白对上应霄的眼神,默默摇了摇头。应霄只得叹息,颤着手拒绝了他们恳求。她不差银子的,有必要的话,她可以取一些来救急。
救得了一时,救不住一世;保得齐一隅,保不下一方。好孩子,不是所有的好心都会换来好的结果,他们的因果不在你一人……应霄想起师父曾对她说过的话。
为何呢?救不完天下所有受灾的人,那便救一县,救一城。灾荒不是年年有,日子总是会好起来的,他们这几年不也走过了几个市镇,救了这一片不少人吗?几两银子就能保一户人家一年的吃食,江阴民众加起来,也不过千户罢了……
她既救不下,那管这江阴的知县呢,江南的知州呢,一城有难,京州众官竟是无一人知吗?无一人上禀皇帝吗?
忽然,后院传出一声惊叫,倏地拉回了应霄飘远了的思绪。
是师姐的声音。几乎是一瞬间,应霄与元飞白同时起身,撇下来求医的百姓,朝后院奔去。师文阮性子恬静,极少失仪,那便一定是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