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海中曳航
相比于11月1日的早申截止日期,陈更的材料提前交了快半个月 — 要是被赵文欣知道了,一定会惊讶自己为什么会忽然如此草率的。陈更笑了笑,索性不去管这次罕见的冲动:上次如此任性还是在暑假,她决定瞒着所有人飞去了波士顿,那个没人想到她会感兴趣的地方。
仔细回想,文书其实也已经改了无数遍,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她常常在人已散尽的下午,独自背着书包回到哲学社的小教室 — 那是她在这个没有固定座位的校园里唯一有归属感的地方。天花板紧凑排列着的排灯总是把空荡的教室照得发白发亮,比宿舍台灯洒下的昏黄更能提起陈更的精神。
她常坐的位置在教室的角落,头顶空调内机的扇叶有节奏地缓慢转动着,偶尔发出吱呀声,提醒着她时间的流动。写文书时,她会想象自己重走Locust Walk的心境,想象着自己会上哪些课、会加入哪个社团、会遇见怎样的人。
对未来的想象,常常像对过去的怀念一样,总是朦胧且酸甜的。在不断的修改中,陈更一次又一次地编织这这个甜蜜的梦境,麻醉自己,也期待能醉倒那头素不相识的招生官。删改间,纸上的她已经跳出来,成为了想象中的她 — 醉心于PPE,能忍受费城冬日的凄风苦雨,像斯通纳一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
键盘的敲击声与风扇的吱呀声混合着,陈更想到写转学申请时的她。那时除了找老师要推荐信之外,并未告诉周围任何人,连父母都是她先斩后奏拿到录取之后再通知的。晚自习不能用电子产品,陈更便用笔写,就像在默写课文。等到晚上回到租住的房间,陈更把从家偷拿来的电脑打开,把修改后的草稿一字一字地录入,再打印两份,方便第二天自习时修改和批注。
实在太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陈更把在课业里能挤出来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琢磨申请上。其他的作业风风火火地写完就作罢,也顾不得对错、更没有心思整理错题、以及复习即将到来的月考。
想到这里,陈更不由得轻笑:那时的自己把脚下的土地视作救命稻草,而在这个周六前,她把费城看作理想乡前唯一的、狭窄且摇摇欲坠的独木桥。只是物转星移,她逐渐对这样不断造梦的人生感到疲惫:浪花接踵而至,再为雄伟的波涛咆哮着奔到岸边,迎接它的不过是在泡沫破灭后逐渐渺远,化为回声,再逐渐消失在宇宙间。
提早交完申请后,陈更还是来到了这个地方。打开电脑,却没有继续给另一个学校示爱的欲望。她深吸一口气,决定给自己放个假:给Dan发一封邮件,告诉他自己已经交了申请。
不同于改文书时的断断续续,陈更写邮件时打字的节奏明显轻快了许多。她先是问好,短暂地寒暄后单刀直入地告诉他自己已经交了早申请,是Penn — Dan度过五年PhD时光的地方,也是一两年来她在无数个深夜里告诉自己要走向的那个金光闪闪的未来。她还顺面提到了自己去Penn参观、以及参加了招生说明会。
也许因为时差Dan刚刚到办公室,回信来得意外地快。他问陈更有没有兴趣Zoom聊一聊近况,陈更连忙答应,还附上了会议链接。
对面从漆黑一片的背景忽然转换到了一排排挤满了七扭八歪的书的书架。冒出来的人头上夹着一副黑框眼镜,厚厚的镜片上隐隐反射出一片熟悉的蓝色,那是Dan打趣自己看电子产品太多花重金配的防蓝光眼镜。
陈更注视着来自大洋彼岸的那份熟悉的笑容,余光扫向他身后的背景,连书的顺序都还是她临走时的样子。她尝试着去忽略这份时间与空间拉扯的钝痛,也回以一个微笑。
“费城怎么样?” Dan饶有兴致地问,“你既然早申那里,想必是非常满意了。”
陈更本能地想点头,愣住一会却最终却没有动作。她敏锐地发现了自己的这份反常。除了王应呈,这个与自己截然不同却在某些方面惺惺相惜的人,她只会在Dan和Vivian这样的局外人面前偶尔鼓起勇气,面对惨淡的真实。
“那时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她斟酌了一下用词,“我以为我会很高兴,但Locust Walk只让我觉得不真实,却没有想象中的幸福。”
她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对岸,“您当时为什么选Penn呢?我问了招生官,每一个学校的回答都差不多,我已经不知道他们除了地理位置和faculty之外有什么不一样了。”
Dan捏了捏被眼镜压出痕迹的鼻梁,“我的理由应该比你想象中的简单许多。我那时在Columbia和Penn里做选择,所以没什么悬念。第一,Penn给PhD的补贴比较多而且费城花费更少,这对我这个需要自食其力的穷学生很重要。第二,Penn的advisor方向和我更契合,并且她较为轻松的培养方式比较适合我。”
“对我很重要,适合我。” 陈更的字典里鲜少出现的“我”字像是密密麻麻的雨滴向她砸去,冰凉的同时又让她有些晕眩。
“本科生和我们PhD申请不一样。” Dan笑了笑,“我最在乎我的生活质量和培养我做researcher的学术机会。你还不知道毕业之后要做什么,选一个能让你有很多机会的就可以。”
“PhD的感受和本科生应该是截然不同的。” Dan忽然想起了什么,感叹道,“你去参观了Huntsman Hall了吗?沃顿的本科生和我完全是活在两个世界。以前就经常见到他们西装革履地去参加各类招聘会,有些职业发展社团都要面试好几轮。”
法学院的三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陈更有些无奈地想。只是她想再躲四年,在大学学一个喜欢的学科,再去读法学院,毕业后好养活自己。申请Law Review和面试需要重重选拔的社团,也是换汤不换药。
陈更几个月前在Dan办公室里咽下的话,如今又如鲠在喉,但她终是决定说出来了:“我申请里填的意向专业是PPE。毕业之后,我想申请法学院。”
Dan有些惊讶,“我知道你没有申请PhD的打算。不过为什么这么早就确定自己会读法学院呢?”
陈更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最开始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妈妈是律师,而我很向往她的工作状态。后来,我发现自己只有在liberal arts的课上才会感受到快乐,但我却害怕毕业之后没有出路。而法学院能让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同时也能在本科时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除了这条路之外我不知道还能选什么了。”
Dan认真地听完,点点头,“看来你很认真地思考过。” 过了一会,他清清嗓子,又咳嗽了一声,接着说,“文科找教职需要千载难逢的运气,太冒险的事我不鼓励去任何人去做。但我想说,今年夏天的这个section里有你,我很高兴。我能看到你的发自真心的热忱,这是压抑不住的。只要有这样的心,之后走哪条路都会是有收获的。”
教授的话语从大洋彼岸飘来,带着帕罗奥图独有的暖意把陈更从冰凉中唤醒。她的脑海里开始走马灯似的浮现出一段段记忆的碎片:她在胡佛研究所触摸百年前的真迹,又在Green Library的二楼看着落日的红晕滴落在翠绿的草坪深处。来自教授的认可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狂喜,她反而为自己的这份释然感到安宁。
周六在登高望远时涌出的热泉,才此刻得到了片刻的延续。陈更即使无法保证这样带着温度的诚实在日日相伴的冰冷泥泞中还能保持多久,她还是再一次郑重地感谢了Dan,并约定早申出结果后再聊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更总是会避开讨论申请的人流以祈求把这份温度带到更远。赵文欣看出了她的反常,关切地问她是否还好,她笑着点点头,“我只是有些累了。”
王应呈踩着点静悄悄地交了西北的申请。除了她,也只有11年级的advisor Jane知道。赵文欣和张晋之则是毫无悬念地把情书分别递给了康奈尔和Columbia,又忙不迭地一头栽进其他常规轮申请学校的文书里。
生活的另一端,余微的新生舞会和军训结束后,大学生活也早已走上正轨。两人在周末通过一次电话,之后又各自忙碌起来。余微曾发给她二校门前青黄交错的银杏,树影斑驳似真似幻,把余微从梦境带到了真实,把自己推向不知所向的远方。
在一个周中的傍晚,陈更这份苦心经营的平静终是被一封邮件打破。面试官发来邀请约她周六见面,让还没怎么准备的她有些措手不及。本想重新约时间多些时间准备,陈更却想起第一次面试TASP时战战兢兢的自己。
Vivian是个普通人。这个素未蒙面的面试官也会是这样的,所以无需紧张 — 她提醒自己。
陈更叹了口气。留白才会生出五彩斑斓的幻想 — 对Vivian是,对徐行也是。如今对这个自己递上了情书的学校,褪去华服之后会剩下什么呢。
她从书桌深处掏出手机,久违地给余微打了电话。铃声短暂地响了几秒,很快就被对方的声音覆盖,“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熟悉的问句夹杂着些许吵闹声,她猜想余微或许在寝室,又或许在参加什么活动。问清楚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后,陈更决定长话短说,“微微,你高兴吗?”
“什么?” 面对这个从寂静中蹦出来的问句,余微似乎有些诧异,“你等我一分钟。”
笑闹的声音渐渐消失,她又用轻柔许多的声音问,“刚刚你问我什么?”
“微微。” 陈更许久没叫这个名字,忽然说出口的感觉有些怪异。她把话筒贴近耳朵,另一只手握住笔在笔记本上不断地画着圈,斟酌了一会,问到,“你在T大还高兴吗?”
“你是怎么了?忽然问我这个问题。” 余微笑了笑,“梦想成真的感觉当然好啊。”
“和你想象中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她继续问,语气不知不觉急切了许多。
“挺多不一样的。氛围,课业,都与我想的有出入。” 余微诚实地答道,“ 但我觉得已经够好了,来这里是我的幸运。”
陈更若有所思地嗯了一声,两人寒暄一阵后挂掉了电话。这段时间,余微忙着“学习、科研、社工”三件套,似乎和她现在做的也没什么不同。
梦想成真的感觉 — 那个曾无数次激励了余微也激励了陈更的甜蜜滋味,却在慢慢变淡、慢慢变苦。本想借着晚上的对话激励自己对周六的面试严阵以待,挂断后留给她的却是数不清的疑问和怅然。
文书里的她,Dan面前的她,想要去最好的法学院引人艳羡的她,哪一个才是真的她?躺在床上,无数的想法在她的脑海中回旋着,刮起疾风暴雨。
陈更紧紧抓住桅杆,闭上眼睛,任由其打在眼角,又从脸颊滴落。
Dan,她喃喃道,欺骗自己太久,我已不知道我的热忱在哪里。
仔细回想,文书其实也已经改了无数遍,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她常常在人已散尽的下午,独自背着书包回到哲学社的小教室 — 那是她在这个没有固定座位的校园里唯一有归属感的地方。天花板紧凑排列着的排灯总是把空荡的教室照得发白发亮,比宿舍台灯洒下的昏黄更能提起陈更的精神。
她常坐的位置在教室的角落,头顶空调内机的扇叶有节奏地缓慢转动着,偶尔发出吱呀声,提醒着她时间的流动。写文书时,她会想象自己重走Locust Walk的心境,想象着自己会上哪些课、会加入哪个社团、会遇见怎样的人。
对未来的想象,常常像对过去的怀念一样,总是朦胧且酸甜的。在不断的修改中,陈更一次又一次地编织这这个甜蜜的梦境,麻醉自己,也期待能醉倒那头素不相识的招生官。删改间,纸上的她已经跳出来,成为了想象中的她 — 醉心于PPE,能忍受费城冬日的凄风苦雨,像斯通纳一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
键盘的敲击声与风扇的吱呀声混合着,陈更想到写转学申请时的她。那时除了找老师要推荐信之外,并未告诉周围任何人,连父母都是她先斩后奏拿到录取之后再通知的。晚自习不能用电子产品,陈更便用笔写,就像在默写课文。等到晚上回到租住的房间,陈更把从家偷拿来的电脑打开,把修改后的草稿一字一字地录入,再打印两份,方便第二天自习时修改和批注。
实在太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陈更把在课业里能挤出来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琢磨申请上。其他的作业风风火火地写完就作罢,也顾不得对错、更没有心思整理错题、以及复习即将到来的月考。
想到这里,陈更不由得轻笑:那时的自己把脚下的土地视作救命稻草,而在这个周六前,她把费城看作理想乡前唯一的、狭窄且摇摇欲坠的独木桥。只是物转星移,她逐渐对这样不断造梦的人生感到疲惫:浪花接踵而至,再为雄伟的波涛咆哮着奔到岸边,迎接它的不过是在泡沫破灭后逐渐渺远,化为回声,再逐渐消失在宇宙间。
提早交完申请后,陈更还是来到了这个地方。打开电脑,却没有继续给另一个学校示爱的欲望。她深吸一口气,决定给自己放个假:给Dan发一封邮件,告诉他自己已经交了申请。
不同于改文书时的断断续续,陈更写邮件时打字的节奏明显轻快了许多。她先是问好,短暂地寒暄后单刀直入地告诉他自己已经交了早申请,是Penn — Dan度过五年PhD时光的地方,也是一两年来她在无数个深夜里告诉自己要走向的那个金光闪闪的未来。她还顺面提到了自己去Penn参观、以及参加了招生说明会。
也许因为时差Dan刚刚到办公室,回信来得意外地快。他问陈更有没有兴趣Zoom聊一聊近况,陈更连忙答应,还附上了会议链接。
对面从漆黑一片的背景忽然转换到了一排排挤满了七扭八歪的书的书架。冒出来的人头上夹着一副黑框眼镜,厚厚的镜片上隐隐反射出一片熟悉的蓝色,那是Dan打趣自己看电子产品太多花重金配的防蓝光眼镜。
陈更注视着来自大洋彼岸的那份熟悉的笑容,余光扫向他身后的背景,连书的顺序都还是她临走时的样子。她尝试着去忽略这份时间与空间拉扯的钝痛,也回以一个微笑。
“费城怎么样?” Dan饶有兴致地问,“你既然早申那里,想必是非常满意了。”
陈更本能地想点头,愣住一会却最终却没有动作。她敏锐地发现了自己的这份反常。除了王应呈,这个与自己截然不同却在某些方面惺惺相惜的人,她只会在Dan和Vivian这样的局外人面前偶尔鼓起勇气,面对惨淡的真实。
“那时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她斟酌了一下用词,“我以为我会很高兴,但Locust Walk只让我觉得不真实,却没有想象中的幸福。”
她决定把这个问题抛给对岸,“您当时为什么选Penn呢?我问了招生官,每一个学校的回答都差不多,我已经不知道他们除了地理位置和faculty之外有什么不一样了。”
Dan捏了捏被眼镜压出痕迹的鼻梁,“我的理由应该比你想象中的简单许多。我那时在Columbia和Penn里做选择,所以没什么悬念。第一,Penn给PhD的补贴比较多而且费城花费更少,这对我这个需要自食其力的穷学生很重要。第二,Penn的advisor方向和我更契合,并且她较为轻松的培养方式比较适合我。”
“对我很重要,适合我。” 陈更的字典里鲜少出现的“我”字像是密密麻麻的雨滴向她砸去,冰凉的同时又让她有些晕眩。
“本科生和我们PhD申请不一样。” Dan笑了笑,“我最在乎我的生活质量和培养我做researcher的学术机会。你还不知道毕业之后要做什么,选一个能让你有很多机会的就可以。”
“PhD的感受和本科生应该是截然不同的。” Dan忽然想起了什么,感叹道,“你去参观了Huntsman Hall了吗?沃顿的本科生和我完全是活在两个世界。以前就经常见到他们西装革履地去参加各类招聘会,有些职业发展社团都要面试好几轮。”
法学院的三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陈更有些无奈地想。只是她想再躲四年,在大学学一个喜欢的学科,再去读法学院,毕业后好养活自己。申请Law Review和面试需要重重选拔的社团,也是换汤不换药。
陈更几个月前在Dan办公室里咽下的话,如今又如鲠在喉,但她终是决定说出来了:“我申请里填的意向专业是PPE。毕业之后,我想申请法学院。”
Dan有些惊讶,“我知道你没有申请PhD的打算。不过为什么这么早就确定自己会读法学院呢?”
陈更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最开始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妈妈是律师,而我很向往她的工作状态。后来,我发现自己只有在liberal arts的课上才会感受到快乐,但我却害怕毕业之后没有出路。而法学院能让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同时也能在本科时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除了这条路之外我不知道还能选什么了。”
Dan认真地听完,点点头,“看来你很认真地思考过。” 过了一会,他清清嗓子,又咳嗽了一声,接着说,“文科找教职需要千载难逢的运气,太冒险的事我不鼓励去任何人去做。但我想说,今年夏天的这个section里有你,我很高兴。我能看到你的发自真心的热忱,这是压抑不住的。只要有这样的心,之后走哪条路都会是有收获的。”
教授的话语从大洋彼岸飘来,带着帕罗奥图独有的暖意把陈更从冰凉中唤醒。她的脑海里开始走马灯似的浮现出一段段记忆的碎片:她在胡佛研究所触摸百年前的真迹,又在Green Library的二楼看着落日的红晕滴落在翠绿的草坪深处。来自教授的认可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狂喜,她反而为自己的这份释然感到安宁。
周六在登高望远时涌出的热泉,才此刻得到了片刻的延续。陈更即使无法保证这样带着温度的诚实在日日相伴的冰冷泥泞中还能保持多久,她还是再一次郑重地感谢了Dan,并约定早申出结果后再聊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更总是会避开讨论申请的人流以祈求把这份温度带到更远。赵文欣看出了她的反常,关切地问她是否还好,她笑着点点头,“我只是有些累了。”
王应呈踩着点静悄悄地交了西北的申请。除了她,也只有11年级的advisor Jane知道。赵文欣和张晋之则是毫无悬念地把情书分别递给了康奈尔和Columbia,又忙不迭地一头栽进其他常规轮申请学校的文书里。
生活的另一端,余微的新生舞会和军训结束后,大学生活也早已走上正轨。两人在周末通过一次电话,之后又各自忙碌起来。余微曾发给她二校门前青黄交错的银杏,树影斑驳似真似幻,把余微从梦境带到了真实,把自己推向不知所向的远方。
在一个周中的傍晚,陈更这份苦心经营的平静终是被一封邮件打破。面试官发来邀请约她周六见面,让还没怎么准备的她有些措手不及。本想重新约时间多些时间准备,陈更却想起第一次面试TASP时战战兢兢的自己。
Vivian是个普通人。这个素未蒙面的面试官也会是这样的,所以无需紧张 — 她提醒自己。
陈更叹了口气。留白才会生出五彩斑斓的幻想 — 对Vivian是,对徐行也是。如今对这个自己递上了情书的学校,褪去华服之后会剩下什么呢。
她从书桌深处掏出手机,久违地给余微打了电话。铃声短暂地响了几秒,很快就被对方的声音覆盖,“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熟悉的问句夹杂着些许吵闹声,她猜想余微或许在寝室,又或许在参加什么活动。问清楚对方是否方便接电话后,陈更决定长话短说,“微微,你高兴吗?”
“什么?” 面对这个从寂静中蹦出来的问句,余微似乎有些诧异,“你等我一分钟。”
笑闹的声音渐渐消失,她又用轻柔许多的声音问,“刚刚你问我什么?”
“微微。” 陈更许久没叫这个名字,忽然说出口的感觉有些怪异。她把话筒贴近耳朵,另一只手握住笔在笔记本上不断地画着圈,斟酌了一会,问到,“你在T大还高兴吗?”
“你是怎么了?忽然问我这个问题。” 余微笑了笑,“梦想成真的感觉当然好啊。”
“和你想象中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她继续问,语气不知不觉急切了许多。
“挺多不一样的。氛围,课业,都与我想的有出入。” 余微诚实地答道,“ 但我觉得已经够好了,来这里是我的幸运。”
陈更若有所思地嗯了一声,两人寒暄一阵后挂掉了电话。这段时间,余微忙着“学习、科研、社工”三件套,似乎和她现在做的也没什么不同。
梦想成真的感觉 — 那个曾无数次激励了余微也激励了陈更的甜蜜滋味,却在慢慢变淡、慢慢变苦。本想借着晚上的对话激励自己对周六的面试严阵以待,挂断后留给她的却是数不清的疑问和怅然。
文书里的她,Dan面前的她,想要去最好的法学院引人艳羡的她,哪一个才是真的她?躺在床上,无数的想法在她的脑海中回旋着,刮起疾风暴雨。
陈更紧紧抓住桅杆,闭上眼睛,任由其打在眼角,又从脸颊滴落。
Dan,她喃喃道,欺骗自己太久,我已不知道我的热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