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淅淅沥沥一夜,至拂晓时,院子里头水汽濛濛,四处皆是凛冽清新的草木香。含珠穿好了衣裳,开窗往外头瞧了一眼,不觉口中叹了声。

    银铃儿正梳着头,嘴上衔着根红头绳儿,含糊道:“作甚么又叹气?连日来也不知叹多少回了。”

    含珠回道:“咱们长阳宫真是门庭冷落,那大门口张起网来能捉鸟雀儿。”

    “为这个长吁短叹?改日封你做叹气神仙。”银铃儿梳好了头,一壁起身往外头走,一壁喊道:“走罢,这会子娘娘该醒了。”

    含珠替她举着帘儿,又与她一道出去:“我为娘娘心疼罢。”

    “你伏侍了娘娘三年多,竟是白伏侍了。”银铃儿声音低了些:“你瞧咱们娘娘这情形,是喜欢来人的模样吗?”

    含珠道:“旁的人不来有什么打紧的,我是说那位……”

    眼见行至正殿,银铃儿递了个眼色给含珠,含珠自然住了口。二人正要进门,忽见有人过院子来,二人忙迎上去行礼问安:“玉姑姑好,姑姑一大早过来,可有甚么吩咐?”

    玉姑姑见正殿内悄然无声,便住了脚,只问:“你家娘娘正睡呢?”

    含珠道:“奴婢这便去叫娘娘。”

    玉姑姑拦住她:“倒不必,你们转告娘娘,太后娘娘传她晌午过去用膳。”

    “是,奴婢记下了。”二人齐声应着。

    银铃儿道:“姑姑吃口茶再走罢。”

    玉姑姑笑道:“多谢你的茶,偏我今日事忙,改日再来讨口茶吃。”

    二人只得送她出了长阳门。见玉姑姑走得远了,银铃儿掌不住喜笑颜开:“真人呦!叹气神仙显灵了!”

    两人喜滋滋地往淮素房里去,一开门,却见淮素已披衣起身。

    银铃儿只迫不及待:“娘娘,方才玉姑姑来说,仁智殿的老娘娘叫您过去用午膳。”

    淮素却波澜不惊,淡声道:“适才我听见了。”说罢,又微微笑了,那笑里却带着一缕讥嘲。

    天色雾白,云翳霭霭,光亮正好,既不刺目亦不晦暗。日正时分将至,淮素仍倚在窗下闲敲棋子,倒是含珠在边儿上急得要以头抢地。含珠忍了又忍,正欲开口,淮素抬头瞧了瞧天色,方才起身。

    那东长街两道红墙绵延,一行人往仁智殿去,仿佛走不到尽处似的。

    玉姑姑候在大门边儿张望,见了淮素忙上前迎她:“娘娘快请进,老娘娘已等候多时了。”

    小中人替她举着帘子,淮素正要举步入内殿,却听闻一道极熟悉的声音,她脚下一顿,堪堪扶住了门框,才不致叫人瞧出端倪。

    皇帝眼中的余光早暼见了她,她身上一色淡青色的衣衫,只弱不胜衣,一步步的近前来,好似殿外那株杏花树的细枝,那样修长瘦癯、清隽冷冽。他已许久未见她,此时重逢,只觉心底蓦地一勒紧,陡然涌上一阵难言的悔痛。

    淮素上前端端正正行了叩首大礼:“妾拜见太后娘娘、拜见皇上。”

    张太后向她招手笑道:“淮素,快过来坐。”又细细打量着,低低叹道:“这孩子,清减了许多。”

    她在张太后下首坐下,只垂眼瞧着那地,那地上两尺见方的御砖润如墨玉,光亮似镜,眼光所及之处,只见一双黧黑嵌宝的靴子倒影,她胸中一窒,错开眼,瞧向别处。

    只听太后问皇帝:“听说前两日皇上去了趟东城国子监孔庙?”

    “是,趁着天儿不冷不燥,侄儿去崇圣祠祭奠至圣先师。”

    张太后点点头,亦颇为赞许:“孔圣人乃万世师表,更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天下读书人瞧着皇上尊崇孔圣人,能更明白忠义孝悌的道理。”

    二人又说了会儿话,方才着人传膳。

    淮素在案旁执箸伺候张太后、皇帝布菜,张太后拦了她道:“我知你一片孝心,不过今日咱们一家子人,不拘这个,坐下同吃罢。”

    淮素应了个“是”,在张太后边儿上坐下。

    寂然饭毕,几人又吃了两盏茶,张太后便有些昏昏然,强打了会儿精神,才无奈道:“老婆子年纪大了,总爱瞌睡,真是不中用了。”

    皇帝笑道:“皇伯母身子素来康健,不过是近日时气和暖,犯了春困罢。”又起了身:“侄儿便不打扰皇伯母午歇了。”

    淮素自然也起身,预备伸手去扶张太后午觉。张太后睨了她一眼,却道:“淮素,替我送送皇帝。”

    她手上骤觉冰冷,这冷意不断蔓延,直至浑身冰凉透骨。

    淮素并不吭声,张太后已喊了声“玉旦”,径自由着玉姑姑扶她下去,殿内下人仿佛有人授意似的,拥在张太后身后随她一道出去。

    偌大殿内,只余皇帝与淮素二人。

    两人竟就那样静默了半晌。

    皇帝忽然身形一动,慢慢朝淮素走来。不待他近前,淮素已侧过身让路:“皇上是要动身回乾清宫?”又朝外头叫了句:“黄公公。”

    黄锦“哎”了声,即刻进殿内:“皇上、娘娘,有何吩咐?”

    皇帝深深瞧了她一眼,却见她始终只是十分规矩地微微垂首。他声音沉哑:“走罢。”

    “妾恭送皇上。”

    只听外头一声高喊“起驾——”,静鞭甩在地下啪嗒几声巨响。四处又静了下来,淮素在原处等了会儿,方才出了仁智殿。

    玉姑姑在窗边觑着这情形,不禁蹙眉:“太后娘娘,依奴婢看,皇上与常嫔娘娘恐怕破镜难圆。”

    张太后却笑了:“你却不懂这里头的窍门,他们二人分明有情。”

    玉姑姑十分不解:“适才他们话也不曾说上一句,奴婢实在瞧不出。”

    “我问你,若今日来的不是淮素,是旁的妃嫔,皇帝会怎样?”

    玉姑姑笑道:“皇上最是风流诙谐,常引得娘娘们笑个不住。”

    “我再问你,若今日来的是旁的妃嫔,她们又会怎样?”

    “娘娘们自然使尽浑身解数博皇上一笑。”

    张太后眼底精光流连,只是不语。

    玉姑姑恍然大悟:“太后娘娘慧眼如炬,奴婢自叹弗如。”

    张太后嘴角略略一提,却又收住,口中一声叹息:“他们二人生了龃龉,若想尽释前嫌只怕不易。皇帝这厢我倒不愁,他如今是‘近乡情怯’,淮素又不肯递个台阶儿给他下,现下怕是正不知如何才好。淮素那厢我却有些拿不定主意,这孩子虽瞧着乖顺,实则性子倔骜,要想她转圜,须费些功夫。”

    玉姑姑道:“说起常嫔娘娘,我原道她是再温柔和顺不过的人,谁知也有那样不管不顾的时候……”

    张太后忽的想起那日,淮素直挺挺跪在她面前,神情凛若冰霜。

    见张太后神思不定,玉姑姑宽慰道:“太后娘娘莫愁,常嫔娘娘不肯给个台阶儿,那您来给。日子长了,一对有情人岂能不分钗合钿重修旧好?”

    “我正有此意。”张太后点点头:“虽说我从中斡旋调停,逼得皇帝一时放过了鹤龄、延龄,可我老了,皇帝又手段了得,旧臣一个个夺职削爵,日后张家的生死荣辱全系于淮素一身,有她一日,方有张家一日。”

    玉姑姑劝道:“太后娘娘放心,常嫔娘娘会明白的。”又道:“累了半晌,您歇一歇。”

    张太后才觉得略有些疲惫,便由着玉姑姑伏侍她睡下。

    日头蔽在薄云之中,天光大盛。淮素在长阳门前驻足一望,只觉微微目眩,青的砖,红的墙,黄的瓦,蓝的天,白的云……这景象日复一日,她的日子也这样日复一日……淮素心底荒芜一片。

    “娘娘?”银铃儿顺着她的目光瞧去,却甚么也没瞧见。

    淮素眯起眼,青红蓝白的光影混在一处盛满眼中。她只吩咐道:“若再有人来,只说我病了。”

    “啊?”含珠、小六瞠圆了眼,忙纷纷劝着:“仁智殿娘娘想必还要召见,再者,若皇上来了,岂不露馅儿。”

    淮素冷冷笑了,并不答话,径往内殿去。

    几人满腔的话只能堵在口中。

    众人挡了一回坤宁宫的人,又阻了一回仁智殿的人,起先还战战兢兢,后来便全一副置生死于度外的模样。

    直至一日清早,银铃儿叫仁智殿的人带走了。

    小六、含珠几人在淮素房门口转悠,低声嘀嘀咕咕半晌,却不敢打扰她。

    淮素听见外头的响动,问道:“银铃儿?你们做甚么鬼鬼祟祟的?”

    小六急得喊道:“娘娘,银铃儿姐姐一大早给人带走了,现还没回呢。”

    “还没回?”淮素霍然起身,一把掀开帘儿:“叫谁带走了?”

    含珠不觉带了哭腔:“玉姑姑带走了她,说是太后娘娘要问问您的起居。”

    “好,好,好。”淮素气急之下竟笑了出声,一连道了三声“好”。她举目瞧去,天边一斜晚照,如火似血,映入人眼中一片红光绚烂,霞光之中,一弯弦月已悄然初升。她将帘子一甩,只身往外走。含珠、小六忙跟上她。

    纵是胸中浊气乱窜,行至仁智殿前,淮素到底冷静下来。

    “劳烦通报一声,长阳宫常嫔张氏求见太后娘娘。”

    守门的小中人飞快地去了,不消多时,便见玉姑姑前来迎她。

章节目录

何处明月照芦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余匕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匕禾并收藏何处明月照芦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