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大典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样闲散自由的景致,沈青玉只在书本里念过,从来觉得向往。而今身处其间,心里感悟良多,只是受了王蓝田一事的影响,难免心生惆怅。
“云书,你说,父亲怎么会将…小妹许给这样一个人呢?”
云书比沈青玉年长几岁,性子稳重,善体人意,如今见自家小姐郁郁寡欢,于是劝慰道:“公子也不必过于忧虑,而今只是初见,那人的脾气性格倒不能全知。再者,若此人真是一个纨绔子弟,以老爷的性子,也不一定能从。如今幸好我们来了这里,又幸得与他相见相处,不至于让小姐盲目就嫁了去。”
听完这番话,沈青玉心中的苦闷稍稍平息一些,只是仍叹息道:“怕就怕,父亲什么都知道,却仍要我…罢了,不想也罢。”
奉完束脩,换好院服之后,众学子依例到文庙参与三年一次的祭孔大典。
沈青玉因是女子,不便与众人同换衣物,因此,只等更衣舍再无旁人之后,才嘱咐云书守在门外,自己则在里面匆匆换上院服。
到达文庙时,众学子礼仪皆备,沈青玉自知来迟,不好另外生事,于是赶紧走到队列间,寻空站了进去。
尼山书院常驻的授课夫子有三位:山长王世玉,逢每月一、三、六、八日授课,其内容不限于经义史书,而是涉及佛法道义、算数医理,旨在博广,而并非精。至于陈子俊,则为主要授课夫子,主讲五经,禅理明义。至于第三位夫子,名叫叶鹤安,是一个知命之年的老者,虽然年逾半百,其人却不拘于世间礼法。他平日不住书院,而是在后山一座无名观里修道,每有客席受邀上山授课,便闭门不出,因精通六艺,所以也被称为“六艺夫子”。
而此时,三位授课老师自然只来了两位。只听大殿内钟鼓齐鸣过后,祭孔大典就正式开始了。
先由山长王世玉带领一众学子整冠肃立,朝庙内的孔夫子像行九叩首之礼,接着由陈子俊主持,一干学子又朝三位夫子行三拜之礼。
礼毕之后,陈子俊宣读祝文:“维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九百六十年,时为春分,岁次戊申,尼山书院师生,肃立于文庙大殿前,以至诚之心,崇敬之情,谨备蔬果,敬祭于夫子暨诸圣贤之灵。”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赞颂孔子以及勉励学生勤学的摛藻绘句。
沈青玉到达尼山书院时,不过卯时二刻,而经历了这冗长繁琐的入学仪式后,已经快过午时。
祭拜之礼气氛庄严肃穆,一切井然有序,只不过站在沈青玉身侧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子却全程左顾右盼,显得很是焦灼。
然而,就在陈子俊即将说出“礼成”的时候,一个穿着粗布白衣,身形高大的男子领着一位妇女和两个姑娘却来打断了他。
“尼山书院自诩有教无类,却枉尊圣贤之道,竟以束脩多少定学子座位,不过欺世盗名、沽名钓誉而已。”
白衣男子话音刚落,沈青玉身侧那个一直心神不定的男子也站了出去,“山伯说的对,什么对待求知学子一视同仁,根本就是骗人的!”
“梁山伯!祝英台!”陈子俊听罢气得面红耳赤,因此也顾不得夫子仪态,“孔子庙前,祭祀之时,何等地神圣庄严,你们两个竟然…竟然出言无状,骄狂无礼。如此目无尊长、桀骜不驯之徒,书院之内也容不得你们!来人,将他们都撵出去!”
梁山伯本就不是来生事的,不过遭遇不公,刚好又遇到山长夫人问询帮助,于是前来申诉,而今听到陈子俊给他扣上了一个品行不端的罪状,也自觉理亏,于是躬身行了一礼。
“学生并非妄图生事,只是夫子实在不公。孔子曾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尼山书院历来束脩都是八两黄金,只因有人出手阔绰,夫子便将束脩调至十两,这难道不是有违孔圣人教化育人的初衷吗?”
一旁的山长夫人魏令竹见到场面僵持不下,不免出声缓和道:“梁山伯你别急,子俊你也不要恼。这期间或许是有什么误会,不如让梁山伯先祭拜了孔夫子,等到入学之后再行分说,这样也不至于耽误大家,好吗?”
语毕,陈子俊深吸一口气,也不再恼怒,反而有些气定神闲,“山长夫人大概不知道,祭孔大典已经结束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山长王世玉才终于开口了:“夫人,学子们的住宿安排相信你已经拟订好了,不如先去张贴出来吧。”
魏令竹心知自己的夫君会帮助梁山伯,于是也不再多言,带着王兰王蕙离开了。
见状,王世玉才又开口,却不是对着梁山伯,而是对众位学子说到:“祭孔大典已然礼成,今日不授课,你们自行散去之后,先去食堂吃饭,然后熟悉环境,略加修整,明日一早到讲堂听课。行了,都散了吧。”
这番话说出之后,学子们大多都因为疲惫陆续离开了,只有少数人心存八卦待在原地,不过王世玉也不给他们机会,径直让梁山伯和祝英台跟他与陈子俊去了会客厅。
而沈青玉倒对这场闹剧没什么兴趣,因她起得早,又赶路爬山不曾休息,如今参加祭礼再生生站了半天,身心已然疲惫不堪。所以当王世玉宣布礼成的时候,她终于松了口气,随众人往食堂去了。
书院有规定,留在山上的学子每人最多只允许带两个仆人,于是除了云书之外,沈青玉又再留了一个机灵的小厮阿北。而进入食堂之后,也有规矩,那便是书童仆人一类不得在此用餐,而是另有吃饭的地方。于是,当云书阿北离开食堂之后,沈青玉端着托盘,看着密密麻麻挨紧而坐的众人,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人群中有一些势利之徒,因交束脩时听得吴兴沈氏的名号,便想着攀附结交。于是在祭孔大典前后,就已有不少人前来找沈青玉示好,只是她清楚他们的来意,也并不想跟这些人交往,于是一一拒绝了。
而今有些人看出沈青玉的不自在,便都纷纷热情好心,让沈青玉去坐他们的位置。
沈青玉不想应付这些逢迎献媚之人,于是婉言相拒,而后便看到了一个空位。
说来奇怪,那个空置的座位并不只有一个,而是两个,只因中间坐着一个面容威仪的男子,于是众人便都不敢靠近。
而这个让人惧怕的男子,正是一进书院就射了王蓝田一箭的马文才,不过由于沈青玉来得略早一些,所以就不曾得见那番场景,也因为她交束脩时排队靠前,所以也不知道马文才替二十位学子交了束脩的事情。
“请问兄台,我能在此处入座吗?”
面对沈青玉的询问,马文才没有像拒绝别人一样拒绝她,于是只淡淡道:“请便。”
来尼山书院求学的人很多,但几乎都是家世平平的寒门子弟,马文才根本不屑与他们来往。而至于王蓝田,虽然出身士族,其家族却跟名满天下的琅琊王氏并无关系,再加上此人欺软怕硬,全无骨气,他自然也看不上眼。
当然,那个祝英台在他看来倒像个人物,只是此人自甘堕落,竟与寒门之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实在是有辱士族之名。
于是几番相看之后,他只觉得沈青玉这个人倒还不赖,虽然她的身形羸弱像个女子,但行为做派却不失士族风度。
何况他们两人的父亲都是太守,又邻郡而治,不过因政见不同,所以才没有什么来往,如果他们俩能在书院交好,倒也还算不错。
思及此,马文才便暗暗注意起沈青玉来,不过因为他平素自视甚高,又见沈青玉落坐时只道了句“多谢”后便不再理他,所以片刻之后,马文才也打消了跟她攀谈的心思。
而这边,沈青玉坐下之后,疲乏之意暂解,倒松了一口气。只是她看着托盘里黑糊糊的素菜,以及色香全无的炖肉,加上盘中碗碟明显是旧物,也不知道是否清洗干净。于是思忖良久之后,沈青玉还是没有动筷,只单手将托盘推远了一些。
沈青玉初听沈修让她来尼山书院上学时,满心激动,只以为可以自在游于天地之间,做一个自由人。只是她不曾想到,自出门后一路坎坷颠簸,及至尼山书院时,又有各种不方便处让她无所适从,便突然觉得悲从中来。
未到时,她只觉得三年的书院生活极为短暂,不免惋惜慨叹,而今到此,不过半天便令她觉得苦闷难捱。
不过反观四下,一众学子或聚众而谈,或在用饭之后洒脱离去,却鲜少有如她一般不适无助之人。
只因为她是个女子吗?想到此处,沈青玉却突然有了另外一种思考。
或许不单只因为她是个女子。
一个女子,为什么会在男人堆里无所适从?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告诉她,女子不应该抛头露面,不应该举止粗鲁,应当克己守礼。而这种礼,却并不是世间通用的礼仪,而是只为女子而定的妇道。
这样的规定当然是不公平的,于是,为了让女子能够完全顺从,不思反抗,所以就像豢养宠物一样,将她们锦衣玉食地养在闺房里,让她们适应不了外面的天地。这样恩威并施之后,她们便从此安于现状,再也不敢飞出去了。
一个人对什么感到舒适,相应也就会被什么困住。
想到此处,沈青玉突然不再心存悲伤了,她想,自己还要在书院待上整整三年,要是因为不能适应落得半途而废,那么,嫁给王蓝田这种人,就会是她余生挣脱不开的命运。
不过,纵然如此,面前托盘里的食物却还是让沈青玉提不起兴趣,加上方才的思索,她只觉得内心充盈,于是也就不觉得饿了。
一顿不吃饭其实也没什么的。
思想落地之后,沈青玉如释重负般呼了口气,再看身边时,方才还坐在她右手边的马文才,此刻却已经不见踪影了。
这样闲散自由的景致,沈青玉只在书本里念过,从来觉得向往。而今身处其间,心里感悟良多,只是受了王蓝田一事的影响,难免心生惆怅。
“云书,你说,父亲怎么会将…小妹许给这样一个人呢?”
云书比沈青玉年长几岁,性子稳重,善体人意,如今见自家小姐郁郁寡欢,于是劝慰道:“公子也不必过于忧虑,而今只是初见,那人的脾气性格倒不能全知。再者,若此人真是一个纨绔子弟,以老爷的性子,也不一定能从。如今幸好我们来了这里,又幸得与他相见相处,不至于让小姐盲目就嫁了去。”
听完这番话,沈青玉心中的苦闷稍稍平息一些,只是仍叹息道:“怕就怕,父亲什么都知道,却仍要我…罢了,不想也罢。”
奉完束脩,换好院服之后,众学子依例到文庙参与三年一次的祭孔大典。
沈青玉因是女子,不便与众人同换衣物,因此,只等更衣舍再无旁人之后,才嘱咐云书守在门外,自己则在里面匆匆换上院服。
到达文庙时,众学子礼仪皆备,沈青玉自知来迟,不好另外生事,于是赶紧走到队列间,寻空站了进去。
尼山书院常驻的授课夫子有三位:山长王世玉,逢每月一、三、六、八日授课,其内容不限于经义史书,而是涉及佛法道义、算数医理,旨在博广,而并非精。至于陈子俊,则为主要授课夫子,主讲五经,禅理明义。至于第三位夫子,名叫叶鹤安,是一个知命之年的老者,虽然年逾半百,其人却不拘于世间礼法。他平日不住书院,而是在后山一座无名观里修道,每有客席受邀上山授课,便闭门不出,因精通六艺,所以也被称为“六艺夫子”。
而此时,三位授课老师自然只来了两位。只听大殿内钟鼓齐鸣过后,祭孔大典就正式开始了。
先由山长王世玉带领一众学子整冠肃立,朝庙内的孔夫子像行九叩首之礼,接着由陈子俊主持,一干学子又朝三位夫子行三拜之礼。
礼毕之后,陈子俊宣读祝文:“维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九百六十年,时为春分,岁次戊申,尼山书院师生,肃立于文庙大殿前,以至诚之心,崇敬之情,谨备蔬果,敬祭于夫子暨诸圣贤之灵。”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赞颂孔子以及勉励学生勤学的摛藻绘句。
沈青玉到达尼山书院时,不过卯时二刻,而经历了这冗长繁琐的入学仪式后,已经快过午时。
祭拜之礼气氛庄严肃穆,一切井然有序,只不过站在沈青玉身侧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子却全程左顾右盼,显得很是焦灼。
然而,就在陈子俊即将说出“礼成”的时候,一个穿着粗布白衣,身形高大的男子领着一位妇女和两个姑娘却来打断了他。
“尼山书院自诩有教无类,却枉尊圣贤之道,竟以束脩多少定学子座位,不过欺世盗名、沽名钓誉而已。”
白衣男子话音刚落,沈青玉身侧那个一直心神不定的男子也站了出去,“山伯说的对,什么对待求知学子一视同仁,根本就是骗人的!”
“梁山伯!祝英台!”陈子俊听罢气得面红耳赤,因此也顾不得夫子仪态,“孔子庙前,祭祀之时,何等地神圣庄严,你们两个竟然…竟然出言无状,骄狂无礼。如此目无尊长、桀骜不驯之徒,书院之内也容不得你们!来人,将他们都撵出去!”
梁山伯本就不是来生事的,不过遭遇不公,刚好又遇到山长夫人问询帮助,于是前来申诉,而今听到陈子俊给他扣上了一个品行不端的罪状,也自觉理亏,于是躬身行了一礼。
“学生并非妄图生事,只是夫子实在不公。孔子曾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尼山书院历来束脩都是八两黄金,只因有人出手阔绰,夫子便将束脩调至十两,这难道不是有违孔圣人教化育人的初衷吗?”
一旁的山长夫人魏令竹见到场面僵持不下,不免出声缓和道:“梁山伯你别急,子俊你也不要恼。这期间或许是有什么误会,不如让梁山伯先祭拜了孔夫子,等到入学之后再行分说,这样也不至于耽误大家,好吗?”
语毕,陈子俊深吸一口气,也不再恼怒,反而有些气定神闲,“山长夫人大概不知道,祭孔大典已经结束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山长王世玉才终于开口了:“夫人,学子们的住宿安排相信你已经拟订好了,不如先去张贴出来吧。”
魏令竹心知自己的夫君会帮助梁山伯,于是也不再多言,带着王兰王蕙离开了。
见状,王世玉才又开口,却不是对着梁山伯,而是对众位学子说到:“祭孔大典已然礼成,今日不授课,你们自行散去之后,先去食堂吃饭,然后熟悉环境,略加修整,明日一早到讲堂听课。行了,都散了吧。”
这番话说出之后,学子们大多都因为疲惫陆续离开了,只有少数人心存八卦待在原地,不过王世玉也不给他们机会,径直让梁山伯和祝英台跟他与陈子俊去了会客厅。
而沈青玉倒对这场闹剧没什么兴趣,因她起得早,又赶路爬山不曾休息,如今参加祭礼再生生站了半天,身心已然疲惫不堪。所以当王世玉宣布礼成的时候,她终于松了口气,随众人往食堂去了。
书院有规定,留在山上的学子每人最多只允许带两个仆人,于是除了云书之外,沈青玉又再留了一个机灵的小厮阿北。而进入食堂之后,也有规矩,那便是书童仆人一类不得在此用餐,而是另有吃饭的地方。于是,当云书阿北离开食堂之后,沈青玉端着托盘,看着密密麻麻挨紧而坐的众人,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人群中有一些势利之徒,因交束脩时听得吴兴沈氏的名号,便想着攀附结交。于是在祭孔大典前后,就已有不少人前来找沈青玉示好,只是她清楚他们的来意,也并不想跟这些人交往,于是一一拒绝了。
而今有些人看出沈青玉的不自在,便都纷纷热情好心,让沈青玉去坐他们的位置。
沈青玉不想应付这些逢迎献媚之人,于是婉言相拒,而后便看到了一个空位。
说来奇怪,那个空置的座位并不只有一个,而是两个,只因中间坐着一个面容威仪的男子,于是众人便都不敢靠近。
而这个让人惧怕的男子,正是一进书院就射了王蓝田一箭的马文才,不过由于沈青玉来得略早一些,所以就不曾得见那番场景,也因为她交束脩时排队靠前,所以也不知道马文才替二十位学子交了束脩的事情。
“请问兄台,我能在此处入座吗?”
面对沈青玉的询问,马文才没有像拒绝别人一样拒绝她,于是只淡淡道:“请便。”
来尼山书院求学的人很多,但几乎都是家世平平的寒门子弟,马文才根本不屑与他们来往。而至于王蓝田,虽然出身士族,其家族却跟名满天下的琅琊王氏并无关系,再加上此人欺软怕硬,全无骨气,他自然也看不上眼。
当然,那个祝英台在他看来倒像个人物,只是此人自甘堕落,竟与寒门之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实在是有辱士族之名。
于是几番相看之后,他只觉得沈青玉这个人倒还不赖,虽然她的身形羸弱像个女子,但行为做派却不失士族风度。
何况他们两人的父亲都是太守,又邻郡而治,不过因政见不同,所以才没有什么来往,如果他们俩能在书院交好,倒也还算不错。
思及此,马文才便暗暗注意起沈青玉来,不过因为他平素自视甚高,又见沈青玉落坐时只道了句“多谢”后便不再理他,所以片刻之后,马文才也打消了跟她攀谈的心思。
而这边,沈青玉坐下之后,疲乏之意暂解,倒松了一口气。只是她看着托盘里黑糊糊的素菜,以及色香全无的炖肉,加上盘中碗碟明显是旧物,也不知道是否清洗干净。于是思忖良久之后,沈青玉还是没有动筷,只单手将托盘推远了一些。
沈青玉初听沈修让她来尼山书院上学时,满心激动,只以为可以自在游于天地之间,做一个自由人。只是她不曾想到,自出门后一路坎坷颠簸,及至尼山书院时,又有各种不方便处让她无所适从,便突然觉得悲从中来。
未到时,她只觉得三年的书院生活极为短暂,不免惋惜慨叹,而今到此,不过半天便令她觉得苦闷难捱。
不过反观四下,一众学子或聚众而谈,或在用饭之后洒脱离去,却鲜少有如她一般不适无助之人。
只因为她是个女子吗?想到此处,沈青玉却突然有了另外一种思考。
或许不单只因为她是个女子。
一个女子,为什么会在男人堆里无所适从?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告诉她,女子不应该抛头露面,不应该举止粗鲁,应当克己守礼。而这种礼,却并不是世间通用的礼仪,而是只为女子而定的妇道。
这样的规定当然是不公平的,于是,为了让女子能够完全顺从,不思反抗,所以就像豢养宠物一样,将她们锦衣玉食地养在闺房里,让她们适应不了外面的天地。这样恩威并施之后,她们便从此安于现状,再也不敢飞出去了。
一个人对什么感到舒适,相应也就会被什么困住。
想到此处,沈青玉突然不再心存悲伤了,她想,自己还要在书院待上整整三年,要是因为不能适应落得半途而废,那么,嫁给王蓝田这种人,就会是她余生挣脱不开的命运。
不过,纵然如此,面前托盘里的食物却还是让沈青玉提不起兴趣,加上方才的思索,她只觉得内心充盈,于是也就不觉得饿了。
一顿不吃饭其实也没什么的。
思想落地之后,沈青玉如释重负般呼了口气,再看身边时,方才还坐在她右手边的马文才,此刻却已经不见踪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