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间
在去告示栏看斋舍分配的路上,沈青玉被一个人挡住了去路,虽然那人也是前来求学的学子,她却没有见过。
“沈公子,斋舍分配你看了吗?”
面前人的长相跟清秀俊美并不沾边,反而五官硬朗坚毅,虽算不得精致,但加上周身气质,也颇像个游侠。沈青玉见他神情之中不含谄媚,因此也只有些疑惑,“没有,怎么了?”
“去看看吧,师母说两人一间,我们被分在一起了。”
“什么?!”
这个消息对沈青玉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的眉头顿时紧皱,而后转头与同样挂着担忧的云书对视一眼。
来搭讪的人名叫刘秉生,他见沈青玉这副模样,不免忧心起来。自幼时父亲便告诫他:士族人家向来最难打交道,你我父子二人好打抱不平,当避之则吉。
刘秉生虽然深受教诲,却因年轻,倒也胆大,于是道:“你大概不习惯吧,其实这里还好,我有一个乡谊在百川书院,听说那里一个房间倒住了七八个人呢。”
沈青玉因此回过神来,却没有再与他交谈的心思,只拱手道:“多谢相告,我且去看看,告辞。”
刘秉生见状,也不再逗留,只是临走时,不免觉得这位姓沈的公子还好,倒不像寻常士族子弟那样盛气凌人。
告示栏一周几乎围满了人,而在祭孔大典闹过事的梁山伯也在其列。
沈青玉起初只在外围,斋舍名单只能看到上面一半,直到有人注意到她,便纷纷拉扯散开,给她让出一条路来,她因此走到前面去,刚好站在王蓝田和马文才之间。
不过此时沈青玉只认得王蓝田,还不知道另外一边的人叫马文才,只记得那人是在食堂里坐在她旁边的人。
不过既然打了照面,又没有过节,两相对视时,沈青玉便朝他客套地笑了笑,而此时的马文才见状,也只回了一个简单的点头。
两人没顾得上说话,一众人的目光就被祝英台吸引了过去,只听她道:“怎么是两人同房啊,师母,我在家一个人住惯了,能不能一人一房啊?”
闻言,看着布告一直一言不发的马文才瞟了祝英台一眼,也跟着举手示意,“师母,我也要一人一房。”
因为两人皆是士族,众人见他俩都表了态,于是便跟着起哄,纷纷嚷到自己也要一人一间。
沈青玉见状,虽然默不作声,倒也愿见其成。
而这样的结果,倒使魏令竹有些意外,不过她向来性格温柔,于是就先不说话,想着等众人的喧闹声减弱之后,再行解释。
但王世玉这时却来了,他见此场景,只疾步走来,厉声呵斥道:“吵吵嚷嚷的,成什么体统!”
王世玉素来待人温和,很少疾言厉色,于是众学子见了,立时便噤若寒蝉,不敢再闹了。
他走到魏令竹身边,投以一个关切的眼神,两人夫妻多年,魏令竹回以一笑,彼此之间不消言语,便都心知肚明了。
王世玉于是面向众学子道:“我方才听见你们不满两人一间斋舍,因而生事,是谁带的头?”
人群中不知是谁立刻接话道:“是祝英台。”
王世玉闻言,看向祝英台叹了口气,然后才道:“自上一届学子肄业后,你们师母便不辞辛劳,领头将每间房舍里的东西该置换的置换,该浆洗的浆洗,不曾疏漏分毫,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你等学子到书院之后,能不为生活琐事发愁,安心读书。可是你们呢?尤其是你祝英台,或许是在家里娇养惯了,竟然带头闹事,丝毫不念及你师母的一片关爱之心,你可知道什么叫尊师重道吗?”
祝英台听完,心里虽然满是委屈,却也愧疚,于是拱手作了一个揖,“回山长师母,是学生自私,没有顾念师母的苦心,学生知错了。”
王世玉还想说什么,魏令竹却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然后对祝英台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语罢,她再次看向众位学子,然后将方才没能说的话说了出来:“关于宿舍两人一间这件事,确实事出有因。以往学子随其心意,或一人一间,或两人一间,也都是有的。不过今年的学子却实在比往年多了些,幸好年初我们请来瓦匠修了几间房舍以备他用,如今也尽数充作宿舍,才勉强让大家得以两人一房。”
“虽说两人同住对你们中间有些人来说略有不便,但你们既为同窗,以后三年又都要在一起相处,那么两人一房既可以增进同窗之谊,也能让你们在闲暇时有一个可以探讨学问的同伴,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一番话有理有据,众人听罢,便都默不作声了。
而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沈青玉也就无可奈何了,只能既来则安,随机应变。
语毕,王世玉和魏令竹见众人再没有怨言之后,又嘱咐了几句,便先行离开了。
学子们见状,也慢慢四散开来。而当沈青玉也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却被人拉住了衣袖,她回神一看,竟然是王蓝田。
“你有事吗?”
王蓝田此时倒没有平日里的跋扈,而是一脸认真地低声道:“我不想跟马文才同住,不然我俩一间吧。”
沈青玉回头看了一眼布告上的安排,只问到:“谁是马文才?”
她因不像王蓝田那样鬼鬼祟祟,所以声音如常,于是,当王蓝田还没来得及跟她讲她的左手边就是马文才的时候,马文才便冷笑一声,兀自开口了:“王蓝田,你以为本公子想跟你住吗?你也太看得起你自己了。”
沈青玉认得了马文才,又看到王蓝田一副窝囊样,虽然心下不解,却也只道:“你我志趣不和,难免会生矛盾,住一间房倒不合适。”
“你…”王蓝田又气又怕,却是气占三分,怕有七分,于是又道:“那我们换,你跟马文才一间,怎么样?”
马文才听了这话却并不介意,反而有些好奇沈青玉的反应,于是哪怕周围学子已经散去大半,他却仍旧立在原地假装看布告。
不过沈青玉思忖片刻就拒绝了,“尊者意,不敢逆。何况书院学子众多,你我换,别人也要换,或许又要生出事端令师母为难,还是不换的好。”
语毕,王蓝田还没开口,马文才却突然冷笑着看向她,“沈修,山长师母早就走了,你说这些阿谀奉承之言,是给谁听呢?”
说罢,马文才径直离开了,而王蓝田心知沈青玉看不惯他,于是也悻悻走了。
沈青玉望着马文才离开的背影微微皱眉,虽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出言污蔑自己,但也没作多想,正准备走时,梁山伯携同祝英台又凑了过来。
梁山伯:“刚才的话,我们都听到了,沈兄尊师重道一片赤诚,令我们很是钦佩。”
听到梁山伯这样说,祝英台也表示赞同,“是啊。那个马文才一进书院就趾高气昂,对谁都是这样,他的话,你不用放在心上。”
见两人是来安慰她的,沈青玉只笑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自觉又智又明,便不会跟他这样的人计较。”
“那就好,没想到沈兄的心胸竟如此豁达。”梁山伯听到沈青玉这样说,心里便又升起一股欣赏之意,“还没介绍,在下会稽梁山伯,这是我的结拜义弟。”
“在下上虞玉水祝英台。”
沈青玉因听他们叫得出自己的名字,便没有自报家门名姓,只同样拱手,笑道:“幸会。两位兄台的名号,我在祭孔大典时就已听过了。”
闻言,梁山伯只是笑笑,“倒令沈兄见笑了。”
“若说见笑,倒不至于。我虽不知事情全貌,倒也能明白七八,想来那位陈夫子是有些刁难人的。”
祝英台听了,觉得沈青玉这个人倒是通情达理,便提议道:“既然宿舍已经安排妥帖,不如沈兄与我二人一道走吧。”
“也好。”沈青玉答得果断,片刻后,又似乎想起什么,于是说道:“听说斋舍分为东苑和西苑,各在两边,并不一体,你们在何处?”
“我和英台有缘,分到同一个房间,在西苑东厢十二号。沈兄你呢?”
沈青玉思忖了片刻,笑道:“我也在西苑,似乎是…”说到此处,她回头望了一眼云书,云书便提醒她:“西厢二十号。”
她于是继续道:“看来我们还是可以同走一段路的。”
“沈公子,斋舍分配你看了吗?”
面前人的长相跟清秀俊美并不沾边,反而五官硬朗坚毅,虽算不得精致,但加上周身气质,也颇像个游侠。沈青玉见他神情之中不含谄媚,因此也只有些疑惑,“没有,怎么了?”
“去看看吧,师母说两人一间,我们被分在一起了。”
“什么?!”
这个消息对沈青玉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的眉头顿时紧皱,而后转头与同样挂着担忧的云书对视一眼。
来搭讪的人名叫刘秉生,他见沈青玉这副模样,不免忧心起来。自幼时父亲便告诫他:士族人家向来最难打交道,你我父子二人好打抱不平,当避之则吉。
刘秉生虽然深受教诲,却因年轻,倒也胆大,于是道:“你大概不习惯吧,其实这里还好,我有一个乡谊在百川书院,听说那里一个房间倒住了七八个人呢。”
沈青玉因此回过神来,却没有再与他交谈的心思,只拱手道:“多谢相告,我且去看看,告辞。”
刘秉生见状,也不再逗留,只是临走时,不免觉得这位姓沈的公子还好,倒不像寻常士族子弟那样盛气凌人。
告示栏一周几乎围满了人,而在祭孔大典闹过事的梁山伯也在其列。
沈青玉起初只在外围,斋舍名单只能看到上面一半,直到有人注意到她,便纷纷拉扯散开,给她让出一条路来,她因此走到前面去,刚好站在王蓝田和马文才之间。
不过此时沈青玉只认得王蓝田,还不知道另外一边的人叫马文才,只记得那人是在食堂里坐在她旁边的人。
不过既然打了照面,又没有过节,两相对视时,沈青玉便朝他客套地笑了笑,而此时的马文才见状,也只回了一个简单的点头。
两人没顾得上说话,一众人的目光就被祝英台吸引了过去,只听她道:“怎么是两人同房啊,师母,我在家一个人住惯了,能不能一人一房啊?”
闻言,看着布告一直一言不发的马文才瞟了祝英台一眼,也跟着举手示意,“师母,我也要一人一房。”
因为两人皆是士族,众人见他俩都表了态,于是便跟着起哄,纷纷嚷到自己也要一人一间。
沈青玉见状,虽然默不作声,倒也愿见其成。
而这样的结果,倒使魏令竹有些意外,不过她向来性格温柔,于是就先不说话,想着等众人的喧闹声减弱之后,再行解释。
但王世玉这时却来了,他见此场景,只疾步走来,厉声呵斥道:“吵吵嚷嚷的,成什么体统!”
王世玉素来待人温和,很少疾言厉色,于是众学子见了,立时便噤若寒蝉,不敢再闹了。
他走到魏令竹身边,投以一个关切的眼神,两人夫妻多年,魏令竹回以一笑,彼此之间不消言语,便都心知肚明了。
王世玉于是面向众学子道:“我方才听见你们不满两人一间斋舍,因而生事,是谁带的头?”
人群中不知是谁立刻接话道:“是祝英台。”
王世玉闻言,看向祝英台叹了口气,然后才道:“自上一届学子肄业后,你们师母便不辞辛劳,领头将每间房舍里的东西该置换的置换,该浆洗的浆洗,不曾疏漏分毫,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你等学子到书院之后,能不为生活琐事发愁,安心读书。可是你们呢?尤其是你祝英台,或许是在家里娇养惯了,竟然带头闹事,丝毫不念及你师母的一片关爱之心,你可知道什么叫尊师重道吗?”
祝英台听完,心里虽然满是委屈,却也愧疚,于是拱手作了一个揖,“回山长师母,是学生自私,没有顾念师母的苦心,学生知错了。”
王世玉还想说什么,魏令竹却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然后对祝英台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语罢,她再次看向众位学子,然后将方才没能说的话说了出来:“关于宿舍两人一间这件事,确实事出有因。以往学子随其心意,或一人一间,或两人一间,也都是有的。不过今年的学子却实在比往年多了些,幸好年初我们请来瓦匠修了几间房舍以备他用,如今也尽数充作宿舍,才勉强让大家得以两人一房。”
“虽说两人同住对你们中间有些人来说略有不便,但你们既为同窗,以后三年又都要在一起相处,那么两人一房既可以增进同窗之谊,也能让你们在闲暇时有一个可以探讨学问的同伴,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一番话有理有据,众人听罢,便都默不作声了。
而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沈青玉也就无可奈何了,只能既来则安,随机应变。
语毕,王世玉和魏令竹见众人再没有怨言之后,又嘱咐了几句,便先行离开了。
学子们见状,也慢慢四散开来。而当沈青玉也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却被人拉住了衣袖,她回神一看,竟然是王蓝田。
“你有事吗?”
王蓝田此时倒没有平日里的跋扈,而是一脸认真地低声道:“我不想跟马文才同住,不然我俩一间吧。”
沈青玉回头看了一眼布告上的安排,只问到:“谁是马文才?”
她因不像王蓝田那样鬼鬼祟祟,所以声音如常,于是,当王蓝田还没来得及跟她讲她的左手边就是马文才的时候,马文才便冷笑一声,兀自开口了:“王蓝田,你以为本公子想跟你住吗?你也太看得起你自己了。”
沈青玉认得了马文才,又看到王蓝田一副窝囊样,虽然心下不解,却也只道:“你我志趣不和,难免会生矛盾,住一间房倒不合适。”
“你…”王蓝田又气又怕,却是气占三分,怕有七分,于是又道:“那我们换,你跟马文才一间,怎么样?”
马文才听了这话却并不介意,反而有些好奇沈青玉的反应,于是哪怕周围学子已经散去大半,他却仍旧立在原地假装看布告。
不过沈青玉思忖片刻就拒绝了,“尊者意,不敢逆。何况书院学子众多,你我换,别人也要换,或许又要生出事端令师母为难,还是不换的好。”
语毕,王蓝田还没开口,马文才却突然冷笑着看向她,“沈修,山长师母早就走了,你说这些阿谀奉承之言,是给谁听呢?”
说罢,马文才径直离开了,而王蓝田心知沈青玉看不惯他,于是也悻悻走了。
沈青玉望着马文才离开的背影微微皱眉,虽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出言污蔑自己,但也没作多想,正准备走时,梁山伯携同祝英台又凑了过来。
梁山伯:“刚才的话,我们都听到了,沈兄尊师重道一片赤诚,令我们很是钦佩。”
听到梁山伯这样说,祝英台也表示赞同,“是啊。那个马文才一进书院就趾高气昂,对谁都是这样,他的话,你不用放在心上。”
见两人是来安慰她的,沈青玉只笑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自觉又智又明,便不会跟他这样的人计较。”
“那就好,没想到沈兄的心胸竟如此豁达。”梁山伯听到沈青玉这样说,心里便又升起一股欣赏之意,“还没介绍,在下会稽梁山伯,这是我的结拜义弟。”
“在下上虞玉水祝英台。”
沈青玉因听他们叫得出自己的名字,便没有自报家门名姓,只同样拱手,笑道:“幸会。两位兄台的名号,我在祭孔大典时就已听过了。”
闻言,梁山伯只是笑笑,“倒令沈兄见笑了。”
“若说见笑,倒不至于。我虽不知事情全貌,倒也能明白七八,想来那位陈夫子是有些刁难人的。”
祝英台听了,觉得沈青玉这个人倒是通情达理,便提议道:“既然宿舍已经安排妥帖,不如沈兄与我二人一道走吧。”
“也好。”沈青玉答得果断,片刻后,又似乎想起什么,于是说道:“听说斋舍分为东苑和西苑,各在两边,并不一体,你们在何处?”
“我和英台有缘,分到同一个房间,在西苑东厢十二号。沈兄你呢?”
沈青玉思忖了片刻,笑道:“我也在西苑,似乎是…”说到此处,她回头望了一眼云书,云书便提醒她:“西厢二十号。”
她于是继续道:“看来我们还是可以同走一段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