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前尘
陆遐征了却苑广寒之事后,心结一解,顿感如释重负。于是将伪造书信焚毁,换上了一身新衣,决意离开那座小山。
在路经城外时,他特意前去接上自己妻子芮伊洛,一同回到家中。
刚一回到太尉府,陆遐征便听到有人大声呼喊:“不好了,太尉!莫晚逃走了!”
“什么?池知月不是已经布下重兵、严加看守吗,他竟能逃脱?”陆遐征闻言怒不可遏,一掌拍在桌子上,显然对所闻之事难以置信。
“太尉,莫晚逃到西嶂汉原去了!”
他沉思一番后,终摸出其中缘由。
“这件事定是池知月所为。不知在圣上面前,他要作何解释。”陆遐征瞥了一眼挂在墙上的青龙披风,仆从心领神会,立即取来为他披上。
他点了两个随从,快步来到皇帝府。推开大门,却发现池知月早已在府中,与皇帝相谈甚欢。
只听得池知月说道:“陛下,此乃‘月华锦绣’,以金线和珍稀丝帛精心织成,如同月光洒在锦绣之上,故而得名。臣从黎境之处得来,不敢私藏,特意呈给陛下。”
皇帝抚掌含笑,龙颜大悦。他反复端详手中宝物,忽然听见有人,便放下宝物,转头看去。
“陈太尉,你来了。朕与池丞相正在商谈如何应对莫晚逃跑一事。”皇帝见陆遐征到来,执手相迎,示意他也上殿,共商大计。
陆遐征见此形状,心中知晓必有难关,脚步如注满铅般,缓缓走去。
斜眼觑池知月,只见他一派泰然自若,无半点失措之色。但视线也游移不定,不敢与陆遐征目光相接。
陆遐征上来就开门见山,直接说道:“看守莫晚乃池丞相之责,我等喋血奋战,不知死了多少弟兄,才换得困莫晚于牢中。如今他身陷囹圄,不依照律法,处他死刑,反而玩忽职守,放虎归山,这又作何解释?”
池知月默然不语,神态依然如故。
皇帝接过话茬,语重心长说道:“你太年轻气盛,需要冷静下来。此事池知月确实有责任,但首错并不在他。”
他不解其意,问道:“那么究竟是何人应当首责?”
“若是未遭昨夜变故,池丞相当然责无旁贷。可莫晚越狱时,牢外有多名贼人接应,守卫寡不敌众,池丞相当时行动不便,被人困于方寸之中,书信往来皆被阻断,如何组织属下应对?”
皇帝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已经将矛头指向陆遐征。
他皱起眉头,道:“守卫人员不足,难道不是池丞相之罪吗?”
池知月此时开口回击,声如洪钟:“三公对护卫计划并无异议,你欲推翻自己曾经做出的决策吗?”
他哑口无言,脑海中不断回忆,自己确实未曾反对过该计划。
没想到池知月竟然如此短时间内设下精妙布局,反将自己一军。
池知月见他不说话,心中焦急,追问道:“苑广寒如今如何了?”
陆遐征面无表情,眼神望向别处,语气平淡地回应道:“她畏罪自杀了。”
池知月闻听此言,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惊骇之下,身形一顿,双腿一软,若非右手紧抓住龙椅扶手,险些便摔倒在地。
皇帝闻听此言,挑起一边眉毛,脸上表情复杂难辨,让人琢磨不透内心是喜是悲。
池知月闭上双眼,双手扶在眉间,喉咙上下吞咽,仿佛在压制内心怒火。接着,他牙关紧咬,怒火攻天,猛地抄起身旁墨砚,狠命朝陆遐征砸过去。
砚中尚有墨汁残留,举起时正好斜流下来,溅到池知月衣襟之上。
陆遐征身形微微一挪,便轻而易举躲开了墨砚,东西砸到大殿正门处,发出“咚”一声闷响。
池知月身着染墨秀丽华裳,手指陆遐征,泣声道:“陈忆,不,陆遐征,你这乱臣贼子,视圣上于无物,先是裹挟当朝丞相,后又残害同僚忠良,可谓天理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皇帝闻听此言,走到两人中间,打圆场道:“两位都是大桢国股肱之臣,万万不可因私争斗,伤了和气。事态复杂,当务之急,还是将在逃莫晚捉拿归案。”
他回头看向池知月,只见其仍沉浸在莫大苦痛之中,叹了口气,对陆遐征说道:“陈太尉,重任非你莫属,你曾擒莫晚一次,便会擒第二次。”
陆遐征未曾多想,当即领命,挺直胸膛,声音洪亮道:“陛下放心,您尽管等待凯旋归来,缚住莫晚,呈于此殿上,任由您发落。”
皇帝露出满意笑容,拍他肩膀,欣慰说道:“大桢国有陈太尉这等文韬武略人才,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若芮苏、慕烛泉下有知,必以你为傲,也可含笑九泉。”
说罢,皇帝随手从身边抽屉,取出一袋精致小香囊,其上绣有龙凤呈祥之图案,赠予陆遐征,深情款款道:“我许久不见伊洛,甚是想念。你且把此香囊赠她,替我遥寄相思了。”
陆遐征道:“陛下既有所命,臣自当尽心竭力。臣即刻去邀伊洛前来参见,以慰陛下之思。”
皇帝却摆摆手,苦笑道:“她若不愿来见,强求无益。我从小看她长大,知道她倔强性子,勉强不来。你可稍加提及,也不用太过挂念。“
言毕,皇帝显露一丝疲惫之色,轻叹道:“朕已至暮年,体力日衰,眼帘渐重。今日已久,当早歇安寝。”说罢,他便转身入寝殿。
陆遐征正要离开府邸,皇帝忽扭过头来,叮嘱道:“追捕莫晚,刻不容缓。据我所知,他已快马赶到西嶂汉原地界,你今晚与伊洛歇息一晚,明日一早便启程。”
“是!”他领下任务,拂起披风,先向身旁侍从下令,明早大军集结,之后加快脚步,急忙赶回居所。
待陆遐征走后,皇帝闭起眼睛,向后微倾,翘起腿来,手半握茶杯,一幕幕往事如昨日般,浮现眼前。
自己本为前朝皇帝之侄,十岁那年,慕烛带领万乘教众人攻入金玉城中,战火蔓延,鲜血染红街道,儿啼女泣。铁骑肆意冲撞,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王公贵族抱头哭号,无助躺在血泊之中。敌人来到楼中,见人便杀,勿论老少,毫无差别,只见头颅滚滚,惨叫声此起彼伏,半月楼洁翠之玉,变得赫赤一片,腥意渗鼻。楼内珍宝玉器尽数被摧毁,金银财宝化为灰烬,一片破败之景令人痛心。
他孤身于世间,亲朋皆罹难,双亲兄弟惨遭屠戮。生灵涂炭,如同人间地狱。皇帝余悸犹存,惊魂未定,孤身躺在尸山血海中,苟延残喘。
他想要继续生存,欲要逃离这修罗场。然而,不幸被人所擒,被押至慕烛面前。
“我知罪,望能饶得一命。”他跪地求饶,涕泪交加。
众人齐心拥戴慕烛登基,劝说道:“大人,应当机立断,斩草除根。如今朝野上下,已无皇室血脉,唯有此孽障尚存。若放任其生长,必为后患。望您以江山社稷为重,一并诛杀此子。”
慕烛默然片刻,叹息道:“罢了,我无意做皇帝,既然未死,就留他一命,让他坐这龙椅罢。”言下之意,竟是无意诛杀皇室最后血脉,让其坐享江山。
众人闻此言,皆是大惊失色。其中一位重臣忍不住出言劝道:“此言万万不可!此子乃前朝余孽,若放任其生长,必为祸患。今日不除,他日必为噬脐之患!”
慕烛却微微一笑道:“卿家不必多言,我意已决。此子尚年幼,又无兵权,无妨。且让他活下去,或许对我等还有用处。”
众人不敢再言,皆唯唯诺诺应是。
他转悲为喜,脑中已经开始幻想登基后的情景:
龙椅旁,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在此。自己登上龙椅,俯瞰着朝堂。大殿内,气氛庄重肃穆,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划一地站在两旁。自己开口道:“众卿家有本可奏。”声音宏亮而威严。百官闻听此言,纷纷匍匐在地,齐声奏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事与愿违,他沦为一名傀儡皇帝,遭人禁锢。尔后,有幸得一良家女子为皇后,然而二十载间,朝堂之上,吾虽身居帝位,实则如同虚设。每逢议事,皆被三公所左右,毫无半分自主。自己亦只能日日把鸟遛玩,政事尽付诸东流。
每当夜幕降临,独坐寝宫后,他思绪万千。心中悔恨交加,恨自己无力回天,也恨三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而,他也知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惟有将那心中之恨,化作遛鸟之乐,暂时忘却世间烦忧。
可是不找麻烦,麻烦却主动找上门。一日,又被慕烛当庭呵斥,说自己胸无大志,不思为民谋福,致民不聊生。
是时,他悲愤交加。自知为傀儡皇帝,无法自主,然亦不愿坐以待毙。遂暗中寻访忠勇之人,期以打破三公权力垄断,重振朝纲。
然此道阻且长,虽有决心,却无法以一人之力实现。心中郁闷不已,惟有借酒消愁,独自立于宫墙之下,悲苦难言。
正思潮起伏,愁眉不展时,一位宫女款款走来,容貌倾城,娇艳欲滴。她婉转服侍,柔声细语,安慰着他。
他默默注视,心中涌起一股莫名感动,突然听到宫女柔声道:“陛下何事困扰?可愿与奴婢分享?”他愣了一下,心中犹豫片刻,借着酒劲,终于尽皆向她倾诉。
宫女听后,沉默片刻,道:“陛下勿忧,世间之事,总有解决之法。奴婢愿为陛下分忧,共谋良策。”
他听后,心中一阵暖流涌过,感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便将心中的苦闷一一向她倾诉。
二人共话桑麻,渐生情愫。两情相悦,心意相通,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他沉在温柔乡中,忘却世间忧愁与烦恼。她的婉约柔情,如春水般滋润心田,让他陶醉其中,不愿醒来。
过后,宫女有喜了。
在路经城外时,他特意前去接上自己妻子芮伊洛,一同回到家中。
刚一回到太尉府,陆遐征便听到有人大声呼喊:“不好了,太尉!莫晚逃走了!”
“什么?池知月不是已经布下重兵、严加看守吗,他竟能逃脱?”陆遐征闻言怒不可遏,一掌拍在桌子上,显然对所闻之事难以置信。
“太尉,莫晚逃到西嶂汉原去了!”
他沉思一番后,终摸出其中缘由。
“这件事定是池知月所为。不知在圣上面前,他要作何解释。”陆遐征瞥了一眼挂在墙上的青龙披风,仆从心领神会,立即取来为他披上。
他点了两个随从,快步来到皇帝府。推开大门,却发现池知月早已在府中,与皇帝相谈甚欢。
只听得池知月说道:“陛下,此乃‘月华锦绣’,以金线和珍稀丝帛精心织成,如同月光洒在锦绣之上,故而得名。臣从黎境之处得来,不敢私藏,特意呈给陛下。”
皇帝抚掌含笑,龙颜大悦。他反复端详手中宝物,忽然听见有人,便放下宝物,转头看去。
“陈太尉,你来了。朕与池丞相正在商谈如何应对莫晚逃跑一事。”皇帝见陆遐征到来,执手相迎,示意他也上殿,共商大计。
陆遐征见此形状,心中知晓必有难关,脚步如注满铅般,缓缓走去。
斜眼觑池知月,只见他一派泰然自若,无半点失措之色。但视线也游移不定,不敢与陆遐征目光相接。
陆遐征上来就开门见山,直接说道:“看守莫晚乃池丞相之责,我等喋血奋战,不知死了多少弟兄,才换得困莫晚于牢中。如今他身陷囹圄,不依照律法,处他死刑,反而玩忽职守,放虎归山,这又作何解释?”
池知月默然不语,神态依然如故。
皇帝接过话茬,语重心长说道:“你太年轻气盛,需要冷静下来。此事池知月确实有责任,但首错并不在他。”
他不解其意,问道:“那么究竟是何人应当首责?”
“若是未遭昨夜变故,池丞相当然责无旁贷。可莫晚越狱时,牢外有多名贼人接应,守卫寡不敌众,池丞相当时行动不便,被人困于方寸之中,书信往来皆被阻断,如何组织属下应对?”
皇帝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已经将矛头指向陆遐征。
他皱起眉头,道:“守卫人员不足,难道不是池丞相之罪吗?”
池知月此时开口回击,声如洪钟:“三公对护卫计划并无异议,你欲推翻自己曾经做出的决策吗?”
他哑口无言,脑海中不断回忆,自己确实未曾反对过该计划。
没想到池知月竟然如此短时间内设下精妙布局,反将自己一军。
池知月见他不说话,心中焦急,追问道:“苑广寒如今如何了?”
陆遐征面无表情,眼神望向别处,语气平淡地回应道:“她畏罪自杀了。”
池知月闻听此言,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惊骇之下,身形一顿,双腿一软,若非右手紧抓住龙椅扶手,险些便摔倒在地。
皇帝闻听此言,挑起一边眉毛,脸上表情复杂难辨,让人琢磨不透内心是喜是悲。
池知月闭上双眼,双手扶在眉间,喉咙上下吞咽,仿佛在压制内心怒火。接着,他牙关紧咬,怒火攻天,猛地抄起身旁墨砚,狠命朝陆遐征砸过去。
砚中尚有墨汁残留,举起时正好斜流下来,溅到池知月衣襟之上。
陆遐征身形微微一挪,便轻而易举躲开了墨砚,东西砸到大殿正门处,发出“咚”一声闷响。
池知月身着染墨秀丽华裳,手指陆遐征,泣声道:“陈忆,不,陆遐征,你这乱臣贼子,视圣上于无物,先是裹挟当朝丞相,后又残害同僚忠良,可谓天理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皇帝闻听此言,走到两人中间,打圆场道:“两位都是大桢国股肱之臣,万万不可因私争斗,伤了和气。事态复杂,当务之急,还是将在逃莫晚捉拿归案。”
他回头看向池知月,只见其仍沉浸在莫大苦痛之中,叹了口气,对陆遐征说道:“陈太尉,重任非你莫属,你曾擒莫晚一次,便会擒第二次。”
陆遐征未曾多想,当即领命,挺直胸膛,声音洪亮道:“陛下放心,您尽管等待凯旋归来,缚住莫晚,呈于此殿上,任由您发落。”
皇帝露出满意笑容,拍他肩膀,欣慰说道:“大桢国有陈太尉这等文韬武略人才,实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若芮苏、慕烛泉下有知,必以你为傲,也可含笑九泉。”
说罢,皇帝随手从身边抽屉,取出一袋精致小香囊,其上绣有龙凤呈祥之图案,赠予陆遐征,深情款款道:“我许久不见伊洛,甚是想念。你且把此香囊赠她,替我遥寄相思了。”
陆遐征道:“陛下既有所命,臣自当尽心竭力。臣即刻去邀伊洛前来参见,以慰陛下之思。”
皇帝却摆摆手,苦笑道:“她若不愿来见,强求无益。我从小看她长大,知道她倔强性子,勉强不来。你可稍加提及,也不用太过挂念。“
言毕,皇帝显露一丝疲惫之色,轻叹道:“朕已至暮年,体力日衰,眼帘渐重。今日已久,当早歇安寝。”说罢,他便转身入寝殿。
陆遐征正要离开府邸,皇帝忽扭过头来,叮嘱道:“追捕莫晚,刻不容缓。据我所知,他已快马赶到西嶂汉原地界,你今晚与伊洛歇息一晚,明日一早便启程。”
“是!”他领下任务,拂起披风,先向身旁侍从下令,明早大军集结,之后加快脚步,急忙赶回居所。
待陆遐征走后,皇帝闭起眼睛,向后微倾,翘起腿来,手半握茶杯,一幕幕往事如昨日般,浮现眼前。
自己本为前朝皇帝之侄,十岁那年,慕烛带领万乘教众人攻入金玉城中,战火蔓延,鲜血染红街道,儿啼女泣。铁骑肆意冲撞,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王公贵族抱头哭号,无助躺在血泊之中。敌人来到楼中,见人便杀,勿论老少,毫无差别,只见头颅滚滚,惨叫声此起彼伏,半月楼洁翠之玉,变得赫赤一片,腥意渗鼻。楼内珍宝玉器尽数被摧毁,金银财宝化为灰烬,一片破败之景令人痛心。
他孤身于世间,亲朋皆罹难,双亲兄弟惨遭屠戮。生灵涂炭,如同人间地狱。皇帝余悸犹存,惊魂未定,孤身躺在尸山血海中,苟延残喘。
他想要继续生存,欲要逃离这修罗场。然而,不幸被人所擒,被押至慕烛面前。
“我知罪,望能饶得一命。”他跪地求饶,涕泪交加。
众人齐心拥戴慕烛登基,劝说道:“大人,应当机立断,斩草除根。如今朝野上下,已无皇室血脉,唯有此孽障尚存。若放任其生长,必为后患。望您以江山社稷为重,一并诛杀此子。”
慕烛默然片刻,叹息道:“罢了,我无意做皇帝,既然未死,就留他一命,让他坐这龙椅罢。”言下之意,竟是无意诛杀皇室最后血脉,让其坐享江山。
众人闻此言,皆是大惊失色。其中一位重臣忍不住出言劝道:“此言万万不可!此子乃前朝余孽,若放任其生长,必为祸患。今日不除,他日必为噬脐之患!”
慕烛却微微一笑道:“卿家不必多言,我意已决。此子尚年幼,又无兵权,无妨。且让他活下去,或许对我等还有用处。”
众人不敢再言,皆唯唯诺诺应是。
他转悲为喜,脑中已经开始幻想登基后的情景:
龙椅旁,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在此。自己登上龙椅,俯瞰着朝堂。大殿内,气氛庄重肃穆,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划一地站在两旁。自己开口道:“众卿家有本可奏。”声音宏亮而威严。百官闻听此言,纷纷匍匐在地,齐声奏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可事与愿违,他沦为一名傀儡皇帝,遭人禁锢。尔后,有幸得一良家女子为皇后,然而二十载间,朝堂之上,吾虽身居帝位,实则如同虚设。每逢议事,皆被三公所左右,毫无半分自主。自己亦只能日日把鸟遛玩,政事尽付诸东流。
每当夜幕降临,独坐寝宫后,他思绪万千。心中悔恨交加,恨自己无力回天,也恨三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而,他也知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惟有将那心中之恨,化作遛鸟之乐,暂时忘却世间烦忧。
可是不找麻烦,麻烦却主动找上门。一日,又被慕烛当庭呵斥,说自己胸无大志,不思为民谋福,致民不聊生。
是时,他悲愤交加。自知为傀儡皇帝,无法自主,然亦不愿坐以待毙。遂暗中寻访忠勇之人,期以打破三公权力垄断,重振朝纲。
然此道阻且长,虽有决心,却无法以一人之力实现。心中郁闷不已,惟有借酒消愁,独自立于宫墙之下,悲苦难言。
正思潮起伏,愁眉不展时,一位宫女款款走来,容貌倾城,娇艳欲滴。她婉转服侍,柔声细语,安慰着他。
他默默注视,心中涌起一股莫名感动,突然听到宫女柔声道:“陛下何事困扰?可愿与奴婢分享?”他愣了一下,心中犹豫片刻,借着酒劲,终于尽皆向她倾诉。
宫女听后,沉默片刻,道:“陛下勿忧,世间之事,总有解决之法。奴婢愿为陛下分忧,共谋良策。”
他听后,心中一阵暖流涌过,感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便将心中的苦闷一一向她倾诉。
二人共话桑麻,渐生情愫。两情相悦,心意相通,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他沉在温柔乡中,忘却世间忧愁与烦恼。她的婉约柔情,如春水般滋润心田,让他陶醉其中,不愿醒来。
过后,宫女有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