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昭雪
池知月亦不甘示弱,随手操起武器,架在身前,摆出迎击架势:“大不了玉石俱焚!陈忆,不,陆遐征,你今日势大,怕是要栽在你手上,但想如此轻易地夺走我性命,也非易事!”
皇上倏然身子一落,瘫跪在地上,痛苦掩面。池知月也吃了一惊,嘴巴微张,缓缓放下长剑,望向龙椅,不知他究竟是何用意。
华丽龙袍沾满了飞溅鲜血与污浊,看起来犹不如一件无尘洁净的粗缟素衣。
他先是抽泣,后而嚎啕大叫,身体不停颤抖,哽咽道:“伊洛…伊洛…你怎么…如此突然,离我而去了!”
说罢,他继续哭泣,此情此景,若是别人看到,必为之动容,以为情真意切,无半分虚假。
紧跟而来几位轻功好手也已飘落到台面,二话不说,直接展开凌厉攻势,朝池知月要害攻去,显然是得陆遐征授意,无需有所顾忌。
池知月虽身居高位,久不出手,可毕竟底子尚在,功夫上乘,以一敌五,丝毫不落下风,相持甚久。
陆遐征未对池知月动手,而是似乎被皇帝情真感动,慢步走到跟前,将他搀起,重新扶坐到金碧辉煌龙椅之上。
他勉强张开口,声音沙哑撕裂,问道:“伊洛之死,是谁之罪?”
皇帝仍在抽泣不止,双眼却慢慢睁开,不经意间朝池知月方向瞟了一眼,然后又闭上眼睛,捂住脸面,悲恸欲绝。
陆遐征嗖的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闪至池知月背后。
池知月正忙于应付其余五位高手攻势,无暇他顾,被陆遐征一把按住头颈,用力一扭,直接掰断,来不及发出半声呼喊,便后仰翻倒在地,一命呜呼。
皇帝见池知月身死,又惊又喜,喜的是祸水东引成功,并无性命之忧;惊的是帮手尽失,何日才能东山再起。惊愕喜悦间,他开口道:“太尉…”
陆遐征健步如飞,趋上前来,单手拽住靠臂,猛地向上抬起,将龙椅拔地而起,连同坐在椅上之人,一并从观日台最高处狠狠地抛向天际,在空中翻滚数圈,最终重重摔落于地,砸得粉身碎骨,变成一滩血肉模糊的脏泥。
池知月已亡,皇帝殒命,飞羽军群龙无首,本就溃败逃命,现如今,更是放弃抵抗,卸下兵甲,举手投降。
投降之人中,有人痛哭流涕,泪如梨花带雨,有人战战兢兢,跪地不起,不敢抬头。
章越与诸位壮士军心振奋,乘胜追击,将仍在顽抗飞羽军一一击败,仅用半天时间,便占据整个金玉城。
原本繁华金玉城如今满目疮痍。战场之上狼藉不堪,断剑残旗处处可见,伤亡者更是不计其数。
失去亲朋好友的战士百姓,或哭天喊地,悲痛欲绝,或黯然神伤,无力回天。
战役结束后,每个人脸上挂着悲痛、愤怒、不甘,少有喜悦欢心神情浮现。
陆遐征亲手将国王扔下半月楼,又拧断池知月脖子,俄顷便让大桢国最有权势二人会见阎罗。
此刻,他心中怒气已去了大半,更多是怅然若失,无助地站在那里,不敢相信爱妻离世。
杀害芮伊洛之凶手卓驰、葛海,被五花大绑,抬到陆遐征面前。
他手中拿起鞭子,狠狠向二人身上抽去,嘴中不停咒骂,仿佛几十年间,所有沉积在心底恶毒、污言秽语全部迸发出来,一下、两下、三下,也记不清抽了多少鞭,直到他气喘吁吁,浑身无力,方才停下手。
他将鞭子交给身旁侍卫,此时二人已经昏迷不醒,便令人用彻骨冷水,浇到头上,将其冻醒,然后恶狠狠说道:“你可有家人?”
葛海此时已经奄奄一息,卓驰被折磨得不成人样,意识模糊,可也知自己犯下不可饶恕之罪,陆遐征盛怒之下,若是供出家人,他们绝无活路,还不如隐瞒到底,便回应道:“我孑身一人,无依无靠,若要杀我,命随你拿去便是。”
“推出去,凌迟,然后弃尸荒野。”陆遐征所能想到最狠最恶之方法,也不过如此。
他又吩咐属下道:“若发现其家人,也一并告知我。”
属下心知陆遐征之意,但也不敢问明或反驳,只得领命去办。
卓驰、葛海二人纵使死去百次,痛苦千回,堕入轮回深渊,历经万劫,又怎能换得芮伊洛重生?
当日一别,竟已天人永隔。想到此处,他不禁泪如雨下。身旁曾受芮伊洛照料之兵士,亦被触动心弦,掩面泣不成声。
狂风呼啸,悲声四起,神树落叶亦染枯黄,踮在衣衫之上,被浸成红色。
上天若是无情,又缘何凑得鸳鸯相识;上天若是有情,怎会偏摔碎情意圆镜?
次日,战地已打扫干净,一切恢复如初。
旧皇已死,新皇尚且虚位以待。而已故皇上稚子,年仅五岁,于金玉城被军旅捕获,呈报于陆遐征之前。他左右为难,思虑再三,难以下定决心。
左右皆劝他除恶务尽,一定要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但他念及声誉,不愿再加以暴行。遂颁布流放之令,将其流放至东坤海滨,任其自生自灭。
尚在城中居民,对于新掌权太尉议论纷纷,许多百姓目睹过闹得满城风雨的刺杀葛河事件,添油加醋,将陆遐征描述成一个杀人如麻,十恶不赦之人,这股舆论也渐渐在城中传开。
流传最广故事为:陈忆太尉,其真实身份便是陆遐征。他为一己之私欲,全然不顾大桢国律法,擅自劫狱,其计败后,四处流窜,更施毒手,杀害葛河,扰乱大桢国秩序。然天理昭昭,难逃法网,终于被捕入狱。其后,机缘巧合,黎境得胜,西域战场则暴露其本性,害得无数将士埋骨他乡。其妻本为帮凶,企图推翻朝政,然预先被皇帝擒获。可叹苍天无眼,数十载兢兢业业的皇帝与池知月,终究敌不过岁月,惨遭杀害。
他对此并不在意,也不再藏匿自身真实身份,重新取回“陆遐征”之名。
他也重新召开朝会,公开为已故父母、云明玕平冤昭雪,再令人专程寻得风水宝地,一一竖起墓碑,并引领文武百官,亲临祭拜。
陆遐征双膝跪于坟头,红目含泪,低垂首,心中悲痛难禁。时光荏苒,伤痕依旧不减分毫。
良久,他才缓缓抬起头,望向坟墓之中。他虔诚跪拜于棺材之前,双手合十,默念祈祷。
至此,他也未敢看向芮伊洛遗体哪怕一眼,怕自己控制不住,也要随她而去。
掌权之后,他主张颁布诸多政策,振纲立纪。其治下之疆域,升平昌盛,百业兴旺。
首先整顿吏治,黜陟幽明,使百官各尽其职,廉洁奉公。又设立监察机构,以纠察百官过失,确保政令畅通。
他还推行教育普及,缩短选材大会期限,选拔民间俊彦,培养国家栋梁。
在农业方面,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农田丰收,仓廪充实。商业方面,则促进贸易,繁荣市场。
可他真正站稳脚跟的价码,也甚是昂贵。
如今,王公贵族权利地位,相较于慕烛时期,无疑大大提升。他们所得瑞果数量增加,赋税亦有减免,甚至在选材大会上,还会根据出身背景进行一定调整。
因此,即使他乾纲独断,说一不二,达官贵人反倒最为支持,他人难以撼动。
初始之时,陆遐征深恐自己名声狼藉,受人诟病,且治国之能比上慕烛还是要稍逊三分。钱坤却安然说道:“太尉,只要您掌握权柄,不做些过于伤天害理之事,又可使人得利,自会有人为您歌功颂德,无需多虑。”
果然,未及数月,得益之文人墨客纷纷著书立说,为其夸赞,他恶名逐渐翻转,尽消于世。
诸人不关心陆遐征取得权势之手段,亦不问其是否肮脏血腥,是否违背道义,只要其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一切皆可自然化解。
如今金玉城内,流传着的,是另一个故事。陈忆太尉,其真实身份便是陆遐征。他为了拯救被冤枉之父,甘愿冒死相救,更诛除了滥用职权、滥杀无辜之葛河。而后从容赴狱,又带领大军平定黎疆。然因小人挑唆,兵败于西域,回城之后,因爱妻被杀,愤然诛杀昏庸无道之皇帝及助纣为虐之池知月,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听闻金玉城中有乱,莫晚本欲发兵征讨,未料陆遐征平乱迅速,未及领兵前来,已安排重兵于边境守卫。
莫晚见军容整齐,对城中作乱消息生疑,便带兵回柳叶城,暂时养精蓄锐,不作他图。
章越谦卑建言道:“太尉今日如此地位,何不尝试多食一瑞果?”
陆遐征摇首而答:“我命途多舛,未曾得尝瑞果,尚能达此今日境地,何必再吃?”
他既掌握朝中局势,对于异议则极尽打压之事,经常与慕光争执不休。
一日,朝会之后,二人又在殿中争吵。陆遐征怒目而视,气势凌人,厉声曰:“你何敢逆我之意?我今掌朝中大权,凡事皆需听我调度。”
慕光则面色冷然,毫无惧色,反唇相讥曰:“你虽权重,然岂可尽逆天下人心?我不过陈言直谏,何罪之有?”
皇上倏然身子一落,瘫跪在地上,痛苦掩面。池知月也吃了一惊,嘴巴微张,缓缓放下长剑,望向龙椅,不知他究竟是何用意。
华丽龙袍沾满了飞溅鲜血与污浊,看起来犹不如一件无尘洁净的粗缟素衣。
他先是抽泣,后而嚎啕大叫,身体不停颤抖,哽咽道:“伊洛…伊洛…你怎么…如此突然,离我而去了!”
说罢,他继续哭泣,此情此景,若是别人看到,必为之动容,以为情真意切,无半分虚假。
紧跟而来几位轻功好手也已飘落到台面,二话不说,直接展开凌厉攻势,朝池知月要害攻去,显然是得陆遐征授意,无需有所顾忌。
池知月虽身居高位,久不出手,可毕竟底子尚在,功夫上乘,以一敌五,丝毫不落下风,相持甚久。
陆遐征未对池知月动手,而是似乎被皇帝情真感动,慢步走到跟前,将他搀起,重新扶坐到金碧辉煌龙椅之上。
他勉强张开口,声音沙哑撕裂,问道:“伊洛之死,是谁之罪?”
皇帝仍在抽泣不止,双眼却慢慢睁开,不经意间朝池知月方向瞟了一眼,然后又闭上眼睛,捂住脸面,悲恸欲绝。
陆遐征嗖的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闪至池知月背后。
池知月正忙于应付其余五位高手攻势,无暇他顾,被陆遐征一把按住头颈,用力一扭,直接掰断,来不及发出半声呼喊,便后仰翻倒在地,一命呜呼。
皇帝见池知月身死,又惊又喜,喜的是祸水东引成功,并无性命之忧;惊的是帮手尽失,何日才能东山再起。惊愕喜悦间,他开口道:“太尉…”
陆遐征健步如飞,趋上前来,单手拽住靠臂,猛地向上抬起,将龙椅拔地而起,连同坐在椅上之人,一并从观日台最高处狠狠地抛向天际,在空中翻滚数圈,最终重重摔落于地,砸得粉身碎骨,变成一滩血肉模糊的脏泥。
池知月已亡,皇帝殒命,飞羽军群龙无首,本就溃败逃命,现如今,更是放弃抵抗,卸下兵甲,举手投降。
投降之人中,有人痛哭流涕,泪如梨花带雨,有人战战兢兢,跪地不起,不敢抬头。
章越与诸位壮士军心振奋,乘胜追击,将仍在顽抗飞羽军一一击败,仅用半天时间,便占据整个金玉城。
原本繁华金玉城如今满目疮痍。战场之上狼藉不堪,断剑残旗处处可见,伤亡者更是不计其数。
失去亲朋好友的战士百姓,或哭天喊地,悲痛欲绝,或黯然神伤,无力回天。
战役结束后,每个人脸上挂着悲痛、愤怒、不甘,少有喜悦欢心神情浮现。
陆遐征亲手将国王扔下半月楼,又拧断池知月脖子,俄顷便让大桢国最有权势二人会见阎罗。
此刻,他心中怒气已去了大半,更多是怅然若失,无助地站在那里,不敢相信爱妻离世。
杀害芮伊洛之凶手卓驰、葛海,被五花大绑,抬到陆遐征面前。
他手中拿起鞭子,狠狠向二人身上抽去,嘴中不停咒骂,仿佛几十年间,所有沉积在心底恶毒、污言秽语全部迸发出来,一下、两下、三下,也记不清抽了多少鞭,直到他气喘吁吁,浑身无力,方才停下手。
他将鞭子交给身旁侍卫,此时二人已经昏迷不醒,便令人用彻骨冷水,浇到头上,将其冻醒,然后恶狠狠说道:“你可有家人?”
葛海此时已经奄奄一息,卓驰被折磨得不成人样,意识模糊,可也知自己犯下不可饶恕之罪,陆遐征盛怒之下,若是供出家人,他们绝无活路,还不如隐瞒到底,便回应道:“我孑身一人,无依无靠,若要杀我,命随你拿去便是。”
“推出去,凌迟,然后弃尸荒野。”陆遐征所能想到最狠最恶之方法,也不过如此。
他又吩咐属下道:“若发现其家人,也一并告知我。”
属下心知陆遐征之意,但也不敢问明或反驳,只得领命去办。
卓驰、葛海二人纵使死去百次,痛苦千回,堕入轮回深渊,历经万劫,又怎能换得芮伊洛重生?
当日一别,竟已天人永隔。想到此处,他不禁泪如雨下。身旁曾受芮伊洛照料之兵士,亦被触动心弦,掩面泣不成声。
狂风呼啸,悲声四起,神树落叶亦染枯黄,踮在衣衫之上,被浸成红色。
上天若是无情,又缘何凑得鸳鸯相识;上天若是有情,怎会偏摔碎情意圆镜?
次日,战地已打扫干净,一切恢复如初。
旧皇已死,新皇尚且虚位以待。而已故皇上稚子,年仅五岁,于金玉城被军旅捕获,呈报于陆遐征之前。他左右为难,思虑再三,难以下定决心。
左右皆劝他除恶务尽,一定要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但他念及声誉,不愿再加以暴行。遂颁布流放之令,将其流放至东坤海滨,任其自生自灭。
尚在城中居民,对于新掌权太尉议论纷纷,许多百姓目睹过闹得满城风雨的刺杀葛河事件,添油加醋,将陆遐征描述成一个杀人如麻,十恶不赦之人,这股舆论也渐渐在城中传开。
流传最广故事为:陈忆太尉,其真实身份便是陆遐征。他为一己之私欲,全然不顾大桢国律法,擅自劫狱,其计败后,四处流窜,更施毒手,杀害葛河,扰乱大桢国秩序。然天理昭昭,难逃法网,终于被捕入狱。其后,机缘巧合,黎境得胜,西域战场则暴露其本性,害得无数将士埋骨他乡。其妻本为帮凶,企图推翻朝政,然预先被皇帝擒获。可叹苍天无眼,数十载兢兢业业的皇帝与池知月,终究敌不过岁月,惨遭杀害。
他对此并不在意,也不再藏匿自身真实身份,重新取回“陆遐征”之名。
他也重新召开朝会,公开为已故父母、云明玕平冤昭雪,再令人专程寻得风水宝地,一一竖起墓碑,并引领文武百官,亲临祭拜。
陆遐征双膝跪于坟头,红目含泪,低垂首,心中悲痛难禁。时光荏苒,伤痕依旧不减分毫。
良久,他才缓缓抬起头,望向坟墓之中。他虔诚跪拜于棺材之前,双手合十,默念祈祷。
至此,他也未敢看向芮伊洛遗体哪怕一眼,怕自己控制不住,也要随她而去。
掌权之后,他主张颁布诸多政策,振纲立纪。其治下之疆域,升平昌盛,百业兴旺。
首先整顿吏治,黜陟幽明,使百官各尽其职,廉洁奉公。又设立监察机构,以纠察百官过失,确保政令畅通。
他还推行教育普及,缩短选材大会期限,选拔民间俊彦,培养国家栋梁。
在农业方面,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得农田丰收,仓廪充实。商业方面,则促进贸易,繁荣市场。
可他真正站稳脚跟的价码,也甚是昂贵。
如今,王公贵族权利地位,相较于慕烛时期,无疑大大提升。他们所得瑞果数量增加,赋税亦有减免,甚至在选材大会上,还会根据出身背景进行一定调整。
因此,即使他乾纲独断,说一不二,达官贵人反倒最为支持,他人难以撼动。
初始之时,陆遐征深恐自己名声狼藉,受人诟病,且治国之能比上慕烛还是要稍逊三分。钱坤却安然说道:“太尉,只要您掌握权柄,不做些过于伤天害理之事,又可使人得利,自会有人为您歌功颂德,无需多虑。”
果然,未及数月,得益之文人墨客纷纷著书立说,为其夸赞,他恶名逐渐翻转,尽消于世。
诸人不关心陆遐征取得权势之手段,亦不问其是否肮脏血腥,是否违背道义,只要其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一切皆可自然化解。
如今金玉城内,流传着的,是另一个故事。陈忆太尉,其真实身份便是陆遐征。他为了拯救被冤枉之父,甘愿冒死相救,更诛除了滥用职权、滥杀无辜之葛河。而后从容赴狱,又带领大军平定黎疆。然因小人挑唆,兵败于西域,回城之后,因爱妻被杀,愤然诛杀昏庸无道之皇帝及助纣为虐之池知月,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听闻金玉城中有乱,莫晚本欲发兵征讨,未料陆遐征平乱迅速,未及领兵前来,已安排重兵于边境守卫。
莫晚见军容整齐,对城中作乱消息生疑,便带兵回柳叶城,暂时养精蓄锐,不作他图。
章越谦卑建言道:“太尉今日如此地位,何不尝试多食一瑞果?”
陆遐征摇首而答:“我命途多舛,未曾得尝瑞果,尚能达此今日境地,何必再吃?”
他既掌握朝中局势,对于异议则极尽打压之事,经常与慕光争执不休。
一日,朝会之后,二人又在殿中争吵。陆遐征怒目而视,气势凌人,厉声曰:“你何敢逆我之意?我今掌朝中大权,凡事皆需听我调度。”
慕光则面色冷然,毫无惧色,反唇相讥曰:“你虽权重,然岂可尽逆天下人心?我不过陈言直谏,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