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九泉
他愈发恼怒,拍案而起,威胁道:“你若再如此固执,休怪我无情。”
慕光亦不示弱,冷笑曰:“我固然知你狠毒,然岂能为你所吓倒?我忠诚于大桢国及百姓,非你所能理解。”
此时,殿中气氛紧张至极,两人目光交汇,犹如刀剑相击。周围臣子皆噤若寒蝉,不敢出声。唯有两人怒火燃烧,犹如烈火烹油,愈演愈烈。
最终,陆遐征拂袖而去,慕光则傲然立于殿中,神色坚定。
他与慕光交吵之后,怒气冲冲,屡次想要拔剑而杀之,以泄心头之恨。然而他心气虽盛,却有几分犹豫,内心思量道:“我与慕光,昔日情同手足,今虽交恶,岂可轻动杀机?”
然而世事难料,人心易变,二人渐生嫌隙,渐行渐远。
纷芜尽去后,他开始筹措芮伊洛葬礼,动员了数千人力,奔波于四野八荒,忙碌异常。
葬礼当天,仪式隆重,文武百官,城中百姓纷纷前来祭拜。芮伊洛躯体在乱军中丢失,剩余面容也看得毫不清楚,只得置于棺中,以木雕补全其身。
盛放遗体灵柩由紫檀木制成,木棺内密密麻麻小字,记载着她生平所历。因遗容过于惨烈,故而棺门一直严盖,未曾掀开。
道路两侧,人人皆身着素衣,手持白旗,延绵不绝,直至城外二十里。悲乐起,文武哀恸不已,百姓涕泣涟涟。空气不再清澈,途中散发着松香、酥油燃烧味道,放眼所见之景,有些错位。
陆遐征未上马,而是徒步牵马于前,而后拉着灵柩,一步步向城外走去。他特意选定一座小山,建成陵园,用来存放芮伊洛遗体,无需他人打扰。
待走到山上,将她下葬后,天已渐晚。站在墓碑之前,陆遐征摒去众人,独自陪伴长眠于地下的妻子。
他蹲在碑旁,先是用手触摸自己脸上划痕,后又轻轻抚过雕刻在石中名字,一幕幕往事闪过,将心口紧紧揪住,鼻子涌起酸意,想说点临别赠言,却组织不好词语,最终只冒出一句:“等我来陪你。”
陆遐征将自己身份公之于众后,原本忧心秩序紊乱,殃及统治。然而,城中却平静得出奇,仿佛众人皆无动于衷,实则并未掀起轩然大波。
他双手沾满鲜血,兼任丞相、太尉两职,御史大夫还由慕光继续担任。自老皇帝驾崩之后,新帝位始终空缺,无人接任。
尽管臣民多有上奏,申请寻找合适之人接替皇位,都被陆遐征一一按下,不予采纳。
正所谓成王败寇,金玉城大战中,站在他一道的诸人,纷纷加官进爵,荣宠无限;但站在对立面之敌人,或被收监,或丢性命,少数见风使舵墙头草,也被揪出整治一番。
虽他未直接授意,但敌对之人,在牢中日夜十分凄惨,被酷吏用尽平生手段严刑逼供,身上多处伤痕,遭受日晒雨淋,又未及时包扎送医,不久便在病痛折磨下死于狱中。
叶萱等人先前为他效力,此战后尽皆提拔。
章越于攻城之役中捷足先登,夺得头功,从一员裨将,直接升任御林军卫将军,在骆霜翎将军几近隐退之时,实质上统领大军。
叶萱不懂战事,便从基层文职,升任中树神域政务长,其余亲信亦皆被委以重任,就连慕光所辖条线,几位副手也全听陆遐征安排行事。
此刻陆遐征,权势如日中天,威震四方。朝廷之上,陆遐征之言,人人遵从,不敢有半点违逆。
众人皆知他手段狠辣,愈发小心翼翼。而那些曾与他略有嫌隙之人,如今更是不敢稍有异动,恐其秋后算账。
金玉城中,已是他一手遮天,若想要君临大桢国,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陆遐征在朝中耕耘已久,如今硝烟已过,稍加安抚,短短一月内,更是四海升平,天下晏然,邦国安定,社稷稳固。
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田畴绿树,桑梓繁茂,五谷丰登。商贾往来,市井繁华,百业兴盛。文化繁荣,书香满溢,文人墨客辈出。
在外,虽有莫晚虎视眈眈,但以一地之力,如何能撼倒整个大桢国,烽火不燃,也不足为虑。
如此盛世之下,却暗藏着诸多危机。
纵使陆遐征心境清明,欲以俭治国,却难挡身旁侍从们欲图享乐之举。而他身居高位,又难以得见苍穹之下,又有多少疾苦。
侍从巧言令色,煽风点火,奢侈摆设,一则取悦于他,二则希望借机从中牟利。
他们日夜煽动陆遐征纵情声色,以金银铺地,琼楼玉宇,极尽奢华之能事。
他虽心知其谋,然而被享乐之风渐染,亦渐沉迷其中。当然,沾染女色一事绝无可能。
群臣窥见,争相仿效侍从之行径,竞相巴结,以求获得权力和财富。
陆遐征出行时,乘坐玉辇,辇盖青翠欲滴,四处雕金垂旒,红缎为饰,绣金飞龙,绒毛衬底,繁华尽显。
仪仗队伍逶迤延绵数里之多,前后不能相望,气派宏大,不逊色于天子。
路旁百姓,匍匐跪拜,以额触地,战战兢兢,不敢直视。
有数名年幼孩童,未经世事,昂首张望,手指着陆遐征喧哗不已。此举冒犯了仪仗秩序,被护卫士兵抓住,拖至无人荒地,塞住其口,皮鞭狠抽,一顿痛打。
几位孩子何曾受过此等屈辱,泪水如雨而下,然嘴中塞着麻布,喊叫不出声。
士兵们持鞭而立,面无表情,仿佛已司空见惯,说道:“此子胆敢在朝中重臣面前喧哗,该当何罪?”孩童在尘土中翻滚,哭声震天。
孩童之母,一位羸弱女子,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抱住孩子,哭天抢地,哀求道:“大爷啊,求求你,饶了孩子吧,他以后不敢了,不敢了。”
护卫士兵闻听此言,心头大怒,斥道:“大胆妇人,竟敢求我饶恕!”说罢,他手中马鞭又一挥,狠狠抽在孩童身上。他惨叫一声,皮肤绽裂,鲜血四溅。
孩童之父,一位粗犷男子,目睹此景,心如刀绞。他忍痛趋前,欲阻拦侍卫,却被一记重拳打倒在地,痛苦呻吟。侍卫冷冷道:“若不看管好自家孩子,定要拿下入狱。”
夫妇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缄默不言,认栽了事,抱起孩子,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来,包扎好惨不忍睹伤口。
此时陆遐征端坐于华丽玉辇之上,眼前所见,是雄壮军队,宛如钢铁长城,气势磅礴。
信徒百姓虔诚跪在脚下,尽是敬仰与献媚,自己凌驾于万人,受天下顶礼膜拜。
他坐在辇上,眼前是雄壮的军队,虔诚膜拜的信徒百姓,无不彰显大桢国的强盛和自己凌驾于万人,受天下敬仰。
繁华盛世背后,那些发生于阴暗角落里的细微之事,他如何能看见?更不必说放在心头。
然而,人生得失总难以言说。他曾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如今都已成空。而他所得到的,却是万人艳羡的权势与富贵。
在这年纪,他已臻巅峰,除了那无人可伴的孤独,可谓是一切尽在掌握。
若依旁人臆想,荣华终生都难以享尽,哪还有什么烦忧?
只是到了如今,漫长道路似乎快要走到尽头。
旅程起始之时,有多人陪伴,路途中有人离开,有人新识,走到今日,回首望去,剩下寂寥满盈,孑身一人。
每当夜幕降临,榻侧空寂,帷幔之外,仆人站立以待服侍。视线难及之处,将士们亦布下昼夜倒替,全心守卫。虽有众人围绕,但真正步入内心、能够神交一二、聊一聊往昔、开怀笑谈之人,却再未见过。
幸而政务繁忙,日复一日,无暇他顾。陆遐征也刻意使公务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夜晚倒头便睡,以免精神游离,忆起刻骨之痛事。
一日,他正于府中埋头处理公务,前来议事大臣趁府中闲杂人少,凑近耳旁建议道:“大人,您日夜操劳,身体容易疲惫,不利于江山社稷。您身边久无人照料,不如在下为您推荐几位良家女子,供您赏阅,如何?”
陆遐征原本专注于案上文书,凝神聚气,心无旁骛。闻人言后,犹如灵魂遭受鞭笞,顿时愤然色变,拍案而起,厉声喝道:“切莫要再提此事,违者必斩!我妻已逝,未能随她而去已是深感愧疚,岂有再娶之理?”
那人以为他在故作姿态,又再劝道:“太尉您对夫人用情深重,天下人人皆知。可斯人已逝,您难道不打算留下子嗣?否则百年之后,谁来继承您丰功伟业?”
慕光亦不示弱,冷笑曰:“我固然知你狠毒,然岂能为你所吓倒?我忠诚于大桢国及百姓,非你所能理解。”
此时,殿中气氛紧张至极,两人目光交汇,犹如刀剑相击。周围臣子皆噤若寒蝉,不敢出声。唯有两人怒火燃烧,犹如烈火烹油,愈演愈烈。
最终,陆遐征拂袖而去,慕光则傲然立于殿中,神色坚定。
他与慕光交吵之后,怒气冲冲,屡次想要拔剑而杀之,以泄心头之恨。然而他心气虽盛,却有几分犹豫,内心思量道:“我与慕光,昔日情同手足,今虽交恶,岂可轻动杀机?”
然而世事难料,人心易变,二人渐生嫌隙,渐行渐远。
纷芜尽去后,他开始筹措芮伊洛葬礼,动员了数千人力,奔波于四野八荒,忙碌异常。
葬礼当天,仪式隆重,文武百官,城中百姓纷纷前来祭拜。芮伊洛躯体在乱军中丢失,剩余面容也看得毫不清楚,只得置于棺中,以木雕补全其身。
盛放遗体灵柩由紫檀木制成,木棺内密密麻麻小字,记载着她生平所历。因遗容过于惨烈,故而棺门一直严盖,未曾掀开。
道路两侧,人人皆身着素衣,手持白旗,延绵不绝,直至城外二十里。悲乐起,文武哀恸不已,百姓涕泣涟涟。空气不再清澈,途中散发着松香、酥油燃烧味道,放眼所见之景,有些错位。
陆遐征未上马,而是徒步牵马于前,而后拉着灵柩,一步步向城外走去。他特意选定一座小山,建成陵园,用来存放芮伊洛遗体,无需他人打扰。
待走到山上,将她下葬后,天已渐晚。站在墓碑之前,陆遐征摒去众人,独自陪伴长眠于地下的妻子。
他蹲在碑旁,先是用手触摸自己脸上划痕,后又轻轻抚过雕刻在石中名字,一幕幕往事闪过,将心口紧紧揪住,鼻子涌起酸意,想说点临别赠言,却组织不好词语,最终只冒出一句:“等我来陪你。”
陆遐征将自己身份公之于众后,原本忧心秩序紊乱,殃及统治。然而,城中却平静得出奇,仿佛众人皆无动于衷,实则并未掀起轩然大波。
他双手沾满鲜血,兼任丞相、太尉两职,御史大夫还由慕光继续担任。自老皇帝驾崩之后,新帝位始终空缺,无人接任。
尽管臣民多有上奏,申请寻找合适之人接替皇位,都被陆遐征一一按下,不予采纳。
正所谓成王败寇,金玉城大战中,站在他一道的诸人,纷纷加官进爵,荣宠无限;但站在对立面之敌人,或被收监,或丢性命,少数见风使舵墙头草,也被揪出整治一番。
虽他未直接授意,但敌对之人,在牢中日夜十分凄惨,被酷吏用尽平生手段严刑逼供,身上多处伤痕,遭受日晒雨淋,又未及时包扎送医,不久便在病痛折磨下死于狱中。
叶萱等人先前为他效力,此战后尽皆提拔。
章越于攻城之役中捷足先登,夺得头功,从一员裨将,直接升任御林军卫将军,在骆霜翎将军几近隐退之时,实质上统领大军。
叶萱不懂战事,便从基层文职,升任中树神域政务长,其余亲信亦皆被委以重任,就连慕光所辖条线,几位副手也全听陆遐征安排行事。
此刻陆遐征,权势如日中天,威震四方。朝廷之上,陆遐征之言,人人遵从,不敢有半点违逆。
众人皆知他手段狠辣,愈发小心翼翼。而那些曾与他略有嫌隙之人,如今更是不敢稍有异动,恐其秋后算账。
金玉城中,已是他一手遮天,若想要君临大桢国,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陆遐征在朝中耕耘已久,如今硝烟已过,稍加安抚,短短一月内,更是四海升平,天下晏然,邦国安定,社稷稳固。
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田畴绿树,桑梓繁茂,五谷丰登。商贾往来,市井繁华,百业兴盛。文化繁荣,书香满溢,文人墨客辈出。
在外,虽有莫晚虎视眈眈,但以一地之力,如何能撼倒整个大桢国,烽火不燃,也不足为虑。
如此盛世之下,却暗藏着诸多危机。
纵使陆遐征心境清明,欲以俭治国,却难挡身旁侍从们欲图享乐之举。而他身居高位,又难以得见苍穹之下,又有多少疾苦。
侍从巧言令色,煽风点火,奢侈摆设,一则取悦于他,二则希望借机从中牟利。
他们日夜煽动陆遐征纵情声色,以金银铺地,琼楼玉宇,极尽奢华之能事。
他虽心知其谋,然而被享乐之风渐染,亦渐沉迷其中。当然,沾染女色一事绝无可能。
群臣窥见,争相仿效侍从之行径,竞相巴结,以求获得权力和财富。
陆遐征出行时,乘坐玉辇,辇盖青翠欲滴,四处雕金垂旒,红缎为饰,绣金飞龙,绒毛衬底,繁华尽显。
仪仗队伍逶迤延绵数里之多,前后不能相望,气派宏大,不逊色于天子。
路旁百姓,匍匐跪拜,以额触地,战战兢兢,不敢直视。
有数名年幼孩童,未经世事,昂首张望,手指着陆遐征喧哗不已。此举冒犯了仪仗秩序,被护卫士兵抓住,拖至无人荒地,塞住其口,皮鞭狠抽,一顿痛打。
几位孩子何曾受过此等屈辱,泪水如雨而下,然嘴中塞着麻布,喊叫不出声。
士兵们持鞭而立,面无表情,仿佛已司空见惯,说道:“此子胆敢在朝中重臣面前喧哗,该当何罪?”孩童在尘土中翻滚,哭声震天。
孩童之母,一位羸弱女子,见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抱住孩子,哭天抢地,哀求道:“大爷啊,求求你,饶了孩子吧,他以后不敢了,不敢了。”
护卫士兵闻听此言,心头大怒,斥道:“大胆妇人,竟敢求我饶恕!”说罢,他手中马鞭又一挥,狠狠抽在孩童身上。他惨叫一声,皮肤绽裂,鲜血四溅。
孩童之父,一位粗犷男子,目睹此景,心如刀绞。他忍痛趋前,欲阻拦侍卫,却被一记重拳打倒在地,痛苦呻吟。侍卫冷冷道:“若不看管好自家孩子,定要拿下入狱。”
夫妇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缄默不言,认栽了事,抱起孩子,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来,包扎好惨不忍睹伤口。
此时陆遐征端坐于华丽玉辇之上,眼前所见,是雄壮军队,宛如钢铁长城,气势磅礴。
信徒百姓虔诚跪在脚下,尽是敬仰与献媚,自己凌驾于万人,受天下顶礼膜拜。
他坐在辇上,眼前是雄壮的军队,虔诚膜拜的信徒百姓,无不彰显大桢国的强盛和自己凌驾于万人,受天下敬仰。
繁华盛世背后,那些发生于阴暗角落里的细微之事,他如何能看见?更不必说放在心头。
然而,人生得失总难以言说。他曾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如今都已成空。而他所得到的,却是万人艳羡的权势与富贵。
在这年纪,他已臻巅峰,除了那无人可伴的孤独,可谓是一切尽在掌握。
若依旁人臆想,荣华终生都难以享尽,哪还有什么烦忧?
只是到了如今,漫长道路似乎快要走到尽头。
旅程起始之时,有多人陪伴,路途中有人离开,有人新识,走到今日,回首望去,剩下寂寥满盈,孑身一人。
每当夜幕降临,榻侧空寂,帷幔之外,仆人站立以待服侍。视线难及之处,将士们亦布下昼夜倒替,全心守卫。虽有众人围绕,但真正步入内心、能够神交一二、聊一聊往昔、开怀笑谈之人,却再未见过。
幸而政务繁忙,日复一日,无暇他顾。陆遐征也刻意使公务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夜晚倒头便睡,以免精神游离,忆起刻骨之痛事。
一日,他正于府中埋头处理公务,前来议事大臣趁府中闲杂人少,凑近耳旁建议道:“大人,您日夜操劳,身体容易疲惫,不利于江山社稷。您身边久无人照料,不如在下为您推荐几位良家女子,供您赏阅,如何?”
陆遐征原本专注于案上文书,凝神聚气,心无旁骛。闻人言后,犹如灵魂遭受鞭笞,顿时愤然色变,拍案而起,厉声喝道:“切莫要再提此事,违者必斩!我妻已逝,未能随她而去已是深感愧疚,岂有再娶之理?”
那人以为他在故作姿态,又再劝道:“太尉您对夫人用情深重,天下人人皆知。可斯人已逝,您难道不打算留下子嗣?否则百年之后,谁来继承您丰功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