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求荣
匆匆间,一月之期已至。启初更、林思悠、我三人先行归至山上,神采飞扬,面露喜色。各自踊跃述说着这段时间的见闻,如泉涌而出,滔滔不绝。谈及兴奋之处,神采奕奕,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见到了世间珍宝,如数家珍般快乐。
启初更说道:“我于东方之行,见海浪千里,百姓耕田劳作,衣食丰足,其乐融融。又有市镇繁荣,商贾云集,实乃富饶之地。”
我接口道:“我赴南方,探寻花草奇异,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更遇热情百姓,邀我共饮,言笑晏晏,其乐融融。”
林思悠亦不甘示弱:“北方之行,我深入雪原,冷风虽寒,然阳光洒落,犹如碎金洒地,令人心生暖意。松林挺拔,景致如画,美不胜收。”
启初更神采飞扬,眉宇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失声道:“呜呼!我生平未见如此宏伟城池,诚为旷世奇观!听闻此城尽以玉石筑就,夜间则散发出瑰丽奇光,如梦似幻,令人叹为观止!我于市中得数袭锦衣,皆华美非常,欲与诸君共赏。”
林思悠闻言,眉头紧锁,面露不悦之色,瞥了启初更一眼,语气凝重道:“你这小子,莫不是为此地繁华所迷,忘了我等千里迢迢而来的初衷?北国繁华固然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我等使命重大,断不可沉溺。”
我低语嘀咕道:“细细想下,若得长居此地,生活安逸,岁月宁静,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林思悠双眸骤然圆瞪,怒火中烧,倏地站起身来,振袖而呼:“尔等安能如此忘恩负义?贪图此地享乐,置家乡万千同胞于何地?他们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我等救援,而却在此安享逸乐,岂有此理!”
我被林思悠一番责难,顿时面露愧色,低垂着头,不敢与他对视。
启初更小声嘀咕道:“何不让他们全部搬来?”
她更是怒不可遏,“你脑子被驴踢了?我们这些身强力壮之辈,来此地尚损失大半,何况那些体弱多病老人和嗷嗷待哺幼童?”
有同行者,难耐心中疑惑,不禁出口问道:“可否将此间物资搬运回南国?”说完,他即刻感到此言或许过于莽撞,然话语已出,无法收回。
果然,林思悠面色铁青,如暴风骤雨般怒斥随即降临:“胡说什么?再过一次雪山和沼泽?我们来时,行装轻便,所剩都不及百一,归程路途遥远,你又能扛多少物资回去?”
启初更又提议道:“我们可否与北国执政者商议,使其定期输送物资至南国,以纾南国困厄?”
林思悠瞬间怒意涌上心头,紧握拳头,欲向启初更击打。然在此刻,唐愿宁姗姗而至,面露歉疚之色,说道:“抱歉,诸君,因我探听大哥姜望林消息,故迟延了些许时辰。”
唐愿宁之言一出,众人皆转头望向他,面露惊讶。启初更趁机避开林思悠之拳,问道:“二哥,你可有大哥消息?他现今安在?”
唐愿宁叹了口气,道:“毫无线索,无人见过他,也无人听过他消息。或许大哥人手不足,在沼泽雪山之地不幸丧命。”
启初更闻此噩耗,如晴天霹雳,心中颇痛。众人见状,皆心生哀悯。
唐愿宁整整心情,说道:“我已探究清楚,北国物资丰盈,皆因鬼树之故。鬼树果实可食,能保数十万人不饿;落下枝叶可作肥,土壤用之则易丰收。想来都是吸收我南国精气水土所致。北国人人奉鬼树为神明,想要谈判协商,无异于与虎谋皮。”
我站出来说道:“我等连日来细致侦查,发现鬼树附近有层层重兵把守,远远观之,皆是身披铠甲、能征善战之士。我等区区百余人,怎能突破金玉城高墙,杀入重围之中?鬼树如此庞然大物,怎能将其连根斩断?退一万步讲,即使斩断鬼树腰干,如何能保证其不复生,况且南国已经如此萧条败落,砍掉鬼树便能重现生机么?”
启初更闻言,面色凝重,沉思不语。心中不免对我所言有几分赞同。
林思悠怒目而视,斥责道:“你竟说出这等丧气之言!即便行动不成,即便悉数葬身于此,也胜过苟且偷生、辜负南国众人期望!你堂堂男儿,为何全无半点血性!才一个多月,就已经腐化堕落到如此地步!”
我无言以对,唐愿宁说道:“林思悠所言不错。我等来此,并非贪图安逸享乐。南国父老将所留食物大多交付于我等,可谓是寄托性命。唐愿宁岂能负此重托?”
他看了看我,见其神色犹豫,单独将其拉到一边,说道:“我终于弄明白,过沼泽,攀高峰,实则并非最难之事。难的是到北国之后,如何抵御这无边无尽的诱惑。你并非败给了艰难险阻,而是顺应了本性。不错,人与动物一样,都会趋利避害,迁徙到最适合生存环境。你若是不想冒险,我也理解,但属实有些失望。”
见唐愿宁已把话说开,我也不避讳,直截了当回应:“你看这北国子民,无不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在此做一位平凡顺遂的普通百姓,有何不好?即便不在金玉城中,处个偏僻小村,当个闲散店长,也远胜在南国多了。”
唐愿宁叹气不已,道:“你太令我失望了。但人各有志,我也不愿强求。”
他环顾众人,沉稳而道:“吴海之言,也有一丝道理。以我等数人之力,短期之内,破灭鬼树难如登天。今我有一计策,欲闻诸位意见。吴海,你也可听听,然后再定行止。”
启初更性急,即刻接口:“二哥,有何计策,速速讲来。”
唐愿宁沉吟片刻,慨然说道:“我欲与两三人同归南国一遭,将诸般见闻遍传天下,以此拢聚群英,共图大业。”说完,他神采飞扬,显然决心已定。
众人闻之,皆大惊失色,反对之声络绎不绝。启初更首当其冲,急道:“二哥,此行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至此,怎可轻易言归?况且,我等众人皆因南国衰败,方背井离乡,欲寻出路。今二哥若归,若在路上发生什么闪失,岂不令人痛心!”
我亦附和道:“是啊,唐愿宁兄弟,我等已然脱身于南国困境,何不再忍耐片刻,于此地继续探寻解救之法?以身犯险,颇不值得。”
唐愿宁闻言,微微一笑,神色从容道:“我知你等所忧,但我意已决。南国乃我故乡,我岂能坐视其沦陷而不顾?此行回去,非止为传扬事务,更为激励南国子民,唤起他们自救之心。只要我等同心协力,南国振兴之日必不遥远。”
林思悠见状,不禁叹息:“唐愿宁,你心志我岂不知?然而回程九死一生,你若有个三长两短…”
唐愿宁便问道:“以我等现今之能,攻不攻得下金玉城?”
林思悠低头不语。
唐愿宁忍不住再次追问:“林思悠,你为何不言语?你觉得我等是否有胜算?”
林思悠抬起头,目光与唐愿宁相交,沉声道:“金玉城固若金汤,守备森严,非易与之敌。我等虽有勇力,然欲破城,尚需良策。”说罢,她轻轻叹了口气。
唐愿宁说道:“不错,因此需从长计议,不可逞一时之勇。我意欲与两三人同归南国,考虑往返路途,恐需十年之久。启初更,你聪明过人,机巧灵动,可在朝中谋取官职,暗中作为内应。林思悠,你留在此处,继续为首领之职,聚集合众,精兵简练,待我归来。如此安排,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说完,他目光如炬,一一扫过众人面庞。启初更挺直脊背,抱拳道:“二哥如此看重,三弟定当不负所托,朝中之事,尽付于我便是。”
而林思悠则是默然片刻,而后缓缓点头:“我亦无异议。在此间聚兵训练,待你归来,共图大计。”
周围众人见唐愿宁如此安排,虽心中不舍,但也都明白这是为了南国大业,于是也纷纷支持。
唐愿宁说道:“我知此行艰难,然为南国百姓,为故土山河,义无反顾。你等不必为我担忧,只需牢记使命,待我归来。”
如此谋划,诚为妥善,只是苦了唐愿宁而已。一来一回,耗费多少岁月,经历多少磨难险阻,但是他却毫不犹豫,毅然回首。
我当时心里便想,来北国途中那些苦难,此生再也不想经历一遍了。
之后,我便四处漫游,如浮萍之漂泊。因自己无身份,只能在偏远处寻觅栖息之所。我找到一村落,烟雾缭绕,幽深莫测,里面多是些来历不明之人。
此处正是理想隐匿栖息之地,我搭了间帐篷,开始做些生意买卖。或收购山货,或贩卖日用品,与村民交易频繁。
每日黎明,我即起身整理货物,准备迎接顾客。日落时分,则归帐歇息,盘点一日所得。虽生活艰辛,然而比起南国之苦,已经不知强上多少倍。
启初更想办法寻得我住处,多次前来,还捎带不少礼物。他先是向我道谢,感谢雪山救命之恩,以后定当报答。
之后,他说现在已经更名换姓,改名“莫晚”,顺利进入飞羽军中,虽为小卒,然而能近观敌军虚实,日后或可为南国出力。
夜色朦胧,明月高挂之时,他常常邀我共酌。美酒佳肴,琳琅满目,尽陈于几案之上。
杯盏交错间,他言辞婉转,流露出对北国生活的眷恋。他沉郁说道:“我看北国繁华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实乃世间乐土。较之南国灾祸频频,民生凋敝,实有天壤之别。”
显然,他已沉醉于这片乐土,无心再涉险境。我想出言劝阻,可自己如此德行,又有何资格劝人呢?
我想,他与我交好,不单单是为了救命之恩,也是想从我身上,寻得自己背叛南国的安慰。
我厚起脸皮,说道:“我知在北国生活美好,然而鬼树之患未除,唐愿宁重托仍在,你与他结义金兰,岂能背负他意?”
他闻言,默然不语,杯中酒液荡漾,映衬着其沉思神色。
一年之后,月色朦胧,清风徐徐,他又来到我面前。我与他坐在庭院之中,竹影婆娑,幽香袭人。
他持着酒壶,自斟自饮,神采飞扬。然而言辞之间,多了一股傲然之气,令人不悦。
酣饮醇醪后,他问道:“你说,我为了一个微末官职,卖友求荣,心有不安,你以为如何?”
我以为自己身份被他泄露,心潮狂涛,大惊失色,问道:“你是把我出卖了吗?”
启初更说道:“我于东方之行,见海浪千里,百姓耕田劳作,衣食丰足,其乐融融。又有市镇繁荣,商贾云集,实乃富饶之地。”
我接口道:“我赴南方,探寻花草奇异,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更遇热情百姓,邀我共饮,言笑晏晏,其乐融融。”
林思悠亦不甘示弱:“北方之行,我深入雪原,冷风虽寒,然阳光洒落,犹如碎金洒地,令人心生暖意。松林挺拔,景致如画,美不胜收。”
启初更神采飞扬,眉宇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失声道:“呜呼!我生平未见如此宏伟城池,诚为旷世奇观!听闻此城尽以玉石筑就,夜间则散发出瑰丽奇光,如梦似幻,令人叹为观止!我于市中得数袭锦衣,皆华美非常,欲与诸君共赏。”
林思悠闻言,眉头紧锁,面露不悦之色,瞥了启初更一眼,语气凝重道:“你这小子,莫不是为此地繁华所迷,忘了我等千里迢迢而来的初衷?北国繁华固然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我等使命重大,断不可沉溺。”
我低语嘀咕道:“细细想下,若得长居此地,生活安逸,岁月宁静,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林思悠双眸骤然圆瞪,怒火中烧,倏地站起身来,振袖而呼:“尔等安能如此忘恩负义?贪图此地享乐,置家乡万千同胞于何地?他们正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我等救援,而却在此安享逸乐,岂有此理!”
我被林思悠一番责难,顿时面露愧色,低垂着头,不敢与他对视。
启初更小声嘀咕道:“何不让他们全部搬来?”
她更是怒不可遏,“你脑子被驴踢了?我们这些身强力壮之辈,来此地尚损失大半,何况那些体弱多病老人和嗷嗷待哺幼童?”
有同行者,难耐心中疑惑,不禁出口问道:“可否将此间物资搬运回南国?”说完,他即刻感到此言或许过于莽撞,然话语已出,无法收回。
果然,林思悠面色铁青,如暴风骤雨般怒斥随即降临:“胡说什么?再过一次雪山和沼泽?我们来时,行装轻便,所剩都不及百一,归程路途遥远,你又能扛多少物资回去?”
启初更又提议道:“我们可否与北国执政者商议,使其定期输送物资至南国,以纾南国困厄?”
林思悠瞬间怒意涌上心头,紧握拳头,欲向启初更击打。然在此刻,唐愿宁姗姗而至,面露歉疚之色,说道:“抱歉,诸君,因我探听大哥姜望林消息,故迟延了些许时辰。”
唐愿宁之言一出,众人皆转头望向他,面露惊讶。启初更趁机避开林思悠之拳,问道:“二哥,你可有大哥消息?他现今安在?”
唐愿宁叹了口气,道:“毫无线索,无人见过他,也无人听过他消息。或许大哥人手不足,在沼泽雪山之地不幸丧命。”
启初更闻此噩耗,如晴天霹雳,心中颇痛。众人见状,皆心生哀悯。
唐愿宁整整心情,说道:“我已探究清楚,北国物资丰盈,皆因鬼树之故。鬼树果实可食,能保数十万人不饿;落下枝叶可作肥,土壤用之则易丰收。想来都是吸收我南国精气水土所致。北国人人奉鬼树为神明,想要谈判协商,无异于与虎谋皮。”
我站出来说道:“我等连日来细致侦查,发现鬼树附近有层层重兵把守,远远观之,皆是身披铠甲、能征善战之士。我等区区百余人,怎能突破金玉城高墙,杀入重围之中?鬼树如此庞然大物,怎能将其连根斩断?退一万步讲,即使斩断鬼树腰干,如何能保证其不复生,况且南国已经如此萧条败落,砍掉鬼树便能重现生机么?”
启初更闻言,面色凝重,沉思不语。心中不免对我所言有几分赞同。
林思悠怒目而视,斥责道:“你竟说出这等丧气之言!即便行动不成,即便悉数葬身于此,也胜过苟且偷生、辜负南国众人期望!你堂堂男儿,为何全无半点血性!才一个多月,就已经腐化堕落到如此地步!”
我无言以对,唐愿宁说道:“林思悠所言不错。我等来此,并非贪图安逸享乐。南国父老将所留食物大多交付于我等,可谓是寄托性命。唐愿宁岂能负此重托?”
他看了看我,见其神色犹豫,单独将其拉到一边,说道:“我终于弄明白,过沼泽,攀高峰,实则并非最难之事。难的是到北国之后,如何抵御这无边无尽的诱惑。你并非败给了艰难险阻,而是顺应了本性。不错,人与动物一样,都会趋利避害,迁徙到最适合生存环境。你若是不想冒险,我也理解,但属实有些失望。”
见唐愿宁已把话说开,我也不避讳,直截了当回应:“你看这北国子民,无不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在此做一位平凡顺遂的普通百姓,有何不好?即便不在金玉城中,处个偏僻小村,当个闲散店长,也远胜在南国多了。”
唐愿宁叹气不已,道:“你太令我失望了。但人各有志,我也不愿强求。”
他环顾众人,沉稳而道:“吴海之言,也有一丝道理。以我等数人之力,短期之内,破灭鬼树难如登天。今我有一计策,欲闻诸位意见。吴海,你也可听听,然后再定行止。”
启初更性急,即刻接口:“二哥,有何计策,速速讲来。”
唐愿宁沉吟片刻,慨然说道:“我欲与两三人同归南国一遭,将诸般见闻遍传天下,以此拢聚群英,共图大业。”说完,他神采飞扬,显然决心已定。
众人闻之,皆大惊失色,反对之声络绎不绝。启初更首当其冲,急道:“二哥,此行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至此,怎可轻易言归?况且,我等众人皆因南国衰败,方背井离乡,欲寻出路。今二哥若归,若在路上发生什么闪失,岂不令人痛心!”
我亦附和道:“是啊,唐愿宁兄弟,我等已然脱身于南国困境,何不再忍耐片刻,于此地继续探寻解救之法?以身犯险,颇不值得。”
唐愿宁闻言,微微一笑,神色从容道:“我知你等所忧,但我意已决。南国乃我故乡,我岂能坐视其沦陷而不顾?此行回去,非止为传扬事务,更为激励南国子民,唤起他们自救之心。只要我等同心协力,南国振兴之日必不遥远。”
林思悠见状,不禁叹息:“唐愿宁,你心志我岂不知?然而回程九死一生,你若有个三长两短…”
唐愿宁便问道:“以我等现今之能,攻不攻得下金玉城?”
林思悠低头不语。
唐愿宁忍不住再次追问:“林思悠,你为何不言语?你觉得我等是否有胜算?”
林思悠抬起头,目光与唐愿宁相交,沉声道:“金玉城固若金汤,守备森严,非易与之敌。我等虽有勇力,然欲破城,尚需良策。”说罢,她轻轻叹了口气。
唐愿宁说道:“不错,因此需从长计议,不可逞一时之勇。我意欲与两三人同归南国,考虑往返路途,恐需十年之久。启初更,你聪明过人,机巧灵动,可在朝中谋取官职,暗中作为内应。林思悠,你留在此处,继续为首领之职,聚集合众,精兵简练,待我归来。如此安排,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说完,他目光如炬,一一扫过众人面庞。启初更挺直脊背,抱拳道:“二哥如此看重,三弟定当不负所托,朝中之事,尽付于我便是。”
而林思悠则是默然片刻,而后缓缓点头:“我亦无异议。在此间聚兵训练,待你归来,共图大计。”
周围众人见唐愿宁如此安排,虽心中不舍,但也都明白这是为了南国大业,于是也纷纷支持。
唐愿宁说道:“我知此行艰难,然为南国百姓,为故土山河,义无反顾。你等不必为我担忧,只需牢记使命,待我归来。”
如此谋划,诚为妥善,只是苦了唐愿宁而已。一来一回,耗费多少岁月,经历多少磨难险阻,但是他却毫不犹豫,毅然回首。
我当时心里便想,来北国途中那些苦难,此生再也不想经历一遍了。
之后,我便四处漫游,如浮萍之漂泊。因自己无身份,只能在偏远处寻觅栖息之所。我找到一村落,烟雾缭绕,幽深莫测,里面多是些来历不明之人。
此处正是理想隐匿栖息之地,我搭了间帐篷,开始做些生意买卖。或收购山货,或贩卖日用品,与村民交易频繁。
每日黎明,我即起身整理货物,准备迎接顾客。日落时分,则归帐歇息,盘点一日所得。虽生活艰辛,然而比起南国之苦,已经不知强上多少倍。
启初更想办法寻得我住处,多次前来,还捎带不少礼物。他先是向我道谢,感谢雪山救命之恩,以后定当报答。
之后,他说现在已经更名换姓,改名“莫晚”,顺利进入飞羽军中,虽为小卒,然而能近观敌军虚实,日后或可为南国出力。
夜色朦胧,明月高挂之时,他常常邀我共酌。美酒佳肴,琳琅满目,尽陈于几案之上。
杯盏交错间,他言辞婉转,流露出对北国生活的眷恋。他沉郁说道:“我看北国繁华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实乃世间乐土。较之南国灾祸频频,民生凋敝,实有天壤之别。”
显然,他已沉醉于这片乐土,无心再涉险境。我想出言劝阻,可自己如此德行,又有何资格劝人呢?
我想,他与我交好,不单单是为了救命之恩,也是想从我身上,寻得自己背叛南国的安慰。
我厚起脸皮,说道:“我知在北国生活美好,然而鬼树之患未除,唐愿宁重托仍在,你与他结义金兰,岂能背负他意?”
他闻言,默然不语,杯中酒液荡漾,映衬着其沉思神色。
一年之后,月色朦胧,清风徐徐,他又来到我面前。我与他坐在庭院之中,竹影婆娑,幽香袭人。
他持着酒壶,自斟自饮,神采飞扬。然而言辞之间,多了一股傲然之气,令人不悦。
酣饮醇醪后,他问道:“你说,我为了一个微末官职,卖友求荣,心有不安,你以为如何?”
我以为自己身份被他泄露,心潮狂涛,大惊失色,问道:“你是把我出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