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宁出身锦乐侯傅家。这祖上曾有从龙之功,很是风光过一阵。可惜后辈青黄不接,不甚成器。
这家门一落魄,人丁便艰难,主支子嗣少且不成器。
旁系乌泱泱好大一家子都指着主家救济,动辄便来打秋风。
其中各方内里都艰难,十分不可言说,打肿了脸充胖子,实在是呜呼哀哉。
锦乐侯傅岐,娶妻盛氏,生了五姑娘,如今不过四岁光景。
有三妾,姨娘周氏,略年长些,止有一女,母女均静默谦顺,寡言少语,容貌寻常:
姨娘江氏,性子安静,生了三公子,小名唤作书玉。
而近年新纳的姨娘苏氏,年轻貌美,性子活泼,惯爱说说笑笑,颇为老夫人钟爱:且添了个麟儿,年方三岁,尚未命名。
另有伯叔子侄,不计其数。只需拣要紧的人记了就是。
二叔、三叔无所成就,只捐了贡生,屡次科考不成。
各有一庶出之子,方才十四五岁,不知人品学识如何。
二叔还有两位姑娘,一个已发嫁,一个尚待字闺中,即将及笄。
四叔早亡,只有孀妻携着一对儿女。
五叔年纪最小,本事却大,机灵聪明,老夫人最疼。他久在军中磨练,数年未归。
最是嫡亲紧要的这些子弟,皆是不中用的。譬如颐宁的父亲、二叔三叔虽非一母所出,却竟皆是一个秉性,柔弱无能:
五叔性子磊落爽快,打小酷爱舞刀弄枪,不爱读书。
二、三叔那两个庶出之子,不曾听过有何才子之名。
旁系虽有些好苗子,终归隔了一层。
不到万不得已,谁又肯将偌大家业拱手相让。
颐宁祖父尚在时,虽醉心于仕途,奈何天分有限,终其一生止步举人,满心遗憾。
初时将希望寄予儿子,却也都不中用:老来见颐宁天资聪明,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便执意要将她充作哥儿养。
旁人来劝,只说不合事理,他偏怫然大怒,将儿子们找来大骂了一顿:“一帮酒囊饭袋,生不出好的小子来,而今连我养着宁哥儿解闷也不许!”
儿子们被骂得惶恐不已,个个如鹌鹑般没了声息,自此严禁旁人来触其逆鳞,因而更无人敢多加置喙。
颐宁便这么糊糊涂涂地被养到五岁上,一日里老太爷带着她进宫赴宴。
祖孙二人兴致一炽,竟在宫道上以诗对答。
可巧的是先帝偏生路过,就这么一道机缘,便得了天子垂青。
先帝彼时正因故打发了数个太子侍读,于世家子弟中亲自遴选聪明俊秀者,以伴皇太子读书。颐宁因而入选。
……
颐宁一一见过众人,只一迭声亲亲热热地管盛氏叫娘,又一眼便认出那从未见过的妹妹,送了把玉如意。
盛氏点头直叹:“难为你伤了头,却还有心记挂着这么个妹妹。”
二叔三叔膝下的那两位哥儿,将那象征鹏程万里好兆头的物件拣了几件送去:
江、周二位姨娘,并四婶都是安分人,礼物皆是一样的,江氏有儿女,便更丰厚一些:
那姨娘苏氏,既爱热闹,便送时兴绫罗绸缎、各色精巧的小玩意儿。
一群人都应付妥当了,却唯独不见她父亲。
颐宁只作不知,偏问了一句。
老夫人即刻垂泪道:“你父自少时便醉心佛学,常同僧道来往,高谈阔论,我总不理会。
三年前,书玉北去,他便心灰意冷,摘冠请去,竟不肯回家。尔后传了消息,只说他遁入空门——
想我与他母子尘缘三十余载,如今想再要见一面,也是不能了。”
颐宁面上哀伤,心里却是冷笑。
昔日她的娘亲许氏一尸两命,傅岐情知幕后凶手,却软弱无能。
终日只是哀痛欲绝,百般的寻死不成,便拿着剪子,绞了无数次头发。
老夫人与盛氏拼死哭闹,昼夜啼哭,闹得阖府鸡犬不宁。
幸而流落在外的傅书玉被寻回,爱子在怀,才解了他满腔愁怨。
慢慢的将爱妾之死抛诸脑后,略略回转过来。
所谓北去,不过是彼时十四岁的傅书玉悄悄去扬名立万,一上了战场,便被敌军俘虏。
此事一出,举国哗然。
幸而傅氏祖上累有功勋,傅书玉年纪又小,只是个无知小儿,并不在从军士卒之列,更非主帅将领。
因而受俘一事,可大可小。
皇帝到底顾念此乃颐宁母族,虽因此不再待见傅家,但并未发作无干人等,所谓惩罚更是不痛不痒,不足挂齿。
偏傅岐此人大有士大夫之清高迂腐习气。
旁人尚未拿他如何,只以口舌讥讽、侧目而向,他便先自个儿臊了,觉着没脸,摘冠请去。
再思来想去,无法释怀,只觉没脸。
某日里竟一全数年前落发夙愿,剪了头发自去了,执意不肯再登朝堂一步。
她这父亲,一如既往地只会遇事逃避。
区区庙堂而已,就是刀山火海,走一步剜下一层皮,她偏要去闯上一闯:便是爬,也要爬进去。
颐宁隔着衣料子,静静摩挲腕上的红绳,眼神狠戾。
在家中的日子,也并不惬意自在。
她向祖母、母亲的晨昏定省,日日不落。
盛氏又素有疾病,颐宁有心,特地配了丸药,且样样事必躬亲,亲手煎服伏侍她吃了。
盛氏初时因着心里不安,总是言语神情淡淡的。
但数日相处,亲见颐宁性情大改,渐渐相信所谓失忆之说。
心里不知如何,但面上略有些慈母行径。时常打发人来送汤汤水水,也常教四姐儿来问候。
颐宁自然乐得配合,上演一副母慈子孝的戏码。
只是有一日里,一僧忽然造访府上,众人如得了凤凰般争去奉迎——她知那必是傅岐。
盛氏强撑着病体常去听经,便如枯木逢春一般,颐宁总不理会。
秋夜里,夜色沉静如水,万籁俱寂。颐宁却并不睡,只着一身单衣,便默默坐在铜镜前。
她正大光明作女儿的时间极短,尔后照着哥儿养大,少有对镜理妆的机会。
此刻仔细拆了儿郎发髻,青丝委地,只觉恍若隔世。
她有一桩因果未了,今夜便是为此而成行。
……
颐宁叩了云板三下,间隔三长一短,正合暗号儿。
棺材里的滢娘犹犹豫豫地爬了出来,见了她,方才心安了些,叩首不绝:“姑娘救命之恩,我没齿难忘。”
颐宁只随意颔一颔首,算是受了这份谢。
滢娘见她细长眉眼,气韵冷淡疏离。
兼又着了一层妆容,虽美艳不可方物,可在明灭烛火之下一举一动间,愈加容色慑人。
光彩夺目,几乎如同鬼魅,侵略性十足。
美则美矣,却像极了话本子里上一刻魅惑人心、转瞬便掏人心窝子的狐狸:瑛娘又想起道士所说,今夜鬼气极重、适宜作婚姻等语,只觉浑身的血都凉了,心中不由一突。
颐宁口吻散漫:“你这条命,是我救下的。我别无所求——只要你好好活着。”说到最后,语气格外严肃。
滢娘眼中含着泪,咬着唇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连连点头:“姑娘救命之恩,奴来日必将报答!”
颐宁又与滢娘交换了衣裳,戴了凤冠,披了盖头,往棺材中一躺,捏了闭气诀。
滢娘回望一眼,闷头便跑了。
颐宁这习得的这闭气诀,颇有用处。
打架打输时,大可装死留一条性命——赌这敌人没兴趣对死人再补上一刀。
若不怕胜之不武,也可以麻痹敌人,敌明我暗,出其不意,来上背后捅刀这么个法子。
她本事练得好,一路上,闭着气稳稳当当被抬进府里,又恰恰好地在极准的时辰里醒来。
颐宁自揭了盖头,见榻边躺着具将腐未腐的尸骨,面目模糊可怖。
她是自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自认比恶鬼还要歹毒三分,自然不怕。
听得远处打更人打了三更,正是夜半时分。
这冥婚安排在晚间进行,如今已是子时,新娘子业已过门,不知张家何时便会来人。
时间颇为紧迫。
这喜房里,触目所见鬼气森森。
案头捆了只大公鸡,挣扎得鸡毛满屋子乱飞。
颐宁暗忖,深更半夜不得安枕,偏来此地寻晦气:只觉心里烦躁。
踹了那尸首一脚,捏着鼻子,老大不乐意,才窸窸窣窣在他身上搜寻。
她没瞧见那物,只得又下了床,端着烛火,赤足向安置那男人的棺材里一照,空无一物。
这短命的死鬼男人是张家的三公子,张柏的一母同胞亲兄,名曰张枫,死因不知。
他出生那年,太妃正巧得了一对金锁。
样式打得极漂亮繁复,寓意也吉利,她便亲去拜佛开了光。
可巧张枫生时手里正攥着个金锁。只是一落地,那金锁便忽地失了色,众人大为惊异,生恐此兆不祥。
太妃听闻,便说:“这东西既与他一道生来,想来是个要紧物件。”
一道与了张枫,说:“权且算个念想。”
另一道与了盛氏那早亡的琰哥儿,叮嘱要时时戴着,方能保一世平安的——二人正是同庚。
只不过张枫体魄强健,琰哥儿自幼汤药不能离口,是个尚未学会吃奶,便已吃药的主儿。
琰哥儿的病,初时诊断,大夫便说是痨症:若是痨病,本还有几年苟延残喘的性命。
只是后来有个神医来瞧,两服药一吃,琰哥儿竟就一命呜呼了。
盛氏虽欲留个念想,但因他得的是痨症,也是无法。
只得含泪将琰哥儿的东西收拾了,连那道金锁在内,与棺材一并送出城外焚化。
颐宁今日来,一是为了救瑛娘性命,二便是为了那金锁。
琰哥儿夭亡时未足十岁,彼时颐宁年岁亦小。但依稀记得丫鬟仆妇等人伺候他时,除却睡觉,是断不肯摘了那金锁去的。
盛氏更是将此物视如命根子,时时亲自小心着用帕子包了收好,生怕冰着琰哥儿的脖子。
她便因此料想:琰哥儿只是得了个金锁,举家上下便如是宝贝,那张枫生来有个金锁,更是不凡了。
既有这份渊源,入殓下葬必要拿了陪葬——然此物竟不见。
颐宁心里狐疑。她略一沉思,目光一转,见案上搁着许多龙凤喜饼。
忽觉饥饿,鬼使神差便拿了一块。
颐宁有个习性,入口之物必要细嗅一番,琢磨清楚方罢:此刻觉出不对来。便当机立断,掰了一块掷在地上,那鸡一吃,便倒地口吐白沫。
颐宁再留神细瞧手里的蜡烛,只觉质地细腻,不同寻常,竟如尸油制成的蜡烛一般。
窗外雷雨交加,天光忽明忽灭,鬼影幢幢。
颐宁不信神鬼,本是不怕,但四下蜡烛竟顷刻间尽数被风熄灭。
她幼时顽劣,口齿伶俐,读书又多,因而顶嘴极快,论辩论批驳,百个不敌她一个,常被盛氏责罚关禁闭。
而听闻母亲死讯,亦是在暗阁之中。
因而此刻大惊失色,只觉三魂七魄离体,不能沉思多想。
将腰上剑一拔,便一路砍杀,夺门而出。
偏她这一出来,只见众人都打着灯笼,四下明灯骤起,亮如白昼。
那张柏笑盈盈站在中央,颐宁暗道不妙,便知此计为“请君入瓮”。
张柏举着断了的手,语气森然:
“太妃主子心善,不肯也不愿想到那腌臜的一层——我却不同。真是好一招借刀杀人的妙计,敢问在下何时得罪过傅兄,竟要遭此毒手?”
颐宁直视他:“张兄的话,我不明白。”
张柏笑说:“傅小郎君当真仗义,竟肯为一介戏子赴死。”
清脆一击掌。
众人便蜂拥而上,意欲擒拿颐宁。
张柏虽因胸有成竹而一派镇静,但终究不能教众人齐心。
家丁中有胆小者,无论如何事前说服,此刻他都惊惧不已、连声大喊见鬼了的:
有胆大的看轻了颐宁,摩拳擦掌盼着抢功,意图生擒:
也有资质平庸,但唯恐同伴得了好处,刻意使绊子的,人数虽众,可惜人心各异。
颐宁武艺高强,又见惯了血腥。
且她心性古怪,愈是见血、反愈是兴味盎然。
忆起角斗场的日子,便如杀红了眼一般,大有万夫莫当之势,竟真寻了个破绽,逃出升天。
颐宁仓皇而逃。
她此时着凤冠霞帔,红纱蒙面,骑高头大马,一双眼在如墨夜色之中,却是惊人的明澈通透。
众人穷追不舍,颐宁脑后三千烦恼丝,早在争斗之中倾泻而下。
此时,一曲幽幽笛声,渺远如自云端而来。
佩着银质面具的少年,素袍轻骑,朦胧雨夜,无限凄迷,踏歌而来,有如月下相会。
孤鸿照雪泥,飒沓似流星。
颐宁着实暗赞了一声神仙人物,又叹有缘,如得了救命稻草般惊喜:“我要你帮我一个忙!”红纱下目光炯炯。
少年缄默着。
她便动手将袖中匕首开刃,预备偷袭,径直迎面挥去,那匕首削铁如泥,寒光闪闪。
少年侧身一击,颐宁利落躲过,二人各自踏马凌空而起,执剑过招,招式来往,甚合心意。
这一场架虽极短,迫于身后追兵而止,二人却打得酣畅淋漓,颇有几分酒逢知己的惊喜。
来人亦甚为餍足,虽不开口,只以眼神询问:“什么忙?”
颐宁看准时机,直直向他颈上刺一剑:少年一惊,却已是躲避不及。
幸而此时她急急转了剑,一手揽了他脖颈,四目相对间,呼吸近在咫尺。
她低声道:“有场筵席,好戏开唱,只等有缘人赴宴。”足尖一点,便越上马背,双人一骑,绝驰而去。
颐宁先前在张家,便无心中沾染上一股似兰似麝的气息,幽幽不绝。
雨夜潮湿,此香闻得却极分明。
亦能嗅见少年身上有着礼佛时极为幽深的檀香,混着血腥气。
少年渐渐浑身炽热,他坐在颐宁身后,她感知到古怪,回头望去,见他眸中清明不存,而随之升腾而起的,并非情欲,而是残忍的嗜杀之意,却是极力克制。
此情此景,颐宁太过熟谙。
同一时、同一处,这样巧的,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疯子。
她本因见了血,已有些行迹疯狂。但见他如此,反倒复又强自镇定下来。
臂上正好有几道小伤口,挑了一处划开,以供他吸血。
她又执起那萧,抵在唇边,依着方才清心咒的曲调,悠悠吹奏起来。
少年只犹豫了一刻,便埋头慢条斯理吸起血来。
他虽以面具遮挡了容貌,但美人在骨不在皮,依旧能瞧出好看来。
其潋滟多情,唇边是摄人心魄般的一抹红。
这家门一落魄,人丁便艰难,主支子嗣少且不成器。
旁系乌泱泱好大一家子都指着主家救济,动辄便来打秋风。
其中各方内里都艰难,十分不可言说,打肿了脸充胖子,实在是呜呼哀哉。
锦乐侯傅岐,娶妻盛氏,生了五姑娘,如今不过四岁光景。
有三妾,姨娘周氏,略年长些,止有一女,母女均静默谦顺,寡言少语,容貌寻常:
姨娘江氏,性子安静,生了三公子,小名唤作书玉。
而近年新纳的姨娘苏氏,年轻貌美,性子活泼,惯爱说说笑笑,颇为老夫人钟爱:且添了个麟儿,年方三岁,尚未命名。
另有伯叔子侄,不计其数。只需拣要紧的人记了就是。
二叔、三叔无所成就,只捐了贡生,屡次科考不成。
各有一庶出之子,方才十四五岁,不知人品学识如何。
二叔还有两位姑娘,一个已发嫁,一个尚待字闺中,即将及笄。
四叔早亡,只有孀妻携着一对儿女。
五叔年纪最小,本事却大,机灵聪明,老夫人最疼。他久在军中磨练,数年未归。
最是嫡亲紧要的这些子弟,皆是不中用的。譬如颐宁的父亲、二叔三叔虽非一母所出,却竟皆是一个秉性,柔弱无能:
五叔性子磊落爽快,打小酷爱舞刀弄枪,不爱读书。
二、三叔那两个庶出之子,不曾听过有何才子之名。
旁系虽有些好苗子,终归隔了一层。
不到万不得已,谁又肯将偌大家业拱手相让。
颐宁祖父尚在时,虽醉心于仕途,奈何天分有限,终其一生止步举人,满心遗憾。
初时将希望寄予儿子,却也都不中用:老来见颐宁天资聪明,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便执意要将她充作哥儿养。
旁人来劝,只说不合事理,他偏怫然大怒,将儿子们找来大骂了一顿:“一帮酒囊饭袋,生不出好的小子来,而今连我养着宁哥儿解闷也不许!”
儿子们被骂得惶恐不已,个个如鹌鹑般没了声息,自此严禁旁人来触其逆鳞,因而更无人敢多加置喙。
颐宁便这么糊糊涂涂地被养到五岁上,一日里老太爷带着她进宫赴宴。
祖孙二人兴致一炽,竟在宫道上以诗对答。
可巧的是先帝偏生路过,就这么一道机缘,便得了天子垂青。
先帝彼时正因故打发了数个太子侍读,于世家子弟中亲自遴选聪明俊秀者,以伴皇太子读书。颐宁因而入选。
……
颐宁一一见过众人,只一迭声亲亲热热地管盛氏叫娘,又一眼便认出那从未见过的妹妹,送了把玉如意。
盛氏点头直叹:“难为你伤了头,却还有心记挂着这么个妹妹。”
二叔三叔膝下的那两位哥儿,将那象征鹏程万里好兆头的物件拣了几件送去:
江、周二位姨娘,并四婶都是安分人,礼物皆是一样的,江氏有儿女,便更丰厚一些:
那姨娘苏氏,既爱热闹,便送时兴绫罗绸缎、各色精巧的小玩意儿。
一群人都应付妥当了,却唯独不见她父亲。
颐宁只作不知,偏问了一句。
老夫人即刻垂泪道:“你父自少时便醉心佛学,常同僧道来往,高谈阔论,我总不理会。
三年前,书玉北去,他便心灰意冷,摘冠请去,竟不肯回家。尔后传了消息,只说他遁入空门——
想我与他母子尘缘三十余载,如今想再要见一面,也是不能了。”
颐宁面上哀伤,心里却是冷笑。
昔日她的娘亲许氏一尸两命,傅岐情知幕后凶手,却软弱无能。
终日只是哀痛欲绝,百般的寻死不成,便拿着剪子,绞了无数次头发。
老夫人与盛氏拼死哭闹,昼夜啼哭,闹得阖府鸡犬不宁。
幸而流落在外的傅书玉被寻回,爱子在怀,才解了他满腔愁怨。
慢慢的将爱妾之死抛诸脑后,略略回转过来。
所谓北去,不过是彼时十四岁的傅书玉悄悄去扬名立万,一上了战场,便被敌军俘虏。
此事一出,举国哗然。
幸而傅氏祖上累有功勋,傅书玉年纪又小,只是个无知小儿,并不在从军士卒之列,更非主帅将领。
因而受俘一事,可大可小。
皇帝到底顾念此乃颐宁母族,虽因此不再待见傅家,但并未发作无干人等,所谓惩罚更是不痛不痒,不足挂齿。
偏傅岐此人大有士大夫之清高迂腐习气。
旁人尚未拿他如何,只以口舌讥讽、侧目而向,他便先自个儿臊了,觉着没脸,摘冠请去。
再思来想去,无法释怀,只觉没脸。
某日里竟一全数年前落发夙愿,剪了头发自去了,执意不肯再登朝堂一步。
她这父亲,一如既往地只会遇事逃避。
区区庙堂而已,就是刀山火海,走一步剜下一层皮,她偏要去闯上一闯:便是爬,也要爬进去。
颐宁隔着衣料子,静静摩挲腕上的红绳,眼神狠戾。
在家中的日子,也并不惬意自在。
她向祖母、母亲的晨昏定省,日日不落。
盛氏又素有疾病,颐宁有心,特地配了丸药,且样样事必躬亲,亲手煎服伏侍她吃了。
盛氏初时因着心里不安,总是言语神情淡淡的。
但数日相处,亲见颐宁性情大改,渐渐相信所谓失忆之说。
心里不知如何,但面上略有些慈母行径。时常打发人来送汤汤水水,也常教四姐儿来问候。
颐宁自然乐得配合,上演一副母慈子孝的戏码。
只是有一日里,一僧忽然造访府上,众人如得了凤凰般争去奉迎——她知那必是傅岐。
盛氏强撑着病体常去听经,便如枯木逢春一般,颐宁总不理会。
秋夜里,夜色沉静如水,万籁俱寂。颐宁却并不睡,只着一身单衣,便默默坐在铜镜前。
她正大光明作女儿的时间极短,尔后照着哥儿养大,少有对镜理妆的机会。
此刻仔细拆了儿郎发髻,青丝委地,只觉恍若隔世。
她有一桩因果未了,今夜便是为此而成行。
……
颐宁叩了云板三下,间隔三长一短,正合暗号儿。
棺材里的滢娘犹犹豫豫地爬了出来,见了她,方才心安了些,叩首不绝:“姑娘救命之恩,我没齿难忘。”
颐宁只随意颔一颔首,算是受了这份谢。
滢娘见她细长眉眼,气韵冷淡疏离。
兼又着了一层妆容,虽美艳不可方物,可在明灭烛火之下一举一动间,愈加容色慑人。
光彩夺目,几乎如同鬼魅,侵略性十足。
美则美矣,却像极了话本子里上一刻魅惑人心、转瞬便掏人心窝子的狐狸:瑛娘又想起道士所说,今夜鬼气极重、适宜作婚姻等语,只觉浑身的血都凉了,心中不由一突。
颐宁口吻散漫:“你这条命,是我救下的。我别无所求——只要你好好活着。”说到最后,语气格外严肃。
滢娘眼中含着泪,咬着唇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连连点头:“姑娘救命之恩,奴来日必将报答!”
颐宁又与滢娘交换了衣裳,戴了凤冠,披了盖头,往棺材中一躺,捏了闭气诀。
滢娘回望一眼,闷头便跑了。
颐宁这习得的这闭气诀,颇有用处。
打架打输时,大可装死留一条性命——赌这敌人没兴趣对死人再补上一刀。
若不怕胜之不武,也可以麻痹敌人,敌明我暗,出其不意,来上背后捅刀这么个法子。
她本事练得好,一路上,闭着气稳稳当当被抬进府里,又恰恰好地在极准的时辰里醒来。
颐宁自揭了盖头,见榻边躺着具将腐未腐的尸骨,面目模糊可怖。
她是自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自认比恶鬼还要歹毒三分,自然不怕。
听得远处打更人打了三更,正是夜半时分。
这冥婚安排在晚间进行,如今已是子时,新娘子业已过门,不知张家何时便会来人。
时间颇为紧迫。
这喜房里,触目所见鬼气森森。
案头捆了只大公鸡,挣扎得鸡毛满屋子乱飞。
颐宁暗忖,深更半夜不得安枕,偏来此地寻晦气:只觉心里烦躁。
踹了那尸首一脚,捏着鼻子,老大不乐意,才窸窸窣窣在他身上搜寻。
她没瞧见那物,只得又下了床,端着烛火,赤足向安置那男人的棺材里一照,空无一物。
这短命的死鬼男人是张家的三公子,张柏的一母同胞亲兄,名曰张枫,死因不知。
他出生那年,太妃正巧得了一对金锁。
样式打得极漂亮繁复,寓意也吉利,她便亲去拜佛开了光。
可巧张枫生时手里正攥着个金锁。只是一落地,那金锁便忽地失了色,众人大为惊异,生恐此兆不祥。
太妃听闻,便说:“这东西既与他一道生来,想来是个要紧物件。”
一道与了张枫,说:“权且算个念想。”
另一道与了盛氏那早亡的琰哥儿,叮嘱要时时戴着,方能保一世平安的——二人正是同庚。
只不过张枫体魄强健,琰哥儿自幼汤药不能离口,是个尚未学会吃奶,便已吃药的主儿。
琰哥儿的病,初时诊断,大夫便说是痨症:若是痨病,本还有几年苟延残喘的性命。
只是后来有个神医来瞧,两服药一吃,琰哥儿竟就一命呜呼了。
盛氏虽欲留个念想,但因他得的是痨症,也是无法。
只得含泪将琰哥儿的东西收拾了,连那道金锁在内,与棺材一并送出城外焚化。
颐宁今日来,一是为了救瑛娘性命,二便是为了那金锁。
琰哥儿夭亡时未足十岁,彼时颐宁年岁亦小。但依稀记得丫鬟仆妇等人伺候他时,除却睡觉,是断不肯摘了那金锁去的。
盛氏更是将此物视如命根子,时时亲自小心着用帕子包了收好,生怕冰着琰哥儿的脖子。
她便因此料想:琰哥儿只是得了个金锁,举家上下便如是宝贝,那张枫生来有个金锁,更是不凡了。
既有这份渊源,入殓下葬必要拿了陪葬——然此物竟不见。
颐宁心里狐疑。她略一沉思,目光一转,见案上搁着许多龙凤喜饼。
忽觉饥饿,鬼使神差便拿了一块。
颐宁有个习性,入口之物必要细嗅一番,琢磨清楚方罢:此刻觉出不对来。便当机立断,掰了一块掷在地上,那鸡一吃,便倒地口吐白沫。
颐宁再留神细瞧手里的蜡烛,只觉质地细腻,不同寻常,竟如尸油制成的蜡烛一般。
窗外雷雨交加,天光忽明忽灭,鬼影幢幢。
颐宁不信神鬼,本是不怕,但四下蜡烛竟顷刻间尽数被风熄灭。
她幼时顽劣,口齿伶俐,读书又多,因而顶嘴极快,论辩论批驳,百个不敌她一个,常被盛氏责罚关禁闭。
而听闻母亲死讯,亦是在暗阁之中。
因而此刻大惊失色,只觉三魂七魄离体,不能沉思多想。
将腰上剑一拔,便一路砍杀,夺门而出。
偏她这一出来,只见众人都打着灯笼,四下明灯骤起,亮如白昼。
那张柏笑盈盈站在中央,颐宁暗道不妙,便知此计为“请君入瓮”。
张柏举着断了的手,语气森然:
“太妃主子心善,不肯也不愿想到那腌臜的一层——我却不同。真是好一招借刀杀人的妙计,敢问在下何时得罪过傅兄,竟要遭此毒手?”
颐宁直视他:“张兄的话,我不明白。”
张柏笑说:“傅小郎君当真仗义,竟肯为一介戏子赴死。”
清脆一击掌。
众人便蜂拥而上,意欲擒拿颐宁。
张柏虽因胸有成竹而一派镇静,但终究不能教众人齐心。
家丁中有胆小者,无论如何事前说服,此刻他都惊惧不已、连声大喊见鬼了的:
有胆大的看轻了颐宁,摩拳擦掌盼着抢功,意图生擒:
也有资质平庸,但唯恐同伴得了好处,刻意使绊子的,人数虽众,可惜人心各异。
颐宁武艺高强,又见惯了血腥。
且她心性古怪,愈是见血、反愈是兴味盎然。
忆起角斗场的日子,便如杀红了眼一般,大有万夫莫当之势,竟真寻了个破绽,逃出升天。
颐宁仓皇而逃。
她此时着凤冠霞帔,红纱蒙面,骑高头大马,一双眼在如墨夜色之中,却是惊人的明澈通透。
众人穷追不舍,颐宁脑后三千烦恼丝,早在争斗之中倾泻而下。
此时,一曲幽幽笛声,渺远如自云端而来。
佩着银质面具的少年,素袍轻骑,朦胧雨夜,无限凄迷,踏歌而来,有如月下相会。
孤鸿照雪泥,飒沓似流星。
颐宁着实暗赞了一声神仙人物,又叹有缘,如得了救命稻草般惊喜:“我要你帮我一个忙!”红纱下目光炯炯。
少年缄默着。
她便动手将袖中匕首开刃,预备偷袭,径直迎面挥去,那匕首削铁如泥,寒光闪闪。
少年侧身一击,颐宁利落躲过,二人各自踏马凌空而起,执剑过招,招式来往,甚合心意。
这一场架虽极短,迫于身后追兵而止,二人却打得酣畅淋漓,颇有几分酒逢知己的惊喜。
来人亦甚为餍足,虽不开口,只以眼神询问:“什么忙?”
颐宁看准时机,直直向他颈上刺一剑:少年一惊,却已是躲避不及。
幸而此时她急急转了剑,一手揽了他脖颈,四目相对间,呼吸近在咫尺。
她低声道:“有场筵席,好戏开唱,只等有缘人赴宴。”足尖一点,便越上马背,双人一骑,绝驰而去。
颐宁先前在张家,便无心中沾染上一股似兰似麝的气息,幽幽不绝。
雨夜潮湿,此香闻得却极分明。
亦能嗅见少年身上有着礼佛时极为幽深的檀香,混着血腥气。
少年渐渐浑身炽热,他坐在颐宁身后,她感知到古怪,回头望去,见他眸中清明不存,而随之升腾而起的,并非情欲,而是残忍的嗜杀之意,却是极力克制。
此情此景,颐宁太过熟谙。
同一时、同一处,这样巧的,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疯子。
她本因见了血,已有些行迹疯狂。但见他如此,反倒复又强自镇定下来。
臂上正好有几道小伤口,挑了一处划开,以供他吸血。
她又执起那萧,抵在唇边,依着方才清心咒的曲调,悠悠吹奏起来。
少年只犹豫了一刻,便埋头慢条斯理吸起血来。
他虽以面具遮挡了容貌,但美人在骨不在皮,依旧能瞧出好看来。
其潋滟多情,唇边是摄人心魄般的一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