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大将军谢元义因过度操劳而病倒的消息长了脚一般,飞速传遍了晋阳城的大街小巷,景帝听闻此事,大手一挥,如流水一般的补品前前后后进了谢府院子。

    谢元义中毒一事不可叫旁人知晓,因此对外只称积劳成疾,也不曾传唤过郎中。

    青璇精通医术,顺理成章做起大夫来,日日侍疾在侧,不是烹煮药材便是施针拔毒,做得得心应手。

    几日疗程下来,她也发现了,谢元义所中的,应当是种慢性毒药,中毒初时极浅,如风寒感冒一般,教人难以察觉,而后随着时间推移,毒素积压之下,早就积重难返之局。

    她救不了谢元义的命,但若是谢元义配合,以她的医术,吊他十年性命应当做得到。

    说到这个,青璇望着躺在榻上的谢元义,又是一阵叹息,无论如何她都想不到,谢元义这样一个叱咤风云、于疆场上厮杀百战的将军,会这般怕苦。

    她认命地将汤药倒入瓷碗中,端与谢元义,“父亲,该饮药了。”

    却遭至谢元义强烈反对,商量的口吻:“芷儿,为父与你商量件事,今日可否不喝药了?”

    这药太他娘的苦了,谢元义在心中暗暗腹诽,他这么多年来,受过大小伤无数,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本以为世上再无惧怕之物,却拜在这日日要饮上三碗的苦药上。

    青璇点了点头,将药搁在案上,“父亲想不喝也成。”

    谢元义见计划成功,很快露出得逞笑意,可他还没来得及高兴,便见青璇转身离去,悠然道:“我去告诉母亲。”

    谢元义那抹笑便僵在了嘴角,垂头丧气地捏过鼻子,拿起瓷碗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青璇这才满意点头,“父亲早这样便好了。”

    她这两日因侍疾,与谢元义亲近不少,也发现她这位父亲与传闻中不尽相同,赫赫功名之下竟有几分孩子气,譬如怕苦,再譬如惧内,都是她不曾见过的一面。

    这便是血脉相连吗?

    青璇自己也不喜欢喝药,与谢元义给出的理由一样,惧苦。

    将药碗端了出去,青璇无奈摇头。

    经过青璇半月调理,谢元义的身子从表面上看,已与常人无异,可只有他和青璇知晓,这具身子的内里,早已满目疮痍,再好不全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朝不可一日无臣,谢元义大好的消息传到景帝耳中,宫中又赐下一应物件,谢元义也在众人不一的视线中,再度复职。

    崔阁老年事日高,近日来更是小病不断,恐无法再任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一职,次辅杨远蠢蠢欲动,对首辅一位虎视眈眈,几番势力盘根错节之下,局势不明。

    不论朝中时局如何变化,景帝依旧不问世事,日日斋醮沐浴,已几日不曾临朝,以崔阁老为首的阁臣们几次劝诫,才重开早朝。

    与往日不同,今日早朝结束,众臣皆是面沉如水,人心惶惶。

    “魏兄!”一身官服的喻慈叫住杨远身边的魏琏,快步走了过来。

    因许卓病倒,魏国公年迈,不少曾对魏国公不满的官员狠狠出了一口恶气,近日来,魏琏在朝中很受排挤。

    魏琏顿住脚步,对一旁杨远施了一礼,“老师,学生先告辞了。”

    杨远望着喻慈长身玉立的模样,又瞧了一眼魏琏,二人同年及第,同年入翰林,一时间竟如日月争辉,谁也高不过谁去。

    可惜,日月再明,到底无法同辉。

    就如当年的他和崔阁老一般,想到这里,杨远叹了口气,拍了拍魏琏肩膀,“去吧。”

    经过这些日子的考察,他对魏琏这个孩子是十分满意的,虽出身高门大户,却没有染上什么不良吸气,文章学问出色,对他亦尊敬有加。

    这样一个学生,饶是他目光毒辣,也再挑不出什么缺点。

    魏琏方辞别杨远,喻慈便走近他,“魏兄,这些时日过得如何?”

    这显然是一句蠢话,魏国公府如今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不争的事实,喻慈此番问话,分明夹枪带棒。

    便是稍有血性之人听了,再泥菩萨的性子,也要生出几分火来,可魏琏依旧面色淡定,颔首道:“多谢挂念。”

    他与喻慈同是永宁九年生人,不巧的是,他生于二月,喻慈则生于五月,如此一来,倒是他虚长几分。

    喻慈一双桃花眼中眸光微闪,与魏琏并步前行,“魏兄对今日之事,怎么看?”

    他说这话时,收起了往日那嬉笑不恭的模样,深色陡然转冷,沉肃起来。

    今日朝廷所议之事,乃是北戎厉兵秣马,在陇西三郡关口安营扎寨、徘徊不去一事。

    此时天气转冷,关外冰雪漫天,如此时令,正是北戎进攻良机。

    先帝在时,尝派兵加固关口,奈何陇西三郡在前朝归入北戎版图,而三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明昭失三郡,正如虎狮失爪牙,唯一一个能以弱胜强的将才杜玄烨,也在二十年前命丧岭南。

    明昭失三郡天险,又失良将,若北戎此时挥师南下,或可长驱直入,直逼晋阳,届时明昭便岌岌可危。

    忽闻此恶讯,群臣皆惊,方才廷议几乎乱成一锅粥,那些平日里言辞锋利、舌灿莲花的文臣一个个都成了鹌鹑,唯有大病初愈的谢元义协同兵部尚书上了一道奏疏。

    奏疏中毫不客气指明,明昭立国多年来,国库不丰,军纪涣散,呈积贫积弱之局,若硬碰硬对上北戎,几乎没有胜算,更何况倍境百姓身处两国国境边缘,早已苦之日久。

    即便侥幸胜之,亦劳民伤财,恐动摇国本,于社稷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为今之计,只能是和谈。

    且——

    北戎迟迟未动作,许是吃准了明昭无力与之抗衡,等待明昭动作。

    与谢元义一派持不同意见的,正是魏国公。

    这位年事已高的老者,连眼白都已浑浊,哪怕尽心培养的外孙倒台,依旧毫不动摇站在廷上,挺直腰杆,执象笏一揖到底:“多年来,北戎军队屡犯我朝,若此时和谈,或乱我明昭军心,低落士气,得不偿失——”

    “请陛下三思——”

    以谢元义为首的主和派和以魏阁老为首的主战派争迭不休,一直到散朝都不曾争论出结果。

    先帝在位时,文官中,有高勉这样孤高峭直、一心为国的社稷之臣,武将中,得颍川侯一脉尽心辅佐,亦有诸如杜玄烨和谢元义一般青年才俊,为国赴汤蹈火。

    南征北战之下,北戎、岭南闻风丧胆,多年不再进犯我朝。

    是以景帝登基后,因先帝余威未消,尽管多年不问朝政,关外仍未遭遇变故。

    许是太平之主的缘故,景帝从未见过此等阵仗,毫无主见,一时难以决断。

    谢元义和魏阁老的争执到底未能决出胜负。

    可关外北戎的马蹄却刻不容缓。

    虽不愿承认,可喻慈也明白,眼前的魏琏并非昏庸无能之辈,科举一途凭的也尽是真本事,他能想到之事,魏琏必然也想到了。

    他想听听魏琏的看法。

    魏琏与喻慈谈不上不对付,或者说,自始至终,他与喻慈的明争暗斗,都是眼前喻慈先行挑拨,二人自见面贻始,眼前这人都没给他半分好脸色。

    且不知为何,他总觉得喻慈看向他的目光中,时而带着令他心惊的恨意。

    他直觉这并非简单的厌恶,可他和喻慈,并无过节。

    可此刻大敌当前,显然并非争论小我之时,想到北戎进犯,他脸色亦凝重下来,叹了口气,“坦白说,我不同意祖父的观点。”

    喻慈有些意外地瞥了他一眼,尽管知道面前这人并非绣花枕头,他仍有些诧异,半晌才点点头,神情复杂,“你这人,我不喜欢。”

    下一瞬他又道,“可在此事上,你倒是与我想到一处去了。”

    魏琏微愣,没想到喻慈这般轻易痛快地说出这样的话,却无暇细想,道:“我朝自先帝驾崩以来,看似国力强盛,实则已有外强中干之兆。”

    他深吸口气,眼中露出几丝痛色,“宣平侯故去之后,边疆战事告停,圣上即位,谢将军避居幕后,如今三君之中,早已青黄不接。”

    这是粉饰过的说法,真实情况比这还要更糟,将帅之才本就难得,稀世将才自明昭立国以来,便屈指可数,前朝一下出了两位,如今一时难得天骄也是正常。

    可除却将帅之外,三军士气低落萎靡,军纪形同虚设,兵甲陈旧,兵力虚弱才是明昭军队真正面临的大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是如今军中再出一个杜玄烨,带着这样一支无德无良的军队,也是注定要吃败仗的。

    喻慈听他此番话,却控制不住冷笑起来,“魏兄此番见底当真叫小弟自愧不如,只小弟从前亦听人提上一嘴,如今倒是忍不住想要多说一句,还望魏兄莫要恼我。”

    魏琏眉峰微蹙,知道他接下来所说的,必然不是什么好话。

    “我可是听闻,岭南一役中宣平侯与三万骑兵战死,与魏兄引以为傲的祖父,脱不了干系。”

    “魏兄如今提起宣平侯,不怕三万英灵在天之灵难安,来人间索命吗?”

    喻慈分明在笑,那笑意却不达眼底。

章节目录

璇落重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青林皎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林皎月并收藏璇落重山最新章节